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0021A -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0021A
CN106060021A CN201610340849.2A CN201610340849A CN106060021A CN 106060021 A CN106060021 A CN 106060021A CN 201610340849 A CN201610340849 A CN 201610340849A CN 106060021 A CN106060021 A CN 1060600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mail
address
transmit
users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408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0021B (zh
Inventor
赵丰
赵东
刘俊
楼宏微
林华尚
张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4084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600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600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00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00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00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2Applying verification of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 H04L63/126Applying verification of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the source of the received data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3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unstructured textual data
    • G06F16/35Clustering; Classif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7Computer-aided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mailing [e-mai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arketing (AREA)
  • Econom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本发明实施例在接收到电子邮件后,可以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比如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然后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并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该方案可以减少误识别和遗漏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其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电子邮件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通过网络的电子邮件系统,用户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以及非常快速的方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进行联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邮件已经成互联网应用最广的服务,与此同时,如何在众多的电子邮件中查找所需要的邮件,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电子邮件的识别一般依赖于发信人电子邮件地址,或者通过发信人电子邮件地址加主题包含关键字的方式来进行识别。以银行账单邮件为例,现有一般通过判断邮件地址是否为银行的发信邮件地址、以及邮件主题中是否包括账单的相关关键字来进行识别,比如,如果A银行的官方邮箱地址为123@123.com,则当发信邮件地址为123@123.com,且邮件主题中包括关键字“账单”时,便可以确认该邮件为A银行的账单邮件,以此类推,等等。
在对现有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邮件识别方案的灵活性较差,不仅容易造成误识别以及遗漏,而且也容易被伪造邮件入侵,安全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可以减少误识别和遗漏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性,以及提高其安全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包括:
接收电子邮件;
提取所述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
获取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所述用户信任度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
根据所述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电子邮件;
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所述用户信任度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邮件识别系统,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在接收到电子邮件后,可以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比如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然后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并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比如确定该电子邮件的是否为银行账单等,从而实现对电子邮件进行识别的目的;由于该方案在识别电子邮件时,除了将发信主题和发信地址作为识别考量因素之外,还将较难伪造的发信服务器标识、以及用户信任度也作为考量因素,因此,不仅可以减少误识别和遗漏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还提高其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邮件识别方法的场景示意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邮件识别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邮件识别方法的另一流程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邮件识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邮件识别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其中,该电子邮件识别系统可以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如图1a所示,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可以集成在服务器,比如邮件服务器等设备中。此外,该电子邮件识别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的设备,比如发信服务器、以及用户设备等。
参见图1a,该邮件服务器在接收到发信服务器发送的电子邮件后,可以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比如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然后,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并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从而实现对电子邮件进行识别的目的。
其中,用户信任度可以通过采集用户行为数据,然后进行统计所得。比如,该邮件服务器可以从各个用户设备上采集用户行为数据,然后根据这些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阅读某个发信地址对应的电子邮件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以及根据这些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将某个发信地址添加至白名单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或者,还可以根据这些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某个发信地址反馈认可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等等,从而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此外,该邮件服务器还可以接收各个用户设备发送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基于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来对某种类型的电子邮件的判断标准进行补充和更新,等等。
以下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将从电子邮件识别装置的角度进行描述,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具体可以集成在服务器等设备中。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包括:接收电子邮件,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该用户信任度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如图1b所示,该电子邮件识别方法的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101、接收电子邮件。
例如,具体可以接收发信服务器发送的电子邮件。
102、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可以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
其中,发信主题指的是该电子邮件的主题名称;发信地址指的是该电子邮件中发信人的地址;发信服务器标识指的是可以识别出该发信服务器的信息,比如,具体可以是该发信服务器的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端口、和/或全局唯一标识符(GUID,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等等。
由于发信服务器标识相对格式和内容经常变化的发信地址和发信主题而言,较为稳定,因此,将发信服务器标识作为识别电子邮件的考量因素之一,可以减少误识别和遗漏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性。
103、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
其中,该用户信任度可以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即该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该发信地址的用户信任度。
其中,用户信任度可以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或认可率等,即步骤“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该发信地址的用户信任度”具体可以包括:
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阅读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电子邮件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即同一发信地址产生的发信中,被收件人阅读的比率);和/或,
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将该发信地址添加至白名单的概率(即同一发信地址,被收件人认可,添加到电子邮件地址白名单中的比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和/或,
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该发信地址进行认可反馈的概率(即同一发信地址,被收件人认可并进行认可反馈的比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
其中,“白名单”的概念与“黑名单”相对应,指的是设置可以通过的名单,如果设立了白名单,则在白名单中的用户(或IP地址、IP包、邮件等)会优先通过,不会被当成垃圾邮件拒收,安全性和快捷性都大大提高。
“认可反馈”指的是反馈相应的信息,以对该发信地址表示认可,比如,若用户确认某个发信地址为A银行的官方邮箱地址,则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邮件系统中的“反馈”按键,以对其表示支持或认可,等等。
需说明的是,用户信任度中所包括的信息越多,其识别的准确性越高,比如,若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认可率,则其识别准确性相对于只包括一个信息,比如只包括阅读率而言,识别的准确性可以更高。
还需说明的是,该计算用户信任度的步骤与步骤101~104的执行可以不分先后。
104、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且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时,确定该电子邮件为该目标类型的电子邮件。
其中,该目标类型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比如,可以是银行账单、定制杂志/新闻、航空信息、购物信息、或者是某预设群体所发送的邮件,等等。
其中,该第一信任度阈值可以根据预设目标类型的实际需求而定,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或认可率等,则该第一信任度阈值可以包括第一阅读率阈值、第一白名单率阈值、和/或第一认可率阈值等;同理,该第一阅读率阈值、第一白名单率阈值、和/或第一认可率阈值的具体取值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根据用户信任度所包括信息的不同,确定“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具体可以如下:
(1)阅读率;
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若是,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若否,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
(2)白名单率;
若用户信任度包括白名单率,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若是,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若否,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
(3)认可率;
若用户信任度包括认可率,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若是,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若否,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
(4)阅读率和白名单率;
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和白名单率,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且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且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否则,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或者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
(5)阅读率和认可率;
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和认可率,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且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且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大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否则,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或者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
(6)白名单率和认可率;
若用户信任度包括白名单率和认可率,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且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且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大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否则,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或者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
(7)阅读率、白名单率和认可率;
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认可率,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的方法具体可以如下:
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且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且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且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且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大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否则,若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或者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或者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一认可率阈值,则确定该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
其中,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比如,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包括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预设目标类型的发信主题中所包含的关键字,等等。即,步骤“确定该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包括:
确定该发信地址为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且该发信服务器标识为经过认证的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且该发信主题中包括该目标类型对应的关键字时,确定该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
其中,该邮件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预先进行设置,此外,还可以结合用户的反馈行为,自动进行补充和更新,即该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接收用户触发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其中,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指示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并携带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
S2、获取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
S3、若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则将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添加至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
否则,若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则可以忽略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或者丢弃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等等。
其中,该第二信任度阈值可以根据预设目标类型的实际需求而定,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或认可率等,则该第二信任度阈值可以包括第二阅读率阈值、第二白名单率阈值、和/或第二认可率阈值等;同理,该第二阅读率阈值、第二白名单率阈值、和/或第二认可率阈值的具体取值也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该第二信任度阈值(包括第二阅读率阈值、第二白名单率阈值、和/或第二认可率阈值)可以与第一信任度阈值(包括第一阅读率阈值、第一白名单率阈值、和/或第一认可率阈值)相同,也可以与第二信任度阈值不同,一般的,可以设置第二信任度阈值略大于第一信任度阈值,具体的,可以设置第二阅读率阈值略大于第一阅读率阈值、第二白名单率阈值略大于第一白名单率阈值、以及第二认可率阈值略大于第一认可率阈值。
其中,根据用户信任度所包括信息的不同,确定“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该方式与判断“用户信任度是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类似(只是阈值可能存在差异而已),具体可参见前面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在接收到电子邮件后,可以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比如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然后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并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比如确定该电子邮件的是否为银行账单等,从而实现对电子邮件进行识别的目的;由于该方案在识别电子邮件时,除了将发信主题和发信地址作为识别考量因素之外,还将较难伪造的发信服务器标识、以及用户信任度也作为考量因素,因此,不仅可以减少误识别和遗漏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还提高其安全性。
实施例二、
根据实施例一所描述的方法,以下将举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将以银行账单、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和白名单率、且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具体集成在邮件服务器中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具体流程可以如下:
201、发信服务器向邮件服务器发送电子邮件。
例如,该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为“A银行信用卡中心10月份账单”,发信地址为“Abank@bank.com”,该发信服务器的IP地址为“1.1.1.1”。
202、邮件服务器接收到该电子邮件后,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比如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
例如,还是以步骤201中的例子为例,则邮件服务器接收到该电子邮件后,可以从该电子邮件中提取出相应的属性信息,比如,“A银行信用卡中心10月份账单”以及“Abank@bank.com”,此外,还可以提取相应的发信服务器标识。
其中,发信服务器标识可以包括发信服务器的IP地址、端口、和/或GUID等信息。
203、邮件服务器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和白名单率。
例如,若该发信地址为“Abank@bank.com”,则此时,邮件服务器可以获取“Abank@bank.com”对应的阅读率和白名单率。
其中,该阅读率和白名单率可以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即该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还可以包括:
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阅读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电子邮件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以及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将该发信地址添加至白名单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例如,以“Abank@bank.com”为例,则具体可以如下:
获取网络中各个用户的用户行为数据,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发信地址“Abank@bank.com”所产生的发信中,被收件人阅读的比率,得到“Abank@bank.com”对应的阅读率;以及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发信地址“Abank@bank.com”,被收件人认可,添加到电子邮件地址白名单中的比率,得到“Abank@bank.com”对应的白名单率。
204、邮件服务器确定该发信地址是否为经过认证的银行账单的邮件地址,若是,则执行步骤205;若否,则确定该电子邮件不是银行账单邮件。
例如,若“Abank@bank.com”为经过认证的银行账单的邮件地址,则此时,可以执行步骤205,而若“Abank@bank.com”不是经过认证的银行账单的邮件地址,则此时可以确定该电子邮件不是银行账单邮件。
其中,各个银行可以通过向系统提交认证信息来申请对相应发信地址的认证,或者,也可以通过人工申请来请求认证。
205、邮件服务器确定发信服务器标识是否为经过认证的银行账单的服务器标识,若是,则执行步骤206;若否,则确定该电子邮件不是银行账单邮件。
例如,若该发信服务器的IP地址“1.1.1.1”为经过认证的银行账单的服务器标识,则此时可以执行步骤206,反之,若该发信服务器的IP地址“1.1.1.1”不是经过认证的银行账单的服务器标识,则此时可以确定该电子邮件不是银行账单邮件。
其中,各个银行可以通过向系统提交认证信息来申请对相应服务器标识的认证,或者,也可以通过人工申请来请求认证。
206、邮件服务器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阅读率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207;若否,则确定该电子邮件不是银行账单邮件。
其中,第一阅读率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207、邮件服务器确定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是否大于预设第一白名单率阈值,若是,则执行步骤208;若否,则确定该电子邮件不是银行账单邮件。
其中,第一白名单率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208、邮件服务器确定该发信主题中是否包括银行账单对应的关键字,若是,确定该电子邮件为银行账单邮件;若否,则确定该电子邮件不是银行账单邮件。
其中,该关键字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比如,可以为“账单”、“银行”、和/或“信用卡中心”等。
例如,以该关键字为“账单”为例,则由于该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A银行信用卡中心10月份账单”中包含有“账单”二字,因此,可以确定该电子邮件为银行账单邮件。
可选的,银行账单对应的发信地址、发信服务器标识、关键字等除了可以由系统预先进行设置之外,还可以结合用户的反馈行为,自动进行补充和更新,即该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还可以包括:
接收用户触发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其中,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指示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比如“银行账单”,并携带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获取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和白名单率;若获取到的阅读率大于预设第二阅读率阈值,且获取到的白名单率大于预设第二白名单率阈值,则将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添加至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比如“银行账单”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否则,若获取到的阅读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二阅读率阈值,或获取到的白名单率小于等于预设第二白名单率阈值,则可以忽略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或者丢弃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等等。
其中,第二阅读率阈值和第二白名单率阈值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再赘述。
此外,用户触发邮件类型反馈信息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可以通过点击或滑动邮箱页面上的反馈按钮,比如“这是账单邮件”按钮,或通过在输入框中输入预设指令等方式来进行触发,在此不再赘述。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仅为示例,其中,步骤204~208中各个判断步骤的执行也可以不分先后,比如先进行发信服务器标识的判断,再进行发信地址的判断,或者,先进行阅读率的判断,再进行发信服务器标识的判断,或者,也可以多个判断同时执行,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在接收到电子邮件后,可以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然后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和白名单率,并根据该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发信服务器标识、阅读率和白名单率来确定该电子邮件的是否为银行账单,从而实现对银行账单邮件进行识别的目的;由于该方案在识别电子邮件时,除了将发信主题和发信地址作为识别考量因素之外,还将发信服务器标识、以及与用户行为数据相关的阅读率和白名单率也作为考量因素,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误识别和遗漏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也可以有效防止伪造和欺诈邮件,大大提高邮件系统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还可以结合用户的反馈行为,自动识别到新的邮件配置,比如新的银行账单邮件格式,并不断补充和更新对应的邮件配置,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便利性和灵活性也更高。
实施例三、
为了更好地实施以上方法,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如图3a所示,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包括接收单元301、提取单元302、获取单元303和确定单元304,如下:
(1)接收单元301;
接收单元301,用于接收电子邮件。
例如,接收单元301,具体可以用于接收发信服务器发送的电子邮件。
(2)提取单元302;
提取单元302,用于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
其中,该发信服务器标识可以包括发信服务器的IPR地址、端口、和/或GUID。
(3)获取单元303;
获取单元303,用于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
其中,该用户信任度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即如图3b所示,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还包括计算单元305,如下:
获取单元303,还可以用于获取用户行为数据;
计算单元305,可以用于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该发信地址的用户信任度。
例如,若该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或认可率等;则该计算单元305,具体可以用于:
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阅读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电子邮件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和/或
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将该发信地址添加至白名单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和/或
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该发信地址进行认可反馈的概率,得到该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
(4)确定单元304;
确定单元304,用于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例如,该确定单元304,具体可以用于确定该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且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时,确定该电子邮件为该目标类型的电子邮件。
其中,该第一信任度阈值、目标类型和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均可以根据预设目标类型的实际需求而定。其中,该目标类型可以是银行账单、定制杂志/新闻、航空信息、购物信息、或者是某预设群体所发送的邮件等;而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包括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预设目标类型的发信主题中所包含的关键字,等等。即:
该确定单元304,具体可以用于确定该发信地址为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且该发信服务器标识为经过认证的该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且该发信主题中包括该目标类型对应的关键字时,确定该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
此外,该邮件配置可以结合用户的反馈行为,自动进行补充和更新,即如图3b所示,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还可以包括添加单元306,如下:
接收单元301,还可以用于接收用户触发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指示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并携带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
获取单元303,还可以用于获取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
添加单元306,可以用于在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时,将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添加至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
否则,若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小于等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则可以忽略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或者丢弃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等等。
其中,该第二信任度阈值可以根据预设目标类型的实际需求而定,具体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实施时,以上各个单元可以作为独立的实体来实现,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作为同一或若干个实体来实现,以上各个单元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具体可以集成在服务器,比如邮件服务器中。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在接收到电子邮件后,可以有提取单元302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比如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然后由获取单元303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并由确定单元304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比如确定该电子邮件的是否为银行账单等,从而实现对电子邮件进行识别的目的;由于该方案在识别电子邮件时,除了将发信主题和发信地址作为识别考量因素之外,还将较难伪造的发信服务器标识、以及用户信任度也作为考量因素,因此,不仅可以减少误识别和遗漏的概率,提高识别的准确性,而且,还提高其安全性。
实施例四、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邮件识别系统,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具体可参见实施例三,其中,该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具体可以集成在服务器,比如邮件服务器中,例如,可以如下:
邮件服务器,用于接收电子邮件,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例如,该邮件服务器,具体可以用于确定该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且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时,确定该电子邮件为该目标类型的电子邮件。
其中,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比如,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包括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预设目标类型的发信主题中所包含的关键字,等等;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还可以结合用户的反馈行为,自动进行补充和更新。即:
该邮件服务器,还可以用于接收用户触发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其中,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指示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并携带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获取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若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则将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添加至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
其中,用户信任度可以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即:
该邮件服务器,还可以用于获取用户行为数据,根据该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该发信地址的用户信任度。
此外,该电子邮件识别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的设备,比如发信服务器、以及用户设备等,如下:
发信服务器,用于向邮件服务器发送电子邮件。
用户设备,用于接收邮件服务器转发的电子邮件,以及向邮件服务器提供用户行为数据。
以上各个设备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该单据数据的处理系统可以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因此,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详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服务器,如图4所示,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来讲:
该服务器可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的处理器401、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402、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403、电源404、输入单元405、以及显示单元406等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服务器结构并不构成对服务器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处理器401是该服务器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服务器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402内的数据,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服务器进行整体监控。可选的,处理器40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核心;优选的,处理器401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401中。
存储器4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4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2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4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服务器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4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402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401对存储器402的访问。
RF电路403可用于收发信息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交由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器401处理;另外,将涉及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403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用户身份模块(SIM)卡、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403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communication)、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电子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MS,Short Messaging Service)等。
服务器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404(比如电池),优选的,电源404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401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电源404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直流或交流电源、再充电系统、电源故障检测电路、电源转换器或者逆变器、电源状态指示器等任意组件。
该服务器还可包括输入单元405,该输入单元405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盘、鼠标、操作杆、光学或者轨迹球信号输入。具体地,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输入单元405可包括触敏表面以及其他输入设备。触敏表面,也称为触摸显示屏或者触控板,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敏表面上或在触敏表面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敏表面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401,并能接收处理器401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敏表面。除了触敏表面,输入单元405还可以包括其他输入设备。具体地,其他输入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服务器还可包括显示单元406,该显示单元406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服务器的各种图形用户接口,这些图形用户接口可以由图形、文本、图标、视频和其任意组合来构成。显示单元406可包括显示面板,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进一步的,触敏表面可覆盖显示面板,当触敏表面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401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401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4中,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敏表面与显示面板集成而实现输入和输出功能。
尽管未示出,服务器还可以包括摄像头、蓝牙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服务器中的处理器401会按照如下的指令,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应用程序的进程对应的可执行文件加载到存储器402中,并由处理器401来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02中的应用程序,从而实现各种功能,如下:
接收电子邮件,提取该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该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获取该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该用户信任度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根据该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例如,该处理器401可以执行如下操作:
确定该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且该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时,确定该电子邮件为该目标类型的电子邮件。
其中,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而定,比如,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可以包括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预设目标类型的发信主题中所包含的关键字,等等;该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还可以结合用户的反馈行为,自动进行补充和更新。即该处理器401还可以执行如下操作:
接收用户触发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其中,该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指示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并携带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获取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若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则将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等信息添加至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
以上各个操作的具体实施可参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该服务器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所能实现的有益效果,详见前面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实施例的各种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13)

1.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电子邮件;
提取所述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
获取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所述用户信任度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
根据所述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包括:
确定所述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且所述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电子邮件为所述目标类型的电子邮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包括:
确定所述发信地址为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且所述发信服务器标识为经过认证的所述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且所述发信主题中包括所述目标类型对应的关键字时,确定所述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用户触发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所述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指示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并携带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
获取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
若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则将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添加至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用户行为数据;
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所述发信地址的用户信任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或认可率,则所述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于所述发信地址的用户信任度,包括:
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阅读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电子邮件的概率,得到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和/或
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将所述发信地址添加至白名单的概率,得到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和/或
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所述发信地址进行认可反馈的概率,得到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
7.一种电子邮件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电子邮件;
提取单元,用于提取所述电子邮件的属性信息,所述属性信息包括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所述用户信任度由用户行为数据统计所得;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属性信息和用户信任度确定电子邮件的类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且所述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一信任度阈值时,确定所述电子邮件为所述目标类型的电子邮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发信地址为经过认证的预设目标类型邮件地址、且所述发信服务器标识为经过认证的所述目标类型的服务器标识、且所述发信主题中包括所述目标类型对应的关键字时,确定所述属性信息符合预设目标类型的邮件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添加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用户触发的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所述邮件类型反馈信息指示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并携带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地址对应的用户信任度;
所述添加单元,用于在获取到的用户信任度大于预设第二信任度阈值时,将所反馈电子邮件的发信主题、发信地址和发信服务器标识添加至所反馈电子邮件所属的类型所对应的邮件配置中。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计算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用户行为数据;
所述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所述发信地址的用户信任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信任度包括阅读率、白名单率、和/或认可率;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阅读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电子邮件的概率,得到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阅读率;和/或
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将所述发信地址添加至白名单的概率,得到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白名单率;和/或
根据所述用户行为数据计算用户对所述发信地址进行认可反馈的概率,得到所述发信地址对应的认可率。
13.一种电子邮件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7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子邮件识别装置。
CN201610340849.2A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060600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0849.2A CN106060021B (zh)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40849.2A CN106060021B (zh)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0021A true CN106060021A (zh) 2016-10-26
CN106060021B CN106060021B (zh) 2018-11-27

Family

ID=57177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40849.2A Active CN106060021B (zh) 2016-05-20 2016-05-20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6002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00455A (zh) * 2018-10-25 2019-04-09 上海腾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效邮件地址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
CN109768916A (zh) * 2018-12-29 2019-05-17 论客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邮件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4185A1 (en) * 2001-05-01 2002-11-21 Jai Rawat Method and system of automating data capture from electronic correspondence
CN1547143A (zh) * 2003-12-03 2004-11-17 勇 陈 防垃圾邮件的方法
CN103595614A (zh) * 2012-08-16 2014-02-19 无锡华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用户反馈的垃圾邮件检测方法
CN103716335A (zh) * 2014-01-12 2014-04-09 绵阳师范学院 基于伪造发件人的垃圾邮件检测与过滤方法
CN105049334A (zh) * 2015-08-04 2015-11-11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电子邮件过滤方法及装置
CN105610833A (zh) * 2015-12-30 2016-05-25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p信誉值的邮件反垃圾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174185A1 (en) * 2001-05-01 2002-11-21 Jai Rawat Method and system of automating data capture from electronic correspondence
CN1547143A (zh) * 2003-12-03 2004-11-17 勇 陈 防垃圾邮件的方法
CN103595614A (zh) * 2012-08-16 2014-02-19 无锡华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用户反馈的垃圾邮件检测方法
CN103716335A (zh) * 2014-01-12 2014-04-09 绵阳师范学院 基于伪造发件人的垃圾邮件检测与过滤方法
CN105049334A (zh) * 2015-08-04 2015-11-11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电子邮件过滤方法及装置
CN105610833A (zh) * 2015-12-30 2016-05-25 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ip信誉值的邮件反垃圾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00455A (zh) * 2018-10-25 2019-04-09 上海腾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效邮件地址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
CN109768916A (zh) * 2018-12-29 2019-05-17 论客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一种邮件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0021B (zh) 2018-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00466B (zh) 消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425736B (zh) 一种网页信息识别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618222B (zh) 一种匹配表情图像的方法及装置
CN106250837A (zh) 一种视频的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901805B (zh) 一种身份鉴权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202441A (zh) 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094294A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CN103530562A (zh) 一种恶意网站的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4182488A (zh) 搜索方法、服务器及客户端
CN105763431A (zh) 一种信息推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6888087A (zh) 一种管理证书的方法和装置
US11240777B2 (en) Device positio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302452A (zh) 一种基于手势交互的操作方法及装置
CN107742067A (zh)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056350B (zh) 一种电子邮件的信息抽离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025434A (zh) 一种指纹注册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4954340A (zh) 一种代理ip地址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6255102A (zh) 一种终端设备的鉴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4836696A (zh) 一种ip地址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8270757A (zh) 一种用户账户切换方法、装置、客户端以及系统
CN105553718B (zh) 引导信息显示方法及装置
CN104391629A (zh) 定向发送消息的方法、显示消息的方法、服务器及终端
CN104967648B (zh) 一种网际协议地址的调度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639394B (zh) 客户端使用人数的统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060021A (zh) 一种电子邮件识别方法、装置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