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58870A -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 Google Patents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58870A
CN105958870A CN201610496025.4A CN201610496025A CN105958870A CN 105958870 A CN105958870 A CN 105958870A CN 201610496025 A CN201610496025 A CN 201610496025A CN 105958870 A CN105958870 A CN 105958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cooling medium
generation module
hol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960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58870B (zh
Inventor
刘均荣
王月英
杜鹏
李博宇
史伟新
曹世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to CN20161049602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588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58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58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58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588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11/00Generators or motor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Alleged perpetua mobilia obtained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H02N11/002Generator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该系统包括: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导线和正极导线;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处于干热岩储层范围内、部分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范围内;热电发电模块设有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所述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通过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供给地面负载;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导线、地面负载和负极导线依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电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仅需一口钻穿干热岩储层的地热井,无需建造人工热储,利用布置在井下的热电模块实现干热岩储层就地发电,热电发电系统冷端循环提取的热能可用于供暖、养殖、洗浴等除发电以外的应用。

Description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热发电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技术背景
地热能是储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天然资源,储量大且清洁无污染,长期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可实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被认为是解决雾霾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主要开发和利用的是热水型和蒸汽型地热资源,常应用于供暖、养殖和发电等领域。相比而言,干热岩的开发刚刚兴起,但其储量远远高于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热水型和蒸汽型地热资源。发电被认为是干热岩最主要的应用领域。
干热岩发电主要是通过水力压裂形成人工热储,然后通过注入井注入水或二氧化碳等工质,与人工热储进行能量交换后,从生产井中产出高温水或蒸汽,送入常规地热发电装置发电。这种方法需要至少需要一口注入井和一口生产井,储层需要进行人工压裂,并且运行期间需要不断注入循环工质水或二氧化碳。该技术的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较高。
随着材料技术的进步,热电发电技术逐渐兴起。当在导体或半导体两端分别施加不同的温度时,由于塞贝克效应,在高温部分和低温部分之间就会产生电动势。利用这种现象,使用热电发电元件就能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这种热电发电技术在汽车尾气废热发电、工业余热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传统干热岩发电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干热岩长期、稳定的热源供给,结合热电发电技术,提出一种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不但能节省大量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而且还能保证稳定的电能供给。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方案: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包括:冷却介质存储装置、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冷却介质注入装置、井下热电发电模块、冷却介质流入管线、冷却介质流出管线、负极导线和正极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位于井筒内,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处于干热岩储层范围内、部分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范围内;处于干热岩储层范围内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直接与裸露的干热岩储层接触,裸露的干热岩储层形成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高温热端;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范围内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直接与下套管固井方式完成的井筒部分接触,与冷却介质流动循环系统共同形成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低温冷端;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和冷却介质存储装置位于地面,冷却介质注入装置通过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相连;热电发电模块设有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冷却介质注入装置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入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相连,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出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相连;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将冷却介质增压后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进入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入口端,流经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内部并在该处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介质从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出口端流出,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流回冷却介质存储装置;冷却介质存储装置、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冷却介质注入装置、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冷却介质流出管线构成闭合的冷却介质流动循环系统;所述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通过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供给地面负载;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导线、地面负载和负极导线依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电路。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仅需一口钻穿干热岩储层的地热井。
2、无需建造人工热储。
3、利用布置在井下的热电模块实现干热岩储层就地发电。
4、热电发电系统冷端循环提取的热能可用于供暖、养殖、洗浴等除发电以外的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井下热电发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井下热电发电模块的剖面结构展开示意图;
图中,10、干热岩储层;11、干热岩上覆地层;8、井筒;20、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1、冷却介质存储装置;32、井下热电发电模块;41、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2、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3、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61、负极导线;62、正极导线;71、地面负载;202、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3、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4、冷端金属导体组;205、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6、热端金属导体组;207、热端绝缘受热构件;212、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213、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干热岩储层10为埋深数千米、温度大于200℃、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所述的干热岩上覆地层11为干热岩储层10以上至地表所覆盖的沉积岩或土等隔热层,其地层温度从下至上呈逐渐降低趋势,低于干热岩储层温度;井筒8是钻穿地层的孔眼结构,依次穿过干热岩上覆地层11和干热岩储层10;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11范围内的井筒8部分采用下套管固井方式完成,处于干热岩储层10范围内的井筒8部分采用裸眼完井方式完成;井筒8为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1、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1、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负极导线61和正极导线62提供起下通道。
如图1所示,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包括: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43、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1、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负极导线61和正极导线62;所述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位于井筒8内,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部分处于干热岩储层10范围内、部分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11范围内;处于干热岩储层10范围内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部分直接与裸露的干热岩储层10接触,裸露的干热岩储层10形成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高温热端;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11范围内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部分直接与下套管固井方式完成的井筒8部分接触,与冷却介质流动循环系统共同形成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低温冷端;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和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位于地面,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通过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43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相连;热电发电模块32设有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的入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1相连,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的出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相连;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将冷却介质增压后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1进入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1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的入口端,流经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内部并在该处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介质从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的出口端流出,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流回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43、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构成闭合的冷却介质流动循环系统;所述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产生的电能通过正极导线62和负极导线61供给地面负载71;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正极导线62、地面负载71和负极导线61依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电路。
如图2和图3所示,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包括: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冷端绝缘陶瓷片203、冷端金属导体204、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5、热端金属导体组206、热端绝缘受热构件207、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212、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213;热端绝缘受热构件207位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的底部,与裸露的干热岩储层10直接接触,所述的热端绝缘受热构件207为圆形结构;热端金属导体组206位于热端绝缘受热构件207顶面并与热端绝缘受热构件207紧密接触;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3位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的顶部,所述的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3呈圆形结构,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3与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11范围内的由下套管固井方式完成的井筒8部分直接接触;冷端金属导体组204位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3下方并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3紧密接触;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位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3上方并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203紧密接触,为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提供换热场所;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的入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1与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相连;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的出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相连。
所述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5位于热端金属导体组206上方、冷端金属导体组204下方;所述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5由若干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交替、成对布置;由若干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交替、成对组成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5的一端置于高温热端中,另一端置于低温冷端中;置于高温热端中的N型半导体为N型半导体热端、P型半导体为P型半导体热端;置于低温冷端中的N型半导体为N型半导体冷端、P型半导体为P型半导体冷端;
所述的热端金属导体组206由多个导体组成,用于连接置于高温热端中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5中的N型半导体热端和P型半导体热端;所述的冷端金属导体组204由多个导体组成,用于连接置于低温冷端中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5中的N型半导体冷端和P型半导体冷端;
所述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205中,第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导线外接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212;第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热端和P型半导体热端通过热端金属导体组206中的第一个导体连接;第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P型半导体冷端与第二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冷端金属导体组204的第一个导体连接;第二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热端和P型半导体热端通过热端金属导体组206中的第二个导体连接;第二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P型半导体冷端与第三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冷端金属导体组204的第二个导体连接;依此循环连接,将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连成串联结构;最后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P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导线外接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213。
正极导线62在井下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中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213相连,正极导线62在地面与地面负载71相连;负极导线61在井下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中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212相连,负极导线61在地面与地面负载71相连;
一个N型半导体和一个P型半导体构成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所述的若干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可以是1组、10组、100组,也可以是任意多组。
所述的冷却介质为水、液态二氧化碳、液态氮气。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方法,采用上述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选定的干热岩井位,利用钻机钻穿干热岩上覆地层11至干热岩储层10顶部,下套管、注水泥固井;然后换小尺寸钻头钻穿干热岩储层10至预定深度,裸眼完井并成井;
步骤2:将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1、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正极导线62和负极导线61在地面组装好后下入井筒8内,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部分置于干热岩储层10范围内、部分置于干热岩上覆地层11范围内;
步骤3:安装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和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43,连接地面负载71;
步骤4:存储在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的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43进入冷却介质注入装置20增压后,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41进入热电发电模块32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进行换热;经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202换热后的冷却介质流入冷却介质流出管线42,然后依靠冷却介质的剩余压力流出地面进入冷却介质存储装置21中;井下热电发电模块32产生的电能通过正极导线62和负极导线61供给地面负载71。

Claims (8)

1.一种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包括:冷却介质存储装置、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冷却介质注入装置、井下热电发电模块、冷却介质流入管线、冷却介质流出管线、负极导线和正极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位于井筒内,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处于干热岩储层范围内、部分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范围内;处于干热岩储层范围内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直接与裸露的干热岩储层接触,裸露的干热岩储层形成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高温热端;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范围内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直接与下套管固井方式完成的井筒部分接触;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和冷却介质存储装置位于地面,冷却介质注入装置通过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相连;井下热电发电模块的顶端设有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冷却介质注入装置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入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相连,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出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相连;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将冷却介质增压后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进入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入口端,流经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内部并在该处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却介质从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出口端流出,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流回冷却介质存储装置;冷却介质存储装置、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冷却介质注入装置、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冷却介质流出管线构成闭合的冷却介质流动循环系统,下套管固井方式完成的井筒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直接相接触的部分与冷却介质流动循环系统共同形成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低温冷端;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导线、地面负载和负极导线依次连接形成闭合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包括: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冷端绝缘陶瓷片、冷端金属导体、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热端金属导体组、热端绝缘受热构件、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热端绝缘受热构件位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的底部,与裸露的干热岩储层直接接触,所述的热端绝缘受热构件为圆形结构;热端金属导体组位于热端绝缘受热构件顶面并与热端绝缘受热构件紧密接触;冷端绝缘放热构件位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的顶部,所述的冷端绝缘放热构件呈圆形结构,冷端绝缘放热构件与处于干热岩上覆地层范围内的由下套管固井方式完成的井筒部分直接接触;冷端金属导体组位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下方并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紧密接触;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位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顶面并与冷端绝缘放热构件紧密接触,为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提供换热场所;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入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与冷却介质注入装置相连;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的出口端通过冷却介质流出管线与冷却介质存储装置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位于热端金属导体组上方、冷端金属导体组下方;所述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由若干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交替、成对布置;由若干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交替、成对组成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一端置于高温热端中,另一端置于低温冷端中;置于高温热端中的N型半导体为N型半导体热端、P型半导体为P型半导体热端;置于低温冷端中的N型半导体为N型半导体冷端、P型半导体为P型半导体冷端。
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端金属导体组由多个导体组成,用于连接置于高温热端中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中的N型半导体热端和P型半导体热端;所述的冷端金属导体组由多个导体组成,用于连接置于低温冷端中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中的N型半导体冷端和P型半导体冷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中,第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导线外接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第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热端和P型半导体热端通过热端金属导体组中的第一个导体连接;第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P型半导体冷端与第二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冷端金属导体组的第一个导体连接;第二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热端和P型半导体热端通过热端金属导体组中的第二个导体连接;第二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P型半导体冷端与第三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N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冷端金属导体组的第二个导体连接;依此循环连接,将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连成串联结构;最后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的P型半导体冷端通过导线外接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正极导线在井下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正极相连,正极导线在地面与地面负载相连;负极导线在井下与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中的井下热电发电模块负极相连,负极导线在地面与地面负载71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一个N型半导体和一个P型半导体构成一组热电发电半导体组;所述的若干组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可以是1组、10组、100组,也可以是任意多组。
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介质为水、液态二氧化碳、液态氮气。
8.一种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的方法,采用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步骤1:根据选定的干热岩井位,利用钻机钻穿干热岩上覆地层至干热岩储层顶部,下套管、注水泥固井;然后换小尺寸钻头钻穿干热岩储层至预定深度,裸眼完井并成井;
步骤2:将井下热电发电模块、冷却介质流入管线、冷却介质流出管线、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在地面组装好后下入井筒内,井下热电发电模块部分置于干热岩储层范围内、部分置于干热岩上覆地层范围内;
步骤3:安装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冷却介质存储装置和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连接地面负载;
步骤4:存储在冷却介质存储装置的冷却介质经冷却介质地面流动管线进入冷却介质注入装置增压后,通过冷却介质流入管线进入热电发电模块中的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进行换热;经热电发电模块井下散热器换热后的冷却介质流入冷却介质流出管线,然后依靠冷却介质的剩余压力流出地面进入冷却介质存储装置中;井下热电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通过正极导线和负极导线供给地面负载。
CN201610496025.4A 2016-06-29 2016-06-29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588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96025.4A CN105958870B (zh) 2016-06-29 2016-06-29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96025.4A CN105958870B (zh) 2016-06-29 2016-06-29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58870A true CN105958870A (zh) 2016-09-21
CN105958870B CN105958870B (zh) 2017-11-21

Family

ID=56902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9602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58870B (zh) 2016-06-29 2016-06-29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58870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56821A (zh) * 2018-05-28 2018-11-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井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775275A (zh) * 2018-05-28 2018-11-0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单井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799024A (zh) * 2018-05-28 2018-11-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U型管换热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869207A (zh) * 2018-05-28 2018-11-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轴式换热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10023582A (zh) * 2016-12-28 2019-07-16 哈利伯顿能源服务公司 在井下环境中产生电力的系统和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8846A (zh) * 2009-06-06 2010-12-08 张鹏 井下温差发电方法及系统
JP2012016101A (ja) * 2010-06-30 2012-01-19 Hitachi Ltd ヒートパイプ付き熱電変換装置を備えた発電装置
CN203348019U (zh) * 2013-05-29 2013-12-18 上海盛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地热能太阳能综合热电转换效率的系统
CN204572361U (zh) * 2015-03-27 2015-08-19 重庆天豪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温地热发电系统
CN105674608A (zh) * 2016-02-17 2016-06-15 姚国敏 一种提取利用地热能的装置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8846A (zh) * 2009-06-06 2010-12-08 张鹏 井下温差发电方法及系统
JP2012016101A (ja) * 2010-06-30 2012-01-19 Hitachi Ltd ヒートパイプ付き熱電変換装置を備えた発電装置
CN203348019U (zh) * 2013-05-29 2013-12-18 上海盛合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地热能太阳能综合热电转换效率的系统
CN204572361U (zh) * 2015-03-27 2015-08-19 重庆天豪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低温地热发电系统
CN105674608A (zh) * 2016-02-17 2016-06-15 姚国敏 一种提取利用地热能的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3582A (zh) * 2016-12-28 2019-07-16 哈利伯顿能源服务公司 在井下环境中产生电力的系统和方法
CN108756821A (zh) * 2018-05-28 2018-11-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井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775275A (zh) * 2018-05-28 2018-11-0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单井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799024A (zh) * 2018-05-28 2018-11-1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U型管换热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869207A (zh) * 2018-05-28 2018-11-2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轴式换热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58870B (zh) 2017-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2909B (zh) 外加冷源型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CN105958870B (zh) 复合型冷源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CN106130406B (zh) 地层自身冷源型干热岩热电发电系统与方法
CN110318675B (zh) 一种深部煤层气热共采方法
CN107975953B (zh) 一种提取干热岩地热能内翅换热结构及梯级利用方法
CN108302833A (zh) 封闭式深层地热能采集系统和方法
CN107947639A (zh) 原位地热热电发电装置集成一体化系统
CN106968644B (zh) 一种基于温差发电机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热采装置
CN107860145A (zh) 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
CN107270371A (zh) 一种同层回灌电热泵式梯级利用供热系统
CN108756821B (zh) 油井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6839478A (zh) 一种深层地热热传导根系的建造方法
CN109458159B (zh) 一种温差发电热激法开采海域水合物系统及方法
CN109405615A (zh) 一种基于相变材料的跨季节储热池
CN112066445A (zh) 一种利用废弃油井结合热泵开采地热的采暖系统
CN108775275A (zh) 单井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08799024A (zh) U型管换热闭式循环井下热电发电系统及方法
CN202350367U (zh) 利用热管摄取地热的供热系统
CN111365752B (zh) 一种太阳能联合双井闭式增强型地热供暖系统
CN207664893U (zh) 一种用地热发电的热电发电机组
CN207863939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加热的页岩气开采系统
CN209341611U (zh) 利用太阳能补给减少中深层换热土壤热损失的系统
CN211926176U (zh) 一种增强换热的换热管
CN109059310A (zh) 利用太阳能补给减少中深层换热土壤热损失的系统及方法
CN211903352U (zh) 一种干热岩水平井多分支连通换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u Junrong

Inventor after: Li Boyu

Inventor after: Luo Daoyu

Inventor after: Wang Yueying

Inventor after: Du Peng

Inventor after: Shi Weixin

Inventor after: Cao Shijie

Inventor before: Liu Junr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Yueying

Inventor before: Du Peng

Inventor before: Li Boyu

Inventor before: Shi Weixin

Inventor before: Cao Shijie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