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1986A -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1986A
CN106101986A CN201610392138.XA CN201610392138A CN106101986A CN 106101986 A CN106101986 A CN 106101986A CN 201610392138 A CN201610392138 A CN 201610392138A CN 106101986 A CN106101986 A CN 1061019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cking station
communication
client
mancarried device
d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21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1986B (zh
Inventor
C.L.布拉贝纳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t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l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l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39213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019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01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1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19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19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2External expansion units, e.g. dock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9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data transfer in combination with power transf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 single or a set of motion sensors for pointer control or gesture input obtained by sensing movements of the portable compu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9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 sending/receiving arrangement to establish a cordless communication link, e.g. radio or infrared link, integrated cellular phon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04Coupling between buses
    • G06F13/4022Coupling between buses using switching circuits, e.g. switching matrix, connection or expansion networ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G06F13/4081Live connection to bus, e.g. hot-plugg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7Gesture based interaction, e.g. based on a set of recognized hand ges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2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83In-session procedures
    • H04L65/1093In-session procedures by adding participants; by removing participa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文描述的是与具有无线入坞能力的设备相关的技术,以及更具体地用于入坞和出坞设备的基于近场通信的技术。提交了本摘要,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它将不用于解释或限制权利要求书的范围或含义。

Description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背景技术
坞站(docking station)常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入坞在那里的持久客户端。当坞站无线地操作时(越来越多的是这种情况),出坞和/或逐出在位(incumbent)的客户端以及连接另一个客户端涉及许多繁琐的步骤,常常涉及访问和使用客户端的用户界面(UI)。例如,一些步骤必须在一个客户端的UI上进行,以及其它步骤必须在其它客户端的UI上进行。该过程常常混淆用户,导致用户受挫和失败的入坞尝试。此外,客户端(常常是在位客户端)中的一个或多个客户端的UI可能不易于由希望将客户端入坞到坞站的用户来访问。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实现坞站的示例系统的透视图。
图2是说明示例坞站、客户端和支持设备的框图。
图3是说明用于将客户端入坞到坞站的示例过程的流程图。
图4是说明用于将客户端入坞到坞站的另一个示例过程的流程图。
详细描述参照附图。在图中,附图标记的最左边的数字(多个)指示标记首次出现的图。遍及绘图中,使用相同的数字以指同样的特征和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公开的是用于使用无线入坞技术(诸如近场通信相关的协议)以用户友好的方式入坞和出坞客户端的技术。
更具体地,实施例提供了坞站(以及相关的客户端和支持设备),其使用坞站和客户端和/或支持设备之间的近场通信定义的碰触(bump)(即,轻触(tap))来进行入坞和出坞。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客户端(或支持设备)与坞站的碰触使得坞站将接口与客户端(或支持设备)相关联,以及使得坞站在客户端(或支持设备)和支持设备(或客户端)之间建立通信。
近场通信(NFC)是基于标准的连通性技术,其在彼此处于附近(例如,在4厘米内以及理论上多达20厘米内)的两个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NFC允许用户通过将一个设备与另一个设备触碰或轻触来传递信息。将一个启用NFC的设备带到另一个启用NFC的设备的附近(包括或不包括两个设备彼此物理接触)的动作在下文中被称为“NFC碰触”、“NFC轻触”。更一般地还可以将它称为“碰触”或“轻触”。
图1是说明实现坞站的示例系统的透视图。更具体地,图1说明了系统100、显示器102、扫描仪104、膝上型计算机108、坞站110、蜂窝电话112、用户114、电缆116、无线信号(多个)118、蜂窝电话112的用户界面120以及碰触122。通常,用户114已经经由电缆116将各种支持设备124(诸如显示器102、扫描仪104、打印机等)附接到坞站110,以便坞站110用于将各种移动设备126(诸如膝上型计算机108、蜂窝电话112等)连接到这些支持设备124。当然,在一些情况中,可以将各种支持设备124中的一些或全部支持设备无线地连接到坞站110。
实际上,许多常规坞站110在用于电缆116的它们的一侧上具有一组连接器,以及在它们的另一侧上具有另一组连接器,该另一组连接器与移动设备126上的对应连接器配对。因此,坞站110允许用户将移动设备126连接到支持设备124。当然,一些支持设备还可以无线地连接到坞站110。在一些情况中,连接到坞站的各种设备有时几乎可以是持久的(即,它们未必是移动的),以及从而可以具有相对于坞站110的可以被描述为“在位”中的一个设备的状态。
然而,随着坞站110和具有无线入坞功能的移动设备126的日益普及,此类方案的若干挑战已经变得明显。一方面,用户114必须手工地(重)配置常规坞站110以将接口与每个移动设备126相关联。另外,在常规场景中,用户114必须自己配置移动设备126,并且当移动设备被添加到系统100或从系统100移除时,有时他们还不得不配置支持设备124。这些常规配置活动常常涉及多个步骤,多个步骤涉及坞站110的显示器102和/或其它输入/输出设备(如果它有一个此类设备)、移动设备126和支持设备124。
此外,如果一个设备(例如,膝上型计算机108)较长的期间位于常规坞站上,则它可以使得坞站110的接口中的一个接口至少在事实上的含义上变成专用于那个特定设备。因此,此类在位设备(或客户端)限制了用户114访问和使用常规坞站110的功能的能力。另外,在用户114希望改变入坞到常规坞站110的移动设备126的混合时,一些移动设备(诸如膝上型计算机108)可能处于不利于在坞站110的常规重新配置和/或系统100的其它方面上给予帮助的情况下。例如,膝上型计算机108可能在待机中、休眠中、关机或在需要较长的唤醒、重新激活、重新启动等的一些其它状态中。因此,对于更方便,用户友好的坞站和相关联的系统、技术等的需要已经出现。
部分地为缓解上述问题,和/或出于其它原因,实施例提供了坞站110,其提供用于使用近场通信相关技术来入坞移动设备126。例如,实施例允许用户114使移动设备126与坞站110“碰触”或“轻触”122以据此触发入坞。另外,实施例的坞站110自动地将客户端接口与移动设备126相关联,移动设备126以此种方式入坞。此外,响应于此类无线技术,本文提供的坞站110还可以将支持设备124从与在位设备通信切换到与新入坞的设备通信。
示例性设备
图2是说明示例系统、坞站、客户端和支持设备的框图。更具体地,图2说明了除其它潜在客户端和支持设备之外还包含无线坞站202,打印机204、显示器206、膝上型计算机208和蜂窝电话210的系统200。可以以各种方式来配置系统200。然而,出于说明性的目的,以下假设可能是有益的:对于本实施例,膝上型计算机208是坞站202的在位客户端,以及用户希望将蜂窝电话210入坞到坞站202作为新的客户端。此外,出于类似的说明性目的,可以假设的是:坞站202的所有客户端接口具有与其相关联的其它在位设备,或者它们以其它方式不可用。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打印机204、显示器206和其它支持设备类似地占据所有可用的支持接口。
继续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坞站202包含:多个支持接口212、多个客户端接口214、接口交换机216、一个或多个处理器218(或其它控制器)、存储器220以及输入/输出(I/O)系统222或访问机器或存储系统(即,某种类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的一些提供物(provision)。接口交换机216操作地耦合到支持接口212和客户端接口214,并且由处理器218控制。处理器218读取机器可执行指令,以及读取来自存储器220和/或其它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数据,以及将数据写入存储器220和/或其它计算机可读介质。实际上,存储器220,计算机可读介质或这两者存储用于操作坞站202的指令。因此,如本文进一步公开的,响应于某些情况,接口交换机216将一个或多个支持接口212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客户端接口214。
图2说明了如包含或是NFC兼容的天线的支持接口212和客户端接口214。然而,其它类型的接口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例如,可以使用其它的射频(RF)天线类型(例如,蓝牙TM、WiFiTM和诸如此类)和/或虚拟接口(其共享使用某些硬件组件)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关于支持设备,每个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在其中具有用于与其它无线设备并且特别是与坞站202传送/接收(收发)无线信号的支持天线224。图2还说明了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还包含用于控制那些信号的收发以及用于执行涉及被编码在那些无线信号中的信息的某些操作(例如,打印、显示该信息等)的控制器226。此外,支持天线224表示接口并且如可能期望的可以是物理设备和/或虚拟接口。
正如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蜂窝电话210还包含若干组件。例如,蜂窝电话210还包含:NFC天线230、NFC电路232、微处理器234或其它处理器或控制器、存储器236以及壳体240中的通信电路238。另外,蜂窝电话包含蜂窝天线242。此外,NFC天线230用于收发无线信号,而NFC电路232用于在信号的传输之前和/或在信号的接收之后对那些信号进行调制、调节、编码、解码等。通信电路238和蜂窝天线242允许蜂窝电话210收发在电话网络(未示出)上运送数字和/或模拟数据的无线信号。处理器234用于在某一水平上控制这些功能中的大多数(即使不是全部的)功能。此外,蜂窝电话210用于例示能够入坞到本实施例的坞站202的许多类型的移动设备或其它客户端。
本实施例的在位膝上型计算机208被示出为比系统200中的其它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更复杂。在某些方面类似于系统200中其它先前论述的设备,在位的膝上型计算机208包含:NFC天线244、NFC电路246、处理器248和存储器250。虽然上述组件执行蜂窝电话210和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中的类似组件的功能中的一些或全部功能,但是这些组件可能比在其它设备中的它们对应的组件更强大和或能力更强。
实际上,在位膝上型计算机208除了许多其它潜在的组件还包含:显示器252、键盘254、鼠标256或其它指点设备、存储系统(例如,硬驱动器)258和总线260(将它的组件链接在一起)。虽然在位的膝上型计算机208提供比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以及蜂窝电话210更强大的功能性(至少在某些方面),但是这种增强的功能性伴随了一些比较上的劣势。例如,典型的膝上型计算机208通常比典型的蜂窝电话210更重和更大。此外,蜂窝电话210比典型的膝上型计算机208倾向于更快速地重新唤醒、重新激活、重新启动等。因此,用户倾向于常常随身携带蜂窝电话210(以及其它重量轻、小形状因素和/或薄移动设备)而不是膝上型计算机208。此外,给定功能性被构建在许多此类小移动设备中,则用户常常期望将它们快速和便捷地连接到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而不是依赖于(尽管更强大但是不那么易于访问的)膝上型计算机208。
因此,实施例允许用户使用近场通信协议(诸如“碰触”设备)和/或其它无线协议将诸如蜂窝电话210的移动设备入坞到坞站。如图2说明的,在位膝上型计算机208经由其NFC天线214和客户端接口214A之间的可能正在进行中的无线信号262交换来占据客户端接口214A。照此,客户端接口214A不可用于由其它无线设备并且更具体地用户可能希望将之与坞站202入坞的蜂窝电话210来使用。此外,有可能的是,接口交换机216先前已经将客户端接口214A(由在位膝上型计算机208客户端占据)与支持接口212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持接口(以及由此一个或多个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进行连接。因此,即使新的设备将要与坞站202入坞,在常规系统中的操作地与坞站202的支持接口212连接的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也可能不可用于该新入坞的设备。此外,这可能是实际的情况,尽管在位的膝上型计算机208是不活动的或否则不使用这些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
然而,本实施例的坞站202提供了如本文进一步公开的使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成为很快地入坞的客户端的能力。实际上,依照本实施例,当不在位的设备(这里蜂窝电话210)执行与坞站202的NFC碰触264时,客户端接口214中的一个(或多个)客户端接口感测到该碰触。响应于该碰触,接口交换机216切换支持接口212和客户端接口214的连通性以支持新添加的客户端(即,这里,蜂窝电话210)。
更具体地,坞站202将客户端接口214中的一个客户端接口与新添加的蜂窝电话210相关联,通过那个客户端接口214(或其它方式)与蜂窝电话210建立通信,以及还经由它的相关联的客户端接口214操作地将与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相关联的支持接口212连接到新添加的客户端。因此,新添加的客户端能够经由它现在相关联的客户端接口214、接口交换机216和适当的支持接口212使用无线信号266来访问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
同时,本实施例的坞站202能够维护在位的客户端与其相关联的客户端接口214A的关联。或者,如果碰巧需要或希望那个客户端接口214A支持新添加的客户端,则它的关联可以被切换到新添加的客户端(诸如蜂窝电话210)。
在某一时间,用户可能希望在支持的新添加的客户端和先前在位的客户端之间进行反向切换。例如,用户可能已经完成了布置蜂窝电话210与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通信的目的。此外,用户还可能出于其它目的希望再一次将先前在位的膝上型计算机208布置成与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通信。依照实施例,用户能够执行蜂窝电话210和坞站202之间的第二或随后的NFC碰触264(或发起另一个无线协议事件)。在感测到来自最近添加的蜂窝电话210(或其它客户端)的这种第二碰触后,接口交换机216能够将客户端接口214A切换回到与服务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的支持接口212通信。
因此,如果在位设备(例如,膝上型计算机208)在使用中,则可以只会注意到与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的通信的临时中断。当然,如果同一用户正在使用在位客户端和新添加的客户端这两者,则甚至可能不会注意到中断。此外,由于系统200能够存储(以及重新使用)用于先前它已经处理过的客户端(诸如蜂窝电话210和膝上型计算机208)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以及支持接口212和客户端接口214中的每一个的相关配置信息,所以,可能不需要(或很少需要)用户精力来投入执行移动设备208和移动设备210之间的切换。此外,对新添加的客户端而言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的可用性可能如此快以致于对许多用户而言好像是瞬间的。
继续参照图2,可以是这种情况,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持设备可能无线地耦合到坞站202。此外,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中的一些支持设备可能通过常规电缆270连接到坞站。因此,图2说明了经由电缆270将打印机204连接到坞站。然而,即使对于使用电缆接口连接到坞站202的那些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而言,接口交换机216也能够操作地耦合到那里,使得它能够将该电缆接口切换到各种客户端接口214或从各种客户端接口214切换电缆接口。
此外,因为许多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现在开始装备无线信令能力,甚至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能够使用无线协议以与坞站202的支持接口212建立通信,以及从而与各种客户端设备建立通信。例如,用户能够在启用无线的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之间执行碰触264,使得接口交换机216操作地将对应的支持接口耦合到一个或多个客户端设备。以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使用诸如NFC碰触264的无线协议和/或无线信号268将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添加到系统200。
示例过程
图3是说明实现本文所描述的用于使客户端和支持设备入坞/出坞的技术的示例过程300的流程图。更具体地,图3是说明用于将客户端入坞到坞站的示例过程的流程图。
如图3中示出的,过程可以从操作302开始,其中坞站202检测新的客户端设备。例如,客户端接口214中的一个客户端接口可以感测到NFC碰触并将该事件传递给接口交换机216(和/或处理器218)。本实施例的过程300可以继续使接口交换机将可用的客户端接口214中的一个客户端接口与新检测到的客户端相关联,或者接口交换机216可以优先占有当前与在位客户端相关联的客户端接口214A并且将它与新的客户端相关联。见参考304。如果需要,则新的客户端可以在某一时刻向坞站202传送它的身份的指示。见参考303。在备选方案中,或另外地,坞站202可以向新检测到的客户端分配某一唯一和/或任意的标识符,以便可能有效地与其相关联的操作、配置等可以被追踪、存储、重新使用等。
此外,可能的情况是,一个或多个新检测到的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可能出现在系统200中。如果出现此类事件,则过程300包含:本实施例的坞站202检测这些新添加的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见参考308。此外,参考310说明了过程300能够包含将支持接口212与新添加的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相关联。因此,在某一时刻,过程300能够包含操作地将一个或多个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和一个或多个客户端设备连接到坞站202。
对于新添加的客户端设备(或先前离开系统200并且现在似乎正在重新进入系统200的那些客户端设备),过程300能够包含:将支持设备204和支持设备206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持设备布置成经由支持接口212、接口交换机216和适当的客户端接口214与其通信。见参考312。此外,如果需要,则过程300能够将已经服务于在位客户端的客户端接口214A解除关联。例如,如果所有的客户端接口214都在使用中(在检测到新的客户端之前),则接口交换机216能够挪用那个客户端接口214A并且将它的关联改变成与所检测的新的客户端相关联。因此,在一些场景中(如由参考314指示的),响应于新的客户端被检测到,能够将在位客户端从其先前关联的客户端接口214A(以及从而从坞站202)逐出或出坞。
在某一时刻,坞站202能够经由适当的客户端接口214开始与新添加的客户端通信。例如,如在参考316中指示的,坞站202能够向新添加的客户端发送测试消息,以及验证该客户端执行了握手功能。一旦建立了通信,则新添加的客户端能够开始与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收发消息。例如,如常常是这种情况,用户可能希望在显示器206上显示存储在新添加的客户端上的信息。见参考318。
此外,在某一时刻,坞站202可能感测到与新添加的客户端相关联的另一个无线协议事件已经出现。例如,如在参考320处指示的,用户可能已经第二次将新添加的客户端与坞站202进行碰触。取决于实施例,第二次的此类事件可以向坞站202指示用户希望从系统200移除最近添加的客户端,以及重新恢复对以前在位的客户端设备的支持。如果是这样的话,则过程300包含:通过接口交换机216操作地切换通信路径,以便将与以前在位设备相关联的客户端接口214A重新布置成与支持接口212通信。当然,如果需要,则客户端接口214可以与先前的在位客户端相关联。见参考322。
随即,坞站202能够重新建立或验证与重新引入的在位客户端的通信。例如,坞站202和在位客户端设备可能经由适当的客户端接口214来执行握手。见参考324。然后,如由参考324指示的,坞站202能够结束过程300或者重复过程300的全部或一部分。
图4是说明用于将客户端入坞到坞站的另一示例过程的流程图。更具体地,在一些情况下,用户可能希望新添加的客户端与各种实施例的坞站202执行握手。因此,方法400可以开始于:客户端设备例如通过感测到该设备自己与坞站202之间的碰触来检测坞站202。见参考402。客户端设备能够向坞站传送发起握手和/或向坞站标识该客户端的信号。见参考404。
作为应答,坞站能够使用握手确认消息进行响应。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通信可能仅确认来自客户端设备的第一通信,和/或来自坞站(并且由该客户端接收)的通信可以指示哪个客户端接口214已经与该客户端相关联。见参考406。
在某一时间,可能期望的是,新添加的客户端与支持设备204和/或支持设备206中的一个或多个支持设备通信。例如,用户可能希望打印存储在蜂窝电话210上的图片或接收来自显示器206的扫描图像。在任何情况下,新添加的客户端和支持设备之间的通信能够经由适当的客户端接口214、接口交换机216和支持接口212开始进行。见参考408。
然而,在某一时刻,用户可能希望从系统200移除新添加的客户端和/或将先前在位的设备恢复到系统200。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能再次向新添加的客户端和/或坞站202发起指示此类期望的无线协议。例如,用户可能依照适当的NFC或其它无线协议再次将这些客户端碰触在一起。例如,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的许多协议中的一种协议被通俗地称为“无线保真”(Wi-Fi)并且由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IEEE)标准,1997年发布的标准802.11,它的后来的修订和诸如此类来定义。
在一些情况下,第二碰触自身能够用于向当前被移除的客户端设备通告已经从系统200将它移除或已经以其它方式终止了与坞站202的通信。或者,坞站202能够发送指示至少直到当前出坞的客户端重新进入系统200才将支持另外的通信的相关通信。见参考410。
然而,要是用户希望恢复支持现已移除的客户端,则另一个碰触(或其它事件)可以向客户端设备指示期望重新建立通信。在这种情况下,过程400可以重复。在备选方案中,如在参考412处指示的,过程可以终止。
因此,实施例提供了坞站,其包含至少两个客户端接口和用于支持设备的接口。本实施例的坞站还包含:具有近场通信兼容的天线的接近检测器和操作地与该天线耦合的交换机。接近检测器经由天线检测到客户端和坞站的第一碰触,以及作为响应,将第一客户端接口与所检测的客户端相关联。交换机还使得支持接口与第一客户端接口而不是第二客户端接口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坞站检测到所检测的客户端设备的第二碰触,以及作为响应,将与支持接口的通信从第一客户端接口切换到第二客户端接口。
各种实施例提供了坞站,其包含分别与第一客户端和第二客户端以及支持设备相关联的第一客户端接口和第二客户端接口以及支持接口。本实施例的坞站还包含接近检测器,其被配置为检测客户端中的至少一个客户端的接近。作为响应,坞站将第一客户端接口与所检测的客户端相关联,以及将支持接口布置成与第一客户端接口通信。
因此,要是第二客户端接口已经与另一个客户端相关联以及支持接口与第二客户端接口通信,则坞站将移除支持接口与第二客户端接口的通信。然而,如果坞站检测到第一客户端的第二碰触,则坞站可以再次将支持接口布置成与第二客户端接口通信。另外或在备选方案中,坞站可以检测支持设备的接近以及将支持接口与支持设备相关联。例如,支持设备可以是显示器或坞设备自己可以是显示器(在这种情况下,支持接口可以在显示器的内部)。
本实施例的接口可以是无线接口。此外,接近检测器可以包含具有大约6.78 MHz、大约13.56 MHz、大约2.4GHz、大约5GHz和大约60 GHz(其与NFC、无线功率传输(WPT)和Wi-Fi相关的协议相关联)谐振频率的射频天线。在这个上下文中,“大约”指示如果寻找此类频率的调谐器有效地递送信号则可以使用近似的频率。此外,可以通过被检测的客户端和坞站之间的碰触来检测客户端。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接近检测器包含:近场通信兼容的天线和操作地耦合到近场通信兼容的天线和客户端接口的交换机。
实施例还提供了入坞客户端的方法。一些实施例的方法包含检测第一客户端与坞设备的接近。方法还包含将坞设备的第一客户端接口(或多个客户端接口)与所检测的第一客户端相关联。此外,本实施例的方法包含将坞设备的支持接口布置成与第一客户端接口通信,使得例如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来自客户端设备的信息。实际上,本实施例的方法还可以包含:检测支持设备的接近以及将支持接口与所检测的支持设备相关联。
注意的是,可以使用(如果需要)近场通信相关的协议通过客户端设备和坞站的碰触来检测到客户端设备。此外,客户端设备的第二碰触可以使得坞设备将支持接口布置成与第二客户端接口通信,从而允许支持设备和与第二客户端接口相关联的第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例如,方法可以包含:接收所检测的第一客户端的身份的指示(或其它信息)以及在与支持接口相关联的显示器上显示该身份(或其它信息)。此外,实施例提供了计算机可读介质,其存储机器可读指令,当由机器执行机器可读指令时,该机器可读指令使得机器执行诸如上述的方法。
此外,实施例提供了客户端设备,其包含:壳体、天线、处理器和存储器。本实施例的处理器和存储器位于壳体中并且彼此相互通信。此外,存储器存储机器可读指令,当由处理器执行机器可读指令时,该机器可读指令使得处理器经由天线检测坞设备的接近。指令还使得处理器向坞设备传送至少第一通信,以及从坞设备接收指示该坞设备已经将至少两个客户端接口中的第一客户端接口与客户端设备相关联的第二通信。指令还使得处理器经由第一客户端接口向支持设备传送第三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天线是具有大约6.78 MHz、大约13.56 MHz或大约60 GHz谐振频率的近场通信兼容的天线。此外,客户端设备能够经由客户端设备与坞设备之间的碰触来检测坞设备。另外,或在备选方案中,另一个碰触可以使得客户端设备接收来自坞设备的第四通信,第四通信指示坞设备已经解除了第一客户端接口和客户端设备的关联。
一个或多个实现方式涉及使用膝上型计算机、坞站和移动电话。其它实现方式可以使用台式计算机、独立计算机、固定计算机、服务器、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和其它计算设备。
在示例性实现方式的以上描述中,出于解释的目的,阐述了特定数字、材料配置和其它细节,以便更好地解释本发明,如所要求保护的。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显的是,可以使用与本文所描述的示例性细节不同的细节来实践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下,省略或简化了众所周知的特征以使示例性的实现方式的描述清楚。
发明人意图所描述的示例性实现方式主要是示例。发明人不意图这些示例性实现方式来限制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相反,发明人已经预期到还可以以其它方式、结合其它当前或未来的技术来具体化或实现本发明。
此外,本文中使用的词语“示例性”意在用作示例、实例或说明。本文中作为“示例性”来描述的任何方面或设计不是必须被认为是比其它方面和设计优选的或有利的。而是,词语示例性的使用旨在以具体的形式来呈现概念和技术。术语“技术”例如可以指如由本文所描述的上下文指示的一个或多个设备、装置、系统、方法、制造品和/或计算机可读指令。
如在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或”旨在意味着包含性的“或”而不是排他性的“或”。即,除非以其它方式指出或从上下文中是明显的,否则“X使用A或B”旨在意味着任何自然包含的排列。即,如果X使用A;X使用B;或X使用A和B两者,则在任何上述情况下满足“X使用A或B”。另外,如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冠词“一个”和“一种”一般应当认为意味着“一个或多个”,除非以其它方式指出或从上下文中清楚是针对单数形式。
这些过程被说明成逻辑流程图中的一组框,其表示可以单独在机械中或与硬件、软件和/或固件的组合中实现的一系列的操作。在软件/固件的情况下,框表示存储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指令,当指令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该指令执行所述操作。
注意的是,描述过程中的顺序不是旨在被认为是限制性的,以及可以以任何顺序来组合任何数量的描述的过程的框以实现过程或备选的过程。另外,在不背离本文所述主题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从过程中删除个体框。
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计算机存储介质。例如,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包含但不限制于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和磁条)、光盘(例如,压缩盘(CD)和数字多功能盘(DVD))、智能卡、闪速存储设备(例如,拇指状驱动器、存储棒、键驱动器和SD卡)以及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
除非上下文以其它方式指示,否则本文所使用的术语“逻辑”包含适用于执行针对该逻辑所描述的功能的硬件、软件、固件、电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其它电子组件和/或其组合。

Claims (26)

1.一种坞站组件,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接口,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以建立与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的通信;
接近检测器,配置成检测在范围内的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的存在;
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接口,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以建立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的通信;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成在检测到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之后使用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和所述第二通信接口来提供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通信接口或所述第二通信接口耦合到收发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无线地建立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与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之间的所述通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之间的所述通信路径是有线通信路径或无线通信路径或有线和无线通信路径的混合。
5.如权利要去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接口使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能够控制所述其它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接口使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能够控制所述便携式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其它装置包括以下中的一个或多个:监视器、电视(TV)、投影仪、数字扫描仪和打印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坞站组件是工作站终端的一部分。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坞站组件配置为集成电路、印刷电路板或片上系统。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接近检测器配置成耦合到近场通信(NFC)天线、蓝牙天线或Wifi天线以检测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支持WiFi、蓝牙、毫米波以及其它RF频率中的一个。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支持60GHz mm 波频率。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组件,其中所述接近检测器支持对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进行无线充电。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坞站,还包括:
一个或多个天线,耦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通信接口。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坞站,还包括到工作站终端的通信路径。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坞站,还包括近场通信(NFC)天线以检测所述便携式装置。
17.一种坞站组件,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接口,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以建立与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的通信;
近场通信(NFC)检测器,配置成检测在范围内的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的存在;
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接口,通过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以建立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的通信;
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配置成在检测到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之后通信并且连接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和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以提供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之间的通信路径。
18.一种入坞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的过程,包括:
检测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的接近;
经由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接口无线地将所述一个或多个检测到的便携式装置连接到坞站;以及
将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其经由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接口连接到所述坞站。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程,还包括在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之间切换。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程,其中通过装置连接将所述便携式装置连接到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提供对所述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的所述便携式装置的控制。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程,其中使用WiFi、蓝牙、毫米波以及其它RF频率中的一个将便携式装置无线地连接到所述坞站。
22. 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程,其中以从由大约6.78 MHz、大约13.56 MHz、大约2.4GHz、大约5GHz和大约60 GHz组成的组中选择的频率将便携式装置无线地连接到所述坞站。
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程,其中以选择的60GHz频率将便携式装置无线地连接到所述坞站。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程,其中检测将连接到所述其它装置的所述便携式装置的所述接近包括使用近场通信相关的协议。
25.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过程,其中检测所述便携式装置的所述接近发起对所述便携式装置进行无线充电。
26.存储指令的一个或多个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媒体,所述指令当由机器执行时使得所述机器执行包括以下操作的过程:
检测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的接近;
将坞站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接口与所述一个或多个检测到的便携式装置相关联;
将所述坞站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通信接口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相关联;以及
通过通信路径将所述一个或多个便携式装置连接到所述一个或多个其它装置。
CN201610392138.XA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Active CN1061019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92138.XA CN106101986B (zh)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US2011/066352 WO2013095409A1 (en) 2011-12-21 2011-12-21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triggering for wireless display/docking
CN201610392138.XA CN106101986B (zh)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CN201180075689.9A CN103988572B (zh)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5689.9A Division CN103988572B (zh)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1986A true CN106101986A (zh) 2016-11-09
CN106101986B CN106101986B (zh) 2020-03-20

Family

ID=486690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2138.XA Active CN106101986B (zh)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CN201180075689.9A Active CN103988572B (zh)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5689.9A Active CN103988572B (zh) 2011-12-21 2011-12-21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9276640B2 (zh)
EP (2) EP2795994B1 (zh)
CN (2) CN106101986B (zh)
WO (1) WO20130954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01986B (zh) 2011-12-21 2020-03-20 英特尔公司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EP2806614A3 (en) * 2013-05-23 2015-02-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wireless docking operat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protocol
JP6171877B2 (ja) * 2013-11-14 2017-08-0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撮像装置、撮像システム、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0229575B2 (en) * 2014-09-23 2019-03-12 Sparq, LLC Universal personal emergency information notifica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 and method
GB2545274B (en) * 2015-12-11 2018-07-11 Displaylink Uk Ltd Wireless docking
JP2018127000A (ja) * 2018-03-01 2018-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11880893B2 (en) * 2020-05-12 2024-01-2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nergy efficient electronic card
CN214591763U (zh) * 2021-05-21 2021-11-02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机以及投影系统
US20230129307A1 (en) * 2021-10-27 2023-04-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Re-establish connection with docking station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5788A1 (en) * 2007-02-12 2008-08-14 Wilocity Ltd.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WO2008112497A1 (en) * 2007-03-14 2008-09-18 Appl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iring of wireless devices using physical presence
US20090170431A1 (en) * 2007-12-31 2009-07-02 Trevor Pering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multiple wireless connections
US20100057969A1 (en) * 2007-12-27 2010-03-04 Wilocity Ltd. Modular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1422C (zh) * 2002-12-24 2004-12-2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与外部设备分离设置的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方法
KR100809665B1 (ko) * 2005-08-09 2008-03-05 한국과학기술원 통신 단말기와 제어 단말기로 구성된 이동통신 장치 및 그에 따른 전화통화의 착/발신방법
WO2007146177A2 (en) * 2006-06-09 2007-12-21 Wms Gaming Inc. Wagering game system with docking stations
US8326276B2 (en) * 2006-06-30 2012-12-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Proximity based call management
US8004493B2 (en) 2007-06-08 2011-08-23 Apple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sensory information to devices and peripherals
US20100250818A1 (en) 2009-03-27 2010-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wireless connectivity between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and a portable computing device docking station
CN106101986B (zh) 2011-12-21 2020-03-20 英特尔公司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95788A1 (en) * 2007-02-12 2008-08-14 Wilocity Ltd.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WO2008112497A1 (en) * 2007-03-14 2008-09-18 Apple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pairing of wireless devices using physical presence
US20100057969A1 (en) * 2007-12-27 2010-03-04 Wilocity Ltd. Modular wireless docking station
US20090170431A1 (en) * 2007-12-31 2009-07-02 Trevor Pering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establishing multiple wireless connect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795994A4 (en) 2015-07-29
US20180173274A1 (en) 2018-06-21
EP2795994A1 (en) 2014-10-29
US20140017999A1 (en) 2014-01-16
EP3145270B1 (en) 2022-01-12
CN106101986B (zh) 2020-03-20
CN103988572B (zh) 2017-12-01
US9276640B2 (en) 2016-03-01
EP3145270A1 (en) 2017-03-22
US20160282904A1 (en) 2016-09-29
EP2795994B1 (en) 2018-09-12
WO2013095409A1 (en) 2013-06-27
CN103988572A (zh) 2014-08-13
US9772654B2 (en) 2017-09-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88572B (zh) 用于无线显示/入坞的近场通信触发
CN107683602B (zh) 对等设备的基于云端的接近配对和切换
JP6080548B2 (ja) 通信装置、情報端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968603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ation and control of mixer for audio system using wireless docking system
US8843177B2 (en) Mobile electronic device accessory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US2014006596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duc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412207B2 (en) Mobile terminal, power adapter, and upgrade method thereof
CN105094383B (zh) 智能笔配对和连接
WO2018103021A1 (zh) 无线充放电的方法和无线充放电设备
JP4703758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KR2019006510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방법
CN103491525A (zh) 一种实现无卡手机的方法、手机和服务器
CN111263467B (zh) 无线连接的切换方法,无线终端及其系统
KR20160007259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을 선택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6605417B (zh) 用于无线对接体验的管理能力
JP6381695B2 (ja) 通信装置、情報端末、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6412218B (zh) 移动终端、用户识别卡接入设备及其控制方法、通信系统
US20140177612A1 (en) Scal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ervice discovery
WO2014173345A1 (zh) 一种可接入移动宽带网的用户终端配置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