CN106185892A -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85892A
CN106185892A CN201610518543.1A CN201610518543A CN106185892A CN 106185892 A CN106185892 A CN 106185892A CN 201610518543 A CN201610518543 A CN 201610518543A CN 106185892 A CN106185892 A CN 1061858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graphite
accumulator
complex
graphe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1854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党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Kemiao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Kemiao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Kemiao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Kemiao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1854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85892A/zh
Publication of CN106185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858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Landscapes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原料为聚苯醚、葡萄糖、石蜡油、石墨、硅灰石粉、钛白粉、四氢呋喃、硫酸钡、聚四氟乙烯和聚乙烯醇;在0.1M KOH溶液中催化氧还原的极限电流密度达到5mA/cm2,起始电位达‑0.05V vs. SCE;原料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不仅可以用于燃料电池氧还原反应非贵金属催化剂,还可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能量存储领域以及工业催化、环境处理等领域;不依赖于大型仪器设备,可实现蓄电池用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大规模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石墨烯材料的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目前最有潜力的应用是成为硅的替代品,制造超微型晶体管,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用石墨烯取代硅,计算机处理器的运行速度将会快数百倍。
另外,石墨烯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另一方面,它非常致密,即使是最小的气体原子(氦原子)也无法穿透。这些特征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透明电子产品的原料,如透明的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被称为“黑金”,是“新材料之王”,科学家甚至预言石墨烯将“彻底改变21世纪”。极有可能掀起一场席卷全球的颠覆性新技术新产业革命。
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葡萄糖,厚1毫米的葡萄糖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甚至仅仅一层石墨烯。
石墨烯在实验室中是在2004年,当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消洛夫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葡萄糖薄片。他们从高定向热解葡萄糖中剥离出葡萄糖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葡萄糖片一分为二。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这以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经过5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将石墨烯带入工业化生产的领域已为时不远了。因此,在随后三年内, 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他们也因此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发现石墨烯以前,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所以,它的发现立即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学术界。虽然理论和实验界都认为完美的二维结构无法在非绝对零度稳定存在,但是单层石墨烯在实验中被制备出来。
石墨烯具有完美的二维晶体结构,它的晶格是由六个碳原子围成的六边形,厚度为一个原子层。碳原子之间由σ键连接,结合方式为sp2杂化,这些σ键赋予了石墨烯极其优异的力学性质和结构刚性。石墨烯的硬度比最好的钢铁强100倍,甚至还要超过钻石。在石墨烯中,每个碳原子都有一个未成键的p电子,这些p电子可以在晶体中自由移动,且运动速度高达光速的1/300,赋予了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石墨烯是新一代的透明导电材料,在可见光区,四层石墨烯的透过率与传统的ITO薄膜相当,在其它波段,四层石墨烯的透过率远远高于ITO薄膜。
石墨烯的出现在科学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人们发现,石墨烯具有非同寻常的导电性能,超出钢铁数十倍的强度和极好的透光性,它的出现有望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引发一轮革命。在石墨烯中,电子能够极为高效地迁移,而传统的半导体和导体,例如硅和铜远没有石墨烯表现得好。由于电子和原子的碰撞,传统的半导体和导体用热的形式释放了一些能量,2013年一般的电脑芯片以这种方式浪费了72%-81%的电能,石墨烯则不同,它的电子能量不会被损耗,这使它具有了非比寻常的优良特性。
中国在石墨烯研究上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从生产角度看,作为石墨烯生产原料的葡萄糖,在我国储能丰富,价格低廉。另外,批量化生产和大尺寸生产是阻碍石墨烯大规模商用的最主要因素。而我国最新的研究成果已成功突破这两大难题,制造成本已从5000元/克降至3元/克,解决了这种材料的量产难题。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制造出了国内首片15英寸的单层石墨烯,并成功地将石墨烯透明电极应用于电阻触摸屏上,制备出了7英寸石墨烯触摸屏。
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展示单层石墨烯产品的超强透光性和柔性。
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率领贝特瑞、正泰集团、常州第六元素、亿阳集团等四家上市公司的代表参加了西班牙的石墨烯会议,并分别与意大利、瑞典代表团签订了深度战略合作协议,为“石墨烯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战略打响了第一枪。此外,3月初全球首批3万部量产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开启了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新时代。石墨烯入选“十三五”新材料规划已经基本落定,预计2015年将成为中国石墨烯产业爆发元年,随着社会城市化、科技化、人性化的发展,设计一种不易被破坏、产率高且可规模化生产的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成本低廉,以满足市场需求,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针对现有石墨烯复合复合物产率低、易受强氧化剂破坏和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5-15份,石蜡油4-8份,石墨2-6份,硅灰石粉1-3份,钛白粉4-6份,四氢呋喃10-12份,硫酸钡3-5份,聚四氟乙烯0.1-0.5份,聚乙烯醇6-10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5份,石蜡油4份,石墨2份,硅灰石粉1份,钛白粉4份,四氢呋喃10份,硫酸钡3份,聚四氟乙烯0.1份,聚乙烯醇6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15份,石蜡油8份,石墨6份,硅灰石粉3份,钛白粉6份,四氢呋喃12份,硫酸钡5份,聚四氟乙烯0.5份,聚乙烯醇10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10份,石蜡油6份,石墨4份,硅灰石粉2份,钛白粉5份,四氢呋喃11份,硫酸钡4份,聚四氟乙烯0.3份,聚乙烯醇8份。
一种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聚苯醚、葡萄糖、石蜡油、石墨、硅灰石粉、钛白粉、四氢呋喃、硫酸钡、聚四氟乙烯和聚乙烯醇;
第二步:在室温下,将原料在研磨机中研磨30-4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
第三步: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置于带盖的陶瓷坩埚中,再将带盖的陶瓷坩埚放入管式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首先加热至450-550℃,保温反应2-4小时,然后进一步加热至800-900℃,保温反应1-3小时,制得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在0.1M KOH溶液中催化氧还原的极限电流密度达到5mA/cm2,起始电位达-0.05V vs. SCE;2、原料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3、不仅可以用于燃料电池氧还原反应非贵金属催化剂,还可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能量存储领域以及工业催化、环境处理等领域;4、不依赖于大型仪器设备,可实现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大规模生产,可以广泛生产并不断代替现有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聚苯醚100份,葡萄糖5份,石蜡油4份,石墨2份,硅灰石粉1份,钛白粉4份,四氢呋喃10份,硫酸钡3份,聚四氟乙烯0.1份,聚乙烯醇6份。
在室温下,将原料在研磨机中研磨3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
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置于带盖的陶瓷坩埚中,再将带盖的陶瓷坩埚放入管式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首先加热至450℃,保温反应2小时,然后进一步加热至800℃,保温反应1小时,制得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
实施例2:
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聚苯醚100份,葡萄糖15份,石蜡油8份,石墨6份,硅灰石粉3份,钛白粉6份,四氢呋喃12份,硫酸钡5份,聚四氟乙烯0.5份,聚乙烯醇10份。
在室温下,将原料在研磨机中研磨4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
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置于带盖的陶瓷坩埚中,再将带盖的陶瓷坩埚放入管式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首先加热至550℃,保温反应4小时,然后进一步加热至900℃,保温反应3小时,制得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
实施例3:
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聚苯醚100份,葡萄糖10份,石蜡油6份,石墨4份,硅灰石粉2份,钛白粉5份,四氢呋喃11份,硫酸钡4份,聚四氟乙烯0.3份,聚乙烯醇8份。
在室温下,将原料在研磨机中研磨35分钟,使其混合均匀。
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置于带盖的陶瓷坩埚中,再将带盖的陶瓷坩埚放入管式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首先加热至500℃,保温反应3小时,然后进一步加热至850℃,保温反应2小时,制得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
在0.1M KOH溶液中催化氧还原的极限电流密度达到5mA/cm2,起始电位达-0.05Vvs. SCE;原料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行;不仅可以用于燃料电池氧还原反应非贵金属催化剂,还可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能量存储领域以及工业催化、环境处理等领域;不依赖于大型仪器设备,可实现蓄电池用石墨烯及其复合物的大规模生产。
以上实施例中的所有组分均可以商业购买。
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阐述,而不是限制,因此在和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相当的含义和范围内的任何改变,都应该认为是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5-15份,石蜡油4-8份,石墨2-6份,硅灰石粉1-3份,钛白粉4-6份,四氢呋喃10-12份,硫酸钡3-5份,聚四氟乙烯0.1-0.5份,聚乙烯醇6-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5份,石蜡油4份,石墨2份,硅灰石粉1份,钛白粉4份,四氢呋喃10份,硫酸钡3份,聚四氟乙烯0.1份,聚乙烯醇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15份,石蜡油8份,石墨6份,硅灰石粉3份,钛白粉6份,四氢呋喃12份,硫酸钡5份,聚四氟乙烯0.5份,聚乙烯醇1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数配比如下:聚苯醚100份,葡萄糖10份,石蜡油6份,石墨4份,硅灰石粉2份,钛白粉5份,四氢呋喃11份,硫酸钡4份,聚四氟乙烯0.3份,聚乙烯醇8份。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按重量份数配比称取聚苯醚、葡萄糖、石蜡油、石墨、硅灰石粉、钛白粉、四氢呋喃、硫酸钡、聚四氟乙烯和聚乙烯醇;
第二步:在室温下,将原料在研磨机中研磨30-40分钟,使其混合均匀;
第三步: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置于带盖的陶瓷坩埚中,再将带盖的陶瓷坩埚放入管式炉中在高纯氮气保护下首先加热至450-550℃,保温反应2-4小时,然后进一步加热至800-900℃,保温反应1-3小时,制得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
CN201610518543.1A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61858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18543.1A CN106185892A (zh)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18543.1A CN106185892A (zh)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85892A true CN106185892A (zh) 2016-12-07

Family

ID=57465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18543.1A Pending CN106185892A (zh) 2016-07-05 2016-07-05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8589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715A (zh) * 2016-12-29 2017-05-31 南京悠谷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用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4715A (zh) * 2016-12-29 2017-05-31 南京悠谷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用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hang et al. N-doped graphdiyne for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hemical electrodes
CN103303912B (zh) 一种高比表面积多孔氮掺杂石墨化纳米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Gao et al. Recycling the biowaste to produce nitrogen and sulfur self-doped porous carbon as an efficient catalyst for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CN103011129A (zh) 一种以椰壳为原料制备高比表面积多孔石墨化纳米碳片的方法
Xue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of nickel cobalt sulfide-based materials
CN102543476A (zh)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用石墨烯对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83011B (zh) 石墨烯氮原子替位掺杂方法及制备的石墨烯和该方法在提高石墨烯质量比电容中的应用
CN109192951A (zh) 一种纳米花球状二硫化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42569A (zh) 一种导电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Geng et al. Revealing the electrocatalytic mechanism of layered crystalline CoMoO4 for water splitting: A theoretical study from facet selecting to active site engineering
CN106185892A (zh) 一种蓄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Core-shell AgNWs@ Ni (OH) 2 nanowires anchored on filter paper for efficient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Wei et al. Molybdenum and sulfur co-doped CoNiO2 with tremella-like nano-structures as electrode material for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s
CN106129353A (zh) 一种锂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85894A (zh) 一种石墨烯复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Teng et al. Ozone-activated CNTs to induce uniform coating of MnO2 as high-performance supercapacitor electrodes
CN108285143A (zh) 一种生物质基氮掺杂薄层石墨化碳材料的制备方法
Wu et al. Sea urchin-like CoNi2S4 materials derived from nickel hexamyanocobaltate for high-performance asymmetric hybrid supercapacitor
CN106783218B (zh) 一种电池用石墨烯复合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751105A (zh) 一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阳极的制备方法
Yu et al. Study on the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V2O5 with various morphologies
CN106185891A (zh) 一种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5663155A (zh) 一种复合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hah et al.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NiCo2O4 nanostructures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and thermal post-annealing treatment
CN106185889A (zh) 一种石墨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