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45842B - 一种抗裂混凝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裂混凝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45842B
CN106145842B CN201610500012.XA CN201610500012A CN106145842B CN 106145842 B CN106145842 B CN 106145842B CN 201610500012 A CN201610500012 A CN 201610500012A CN 106145842 B CN106145842 B CN 1061458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quality
flyash
crack concrete
parts
s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000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45842A (zh
Inventor
徐宝华
杨杰
罗亚磊
杜浩洋
万文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ommodity Concrete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ommodity Concrete Cent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ommodity Concrete Center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ommodity Concrete Center
Priority to CN20161050001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458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458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458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458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458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08Slag cemen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34Non-shrinking or non-cracking materials
    • C04B2111/343Crack resistant materi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裂混凝土,以质量份数计,其原料包括:凝胶材料400~450份、砂子700~800份、石子1000~1100份、水150~190份、外加剂5~15份;其中,所述凝胶材料包括水泥、矿粉和粉煤灰,所述水泥的质量与所述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为1.2~1.6,所述矿粉的质量与所述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为0.3~0.6。本发明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抗裂混凝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裂混凝土。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工程中使用最广泛、应用量最大的人工材料,它具有许多优点,如耐久性好、承载力强、原材料来源丰富等等,可以配制成不同强度、不同性能、不同形状的建筑构件。
从1824年波特兰水泥发明至今,混凝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钢筋混凝土原理的应用大大扩展了混凝土的使用范围,水灰比学说奠定了现代混凝土的理论基础,外加剂的出现为混凝土的改性又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正如混凝土专家吴中伟在《混凝土科学技术的反思》一文中指出:“混凝土材料发展至今,出现了流动性与密实性的矛盾,出现了早期和后期裂缝的问题,出现了耐久性的问题。”在诸多混凝土结构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裂缝问题作为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困扰着工程技术人员。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商品混凝土和泵送混凝土的广泛应用以及结构形式日趋大型化、复杂化,使得这一问题越发突出。混凝土由干硬性和低流动性向高流动性转变,在提高混凝土匀质性和质量的同时也使得水泥用量增加、骨料粒径减小,这些都导致水化热增加和混凝土收缩的增大,大大加大了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因此,通过科学的研究裂缝的产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裂缝的有害程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对混凝土的实际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裂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裂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裂混凝土,以质量份数计,其原料包括:凝胶材料400~450份、砂子700~800份、石子1000~1100份、水150~190份、外加剂5~15份;其中,所述凝胶材料由水泥、矿粉和粉煤灰组成,所述水泥的质量与所述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为1.2~1.6,所述矿粉的质量与所述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为0.3~0.6;所述外加剂包括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所述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的质量份数比为8~12:4~8:6~10:2~3:4~5:1~2。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水的质量与所述凝胶材料的质量之比为0.4~0.45。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凝胶材料的质量与所述砂子的质量之比为0.5。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凝胶材料的质量和所述石子的质量之比为0.4。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的质量份数比为9:4:7:2:4:1.25。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矿粉为S95级矿粉,密度为2.9~3.1g/cm3,比表面积为400~450m2/Kg,含水率为0.3~0.4%;所述粉煤灰为II级粉煤灰,细度为17~19μm,需水量比100~102%,烧失量为1.5~3.0%,含水量为0.1~0.2%。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砂子为II区中砂子,由尾矿砂与天然砂级配组成,所述尾矿砂和天然砂的级配掺合比例为4:6~6:4;所述尾矿砂细度模数为2.6~3.0,石粉含量为4~6%,表观密度为2650~2750kg/m3,松散堆积密度为1700~1800kg/m3;所述天然砂细度模数为2.3~3.0,含泥量为1.5~2.5%,表观密度为2600~2700Kg/m3,松散堆积密度为1650~1750Kg/m3,碱集料反应-14d膨胀率为0.01~0.02%。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石子的平均粒径为5~25mm,含泥量为0.1~0.2%,表观密度为2650~2750Kg/m3,松散堆积密度为1500~1600Kg/m3,碱集料反应-14d膨胀率为0.04~0.05%。
本发明较优选地,所述水泥为P.O42.5硅酸盐水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得出: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最佳为1.2~1.6,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最佳为0.3~0.6,水的质量与所述凝胶材料的质量之比最佳为0.4~0.45,凝胶材料的质量与砂子的质量之比最佳为0.5,凝胶材料的质量和石子的质量之比最佳为0.4。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加剂,该外加剂是由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组成,该外加剂能明显提高本发明抗裂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3)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的质量份数比最佳为9:4:7:2:4:1.25。
(4)L-苏糖酸钙、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这三种物质对本发明抗裂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具有很大影响,而且三者缺一不可。
(5)L-苏糖酸钙、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这三中物质对本发明抗裂混凝土的其它性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本发明中实施例1~24抗裂混凝土的制备工艺为:将原料经过准确计量,放入搅拌机内,搅拌45s。
圆环实验使用时仪器是混凝土劈裂试模:Φ420×305×100,由天津市东丽区亚兴自动化实验仪器厂购得。
限制收缩率试验:根据http://www.docin.com/p-453050440.html中附件A掺抗裂防水剂的混凝土限制膨胀率及限制收缩率的测定方法,测定本发明抗裂混凝土的限制收缩率。
表1.0实施例1~6抗裂混凝土的组分表
对实施例1~6分别进行圆环试验和限制收缩率试验,圆环试验结果见表1.1,限制收缩率试验结果见表1.2。
表1.1实施例1~6的圆环试验开裂时间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开裂时间(h) 22 30 69 70 32 24
表1.2实施例1~6的限制收缩率试验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实施例6
3d(%) 0.026 0.010 0.003 0.005 0.008 0.021
7d(%) 0.064 0.028 0.018 0.020 0.025 0.059
14d(%) 0.111 0.051 0.035 0.042 0.048 0.096
28d(%) 0.127 0.062 0.051 0.052 0.055 0.113
观察表1.1和表1.2可以看出,通过对比实施例1和实施例2实验数据,实施例2的圆环开裂时间和限制收缩率的实验数据都优于实施例1,而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水泥的质量与所述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均为1.2、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不同,因此可以看出:实施例2中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为0.3优于实施例1中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为2。
通过对比实施例5和实施例6的实验数据,实施例5的圆环开裂时间和限制收缩率的实验数据都优于实施例6,而实施例5和实施例6中的水泥的质量与所述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均为1.6、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不同,因此可以看出:实施例5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为0.6优于实施例6中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为1.8。
通过对比实施例2和实施例3的实验数据,实施例3的圆环开裂时间和限制收缩率的实验数据都优于实施例2,而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的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相同,而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不同,因此可以看出:实施例3中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为1.4优于实施例2中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1.2。
通过对比实施例4和实施例5的实验数据,实施例4的圆环开裂时间和限制收缩率的实验数据都优于实施例5,而实施例4和实施例5中的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相同,而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不同,因此可以看出:实施例4中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为1.5优于实施例2中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1.6。
通过对比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圆环开裂时间和限制收缩率的实验数据相差不大,因此可以看出:水泥的质量与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最佳为1.4~1.5,矿粉的质量与粉煤灰的质量之比最佳为0.3~0.6。
表2.0实施例7~10抗裂混凝土的组分表
对实施例7~10分别进行圆环试验和限制收缩率试验,圆环试验结果见表2.1,限制收缩率试验结果见表2.2。
表2.1实施例7~10的圆环试验开裂时间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开裂时间(h) 75 110 112 89
--表示在观察期间为开裂情况发生。
表2.2实施例7~10的限制收缩率试验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实施例10
3d(%) 0.043 0.003 0.006 0.051
7d(%) 0.055 0.016 0.023 0.062
14d(%) 0.071 0.034 0.030 0.075
28d(%) 0.074 0.063 0.043 0.078
观察表2.1和表2.2可以看出,通过对比实施例7~10的实验数据,实施例8和实施例9的圆环开裂时间和限制收缩率的实验数据相差不大,且远远优于实施例7和实施例10的实验结果,因此可以看出:水的质量与凝胶材料的质量之比最佳为0.4~0.45。
表3.0实施例11~13抗裂混凝土的组分表
对实施例11~13分别进行圆环试验和限制收缩率试验,圆环试验结果见表3.1,限制收缩率试验结果见表3.2。
表3.1实施例11~13的圆环试验开裂时间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开裂时间(h) 42 83 42
表3.2实施例11~13的限制收缩率试验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3d(%) 0.002 0 0.002
7d(%) 0.010 0.009 0.015
14d(%) 0.023 0.017 0.030
28d(%) 0.032 0.019 0.034
观察表3.1和表3.2可以看出,通过对比实施例11~13的实验数据,实施例12为较佳,且优于实施例11和实施例13的实验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凝胶材料的质量与砂子的质量之比最佳为0.5。
表4.0实施例14~17抗裂混凝土的组分表
对实施例14~17分别进行圆环试验和限制收缩率试验,圆环试验结果见表4.1,限制收缩率试验结果见表4.2。
表4.1实施例14~17的圆环试验开裂时间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开裂时间(h) 96 111 106 83
表4.2实施例14~17的限制收缩率试验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实施例16 实施例17
3d(%) 0.013 0.002 0.003 0.016
7d(%) 0.041 0.022 0.025 0.039
14d(%) 0.057 0.034 0.038 0.049
28d(%) 0.079 0.052 0.056 0.078
观察表4.1和表4.2,通过对比实施例14~17的实验数据,实施例15和实施例16的圆环开裂时间和限制收缩率的实验数据相差不大,略优于实施例14和实施例17的实验结果,因此可以看出:凝胶材料的质量和石子的质量之比为0.38~0.39。
表5.0实施例18~21抗裂混凝土的组分表
对实施例18~21分别进行圆环试验和限制收缩率试验,圆环试验结果见表5.1,限制收缩率试验结果见表5.2。
表5.1实施例18~21的圆环试验开裂时间
实施例18 实施例19 实施例20 实施例21
开裂时间(h) 174 169 181 220
表5.2实施例18~21的限制收缩率试验
实施例18 实施例19 实施例20 实施例21
3d(%) 0.011 0.012 0.013 0
7d(%) 0.031 0.024 0.036 0.005
14d(%) 0.047 0.034 0.045 0.025
28d(%) 0.052 0.062 0.051 0.031
通过表5.1和表5.2可以看出,在实施例18~21中其它物质的配比采用上述实验得出的最佳配比时,实施例18~20的实验结果不是很理想,只有实施例21得到较为理想的实验结果。
这是可能是由于外加剂中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和松香酸的配比不同造成的,且这六种物质的最佳质量份数比为9:4:7:2:4:1.25。
表6.0实施例21和对比例1~3抗裂混凝土的组分表
对实施例21和对比例1~3分别进行圆环试验和限制收缩率试验,圆环试验结果见表6.1,限制收缩率试验结果见表6.2。
表6.1实施例21和对比例1~3的圆环试验开裂时间
实施例21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开裂时间(h) 220 50 91 79
表6.2实施例21和对比例1~3的限制收缩率试验
实施例21 对比例1 对比例2 对比例3
3d(%) 0 0.041 0.29 0.39
7d(%) 0.005 0.058 0.42 0.59
14d(%) 0.025 0.077 0.61 0.73
28d(%) 0.031 0.089 0.84 0.91
通过表6.1和表6.2可以看出,对比例1~3的实验结果明显差于实施例21的实验结果,而且,相较于实施例21而言,对比例1未加入L-苏糖酸钙、对比例2未加入1,2,3,4,5-戊五醇、对比例3未加入聚乙二醇,因此可以看出:L-苏糖酸钙、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这三种物质对本发明抗裂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具有很大影响,而且三者缺一不可。
对实施例21以及对比例1~3抗裂混凝土进行性能检测,检测结果见表6.3。
表6.3实施例21和对比例1~3抗裂混凝土的性能
通过表6.3可以看出,L-苏糖酸钙、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这三种物质对本发明抗裂混凝土的其它性能也有显著的影响,L-苏糖酸钙、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这三中物质对本发明抗裂混凝土的其它性能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Claims (9)

1.一种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以质量份数计,其原料包括:凝胶材料400~450份、砂子700~800份、石子1000~1100份、水150~190份、外加剂5~15份;其中,所述凝胶材料由水泥、矿粉和粉煤灰组成,所述水泥的质量与所述矿粉和粉煤灰质量和之比为1.2~1.6,所述矿粉的质量与所述粉煤灰的质量之比为0.3~0.6;所述外加剂包括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所述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的质量份数比为8~12:4~8:6~10:2~3:4~5: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的质量与所述凝胶材料的质量之比为0.4~0.4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材料的质量与所述砂子的质量之比为0.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凝胶材料的质量和所述石子的质量之比为0.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L-苏糖酸钙、聚甲基丙烯酸、1,2,3,4,5-戊五醇、聚乙二醇、松香酸的质量份数比为9:4:7:2:4:1.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粉为S95级矿粉,密度为2.9~3.1g/cm3,比表面积为400~450m2/Kg,含水率为0.3~0.4%;所述粉煤灰为II级粉煤灰,细度为17~19μm,需水量比100~102%,烧失量为1.5~3.0%,含水量为0.1~0.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子为II区中砂子,由尾矿砂与天然砂级配组成,所述尾矿砂和天然砂的级配掺合比例为4:6~6:4;所述尾矿砂细度模数为2.6~3.0,石粉含量为4~6%,表观密度为2650~2750kg/m3,松散堆积密度为1700~1800 kg/m3;所述天然砂细度模数为2.3~3.0,含泥量为1.5~2.5%,表观密度为2600~2700Kg/m3,松散堆积密度为1650~1750Kg/m3,碱集料反应-14d膨胀率为0.01~0.0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子的平均粒径为5~25mm,含泥量为0.1~0.2%,表观密度为2650~2750Kg/m3,松散堆积密度为1500~1600Kg/m3,碱集料反应-14d膨胀率为0.04~0.0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裂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P.O42.5硅酸盐水泥。
CN201610500012.XA 2016-06-29 2016-06-29 一种抗裂混凝土 Active CN1061458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00012.XA CN106145842B (zh) 2016-06-29 2016-06-29 一种抗裂混凝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00012.XA CN106145842B (zh) 2016-06-29 2016-06-29 一种抗裂混凝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45842A CN106145842A (zh) 2016-11-23
CN106145842B true CN106145842B (zh) 2018-01-09

Family

ID=57350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00012.XA Active CN106145842B (zh) 2016-06-29 2016-06-29 一种抗裂混凝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458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8075A (zh) * 2019-06-03 2019-08-16 青岛中建富兴商砼有限公司 一种c30尾矿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92283A (zh) * 2020-04-21 2020-08-28 河南恒发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商品混凝土及其制备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580C (zh) * 2001-12-07 2004-09-15 北京市城昌商品混凝土联营公司 纤维抗渗防裂混凝土
CN101671151A (zh) * 2009-10-16 2010-03-17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高抗裂性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42522A (zh) * 2013-07-18 2013-10-09 江苏广亚建材有限公司 抗裂混凝土
CN104030596B (zh) * 2014-06-30 2015-06-17 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一种无碱抗裂混凝土减缩剂
CN104591633A (zh) * 2015-01-12 2015-05-0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聚丙烯腈纤维抗渗混凝土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45842A (zh) 2016-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55992A (zh) 一种机制砂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6747090B (zh) 一种改性白云石粉基矿物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0624B (zh) 一种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29945B (zh) 一种铁矿废石资源化利用方法
CN104844081A (zh) 一种以花岗岩石粉为主要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
CN103359982A (zh) 一种利用铁尾矿配制的喷射混凝土材料
CN103553490B (zh) 一种高保坍性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915934A (zh) 一种抗渗抗冻融混凝土拌合料及其拌合方法
CN109665769A (zh) 一种超早强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79861A (zh) 一种自密实复合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混凝土墙砖
CN106977157A (zh) C80超高泵送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dinna et al. Effect of rice-husk-ash admixture on the strength and workability of concrete
CN107602013B (zh) 膨润土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51899B (zh) 一种干拌砂浆用机制砂的级配方法及制备的干拌砂浆
CN106145842B (zh) 一种抗裂混凝土
CN107021698B (zh) 一种碾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62053A (zh)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50803B (zh) 碱矿渣混凝土减水剂
CN111792857A (zh) 一种超高强混凝土用复合超细粉、超高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03313A (zh) 一种镍铁渣粉与矿粉复掺的水泥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8529965A (zh) 高强度混凝土拌合物
CN111704404A (zh) 一种补偿收缩的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Šerelis et al. Influence of water to cement ratio with different amount of binder on properties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Oyebisi et al. Rheology of slag-based geopolymer concrete using corncob ash as a pozzolanic material
Guvalov et al. Influence of rheological active additives on the properties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