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27027A -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27027A
CN105927027A CN201610276417.XA CN201610276417A CN105927027A CN 105927027 A CN105927027 A CN 105927027A CN 201610276417 A CN201610276417 A CN 201610276417A CN 105927027 A CN105927027 A CN 105927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module
frame
parts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7641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27027B (zh
Inventor
王长彦
陈宏伟
王宗房
张新强
张长斌
马建华
蒋仲俊
李鹏
张蓝方
姬广波
孔令生
刘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shui County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Original Assignee
Sishui County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shui County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filed Critical Sishui County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
Priority to CN20161027641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2702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27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270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270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270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E04H12/02Structures made of specified materials
    • E04H12/08Structures made of specified materials of meta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2/00Towers; Masts or poles; Chimney stacks; Water-towers; Methods of erecting such structures
    • E04H12/24Cross a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Electric Cable Installation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包括:塔头、塔身和塔脚;塔头设有三个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横担,横担与横担之间设有连接加固组件;连接加固组件设有呈梯形设置四个边框,四个边框包括:边框一、边框二、边框三、边框四;边框一和边框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边框二和边框四沿着水平方向设置;塔脚包括:塔基础、分别与塔脚连接,并水平设置的承重基板、锚固板一、锚固板二、两件塔脚加强板、桩基板;通过设置加强筋,铁塔在摆动时,加强筋能够释放横向的力度,而对铁塔的纵向进行强度加强,保证铁塔具有一定的抗倾覆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日趋强劲,现代社会对电力能源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对电网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输电铁塔是电网的重要支撑物,处于自然环境之中,经常遭受恶劣气象灾害的袭击,使杆塔结构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以致发生倒塌破坏。
现行野外输配电都是使用铁塔来承载各种高压电缆线路的,由于各地的土质情况差异和经济成本影响,铁塔在施工使用过程中,因风力,土质情况等因素造成下沉、倾斜,影响到输电线路的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包括:塔头、塔身和塔脚;
塔头设有三个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横担,横担与横担之间设有连接加固组件;
连接加固组件设有呈梯形设置四个边框,四个边框包括:边框一、边框二、边框三、边框四;边框一和边框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边框二和边框四沿着水平方向设置;
四个边框内部设有十字拉花筋,十字拉花筋与四个边框的顶点连接;四个边框内部还设有四根加强筋,四根加强筋包括:加强筋一、加强筋二、加强筋三、加强筋四;加强筋一的一端与边框一连接,加强筋一的另一端与边框二连接,加强筋二的一端与边框二连接,加强筋二的另一端与边框三连接,加强筋三的一端与边框三连接,加强筋三的另一端与边框四连接,加强筋四的一端与边框四连接,加强筋四的另一端与边框一连接;
加强筋一与边框一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靠近边框一上端点向下延伸三分之一位置;加强筋一与边框二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二的中点位置;
加强筋二与边框二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二的中点位置,加强筋二与边框三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三下端点向上延伸的三分之一位置;
加强筋三与边框三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三下端点向上延伸的三分之一位置,加强筋三与边框四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四的中点位置;
加强筋四与边框四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四的中点位置,加强筋四与边框一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靠近边框一上端点向下延伸三分之一位置;
所述塔头、塔身和塔脚的表面分别涂有耐腐蚀树脂涂料;
塔脚包括:塔基础、分别与塔脚连接,并水平设置的承重基板、锚固板一、锚固板二、两件塔脚加强板、桩基板;
塔脚的底部、锚固板一、锚固板二、两件塔脚加强板、桩基板均设置在塔基础内;
承重基板设置在塔基础上部,承重基板与塔基础压合;两件塔脚加强板将设置在塔基础内塔脚夹持在中间,两件塔脚加强板的一端分别与承重基板连接,两件塔脚加强板的另一端分别与锚固板二连接;锚固板一设置在两件塔脚加强板的中部位置;桩基板设有尖端,桩基板远离尖端的一端与锚固板二连接,桩基板倾斜,且设置的倾斜角度大于塔脚在塔基础内的倾斜角度;
承重基板与锚固板一之间的高度为高度h1,锚固板一与锚固板二之间的高度为高度h2,桩基板的高度为高度h3,塔基础的高度h;
高度h1大于高度h2;高度h3大于高度h1;高度h1、高度h2、高度h3的和小于等于高度h的二分之一,且大于高度h的三分一;
塔基础内设有纵向分布的若干个加固支架,加固支架为与塔基础壁形状适配的矩形结构,加固支架之间通过龙骨支架连接;
还包括:设置在塔身的无线倾角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视频检测器、视频控制电路、太阳能组件、供电电池、供电电池变压模块、数据处理器、用于与监控中心通信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设在塔头上的风力传感器、设置在伸入塔基础内的塔脚上的沉降监测器;
数据处理器包括:处理芯片以及分别与处理芯片连接的休眠模块和复位模块;
休眠模块包括:主芯片电容CZ1、主芯片电容CZ2、主芯片电容CZ3;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一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一端分别与处理芯片的管脚连接,且主芯片电容CZ3的两端分别与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一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一端连接;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二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二端分别接地;休眠模块用于数据处理器在空闲模式时,使数据处理器的RAM定时计数器、串行口、外中断系统继续工作,休眠模块保存RAM的数据,停止芯片其它功能直至外中断激活或硬件复位;
复位模块包括:复位芯片、上拉电阻Rf、复位无线接收模块;
复位芯片的一号管脚通过上拉电阻Rf接电源,复位芯片的二号管脚接电源,复位芯片的五号管脚接,复位芯片的一号管脚通过复位无线接收模块接三号管脚,且三号管脚和四号管脚接地;复位芯片五号管脚接地,复位芯片七号管脚与数据处理器连接用于发送复位信号,复位芯片八号管脚通过二极管VDf与一号管脚连接;复位无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控中心发送的复位信号,在发出复位脉冲后使复位芯片的八号管脚变成高电平并持续预设时间,使复位模块对数据处理器进行复位;
供电电池变压模块包括:至少三个变压电路;变压电路包括:变压器T1、与变压器T1连接的整流桥DG1,电容Cd1、电容Cd2、电容Cd3、电容Cd4、稳压芯片Ud、电阻Rd、发光二极管Ld;
视频控制电路分别与数据处理器、供电电池、视频检测器连接,所述视频控制电路用于使数据处理器控制视频检测器与供电电池通断;
所述视频控制电路包括:视频控制电阻RK1、视频控制电阻RK2、视频控制三极管QK、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控制继电器K1;
视频控制电阻RK1的第一端和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一端分别与数据处理器连接,视频控制电阻RK1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基极连接,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发射极连接,且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发射极接地;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集电极与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阳极连接,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阴极与控制继电器K1连接;数据处理器控制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通断来控制控制继电器K1吸合与断开,使控制视频检测器与供电电池通断;
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包括:倾角A/D转换模块、倾角定时模块、倾角功耗模块、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倾角供电电池、倾角通信模块、休眠唤醒模块;
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用于感应铁塔的X轴倾角与Y轴倾角,并生成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
所述倾角A/D转换模块用于将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感应的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转换为数字量信号,并通过倾角通信模块传输至监控中心;
所述倾角定时控制模块用于使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在预设的时间段内获取铁塔的倾斜角度,并在预设的发送周期向监控中心发出倾斜角度数据信息;
所述倾角功耗模块用于使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设有倾角数据采集工作模式、倾角数据发送工作模式、休眠模式、倾角数据采集发送工作模式;
所述休眠唤醒模块用于切换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且通过监控中心远程控制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进入或退出休眠模式;
所述倾角通信模块用于设置传输数据的数据码和传输码,数据码依次包括:鉴别字符、铁塔地标、网关地址、帧序号、倾角数据、帧尾校验码;传输码依次包括:数据长度、工作信道、电池电压、采集周期、传输状态码;
沉降监测器包括:沉降传感器和与沉降传感器连接的沉降信号处理电路;沉降传感器通过沉降信号处理电路与数据处理器连接;
沉降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沉降三极管Qcj1、沉降三极管Qcj2、沉降二极管VDcj、沉降电阻Rcj1、沉降电阻Rcj2、沉降电阻Rcj3、沉降电阻Rcj4、沉降电阻Rcj5、沉降电阻Rcj6、沉降电阻Rcj7、沉降电阻Rcj8、沉降电阻Rcj9、光电隔离模块GDcj、沉降电容Ccj1、沉降电容Ccj2、沉降电容Ccj3、增益放大芯片、放大器LM1、过零比较器LM2;
沉降三极管Qcj1的集电极和沉降三极管Qcj2的集电极、沉降二极管VDcj的阳极分别与沉降传感器连接,沉降二极管VDcj的阴极连接电源;沉降二极管VDcj连接电源起到稳流、续流作用;沉降三极管Qcj2的发射极接地;沉降三极管Qcj1的发射极与光电隔离模块GDcj输入端连接,沉降三极管Qcj1的基极和沉降三极管Qcj2的基极通过沉降三极管Qcj1与光电隔离模块GDcj输入端连接;光电隔离模块GDcj的输出端一端通过沉降电阻Rcj3与电源连接;光电隔离模块GDcj的输出端另一端分别与沉降电阻Rcj3第一端、沉降电容Ccj2第一端、沉降电容Ccj1第一端连接; 沉降电阻Rcj3第二端接地;沉降电容Ccj2第二端、沉降电阻Rcj5第一端同时与放大器LM1输出端和增益放大芯片一号管脚连接;沉降电容Ccj2第二端分别与沉降电阻Rcj5第二端和放大器LM1阴极输入端连接;放大器LM1阳极输入端通过沉降电阻Rcj4接地;
增益放大芯片八号管脚接地,六号管脚分别通过沉降电阻Rcj6接三号管脚以及通过沉降电阻Rcj8、沉降电阻Rcj9接五号管脚和过零比较器LM2的阳极输入端;七号管脚通过沉降电容Ccj3接地;二号管脚通过沉降电阻Rcj7接地;过零比较器LM2阴极输入端接地,过零比较器LM2输出端接数据处理器;
沉降三极管Qcj1和沉降三极管Qcj2构成了前端放大电路用于将沉降传感器感应的信号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进过光电隔离模块GDcj进行光电隔离后,通过沉降电容Ccj1、沉降电容Ccj2、沉降电阻Rcj3、沉降电阻Rcj4、沉降电阻Rcj5、放大器LM1组成的滤波电路进行滤波,滤波后的信号经过增益放大芯片以及周边电路进行二次放大,通过过零比较器LM2输出至数据处理器;
监控中心包括:数据接收发送模块、铁塔倾斜判定模块、沉降数据判断模块、储存模块、报警模块、显示器、倾斜趋势预测模块;
所述数据接收发送模块用于接收无线倾角传感器、数据处理器、风力传感器、沉降监测器传输的信号,并将监控中心的控制信号传输给数据处理器;
所述储存模块用于储存获取铁塔的信号和数据信息;
所述铁塔倾斜判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结合铁塔基础沉降量以及风力数据,判断铁塔的倾斜角度是否符合预设的阈值;
当X 轴倾角超过X轴倾角阈值或Y轴倾角超过Y 轴倾角阈值,且风力信号为小于二级时,输出一级报警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
当X 轴倾角超过X轴倾角阈值或Y轴倾角超过Y 轴倾角阈值,风力信号为小于二级,且沉降量大于预设阈值时,输出二级报警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
所述倾斜趋势预测模块用于当输出一级报警信号或输出二级报警信号时,从储存模块调取该报警铁塔的以往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以往的历史倾斜数据走势图,在显示器上显示;并预测该铁塔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倾斜发展趋势,形成倾斜发展趋势曲线图在显示器上显示;
还包括:设置在铁塔四边的四个调直装置;
调直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转轴,转轴的轴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形挡板,转轴位于框架外的一个端头处连接有制动齿轮,与制动齿轮相配的设置有锁紧机构,所述的锁紧机构包括与制动齿轮相配的锁紧头,锁紧头的底端与固定在框架上的锁紧缸的工作端相连,在框架上还设置有支撑板,并且支撑板和锁紧缸分别位于锁紧头的两侧,在锁紧头的底端与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在框架内还设置有电机,电机上连接有调直通信模块、电机控制执行模块;
电机的工作端上设置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通过离合装置与设置在转轴另一个端头处的主动齿相连,所述的离合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框架上的三个气动缸,每个气动缸上设有气动控制模块;气动缸的工作端处设置有离合齿,且离合齿的转轴滑动支撑在位于框架上的支撑架的长孔内,所述的转轴、齿轮和与其配套的锁紧机构均为三个,并且三个齿轮在框架上呈品字形分布,每个所述转轴上设有绳索,所述转轴上的绳索拉持于塔身,绳索与塔身的拉持位置设置在靠近铁塔高度二分之一位置;
所述绳索与地面夹角为30 度至45 度之间;
所述监控中心还包括:电机运行控制模块、离合控制模块、调直电机编码模块;
调直电机编码模块用于对设置在铁塔四边的四个调直装置的电机进行编码,使发出的电机控制指令对应相应的接收电机;
电机运行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电机控制执行模块发送电机控制指令,使电机运行;
离合控制模块用于向气动控制模块发送气动控制指令,使气动缸运行;
所述调直通信模块用于分别接收电机运行控制模块和离合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指令;
所述电机控制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机控制指令,使电机运行,所述气动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气动控制指令,使气动缸运行,通过电机和气动缸的运行对铁塔调直处理。
优选地,三根转轴上的三个绳索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塔身拉持。
优选地,所述耐腐蚀树脂涂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四氟乙烯40-6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0-35份、芳香族二元酸15-25份、癸二酸酯、8-15份、磷酸二甲苯酯7-15份、聚氧丙烯甘油醚2-10份、纳米级气相白炭黑15-28份、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8-15份、磷酸-亚铁氰化钾5-15份、磷酸二氢锌3-10份、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5-15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8份、缩甲基纤维素5-10份、聚乙烯醇缩乙醛2-6份、纳米级二氧化钛10-20份、重铬酸钾4-9份、苯并三氮唑10-15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3-7份、硅酸镁15-25份、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7-16份、丁基纤维素5-8份,有机溶剂90-120份。
优选地,所述耐腐蚀树脂涂料包括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四氟乙烯6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3份、芳香族二元酸19份、癸二酸酯10份、磷酸二甲苯酯10份、聚氧丙烯甘油醚5份、纳米级气相白炭黑20份、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10份、磷酸-亚铁氰化钾10份、磷酸二氢锌7份、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10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份、缩甲基纤维素10份、聚乙烯醇缩乙醛2份、纳米级二氧化钛15份、重铬酸钾4份、苯并三氮唑13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5份、硅酸镁20份、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12份、丁基纤维素7份、有机溶剂120份。
优选地,所述塔基础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砂100-150份,砂细度模数为2-3,含泥量为1%-2%,堆积密度为1300kg/m3-1400kg/m3
碎石60-100份,碎石规格为7mm-18mm,含泥量为0.4%-0.7%,泥块含量为0.1%-0.4%,针片状含量4.8%-6%,其中5mm- 10mm占40%,10mm-20mm占60%,压碎指标值为8.5%-10%;
三聚氰胺4-9份、乙醛酸甲酯1-7份、焦磷酸钠4-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6份、羧甲基纤维素钠3-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5-10份、水杨酸甲酯3-7份、三环己基锡1-3份、硅溶胶10-15份、改性淀粉5-10份、高岭土0.5-3份、阻迁剂0.1~0.5份、有机醇胺2-3份、石蜡3-5份,低压聚乙烯1-7份,硅烷偶联剂3-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3-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5-10份。
优选地,所述塔基础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砂150份,砂细度模数为3,含泥量为1.5%,堆积密度为1400kg/m3
碎石100份,碎石规格为7mm-18mm,含泥量为0.5%,泥块含量为0.32%,针片状含量5%,其中5mm- 10mm占40%,10mm-20mm占60%,压碎指标值为8.5%;
三聚氰胺9份、乙醛酸甲酯2份、焦磷酸钠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份、羧甲基纤维素钠5份、聚乙烯吡咯烷酮7份、水杨酸甲酯5份、三环己基锡2份、硅溶胶11份、改性淀粉7份、高岭土2份、阻迁剂0.5份、有机醇胺3份、石蜡4份,低压聚乙烯5份,硅烷偶联剂4份、聚二甲基硅氧烷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8份。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铁塔在受到外力而摆动时,塔头的摆动幅度较大,而且在塔头上设有横担加大了塔头的重量。通过该方式设置加强筋,铁塔在摆动时,加强筋能够释放横向的力度,而对铁塔的纵向进行强度加强。加强筋与水平面呈角度设置,可以承担一部分横向的支撑力,并且保证纵向的刚性。而且铁塔在摇摆过程中,菱形设置的加强筋具有一定的回弹力,可以使铁塔保持固定姿势,防止摆动幅度过大。铁塔的基础,保证铁塔具有一定的抗倾覆的性能,而且连接牢固。根据上述高度设置使铁塔具有一定的抗拉性能。而且本发明中能够实时监控铁塔的倾斜角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的示意图;
图2为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无线倾角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4为连接加固组件结构图;
图5为塔基础结构图;
图6为数据处理器电路图;
图7为复位模块电路图;
图8为供电电池变压模块电路图;
图9为视频控制电路电路图;
图10为沉降信号处理电路图;
图11为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结构图;
图12为调直装置的主视图;
图13为调直装置的左视图;
图14为调直装置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运用具体的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保护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如图1和图11所示,包括:塔头1、塔身2和塔脚3;
塔头1设有三个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横担7,横担7与横担7之间设有连接加固组件8;
连接加固组件8设有呈梯形设置四个边框,如图4所示,四个边框包括:边框一11、边框二12、边框三13、边框四14;边框一11和边框三13沿着竖直方向设置,边框二12和边框四14沿着水平方向设置;
四个边框内部设有十字拉花筋,十字拉花筋与四个边框的顶点连接;四个边框内部还设有四根加强筋,四根加强筋包括:加强筋一17、加强筋二18、加强筋三19、加强筋四20;加强筋一17的一端与边框一11连接,加强筋一17的另一端与边框二12连接,加强筋二18的一端与边框二12连接,加强筋二18的另一端与边框三13连接,加强筋三19的一端与边框三13连接,加强筋三19的另一端与边框四14连接,加强筋四20的一端与边框四14连接,加强筋四20的另一端与边框一11连接;
加强筋一17与边框一11的连接点1a位置设置在靠近边框一上端点向下延伸三分之一位置;加强筋一17与边框二12的连接点2a位置设置在边框二的中点位置;
加强筋二18与边框二12的连接点2a位置设置在边框二的中点位置,加强筋二18与边框三13的连接点3a位置设置在边框三13下端点向上延伸的三分之一位置;
加强筋三19与边框三13的连接点3a位置设置在边框三下端点向上延伸的三分之一位置,加强筋三与边框四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四的中点位置;
加强筋四20与边框四14的连接点4a位置设置在边框四的中点位置,加强筋四20与边框一11的连接点1a位置设置在靠近边框一上端点向下延伸三分之一位置。
连接加固组件8中的加强筋与边框为刚性连接。铁塔在受到外力而摆动时,塔头的摆动幅度较大,而且在塔头上设有横担7加大了塔头的重量。通过该方式设置加强筋,铁塔在摆动时,加强筋能够释放横向的力度,而对铁塔的纵向进行强度加强。加强筋与水平面呈角度设置,可以承担一部分横向的支撑力,并且保证纵向的刚性。而且铁塔在摇摆过程中,菱形设置的加强筋具有一定的回弹力,可以使铁塔保持固定姿势,防止摆动幅度过大。
塔头1、塔身2和塔脚3的表面分别涂有耐腐蚀树脂涂料;
塔脚3如图5所示,包括:塔基础31、分别与塔脚3连接,并水平设置的承重基板32、锚固板一33、锚固板二34、两件塔脚加强板35、桩基板36;
塔脚3的底部、锚固板一33、锚固板二34、两件塔脚加强板35、桩基板均设置在塔基础31内;
承重基板32设置在塔基础31上部,承重基板32与塔基础31压合;两件塔脚加强板35将设置在塔基础内塔脚夹持在中间,两件塔脚加强板35的一端分别与承重基板32连接,两件塔脚加强板32的另一端分别与锚固板二34连接;锚固板一33设置在两件塔脚加强板32的中部位置;桩基板36设有尖端,桩基板远离尖端的一端与锚固板二34连接,桩基板36倾斜,且设置的倾斜角度大于塔脚在塔基础内的倾斜角度,起到承载力平衡的作用,增大抗倾覆的性能。
承重基板32与锚固板一33之间的高度为高度h1,锚固板一33与锚固板二34之间的高度为高度h2,桩基板36的高度为高度h3,塔基础31的高度h;
高度h1大于高度h2;高度h3大于高度h1;高度h1、高度h2、高度h3的和小于等于高度h的二分之一,且大于高度h的三分一,这样加强了铁塔的基础,保证铁塔具有一定的抗倾覆的性能,而且连接牢固。根据上述高度设置使铁塔具有一定的抗拉性能。
塔基础内设有纵向分布的若干个加固支架39,加固支架39为与塔基础壁形状适配的矩形结构,加固支架39之间通过龙骨支架连接;在塔基础31内增加加固支架39可以防止混凝土底座开裂裂缝向内部或周边延伸,且能减少因开裂造成混凝土底座外型的变化程度,提高了混凝土底座的结构稳定性,保障了铁塔的正常使用。
如图2和图3所示,还包括:设置在塔身的无线倾角传感器、温度传感器102、视频检测器103、视频控制电路104、太阳能组件105、供电电池106、供电电池变压模块107、数据处理器101、日期计量器108、用于与监控中心通信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109;设在塔头上的风力传感器110、设置在伸入塔基础内的塔脚上的沉降监测器111;
数据处理器101如图6所示,包括:处理芯片1011以及分别与处理芯片1011连接的休眠模块和复位模块;休眠模块包括:主芯片电容CZ1、主芯片电容CZ2、主芯片电容CZ3;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一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一端分别与处理芯片的管脚连接,且主芯片电容CZ3的两端分别与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一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一端连接;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二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二端分别接地;休眠模块用于数据处理器在空闲模式时,使数据处理器的RAM定时计数器、串行口、外中断系统继续工作,休眠模块保存RAM的数据,停止芯片其它功能直至外中断激活或硬件复位;这样减少了供电电池106的电量损失,保证检测的持续性。而且主芯片电容CZ1、主芯片电容CZ3有效的避免了信号失真。
复位模块包括:如图7所示,复位芯片1013、上拉电阻Rf、复位无线接收模块1012;
复位芯片1013的一号管脚通过上拉电阻Rf接电源,复位芯片1013的二号管脚接电源,复位芯片的五号管脚接,复位芯片的一号管脚通过复位无线接收模块接三号管脚,且三号管脚和四号管脚接地;复位芯片五号管脚接地,复位芯片七号管脚与数据处理器101连接用于发送复位信号,复位芯片八号管脚通过二极管VDf与一号管脚连接;复位无线接收模块1012用于接收监控中心5发送的复位信号,在发出复位脉冲后使复位芯片的八号管脚变成高电平并持续预设时间,使复位模块对数据处理器101进行复位;当数据处理器101需要复位或者数据处理器101出现死机时,监控中心通过单独与复位模块的复位无线接收模块1012连接,发送复位信号,使数据处理器101进行复位,进一步数据处理器101可以对其他元件进行复位操作,保证检测系统正常运行。上拉电阻Rf有效的避免了信号失真和抖动。
供电电池变压模块包括:如图8所示,至少三个变压电路;变压电路包括:变压器T1、与变压器T1连接的整流桥DG1,电容Cd1、电容Cd2、电容Cd3、电容Cd4、稳压芯片Ud、电阻Rd、发光二极管Ld;
供电电源对整个监控过程是否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避免由于电源电路引起或者通过电源电路引入的外部干扰引起,供电电池变压模块将供电电池的供电电压变为模块需要的工作电压,并通过稳压芯片Ud进行稳压,通过电容Cd1、电容Cd2、电容Cd3、电容Cd4进行滤波,从而保证供电电压的稳定。
如图9所示,视频控制电路104分别与数据处理器101、供电电池106、视频检测器103连接,视频控制电路104用于使数据处理器101控制视频检测器103与供电电池106通断;视频检测器103可以采用摄像头;
视频控制电路包括:视频控制电阻RK1、视频控制电阻RK2、视频控制三极管QK、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控制继电器K1;
视频控制电阻RK1的第一端和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一端分别与数据处理器连接,视频控制电阻RK1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基极连接,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发射极连接,且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发射极接地;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集电极与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阳极连接,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阴极与控制继电器K1连接;数据处理器控制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通断来控制控制继电器K1吸合与断开,使控制视频检测器与供电电池通断;这样监控中心可以通过向数据处理器发出控制信号,数据处理器控制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通断来控制控制继电器K1吸合与断开,使控制视频检测器与供电电池通断,使检测和监控各有针对性。
无线倾角传感器包括:倾角A/D转换模块120、倾角定时模块121、倾角功耗模块122、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123、倾角供电电池124、倾角通信模块126、休眠唤醒模块127;
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123用于感应铁塔的X轴倾角与Y轴倾角,并生成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
倾角A/D转换模块120用于将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123感应的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转换为数字量信号,并通过倾角通信模块126传输至监控中心5;
倾角定时模块121用于使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123在预设的时间段内获取铁塔的倾斜角度,并在预设的发送周期向监控中心5发出倾斜角度数据信息;
倾角功耗模块122用于使无线倾角传感器设有倾角数据采集工作模式、倾角数据发送工作模式、休眠模式、倾角数据采集发送工作模式;
休眠唤醒模块127用于切换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且通过监控中心远程控制无线倾角传感器进入或退出休眠模式;
倾角通信模块126用于设置传输数据的数据码和传输码,数据码依次包括:鉴别字符、铁塔地标、网关地址、帧序号、倾角数据、帧尾校验码;传输码依次包括:数据长度、工作信道、电池电压、采集周期、传输状态码;
为了保证对铁塔倾斜监控,无线倾角传感器单位设有倾角通信模块126,使无线倾角传感器直接与监控中心5通信连接。而且在传输倾斜角度数据时,采用了数据码和传输码模式,避免数据传输错误,而且可以使操作人员较为清晰的了解数据传输的时间阶段以及数据状态。而且能够避免与其他的传输数据混淆。
无线倾角传感器设有多个工作模式,能够使监控中心灵活的对无线倾角传感器进行控制。降低功率损耗倾角A/D转换模块120能够提高数据信息的准确度。
如图9所示,沉降监测器111包括:沉降传感器38和与沉降传感器38连接的沉降信号处理电路;沉降传感器38通过沉降信号处理电路与数据处理器101连接;
沉降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沉降三极管Qcj1、沉降三极管Qcj2、沉降二极管VDcj、沉降电阻Rcj1、沉降电阻Rcj2、沉降电阻Rcj3、沉降电阻Rcj4、沉降电阻Rcj5、沉降电阻Rcj6、沉降电阻Rcj7、沉降电阻Rcj8、沉降电阻Rcj9、光电隔离模块GDcj、沉降电容Ccj1、沉降电容Ccj2、沉降电容Ccj3、增益放大芯片、放大器LM1、过零比较器LM2;
沉降三极管Qcj1的集电极和沉降三极管Qcj2的集电极、沉降二极管VDcj的阳极分别与沉降传感器连接,沉降二极管VDcj的阴极连接电源;沉降二极管VDcj连接电源起到稳流、续流作用;沉降三极管Qcj2的发射极接地;沉降三极管Qcj1的发射极与光电隔离模块GDcj输入端连接,沉降三极管Qcj1的基极和沉降三极管Qcj2的基极通过沉降三极管Qcj1与光电隔离模块GDcj输入端连接;光电隔离模块GDcj的输出端一端通过沉降电阻Rcj3与电源连接;光电隔离模块GDcj的输出端另一端分别与沉降电阻Rcj3第一端、沉降电容Ccj2第一端、沉降电容Ccj1第一端连接; 沉降电阻Rcj3第二端接地;沉降电容Ccj2第二端、沉降电阻Rcj5第一端同时与放大器LM1输出端和增益放大芯片一号管脚连接;沉降电容Ccj2第二端分别与沉降电阻Rcj5第二端和放大器LM1阴极输入端连接;放大器LM1阳极输入端通过沉降电阻Rcj4接地;
增益放大芯片八号管脚接地,六号管脚分别通过沉降电阻Rcj6接三号管脚以及通过沉降电阻Rcj8、沉降电阻Rcj9接五号管脚和过零比较器LM2的阳极输入端;七号管脚通过沉降电容Ccj3接地;二号管脚通过沉降电阻Rcj7接地;过零比较器LM2阴极输入端接地,过零比较器LM2输出端接数据处理器;
沉降三极管Qcj1和沉降三极管Qcj2构成了前端放大电路用于将沉降传感器感应的信号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进过光电隔离模块GDcj进行光电隔离后,通过沉降电容Ccj1、沉降电容Ccj2、沉降电阻Rcj3、沉降电阻Rcj4、沉降电阻Rcj5、放大器LM1组成的滤波电路进行滤波,滤波后的信号经过增益放大芯片以及周边电路进行二次放大,通过过零比较器LM2输出至数据处理器;
沉降传感器38感应的沉降信号较弱,通常还存在干扰信号,有时信号被噪声信号所淹没。沉降信号处理电路的沉降三极管Qcj1和沉降三极管Qcj2构成了前端放大电路用于将沉降传感器感应的信号进行放大;采用两级放大器级联形式,这样使感应信号和干扰信号都得到放大,再经过光电隔离模块GDcj进行光电隔离后,通过沉降电容Ccj1、沉降电容Ccj2、沉降电阻Rcj3、沉降电阻Rcj4、沉降电阻Rcj5、放大器LM1组成的滤波电路进行滤波,解决了先滤波再放大对有用信号的衰减问题,滤波后再进行二次放大,这里放大差分信号而抑制共模信号。具有高共模抑制比、噪声也很低、输入阻抗高、提高了输入信号源的带负载能力,而且对电源的要求低、通过内部的引脚连接设置就可以改变增益。放大后的信号通过过零比较器LM2输出至数据处理器;处理之后感应信号转换成了等频率的正弦信号,经过零比较器的处理后,转换成了脉冲信号,可以由数据处理器测出该脉冲信号的频率,即沉降的频率。
监控中心5包括:数据接收发送模块、铁塔倾斜判定模块、沉降数据判断模块、储存模块、报警模块、显示器、倾斜趋势预测模块;
数据接收发送模块用于接收无线倾角传感器、数据处理器、风力传感器、沉降监测器传输的信号,并将监控中心的控制信号传输给数据处理器;
储存模块用于储存获取铁塔的信号和数据信息;
铁塔倾斜判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结合铁塔基础沉降量以及风力数据,判断铁塔的倾斜角度是否符合预设的阈值;
当X 轴倾角超过X轴倾角阈值或Y轴倾角超过Y 轴倾角阈值,且风力信号为小于二级时,输出一级报警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
当X 轴倾角超过X轴倾角阈值或Y轴倾角超过Y 轴倾角阈值,风力信号为小于二级,且沉降量大于预设阈值时,输出二级报警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
倾斜趋势预测模块用于当输出一级报警信号或输出二级报警信号时,从储存模块调取该报警铁塔的以往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以往的历史倾斜数据走势图,在显示器上显示;并预测该铁塔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倾斜发展趋势,形成倾斜发展趋势曲线图在显示器上显示。这里将报警信号进行了分级,使操作人员能够不同级别的报警信息作出相应的应对,提高处理的效率以及处理的及时性。
本实施例还包括:如图12、图13、图14所示,设置在铁塔四边的四个调直装置6;
调直装置6包括:框架61,框架61上设置有转轴62,转轴62的轴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形挡板63,转轴62位于框架1外的一个端头处连接有制动齿轮64,与制动齿轮64相配的设置有锁紧机构,的锁紧机构包括与制动齿轮64相配的锁紧头65,锁紧头65的底端与固定在框架61上的锁紧缸66的工作端相连,在框架61上还设置有支撑板67,并且支撑板67和锁紧缸66分别位于锁紧头65的两侧,在锁紧头65的底端与支撑板67之间还设置有弹簧68,在框架61内还设置有电机69,电机69上连接有调直通信模块、电机控制执行模块;
电机69的工作端上设置有驱动齿轮70,驱动齿轮70通过离合装置与设置在转轴62另一个端头处的主动齿72相连,的离合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框架61上的三个气动缸73,每个气动缸上设有气动控制模块;气动缸73的工作端处设置有离合齿74,且离合齿74的转轴滑动支撑在位于框架61上的支撑架75的长孔76内,的转轴62、齿轮64和与其配套的锁紧机构均为三个,并且三个齿轮64在框架61上呈品字形分布,每个转轴62上设有绳索,转轴62上的绳索拉持于塔身,绳索与塔身的拉持位置设置在靠近铁塔高度二分之一位置;
绳索与地面夹角为30 度至45 度之间;这样绳索能够有效的拉拽铁塔,使铁塔保持在合适的直立范围。在这个角度也具有一定的拉拽力量。如果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会造成拉力减少,无法稳定塔身。
监控中心还包括:电机运行控制模块、离合控制模块、调直电机编码模块;调直电机编码模块用于对设置在铁塔四边的四个调直装置的电机进行编码,使发出的电机控制指令对应相应的接收电机;电机运行控制模块用于向电机控制执行模块发送电机控制指令,使电机运行;离合控制模块用于向气动控制模块发送气动控制指令,使气动缸运行;调直通信模块用于分别接收电机运行控制模块和离合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指令;电机控制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机控制指令,使电机运行,气动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气动控制指令,使气动缸运行,通过电机和气动缸的运行对铁塔调直处理。三根转轴上的三个绳索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塔身拉持。
当判断铁塔的倾斜角度不符合预设的阈值时,根据倾斜的角度以及倾斜的方向
当需要进行某一根转轴62的转动时,启动电机69,并让需要转动的转轴62所对应的离合装置工作、将该转轴62上的主动齿72与驱动齿轮70之间通过离合齿74相连,这样该转轴62便会转动,转轴62上的绳索不断的缠绕在转轴62上,实现绳索另一端的移动;当拉拽到位需要固定时,锁紧缸66工作,带动锁紧头65平移,锁紧头65的顶端插入到制动齿轮64的齿槽中,制动齿轮64 和转轴62被锁死而无法转动,这种机械锁死锁紧力大,锁紧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
当需要该转轴62继续转动时,锁紧缸66带动锁紧头65反向运动,在锁紧缸66和弹簧68的共同作用下,锁紧头65的顶端从制动齿轮64的齿槽中脱出,制动齿轮64重新恢复自由度,转轴62可以转动。根据铁塔的倾斜角度和方向控制任意一根转轴62的转动,实现对铁塔的调直。
本实施例中,耐腐蚀树脂涂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四氟乙烯40-6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0-35份、芳香族二元酸15-25份、癸二酸酯、8-15份、磷酸二甲苯酯7-15份、聚氧丙烯甘油醚2-10份、纳米级气相白炭黑15-28份、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8-15份、磷酸-亚铁氰化钾5-15份、磷酸二氢锌3-10份、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5-15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8份、缩甲基纤维素5-10份、聚乙烯醇缩乙醛2-6份、纳米级二氧化钛10-20份、重铬酸钾4-9份、苯并三氮唑10-15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3-7份、硅酸镁15-25份、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7-16份、丁基纤维素5-8份,有机溶剂90-120份。
优选地,耐腐蚀树脂涂料为四氟乙烯60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5份、芳香族二元酸20份、癸二酸酯、10份、磷酸二甲苯酯11份、聚氧丙烯甘油醚5份、纳米级气相白炭黑20份、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10份、磷酸-亚铁氰化钾10份、磷酸二氢锌5份、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8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6份、缩甲基纤维素7份、聚乙烯醇缩乙醛4份、纳米级二氧化钛15份、重铬酸钾6份、苯并三氮唑12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5份、硅酸镁20份、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11份、丁基纤维素6份、有机溶剂120份。
丙二醇甲醚醋酸酯、芳香族二元酸使涂料牢固附着于铁塔表面,形成连续薄膜的主要物质,是构成涂料的基础。四氟乙烯和丙二醇甲醚醋酸酯具有良好的化学物理和机械性能,耐候性好。
耐腐蚀树脂涂料中的四氟乙烯,具有C-F 键,具有较强的分子键,氟碳涂层具有耐紫外线、耐热、耐化学品的性能。F 的负电性大,产生独特的极性,氟原子在整个分子外围形成静电保护层,排斥其它极性分子的接近,显示氟碳涂层不沾污性、低摩擦、斥水、斥油、电绝缘等特殊表面性能。
而且加入改性基团,极大提高了涂料的一次附着性,在铁塔表面形成天然保护屏障,确保使用寿命。
癸二酸酯增加涂料的韧性、渗透性和附着力,降低成膜温度;磷酸二甲苯酯、聚氧丙烯甘油醚对涂料中的泡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纳米级气相白炭黑、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磷酸-亚铁氰化钾、磷酸二氢锌提高漆膜的附着力,可避免溶剂“爆孔”、起橘皮、龟裂、开裂等表面缺陷;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缩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缩乙醛、纳米级二氧化钛、重铬酸钾、苯并三氮唑、二月桂酸二丁基锡、硅酸镁、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丁基纤维素;可防止涂装时的流挂、改善涂料涂刷时的操作性能,提高涂膜的丰满度。而且还能够改善涂料的流平性,防止涂膜浮色发花,提高涂膜的光泽和遮盖力,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磷酸二氢锌、纳米级二氧化钛起到了在金属表面吸附电荷离子后,再吸附另外一种离子导致表面覆盖度增大,因而加强了缓蚀效果。产生溶度积沉淀物,具有更好的缓蚀效果。
优选地,所述耐腐蚀树脂涂料包括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四氟乙烯6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3份、芳香族二元酸19份、癸二酸酯10份、磷酸二甲苯酯10份、聚氧丙烯甘油醚5份、纳米级气相白炭黑20份、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10份、磷酸-亚铁氰化钾10份、磷酸二氢锌7份、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10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份、缩甲基纤维素10份、聚乙烯醇缩乙醛2份、纳米级二氧化钛15份、重铬酸钾4份、苯并三氮唑13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5份、硅酸镁20份、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12份、丁基纤维素7份、有机溶剂120份。
为了对耐腐蚀树脂涂料的性能进行验证,特制取样品作为实验。取曝晒样板:300X300毫米,Q235B或Q345R的钢板,标准样板: 300X300毫米,底板应平整、锈少、无压痕和麻点等缺陷。
将耐腐蚀树脂涂料按照一定的要求涂覆在实验样片上,然后于空气中放置大约十天时间达到表面涂层干燥,然后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实验条件和方法进行盐雾实验,或交流阻抗实验;在实验完成前后分别准确称取带有涂层的实验样片的重量,以实验前后实验样片重量的差别来衡量表面防腐蚀涂层的效能。
曝晒地点选择在能代表某一气候类型最严酷的地方或近似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下建立。在样板投试前,先观测漆膜外观状态和物理机械性能并做记录按照国标。样板检查周期为:投试三个月内,每半个月检查一次;投试三个月后至一年内,每月检查一次;投试一年后,每三个月检查一次。
检查样板前,样板下部用毛巾或棉纱在清水中洗净晾干,作为检查失光、变色等现象。上半部不洗部分,作为检查粉化、长霉等现象。耐侯性评价方法单项评定等级有:
失光,测定漆膜老化后的光泽,然后与其原始光泽比较,其失光程度以失光百分率表示。
变色,将曝晒样板与标准样板颜色相比,其变色程度按国标技术规定复制,对比确定。
粉化,测定时以食指在样板表面上往复搽两次,然后视手指上的颜料粒子多少,并参考本标准的照片来评定等级。
裂纹,根据裂纹的深浅和分布面积大小或参考本标准的照片来评定等级。
起泡,根据起泡的稠密度来评定。
生锈,根据锈点的大小和数量来评定等级。
长霉,根据《漆膜耐霉菌测定法》(GB 1741-79)中第4条评定等级。
斑点,根据斑点出现的稠密度和对外观的影响来评定等级。
脱膜,根据漆膜脱落面积大小来评定。
锈蚀转化剂机理,一般的涂料主要是通过覆盖金属件,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涂膜,隔离与腐蚀环境的接触,以达到防止环境侵蚀的目的。表面膜转化的方式主要有电化学而锈蚀转化剂的防腐蚀机理是有所不同的,它利用涂料对锈层的湿润渗透,把铁锈分隔包围在涂料中,其中的转化剂与已经形成的铁锈发生化学作用,将铁锈转化成防锈层的一部分,从而阻止锈蚀的发展,并且形成的漆膜将材料与腐蚀环境相隔离,进一步阻止了腐蚀的发生。本发明的耐腐蚀树脂涂料在施工过程中不用预先除锈,直接涂覆;而一般的防锈蚀涂料涂覆前必须清除表面已经存在铁锈,然后再刷一道防锈漆,比如红丹防锈漆,等彻底干燥后,再刷一道面漆;一般两年后,重新刷防锈漆时,仍需重复前面的工艺过程,因为工艺复杂,所以既费人工,又费工时。
耐腐蚀树脂涂料能使有害而疏松的铁锈转化成为一种难溶而稳定致密的络合物,牢固附在金属表面形成天然的保护膜,从而起到抗腐蚀和防锈延长工件使用寿命的作用。
钢板在暴露现场涂覆涂料100天之后,表面保护涂层的形貌没有发生变化,色彩与刚刚涂覆之后的情况完全相同。进一步延长一年之后,表面防护涂层的形貌仍然保持如初,证明涂料具有保护性能和自身的抗腐蚀能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塔基础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砂100-150份,砂细度模数为2-3,含泥量为1%-2%,堆积密度为1300kg/m3-1400kg/m3
碎石60-100份,碎石规格为7mm-18mm,含泥量为0.4%-0.7%,泥块含量为0.1%-0.4%,针片状含量4.8%-6%,其中5mm- 10mm占40%,10mm-20mm占60%,压碎指标值为8.5%-10%;
三聚氰胺4-9份、乙醛酸甲酯1-7份、焦磷酸钠4-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6份、羧甲基纤维素钠3-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5-10份、水杨酸甲酯3-7份、三环己基锡1-3份、硅溶胶10-15份、改性淀粉5-10份、高岭土0.5-3份、阻迁剂0.1~0.5份、有机醇胺2-3份、石蜡3-5份,低压聚乙烯1-7份,硅烷偶联剂3-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3-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5-10份。
优选地,所述塔基础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砂150份,砂细度模数为3,含泥量为1.5%,堆积密度为1400kg/m3
碎石100份,碎石规格为7mm-18mm,含泥量为0.5%,泥块含量为0.32%,针片状含量5%,其中5mm- 10mm占40%,10mm-20mm占60%,压碎指标值为8.5%;
三聚氰胺9份、乙醛酸甲酯2份、焦磷酸钠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份、羧甲基纤维素钠5份、聚乙烯吡咯烷酮7份、水杨酸甲酯5份、三环己基锡2份、硅溶胶11份、改性淀粉7份、高岭土2份、阻迁剂0.5份、有机醇胺3份、石蜡4份,低压聚乙烯5份,硅烷偶联剂4份、聚二甲基硅氧烷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8份。
有上述配比形成的塔基础能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使新拌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塑性,有利于浇筑成型和提高施工质量及降低水泥初期水化热。
还能使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稳定而封闭的微小气泡,从而改善其和易性与耐久性。
减少了沉降及混凝土的结构缺陷由于粘滞性增大及微细气泡的阻隔作用。混凝土拌合物沉降和泌水现象显著减少,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渗性。
塔基础内的原料使整个合成生产过程无三废产生,且安全环保。反应周期得到缩短,其分子主链结构中不含有大的基团,在固化过程中不产生空间位阻作用,对混凝土早期强度提高明显;分子主链中同时含有轻基、拨基、磺酸盐基团等活性基团,使其同时不但具备很好的减水性能而且还有良好的保坍性。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考即可。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塔头、塔身和塔脚;
塔头设有三个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的横担,横担与横担之间设有连接加固组件;
连接加固组件设有呈梯形设置四个边框,四个边框包括:边框一、边框二、边框三、边框四;边框一和边框三沿着竖直方向设置,边框二和边框四沿着水平方向设置;
四个边框内部设有十字拉花筋,十字拉花筋与四个边框的顶点连接;四个边框内部还设有四根加强筋,四根加强筋包括:加强筋一、加强筋二、加强筋三、加强筋四;加强筋一的一端与边框一连接,加强筋一的另一端与边框二连接,加强筋二的一端与边框二连接,加强筋二的另一端与边框三连接,加强筋三的一端与边框三连接,加强筋三的另一端与边框四连接,加强筋四的一端与边框四连接,加强筋四的另一端与边框一连接;
加强筋一与边框一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靠近边框一上端点向下延伸三分之一位置;加强筋一与边框二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二的中点位置;
加强筋二与边框二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二的中点位置,加强筋二与边框三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三下端点向上延伸的三分之一位置;
加强筋三与边框三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三下端点向上延伸的三分之一位置,加强筋三与边框四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四的中点位置;
加强筋四与边框四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边框四的中点位置,加强筋四与边框一的连接点位置设置在靠近边框一上端点向下延伸三分之一位置;
所述塔头、塔身和塔脚的表面分别涂有耐腐蚀树脂涂料;
塔脚包括:塔基础、分别与塔脚连接,并水平设置的承重基板、锚固板一、锚固板二、两件塔脚加强板、桩基板;
塔脚的底部、锚固板一、锚固板二、两件塔脚加强板、桩基板均设置在塔基础内;
承重基板设置在塔基础上部,承重基板与塔基础压合;两件塔脚加强板将设置在塔基础内塔脚夹持在中间,两件塔脚加强板的一端分别与承重基板连接,两件塔脚加强板的另一端分别与锚固板二连接;锚固板一设置在两件塔脚加强板的中部位置;桩基板设有尖端,桩基板远离尖端的一端与锚固板二连接,桩基板倾斜,且设置的倾斜角度大于塔脚在塔基础内的倾斜角度;
承重基板与锚固板一之间的高度为高度h1,锚固板一与锚固板二之间的高度为高度h2,桩基板的高度为高度h3,塔基础的高度h;
高度h1大于高度h2;高度h3大于高度h1;高度h1、高度h2、高度h3的和小于等于高度h的二分之一,且大于高度h的三分一;
塔基础内设有纵向分布的若干个加固支架,加固支架为与塔基础壁形状适配的矩形结构,加固支架之间通过龙骨支架连接;
还包括:设置在塔身的无线倾角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视频检测器、视频控制电路、太阳能组件、供电电池、供电电池变压模块、数据处理器、用于与监控中心通信连接的无线传输模块;设在塔头上的风力传感器、设置在伸入塔基础内的塔脚上的沉降监测器;
数据处理器包括:处理芯片以及分别与处理芯片连接的休眠模块和复位模块;
休眠模块包括:主芯片电容CZ1、主芯片电容CZ2、主芯片电容CZ3;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一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一端分别与处理芯片的管脚连接,且主芯片电容CZ3的两端分别与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一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一端连接;主芯片电容CZ1的第二端和主芯片电容CZ2的第二端分别接地;休眠模块用于数据处理器在空闲模式时,使数据处理器的RAM定时计数器、串行口、外中断系统继续工作,休眠模块保存RAM的数据,停止芯片其它功能直至外中断激活或硬件复位;
复位模块包括:复位芯片、上拉电阻Rf、复位无线接收模块;
复位芯片的一号管脚通过上拉电阻Rf接电源,复位芯片的二号管脚接电源,复位芯片的五号管脚接,复位芯片的一号管脚通过复位无线接收模块接三号管脚,且三号管脚和四号管脚接地;复位芯片五号管脚接地,复位芯片七号管脚与数据处理器连接用于发送复位信号,复位芯片八号管脚通过二极管VDf与一号管脚连接;复位无线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控中心发送的复位信号,在发出复位脉冲后使复位芯片的八号管脚变成高电平并持续预设时间,使复位模块对数据处理器进行复位;
供电电池变压模块包括:至少三个变压电路;变压电路包括:变压器T1、与变压器T1连接的整流桥DG1,电容Cd1、电容Cd2、电容Cd3、电容Cd4、稳压芯片Ud、电阻Rd、发光二极管Ld;
视频控制电路分别与数据处理器、供电电池、视频检测器连接,所述视频控制电路用于使数据处理器控制视频检测器与供电电池通断;
所述视频控制电路包括:视频控制电阻RK1、视频控制电阻RK2、视频控制三极管QK、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控制继电器K1;
视频控制电阻RK1的第一端和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一端分别与数据处理器连接,视频控制电阻RK1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基极连接,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发射极连接,且视频控制电阻RK2的第二端与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发射极接地;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集电极与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阳极连接,视频控制二极管VDK1阴极与控制继电器K1连接;数据处理器控制视频控制三极管QK的通断来控制控制继电器K1吸合与断开,使控制视频检测器与供电电池通断;
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包括:倾角A/D转换模块、倾角定时模块、倾角功耗模块、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倾角供电电池、倾角通信模块、休眠唤醒模块;
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用于感应铁塔的X轴倾角与Y轴倾角,并生成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
所述倾角A/D转换模块用于将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感应的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转换为数字量信号,并通过倾角通信模块传输至监控中心;
所述倾角定时控制模块用于使双轴加速度传感装置在预设的时间段内获取铁塔的倾斜角度,并在预设的发送周期向监控中心发出倾斜角度数据信息;
所述倾角功耗模块用于使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设有倾角数据采集工作模式、倾角数据发送工作模式、休眠模式、倾角数据采集发送工作模式;
所述休眠唤醒模块用于切换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的工作模式,且通过监控中心远程控制所述无线倾角传感器进入或退出休眠模式;
所述倾角通信模块用于设置传输数据的数据码和传输码,数据码依次包括:鉴别字符、铁塔地标、网关地址、帧序号、倾角数据、帧尾校验码;传输码依次包括:数据长度、工作信道、电池电压、采集周期、传输状态码;
沉降监测器包括:沉降传感器和与沉降传感器连接的沉降信号处理电路;沉降传感器通过沉降信号处理电路与数据处理器连接;
沉降信号处理电路包括:沉降三极管Qcj1、沉降三极管Qcj2、沉降二极管VDcj、沉降电阻Rcj1、沉降电阻Rcj2、沉降电阻Rcj3、沉降电阻Rcj4、沉降电阻Rcj5、沉降电阻Rcj6、沉降电阻Rcj7、沉降电阻Rcj8、沉降电阻Rcj9、光电隔离模块GDcj、沉降电容Ccj1、沉降电容Ccj2、沉降电容Ccj3、增益放大芯片、放大器LM1、过零比较器LM2;
沉降三极管Qcj1的集电极和沉降三极管Qcj2的集电极、沉降二极管VDcj的阳极分别与沉降传感器连接,沉降二极管VDcj的阴极连接电源;沉降二极管VDcj连接电源起到稳流、续流作用;沉降三极管Qcj2的发射极接地;沉降三极管Qcj1的发射极与光电隔离模块GDcj输入端连接,沉降三极管Qcj1的基极和沉降三极管Qcj2的基极通过沉降三极管Qcj1与光电隔离模块GDcj输入端连接;光电隔离模块GDcj的输出端一端通过沉降电阻Rcj3与电源连接;光电隔离模块GDcj的输出端另一端分别与沉降电阻Rcj3第一端、沉降电容Ccj2第一端、沉降电容Ccj1第一端连接; 沉降电阻Rcj3第二端接地;沉降电容Ccj2第二端、沉降电阻Rcj5第一端同时与放大器LM1输出端和增益放大芯片一号管脚连接;沉降电容Ccj2第二端分别与沉降电阻Rcj5第二端和放大器LM1阴极输入端连接;放大器LM1阳极输入端通过沉降电阻Rcj4接地;
增益放大芯片八号管脚接地,六号管脚分别通过沉降电阻Rcj6接三号管脚以及通过沉降电阻Rcj8、沉降电阻Rcj9接五号管脚和过零比较器LM2的阳极输入端;七号管脚通过沉降电容Ccj3接地;二号管脚通过沉降电阻Rcj7接地;过零比较器LM2阴极输入端接地,过零比较器LM2输出端接数据处理器;
沉降三极管Qcj1和沉降三极管Qcj2构成了前端放大电路用于将沉降传感器感应的信号进行放大;放大后的信号进过光电隔离模块GDcj进行光电隔离后,通过沉降电容Ccj1、沉降电容Ccj2、沉降电阻Rcj3、沉降电阻Rcj4、沉降电阻Rcj5、放大器LM1组成的滤波电路进行滤波,滤波后的信号经过增益放大芯片以及周边电路进行二次放大,通过过零比较器LM2输出至数据处理器;
监控中心包括:数据接收发送模块、铁塔倾斜判定模块、沉降数据判断模块、储存模块、报警模块、显示器、倾斜趋势预测模块;
所述数据接收发送模块用于接收无线倾角传感器、数据处理器、风力传感器、沉降监测器传输的信号,并将监控中心的控制信号传输给数据处理器;
所述储存模块用于储存获取铁塔的信号和数据信息;
所述铁塔倾斜判定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X轴倾角信号和Y轴倾角信号,结合铁塔基础沉降量以及风力数据,判断铁塔的倾斜角度是否符合预设的阈值;
当X 轴倾角超过X轴倾角阈值或Y轴倾角超过Y 轴倾角阈值,且风力信号为小于二级时,输出一级报警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
当X 轴倾角超过X轴倾角阈值或Y轴倾角超过Y 轴倾角阈值,风力信号为小于二级,且沉降量大于预设阈值时,输出二级报警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
所述倾斜趋势预测模块用于当输出一级报警信号或输出二级报警信号时,从储存模块调取该报警铁塔的以往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以往的历史倾斜数据走势图,在显示器上显示;并预测该铁塔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倾斜发展趋势,形成倾斜发展趋势曲线图在显示器上显示;
还包括:设置在铁塔四边的四个调直装置;
调直装置包括:框架,所述框架上设置有转轴,转轴的轴向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形挡板,转轴位于框架外的一个端头处连接有制动齿轮,与制动齿轮相配的设置有锁紧机构,所述的锁紧机构包括与制动齿轮相配的锁紧头,锁紧头的底端与固定在框架上的锁紧缸的工作端相连,在框架上还设置有支撑板,并且支撑板和锁紧缸分别位于锁紧头的两侧,在锁紧头的底端与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弹簧,在框架内还设置有电机,电机上连接有调直通信模块、电机控制执行模块;
电机的工作端上设置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通过离合装置与设置在转轴另一个端头处的主动齿相连,所述的离合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框架上的三个气动缸,每个气动缸上设有气动控制模块;气动缸的工作端处设置有离合齿,且离合齿的转轴滑动支撑在位于框架上的支撑架的长孔内,所述的转轴、齿轮和与其配套的锁紧机构均为三个,并且三个齿轮在框架上呈品字形分布,每个所述转轴上设有绳索,所述转轴上的绳索拉持于塔身,绳索与塔身的拉持位置设置在靠近铁塔高度二分之一位置;
所述绳索与地面夹角为30 度至45 度之间;
所述监控中心还包括:电机运行控制模块、离合控制模块、调直电机编码模块;
调直电机编码模块用于对设置在铁塔四边的四个调直装置的电机进行编码,使发出的电机控制指令对应相应的接收电机;
电机运行控制模块用于向所述电机控制执行模块发送电机控制指令,使电机运行;
离合控制模块用于向气动控制模块发送气动控制指令,使气动缸运行;
所述调直通信模块用于分别接收电机运行控制模块和离合控制模块发出的控制指令;
所述电机控制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电机控制指令,使电机运行,所述气动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接收的气动控制指令,使气动缸运行,通过电机和气动缸的运行对铁塔调直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其特征在于,
三根转轴上的三个绳索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塔身拉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腐蚀树脂涂料包括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四氟乙烯40-6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0-35份、芳香族二元酸15-25份、癸二酸酯8-15份、磷酸二甲苯酯7-15份、聚氧丙烯甘油醚2-10份、纳米级气相白炭黑15-28份、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8-15份、磷酸-亚铁氰化钾5-15份、磷酸二氢锌3-10份、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5-15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3-8份、缩甲基纤维素5-10份、聚乙烯醇缩乙醛2-6份、纳米级二氧化钛10-20份、重铬酸钾4-9份、苯并三氮唑10-15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3-7份、硅酸镁15-25份、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7-16份、丁基纤维素5-8份、有机溶剂90-120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耐腐蚀树脂涂料包括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制备而成:四氟乙烯65份、丙二醇甲醚醋酸酯23份、芳香族二元酸19份、癸二酸酯10份、磷酸二甲苯酯10份、聚氧丙烯甘油醚5份、纳米级气相白炭黑20份、聚氧丙烯聚氧乙烯甘油醚10份、磷酸-亚铁氰化钾10份、磷酸二氢锌7份、磷酸二氢锌-重铬酸钾10份、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份、缩甲基纤维素10份、聚乙烯醇缩乙醛2份、纳米级二氧化钛15份、重铬酸钾4份、苯并三氮唑13份、二月桂酸二丁基锡5份、硅酸镁20份、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12份、丁基纤维素7份、有机溶剂120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基础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砂100-150份,砂细度模数为2-3,含泥量为1%-2%,堆积密度为1300kg/m3-1400kg/m3
碎石60-100份,碎石规格为7mm-18mm,含泥量为0.4%-0.7%,泥块含量为0.1%-0.4%,针片状含量4.8%-6%,其中5mm- 10mm占40%,10mm-20mm占60%,压碎指标值为8.5%-10%;
三聚氰胺4-9份、乙醛酸甲酯1-7份、焦磷酸钠4-8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6份、羧甲基纤维素钠3-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5-10份、水杨酸甲酯3-7份、三环己基锡1-3份、硅溶胶10-15份、改性淀粉5-10份、高岭土0.5-3份、阻迁剂0.1~0.5份、有机醇胺2-3份、石蜡3-5份,低压聚乙烯1-7份,硅烷偶联剂3-5份、聚二甲基硅氧烷3-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5-10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塔基础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砂150份,砂细度模数为3,含泥量为1.5%,堆积密度为1400kg/m3
碎石100份,碎石规格为7mm-18mm,含泥量为0.5%,泥块含量为0.32%,针片状含量5%,其中5mm- 10mm占40%,10mm-20mm占60%,压碎指标值为8.5%;
三聚氰胺9份、乙醛酸甲酯2份、焦磷酸钠5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份、羧甲基纤维素钠5份、聚乙烯吡咯烷酮7份、水杨酸甲酯5份、三环己基锡2份、硅溶胶11份、改性淀粉7份、高岭土2份、阻迁剂0.5份、有机醇胺3份、石蜡4份,低压聚乙烯5份,硅烷偶联剂4份、聚二甲基硅氧烷5份、羧甲基纤维素钠8份。
CN201610276417.XA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Active CN1059270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76417.XA CN105927027B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76417.XA CN105927027B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27027A true CN105927027A (zh) 2016-09-07
CN105927027B CN105927027B (zh) 2018-03-06

Family

ID=56836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76417.XA Active CN105927027B (zh) 2016-04-29 2016-04-29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2702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0166A1 (en) * 2017-11-26 2019-05-31 Ampjack Industries Ltd. Utility tower leve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9936220A (zh) * 2019-05-08 2019-06-25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弹性电网智能标识、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60U (ja) * 1984-06-11 1986-01-08 株式会社 泉創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送電用鉄塔
CN203785664U (zh) * 2013-11-20 2014-08-20 广西电网公司百色供电局 输电线铁塔倾斜及沉降预警系统
CN203798386U (zh) * 2014-04-28 2014-08-27 鼎兴联通(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传感器组合的铁塔数据采集装置
CN105041039A (zh) * 2015-09-02 2015-11-11 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市江都供电公司 一种电杆校正装置
CN105178679A (zh) * 2015-09-30 2015-12-2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安全智能的电力杆塔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560U (ja) * 1984-06-11 1986-01-08 株式会社 泉創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送電用鉄塔
CN203785664U (zh) * 2013-11-20 2014-08-20 广西电网公司百色供电局 输电线铁塔倾斜及沉降预警系统
CN203798386U (zh) * 2014-04-28 2014-08-27 鼎兴联通(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传感器组合的铁塔数据采集装置
CN105041039A (zh) * 2015-09-02 2015-11-11 江苏省电力公司扬州市江都供电公司 一种电杆校正装置
CN105178679A (zh) * 2015-09-30 2015-12-23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安全智能的电力杆塔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00166A1 (en) * 2017-11-26 2019-05-31 Ampjack Industries Ltd. Utility tower leve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US10710856B2 (en) 2017-11-26 2020-07-14 Ampjack Industries Ltd. Utility tower leve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9936220A (zh) * 2019-05-08 2019-06-25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弹性电网智能标识、控制方法及终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27027B (zh) 2018-03-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27023B (zh) 一种用于供电系统具有倾摆预警的耐蚀组立支撑机构系统
CN105839978A (zh) 一种供电系统带太阳能的耐腐蚀高压线路铁塔监控系统
CN206376515U (zh) 高空作业吊篮装置
CN105964195B (zh) 纳米核壳二氧化硅微球及增透减反复合镀膜液制备应用
CN105927027A (zh) 一种基于供电系统具有远程控制的耐腐蚀架空线铁塔系统
CN107100220A (zh) 深水基槽清淤智能有轨机器人
CN107237621A (zh) 一种用于垂直管井勘探的地下空间无人测量装置
CN205593726U (zh) 一种环保用土壤风蚀检测仪
CN102853986A (zh) 土壤风蚀沙化监测集沙仪
CN103666235B (zh) 一种聚氨酯防水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01289B (zh) 单人操作墨斗的弹线的方法
CN112253894B (zh) 一种智能化的管道机器人下井装置
CN209656694U (zh) 一种土壤侵蚀测量定位装置
CN114319248B (zh) 一种混凝土坝仓面养护方法
CN206656845U (zh) 一种风沙环境风洞组合式便携集沙仪
CN206174469U (zh) 一种适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附着于墙体的l型承力装置
CN205091999U (zh) 一种建筑模型沙盘
CN109057499A (zh) 一种稳固的测风塔
CN205634710U (zh) 一种塔吊遥控装置
CN212742443U (zh) 一种集水位、水质监测于一体的水利闸门
CN202853874U (zh) 土壤风蚀沙化监测集沙仪
CN206695870U (zh) 一种蓄能电站的水位计量装置
CN201907117U (zh) 双墨盒单人操作的墨斗
CN113324834A (zh) 一种降雨条件下h型抗滑桩加固岩堆边坡离心模型试验装置及方法
CN206799053U (zh) 太阳能驱动地滑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108

Address after: 273299, Jining Province, Surabaya County, River Road, No. Guangming Road, No. 34

Applicant after: SISHUI COUNTY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MPANY

Applicant after: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ddress before: 100031 Beijing, Xicheng District, West Chang'an Avenue, No., No. 86

Applicant before: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China

Applicant before: SISHUI COUNTY POWER SUPPLY COMPANY, STATE GRID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MPANY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eng Lei

Inventor after: Zhang Lanfang

Inventor after: Ji Guangbo

Inventor after: Liu Wei

Inventor after: Chen Hongwei

Inventor after: Zhang Xinqiang

Inventor after: Zhang Jianjun

Inventor after: Zhang Changbin

Inventor after: Ma Jianhua

Inventor after: Jiang Zhongjun

Inventor after: Li Peng

Inventor after: Feng Ye

Inventor before: Wang Changyan

Inventor before: Ji Guangbo

Inventor before: Kong Lingsheng

Inventor before: Liu Wei

Inventor before: Chen Hongwei

Inventor before: Wang Zongf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Xinqia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Changbin

Inventor before: Ma Jianhua

Inventor before: Jiang Zhongjun

Inventor before: Li Pe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Lanfa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