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联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轴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联轴器。
背景技术
刚性联轴器一般为十字轴、花键套式。十字轴用于传递扭矩,十字轴一般为整体锻造式或者由两个一字轴垂直相交组合而成。花键套式联轴器能在一定范围内伸缩以便于补偿传动过程中轴向长度的变化,其中,花键套为渐开线花键结构,用于传递扭矩和补偿轴向长度变化。不带花键套的联轴器能承受一定的轴向载荷,但轴向载荷的大小取决于法兰和连接螺栓的强度,不能承受大的轴向载荷。现有技术的缺陷在于,扭矩和轴向载荷没有分离传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轴器,其能够将扭矩和轴向载荷分开传递,并且能同时传递大扭矩和大轴向载荷。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联轴器,其包括第一接头、第二接头以及用于传递轴向载荷的第一紧固件,第一接头具有第一配合槽,第二接头具有与第一配合槽配合的第一配合部;第一接头开设有贯穿第一接头的第一安装孔并且第二接头开设有贯穿第一配合部的第二安装孔,第一紧固件分别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配合;第一安装孔的孔径大于第一紧固件的直径,第一配合部在第一配合槽内的最大转动角度α小于或等于第一紧固件在第一安装孔内的最大转动角度β。
本发明的联轴器的有益效果是:联轴器的第一紧固件分别与第一接头的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接头的第二安装孔配合,第一紧固件与第一安装孔间隙配合。当联轴器转动时,第一配合部在第一配合槽内的最大转动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紧固件在第一安装孔内的最大转动角度,第一配合部在第一配合槽中与第一接头接触时第一紧固件在第一安装孔中与第一接头没有接触或者刚好接触,通过第一配合槽与第一配合部的配合传递扭矩,通过第一紧固件传递轴向载荷,从而实现扭矩传递与轴向载荷传递的分离,并且第一紧固件可以传递较大的轴向载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联轴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联轴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联轴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联轴器的另一个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联轴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显示了扭矩传递与轴向载荷传递分离的设计要素;
图6为本发明的联轴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另一个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联轴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又一个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联轴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其中显示了扭矩传递与轴向载荷传递分离的设计要素;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承扭面为圆弧面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联轴器的第四实施例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联轴器的一种变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联轴器的另一种变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联轴器100,其包括第一接头110、第二接头120以及连接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的第一紧固件130,第一接头110具有第一配合槽111,第二接头120具有与第一配合槽111配合的第一配合部121,第一接头110具有第一安装孔114并且第二接头120具有第二安装孔124,第一紧固件130分别与第一安装孔114和第二安装孔124配合。
第一接头110设置于第一轴150的一端,第一接头110具有第一配合槽111,第一配合槽111是U形槽,U形槽的开口位于第一接头110沿其轴向的一端,从而使得第一接头110具有相对的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是相互平行的平面,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分别沿第一接头110的轴向方向延伸。第一接头110开设有贯穿第一接头110的第一安装孔114,第一安装孔114贯通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
第二接头120设置于第二轴160的一端,第二接头120具有与第一配合槽111配合的第一配合部121,第一配合部121具有与第一配合面112配合的第三配合面122以及与第二配合面113配合的第四配合面123,第三配合面122和第四配合面123分别沿第二接头120的轴向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三配合面122与第四配合面123是相对设置并且平行的平面。第二接头120开设有贯穿第一配合部121的第二安装孔124,第二安装孔124贯通第三配合面122和第四配合面123。
第一紧固件130分别与第一安装孔114和第二安装孔124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130是圆柱销,第一安装孔114是与第一紧固件130配合的圆形孔;第二安装孔124是腰形孔,腰形孔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接头120的轴向方向延伸,使得第一紧固件130可以在第二安装孔124中沿第二接头120的轴向方向移动,从而可以补偿联轴器100的轴向位移。若仅为了补偿安装的轴向误差,也可以不设计腰形孔,通过补偿机构实现,常见的用于补偿安装轴向误差的机构为螺旋副、或反丝螺旋副。应理解,第一安装孔114和第二安装孔124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腰形孔。
请参照图3和图4,第一配合槽111的高度(也即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配合部121的厚度(也即第三配合面122与第四配合面123之间的距离),以使第一配合槽111与第一配合部121之间形成间隙配合,此时第一配合部121不与第一接头110接触。
当第二轴160为主动轴时,第一配合部121可绕其轴线转动并首先带动第一紧固件130转动,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中的绕其轴线的最大转动角度为α,即第一配合部121转动角度达到α时,第一配合部121接触第一接头110,当第二轴160继续转动时,第二轴160就会带动第一轴150转动。此外,第一安装孔114的孔径大于第一紧固件130的直径,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安装孔114形成间隙配合,第一配合部121绕其轴线转动并带动第一紧固件130转动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的最大转动角度为β,即第一紧固件130转动角度达到β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接触第一接头110。应注意,如下文描述的,此时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之间不传递扭矩。
反之,当第一轴150为主动轴时,第一接头110可绕其轴线转动达到角度β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接触第一接头110,第一接头110继续转动即可带动第一紧固件130转动。第一接头110继续转动到角度α,第一接头110就会接触第一配合部121,当第一轴150再继续转动时,第一轴150就会带动第二轴160转动。应注意,如下文描述的,此时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之间不传递扭矩。
第一配合部121的最大转动角度α小于或等于第一紧固件130的最大转动角度β,最大转动角度α是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中与第一接头110接触时的转动角度,最大转动角度β是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与第一接头110接触时的转动角度,从而联轴器100的扭矩和轴向载荷分开传递。
如图4所示,当角度α小于角度β时,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中接触第一接头110时,第一紧固件130没有与第一接头110接触。第一配合槽111的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形成扭矩传递的包容面,第一配合部121的第三配合面122和第四配合面123形成扭矩传递的被包容面。当联轴器100转动时,由于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接头110接触,当联轴器100转动时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中有两个点、两条线或者两个面与第一接头110接触,只通过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接头110的接触传递扭矩;当联轴器100转动时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没有接触,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处于非接触状态,从而第一紧固件130不传递扭矩。
如图3所示,当最大转动角度α等于最大转动角度β时,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中接触第一接头110的同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接触第一接头110,此时第一紧固件130仅仅是接触第一接头110,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之间是零压力,即使联轴器100转动第一接头110也不会将扭矩传递至第一紧固件130,从而第一紧固件130不传递扭矩。
由于第一紧固件130不传递扭矩,第一紧固件130只传递联轴器100的轴向载荷,联轴器100实现扭矩传递与轴向载荷传递的分离,并且第一紧固件130可以传递较大的轴向载荷。当第一接头110沿轴向方向朝第二接头120运动时,第一接头110将轴向载荷传递至第一紧固件130,第一紧固件130再将轴向载荷传递至第二接头120;当第二接头120沿轴向方向朝第一接头110运动时,第二接头120将轴向载荷传递至第一紧固件130,第一紧固件130再将轴向载荷传递至第一接头11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二安装孔124过盈配合,第一紧固件130随第二接头120同步转动,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的实际转动角度等于第二接头120在第一配合槽111中的实际转动角度;应理解,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二安装孔124可以间隙配合,第二接头120需要先转动一定角度之后才与第一紧固件130接触,此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的实际转动角度小于第二接头120在第一配合槽111中的实际转动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配合槽111间隙配合,第一配合部121转动一定角度之后才在第一配合槽111中接触第一接头。应理解,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配合槽111可以过盈配合,当联轴器转动时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同时转动,此时由于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安装孔114间隙配合,第一紧固件130不传递扭矩,第一紧固件130只用于传递轴向载荷。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5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联轴器200,其与第一实施例的联轴器100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配合槽的配合面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112包括位于第一安装孔114两侧的第一承扭面211和第二承扭面212,第二配合面113包括位于第一安装孔114两侧的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第一承扭面211、第二承扭面212、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分别是平面。
图5显示了本实施例中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的扭矩传递和轴向载荷传递分离的设计要素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扭面211与第四承扭面224平行,构成一对传递扭矩的包容面;第二承扭面212与第三承扭面223平行,构成另一对传递扭矩的包容面。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分别是平面,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分别与第一配合部121的接触为线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承扭面211、第二承扭面212、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的接触为面接触。应理解,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配合槽111的接触可以是线接触与面接触的组合,即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中一者的接触是线接触,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中另一者的接触是面接触。
第一配合槽111具有第一中心面231,第一中心面231是通过下文描述的第一配合槽111的最小垂直距离A的中点的轴截面。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分别位于第一中心面231的两侧,第一承扭面211和第三承扭面223相对于第一中心面231对称,第二承扭面212和第四承扭面224也相对于第一中心面231对称。应理解,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配合面112与第二配合面113可以不对称;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扭面211和第三承扭面223可以不对称,第二承扭面212和第四承扭面224可以不对称。
为实现扭矩、轴向载荷传递分离的设计目标,对于设计成平行平面的承扭面,第一安装孔114的孔径定义为Dx,第一安装孔114的轴向长度定义为L,第一安装孔114的两边相对于第一中心面231对称;第一紧固件130的轴径定义为D;将第一承扭面211、第二承扭面212、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中的每者与第一中心面231的夹角定义为θ,θ也称为第一夹角或第二夹角,θ的范围是0.01度至20度,第一承扭面211与第三承扭面223之间的夹角记为2θ,第二承扭面212与第四承扭面224之间的夹角也记为2θ,各设计要素间需要满足下面的方程式(1):
Dx≥Ltan(θ)+D/cos(θ) 方程式(1)。
将第一配合槽111的最小垂直距离定义为A;第一承扭面211与第四承扭面224之间的垂直距离定义为B,第二承扭面212与第三承扭面223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定义为B;被包容面的宽度与包容面的长度相等,包容面即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被包容面即第一配合部121的第三配合面122和第四配合面123,当联轴器200转动时被包容面和包容面完全接触,由于其接触面积大,联轴器200可以传递较大扭矩。将第一配合部121的宽度定义为C,为了便于将第一配合部121安装在第一配合槽111中,需要距离A大于或等于第一配合部121的厚度C,即A≥C。
请参照图6,如果方程式(1)取等号,当第一接头110以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旋转的角度为θ时,第一紧固件130的第一轴线241与第一安装孔114的第二轴线242之间的夹角为θ,即第一紧固件130的转动角度为θ。第一配合部121具有与第三配合面122或第四配合面123平行的第二中心面232,第二中心面232与第一中心面231的夹角也为θ,即第一配合部121的转动角度为θ。第一配合部121分别与第一承扭面211和第四承扭面224接触以传递扭矩,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刚好在第一安装孔114顶部的点a以及第一安装孔114底部的点b接触,点a和点b位于第一安装孔114的矩形截面的对角位置。
请参照图7,当第一接头110以第二方向(例如逆时针)旋转时,第一紧固件130的第一轴线241与第一安装孔114的第二轴线242之间的夹角为θ,即第一紧固件130的转动角度为θ。第一配合部121具有与第三配合面122或第四配合面123平行的第二中心面232,第二中心面232与第一中心面231的夹角也为θ,即第一配合部121的转动角度为为θ。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二承扭面212和第三承扭面223接触以传递扭矩,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刚好在第一安装孔114顶部的点c以及第一安装孔114底部的点d接触,点c和点d分别位于第一安装孔114的矩形截面的对角。在图5所示的位置,第一配合槽111的第一中心面231与第一配合部121的第二中心面232重合。在图6所示的位置,第一配合部121转动角度θ后,即第二中心面232转动角度θ后,第一中心面231和第二中心面232之间的夹角为θ。
当方程式(1)取等号,假设所有零件是刚体,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之间仅仅接触,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之间不存在压力,即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之间的接触压力为零。此时第一紧固件130不传递扭矩,第一紧固件130只用于传递联轴器200的轴向载荷。
如果方程式(1)取大于号,当第一接头110以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与第一接头110不接触,第一承扭面211和第四承扭面224接触,以第一方向转动的扭矩只由第一承扭面211和第四承载面承受,第一接头110第一方向的转动不会对第一紧固件130产生附加弯矩,第一紧固件130只承受载轴向载荷。当第一接头110以第二方向转动时,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不接触,第二承扭面212和第三承扭面223接触,以第二方向转动的扭矩只由第二承扭面212和第三承扭面223承受,第一接头110第二方向的转动不会对第一紧固件130产生附加弯矩,第一紧固件130只承受载轴向载荷。
当上述设置要素满足方程式(1)时,第一安装孔114与第一紧固件130配合形成轴向载荷的传递通道,第一紧固件130只承受载轴向载荷的传递,第一配合面112和第二配合面113只承受扭矩的传递,从而实现扭矩传递和轴向载荷传递的独立;此外,由于第一紧固件130不承受第一接头110的扭矩,第一紧固件130可以承受较大的轴向载荷。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联轴器300,其与第二实施例的联轴器200大致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承扭面的形状不同。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承扭面211、第二承扭面212、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分别是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承扭面211、第二承扭面212、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分别是圆弧面或其它类型曲面。
请参照图8,为实现扭矩传递、轴向载荷传递分离的设计目标,对于设计成圆弧的承扭面,第一承扭面211、第二承扭面212、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中每者的圆弧半径或曲率相同。位于第一配合槽111一侧的第一承扭面211和第二承扭面212是同一圆弧面上的两段,位于第一配合槽111另一侧的第三承扭面223和第四承扭面224也是同一圆弧面上的两段。第一承扭面211和第三承扭面223相对于第一配合槽111的第一中心面231对称,第二承扭面212和第四承扭面224也相对于第一中心面231对称。圆弧的圆点位于与第一中心面231垂直的平面上。设圆弧半径为Rx,各设计要素间需要满足如下关系:
Dx≥Ltan(θ)+D/cos(θ) 方程式(2)
Rx=T/(2tan(θ))-C/2 方程式(3)。
在方程式2和3中,Rx为第一承扭面211、第二承扭面212、第三承扭面223或第四承扭面224的圆弧半径;T为沿切向测量的两异侧切点的距离,即第一配合部121与第一承扭面211的切点以及第一配合部121与第四承扭面224的切点之间沿切向的距离;B为沿法向测量的两异侧切点的距离,C为第一配合部121的厚度;θ为设计转角;D为第一紧固件130的直径,Dx为第一安装孔114的孔径,L为第一安装孔114的轴向长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槽111的最小垂直距离A大于或等于第一配合部121的厚度C。
本实施例中扭矩传递与轴向载荷传递的原理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原理相同。对于方程式(2),如果方程式(2)取等号,当第一接头110以第一方向例如顺时针旋转时,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刚好在第一安装孔114的顶部的点a以及第一安装孔114的底部的点b接触。此时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接头110之间的接触压力为零。如果方程式(2)取大于号,当第一接头110以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与第一接头110不接触,第一承扭面211和第四承扭面224接触,以第一方向转动的扭矩只由第一承扭面211和第四承载面承受,第一接头110以第一方向的转动不会对第一紧固件130产生附加弯矩,第一紧固件130只承受载轴向载荷。方程式(3)是Rx、T、C以及θ之间的函数。
应理解,承扭面可以是其它类型的不规则面;四个承扭面的圆弧半径可以不同。对于设计成其它类型曲面的承扭面,各设计要素与圆弧承扭面相同,满足的关系也与圆弧承扭面相同,设计时需要给定两切点之间的间距T即可,无须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10,本发明提供一种联轴器400,其与第一实施例中联轴器100大致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联轴器400还包括通过第二紧固件460连接的第三接头430和第四接头440。第一接头110设置于第一轴150的一端,第二接头120设置于第二轴160的一端,第三接头430设置于第二轴160的另一端,第四接头440设置于第三轴450的一端。
第三接头430具有第二配合部432,第四接头440具有与第二配合部432配合的第二配合槽442,第二配合部432的形状与第一配合部121的形状相同,第二配合槽442的形状与第一配合槽111的形状相同。第三接头430和第四接头440分别开设有安装孔(图未示),第二紧固件460分别与第三接头430的安装孔和第四接头440的安装孔配合。
请继续参照图10,第一配合部121的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部432的配合面垂直,第一紧固件130的轴线与第二紧固件460的轴线垂直。应理解第一配合部121的配合面(即第三配合面122或第四配合面123)与第二配合部432的配合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可以是1度至90度。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可以分别绕第一紧固件130转动,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的旋转轨迹定义为第一轨迹471。第三接头430和第四接头440可以分别绕第二紧固件460转动,第三接头430和第四接头440的旋转轨迹定义为第二轨迹472。
联轴器400的第三接头430和第四接头440可以实现扭矩传递和轴向载荷传递的分离,其分离原理与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的分离原理相同。联轴器400的轴向载荷传递的路径为:第一接头110的轴向载荷通过第一紧固件130传递至第二轴160,第二轴160通过第二紧固件460将轴向载荷传递至第三轴450;或者第三接头430的轴向载荷通过第二紧固件460传递至第二轴160,第二轴160通过第一紧固件130将轴向载荷传递至第一轴150。
应理解,第一接头110可以具有配合部,第二接头120具有与配合部配合的配合槽;第三接头430可以具有配合槽,第四接头440具有与配合槽配合的配合部。如图11所示,第一接头110具有配合部,第二接头120具有与第一接头110配合的配合槽,第三接头430具有配合槽,第四接头440具有与第三接头430配合的配合部。如图12所示,第一接头110具有配合部,第二接头120具有与第一接头110配合的配合槽,第三接头430具有配合部,第四接头440具有与第三接头430配合的配合槽。
此外,第一紧固件130和第二紧固件460可以是铆接件,以分别限制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在第一紧固件130的轴向方向上的移动,第一紧固件130和第二紧固件460还可以是固定销、螺杆、螺栓螺母或其它类型的紧固件。所有的承扭面可以是平面、曲面或其它类型的不规则面。第一紧固件130的长度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第一安装孔114的长度。第一配合部121的宽度可以小于、等于或大于第一配合槽111的宽度,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中与第一接头110的接触位置可以根据第一配合部121的宽度而改变。
综上所述,本发明联轴器(100、200、300和400)的第一接头110、第二接头120以及连接第一接头110和第二接头120的第一紧固件130,第一接头110的第一配合槽111与第二接头120的第一配合部121配合,第一紧固件130分别与第一接头110的第一安装孔114以及第二接头120的第二安装孔124配合,第一安装孔114的孔径大于第一紧固件130的直径,第一紧固件130与第一安装孔114间隙配合。当联轴器转动时,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内的最大转动角度小于或等于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内的最大转动角度,第一配合部121在第一配合槽111中与第一接头110接触时第一紧固件130在第一安装孔114中与第一接头110没有接触或者刚好接触,通过第一配合槽111与第一配合部121的配合传递扭矩,通过第一紧固件130传递轴向载荷,从而联轴器实现扭矩传递与轴向载荷传递的分离,并且第一紧固件130可以传递较大的轴向载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