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96187A -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96187A
CN106096187A CN201610479999.1A CN201610479999A CN106096187A CN 106096187 A CN106096187 A CN 106096187A CN 201610479999 A CN201610479999 A CN 201610479999A CN 106096187 A CN106096187 A CN 1060961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genesis
reservoir
intensity
period
inde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799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96187B (zh
Inventor
曾联波
刘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6104799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9618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961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61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961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61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6Circuit design at the analogue level
    • G06F30/367Design verification, e.g. using simulation, simulation program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emphasis [SPICE], direct methods or relaxation metho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2)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然后计算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3)计算构造‑成岩指数;(4)评价储层质量。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能够定量反映一个地区在沉积储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强度及其对储层演化的控制作用,便于客观地定量评价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演化过程的综合影响,从而评价储层质量,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种可靠的信息,降低油气勘探开发的风险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地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储层的形成与演化受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它们共同控制了储层的质量。但由于缺少有效的定量方法,目前主要从成岩作用的角度来研究储层的形成演化以及评价储层的质量,没有考虑构造变形强度对储层的影响,因而评价的结果难以客观地反映储层的质量好坏。通过定量评价构造-成岩强度,客观地反映储层质量好坏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如授权公告号为CN 103161456 B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储层成岩模拟系统,该系统包括:样品室系统,用于提供储层成岩模拟实验所需的固体、气体和液体样品;总成控制装置,与样品室系统相连,用于控制样品室系统固体、气体和液体样品的温度、压力,以及控制气体和液体样品的注入、排出和计量;取样装置,与总成控制装置相连,用于在总成控制装置的控制下,从样品室系统取出气体和液体样品;数据收集和处理装置,与取样装置相连,用于对取样装置取出的气体和液体样品进行参数设定和数据收集处理。该专利中只是模拟了成岩作用,并不能定量评价构造-成岩强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因素,能够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强度以及它们共同对储层形成演化的影响,从而评价储层质量,为储层的科学评价和预测提供新的途径。
本发明提供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
步骤(2):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然后计算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
步骤(3):计算构造-成岩指数。
优选的是,所述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为一种基于构造-成岩指数法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构造-成岩指数能够定量反映构造-成岩强度的大小,构造-成岩指数越大,构造-成岩强度也越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构造-成岩强度是指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挤压和成岩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的影响程度;构造-成岩强度不仅能够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内储层在埋藏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对储层的影响程度,同时还能够反映构造挤压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程度。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1)中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利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获取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第二种方法为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古构造应力大小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古构造应力大小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演化。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构造缩短量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构造缩短量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演化。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2)中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是在地层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2)中时间-深度指数定量表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2)中时间-深度指数是埋藏史曲线与时间轴和深度轴所组成面积的大小。
时间-深度指数用Smobra and Chang,1997方法计算得到。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时间-深度指数能反映埋藏时间对埋藏过程中储层的影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时间-深度指数能反映温度对埋藏过程中储层的影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时间-深度指数能反映压力对埋藏过程中储层的影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中计算构造-成岩指数包含第一种基本计算方法:
SDI i = ∫ t 0 t i D ( t ) σ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σ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σ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σ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函数,单位是MPa;i=0,1,2……n,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步骤(3)中计算构造-成岩指数包含第二种基本计算方法:
SDI i = ∫ t 0 t i D ( t ) ϵ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ϵ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ϵ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ε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的函数,单位是MPa;i=0,1,2……n,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构造-成岩指数均可以用来定量评价构造-成岩强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其首先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对构造-成岩强度进行定量评价,然后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对储层质量进行评价。
优选的是,所述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基于构造-成岩作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具体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恢复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利用钻井数据,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分布;通过构造-成岩指数计算方法,定量预测构造-成岩指数的分布规律;根据构造-成岩指数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评价储层质量,选出优质储层。
优质储层是指储层物性好,开发难度低,具有开采价值的储层。
本发明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不仅能够定量反映一个地区在沉积储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强度及其对储层演化的控制作用,便于客观地定量评价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储层形成演化过程的综合影响,还利用构造成岩指数与储层物性的关系,为储层质量的定量评价提供新的途径,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种可靠的信息,从而降低油气勘探开发的风险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按照本发明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与储层质量评价流程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古构造最大主应力分布规律图。
图3是图1实施例的埋藏史曲线图。
图4是图1实施例的构造-成岩指数演化与储层孔隙度演化关系图。
图5是图1实施例的不同构造带的构造-成岩指数与储层孔隙度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阐述。实施例只对本发明具有示例性的作用,而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作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做出的任何非实质性的修改,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2)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然后计算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3)计算构造-成岩指数;(4)基于构造-成岩作用,评价储层质量。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利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获取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第二种方法为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用古构造应力大小或构造缩短量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及其演化。
第二步: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然后计算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首先,在地层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然后,用Smobra and Chang,1997方法计算得到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即埋藏史曲线与时间轴和深度轴所组成面积的大小,时间-深度指数定量表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反映埋藏时间、温度和压力对埋藏过程中储层的影响。
第三步:计算构造-成岩指数。采用两种方法计算构造-成岩指数,该两种方法计算得到的任意一个构造-成岩指数均能够定量反映构造-成岩强度的大小,构造-成岩指数越大,构造-成岩强度也越大。构造-成岩指数的第一种基本计算方法是:
SDI i = ∫ t 0 t i D ( t ) σ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σ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σ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σ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函数,单位是MPa;i=0,1,2……n,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
构造-成岩指数的第二种基本计算方法是:
SDI i = ∫ t 0 t i D ( t ) ϵ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ϵ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ϵ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ε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的函数,单位是MPa;i=0,1,2……n,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
第四步:基于构造-成岩作用,评价储层质量。包括恢复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的建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利用钻井数据,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分布;通过构造-成岩指数计算方法,定量预测构造-成岩指数的分布规律;根据单井构造成岩指数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评价储层质量,选出优质储层。这里同时给出构造-成岩强度定量评价方法以及基于构造-成岩作用的储层质量评价流程,如图1。
采用上述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的构造-成岩强度及其对油气储集层影响和储层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结果。首先利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获取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得到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分布数据表和古构造最大主应力分布规律图,如表1和图2。图2中右边纵轴是深度,单位是km,图例代表横轴距离。
表1 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分布数据表
然后,在地层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如图3,实线函数代表储层顶部,虚线函数代表储层底部,地层是从K开始埋藏的,上方X轴从左到右分别是地质时代K、E、N、Q。用Smobra and Chang,1997方法计算得到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即埋藏史曲线与时间轴和深度轴所组成面积的大小,时间-深度指数定量表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反映埋藏时间、温度和压力对埋藏过程中储层的影响。
在上述结果的基础上,计算构造-成岩指数。采用两种方法计算构造-成岩指数。第一种基本计算方法是
SDI i = ∫ t 0 t i D ( t ) σ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σ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σ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σ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函数,单位是MPa;i=0,1,2……n,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
构造-成岩指数的第二种基本计算方法是:
SDI i = ∫ t 0 t i D ( t ) ϵ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ϵ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ϵ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ε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的函数,单位是MPa;i=0,1,2……n,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通过上述计算,得到了不同时期的构造-成岩指数分布,如图4。从图4可以看出,库车前陆盆地构造-成岩指数演化与储层孔隙度演化密切相关。从65Ma以来,该构造带的构造-成岩指数由弱变强,呈逐渐增强的变化规律,在65-20Ma期间,构造-成岩指数增加相对缓慢,之后构造-成岩指数增加相对较快。受构造-成岩指数的控制作用,储层的孔隙度由大变小,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规律,在65-20Ma期间,由于构造-成岩指数增加相对缓慢,因而储层的孔隙度减小的速度也相对缓慢;之后,构造-成岩指数增加相对较快,因而导致储层的孔隙度减小的速度也相对较快。最后,通过上述计算结果,能够基于构造-成岩指数对储层质量进行评价,如图5。图5表示不同的构造带在经历了沉积以来的构造-成岩作用后,现在所表现出来的构造-成岩指数与孔隙度的关系图。从图5可以看出,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成岩指数最大,其储层孔隙度最低;其次是秋里塔格构造带,其储层孔隙度也介于二者之间;前缘隆起带的构造-成岩指数最小,其储层孔隙度最高。构造成岩指数能够定量评价构造-成岩强度,构造-成岩指数越大,构造-成岩强度也越大。从图5可以看出可以利用构造-成岩强度来定量评价储层质量好坏,说明不同构造带的构造-成岩强度不同,储层物性也不同。
本实施例评价结果能够为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的储层预测和评价提供新方法,降低了复杂储层的油气勘探开发的风险。

Claims (10)

1.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
步骤(2):利用盆地模拟技术,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然后计算目的层的时间-深度指数;
步骤(3):计算构造-成岩指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为一种基于构造-成岩指数法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构造-成岩指数能够定量反映构造-成岩强度的大小,构造-成岩指数越大,构造-成岩强度也越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造-成岩强度是指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构造挤压和成岩压实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的影响程度;构造-成岩强度不仅能够反映地质历史时期内储层在埋藏过程中所经历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对储层的影响程度,同时还能够反映构造挤压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程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定量反映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变形强度大小及其演化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为利用岩石声发射实验获取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第二种方法为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恢复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是在地层不整合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时间-深度指数定量表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计算构造-成岩指数包含第一种基本计算方法:
SDI i = ∫ t 0 t i D ( t ) σ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σ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σ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σ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大小函数,单位是MPa;i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计算构造-成岩指数包含第二种基本计算方法:
SDI i = ∫ t 0 t i D ( t ) ϵ ( t ) d t = ∫ t 0 t 1 D 1 ( t ) ϵ 1 ( t ) d t + ... + ∫ t i - 1 t i D i ( t ) ϵ i ( t ) d t
式中,SDIi为构造-成岩指数,单位是“MPa.Ma.Km”;Di(t)是时间-深度指数,表示不同地质时期内埋藏深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单位是km;t0指需要研究的具体层位所经历的需要计算的第一个历史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单位是Ma,ti则是最后一个构造时期结束的时间点,单位是Ma;εi(t)为不同构造时期的构造缩短量的函数,单位是MPa;i是自然数,指研究的构造时期的期数,不同地层或是目的储层经历的构造活动可能不相同。
9.一种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其首先采用上述任一项权利要求中的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对构造-成岩强度进行定量评价,然后根据定量评价结果,对储层质量进行评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储层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恢复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不同构造时期古构造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利用钻井数据,恢复地层的埋藏史曲线分布;通过构造-成岩指数计算方法,定量预测构造-成岩指数的分布规律;根据构造-成岩指数与储层物性的关系,评价储层质量,选出优质储层。
CN201610479999.1A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Active CN1060961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79999.1A CN106096187B (zh)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79999.1A CN106096187B (zh)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6187A true CN106096187A (zh) 2016-11-09
CN106096187B CN106096187B (zh) 2019-04-23

Family

ID=57253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79999.1A Active CN106096187B (zh) 2016-06-27 2016-06-27 一种构造-成岩强度的定量评价及储层质量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961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0383A (zh) * 2021-01-20 2021-05-1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构造变形强度的页岩气定量评价方法、装置及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4536A (zh) * 2015-12-01 2016-02-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致密砂岩储层网状裂缝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4536A (zh) * 2015-12-01 2016-02-17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致密砂岩储层网状裂缝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乐友喜 等: "时深效应指数在超压储层孔隙度预测中的应用", 《时深效应指数在超压储层孔隙度预测中的应用 *
赵向原 等: "致密储层脆性特征及对天然裂缝的控制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00383A (zh) * 2021-01-20 2021-05-1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构造变形强度的页岩气定量评价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800383B (zh) * 2021-01-20 2023-10-17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基于构造变形强度的页岩气定量评价方法、装置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6187B (zh) 2019-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54248B (zh) 一种基于大面积致密储层地震岩石物理反演方法
Skalinski et al. Carbonate petrophysical rock typing: integrating geological attributes and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while linking with dynamic behaviour
CN104879103B (zh) 一种分层注水效果分析方法
Xing et al. Long-runout mechanism and landsliding behaviour of large catastrophic landslide triggered by heavy rainfall in Guanling, Guizhou, China
CN103454685B (zh) 利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预测砂体厚度的方法和装置
CN104698492B (zh) 一种计算异常地层压力的方法
CN105182424B (zh) 一种基于斑块饱和模型定量预测储层孔隙度的方法和装置
Verdon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nd geomechanical modeling of CO 2 storage in subsurface reservoirs
CN103114840A (zh) 一种高-过高成熟页岩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及装置
Bekele et al. Modeling secondary oil migration with core-scale data: Viking Formation, Alberta Basin
Cotecchia et al. From a phenomenological to a geomechanical approach to landslide hazard analysis
CN103454686A (zh) 基于地层切片的小尺度沉积相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及系统
CN104914465A (zh) 火山岩裂缝定量预测方法及装置
CN103135135A (zh) 一种基于疏松砂岩模型进行烃类定量预测的方法和装置
CN108984804A (zh) 一种利用裂缝发育密度评价裂缝性储层质量的方法
CN107728205B (zh) 一种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CN102736107A (zh) 一种能量约束非均质储层厚度识别系统
CN107193053A (zh) 山前推覆带火山岩区逆断层分单元垂向输导能力评价方法
Cotecchia et al. Towards a geo-hydro-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landslide classes: Preliminary results
CN106199712B (zh) 一种确定压裂套管变形区域的方法及装置
CN102096098A (zh) 地震属性提取方法
CN109581492A (zh) 基于地震波模拟的岩石物理参数计算方法及系统
Benetatos et al. Fully integrated hydrocarbon reservoir studies: myth or reality?
Taleghani et al. Post-treatment assessment of induced fracture networks
Li et al. The impact of microearthquakes induced by reservoir water level rise on stability of rock slop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