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4902A - 一种泵马达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泵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14902A
CN106014902A CN201610394773.1A CN201610394773A CN106014902A CN 106014902 A CN106014902 A CN 106014902A CN 201610394773 A CN201610394773 A CN 201610394773A CN 106014902 A CN106014902 A CN 1060149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draulic
valve
fluid port
hydraulic fluid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947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14902B (zh
Inventor
张振华
赵瑞学
杜孝杰
李少静
韩建营
仲维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Heavy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uzhou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uzhou Heavy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uzhou Heav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9477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149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149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49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149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49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1/00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1/12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 axe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1/14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 axe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1/16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 axe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having two or more sets of cylinders or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C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S DRIVEN BY LIQUIDS
    • F03C1/00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 F03C1/02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3C1/06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with cylinder axes generally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3C1/061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with cylinder axes generally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3C1/0613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with cylinder axes generally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having two or more sets of cylinders or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C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S DRIVEN BY LIQUIDS
    • F03C1/00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 F03C1/02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3C1/06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with cylinder axes generally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3C1/061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with cylinder axes generally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3C1/0615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with cylinder axes generally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distribu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C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S DRIVEN BY LIQUIDS
    • F03C1/00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 F03C1/02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3C1/06Reciprocating-piston liquid engines with multiple-cylin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with cylinder axes generally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3C1/0678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1/00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1/12Multi-cylinder machines or pumps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 axe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1/26Control
    • F04B1/28Control of machines or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 Fluid-Pressure Circuits (AREA)
  • Control Of Fluid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泵马达。本发明所提供的泵马达,其包括泵马达本体、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和工况控制组件,其中,泵马达本体包括第一工作口、第二工作口和斜盘,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包括第一液控端和第二液控端,工况控制组件能够通过控制第二驱动装置的液控端的压力来控制泵马达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切换,且在泵工况时工况控制组件能够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第二驱动装置的液控端的压力变化,以控制泵马达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本发明所提供的泵马达,既能够作为泵使用,又能够作为马达使用,具有能量回收功能,且能够在泵工况时根据负载压力大小调节流量大小,具有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泵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泵马达。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许多工程机械面临着如何节约能源的问题。例如,汽车起重机和垃圾运输车等轮式行走类工程机械,产品数量大,耗油高,排放差,这些都导致其节能问题亟待解决。
而通过设计适当的装置对能量进行回收利用是解决上述节能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和斜盘式轴向柱塞马达是工程机械中常用的流体机械,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密度大、易于控制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液压系统中。
图1-2示出了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图3-5示出了斜盘式轴向柱塞马达的工作原理。由图1-5可以看出,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和斜盘式轴向柱塞马达均包括斜盘1’、柱塞2’、缸体3’、配油盘4’和传动轴5’,所不同的是二者斜盘1’所倾斜的方向相反,例如,在图1中,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斜盘1’向左侧偏转δ角,这样在传动轴5’旋转时,吸油口b从油箱吸油,并从压油口a排出,而在图中3中,斜盘式轴向柱塞马达的斜盘1’向右侧偏转β角,这样在传动轴5’同方向旋转时,压油口a进油,并从回油口b排出。
据此可以看出,当传动轴恒定在一种旋向(左旋或右旋)且高压油口不变时,若想实现泵工况与马达工况的切换,可以使斜盘的一端由零角度平面的一侧摆动至零角度平面的另一侧,此处的零角度平面是指经过斜盘与传动轴5’的轴线的交点且垂直于传动轴5’的轴线的平面。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大多数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或马达只具有相应的单一功能,即泵只能实现泵功能,马达只能实现马达功能,而无法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转化,无法实现能量回收功能;或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能够实现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进行切换的液压元件,但是现有的这些液压元件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其控制效果也并不理想,例如无法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从而导致现有的这类产品性能不佳,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其中,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是指能够在泵工况时根据负载压力大小调节排量大小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泵马达,其能够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切换,且能够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泵马达,其包括:一种泵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泵马达本体、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和工况控制组件,其中:
泵马达本体包括第一工作口、第二工作口和斜盘,当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时,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此时第一工作口进油且第二工作口出油,当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时,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此时第二工作口进油且第一工作口出油,零角度平面为经过斜盘与泵马达本体的传动轴的轴线的交点且垂直于传动轴轴线的平面,初始位置为泵马达本体无液压油输入时斜盘的第一端所处的位置;
工况切换执行装置与斜盘驱动连接,且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包括与第二工作口连接的第一液控端和第二液控端,通入第一液控端的液压油用于对斜盘施加使斜盘的第一端保持在位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的初始位置的作用力,通入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用于对斜盘施加使斜盘的第一端离开初始位置并向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摆动的作用力;
工况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二液控端与第二工作口之间的连接油路上,工况控制组件能够通过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来控制泵马达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切换,且在泵工况时工况控制组件能够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变化,以控制泵马达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
可选地,工况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其中,第一控制机构设置于第二工作口与第二液控端之间,且第一控制机构与第二工作口之间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控制机构与第二工作口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二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二油路上且能够控制第二油路的通断,当第二控制机构控制第二油路断开时,液压油经由第一油路及第一控制机构进入第二液控端,工况切换执行装置使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泵马达处于泵工况,并且第一控制机构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变化;当第二控制机构控制第二油路连通时,液压油经由第二油路及第一控制机构进入第二液控端,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
可选地,泵马达本体还包括外控油口,且工况控制组件还包括高压选择装置,高压选择装置设置在第二工作口和外控油口之间的连接油路上,其中,高压选择装置能够控制第二工作口与外控油口中油压较高的一个通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第一控制机构连接,且外控油口用于在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通入具有临界压力的液压油,临界压力为能控制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的最小压力。
可选地,高压选择装置为梭阀,梭阀的第一进油口与第二工作口连通,梭阀的第二进油口与外控油口连通,梭阀的出油口通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第一控制机构连接。
可选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液压阀,第一液压阀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第一液压阀的第一油口与第二工作口连接,第一液压阀的第二油口与第一控制机构连通,且第一液压阀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其中,当第一液压阀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一液压阀的第一油口截止,第二油路断开;当第一液压阀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一液压阀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第二油路连通。
可选地,当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第二控制机构还能够比例调节经由第二油路和第一控制机构流入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压力,以使斜盘的第一端在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的角位移成比例变化,控制泵马达实现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
可选地,第一液压阀还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一控制端能够比例调节第一液压阀在第二阀位时的阀口开口大小,以比例调节经由第二油路和第一控制机构流入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压力。
可选地,第二控制机构还包括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能够将斜盘在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反馈至第一液压阀的与第一控制端相对的第二控制端。
可选地,第二控制端设有反馈弹簧,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能够将斜盘在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转换为反馈弹簧的变形量。
可选地,当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第二控制机构还能与第一控制机构配合使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经由第二控制机构和第一控制机构回流至油箱,以使斜盘的第一端在工况切换执行装置的作用下处于向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摆动的极限位置,控制泵马达实现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
可选地,第一液压阀还包括第三油口,第一液压阀的第三油口与油箱连通,当第一液压阀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一液压阀的第三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当第一液压阀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一液压阀的第三油口截止。
可选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二液压阀,第二液压阀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第三控制端和负载反馈端,第二液压阀的第一油口通过第一油路与第二工作口连接,第二液压阀的第二油口通过第三油路与第二液控端连接,第二液压阀的第三油口与第一液压阀的第二油口连通,第三控制端与第二工作口连接,负载反馈端与负载连通;第二液压阀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第二液压阀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二液压阀的第一油口截止且第二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第二液压阀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二液压阀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且第三油口截止;改变第三控制端与负载反馈端的压力大小关系可以控制第二液压阀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切换,当第三控制端的压力小于负载反馈端的压力时第二液压阀处于第一阀位,而当第三控制端的压力大于负载反馈端的压力时第二液压阀处于第二阀位,且此时第三油路连通。
可选地,当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第一控制机构还能够在第二工作口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时控制进入第二液控端内的液压油压力使斜盘的第一端摆动至零角度平面内,以控制泵马达实现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
可选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三油路上的第三液压阀,第三液压阀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控制端,第三液压阀的第一油口与第二工作口连接,第三液压阀的第二油口与第二液控端连通,第三液压阀的第三油口与第二液压阀的第二油口连通;第三液压阀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第三液压阀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三液压阀的第一油口截止且第二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以使第三油路连通,第三液压阀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三液压阀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且第三油口截止以使第三油路断开;第四控制端能够在第二工作口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时控制第三液压阀由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以控制第二驱动装置的液控端内的液压油压力能够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内。
可选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其中: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斜盘的第一端,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斜盘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液控端为第一驱动装置的液控端,第一液控端与第二工作口连通,第二液控端为第二驱动装置的液控端。
可选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柱塞缸,第一柱塞缸的柱塞与斜盘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液控端与第一柱塞缸的无杆腔连通以使第一柱塞缸的无杆腔与第二工作口连通,且第一柱塞缸的无杆腔内设有复位弹簧;和/或,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柱塞缸,第二柱塞缸的柱塞与斜盘的第一端连接,第二液控端与第二柱塞缸的无杆腔连通以使第二柱塞缸的无杆腔通过工况控制组件与第二工作口连接。
本发明通过设置工况控制组件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不仅使得泵马达能够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进行切换,具有能量回收功能,而且使得泵马达能够在泵工况时根据负载压力大小调节流量大小,具有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从而能够丰富泵马达的功能,改善泵马达的性能,扩大泵马达的应用范围。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轴向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图。
图2示出图1的A-A剖视图。
图3示出轴向柱塞马达的工作原理图。
图4示出图3的B-B剖视图。
图5示出图3的C-C剖视图。
图6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泵马达的液压原理图。
图中:
1’、斜盘;2’、柱塞;3’、缸体;4’、配油盘;5’、传动轴;
1、泵马达本体;2、第一柱塞缸;3、第二柱塞缸;4、第一液压阀;5、第二液压阀;6、梭阀;7、第三液压阀;8、反馈弹簧;9、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描述方便,本发明中的方位词如“左、右”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6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图6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液压原理图。参照图6,本发明所提供的泵马达,包括泵马达本体1、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和工况控制组件,其中:
泵马达本体1包括第一工作口S、第二工作口B和斜盘,当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时,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此时第一工作口S进油且第二工作口B出油,当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时,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此时第二工作口B进油且第一工作口S出油;
工况切换执行装置与斜盘驱动连接,且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包括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的第一液控端和第二液控端,通入第一液控端的液压油用于对斜盘施加使斜盘的第一端保持在位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的初始位置的作用力,通入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用于对斜盘施加使斜盘的第一端离开初始位置并向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摆动的作用力;
工况控制组件设置在第二液控端与第二工作口B之间的连接油路上,工况控制组件能够通过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来控制泵马达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切换,且在泵工况时工况控制组件能够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变化,以控制泵马达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
在本发明中,零角度平面为经过斜盘与泵马达本体1的传动轴的轴线的交点且垂直于传动轴轴线的平面,初始位置为泵马达本体1无液压油输入时斜盘的第一端所处的位置;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指能够在泵工况时根据负载压力大小调节排量大小的功能。
本发明通过设置工况控制组件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来控制斜盘的第一端在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摆动,不仅使得泵马达能够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进行切换,具有能量回收功能,而且使得泵马达能够在泵工况时根据负载压力大小调节流量大小,具有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从而能够丰富泵马达的功能,改善泵马达的性能,扩大泵马达的应用范围。
作为本发明工况控制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工况控制组件可以包括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其中,第一控制机构设置于第二工作口B与第二液控端之间,且第一控制机构与第二工作口B之间设有用于连接第一控制机构与第二工作口B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二控制机构设置在第二油路上且能够控制第二油路的通断,当第二控制机构控制第二油路断开时,液压油经由第一油路及第一控制机构进入第二液控端,工况切换执行装置使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泵马达处于泵工况,并且第一控制机构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变化;当第二控制机构控制第二油路连通时,液压油经由第二油路及第一控制机构进入第二液控端,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基于该实施方式的工况控制组件,可以通过第二控制机构控制第二油路的通断来控制泵马达在马达工况和泵工况之间切换,使得泵马达具有能量回收功能,且可以通过第一控制机构在泵工况时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变化来实现泵马达的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可见,该实施方式的工况控制组件可以通过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的配合来控制泵马达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和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作为第二控制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控制机构可以包括第一液压阀4,第一液压阀4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第一液压阀4的第二油口与第一控制机构连通,且第一液压阀4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其中,当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截止,第二油路断开;当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第二油路连通。可见,第一液压阀4能够通过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进行切换来控制第二油路的通断,进而控制泵马达在马达工况和泵工况之间切换。
基于上述第一液压阀4,作为第一控制机构的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控制机构可以包括第二液压阀5,第二液压阀5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第三控制端Y3和负载反馈端X,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通过第一油路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第二液压阀5的第二油口通过第三油路与第二液控端连接,第二液压阀5的第三油口与第一液压阀4的第二油口连通,第三控制端Y3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负载反馈端X与负载连通;第二液压阀5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截止且第二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且第三油口截止;改变第三控制端Y3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大小关系可以控制第二液压阀5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切换,当第三控制端Y3的压力小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时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一阀位,而当第三控制端Y3的压力大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时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二阀位,且此时第三油路连通。基于此,当第一液压阀4控制第二油路断开,也即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二阀位,则第二液压阀5能够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第二液控端的压力,从而控制泵马达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
而为了进一步丰富本发明泵马达的功能,提高其控制精确性,本发明的工况控制组件还可以进一步设计为:当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第二控制机构还能够比例调节经由第二油路和第一控制机构流入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压力,以使斜盘的第一端在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的角位移成比例变化,控制泵马达实现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和/或,当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第二控制机构还能与第一控制机构配合使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经由第二控制机构和第一控制机构回流至油箱,以使斜盘的第一端在工况切换执行装置的作用下处于向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摆动的极限位置,控制泵马达实现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和/或,当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第一控制机构还能够在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时控制进入第二液控端内的液压油压力使斜盘的第一端摆动至零角度平面内,以控制泵马达实现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这样本发明的泵马达还可以进一步地具有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和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中的一种或几种功能,从而使得本发明泵马达的功能更加多样化,且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泵马达的控制精确性和工作安全性。其中,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是指能够在马达工况时比例调节排量的功能;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是指在泵工况时能够在泵出口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后排量自动变为零的功能;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是指在泵工况时控制泵马达保持最大排量的功能。
此外,在本发明中,泵马达本体1还可以包括外控油口G,且工况控制组件还可以包括高压选择装置,其中,高压选择装置设置在第二工作口B和外控油口G之间的连接油路上,其中,高压选择装置能够控制第二工作口B与外控油口G中油压较高的一个通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第一控制机构连接,且外控油口G用于在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通入具有临界压力的液压油,临界压力为能控制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的最小压力。通过设置外控油口G和高压选择装置,可以保证在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无论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是否大于临界压力,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压力总能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从而使得马达工况能够不受第二工作口B供油不足等现象的影响,提高马达工况的稳定性,也有利于实现对马达工况更加精确地控制。
作为本发明工况切换执行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可以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其中: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斜盘的第一端,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斜盘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第一液控端为第一驱动装置的液控端,第一液控端与第二工作口B连通,第二液控端为第二驱动装置的液控端,这样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也便于控制泵马达实现能量回收和泵负载敏感控制等功能。当然,本发明的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并不局限于这种实施方式,例如,其还可以只连接于斜盘的第一端,并通过工况控制组件等控制第一液控端与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作用力大小关系来使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对斜盘的第一端施加拉力(沿由零角度平面第二侧向零角度平面第一侧方向的作用力)或推力(沿由零角度平面第一侧向零角度平面第二侧方向的作用力)。
接下来结合图6所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泵马达包括泵马达本体1、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和工况控制组件,其中,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柱塞缸2,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柱塞缸3,工况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机构、第二控制机构和高压控制装置,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二液压阀5和第三液压阀7,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液压阀4,高压控制装置包括梭阀6。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泵马达本体1不仅包括第一工作口S、第二工作口B和斜盘,其还包括外控油口G,其中,外控油口G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且梭阀6设置在外控油口G与第二工作口B之间的连接油路上,外控油口G和梭阀6的作用及其原理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柱塞缸2的柱塞与斜盘的第二端(在图6中即为斜盘的下端)连接,第二柱塞缸3的柱塞与斜盘的第一端(在图6中即为斜盘的上端)连接,并且,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直接与第二工作口B连通,而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则通过工况控制组件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可见,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液控端设置在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并与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连通,第二液控端设置在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并与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连通,第一柱塞缸2用于对斜盘施加使斜盘的第一端保持在位于零角度平面第一侧(在图6中即为零角度平面的右侧)的初始位置的作用力,第二柱塞缸3则用于对斜盘施加使斜盘的第一端离开初始位置并向零角度平面第二侧(在图6中即为零角度平面的左侧)摆动的作用力,这样就使得该实施例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与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作用力之差来控制斜盘的摆角变化。而且,为了简化结构且便于控制,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柱塞缸3的柱塞直径设计为大于第一柱塞缸2的柱塞直径,这样可以更方便地通过控制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与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压力之差来控制斜盘的摆角变化。该实施例中零角度平面仍然指经过斜盘与泵马达本体1的传动轴轴线的交点且与传动轴轴线相垂直的平面(在图6中即为穿过斜盘摆动中心的竖直平面)。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内设有复位弹簧,这样在初始状态,也即在泵马达本体1无液压油(无转速)输入时,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内和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均无液压油通入,该复位弹簧能够使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描述方便,将图6中斜盘第二端由零角度平面向零角度平面第一侧摆动的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一角度位置,而将斜盘第二端由零角度平面向零角度平面第二侧摆动的极限位置定义为第二角度位置,并将斜盘处于零角度平面内时的位置定义为零角度位置。
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液压阀5通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同时第二液压阀5通过第三油路与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连接,而第一液压阀4设置于第二油路上且能够控制第二油路的通断,第三液压阀7则设置于第三油路上且能够控制第三油路的通断。
该实施例的第一液压阀4不仅能够通过控制第二油路的通断来控制泵马达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进行切换,还能够与第一控制机构配合控制泵马达实现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一液压阀4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第一液压阀4的第二油口与第二液压5连通,第一液压阀4的第三油口通过泄油口L与油箱连通,且第一液压阀4具有第一阀位(在图6中即为右位)和第二阀位(在图6中即为左位),其中,当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截止而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连通,也即第二油路断开;当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而第三油口截止,也即第二油路连通。可见,该第一液压阀4能够通过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进行切换来控制第二油路的通断,进而控制泵马达在泵工况和马达工况之间的切换,使泵马达具有能量回收功能;同时,该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一阀位时能够将第一控制机构与油箱连通,从而使得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能够在第一控制机构与第二柱塞缸3连通时回流至油箱,这种情况下,斜盘的第一端由于只受到第一柱塞缸2的作用而保持在第一角度位置处,泵工况的排量达到最大,因此,能够使泵马达实现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
而且,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液压阀4还包括第一控制端Y1,该第一控制端Y1能够比例调节第一液压阀4在第二阀位时的阀口开口大小,这样就使得第一液压阀4能够比例调节经由第二油路和第一控制机构流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的液压油压力,从而能够控制斜盘的第一端在零角度平面第二侧的角位移成比例变化,进而能够控制泵马达实现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为了方便控制第一液压阀4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进行切换且方便实现对第一液压阀4在第二阀位时阀口开口大小的比例调节,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液压阀4优选为电磁比例换向阀,也即第一控制端Y1为电磁比例控制端,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控制端Y1的通电量方便地实现第一液压阀4的换向,还可以通过比例调节第一控制端Y1的通电量实现对第一液压阀4在第二阀位时阀口开口大小的比例调节,结构简单,便于控制,且调节精度更高。
为了实现更精确的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该实施例的第二控制机构还可以包括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该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能够将斜盘在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反馈至第一液压阀4的与第一控制端Y1相对的第二控制端Y2,这样可以在马达工况时依据该反馈信号来实时比例调节第一控制端Y1的通电量,从而形成对第一液压阀4第二阀位阀口开口大小比例调节过程的闭环控制,进一步提高对马达工况排量比例调节的精确性,使泵马达具有更加精确的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另一方面,形成该闭环控制还能够使马达比例排量控制不受第二工作口B压力波动的影响,原因如下:当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控制端Y1给定电流时,斜盘保持在一定的角度位置,此时如果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发生波动,若没有形成闭环控制,则第一液压阀4的第二阀位的阀口开口大小不会随第二工作口B压力波动发生变化,这就导致第二柱塞缸3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压力会随第二工作口B压力波动发生变化,使得斜盘摆角会受到第二工作口B压力波动的影响,控制精度较低;而一旦形成闭环控制,则当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发生波动时,斜盘的角位移会引起第一液压阀4在第二阀位的阀口开口大小的变化,使得第二柱塞缸3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压力随之发生变化,斜盘的第一端于是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恢复到原先的角度位置,也即此时斜盘摆角不再受第二工作口B压力波动的影响,控制精度进一步提高。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上述闭环控制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第二控制端Y2设有反馈弹簧8,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的第一端与第二柱塞缸3的柱塞连接,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的第二端与反馈弹簧8连接,这样当斜盘的第一端在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摆动时,第二柱塞缸3的柱塞发生相应的位移,带动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的第一端移动,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的第二端于是对反馈弹簧8产生作用力,从而将斜盘在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反馈至第二控制端Y2,形成对经由第二油路及第一控制机构进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压力的“位置-力反馈的闭环控制”,再依据该反馈弹簧8的作用力变化来调节第一控制端Y1的通电量,就能够实现对第一液压阀4第二阀位阀口开口大小更精确地比例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马达比例排量控制的控制精度,可见,该实施例通过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将斜盘在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转换为反馈弹簧8的变形量来实现闭环控制。当然,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的结构形式,闭环控制方式也并不局限于“位置-力反馈的闭环控制”,例如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4还可以为能够采集斜盘角位移信号的传感器等,只要其能够将斜盘在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反馈至第一液压阀4形成闭环控制即可。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泵马达在马达工况的工作稳定性,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设置在第二工作口B与外控油口G之间连接油路上的梭阀6,其第一进油口与第二工作口B连通,其第二进油口与外控油口G连通,其出油口通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第一控制机构连接,且外控油口G用于在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通入具有临界压力的液压油,该临界压力是指能控制第二柱塞缸3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第二侧的最小压力。由于梭阀6能够控制第二工作口B和外控油口G中始终只有油压较高的一个才能通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与第一控制机构连接,因此,当第二工作口B因供油不足等原因而压力小于临界压力(即小于外控油口G的压力)时,梭阀6可以切断第二工作口B与第二柱塞缸3无杆腔之间的连通油路,而将外控油口G的液压油引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保证第二柱塞缸3仍然能够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维持马达工况,直至第二工作口B重新通入压力大于临界压力(即大于外控油口G的压力)的液压油,梭阀6又可以重新将第二工作口B的液压油引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实现正常的马达工况控制功能,可见,通过设置梭阀6与外控油口G,该实施例可以保证当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即使第二工作口B因供油不足等原因而出现压力低于临界压力的情况,泵马达仍然能够在马达工况下正常工作,这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时的工作稳定性,也有利于实现对马达工况更加精确地比例排量控制。而为了使外控油口G不对泵工况产生影响,在该实施例中,当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外控油口G处可以不通入液压油或者仅通入压力小于第二工作口B压力的液压油,这样可以保证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始终大于外控油口G,从而梭阀6始终能将第二工作口B的液压油引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液压阀5能够在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控制泵马达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而第三液压阀7则能够在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控制泵马达实现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其中:
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二液压阀5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第三控制端Y3和负载反馈端X,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通过第一油路与梭阀6的出油口连通,也即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通过第一油路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第二液压阀5的第二油口通过第三油路与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连接,第二液压阀5的第三油口与第一液压阀4的第二油口连通,第三控制端Y3与梭阀6的出油口连通,也即第三控制端Y3通过梭阀6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负载反馈端X与负载连通;第二液压阀5具有第一阀位(在图6中即为右位)和第二阀位(在图6中即为左位),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截止且第二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且第三油口截止;改变第三控制端Y3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大小关系可以控制第二液压阀5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切换,当第三控制端Y3的压力小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时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一阀位,而当第三控制端Y3的压力大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时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二阀位,且此时第三油路连通,这样当处于泵工况时,控制第二液压阀5切换至第二阀位,则液压油能够经由第一油路、第二液压阀5和第三油路进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且在负载压力发生变化时,第二液压阀5能够通过比较第三控制端Y3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差值来调节其第二阀位的阀口开口大小,从而控制斜盘的第一端在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摆动,进而调节泵马达从第二工作口B排出的液压油流量,保证泵马达在泵工况时的流量与负载所需自动匹配,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节省功率,降低能耗。
而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三液压阀7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控制端Y4,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油口与梭阀6的出油口连通,也即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油口通过梭阀6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第三液压阀7的第二油口与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连通,第三液压阀7的第三油口与第二液压阀5的第二油口连通;第三液压阀7具有第一阀位(在图6中即为右位)和第二阀位(在图6中即为左位),第三液压阀7处于第一阀位时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油口截止且第二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以使第三油路连通,进而便于实现前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而第三液压阀处于第二阀位时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且第三油口截止以使第三油路断开;第四控制端Y4与第二工作口B连接,这样该第四控制端Y4能够在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时控制第三液压阀7由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以控制进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压力能够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内,这样当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时,一旦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则第三液压阀7会切换至第二阀位,第二柱塞缸3则控制斜盘的第一端摆动至零角度平面内,使得泵马达输出流量为零,从而实现泵马达的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保证泵马达不会超载,提高泵马达的工作安全性。
基于图6所示的液压回路,本发明泵马达的工作原理如下:
(1)当泵马达无转速输入时,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无液压油输入,第二柱塞缸3的柱塞伸出位移为0,第一柱塞缸2无杆腔内虽然也无液压油输入,但由于第一柱塞缸2无杆腔内设有复位弹簧,因此,第一柱塞缸2的柱塞会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伸出使斜盘的第一端处于第一角度位置,此时斜盘的第一端处于泵工况的最大排量位置。
(2)默认工况为泵工况,在该工况下,能够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以及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具体实现过程如下:第一液压阀4失电,也即不给第一控制端Y1通电,使第一液压阀4处于其第一阀位,也即使第二油路断开;此时给泵马达输入转速,液压油从第一工作口S进入泵马达本体1,并从泵马达本体1的第二工作口B流出,而从该第二工作口B流出的液压油分为三路,第一路从第二工作口B输出至执行机构;第二路到达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与第一柱塞缸2无杆腔内的复位弹簧一起对斜盘的第二端施加作用力,使斜盘的第一端具有恢复至初始的第一角度位置的趋势;第三路则经由第一油路到达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且同时作用于第二液压阀5的第三控制端Y3和第三液压阀7的第四控制端Y4,由于泵工况时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大于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第二液压阀5处于其第二阀位,且正常工作时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小于设定危险压力,第三液压阀7处于其第一阀位,也即第三油路连通,因此,经由第一油路到达第二液压阀5第一油口的第三路液压油能够流经第二液压阀5的第二阀位和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阀位进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使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且第二液压阀5通过比较第三控制端Y3与负载反馈端X的压差变化来控制斜盘的第一端在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摆动,使泵马达的输出流量与负载所需流量相适应,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而一旦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在第四控制端Y4的作用下,第三液压阀7切换至其第二工作位,从第二工作口B流出的第三路液压油不再流经第二液压阀5,而是直接通过第三液压阀7的第二阀位流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第二柱塞缸3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内,也即使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位置,泵马达不再输出流量至执行机构,实现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防止超载,提高泵马达的工作安全性。
(3)泵最大排量工况,在该工况下,斜盘的第一端始终处于第一角度位置。具体实现过程如下:第一液压阀4失电,第一液压阀4处于其第一阀位,并在负载反馈端X通入压力大于第二工作口B压力的液压油,使第二液压阀5保持在其第一阀位,且由于正常工作时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小于设定危险压力,第三液压阀7处于其第一阀位,因此,此时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不再与第二工作口B连通,而是通过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阀位、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阀位以及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阀位与油箱连通,于是第二柱塞缸3无杆腔内的液压油回流至油箱,第二柱塞缸3的柱塞完全收回,斜盘只受到第一柱塞缸2的作用力,从而斜盘的第一端处于初始的第一角度位置,使得第二工作口B输出至执行机构的流量达到最大,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泵马达始终处于泵最大排量工作状态,从而使泵马达具有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可作为能量回收泵使用,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
(4)马达工况,在该工况下,能够实现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具体实现过程如下:第一液压阀4得电,也即给第一控制端Y1通电,使第一液压阀4由其第一阀位切换至其第二阀位,也即使第二油路连通,且在外控油口G处通入具有临界压力的液压油,并在负载反馈端X处通入压力高于第二工作口B压力及外控油口G压力的液压油,使第二液压阀5处于其第一阀位,此时,在第二工作口B通入液压油,则在梭阀6的作用下,第二工作口B和外控油口G中压力较高的一个通过第二油路、第一液压阀5的第一阀位、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阀位流入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内,由于在外控油口G与梭阀6的作用下,此时通入第二柱塞缸3无杆腔内的液压油的压力总是大于或等于临界压力,因此第二柱塞缸3总能将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使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将液压能转化为扭矩输出,此时依据斜盘角度反馈机构9所反馈的斜盘的角位移变化比例调节第一控制端Y1的通电量,则能够比例调节第一液压阀4在其第二阀位的阀口开口大小,从而能够对斜盘第二端在零角度平面第二侧的角位移进行更加精确地比例调节,进而实现更加精确的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
可见,该实施例基于普通的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本体,通过增设第一液压阀4、第二液压阀5、第三液压阀7以及梭阀6及外控油口G等工况控制组件,使泵马达不仅同时具有泵功能和马达功能,而且通过对内部控制逻辑的设计,实现了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以及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等多种功能的变量控制,且彼此之间互不干扰,控制精度高,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该泵马达可以应用于公路行驶类车辆或工程机械产品的制动能量回收液压系统或其他势能(或惯性能)能量回收系统,有效解决这些工程机械的节能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泵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泵马达本体(1)、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和工况控制组件,其中:
所述泵马达本体(1)包括第一工作口(S)、第二工作口(B)和斜盘,当所述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时,所述泵马达处于泵工况,此时所述第一工作口(S)进油且所述第二工作口(B)出油,当所述斜盘的第一端处于零角度平面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时,所述泵马达处于马达工况,此时所述第二工作口(B)进油且所述第一工作口(S)出油,所述零角度平面为经过所述斜盘与所述泵马达本体(1)的传动轴的轴线的交点且垂直于所述传动轴轴线的平面,所述初始位置为所述泵马达本体(1)无液压油输入时所述斜盘的第一端所处的位置;
所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与所述斜盘驱动连接,且所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接的第一液控端和第二液控端,通入所述第一液控端的液压油用于对所述斜盘施加使所述斜盘的第一端保持在位于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的初始位置的作用力,通入所述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用于对所述斜盘施加使所述斜盘的第一端离开所述初始位置并向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摆动的作用力;
所述工况控制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液控端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之间的连接油路上,所述工况控制组件能够通过控制所述第二液控端的压力来控制所述泵马达在所述泵工况和所述马达工况之间切换,且在所述泵工况时所述工况控制组件能够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所述第二液控端的压力变化,以控制所述泵马达实现泵负载敏感控制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况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机构和第二控制机构,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工作口(B)与所述第二液控端之间,且所述第一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之间设有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控制机构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的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所述第二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二油路上且能够控制所述第二油路的通断,当所述第二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二油路断开时,液压油经由所述第一油路及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进入所述第二液控端,所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使所述斜盘的第一端处于所述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所述泵马达处于所述泵工况,并且所述第一控制机构根据负载压力变化控制所述第二液控端的压力变化;当所述第二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二油路连通时,液压油经由所述第二油路及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进入所述第二液控端,所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将所述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所述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所述泵马达处于所述马达工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马达本体(1)还包括外控油口(G),且所述工况控制组件还包括高压选择装置,所述高压选择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工作口(B)和所述外控油口(G)之间的连接油路上,其中,所述高压选择装置能够控制所述第二工作口(B)与所述外控油口(G)中油压较高的一个通过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连接,且所述外控油口(G)用于在所述泵马达处于所述马达工况时通入具有临界压力的液压油,所述临界压力为能控制所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将所述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所述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的最小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选择装置为梭阀(6),所述梭阀(6)的第一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通,所述梭阀(6)的第二进油口与所述外控油口(G)连通,所述梭阀(6)的出油口通过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液压阀(4),所述第一液压阀(4)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接,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连通,且所述第一液压阀(4)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其中,当所述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一阀位时,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截止,所述第二油路断开;当所述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二阀位时,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油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泵马达处于所述马达工况时,所述第二控制机构还能够比例调节经由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一控制机构流入所述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压力,以使所述斜盘的第一端在所述零角度平面的第二侧的角位移成比例变化,控制所述泵马达实现马达比例排量控制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阀(4)还包括第一控制端(Y1),所述第一控制端(Y1)能够比例调节所述第一液压阀(4)在第二阀位时的阀口开口大小,以比例调节经由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一控制机构流入所述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压力。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机构还包括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所述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能够将所述斜盘在所述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反馈至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与所述第一控制端(Y1)相对的第二控制端(Y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控制端(Y2)设有反馈弹簧(8),所述斜盘角位移反馈机构(9)能够将所述斜盘在所述马达工况时的角位移转换为所述反馈弹簧(8)的变形量。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泵马达处于所述泵工况时,所述第二控制机构还能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配合使所述第二液控端的液压油经由所述第二控制机构和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回流至油箱,以使所述斜盘的第一端在所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的作用下处于向所述零角度平面的第一侧摆动的极限位置,控制所述泵马达实现泵最大排量控制功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压阀(4)还包括第三油口,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三油口与油箱连通,当所述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一阀位时,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三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当所述第一液压阀(4)处于第二阀位时,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三油口截止。
12.根据权利要求5-11任一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包括第二液压阀(5),所述第二液压阀(5)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第三控制端(Y3)和负载反馈端(X),所述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通过所述第一油路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接,所述第二液压阀(5)的第二油口通过第三油路与所述第二液控端连接,所述第二液压阀(5)的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一液压阀(4)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三控制端(Y3)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接,所述负载反馈端(X)与负载连通;所述第二液压阀(5)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所述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一阀位时所述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截止且第二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所述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二阀位时所述第二液压阀(5)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且第三油口截止;改变所述第三控制端(Y3)与所述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大小关系可以控制所述第二液压阀(5)在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之间切换,当所述第三控制端(Y3)的压力小于所述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时所述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一阀位,而当所述第三控制端(Y3)的压力大于所述负载反馈端(X)的压力时所述第二液压阀(5)处于第二阀位,且此时所述第三油路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泵马达处于所述泵工况时,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能够在所述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时控制进入所述第二液控端内的液压油压力使所述斜盘的第一端摆动至零角度平面内,以控制所述泵马达实现泵恒压切断控制功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油路上的第三液压阀(7),所述第三液压阀(7)包括第一油口、第二油口、第三油口和第四控制端(Y4),所述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油口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接,所述第三液压阀(7)的第二油口与所述第二液控端连通,所述第三液压阀(7)的第三油口与所述第二液压阀(5)的第二油口连通;所述第三液压阀(7)具有第一阀位和第二阀位,所述第三液压阀(7)处于第一阀位时所述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油口截止且第二油口与第三油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三油路连通,所述第三液压阀处于第二阀位时所述第三液压阀(7)的第一油口与第二油口连通且第三油口截止以使所述第三油路断开;所述第四控制端(Y4)能够在所述第二工作口(B)的压力达到设定危险压力时控制所述第三液压阀(7)由第一阀位切换至第二阀位以控制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液控端内的液压油压力能够将所述斜盘的第一端推动至零角度平面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况切换执行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斜盘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连接在所述斜盘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液控端为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液控端,所述第一液控端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通,所述第二液控端为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液控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泵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第一柱塞缸(2),所述第一柱塞缸(2)的柱塞与所述斜盘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液控端与所述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通,且所述第一柱塞缸(2)的无杆腔内设有复位弹簧;和/或,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第二柱塞缸(3),所述第二柱塞缸(3)的柱塞与所述斜盘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液控端与所述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柱塞缸(3)的无杆腔通过所述工况控制组件与所述第二工作口(B)连接。
CN201610394773.1A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泵马达 Active CN1060149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94773.1A CN106014902B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泵马达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94773.1A CN106014902B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泵马达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4902A true CN106014902A (zh) 2016-10-12
CN106014902B CN106014902B (zh) 2018-04-17

Family

ID=57089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94773.1A Active CN106014902B (zh) 2016-06-06 2016-06-06 一种泵马达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14902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2506A (zh) * 2016-12-15 2017-05-31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双向变量的控制阀及开式液压泵
CN112460086A (zh) * 2020-11-30 2021-03-09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调速液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起重机、工程机械
CN112555236A (zh) * 2020-11-30 2021-03-26 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 势能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工程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3813A (ja) * 2007-06-08 2008-12-18 Caterpillar Japan Ltd 可変容量型ポンプ制御装置
CN103256278A (zh) * 2013-04-02 2013-08-21 燕山大学 一种用于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能量回收系统
US20150082783A1 (en) * 2012-04-28 2015-03-26 Anhui Heli Co., Ltd Energy regeneration type forklift hydraulic system
CN104847613A (zh) * 2015-04-13 2015-08-19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斜盘式轴向液压柱塞泵或马达
CN204984843U (zh) * 2015-07-30 2016-01-20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具备能量回收功能的柱塞泵
CN105351162A (zh) * 2015-11-26 2016-02-24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机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303813A (ja) * 2007-06-08 2008-12-18 Caterpillar Japan Ltd 可変容量型ポンプ制御装置
US20150082783A1 (en) * 2012-04-28 2015-03-26 Anhui Heli Co., Ltd Energy regeneration type forklift hydraulic system
CN103256278A (zh) * 2013-04-02 2013-08-21 燕山大学 一种用于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能量回收系统
CN104847613A (zh) * 2015-04-13 2015-08-19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斜盘式轴向液压柱塞泵或马达
CN204984843U (zh) * 2015-07-30 2016-01-20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具备能量回收功能的柱塞泵
CN105351162A (zh) * 2015-11-26 2016-02-24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流体机械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2506A (zh) * 2016-12-15 2017-05-31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双向变量的控制阀及开式液压泵
CN106762506B (zh) * 2016-12-15 2018-10-02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实现双向变量的控制阀及开式液压泵
CN112460086A (zh) * 2020-11-30 2021-03-09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调速液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起重机、工程机械
CN112555236A (zh) * 2020-11-30 2021-03-26 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 势能回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工程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4902B (zh) 2018-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7613B (zh) 一种斜盘式轴向液压柱塞泵或马达装置
CN106014902A (zh) 一种泵马达
CN105715597A (zh) 恒定背压直驱式电液伺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32794A (zh) 直驱式液压启闭机电液伺服系统
CN106640826B (zh) 集成液压阀组及设置该阀组的液压驱动系统和混凝土泵
CN105402182B (zh) 负荷传感多路换向阀及装载机液压控制系统
CN105275900B (zh) 一种流体机械
CN105351162B (zh) 一种流体机械
CN108286545A (zh) 一种密炼机上顶栓油缸液压控制系统
CN106194680A (zh) 一种高精度电比例控制的轴向柱塞泵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05156376B (zh) 闭式液压伺服加载系统、液压装置以及加载设备
CN205918570U (zh) 一种高精度电比例控制的轴向柱塞泵装置
CN205370877U (zh) 一种流体机械
CN106438555B (zh) 液压控制阀和液压系统
CN104192201A (zh) 液压转向控制阀及液压转向系统
EP3112697B1 (en) Hydrostatic systems with shuttle valve for 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 flow rate of single-rod actuators
CN207406274U (zh) 桩机工作装置液压限速系统
CN210634627U (zh) 一种液压转向装置及工程车辆
CN100588835C (zh) 双泵容积式水轮机调速器
CN108005973A (zh) 一种挖掘机负载敏感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CN210461207U (zh) 一种变量马达排量平缓调节装置
CN108533556A (zh) 一种用于闭式与开式系统切换的补油切换阀及控制系统
CN210013875U (zh) 一种控制液压马达空载稳定转速的液压系统
CN204328433U (zh) 可变排量机油泵控制回路
CN110273865A (zh) 变量马达排量平缓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21000 68 Gaoxi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atentee after: Xuzhou Heavy Machine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165, Tongshan Road,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uzhou Heavy Machiner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