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15925A - 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15925A CN106115925A CN201610688425.5A CN201610688425A CN106115925A CN 106115925 A CN106115925 A CN 106115925A CN 201610688425 A CN201610688425 A CN 201610688425A CN 106115925 A CN106115925 A CN 1061159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utter
- collecting
- tank
- paddy field
- mars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1/00—Drainage of soil, e.g. for agricultural purpose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3/00—Irrigation ditches, i.e. gravity flow, open channel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05—Phosphorus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1/00—Nature of the contaminant
- C02F2101/10—Inorganic compounds
- C02F2101/16—Nitrogen compounds, e.g. ammonia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40—Protecting water resources
- Y02A20/402—River restor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otan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包括排水沟系统、土质田埂系统、集水池系统、引水槽系统、水田湿地系统;所述排水沟系统设置有排水沟,所述排水沟设置有分水坝、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集水池系统设置有第一集水池、第二集水池、第三集水池,所述引水槽系统设置有第一引水槽、第二引水槽、第三引水槽;所述水田湿地系统设置有一级水田湿地、二级水田湿地、三级水田湿地。本发明提供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通过设置三级按梯级分布的水田湿地有效的对污水进行过滤,有效的起到了阻隔了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治理技术领域,涉及山区农业面源污染净化。
背景技术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是目前国内外水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国际上普遍采用生态技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包括季节性湿地处理系统、河道直接净化技术、氧化塘处理系统、植物-土壤处理系统、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等,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具有工程造价少,能耗和运行成本低、净化效果显著等特点。如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的摩罗赫德市的“氧化塘污水处理”与“自然河道设计技术”、日本霞浦湖边上的生物公园、波兰Wariak湖中放养鱼类控藻等工程。美国1992年出版了“水域生态系统的修复”。1998年出版了“河流廊道修复”,指导河流修复工作。国内主要利用植草控制、人工湿地、介质过滤系统、自然塘沟湿地、前置库、生态沟渠、稳定塘等技术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这些技术都已经广泛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且成效显著。但是,这些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态处理系统普遍存在占地面积较大,脱氮除磷效率不高,受降雨、气候条件的影响,净化效率不稳定,净化容量与使用期限不明确,可能产生二次污染,且大多数生态处理技术在山区的运行经验不足。我国广大山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难以找到大面积的土地来修建人工湿地。同时,山区经济普遍不发达,如何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是目前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瓶颈。
水稻田作为一种独特的湿地类型,不仅承担了重要的粮食生产任务,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对氮磷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拦截作用。国内关于稻田氮磷净化效果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太湖河网地区。三峡库区稻田氮磷净化效果的研究也报道。这些研究表明,水稻田对农业面源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拦截效应。但是,已有的这些研究仅仅停留在科学研究的层面上,尚未形成相应的净化技术。
沟渠是一种常见的连接各个农业区或居民区的地貌类型,水和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在沟渠传输。沟渠具备洼坑、高差跌落和小型积水的特点,加之湿润气候使植被生长迅速,自然沟渠内植物生长旺盛,植被茂密,低洼处大量水陆两栖植被形成基本稳定的小型湿地。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作为污染物质传输的重要通道,沟渠不仅起到了输移功能,而且良好的沟渠系统能起到消减污染负荷、净化水质的功能。但是,目前已有的生态沟渠技术都是把沟渠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来用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际上,农业区沟渠系统(特别是水稻主产区)与农田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稻田和生态沟渠的有机结合可能是未来农业面源污染物去除的重要突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旨在解决山区农业面源污染消减技术问题,同时也可为山区雨养农业的灌溉问题提供新思路。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该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包括排水沟系统、土质田埂系统、集水池系统、引水槽系统、水田湿地系统;所述排水沟系统设置有排水沟、分流坝,所述排水沟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排水口通过分流坝隔离且彼此不相通,所述排水沟系统的进水口用于引入需净化的污水,排水口用于排放净化后的净水;所述分流坝用于引入需净化的污水或灌溉;所述土质田埂系统设置有土质田埂,所述集水池系统设置有第一集水池、第二集水池、第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系统用于储存需净化的污水及缓冲水流动能;所述引水槽系统设置有第一引水槽、第二引水槽、第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系统用于引导需净化的污水流向,第一、三引水槽与排水沟相通,且第三引水槽底部应高于排水沟水面;所述水田湿地系统设置有一级水田湿地、二级水田湿地、三级水田湿地;所述水田湿地系统用于对需净化的污水进行净化;所述一级水田湿地、二级水田湿地、三级水田湿地按梯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集水池连接第一引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池、第一引水槽均位于一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二集水池、第二引水槽均位于二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一引水槽、第二集水池、第二引水槽依次连接;所述第三集水池、第三引水槽均位于三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二引水槽、第三集水池、第三引水槽依次连接;
引水槽系统通过砌土埂制成,所述引水槽系统的高度高于水田湿地系统同时低于土质田埂系统,所述第一引水槽、第二引水槽、第三引水槽上不同部位均开设引水槽出水口,所述第一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一级水田湿地,所述第二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二级水田湿地,所述第三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三级水田湿地。
进一步,排水沟系统设置排水沟、进水口、排水口和分水坝,进水口与排水口存在高低落差,分水坝主要作用是形成雍水,进而将排水沟内的污水引入净化系统。
集水池系统设置带有水闸的导流管和集水池。其中,排水沟与第一集水池之间设置导流管,导流管直径不超过10厘米,并设有水闸。水闸的作用在于控制进入净化系统的污水流量以及规避洪水。导流管使用PVC材料制成,集水池采用砖砌混凝土结构。
引水槽系统的引水槽连接集水池,位于水田湿地与土质田埂之间。引水槽不同部位设置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水田湿地,每个出水口跌水高度不宜过高,如高度超过0.3米,出水口下方铺设直径大于10厘米的卵石若干。引水槽不宜过宽,最高不得超过0.5米。如采用土质引水槽,建议宽度0.5米,槽内种植茭白或藤藤菜。引水槽内植物尽量不要施肥(化肥或者农家肥)。
水田湿地主要用于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物(如氮、磷),水田湿地作物以水稻为主,也可种植茭白。利用第一集水池上的带水闸导水管调节水田湿地入水量,利用每一级水田湿地的出水口调节系统出水量来控制污水在水田湿地里的水力停留时间,从而控制水田湿地作物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消纳。水田湿地的管理采用最优化管理,可根据入水氮磷浓度来调节农业化肥的施用量。施肥方式采用分生长期施肥,施肥后需要调节出水量以延长肥水在水田湿地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以促进作物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吸收与消纳。
进一步,所述一级水田湿地与第二引水槽之间、二级水田湿地与第三引水槽之间均设置有土质田埂。
进一步,所述第一集水池位于一级水田湿地左上部并与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集水池位于二级水田湿地右上部。
进一步,所述第三集水池位于三级水田湿地左上部。
进一步,所述第三引水槽连接出水口。
进一步,所述一级水田湿地左右两侧、二级水田湿地左右两侧、三级水田湿地左右两侧、第一引水槽上部、第三引水槽下部均设置有土质田埂。
进一步,所述分流坝位于排水沟内中上部。
本发明提供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通过设置三级按梯级分布的水田湿地有效的对污水进行拦截,有效的起到了阻隔了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的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直接利用水田代替污水处理常用的湿地系统,减少了对大面积耕地的占用;
(2)生态沟渠种植经济作物,保证了农民经济收益;
(3)本发明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物,而且可以引水灌溉,缓解雨养农业区水田的抗旱压力,提高雨养农业区雨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示意图;
图中:1、进水口;2、排水口;3、土质田埂;4、第一集水池;5、第二集水池;6、第三集水池;7、第一引水槽;8、第二引水槽;9、第三引水槽;10、一级水田湿地;11、二级水田湿地;12、三级水田湿地;13、分水坝;14、排水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该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包括排水沟系统、土质田埂系统、集水池系统、引水槽系统、水田湿地系统;所述排水沟系统设置有排水沟14和分流坝13,所述排水沟14设置有进水口1和排水口2,所述进水口与排水口通过分水坝隔离且彼此不相通,所述排水沟系统的进水口用于引入需净化的污水,排水口用于排放净化后的净水;所述土质田埂系统设置有土质田埂3,所述集水池系统设置有第一集水池4、第二集水池5、第三集水池6,所述集水池系统用于储存需净化的污水;所述引水槽系统设置有第一引水槽7、第二引水槽8、第三引水槽9;所述引水槽系统用于引导需净化的污水流向,所述水田湿地系统设置有一级水田湿地10、二级水田湿地11、三级水田湿地12;所述水田湿地系统用于对需净化的污水进行净化;所述一级水田湿地、二级水田湿地、三级水田湿地按梯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集水池连接第一引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池、第一引水槽均位于一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二集水池、第二引水槽均位于二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一引水槽、第二集水池、第二引水槽依次连接;所述第三集水池、第三引水槽均位于三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二引水槽、第三集水池、第三引水槽依次连接。
引水槽系统通过砌土埂制成,所述引水槽系统的高度高于水田湿地系统同时低于土质田埂,所述第一引水槽、第二引水槽、第三引水槽上不同部位均开设引水槽出水口,所述第一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一级水田湿地,所述第二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二级水田湿地,所述第三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三级水田湿地。
所述一级水田湿地10与第二引水槽之间、二级水田湿地与第三引水槽之间均设置有土质田埂。
所述第一集水池4位于一级水田湿地左上部并与进水口连接。
所述第二集水池5位于二级水田湿地右上部。
所述第三集水池6位于三级水田湿地左上部。
所述第三引水槽9连接出水口。
所述一级水田湿地10左右两侧、二级水田湿地11左右两侧、三级水田湿地12左右两侧、第一引水槽上部、第三引水槽下部均设置有土质田埂3。
所述分流坝13位于排水沟内中上部。
排水沟系统设置有排水沟、进水口、排水口和分水坝,进水口与排水口存在高低落差,分水坝主要作用是形成雍水,进而将排水沟内的污水引入净化系统。
集水池系统设置带有水闸的导流管和集水池。其中,排水沟与第一集水池之间设置导流管,导流管直径不超过10厘米,并设有水闸。水闸的作用在于控制进入净化系统的污水流量以及规避洪水。导流管使用PVC材料制成,集水池采用砖砌混凝土结构。
引水槽系统通过砌土埂制成,引水槽连接集水池,位于水田湿地与土质田埂之间。引水槽高度高于水田湿地,低于土质田埂,不同部位设置出水口,出水口连接水田湿地,每个出水口跌水高度不宜过高,如高度超过0.3米,出水口下方铺设直径大于10厘米的卵石若干。引水槽不宜过宽,最高不得超过0.5米。如采用土质引水槽,建议宽度0.5米,槽内种植茭白或藤藤菜。引水槽内植物尽量不要施肥(化肥或者农家肥)。
水田湿地主要用于消纳农业面源污染物(如氮、磷),水田湿地作物以水稻为主,也可种植茭白。通过调节水田湿地入水量和出水量来控制污水在水田湿地里的水力停留时间,从而控制水田湿地作物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消纳。水田湿地的管理采用最优化管理,可根据入水氮磷浓度来调节农业化肥的施用量。施肥方式采用分生长期施肥,施肥后需要调节出水量以延长肥水在水田湿地中的水力停留时间,以促进作物对氮磷等污染物的吸收与消纳。
本发明提供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使用中,一级水田湿地初级过滤后的水进入第二引水槽,二级水田湿地过滤的水进入第三引水槽,在三级水田湿地中继续过滤,通过设置三级按梯级分布的水田湿地有效的对污水进行过滤,有效的起到了阻隔了面源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防线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包括排水沟系统、土质田埂系统、集水池系统、引水槽系统、水田湿地系统;所述排水沟系统设置有排水沟、分流坝,所述排水沟设置有进水口和排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排水口通过分流坝隔离且彼此不相通,所述排水沟系统的进水口用于引入需净化的污水,排水口用于排放净化后的净水;
所述土质田埂系统设置有土质田埂;
所述集水池系统设置有第一集水池、第二集水池、第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系统用于储存需净化的污水及缓冲水流动能;
所述分水坝用于形成雍水,进而将排水沟内的污水引入第一集水池;
所述引水槽系统设置有第一引水槽、第二引水槽、第三引水槽;所述引水槽系统用于引导需净化的污水流向,第一、三引水槽与排水沟相通,且第三引水槽底部应高于排水沟水面;
所述水田湿地系统设置有一级水田湿地、二级水田湿地、三级水田湿地;所述水田湿地系统用于对需净化的污水进行净化;所述一级水田湿地、二级水田湿地、三级水田湿地按梯级从上往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集水池连接第一引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池、第一引水槽均位于一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二集水池、第二引水槽均位于二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一引水槽、第二集水池、第二引水槽依次连接;所述第三集水池、第三引水槽均位于三级水田湿地上,所述第二引水槽、第三集水池、第三引水槽依次连接;
引水槽系统通过砌土埂制成,所述引水槽系统的高度高于水田湿地系统同时低于土质田埂系统,所述第一引水槽、第二引水槽、第三引水槽上不同部位均开设引水槽出水口,所述第一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一级水田湿地,所述第二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二级水田湿地,所述第三引水槽上的出水口连接三级水田湿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水田湿地与第二引水槽之间、二级水田湿地与第三引水槽之间均设置有土质田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水池位于一级水田湿地左上部并与进水口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集水池位于二级水田湿地右上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水池位于三级水田湿地左上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引水槽连接出水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水田湿地左右两侧、二级水田湿地左右两侧、三级水田湿地左右两侧、第一引水槽上部、第三引水槽下部均设置有土质田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坝位于排水沟内中上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与地面的垂直高度大于排水口于地面的垂直高度;
所述集水池系统还设置有带有水闸的导流管,所述带有水闸的导流管连接在排水沟和第一集水池之间,带有水闸的导流管直径小于10厘米,带有水闸的导流管上的水闸用于控制进入第一集水池的污水流量以及规避洪水,导流管使用PVC材料制成,集水池采用砖砌混凝土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88425.5A CN106115925A (zh) | 2016-08-19 | 2016-08-19 | 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88425.5A CN106115925A (zh) | 2016-08-19 | 2016-08-19 | 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15925A true CN106115925A (zh) | 2016-11-16 |
Family
ID=572796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688425.5A Pending CN106115925A (zh) | 2016-08-19 | 2016-08-19 | 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15925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66464A (zh) * | 2018-02-01 | 2018-06-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一种稻田面源污水灌蓄排调控净化系统 |
CN108569770A (zh) * | 2017-09-04 | 2018-09-25 | 东北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北方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法 |
CN110981112A (zh) * | 2019-12-26 | 2020-04-10 |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
CN111925068A (zh) * | 2020-08-21 | 2020-11-13 | 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养殖场废水分级生物消解的方法及系统 |
CN113307372A (zh) * | 2021-04-30 | 2021-08-27 | 长江大学 | 一种农业污染生态治理系统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65283A (zh) * | 2009-09-28 | 2010-03-10 | 西南大学 | 湿地垄作水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 |
CN102603071A (zh) * | 2011-12-14 | 2012-07-25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拦截水网区设施菜地氮磷流失系统的构建方法 |
CN103803760A (zh) * | 2014-01-26 | 2014-05-21 | 河海大学 | 灌区稻田排水沟串联湿地净污系统 |
CN103896462A (zh) * | 2014-04-19 | 2014-07-02 |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湿地植物清污系统与清污方法 |
CN104563266A (zh) * | 2014-06-17 | 2015-04-29 | 贵州大学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高埂稻田灌溉调控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
CN105668797A (zh) * | 2016-01-18 | 2016-06-15 | 浙江大学 | 利用稻田最大化消减初期径流污染的装置及方法 |
WO2016119298A1 (zh) * | 2015-01-27 | 2016-08-04 | 河海大学 | 平原地区灌排耦合生态型灌区水循环利用的节水减污方法 |
-
2016
- 2016-08-19 CN CN201610688425.5A patent/CN10611592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65283A (zh) * | 2009-09-28 | 2010-03-10 | 西南大学 | 湿地垄作水稻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 |
CN102603071A (zh) * | 2011-12-14 | 2012-07-25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拦截水网区设施菜地氮磷流失系统的构建方法 |
CN103803760A (zh) * | 2014-01-26 | 2014-05-21 | 河海大学 | 灌区稻田排水沟串联湿地净污系统 |
CN103896462A (zh) * | 2014-04-19 | 2014-07-02 | 岭南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湿地植物清污系统与清污方法 |
CN104563266A (zh) * | 2014-06-17 | 2015-04-29 | 贵州大学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高埂稻田灌溉调控系统及其建造方法 |
WO2016119298A1 (zh) * | 2015-01-27 | 2016-08-04 | 河海大学 | 平原地区灌排耦合生态型灌区水循环利用的节水减污方法 |
CN105668797A (zh) * | 2016-01-18 | 2016-06-15 | 浙江大学 | 利用稻田最大化消减初期径流污染的装置及方法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69770A (zh) * | 2017-09-04 | 2018-09-25 | 东北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北方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法 |
CN108569770B (zh) * | 2017-09-04 | 2022-03-15 | 东北师范大学 | 一种用于北方地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方法 |
CN108166464A (zh) * | 2018-02-01 | 2018-06-15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 一种稻田面源污水灌蓄排调控净化系统 |
CN110981112A (zh) * | 2019-12-26 | 2020-04-10 | 青岛冠中生态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人工湿地系统 |
CN111925068A (zh) * | 2020-08-21 | 2020-11-13 | 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养殖场废水分级生物消解的方法及系统 |
CN113307372A (zh) * | 2021-04-30 | 2021-08-27 | 长江大学 | 一种农业污染生态治理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88303B (zh) | 三峡库区山坡地沟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谷坊阻控系统 | |
CN100398465C (zh) | 北方低温地区复合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 | |
CN106115925A (zh) | 梯级稻田与生态沟渠有机结合的农业面源污染净化系统 | |
CN105776736A (zh) | 一种低山丘陵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方法 | |
CN106192938A (zh) | 一种用于农田退水污染防控的生态沟渠系统及构建方法 | |
CN105659962B (zh) | 一种水稻种植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方法 | |
CN105464050B (zh) | 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 |
CN100436350C (zh) | 农田生态干渠-人工湿地水质改善与生态系统重建方法 | |
CN103395930A (zh) | 一种生态护坡式污水土地渗滤系统及其渗滤方法 | |
CN101691265B (zh) | 地面源污染防控与饮水工程相结合的山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的建造方法 | |
CN104355410B (zh) | 一种控制稻田面源污染的生态拦截阻断系统 | |
CN108947120A (zh) | 一种适用于多雨地区农田面源污水集蓄用系统及改造方法 | |
CN109380088A (zh) | 一种低丘红壤小流域生态治理系统 | |
CN112441702A (zh) | 一种农林湿复合生态净化系统 | |
CN205973992U (zh) | 一种用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塘库系统 | |
CN206033489U (zh) |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梯级稻田镶嵌生态沟渠净化系统 | |
CN113463560A (zh) | 一种圩区水循环稻田面源污染治理系统 | |
CN102557269A (zh) | 一种景观公园式地表径流处理系统 | |
CN106865777A (zh) | 一种湖泊景观水体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方法 | |
CN102603075A (zh) | 用于收集处理河湖滨岸雨水的草溪生态廊道设施 | |
CN104891666B (zh) | 一种城市河川坡岸绿地的水污染物生态拦截方法 | |
CN109319933A (zh) | 一种农田水污染控制及回用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 |
CN110482709B (zh) | 复合污染型支浜水体汇流前动态治理结构及方法 | |
CN109574402A (zh) | 一种用于河道治理的原位生态循环净滤系统 | |
CN205348113U (zh) | 可再生填料-植物组合式沟渠-护坡氮磷生态拦截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