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9234B - 艾灸装置 - Google Patents

艾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9234B
CN106109234B CN201610597798.1A CN201610597798A CN106109234B CN 106109234 B CN106109234 B CN 106109234B CN 201610597798 A CN201610597798 A CN 201610597798A CN 106109234 B CN106109234 B CN 106109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og
moxibustion
guide pipe
smoke guide
sm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977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9234A (zh
Inventor
王文娟
李妍
张海燕
温玉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g Wenjua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59779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09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09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9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9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9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9/00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specific reflex points of the body for physical therapy, e.g. acupuncture
    • A61H39/06Device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such points within cell-life lim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2201/00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 A61H2201/02Characteristics of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codes heated or cooled
    • A61H2201/0221Mechanism for heating or cooling
    • A61H2201/0278Mechanism for heating or cooling by chemical rea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艾灸装置,包括:架体,包括基座和固定架,固定架与基座固定连接;加热容器,设置于基座上,且加热容器与固定架固定连接,加热容器一端开设有烟雾口,另一端开设有物料口,物料口设置有盖体;导烟管,管一端与烟雾口连通,导烟管另一端设置有熏炙层;加热体,设置于加热容器内;转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转动体,驱动电机与转动体驱动连接,转动体转动设置于加热容器内。通过将艾绒等灸疗药材放入到加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产生烟雾,转动组件使得艾绒得到均匀加热,通过导烟管将烟雾以及烟雾人携带的热量引出至熏灸层,通过烟雾和熏灸层对人体进行灸疗,使得热量能够均匀覆盖在人体穴位上,不易灼伤人体,艾灸效果更佳。

Description

艾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艾灸装置。
背景技术
灸是中华民族早期使用的一种治病方法,灸有两个特点:一是发热,二是穴位,具有安全、方便和无副作用的特点。烧,也是中医的一种医疗方法,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
艾灸是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其方法是,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因为它的作用机理和针疗有相近之处,并且与针疗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故又称为针灸。
传统的艾灸方法较为简陋,稍有不慎将灼伤人体,且热量不均,发热不持久,导致无法持续对穴位进行持续刺激,或刺激不均匀,导致艾灸效果不佳。
中国实用新型ZL201410086838.7,提供了一种炁灸仪,其包括:一框架;一热风焊台,装设于所述框架,所述热风焊台具有一输气管;一外壳,装设于所述框架上方,所述外壳具有一进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和所述输气管连通,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围装设有一陶瓷发热体;一内壳,装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内壳上开设多个通孔;一盖体,扣合于所述外壳的一端,并包覆所述内壳;一出气盒,所述出气盒和所述内壳之间设置有通气管。上述的炁灸仪虽然能够持续供热进行艾灸,但其供热不均匀,且有可能灼伤人体。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艾灸仪器热量分布不均匀,容易灼伤人体,导致艾灸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艾灸装置,能够持续供热,且热量分布均匀,能够对穴位进行持久均匀的刺激,不易灼伤人体,使得艾灸效果更佳。
一种艾灸装置,包括:
架体,所述架体包括基座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所述加热容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加热容器一端开设有烟雾口,另一端开设有物料口,所述物料口设置有盖体;
导烟管,所述导烟管一端与所述烟雾口连通,所述导烟管另一端设置有熏炙层,所述熏灸层为艾叶绒层;
加热体,所述加热体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内;
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转动体,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转动体驱动连接,所述转动体转动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内;以及
灼热件,所述灼热件用于在通电后发热,所述灼热件为金属材质制成,所述灼热件连接于所述导烟管远离所述烟雾口的一端,且所述灼热件设置有多个出烟孔,多个所述出烟孔与所述导烟管连通,所述出烟孔沿导烟管的轴向开设于所述灼热件上,所述熏灸层连接于所述灼热件背向所述导烟管的一面,所述灼热件还开设有排烟孔,所述排烟孔设置于所述灼热件靠近所述出烟孔的一端,所述排烟孔沿所述导烟管的径向开设。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与所述转动体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为圆柱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为圆环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为块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体的转动轴平行于所述基座。
上述艾灸装置,通过将艾绒等灸疗药材放入到加热容器中加热至燃烧产生烟雾,转动组件使得艾绒得到均匀加热,通过导烟管将烟雾以及烟雾人携带的热量引出至熏灸层,通过烟雾和熏灸层对人体进行灸疗,从而实现了持续供热,并使得热量能够均匀覆盖在人体穴位上,能够对穴位进行持久均匀的刺激,且不易灼伤人体,使得艾灸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艾灸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的艾灸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的艾灸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的艾灸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另一个实施例的艾灸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的艾灸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的导烟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的导烟管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的灼热件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的灼热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的过滤网的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艾灸装置,包括:架体,所述架体包括基座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所述加热容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加热容器一端开设有烟雾口,另一端开设有物料口,所述物料口设置有盖体;导烟管,所述导烟管一端与所述烟雾口连通,所述导烟管另一端设置有熏灸 层;加热体,所述加热体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艾灸装置10,包括:架体100,所述架体100包括基座110和固定架120,所述固定架120与所述基座110固定连接;加热容器200,所述加热容器200设置于所述基座110上,且所述加热容器200 与所述固定架120固定连接,所述加热容器200一端开设有烟雾口201,另一端开设有物料口202,所述物料口202设置有盖体210;导烟管300,所述导烟管 300一端与所述烟雾口201连通,所述导烟管300另一端设置有熏灸层310;加热体400,所述加热体400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200内。
例如,该熏灸层310具有透气结构,通过将艾绒等灸疗药材放入到加热容器200中加热至燃烧产生烟雾,由于燃烧产生的烟雾的温度较高,因此当烟雾随着导烟管300排放至熏灸层310之后,仍携带有热量,例如,所述加热体400 用于在通电后加热,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艾绒等灸疗药材放入到加热容器200 中,通过加热体400对艾灸药材加热至燃烧产生烟雾,通过导烟管300将烟雾以及烟雾人携带的热量引出至熏灸层310,将熏灸层310贴紧于人体表面对应的穴位,通过烟雾和熏灸层310对人体进行灸疗,从而实现了持续供热,并使得热量能够均匀覆盖在人体穴位上,能够对穴位进行持久均匀的刺激,且不易灼伤人体,使得艾灸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熏灸层310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且具备一定的隔热效果,避免烟雾热量过大对人体造成灼伤,例如,该熏灸层310包括棉绒层,棉绒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能够使得烟雾轻易穿透并接触人体,而棉绒层的隔热性能则能够避免烟雾热量过高而直接灼伤人体。例如,该熏灸层310包括艾叶层,例如,该熏灸层310为艾叶绒层,该艾叶绒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能够使得烟雾穿透,且能隔绝部分热量,避免灼伤人体,而艾叶绒直接于人体接触,通过将艾绒等灸疗药材放入到加热容器200中加热至燃烧产生烟雾,在烟雾的热量作用下兼具灸疗效果,使得灸疗效果更佳。
为了便于艾叶等药材投放入加热容器200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艾灸装置10还包括供料组件500,所述供料组件500与所述加热容器200 可拆卸连接,所述供料组件500包括旋扭环520与漏斗510,所述漏斗510与所述物料口202连通,所述旋扭环520分别与所述漏斗510以及所述物料口202 螺纹连接,例如,所述物料口202凸起设置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旋扭环520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旋扭环520与所述连接部螺纹连接,为了避免艾绒从漏斗510投入物料口202时卡在连接部上,例如,所述旋扭环520靠近所述物料口202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物料口202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旋扭环520与所述物料口202螺纹连接,这样,艾绒能够直接经漏斗510和物料口202进入加热容器200,不会被卡住,例如,所述旋扭环520靠近所述漏斗510的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漏斗510靠近所述旋扭环520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旋扭环520与所述漏斗510螺纹连接,通过旋扭环520两端分别与所述物料口202以及所述漏斗510螺纹连接,从而实现供料组件500在加热容器200上的方便安装和拆卸。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供料组件500能够轻易安装在加热容器200上并拆卸,使得艾叶或艾绒能够方便地投放入加热容器200内。例如,该漏斗510的直径由靠近所述加热容器20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加热容器200的一端逐渐增大,由于漏斗510的直径在远离加热容器200的位置更大,因此,便于艾绒或者艾叶的放入,艾绒或者艾叶沿着漏斗510落入物料口202中,从而进入加热容器200,避免艾绒或者艾叶掉落至外部。
当完成投料后,为了避免烟雾由物料口202中排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10与所述物料口202螺纹连接,例如,所述盖体210外侧具有外螺纹,所述物料口202具有内螺纹,这样,通过螺纹连接,使得盖体210能够将物料口202密封,从而避免烟雾由物料口202中排出,而当需要放入艾绒时,则将盖体210旋扭并从物料口202中取出。在本实施例中,物料口202的内螺纹既可与盖体210连接,也可以与旋扭环520连接,从而便于物料组件和盖体210 的拆卸和安装,使得艾灸装置10结构更为简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容器200为内部具有空心结构的圆柱体,例如,所述加热容器200为加热罐,所述加热罐为圆柱体,例如,所述加热容器200 的轴向平行于所述基座110,例如,所述加热容器200的轴向平行于所述基座110承载所述加热容器200所在的面,例如,所述烟雾口201沿所述加热容器 200的轴向开设,例如,所述物料口202沿所述加热容器200的径向开设,这样,当加热容器200内的艾绒被点绕后,烟雾能沿着加热容器200的轴向运动至烟雾口201而排出,使得烟雾的排出更为集中,而物料口202设置于远离烟雾口201的一端,且由于物料口202沿着加热容器200的径向开设,其方向垂直于基座110,这样,使得艾绒在重力作用下,由物料口202掉落至加热容器200内,使得艾绒的放置更为便捷。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容器200具有方形结构,例如,所述加热容器200为立方体结构,例如,烟雾口201和物料口202均设置于加热容器200 远离基座110的一端,例如,烟雾口201和物料口202均设置于加热容器200 的上部,例如,烟雾口201和物料口202均设置于加热容器200的顶部,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受热后的烟雾和空气温度较高,因此,烟雾将随着空气向上运动,从而使得烟雾集中向位于加热容器200顶部的烟雾口201排出。
为了提高烟雾口201的排烟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加热容器200开设有进气口203,例如,艾灸装置10还包括进气管220,所述进气口203与所述进气管220连通,这样,进气口203能够使得外部的空气进入加热容器200内,有助于加热容器200内的艾绒或者艾叶燃烧产生烟雾,另一方面,由于进气管220的进气,使得烟雾口201的烟雾排出效率更高,进而使得导烟管300的排烟量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排烟效率,例如,所述进气口203 与所述烟雾口201相对设置,例如,所述进气口203设置于加热容器200上相对所述烟雾口201的另一端,例如,所述进气口203沿所述加热容器200的轴向开设,例如,所述进气口203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200轴向上相对所述烟雾口201的另一端上,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进气口203与烟雾口201的相对设置,使得气体流通更为直接、快速,从而带动烟雾运动速度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排烟效率,进一步提高导烟管300的排烟量。
为了避免烟雾由进气口203排出,例如,所述进气口203的直径小于所述烟雾口201的直径,这样,由于进气口203的直径较小,且进气管220将把外部的空气引入进气口203内,因此,烟雾将难以由进气口203排出。为了进一步避免烟雾由进气口203排出,并且进一步提高烟雾口201的排烟效率,例如,艾灸装置10还包括风扇(图未示),例如,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进气管220远离所述进气口203的一端,例如,所述风扇与所述进气管220连通,这样,在风扇的作用下,外部的空气将被吹入进气管220内,并由进气口203吹入加热容器200内,进而加快艾绒的燃烧效率,增大烟雾量,且在气流的作用下,烟雾集中朝向烟雾口201排出,使得导烟管300的排烟量增大,使得灸疗效果更佳,另一方面,由于进气口203眼里烟雾口201,因此,进气口203吸入的冷空气远离烟雾口201,从而减小对烟雾的温度的影响。
为了均匀加热艾绒,并使得烟雾能够快速升起,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 所示,艾灸装置10还包括转动组件600,所述转动组件600包括驱动电机620 和转动体610,所述驱动电机620与所述转动体610驱动连接,所述转动体610 转动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200内。在本实施例中,当艾绒放入加热容器200后,驱动电机620驱动转动体610转动,从而带动艾绒转动,使得艾绒能够均匀受热。
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容器200为圆柱体,转动体610的转动轴与加热容器 200的轴向同向,例如,加热容器200的轴向平行于基座110,例如,所述转动体610的转动轴平行于所述基座110,这样,艾绒在转动体610的带动下,沿着加热容器200的圆周方向滚动,例如,上下滚动,从而使得艾绒受热更为均匀,且燃烧后产生的烟雾能够迅速脱离艾绒,使得烟雾的排出量提高。
为了提高加热效率,例如,请再次参见图5,所述加热体400与所述转动体 610固定连接,例如,所述加热体400在所述转动体610的带动下绕所述加热容器200的轴心转动,例如,所述加热体400为圆环状,例如,所述加热体400 的中轴线与所述加热容器200的中轴线重合,例如,所述加热体400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200的中部,这样,加热体400随着转动体610转动,加热体400 在旋转时,艾绒在加热体400的环内表面被加热,使得艾绒加热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使得艾绒的受热更为均匀。又如,所述加热体400为圆柱状,例如,所述圆环状的加热体400的中轴线与所述加热容器200的中轴线重合,加热体 400的外表面持续对艾绒加热,使得艾绒的受热更为均匀。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加热容器200的轴向垂直与所述基座110,例如,所述加热体400为块状,例如,所述加热体400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200内靠近所述基座110的一端,例如,所述加热体400设置于所述基座 110的底部,例如,加热体400转动设置于所述基座110的底部,例如,烟雾口 201开设与加热容器200远离加热体400的一端,烟雾口201开设于加热容器 200的顶部,这样,当艾绒在加热体400上时,被加热体400加热的同时随着加热体400在水平方向上旋转,使得加热效率提高,而转动中的烟雾能够高效地脱离艾绒,产生的烟雾能够集中向上由烟雾口201排出,进而提高烟雾的排出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艾绒的受热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艾灸装置10还包括导热体700,所述导热体700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200内,且所述导热体700与所述加热体400至少部分连接。所述导热件用于传递所述加热体 400的热量,例如,所述导热件用于对艾绒加热,例如,所述导热体700的数量为多个。具体地,导热体700用于承载艾绒并对艾绒加热,由于加热容器200 内有多个导热体700,因此能够使得艾绒分散,并分开加热,进而使得艾绒的加热效率得到提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体700为网状,例如,所述加热容器200内设置有多个网状的导热体700,例如,所述导热体700可拆卸地设置与加热容器 200内,在本实施例中,加热容器200的轴向垂直与所述基座110,导热体700 沿加热容器200的轴向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导热体700均平行与所述基座110 设置,且在本实施例中,烟雾口201设置于加热容器200的顶部,例如,导热体700之间间隔相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加热容器200中设置有多层的网状的导热体700,因此使得艾绒能够分散设置在多个导热体700上,且艾绒燃烧后产生的烟雾能透过导热体700上升至烟雾口201,有效提高了艾绒的燃烧效率,提高艾绒的出烟量。用户可将艾绒放置于导热体700上,由物料口202将导热体700放入加热容器200中,并安置,从而能够方便地将艾绒分散放置在加热容器200内。
为了控制导烟管300的出烟量,例如,如图8所示,所述导烟管300设置有控制阀门320,通过控制所述控制阀门320,能够有效控制导烟管300的出烟量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用户的身体情况,进而使得灸疗效果更佳。
为了提高灸疗效率,同时对人体多个穴位进行灸疗,例如,所述导烟管300 包括主烟管301和多个支烟管302,所述主烟管301一端与所述烟雾口201连通,所述主烟管301的另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支烟管302连通,例如,每一所述支烟管302远离所述主烟管301的一端设置有熏灸层310,这样,多个支烟管302 的熏灸层310能够紧贴于不同穴位上,进而能够同时对人体多个穴位进行灸疗,提高灸疗效率,并使得灸疗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支烟管302的出烟量更大,例如,所述主烟管301的内径大于所述支烟管302的内径,这样,由于主烟管301内能够输送更多的烟雾,进而分散至支烟管302的烟雾量也就更多,从而使得每一所述支烟管302的出烟量都更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支烟管302的出烟量,避免支烟管302出烟量过小,例如,所述主烟管301的内径与所述支烟管302的内径之比为(6~12):1,优选地,所述主烟管301的内径与所述支烟管302的内径之比为8:1,由于主烟管 301的内径大于支烟管302的内径,使得支烟管302的烟雾供应量得到保证,为了进一步避免支烟管302的出烟量过小,例如,所述主烟管301的内径与所述支烟管302的内径数量乘积之比为1:1.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支烟管302的内径相同,支烟管302的内径数量乘积为支烟管302的内径与支烟管 302的总数量的乘积,而主烟管301的内径与所述支烟管302的内径数量乘积之比,即为主烟管301的内径与支烟管302的内径之和的比,本实施例中个,该比值为1:1.2,在此比值下,能够避免支烟管302的出烟量过小,并能够使得主烟管301能够及时为每一支烟管302提供烟雾,且在此比值下,所有支烟管 302的出烟量之和能够最大化。
例如,如图9所示,导烟管300包括由内至外连接的金属层303和隔热层 304,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层303导热性较好,容易在吸收热量后维持导烟管300 内烟雾的热量,而隔热层304的隔热性较高,一方面能够避免导烟管300内的热量散发,使得烟雾输送至熏灸层310后依然具有较高温度,另一方面,便于用户握持,避免导烟管300产生高温而不便握持。例如,所述金属层303为铝合金层,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且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在长期高温环境下不易彻底氧化,使用寿命较长,例如,所述隔热层304为橡胶层,橡胶具有良好的隔热形,且材质柔软,易于折弯,便于导烟的活动。
为了使得导烟管300的活动更为灵活,便于对人体不同穴位的灸疗,例如,所述金属层303的厚度与所述隔热层304的厚度之比为1:22,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金属层303的厚度非常薄,这样其硬度较低,有利于弯曲,便于导烟管300的活动,从而实现方便地对人体不同穴位的灸疗。
为了避免艾绒燃烧产生的灰烬或者杂物进入导烟管300,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3,艾灸装置10还包括过滤机构800,所述过滤机构800设置于所述导烟管300内。例如,请结合图10,所述过滤机构800包括过滤网810,例如,所述过滤网810具有网孔811,例如,所述过滤网810设置于松鼠导烟管 300内靠近所述烟雾口201的一端,这样,通过过滤网810能够有效防止灰烬或者杂物进入导烟管300内,从而避免灰烬或杂物对人体造成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过滤性能,例如,所述导烟管300内设置有多个所述过滤网810,例如,多个所述过滤网810相互间隔设置,例如,多个所述过滤网810均设置于所述导烟管300靠近所述烟雾口201的一端,这样,使得过滤机构800的过滤效果更佳,且由于过滤网810均设置于所述导烟管300靠近所述烟雾口201的一端,能够使得导烟管300活动更为灵活,便于导烟管300末端能够移动至人体的相应的穴位。
值得一提的是,过滤网810虽然能够将灰烬或者杂物过滤,当也能够阻挡烟雾,为了避免过滤网810阻挡烟雾,例如,所述网孔811的孔径为 1.2mm~2.4mm,优选地,所述网孔811的孔径为1.4mm~1.8mm,优选地,所述网孔811的孔径为1.6mm。在本实施例中,过滤网810的网孔811的孔径不宜过大,过大,则无法阻隔灰烬和杂物,而网孔811的孔径过小,则容易使得烟雾粘附过滤网810上,使得导烟管300的出烟量减小,因此,本实施例中,网孔811的孔径优选为1.6mm,能够有效阻隔灰烬和杂物,并提高烟雾的通过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烟雾的通过率,减小烟雾在过滤网810上的粘附量,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10,所述过滤网810包括网体812,例如,所述网体812构成所述过滤网810,例如,所述网体812间隔设置,网体812之间为网孔811,例如,所述网体812的宽度为0.6mm~1.1mm,优选地,所述网体812 的宽度为0.8mm,例如,所述网体812的宽度小于网孔811的孔径,例如,所述网体812的宽度与网孔811的孔径之比为1:2,在本实施例中,网体812用于阻隔灰烬和杂物,而网孔811用于通过烟雾和气体,由于网孔811的孔径大于网体812的宽度,能够使得烟雾能够快速通过,且直径较大的灰烬和杂质则无法通过被网体812阻隔,另一方面,由于网体812的宽度较小,不容易粘附烟雾,且粘附烟雾的量较少,从而使得烟雾通过率更高。
为了使得灸疗效果更佳,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艾灸装置10还包括灼热件900,所述灼热件900连接于所述导烟管300远离所述烟雾口201的一端,且所述灼热件900设置有多个出烟孔901,多个所述出烟孔901与所述导烟管300连通,例如,所述出烟孔901沿导烟管300的轴向开设于所述灼热件 900上,在本实施例中,导烟管300内的烟雾经灼热件900的出烟孔901排出,进而与人体接触。例如,该灼热件900为金属材质制成,该灼热件900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例如,所述熏灸层310与所述灼热件900连接,例如,所述熏灸层310连接于所述灼热件900背向所述导烟管300的一面,例如,所述灼热件 900用于在通电后发热,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烟雾经导烟管300的输送,温度有所下降,灼热件900在通电后发热,灼热件900能够提高烟雾的温度,另一方面,进而使得熏灸层310的温度上升,使得灸疗效果更佳。此外,熏灸层310 能够阻隔灼热件900直接与人体接触,避免人体烫伤。
为了使得烟雾能够均匀地从灼热件900中排出,例如,多个所述出烟孔901 均匀设置于所述灼热件900上,例如,所述出烟孔901的具有圆形结构,例如,所述出烟孔901的截面为圆形,又如,所述出烟孔901的具有方形结构,例如,所述出烟孔901的截面为方形。例如,每一出烟孔901的内径相同。这样,能够使得烟雾能够均匀地从灼热件900中排出,进而使得熏灸层310的温度分布更为均匀,进而使得灸疗效果更佳。
又如,多个所述出烟孔901呈多重环形分布设置于所述灼热件900上,例如,请结合图11和图12,所述灼热件900呈莲蓬头状开设有多个出烟孔901,为了使得烟雾集中包围人体穴位,加强对穴位的灸疗效果,例如,多个所述出烟孔901的孔径由所述灼热件900的中部向灼热件900的边缘逐渐增大,例如,多个出烟孔901呈环状设置,例如,设置于内侧环的出烟孔901的孔径小于设置于外侧环的出烟孔901的孔径,这样,由于外侧的出烟孔901的孔径较大,使得外侧的烟雾更大,进而使得烟雾能够从边缘包围人体穴位,加强对穴位的灸疗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灼热件900并不一定能够对准人体穴位,而由于灼热件900的外侧的出烟量更大,进而能够使得即使灼热件 900稍微偏离穴位,仍能够通过边缘的大量出烟实现良好的灸疗效果。
为了避免烟雾无法由出烟孔901排出,进而导致烟雾回流,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再次参见图11和图12,所述灼热件900还开设有排烟孔902,例如,所述排烟孔902设置于所述灼热件900靠近所述出烟孔901的一端,例如,所述排烟孔902沿所述导烟管300的径向开设,例如,所述排烟孔902垂直于所述出烟孔901,这样,当烟雾量较大时,烟雾无法仅是由出烟孔901排出,排烟孔902有助于排烟,从而避免烟雾回流。
为了避免排烟孔902的排烟量大于出烟孔901的出烟量,例如,所述出烟孔901的孔径与所述排烟孔902的孔径之比为(10~5):1,优选地,所述出烟孔901的孔径与所述排烟孔902的孔径之比为8:1,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排烟孔902的孔径远小于出烟孔901的孔径,因此,在烟雾量不大的时候,烟雾将集中向出烟孔901排出,并通过熏灸层310作用于人体,而排烟孔902此时的排烟量非常小,当烟雾量较大的时候,部分烟雾将由排烟孔902排出,有助于疏通烟雾,避免烟雾回流,影响加热容器200内的艾绒的燃烧。
为了使得灸疗效果更佳,例如,灼热件900远离所述导烟管300的一面为弧面,例如,灼热件900连接所述熏灸层310的一面设置为弧面,例如,所述弧面为凸弧面,例如,所述弧面为凹弧面,例如,灼热件900抵接所述熏灸层 310的一面为弧面,本实施例中,由于熏灸层310为软质材质制成,因此,其表面形状将适应灼热件900的表面为弧面,弧面能够更为贴合人体,以符合人体的体表曲线,使得灸疗效果更佳。例如,灼热件900远离所述导烟管300的一面为平面,例如,灼热件900连接所述熏灸层310的一面设置为平面,例如,所述灼热件900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导烟管300远离所述烟雾口201的一端,在本实施例中,灼热件900可拆卸,且不同的灼热件900其表面弧面形状不同,灼热件900表面还可以是平面,这样,不同形状的灼热件900能够适应人体不同穴位的部位,灼热件900和熏灸层310能够更为贴近人体穴位,以使得灸疗效果更佳。
另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模块的功能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相应的程序可以存储于可读取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架体,所述架体包括基座和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与所述基座固定连接;
加热容器,所述加热容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且所述加热容器与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所述加热容器一端开设有烟雾口,另一端开设有物料口,所述物料口设置有盖体;
导烟管,所述导烟管一端与所述烟雾口连通,所述导烟管另一端设置有熏灸 层,所述熏灸层为艾叶绒层;
加热体,所述加热体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内;
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转动体,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转动体驱动连接,所述转动体转动设置于所述加热容器内;以及
灼热件,所述灼热件用于在通电后发热,所述灼热件为金属材质制成,所述灼热件连接于所述导烟管远离所述烟雾口的一端,且所述灼热件设置有多个出烟孔,多个所述出烟孔与所述导烟管连通,所述出烟孔沿导烟管的轴向开设于所述灼热件上,所述熏灸层连接于所述灼热件背向所述导烟管的一面,所述灼热件还开设有排烟孔,所述排烟孔设置于所述灼热件靠近所述出烟孔的一端,所述排烟孔沿所述导烟管的径向开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与所述转动体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为圆柱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为圆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为块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体的转动轴平行于所述基座。
CN201610597798.1A 2016-07-26 2016-07-26 艾灸装置 Active CN106109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97798.1A CN106109234B (zh) 2016-07-26 2016-07-26 艾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97798.1A CN106109234B (zh) 2016-07-26 2016-07-26 艾灸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9234A CN106109234A (zh) 2016-11-16
CN106109234B true CN106109234B (zh) 2019-05-21

Family

ID=57290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97798.1A Active CN106109234B (zh) 2016-07-26 2016-07-26 艾灸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092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81973A (zh) * 2016-12-27 2017-05-31 山西医科大学 一种烟雾/粉尘发生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8907Y (zh) * 1994-07-30 1995-05-31 周楣声 多功能压力针灸仪
CN201858865U (zh) * 2010-10-29 2011-06-08 长兴永成工业炉有限公司 具有快速降温功能的旋转式气氛烧结电炉
CN203572218U (zh) * 2013-09-29 2014-04-30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旋转烧结炉
CN104482757A (zh) * 2014-12-02 2015-04-0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 一种倾斜式高温旋转连续热处理管式炉
CN105769549A (zh) * 2016-02-25 2016-07-20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一种艾烟熏灸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03071B1 (ko) * 2006-04-27 2007-04-09 성영자 뜸 연소기
CN205163601U (zh) * 2015-10-04 2016-04-20 李艳 风湿科中药熏蒸护理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8907Y (zh) * 1994-07-30 1995-05-31 周楣声 多功能压力针灸仪
CN201858865U (zh) * 2010-10-29 2011-06-08 长兴永成工业炉有限公司 具有快速降温功能的旋转式气氛烧结电炉
CN203572218U (zh) * 2013-09-29 2014-04-30 山东精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旋转烧结炉
CN104482757A (zh) * 2014-12-02 2015-04-01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八研究所 一种倾斜式高温旋转连续热处理管式炉
CN105769549A (zh) * 2016-02-25 2016-07-20 安徽中医药大学 一种艾烟熏灸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9234A (zh)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9233B (zh) 艾灸设备
CN106109231B (zh) 灸灼器
CN206381377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艾灸器具
CN105943370A (zh) 真空防烫无烟艾灸盒
CN106109234B (zh) 艾灸装置
CN106109232B (zh) 灸疗仪器
CN205073284U (zh) 便携式艾灸温补养生仪
CN107049772A (zh) 新型艾灸装置
CN106580685A (zh) 新型艾灸装置
CN207055655U (zh) 一种艾灸器
CN206183640U (zh) 艾灸装置
CN207627600U (zh) 艾灸盒
CN213048157U (zh) 一种便携式艾灸器具
CN207666862U (zh) 一种多功能无烟艾灸装置
CN106880488A (zh) 可调式无烟腧穴灸疗仪
CN208355753U (zh) 一种具有灸和拔火罐功能的艾灸治疗仪
CN110917021A (zh) 一种可调节艾烟量的艾灸装置
CN111759729B (zh) 一种五层筒形中药艾制品循环焚烧装置
CN211797677U (zh) 一种中医护理用艾灸盒装置
CN205054839U (zh) 一种艾灸器
CN106214466A (zh) 灸治仪
CN207253479U (zh) 一种可弯曲伸缩的督灸盒
CN113576883A (zh) 一种中医理疗妇产科产后药熏治疗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8877259U (zh) 一种艾灸装置
CN206792661U (zh) 一种艾灸灸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Wenjuan

Inventor after: Li Yan

Inventor after: Zhang Haiyan

Inventor after: Wen Yugui

Inventor before: Wen Yugui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23

Address after: 262100 Unit 408, Unit 4, Building 5, No. 341 Renmin Road, Anqiu City,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Wang Wenjuan

Address before: 516000 No. 124, Yong Shi Road, Shiwan Town, Boluo, Hui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Wen Yugui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