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2646B - 可穿戴智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智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2646B
CN105892646B CN201610086612.6A CN201610086612A CN105892646B CN 105892646 B CN105892646 B CN 105892646B CN 201610086612 A CN201610086612 A CN 201610086612A CN 105892646 B CN105892646 B CN 1058926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intelligent apparatus
wearable intelligent
lid
de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66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92646A (zh
Inventor
朴京俊
朱原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892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2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926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264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4Hand-worn input/output arrangements, e.g. data glov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1
    • G06F2203/012Walk-in-place systems for allowing a user to walk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 while constraining him to a given position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bstract

一种可穿戴智能装置,该可穿戴智能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单元;第一框架,该第一框架被构造为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单元并且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第一曲率以被穿戴在用户的身体上;以及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曲率的第二曲率,并且所述第二框架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框架可移动地联接,以在变形的同时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地移动。

Description

可穿戴智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移动终端的智能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被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智能装置。
背景技术
终端通常可以分为移动/便携式终端或固定终端。移动终端还可以分为手持终端或车载终端。移动终端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功能。这些功能的示例包括数据和语音通信、经由相机捕获图像和视频、记录音频、经由扬声器系统播放音乐文件以及在显示器上显示图像和视频。
一些移动终端包括支持玩游戏的附加功能,然而其它终端被构造为多媒体播放器。最近,移动终端已被构造为接收广播和多播信号,其使得能够观看诸如视频和电视节目的内容。为了执行上述功能,基本上,移动终端利用各种通信协议与不同的装置或网络连接并且能够向用户提供普适计算环境。具体地,移动终端正演进为实现网络的连接性和普适计算的智能装置。
传统上,作为移动终端的智能装置已经按照能够由用户的手持握并且用户习惯通过手携带智能装置或者放置在袋子或口袋中的尺寸来制造。然而,随着技术进步,智能装置按照较小的尺寸来制造,并且正演进为直接穿戴在用户的身体上的可穿戴装置。可穿戴智能装置基本上向正携带该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优点。然而,为了智能装置的更方便且更舒适的穿戴,在可穿戴装置中仍然需要许多改进。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致力于一种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而导致的一个或更多个问题的设备及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被方便且舒适地穿戴在用户身上的可穿戴智能装置。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本文所具体实现和广义描述的,根据第一方面,一种可穿戴智能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单元;第一框架,该第一框架被构造为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单元,并且所述第一框架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第一曲率以被穿戴在用户的身体上;以及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曲率的第二曲率,并且所述第二框架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框架可移动地联接以在变形的同时针对所述第一框架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框架能够由长板状的主体构造。所述第一框架能够包括根据所述第一框架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槽口,并且多个所述槽口能够被交替地布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两侧处。
所述第二框架能够被构造为形成用来容纳用于驱动所述可穿戴智能装置的部件的空间。
所述柔性显示单元附接至所述第一框架,并且能够与所述第一框架一起按所述第一曲率可恢复地变形。所述第二框架被布置在与所述第一框架相比更靠近用户的位置处并且能够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下部处。所述第二框架能够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滑动地联接,并且所述第二框架能够在变形的同时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外部相对地移动。
所述第二框架能够包括根据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切口。换句话说,所述第二框架能够包括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杆。所述连杆能够被构造为控制所述连杆之间的角度。更具体地,所述第二框架能够包括具有多个凹槽的第一连杆和具有突起的第二连杆,所述突起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并且与多个所述凹槽中的一个联接以针对所述第一连杆改变角度。所述可穿戴智能装置还能够包括:槽,该槽被设置到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一个;以及钩或突起,该钩或该突起被设置到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另一个以与所述槽联接,并且所述钩或所述突起能够根据所述槽而移动。
此外,所述可穿戴智能装置还能够包括被构造为裹住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盖,并且所述盖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规定的曲率。所述盖能够包括被设置有所述柔性显示单元的开口。所述盖能够包括按规定的间隔彼此分离的多个连杆构件,并且能够包括被构造为将相邻的连杆构件彼此连接的中间构件,所述中间构件被构造为在所述盖变形时一起变形。所述连杆构件可以不在所述盖变形时一起变形。
所述连杆构件能够被构造为不在所述盖变形时彼此干扰。更具体地,所述连杆构件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能够包括比上边缘短的下边缘。并且,所述连杆构件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能够包括倒梯形的形状。
而且,如果a:所述连杆构件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的下边缘的长度,b:在所述盖变形时彼此相邻的所述连杆构件的侧部的下边缘之间的间隔,t:所述盖的厚度,α:在所述盖变形时由经变形的盖形成的圆周角,r:在所述盖变形时经变形的盖的径向最外部中的曲率半径以及e:在所述盖的变形的部分中包含的连杆构件的数量,则a和b的和能够由下式确定。
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本文所具体实现和广义描述的,根据第二方面,一种可穿戴智能装置能够包括:柔性显示单元;框架,该框架被构造为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单元和其它部件,并且所述框架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规定的曲率以被穿戴在用户的身体上;以及盖,该盖被构造为裹住所述框架,并且所述盖被构造为与所述框架一起按规定的曲率可恢复地变形。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盖能够包括当所述盖变形时不变形的多个第一主体,以及被相应地布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之间并且在所述盖变形时一起变形的第二主体。
所述第一主体按规定的间隔彼此分离,并且所述第二主体能够被构造为将相邻的第二主体彼此连接。所述第一主体能够被构造为不在所述盖变形时彼此干扰。更具体地,所述第一主体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能够包括比上边缘短的下边缘。并且,所述第一主体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能够包括倒梯形的形状。
而且,如果a:所述第一主体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的下边缘的长度,b:在所述盖变形时彼此相邻的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部的下边缘之间的间隔,t:所述盖的厚度,α:在所述盖变形时由经变形的盖形成的圆周角,r:在所述盖变形时经变形的盖的径向最外部中的曲率半径以及e:在所述盖的变形的部分中包含的所述第一主体的数量,则a和b的和能够由下式确定。
本发明的适用性的进一步范围将从下文给出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更显而易见。然而,应该理解,详细描述和具体示例虽然指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仅通过例示给出,因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改变形式和修改形式将从详细描述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本发明从本文给出的以下详细描述和附图将变得被更充分地理解,附图仅通过例示来给出,进而不限制本发明,并且附图中:
图1是例示了与本发明有关的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构造的框图;
图2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侧视图;
图4是例示了根据图2所示的A-A线获得的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例示了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可穿戴智能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立体图以及根据B-B线获得的部分截面图;
图7是例示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视图;
图8是例示了变形的第一框架与变形的第二框架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9是例示了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视图;
图10是例示了使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变形的示例的侧视图以及部分放大的立体图;
图11是例示了图10所示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底部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图11所示的C-C线获得的截面图;
图13是例示了使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变形的示例的侧视图;
图14是例示了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底视图;
图15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盖的一部分的示意图;以及
图16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中的盖的连杆构件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根据本文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给出描述。为了参照附图简要描述,可为相同或等同的部件提供相同的附图标号,将不再重复其描述。通常,诸如“模块”和“单元”的后缀可用于指代元件或部件。本文使用这种后缀仅是为了方便说明书的描述,后缀本身并非旨在给出任何特殊含义或功能。
使用附图来帮助容易地理解各种技术特征,应该理解,本文呈现的实施方式不受附图的限制。因此,本公开应该被解释为扩展至附图中具体示出的更改形式、等同形式和替代形式以外的任何更改形式、等同形式和替代形式。
尽管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在本文中被用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该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通常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和另一元件。当元件被称为“与”另一元件“连接”时,该元件能够与另一个元件直接连接或者还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比之下,当元件被称为“与”另一元件“直接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智能装置能够包括蜂窝电话、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PDA(个人数字助理)、PMP(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导航、石板PC、平板PC、超级本、可穿戴装置(例如,手表型的终端(智能手表)、眼镜型的终端(智能眼镜)、头戴式显示器(HMD)等。然而,除了构造仅适用于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情况以外,本说明书还能够被应用于不同的通常的智能装置。
图1是例示了与本发明有关的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构造的框图。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无线通信单元11、输入单元12、检测单元14、输出单元15、接口单元16、存储器17、控制器18、电源单元19等。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可以具有比上述构造元件更多或更少的构造元件。
更具体地,在这些构造元件当中,无线通信单元11能够包括使得无线通信能够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与无线通信系统之间、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与不同的智能装置10之间或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与外部服务器之间被执行的一个或更多个模块。并且,无线通信单元11能够包括被构造为将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与一个或更多个网络连接的一个或更多个模块。
无线通信单元11能够包括广播接收模块11a、移动通信模块11b、无线互联网模块11c、短距离通信模块11d和位置信息模块11e中的至少一个。输入单元12包括用于获得图像信号的相机12a或图像输入单元、用于输入音频信号的麦克风12b或音频输入单元、以及用于使得用户能够输入信息的用户输入单元12c(例如,触摸键、按键(机械键)等)。音频数据或图像数据通过输入单元12获得,并且能够通过用户的控制命令来分析和处理。
感测单元14能够包括一个或更多个传感器以感测可穿戴智能装置的信息、围绕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环境信息和用户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例如,感测单元140能够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接近传感器14a、照明传感器14b、触摸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磁传感器、重力传感器(G-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运动传感器、RGB传感器、红外传感器(IR传感器)、手指识别传感器(手指扫描传感器)、超声传感器、光学传感器(例如,相机(参照12a))、麦克风(参照12b)、电池电量计、环境传感器(例如,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放射性检测传感器、热检测传感器、气体检测传感器等)和化学传感器(例如,电子鼻、保健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此外,能够通过将由上述传感器当中的两个或更多个传感器感测到的信息彼此组合来利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可穿戴智能装置。
输出单元15被用来生成与视觉的感测、听觉的感测和触觉的感测有关的输出。输出单元能够包括显示单元15a、音频输出单元15b、触觉模块15c和光学输出单元15d中的至少一个。显示单元15a能够通过形成具有触摸传感器的层结构或者形成具有触摸传感器的集成主体来实现触摸屏。触摸屏充当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与用户之间提供输入接口的用户输入单元12c,并且还能够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与用户之间提供输出接口。
接口单元16起到与可穿戴智能装置10连接的各种类型的外部装置的路径的作用。接口单元16能够包括有线/无线头戴式耳机端口、外部充电器端口、有线/无线数据端口、存储器卡端口、用于连接安装有标识模块的装置的端口、音频I/O(输入/输出)端口、视频I/O(输入/输出)端口和耳机端口中的至少一个。当外部装置与接口单元连接时,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执行与接口单元16所连接的外部装置有关的适当控制。
存储器17存储支持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各种功能的数据。存储器17能够存储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可驱动的多个应用程序(或应用)、用于操作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数据、以及命令。能够经由无线电通信从外部服务器下载应用程序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应用程序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制造可穿戴智能装置10时起存在于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以得到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基本功能(例如,打电话、接电话、接收消息、发送消息)。此外,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17中,被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并且被驱动以进行要由控制器18执行的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操作(或功能)。
除了与应用程序关联的操作之外,控制器18通常还用来控制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总体操作。控制器18可以通过对由上述各种构造元件输入或输出的信号、数据、信息等进行处理或者激活存储在存储器17中的应用程序来提供或处理适合于用户的信息或功能。
控制器18控制图1所示的构造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以驱动存储在存储器17中的应用程序。而且,控制器18能够通过将包括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的至少两个或更多个构造元件彼此组合以驱动应用程序来使得可穿戴智能装置10运行。
电源单元19能够被构造为接收外部电力或提供内部电力,以便在控制器18的控制下向包括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的构造元件中的每一个供应适当电力。电源单元19可以包括电池19a(参照图4),并且电池19a可以被构造为嵌入在可穿戴智能装置中,或者被构造为可从可穿戴智能装置拆卸。
这些构造元件中的至少一部分能够彼此协作,以根据下文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来实现控制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操作、控制和方法。控制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操作、控制和方法能够通过驱动存储在存储器17中的至少一个或更多个应用程序来实现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
可穿戴智能装置10被描绘为包括一类型(即,能够被穿戴在身体(即,以下附图中用户的腕部)上的手表型或手镯型)的装置,本发明可以不受此限制。本发明还能够被应用于各种结构,包括夹子型、眼镜型、折叠型(其中两个和更多个主体可移动地彼此组合)、滑盖型、摆动型和旋转型等。具体地,特定形式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构造和关于所述构造的说明通常能够不仅适用于特定形式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而且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
说明了上述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通常构造,然后在下文中参照相关附图示意性地说明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总体结构。对此,图2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例示了根据图2所示的A-A线获得的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截面图,图5是例示了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可穿戴智能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2和图4所示,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被分配到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内部的框架100/200。在图6至图9中更详细地示出了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这些框架能够作为包括两个框架100/200的框架组件被说明。基本上,框架100/200能够被构造为支撑对于驱动可穿戴智能装置10所需要的各种电子部件。另外,框架100/200能够被构造为形成容纳电子部件的空间。另外,在图10至图14中示出了与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类似的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代替图6至图9所示的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能够被分配到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内部,并且能够执行与上述功能相同的功能。
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形成该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外观的盖500。如图3清楚地示出的,盖500被构造为裹住框架100/200。因此,盖500能够不仅保护框架100/200,而且保护由框架100/200支撑或容纳的电子部件。类似地,盖500能够利用相同的方案裹住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而不是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
在图2中,为了容易地示出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内部,去除了包括显示单元15a的模块15e的部件的一部分。因此,与图2相比,在图4和图5中更详细地示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所有部件。
参照图4,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显示单元15a。能够从可穿戴智能装置10暴露显示单元15a,以使得显示单元15a在被穿戴在用户身上的状态下可被用户容易地看见。显示单元15a能够由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或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支撑。经暴露的显示单元15a能够与盖500一起形成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外观。显示单元15a能够向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更具体地,显示单元15a能够显示由可穿戴智能装置10处理的信息。例如,显示单元15a基本上输出各种图像和文本信息,并且能够显示关于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执行的应用程序的执行画面的信息、根据关于执行画面的信息的用户界面(UI)或关于图形用户界面(GUI)的信息。
显示单元15a能够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 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柔性显示器、3D显示器和电子墨水显示器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如果必要,能够向可穿戴智能装置10提供两个或更多个显示单元15a。例如,可以向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与图4中的显示单元15a的上部相对的底部提供附加显示器,以使得该附加显示器在与附图中的显示单元15a的位置相对的位置中暴露给用户。
显示单元15a能够包括显示模块15e和覆盖显示模块15e的窗口15f。显示模块15e能够由诸如上述LCD或OLED的显示元件制成。显示模块对应于实际上显示画面信息的构造元件。窗口15f能够被布置在暴露给显示模块15e的用户的一部分处,并且能够保护显示模块15e不受外部的影响。窗口15f不仅执行保护功能,而且使得用户能够看见显示在显示模块15e上的信息。
因此,窗口15f能够由适当硬度和透明度的材料制成。如果窗口15f仅由透明材料制成,则不仅显示模块15e而且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不同部分或内部部件能够暴露给用户。暴露可能使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外观降级。因此,除了窗口的被构造为暴露显示模块15e的画面信息的规定区域以外,可以优选地将窗口15f的一部分构造为不透明的。更具体地,能够将不透明层应用或附接至在窗口15f的后侧中围绕显示模块15e的边缘部分。不透明层能够被称为边框(bezel)。如图4所示,显示模块15e能够直接附接至窗口15f的后侧。显示模块15e能够按照各种方式直接附接至窗口15f,并且粘合剂能够被最方便地用来将显示模块直接附接至窗口。
显示单元15a能够包括被构造为检测在显示单元15a上输入的触摸以接收通过触摸方案输入的控制命令的触摸传感器(未描绘)。如果在显示单元15a上输入了触摸,则触摸传感器检测到该触摸,并且控制器18能够被构造为基于该触摸来生成与该触摸对应的控制命令。通过触摸方案输入的内容可以对应于能够在各种模式下指示或标明的文本、数字或菜单项。
此外,触摸传感器按照包括触摸图案的膜形式构造并且能够被布置在窗口15f与显示模块15e之间。或者,触摸传感器可以对应于直接图案化在窗口15f的后侧上的金属线。或者,触摸传感器能够与显示模块15e集成在一起。例如,触摸传感器可以被布置在显示模块15e的板上或者能够被安装在显示模块15e的内部。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显示单元15a能够与触摸传感器一起形成触摸屏。在这种情况下,触摸屏可以充当用户输入单元12c(参照图1)。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将物理键(例如,按键)另外设置到与作为触摸屏的显示单元15a相邻的位置,以作为用户输入单元12c方便用户的输入。
可穿戴智能装置10还能够包括被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内部的音频输出模块15b。音频输出模块15b能够通过向用户的耳朵递送呼叫信号的接收器来实现。并且,能够将扬声器作为附加的音频输出模块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以输出各种警报声音并重放多媒体的声音。并且,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被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内部的麦克风12b。麦克风12b能够不仅向可穿戴智能装置10输入用户的语音,而且向可穿戴智能装置10输入不同的声音。能够由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或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来支撑或容纳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
更具体地,当利用可穿戴智能装置10打电话时,能够将音频输出模块15b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更具体地,安装在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的长度方向端点或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的长度方向端点中,以使得音频输出模块被布置为靠近用户的耳朵。类似地,当打电话时,能够将麦克风12b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更具体地,安装在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的长度方向端点或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的长度方向端点中,以使得麦克风被布置为靠近用户的嘴巴。
具体地,能够将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更准确地说,彼此相对地分别安装在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的长度方向端点或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的长度方向端点中。将稍后利用相关构造元件来更详细地说明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的布置。
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将触觉模块包括在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内部。触觉模块15c能够被构造为响应于用户输入来提供触觉反馈。如附图所示,触觉模块15c能够由振动电机来构造,并且各种装置能够被应用为触觉模块15c。触觉模块15c能够不仅利用触觉反馈而且利用振动来向用户通知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各种状态。可穿戴智能装置10还能够将板13包括在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内部。板13对应于各种电子部件(即,构造控制器180的各种处理器)与辅助处理器的不同电路和元件一起被安装的构造元件。
该板能够控制可穿戴智能装置10(更具体地,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所有构造元件11至19)的总体操作。而且,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作为被构造为供应电力的电源单元19的电池19a(参照图1)。电池19a可以被构造为被嵌入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内置)或者可以被构造为可从可穿戴智能装置10拆卸。能够经由连接至终端的电力电缆对电池19a进行充电。并且,电池19a能够被构造为经由无线充电器以无线方式充电。能够通过磁感应方案或谐振方案(磁谐振方案)来实现无线充电。如附图所示,能够由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或框架300/400的第二示例来支撑或容纳触觉模块15c、板13和电池19a。
与上述各种部件一起,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穿戴在用户的身体上。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被构造为作为手表或手镯被穿戴在身体(具体地,用户的腕部)上。因为用户的腕部具有大曲率,如图5所示,所以可穿戴智能装置10还被构造为具有大曲率以使得装置绕腕部盘绕。为了使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变形,基本上需要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外观和框架这二者的变形。因此,形成外观的盖500以及形成框架的框架100至400能够被构造为实际上变形为具有大曲率。在图5中,附图所示的右部变形为绕用户的腕部盘绕,而左部未变形以将右部与左部进行比较。此外,因为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大部分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所以有必要使除框架100至400和盖500之外的大部件变形。
然而,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可以包括由不能变形的材料制成的部件,诸如板13等。因此,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不可变形部分以容纳不能变形的部件。并且,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可能有必要具有不可变形部分以用于不同的功能目的。由于这个原因,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盖500能够至少包括不可变形部分530。因此,尽管框架100/200/300/400中的全部都能够变形,但是可穿戴智能装置10本身可以通过形成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外观的盖500的不可变形部分而具有一些不可变形部分。为了使经变形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具有良好外观,优选地使可穿戴智能装置10对称地变形。因此,能够将不可变形部分(包括盖的不可变形部分530)设置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中心点处。具体地,如图5所示,除了被设置在中心处的不可变形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即,附图中的左部和右部)能够变形以被穿戴在用户身上。
如果可穿戴智能装置10包括能够维持变形状态的机构,如图5所示,则用户能够在改变除了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不可变形部分以外的其它部分之后连续地穿戴可穿戴智能装置10。此外,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被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两端中的联接机构。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变形之后,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两端能够通过联接机构彼此连接,并且用户能够连续地使用可穿戴智能装置10。
此外,为了脱下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可穿戴智能装置10有必要被恢复到先前的状态或至少被展开。因此,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被构造为被恢复到原始状态。事实上,形成可穿戴智能装置的外观和框架的框架100至400以及盖500能够被构造为被恢复到原始状态。考虑到上述变形和恢复,可穿戴智能装置10(具体地,框架100至400和盖500)能够被构造为按规定的曲率变形以使得装置被恢复。因此,框架100至400和盖500能够由诸如金属或塑料的具有特定程度的挠性和弹性的材料制成,以便于可恢复的变形,即,弹性弯曲。
关于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总体变形,还有必要考虑内部部件的变形和内部部件的布置。首先,如附图所示,显示单元15a可以具有大尺寸以向用户方便地提供更多信息,并且显示单元能够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以具有大尺寸。因此,除可穿戴智能装置10之外,显示单元15a还能够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更具体地,能够通过由诸如塑料的可变形材料制成的柔性显示器来构造显示单元15a(具体地,模块15e和窗口15f)。此外,难以利用可变形材料来制造板13。
因此,在板13当中,能够将第一板13a优先地容纳到被设置在中心处的不可变形部分。因为与不可变形部分紧邻的一部分与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的其它部分相比很少变形,如图4和图5所示,所以能够将第二板13b容纳到相邻部分。因为振动电机15c也难以变形,所以也能够将振动电机容纳到不可变形部分。此外,电池19a能够用柔性材料制造。因此,为了向可穿戴智能装置10供应足够的电力,电池19a能够被制造为具有大尺寸并且能够与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一起可恢复地变形。
为了有效地使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的空间,能够将大尺寸的电池布置在与属于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可变形部分的左部和右部的板13的平面相同的平面处。尽管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不能变形,但是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因此,能够将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分别布置在不发生变形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处。
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变形,即,弯曲或折叠以具有适合于用户的腕部的大曲率并且能够被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并且,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通过被恢复到原始状态(即,通过被展开)而被从用户的腕部脱下。而且,如图3和图5所示,如果可穿戴智能装置10被完全恢复,即,如果可穿戴智能装置10被完全展开,则装置可以具有条形式。具体地,如果从用户的腕部脱下了可穿戴智能装置10,则该装置可以具有诸如通常的移动终端的形状。
因此,如果必要,用户从用户的腕部脱下可穿戴智能装置10,然后能够将该装置用作通常的移动终端。作为代表性示例,用户可以从用户的腕部脱下可穿戴智能装置10,然后能够在通过手持握该装置的同时打电话。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分别被布置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两端处。因此,如果用户在通过手持握装置的同时把完全展开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带到用户的面部,则能够分别将音频输出模块15b和麦克风12b靠近地布置在用户的耳朵和嘴巴处,并且用户能够方便地打电话。基本上,当可穿戴智能装置10通过变形而被穿戴在用户身上时,该可穿戴智能装置能够执行移动终端的所有功能,例如通信功能和多媒体功能。
此外,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被构造为在该可穿戴智能装置被使用的同时反复变形和恢复的情况下,与盖500不同,框架100至400应该与由这些框架容纳或支撑的各种部件一起反复变形和恢复。因此,有必要考虑到上述功能来设计框架100至400。在这些框架当中,在下文中首先参照相关附图详细地说明根据第一示例的框架100/200。
图6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立体图以及根据B-B线获得的部分截面图,图7是例示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视图,图8是例示了变形的第一框架与变形的第二框架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图9是例示了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侧视图。因为图1至图5示出了包括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所以图6至图9可以另外参照关于图1至图5所示的框架100/200的第一示例的说明。
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因为框架100/200支撑或容纳各种部件,所以框架的组件可以具有相当大的尺寸,具体地,具有相当大的厚度(t)。框架100/200按大曲率与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一起变形以被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由于经变形的框架100/200的相当大的厚度,在经变形的框架100/200的组件中,可能在径向最外平面(R)的曲率/半径曲率与最内平面(R’)的曲率/半径曲率之间存在大的差。为了参照,图7示出了在框架100/200变形之前的最外平面(R)和最内平面(R’),图8示出了在框架100/200变形之后实际的径向最外平面(R)和最内平面(R’)。
曲率/半径曲率的差可以导致这些平面(R/R’)当中的一个平面的变形限制另一平面的变形的结果。因此,如果框架100/200通过由单体构造的构件形成,则可以阻止框架100/200按优选的大曲率变形。由于这个原因,能够通过由构成彼此不同的构件构成的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来构造可穿戴智能装置10。框架100/200可以形成框架组件以支撑和容纳部件。
在使框架组件变形的情况下,将参照图8详细地说明第一框架100与第二框架200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因为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反复变形和恢复,所以这些框架能够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规定的曲率。因此,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能够由诸如金属或塑料的具有特定程度的挠性和弹性的材料制成,以便于可恢复的变形,即,弹性弯曲。
首先,当使第一框架100变形为具有曲率时,能够将第一框架在结构上布置在径向最外部(即,最外平面(R))处。具体地,能够将第一框架100布置在暴露于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外部的显示单元15a附近。因此,第一框架100能够被基本上构造为支撑显示单元15a。更具体地,为了支撑在可穿戴智能装置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显示单元15a,第一框架100能够由也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板构件(即,与条状的构件对应的主体110)来构造。如图3所示,能够将显示单元15a(具体地,显示模块15e)放置在第一框架100上,具体地,显示单元能够附接至第一框架100。并且,能够将窗口15f放置在显示模块15e上,具体地,窗口能够附接至显示模块15e。
因此,由于层叠和附接在第一框架100上的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的层叠和附接,显示单元15a能够在由第一框架100支撑的同时附接至第一框架100。能够按照各种方法附接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作为简单方法,能够使用粘合剂来附接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由于附接,显示单元15a和第一框架100被形成为单体。因此,显示单元15a和第一框架100能够被构造为一起可恢复地变形。
尽管第一框架100能够由固体110构造,但是可能需要具有相对更多的力来使固体110变形。因此,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框架100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或更多个槽口111以容易地使第一框架变形。当第一框架100变形为具有曲率时需要的力(即,当第一框架弹性地弯曲时需要的力)可能受与第一框架100的长度方向(L)正交的方向(即,图6所示的宽度方向(W)的截面)影响。如果宽度方向(W)的截面减小,则对于同一变形来说可能需要少得多的力。因此,为了减小宽度方向(W)的截面,能够根据第一框架的宽度方向(W)使槽口111延伸。
并且,为了比较容易的变形,可以优选地在第一框架100上形成多个槽口111。因为多个槽口111形成在宽度方向上,所以为了向第一框架100提供多个槽口111,如附图所示,多个槽口根据第一框架100的长度方向(L)被布置并且能够按规定的间隔彼此分离。而且,当考虑第一框架100的形状(即,第一框架的板形状)时,槽口111无法形成在第一框架100的宽度方向的整个上方。因此,槽口111从第一框架100的一侧(具体地,与第一框架100的长度方向(L)平行的一侧)向内延伸,并且该槽口可能未达到第一框架的另一侧。如果槽口111被布置在第一框架100的仅一侧处,则第一框架100可能难以均匀地变形。
因此,如附图所示,能够将槽口11交替地分配到第一框架100的两侧。此外,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因为可穿戴智能装置10包括难以变形的部件,所以该可穿戴智能装置有必要具有不可变形部分以容纳这些部件。由于这个原因,槽口111形成在除了第一框架1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上。因为槽口111未形成在中心部分上,所以与不同的部分相比能够使中心部分显著更少地变形。因此,能够形成实际的不可变形部分112。不可变形部分112位于与盖500的不可变形部分53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如图4所示,不可变形部分112能够与盖500的不可变形部分530一起容纳诸如板13和触觉模块15c的不可变形部件。
第二框架200被构造为在功能上容纳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部件。第二框架200能够包括被构造为形成在结构上容纳部件的空间的主体210,并且主体210实际上能够包括容器形状。例如,能够将板13、触觉模块15c、电池19a等容纳在主体210中。为了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有限内部空间中保证容纳空间,第二框架200(即,第二框架的底部)能够按规定的间隔与第一框架100分离。具体地,能够将第二框架200布置在第一框架100的下面或者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下部处。
因为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下部与用户的腕部相邻,所以可以将这说明为第二框架200被布置在与第一框架100相比更靠近用户的位置处。因此,第二框架200形成规定的容纳空间,并且第一框架100可以在支撑显示单元15a的同时在使所形成的容纳空间闭合时起作用。因此,当使装置变形为具有曲率时,能够将第二框架200的至少一部分在结构上布置在径向最内部,(即,最内平面(R’))处。因此,在最内平面(R’)中变形的第二框架200的曲率和半径曲率可以与在最外平面(R)中变形的第一框架100的曲率和半径曲率不同。
第二框架200能够由固体210构造以稳定地容纳部件。然而,如稍后参照图8所描述的第一框架的变形与第二框架的变形之间的关系所示,第二框架200能够按比第一框架100的曲率大的曲率变形。具体地,能够使第二框架200(即,第二框架的被布置在最内平面(R’)处的底部)变形比第一框架100更多。因此,如图2、图6、图7和图9所示,第二框架200(即,主体210)还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或更多个切口211以更方便地使第二框架200变形。
与第一框架100类似,因为在第二框架弹性地弯曲时需要的力可能受图6所示的宽度方向(W)的截面影响,所以能够根据第二框架200的宽度方向使切口211延伸。第二框架200的宽度方向(W)的截面被切口211显著地减小。因此,能够利用更少的力容易地使第二框架200变形。为了更方便地使第二框架变形,可以优选地在第二框架200(更具体地,第二框架的主体210中)形成多个切口211。能够通过彼此分离来根据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布置宽度方向的多个切口211。由于宽度方向的多个切口211,能够将主体210划分为彼此分离的多个肋部。
如图6和图7所示,第二框架200能够包括围绕第一框架100的圆周的子框架213以及与子框架213连接并与第一框架100交叉以围绕部件的肋部210。此外,为了形成被构造为容纳不可变形部件的不可变形部分,切口211c能够形成在除了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部分以外的其余部分处。因此,因为不包括切口211的中心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显著更少地变形,所以能够将中心部分形成为不可变形部分212。不可变形部分212位于与盖500的不可变形部分530的位置和第一框架100的不可变形部分112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如图4所示,不可变形部分212能够容纳诸如板13和触觉模块15c的不可变形部件。
因为第二框架200具有用于围绕部件的容器形状的主体210,如附图所示,所以第二框架200还能够容纳第一框架100以及显示单元15a。更具体地,第二框架包括开口214。能够经由开口214将第一框架100和显示单元15a插入到第二框架200中。因此,能够将显示单元15a和第一框架100与其它部件一起更稳定地安装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中。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显示单元15a的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这二者能够仅由第一框架100支撑。
然而,为了更稳定地支撑显示单元15a,显示单元能够由第二框架200另外支撑。尽管第二框架200能够被构造为支撑显示单元15a的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这二者,但是图4和其它附图示出了第二框架200被构造为仅支撑窗口15f以使得可穿戴智能装置具有紧凑外观。更具体地,第二框架200能够包括被构造为支撑显示单元15a的底座部分。因为规定的内部外围表面由于开口214的形成而相对地靠近开口214形成在主体210上,所以底座部分230能够从形成开口的第二框架或主体210的内部外围表面向内延伸。具体地,底座部分230被设置到第二框架或该第二框架的主体210的内部外围表面,并且能够由延伸至底座部分的内部方向的凸缘来构造。如附图所示,底座部分230被布置在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处并且能够稳定地支撑显示单元15a(即,窗口15f)。
如前面描述早前所讨论的,当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按大曲率变形时,由于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组件的相当大的厚度,经变形的第一框架100被布置在径向最外表面(R)处并且第二框架的一部分被布置在径向最内表面(R’)处。彼此不同的这些布置可以导致与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中的变形的程度对应的曲率差。因此,为了平滑地执行变形和恢复,有必要考虑到变形的量的差异或变形的程度的差异来设计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在图8中,说明了导致上述曲率差的几何相互关系。在下文中参照图8和其它附图更详细地说明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来设计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以解决曲率差或变形量差。
首先,图8的(a)是例示了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变形之前的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示意图。更具体地,第一框架100能够由被布置在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组件的最外表面(R)处的直线来简化。另外,第二框架200的至少一部分(即,与框架组件100/200的外部外围表面对应的底部)能够由被布置在径向最内表面(R’)处的直线来简化。如附图所示,在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变形之前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通过相同长度来构造。
图8的(b)是例示了从图8的(a)的状态变形的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示意图。由于框架组件100/200的相当大的厚度,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曲率半径r1/r2。尽管曲率半径r1/r2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原点,但是为了清楚,图8的(b)示出了单个原点(O)。如附图所示,第二框架的曲率半径(r2)与第一框架的曲率半径(r1)相比被缩短厚度(t)那么多。因为曲率与曲率半径成反比,所以第二框架的曲率(C2)与第一框架的曲率(C1)相比显著增加。
具体地,第一框架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第一曲率(C1),并且第二框架能够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大于第一曲率(C1)的第二曲率(C2)。因此,由于第二曲率(C2),与第一框架100相比,能够使第二框架200变形更多。如图8的(c)所示,如果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由单体形成,则按更大曲率(C2)变形的第二框架200被按第一曲率(C1)变形的第一框架100约束。
这个现象还能够通过当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变形时圆周之间的差来说明。因为第二框架200的曲率半径(r2)小于第一框架100的曲率半径(r1),所以如果框架100/200按规定的圆周角一起变形,则第二框架200的圆周在相同的圆周角下变得小于第一框架100的圆周。具体地,如果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由单体形成,则应该缩短第二框架200的圆周,以在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变形时形成平滑的曲率。
因此,第二框架200接收到比第一框架100所接收到的压力相对较高的压力。因此,如附图所示,第二框架可能严重地扭曲。因为第二框架200与用户的身体相邻,所以严重扭曲对于用户而言可能是不舒适的。由于这个原因,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能够分别由彼此不同的构件制成,以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变形时防止在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之间发生相互干扰。
另外,如果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彼此完全分离,则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可能不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并且可能难以稳定地容纳或支撑内部部件。因此,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由彼此组合的独立构件来构造。此外,在第一框架100与第二框架200之间彼此不同的曲率(C1/C2)以及由于曲率而导致的变形差被选择,以用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组件的平滑的变形。具体地,可以优选地具有能够允许第二框架200的更大曲率(即,第二框架与第一框架100相比在没有长度减小和相对压力的情况下的更多变形)的联接结构。关于此,如果第二框架200能够在无需束缚于第一框架100的情况下相对地移动,则能够使第二框架200变形为具有几何上需要的曲率(C2)。
由于这些原因,第二框架200能够被构造为更多地变形,即,第二框架200能够被构造为在与第一框架100组合的同时与第一框架100相比具有更大曲率(C2)。具体地,第二框架200能够被构造为与第一框架100可移动地联接。这个联接机构向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组件本身提供结构稳定性,并且使得平滑且稳定的变形能够在用户穿戴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同时被执行。在下文中,参照相关附图更详细地说明使得第二框架200的可移动联接能够在第一框架100上被执行的联接机构。
参照图6和图7,作为联接机构,第一框架100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或更多个槽121。能够将槽121设置到第一框架100,即,支撑显示单元15a的主体110。另外,如附图所示,因为槽121被设置为与裹住第一框架100的侧面的第二框架200联接,所以能够将槽121设置到第一框架100的面对第二框架200的侧面以便容易联接。为了将槽121设置到第一框架100的侧面,第一框架100可以具有被设置到第一框架100的侧面的至少一个或更多个凸缘。槽121能够形成在凸缘上。并且,作为联接机构,第二框架200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或更多个钩或凸起220。能够将凸起220基本上插入到槽121中。凸起220形成在第二框架200上,即,形成在第二框架200的主体210的面对第一框架100的侧面的侧面上,以容易地与槽121联接。
凸起220通过凸起的插入与槽121联接,并且与凸起220连接的第二框架200还能够与包括槽121的第一框架100联接。因为槽121根据第一框架100或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凸起220可以根据槽121在长度方向(L)上移动。具体地,因为凸起220和第二框架200被形成为单体,所以第二框架200和凸起220能够根据槽121的引导而移动。第二框架200和凸起220的移动是根据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L)来执行的。
更具体地,如图6的部分放大的截面图所示,能够在槽121的附近形成底座部分122。如附图所示,底座部分122可以具有凹陷形式。凸起220能够与底座部分122啮合并且能够由底座部分122支撑。为了与底座部分啮合或者为了由底座部分122支撑,凸起220能够另外包括凸缘221。该凸缘能够在径向方向上从凸起220延伸,能够被放置在底座部分122上或者能够与底座部分122啮合。因此,凸起220能够在无需与槽121分离的情况下根据槽121而移动。
由于这个原因,凸起220能够与槽121更稳定地联接。由于同一原因,第二框架200能够通过凸起220和槽121与第一框架100可移动地联接。为了更稳定的联接,多个凸起220和多个槽121能够被设置到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并且能够根据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L)被布置。而且,在附图和说明书中,尽管槽121和凸起220分别被设置到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但是能够将槽121设置到第二框架200而不是第一框架100,并且能够将凸起220设置到第一框架100而不是第二框架200。因此,作为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联接机构,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被设置到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中的一个的槽以及被设置到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中的另一个以与槽联接的凸起。在这种情况下,凸起能够根据槽而移动。
为了使用户穿戴可穿戴智能装置10,用户首先如图5所示使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变形。尽管图5示出了仅基于中心部分使装置的右部变形的情况,但是左部也变形以被穿戴在用户身上。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变形能够不仅包括盖500的变形而且包括盖500中的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变形。返回参照图8的(b),当装置变形以被穿戴在用户身上时,首先,能够使第一框架100变形为具有第一曲率(C1)。除第一框架100的变形之外,第二框架200也按第二曲率(C2)变形。由于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几何布置,因为第二曲率(C2)大于第一曲率(C1),所以与第一框架100相比有必要更多地使第二框架200变形。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包括槽121和凸起220的联接机构使得相对更大的变形能够被执行。
更具体地,尽管凸起220与槽121联接,但是凸起220能够在槽121中自由地移动。事实上,凸起220能够在使装置变形期间根据槽121而滑动。由于凸起220根据槽121移动的移动,第二框架200能够在使装置变形期间与第一框架100可滑动地联接。如图9所示,凸起220能够在由槽121引导的同时在使装置变形期间根据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L)向外移动。因此,如由图9和图8的(b)的箭头方向所示,第二框架200能够在装置变形的同时响应于第一框架100在长度方向上向外移动。
因此,第二框架200能够通过包括槽121和凸起220的联接机构与第一框架100可移动地联接。在第二框架200与第一框架100一起变形的同时,第二框架200能够响应于第一框架100相对地移动。这使得第二框架200能够在无需改变相对移动长度的情况下按更大曲率(C2)进行相对更大的变形。因此,如图8的(b)和图9所示,第二框架200能够相对地移动比第一框架100多箭头(M)的尺寸那么多。因此,能够在无需束缚于第一框架100的情况下使第二框架200变形为具有平滑的曲率(C2)。槽121和凸起220(即,联接机构)能够将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彼此组合以稳定地容纳和支撑内部部件。同时,联接机构能够使得第二框架200能够执行与第一框架100的可移动联接和相对移动。因此,当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变形以被穿戴在用户身上时,联接机构能够使得第二框架200能够形成平滑的曲率和弯曲的表面。
因此,联接机构能够向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组件本身提供结构稳定性,然后可以能够在用户穿戴可穿戴智能装置10时向用户提供由平滑且稳定的变形导致的舒适穿戴。而且,当装置被穿戴在用户身上时,能够借助于上述结构特性按适合于用户的曲率容易地使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变形。通过这样做,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可穿戴智能装置10。
此外,返回参照图8的(a),在装置变形之前,包括在第一框架100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P1和P2)以及包括在第二框架200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P1’和P2’)分别被布置在相同的垂直线上。具体地,在装置变形之前,第二框架200的这些点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与第一框架100的各个点相同的相对位置。然而,如图8的(b)所示,如果装置变形,则第二框架200的点(P1’和P2’)由于彼此不同的曲率(C1和C2)而可能在垂直方向上与第一框架100的点(P1和P2)分离或偏心。
并且,由于第一曲率(C1)与第二曲率(C2)之间的差,圆周角(α1)被增加为圆周角(α2)。因此,第二框架200的对应点(P1’和P2’)的分离和偏心距也由于第一框架100的点(P1和P2)而增加。更具体地,如附图所示,在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长度方向上,与中心部分分离的点(P2、P2’)的偏心距可以大于与中心部分相邻的点(P1、P1’)的偏心距。具体地,随着从第一框架100和第二框架200的中心部分向外移动,能够逐渐增加偏心距。
而且,这意味着第二框架200(或凸起200)的相对移动量对于第一框架100(或槽121)来说随着远离中心部分而逐渐增加。移动量的差通过图9中根据位置在尺寸上彼此不同的箭头来表示。根据联接机构,被设置在这些点(P’和P2’)中的每一个处的凸起220能够移动槽121的上述偏心距那么多。如果在不考虑偏心距的差的情况下设计槽121,则被设置在第二框架200的中心部分附近的凸起220能够在装置变形的同时充分地移动。相反,与第二框架200的中心部分分离的凸起220可能在装置变形的同时受槽121约束。
因此,如图7清楚地示出的,随着在长度方向上从第一框架100或第二框架200的中心部分向外移动或者随着远离中心部分,能够逐渐增加槽121a至121e的尺寸。具体地,与中心部分分离的槽121e的尺寸可以大于与中心部分相邻的槽121a的尺寸。根据上述构造,凸起220或第二框架200与第一框架100或槽121相比能够更平滑地移动并且能够稳定地变形为第二曲率。
除根据上述第一示例的框架100/200之外,在以下描述中详细地说明根据第二示例的框架300/400。尽管根据第二示例的框架300/400提供与第一示例的功能相同的功能,但是框架300/400能够在结构上与根据第一示例的框架100/200区分开。具体地,根据第二示例的框架300/400能够代替根据第一示例的框架100/200被布置在盖500的内部处,并且能够向可穿戴智能装置10提供预定功能。由于这个原因,在以下描述中主要说明第二示例的与第一示例区分开的特性。未独立地说明的第二示例的结构和功能全部与第一示例相同。因此,除非提及了特殊相反的引用,否则关于第一示例的说明和附图被全部同样地包括在关于第二示例的说明和附图中。
图10是例示了使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变形的示例的侧视图和部分放大的立体图,图11是例示了图10所示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底部的立体图,图12是根据图11所示的C-C线获得的截面图,图13是例示了使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变形的示例的侧视图,图14是例示了被变形为穿戴在用户的腕部上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底视图。
与根据第一示例的框架100/200类似,第二示例还能够包括由彼此不同的独立构件构成的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以防止该第一框架和该第二框架在装置变形时彼此约束。框架300/400能够形成框架组件以支撑和容纳部件。而且,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能够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规定的曲率以反复地执行变形和恢复。因此,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能够由诸如塑料或金属的具有特定程度的挠性和弹性的材料制成。
首先,能够将第一框架300在结构上布置在径向最外部,(即,最外平面(R))处(参照图7和图8)以在装置变形时具有曲率。具体地,能够将第一框架300布置在暴露于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外部的显示单元15a附近。因此,第一框架300能够被基本上构造为支撑显示单元15a。更具体地,为了支撑在可穿戴智能装置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显示单元15a,第一框架300能够通过也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板构件(即,与条状的构件对应的主体310)来构造。
如关于第一示例早前参照图3所提及的,能够将显示单元15a(具体地,显示模块15e)放置在第一框架300上,具体地,显示单元能够附接至第一框架300。并且,能够将窗口15f放置在显示模块15e上,具体地,窗口能够附接至显示模块15e。因此,由于层叠和附接在第一框架300上的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的层叠和附接,显示单元15a能够在由第一框架300支撑的同时附接至第一框架300。能够按照各种方法附接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作为简单方法,能够使用粘合剂来附接显示模块15e和窗口15f。
由于附接,显示单元15a和第一框架300被形成为单体。因此,显示单元15a和第一框架300能够被构造为一起可恢复地变形。并且,如图10清楚地示出的,第一框架300能够由固体310构造。然而,可能需要具有相对较强的力来使固体310变形。因此,尽管关于示例2未描绘,但是第一框架300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或更多个槽口,诸如关于第一示例早前在图2和图6中提及的槽口。包括在第一框架300中的槽口能够同样地具有关于第一示例所说明的所有特性。
第二框架400被构造为功能上容纳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部件。如附图所示,第二框架400能够包括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杆410。连杆410能够形成在结构上形成容纳有部件的空间的第二框架400的主体。多个连杆410中的每一个具有形成在各个连杆的内部的内部空间。当多个连杆彼此连接时,这些内部空间中的每一个彼此连接并且能够形成大空间。例如,能够将板13、触觉模块15c、电池19a等容纳在通过彼此连接的多个连杆410形成的内部空间中。
更具体地,如图10的部分放大图所示,连杆410能够包括底部412以及被分别设置到底部412的两侧的侧壁411。侧壁411按规定的间隔彼此分离。因此,内部空间能够由侧壁和底部412形成。第一铰链413按照长度方向形成在侧壁411的一个端部处,并且第二铰链414能够形成在侧壁的另一端部处。第一铰链413能够经由铰链轴415与相邻连杆410的第二铰链414枢转地连接。因此,连杆410能够被构造为彼此枢转地连接。由于这个原因,第二框架400与第一框架300相比能够按更大曲率更平滑地变形。
为了在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有限内部空间中保证容纳空间,第二框架400(即,第二框架的底部)能够按规定的间隔与第一框架300分离。具体地,能够将第二框架400布置在第一框架300的下面或者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下部处。因为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下部与用户的腕部相邻,所以可以将这说明为第二框架400被布置在与第一框架300相比更靠近用户的位置处。因此,第二框架400形成规定的容纳空间,并且第一框架300可以在支撑显示单元15a的同时在使所形成的容纳空间闭合时起作用。因此,当装置变形为具有曲率时,能够将第二框架400的至少一部分在结构上布置在径向最内部(即,最内平面(R’))处(参照图7和图8)。
连杆410能够被构造为控制第二框架400中的相邻连杆410之间的角度。返回参照图10的部分放大图,对于该控制机构,它能够将多个凹槽417设置到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杆410a和第二连杆410b中的一个。具体地,它能够将多个凹槽417设置到第一连杆410a。因为多个凹槽417旨在与另一连杆(即,第二连杆410b)的结构互锁,所以能够将多个凹槽设置到第一连杆410a的第二铰链414(即,第一连杆410a的要与第二连杆410b相邻的连接部分)。
并且,第一连杆410a能够包括被分别布置为高度彼此不同的凹槽417a至417c。此外,能够将凸起416设置到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杆410a和第二连杆410b当中的另一连杆,即,第二连杆410b。能够将凸起416设置到第二连杆410b的第一铰链413,即,第二连杆410b的要与第一连杆410a相邻的连接部分。凸起416能够形成在第一连杆410a而不是第二连杆410b上。类似地,凹槽417还能够形成在第二连杆410b而不是第一连杆410a上。凸起416能够与凹槽417a至417c中的一个组合。因为凹槽417a至417c的高度彼此不同,所以如果凸起416与彼此不同的凹槽417a至417c组合,则彼此连接的两个连杆(即,第一连杆410a和第二连杆410b)可以形成彼此不同的角度。
因此,尽管未一致地提供外力,即,如果仅一次提供外力,则彼此连接的两个连杆410a/410b之间的角度能够由包括上述凹槽417和凸起416的控制机构来控制。具体地,在连杆410a与连杆410a所连接的不同连杆410b之间形成的角度能够由控制机构控制。由于这个原因,为了控制角度,第二框架400能够包括被设置到彼此连接的相邻连杆410a/410b中的一个的多个凹槽417以及被设置到另一连杆并与多个凹槽417中的一个组合以针对这些连杆中的一个改变角度的凸起416。换句话说,可以将这说明为第二框架400包括具有多个凹槽417的第一连杆410a和具有凸起416的第二连杆410b,所述凸起416被构造为与多个凹槽417中的一个组合以改变与第一连杆410a的角度。
因为彼此连接的相邻连杆410之间的角度是可控的,所以由连杆410形成的整体角度也可以是可控的。因为连杆410形成第二框架400的主体,所以能够通过控制连杆410的整体角度来控制第二框架400的变形的整体量或第二框架400的变形的程度。具体地,如早前在第一示例中提及的,能够控制由第二框架400形成的第二曲率(C2)。例如,如图13所示,能够使第二框架400变形为对于粗腕部的用户来说具有相对较小的曲率的形状(S1)。
并且,能够使第二框架400变形为对于细腕部的用户来说具有相对更大的曲率的形状(S2)。而且,因为第二框架400的变形涉及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变形,所以还能够通过控制连杆410之间的角度来控制可穿戴智能装置10本身的变形。此外,如果凸起416被插入到凹槽417中,则除非提供了附加的外力,否则凸起416可以不与凹槽417分离。具体地,如果未提供附加的外力,则连杆410能够被构造为维持在连杆之间调节的角度。借助于连杆之间的角度控制和受控角度的维持,第二框架400(即,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通过将单一外力添加至连杆来控制变形的量或曲率,并且除非附加的外力被添加至连杆,否则连续地维持变形的受控量和曲率。
因此,能够在没有经受住经变形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附加结构的情况下维持变形状态的同时在用户的腕部上穿戴包括上述第二框架400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由于这个原因,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可以是简化且紧凑的。而且,还能够减少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制造成本。因为不需要用于维持经变形的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附加操作,所以用户能够更方便地穿戴可穿戴智能装置10。而且,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因为第二框架400包括彼此枢转地连接的多个连杆410,所以第二框架能够在没有诸如第一示例的第二框架200的切口的结构的情况下良好地变形的同时保护内部部件。当考虑到上述许多优点和充分功能时,可穿戴智能装置10可以仅在没有盖500的情况下包括根据第二示例的框架组件300/400和相关的不同部件。
因为根据第二示例的框架300/400具有与根据第一示例的框架100/200类似的几何布置,所以当装置变形时在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中出现曲率差。因为已经参照图8说明了导致曲率差的几何相互关系,所以以下省略其描述。在下文中,参照相关附图来说明用于克服曲率差的联接机构。图10至图12中清楚地示出了第二示例的联接机构。
作为联接机构,第一框架300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或更多个凸起320。能够将凸起320设置到第一框架300,即,支撑显示单元15a的主体310。因为第二框架400被布置在第一框架300的下面,所以凸起320被设置到第一框架300的要与第二框架400联接的底面。凸起320能够朝向连杆410的底部412延伸。并且,作为联接机构,第二框架400能够包括至少一个或更多个槽420。
基本上,能够将凸起320插入到槽420中。槽420形成在连杆410的面对第一框架300的底面的底部412上,以使得凸起320被容易地插入到槽420中。凸起320通过插入与槽420联接,并且包括槽420的第二框架400还能够与凸起320所连接的第一框架300联接。因为槽420根据第一框架300或第二框架40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凸起320可根据槽420来移动。具体地,第二框架400和槽420能够根据被插入到槽中的凸起320的引导而移动。第二框架400和槽420的移动是根据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的长度方向(L)来执行的。
更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底座部分421能够形成在槽420附近。如附图所示,底座部分421可以具有凹陷形式。凸起320能够与底座部分421啮合并且能够由底座部分421支撑。为了与底座部分啮合或者由底座部分421支撑,凸起320能够另外包括凸缘321。凸缘221能够在径向方向上从凸起320延伸,能够被放置在底座部分421上或者能够与底座部分421啮合。因此,凸起320能够在不与槽420分离的情况下根据槽420而移动。由于这个原因,凸起320能够与槽420更稳定地联接。
由于同一原因,第二框架400能够通过凸起320和槽420与第一框架300可移动地联接。为了更稳定的联接,多个凸起320和多个槽420能够被设置到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并且能够根据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的长度方向(L)被布置。而且,在附图和说明书中,尽管槽420和凸起320分别被设置到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但是能够将槽420设置到第二框架400而不是第一框架300,并且能够将凸起320设置到第一框架300而不是第二框架400。因此,作为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的联接机构,可穿戴智能装置10能够包括被设置到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中的一个的槽以及被设置到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中的另一个以与槽联接的凸起。在这种情况下,凸起能够根据槽而移动。
在附图中,这被描绘为凸起320和槽420被按照宽度方向布置在第二框架400的中心处,即,在长度方向上根据第二框架400的中心线布置凸起和槽。然而,尽管未描绘,但是能够将凸起320和槽420布置在与和中心线分离的侧壁411相邻的位置处,以在不干扰容纳在第二框架400中的部件的同时在第二框架400中形成足够的容纳空间。并且,为了稳定地执行第二框架400与第一框架300的相对移动,能够将一对凸起320和一对槽420分别布置在与两个侧壁411相邻的位置处。
如早前参照图8的(b)所提及的,由于在槽420上移动的凸起320的移动,第二框架400能够在变形期间与第一框架300可滑动地联接。由于同一原因,第二框架400能够在装置变形的同时响应于第一框架100在长度方向上向外移动。因此,第二框架400能够通过包括槽430和凸起320的联接机构与第一框架300可移动地联接。在第二框架400与第一框架300一起变形的同时,第二框架400能够响应于第一框架300相对地移动。这能够使得第二框架400能够按与第一框架300相比更大的曲率(C2)进行相对更大的变形。
如图14所示,在图11中被用于在装置变形之前被设置在槽420的左端部处的凸起320在装置变形之后被布置在槽420的右端部处。因此,第二框架400在变形期间相对地移动比第一框架300多箭头(M)的尺寸那么多。因此,能够在不受第一框架300约束的情况下使第二框架400变形为具有平滑的第二曲率(C2)。
已经在第一示例中参照图8的(a)和图8的(b)说明的在变形之后发生的相对分离或偏心距还能够照原样应用于第二示例。更具体地,如果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变形,则第二框架400的点(P1’和P2’)可能由于彼此不同的曲率(C1和C2)而在垂直方向上与第一框架100的点(P1和P2)分离或偏心。并且,在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的长度方向上,与中心部分分离的点(P2、P2’)的偏心距可以大于与中心部分相邻的点(P1、P1’)的偏心距。因此,随着在长度方向上从第一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的中心部分向外移动或者随着远离中心部分,能够逐渐增加槽420的尺寸。具体地,与中心部分分离的槽420的尺寸可以大于与中心部分相邻的槽420的尺寸。根据上述构造,第二框架400能够平滑地执行与第一框架300的相对移动。
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外观最终由盖500形成。为了使盖500平滑地变形,与第一框架100、第二框架200、第三框架300和第二框架400类似,有必要考虑到径向最外部中的曲率与径向最内部中的曲率之间的差来设计盖500。图15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的盖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16是例示了可穿戴智能装置中的盖的连杆构件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因为在图2至图5中清楚地示出了盖500的基本结构,所以在图15和图16之前首先参照图2至图5对以下描述进行描述。
盖500被构造为裹住框架100至400,以保护框架100至400以及由这些框架支撑或容纳的电子零件。盖500包括开口501以使得显示单元15a良好地暴露给用户。因此,如图4所示,显示单元15a经由开口501从可穿戴智能装置10暴露于外部。
因为盖500与框架100至400一起反复变形和恢复,所以盖能够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规定的曲率。因为框架100至400能够利用上述结构来向可穿戴智能装置10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所以能够将盖500设计为具有对于变形和恢复有利的结构,而不是对于保护基本内部部件有利的附加结构强度。因此,盖500能够由诸如TPU(热塑性聚氨酯)、TPE(热塑性弹性体)等的能够响应于拉伸和压缩而自由地变形的高度弹性橡胶材料制成。
然而,当盖500变形时,与参照图8对框架100至400进行的说明类似,最内曲率可以变得大于径向最外曲率。与框架100至400不同,由于被构造为裹住框架100至400和部件的盖500的结构,最内部受最外部约束。受最外部约束的最内部不能响应于最外部相对地移动。因此,最内部不能在维持最内部的长度的同时形成几何上设置的更大曲率。
因此,当盖500变形时,最外部接收拉伸但是最内部实际上可以接收高度压缩。具体地,与最外部的圆周相比,能够显著缩短最内部的圆周。因此,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如果盖500由高度弹性的材料制成,则尽管盖500的最内部能够在变形的同时有效地吸收给定压缩,但是盖500的最内部由于缩短的圆周而能够生成相当大量的皱褶。可穿戴智能装置10由于皱褶而不能具有良好外观。
因为经变形的盖500的径向最内部与用户的身体直接接触,所以用户由于皱褶而不能舒适地穿戴可穿戴智能装置10。由于这个原因,盖500能够由诸如有限挠性或弹性的金属或塑料的材料制成,以防止在盖变形时生成皱褶。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为了使得恢复和变形能够被执行并且保证需要的结构强度,框架100至400还能够由类似的材料制成。
盖500可以具有由上述材料制成的固体。然而,如图2至图5共同所示,盖500被构造为从侧面和底部裹住框架100至400中的全部以及容纳在这些框架中的部件,以形成外观。因此,可能非常难以使包括固体的盖500变形。由于这个原因,如附图所示,盖500能够包括多个连杆构件510。盖500的除了用于容纳不可变形部件的不可变形部分530以外的其它部分能够由连杆构件510构成。连杆构件510按规定的间隔彼此分离并且根据盖500的长度方向按照行布置。
因此,能够根据上述总体构造容易地使盖500变形。一般而言,连杆构件510能够由沟道形状的构件构成。因此,连杆构件能够裹住框架100至400的底部和两侧以及部件。当考虑连杆构件510的构造时,可以将这说明为盖500包括被构造为裹住框架100至400和部件的多个段或截面。连杆构件510对应于这些段或截面。因此,在以下描述中包括的连杆构件510中的全部也可以作为盖500的段或截面被说明。
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因为连杆构件510彼此分离,所以它能够容易地使盖500变形。然而,形成在连杆构件510之间的间隙(空隙)可以将框架100至400和部件暴露于外部,从而这些框架和部件可能不被保护。并且,可以经由间隙将外部物体插入到装置的内部,从而可能导致装置发生故障。因此,盖500能够包括被布置在相邻的连杆构件510之间的中间构件520。
中间构件520能够将相邻的连杆构件510彼此连接。具体地,中间构件520能够利用与连杆构件510的方案相同的方案来裹住框架100至400和部件。因此,中间构件520覆盖连杆构件510之间的间隙,并且盖500能够有效地保护框架100至400和部件。中间构件520能够由诸如TPE和TPU的上述高度弹性的材料制成。因此,当盖500变形时,中间构件520还能够与盖500一起弹性地变形。通过这样做,能够容易地使盖500变形。相反,如果中间构件520的弹性较高,则连杆构件510可能不在盖500变形时变形。
因此,盖500可以包括在盖变形时实际上不变形的连杆构件510以及在盖变形时显著变形的中间构件520。当然,如果盖500显著变形,则连杆构件510还能够在连杆构件的弹性范围内略微变形。具体地,可以将这说明为盖500包括不变形直到盖500变形为止的多个第一主体510以及在盖500变形时也变形的第二主体520。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对应于连杆构件510和中间构件520。因此,在本说明书中,诸如连杆构件510和中间构件520的术语分别能够用诸如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术语代替。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同样地共享连杆构件510和中间构件520的所有特性。
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当盖500变形时,最外部接收拉伸但是最内部可以接收实际的压缩。为了使受最外部约束的最内部在压缩下按大曲率平滑地变形,最内部应该能够在盖500变形时形成与最外部相比更短的圆周。具体地,最内部应该能够形成被缩短需要的移动距离那么多的圆周,以按大曲率变形。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盖500使用被构造为彼此分离以具有间隔的连杆构件510。因此,当盖500变形时,如图5所示,连杆构件510的最内部能够在减小间隔的同时彼此靠近。
因此,能够减小由最内部形成的圆周,以使得最内部能够在不使连杆构件510变形的情况下充分地形成平滑的曲率。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能够以足够的弹性将中间构件520压缩在连杆构件510之间,所以中间构件可能不防止连杆构件510的最内部彼此靠近。如图16所示,因为中间构件520具有能够被布置在连杆构件510之间的间隙处的尺寸,所以中间构件未显著变形为使得在盖500的最内部中生成皱褶。替代地,中间构件520能够通过最内部的压缩朝向盖500的内部凹陷地变形而不突出到外部。因此,经变形的盖500的最内部形成平滑的曲率和没有突出的皱褶的内侧面。通过这样做,能够在用户身上舒适地安装可穿戴智能装置10。并且,由于同一原因,能够增强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外观,因为没有突出的皱褶。此外,能够借助于中间构件520的弹性在最外部中使中间构件520中的每一个拉伸以形成平滑的曲率。
然而,如图15的(a)所示,在连杆构件510的与盖50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的情况下,当侧部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状时,如果盖500变形,则经变形的连杆构件510的径向最内部可能彼此干扰。因此,优选地,连杆构件510能够被另外构造为在盖500变形时不彼此干扰。更具体地,如图15的(b)所示,连杆构件510的与盖500或连杆构件51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可以具有比上边缘短的下边缘。连杆构件510可以具有倒梯形的形状。由于侧部的形状,连杆构件510的最内部可以按更大的间隔彼此分离。因此,尽管盖500显著变形,但是连杆构件510可以不彼此干扰。
而且,能够考虑到连杆构件510的几何关系和形状来更加优化盖500。关于经优化的盖的设计,图16示出了部分放大的经变形的盖500的一部分。参照图5和图16这二者,‘a’指示连杆构件510的与盖50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中的下边缘的长度,并且‘b’指示彼此相邻的连杆构件510的侧部中的下边缘之间的间隔。‘c’指示连杆构件510的侧部中的上边缘的长度,并且‘t’指示盖500的厚度。当盖500变形时,‘r’指示经变形的盖500的径向最外部中的曲率半径,并且‘α’指示由经变形的盖500形成的圆周角。最后,‘e’可以指示包括在按照圆周角(α)形成的盖500的圆周中的连杆构件510的数量。
当盖500变形时,包括间隔(b)的形成在连杆构件510的径向最内部中的单个连杆构件510的长度(D1)可以变成“a+b”。因此,由包括在经变形的盖500中的所有连杆构件510形成的最内部的长度可以变成以下的:
(a+b)e (1)
此外,经变形的盖500的最内部圆周(D2)可以变成以下的:
根据式(1)的长度(D1)和根据式(2)的圆周(D2)可以彼此相同。因此,能够建立诸如下式(3)的关系。
在设计盖500时,如前面描述所提及的,连杆构件510的最内部的长度(a和b)在防止能够在盖变形时发生的连杆构件510之间的干扰方面是重要的。更具体地,长度(a)被用于确定在盖500变形时未通过压缩变形的构件(即,连杆构件510)的尺寸。长度(b)能够被用于设计在盖500变形时通过压缩变形的构件(即,中间构件520)。除了长度(a和b)以外的其余变量对应于用于设计盖的常数。能够预先提供这些变量。因此,能够基于“a”和“b”概括上式如下:
具体地,能够根据式(4)将长度(a)和长度(b)的和计算为恒定值。能够在所计算出的值的范围内确定长度(a)和长度(b)。能够根据上式将盖500设计为不对连杆构件510有干扰。因此,当盖500根据该式变形时,能够优化盖500以形成平滑的曲率。
因此,盖500包括在盖变形时不变形的连杆构件510以及在盖变形时变形的中间构件520。能够根据附图和式所示的构造最优地布置并设计连杆构件510和中间构件520。因此,当盖500变形时,能够阻止在盖的最内部中生成皱褶。不仅最内部而且最外部能够变形为具有平滑的曲率和曲面。由于这个原因,用户能够舒适地穿戴可穿戴智能装置10并且能够增强可穿戴智能装置10的外观。由于同一原因,盖500能够按适合于用户的曲率容易地变形,并且由于舒适的穿戴感觉,用户能够长时间穿戴装置。因此,用户能够方便地穿戴并使用可穿戴智能装置10。
在下文中描述了上述可穿戴智能装置的有益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二框架与第一框架可移动地联接,以使得第二框架能够对于第一框架执行相对移动。因此,当可穿戴智能装置被穿戴在用户身上时,与用户相邻的第二框架能够在按相对更大的曲率变形的同时形成平滑的曲率和曲面。由于这个原因,因为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通过联接来提供结构稳定性并且经由相对移动形成平滑的曲率和曲面,所以用户能够舒适地穿戴所述可穿戴智能装置。
盖包括在盖变形时不变形的连杆构件以及在盖变形时一起变形的中间构件。能够最优地布置并设计连杆构件和中间构件。因此,当可穿戴智能装置变形以被穿戴在用户身上时,能够防止在装置的最内部中生成皱褶。不仅最内部而且最外部能够变形为具有平滑的曲率和曲面。由于这个原因,用户能够舒适地穿戴所述可穿戴智能装置,并且也能够增强装置的外观。
而且,当装置被穿戴在用户身上时,能够借助于装置的结构特性按适合于用户的曲率使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以及盖变形。由于舒适的穿戴感觉,用户能够长时间穿戴所述装置。因此,用户能够方便地穿戴并使用所述可穿戴智能装置。
虽然已经在本文中参照优选实施方式及其附图描述并例示了本说明书,但是本说明书可以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在其中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本说明书旨在涵盖此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化,只要它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
本申请要求2015年2月1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No.62/116,887和2015年4月21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055867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其全部内容整体并入本文。

Claims (14)

1.一种可穿戴智能装置,该可穿戴智能装置包括:
柔性显示单元;
第一框架,该第一框架被构造为支撑所述柔性显示单元并且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第一曲率以被穿戴在用户的身体上;以及
第二框架,该第二框架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大于所述第一曲率的第二曲率,并且所述第二框架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框架可移动地联接,以在变形的同时相对于所述第一框架相对地移动,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在变形的同时朝向所述第一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外部相对地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柔性显示单元被构造为与所述第一框架一起按所述第一曲率可恢复地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框架包括长板形状以及根据所述第一框架的长度方向交替地布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两侧处的多个槽口,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包括用来容纳用于驱动所述可穿戴智能装置的部件的空间并且与所述第一框架可滑动地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框架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下部处,以与所述第一框架相比更靠近所述用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包括根据所述第二框架的长度方向布置的多个切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多个连杆,所述多个连杆彼此连接并且被构造为控制所述连杆之间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包含多个凹槽的第一连杆以及包含突起的第二连杆,所述突起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并且与多个所述凹槽中的一个联接以针对所述第一连杆改变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该可穿戴智能装置还包括:
槽,该槽被设置到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一个;以及
钩或突起,该钩或该突起被设置到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中的另一个以与所述槽联接,并且所述钩或所述突起能够根据所述槽而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该可穿戴智能装置还包括:
盖,该盖被构造为裹住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并且被构造为可恢复地变形为具有规定的曲率,
其中,所述盖包括被设置有所述柔性显示单元的开口以及按规定的间隔彼此分离的多个连杆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盖包括被构造为将相邻的连杆构件彼此连接的中间构件,并且
其中,所述中间构件被构造为在所述盖变形时一起变形,并且所述连杆构件在所述盖变形时不一起变形。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所述连杆构件被构造为在所述盖变形时不彼此干扰。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对应的连杆构件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包括比上边缘短的下边缘。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对应的连杆构件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包括倒梯形的形状。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智能装置,其中,当
a是所述连杆构件的与所述盖的长度方向平行的侧部的下边缘的长度;
b是在所述盖变形时彼此相邻的所述连杆构件的侧部的下边缘之间的间隔;
t是所述盖的厚度;
α是在所述盖变形时由经变形的盖形成的圆周角;
r是在所述盖变形时经变形的盖的径向最外部中的曲率半径;以及
e是包含在所述盖的变形的部分中的连杆构件的数量时,
所述a和所述b的和由下式确定:
CN201610086612.6A 2015-02-16 2016-02-16 可穿戴智能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926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16887P 2015-02-16 2015-02-16
US62/116,887 2015-02-16
KR10-2015-0055867 2015-04-21
KR1020150055867A KR20160100774A (ko) 2015-02-16 2015-04-21 웨어러블 스마트 디바이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2646A CN105892646A (zh) 2016-08-24
CN105892646B true CN105892646B (zh) 2019-01-08

Family

ID=56884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6612.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92646B (zh) 2015-02-16 2016-02-16 可穿戴智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20160100774A (zh)
CN (1) CN1058926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96947A1 (ko) * 2019-03-27 2020-10-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KR20210124677A (ko) * 2020-04-07 2021-10-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침대
KR20210124675A (ko) * 2020-04-07 2021-10-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침대
KR102556942B1 (ko) * 2021-11-19 2023-07-17 김중영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모듈 하우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559A (zh) * 2004-07-30 2007-07-04 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铰链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35929A1 (en) * 2012-06-19 2013-12-19 Motorola Mobility,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with flexible display
US20140160055A1 (en) * 2012-12-12 2014-06-12 Jeffrey Margolis Wearable multi-modal input device for augmented reality
KR102109140B1 (ko) * 2013-04-12 2020-05-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조작 방법
US20140337621A1 (en) * 2013-05-07 2014-11-13 Serguei Nakhimov Wear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security complex and user interfa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559A (zh) * 2004-07-30 2007-07-04 思嘎茨讷工业株式会社 铰链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2646A (zh) 2016-08-24
KR20160100774A (ko)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56963B1 (en) Wearable smart device
US10338638B2 (en) Wearable smart device
EP2998823B1 (en) Mobile terminal
US10706251B2 (en) Mobile terminal
CN204425433U (zh) 移动终端
CN103576913B (zh) 电容型手写笔和包括该电容型手写笔的移动终端
US9737119B2 (en) Watch type terminal
US11042127B2 (en) Watch-type mobile terminal and wireless charging apparatus
CN105892646B (zh) 可穿戴智能装置
US9678347B2 (en) Glasses-type mobile terminal
US9853672B2 (en) Mobile terminal
US9774360B2 (en)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6200777A (zh) 可穿戴智能装置
US20170290530A1 (en) Smart bel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EP3116202B1 (en) Mobile terminal
EP3276479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WO2015188789A1 (en) Bracelet watch and/or phone
US1086666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3109748B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KR101659030B1 (ko) 와치 타입 단말기 및 이동 단말기 어셈블리
CN104980535A (zh) 移动终端
CN107924232A (zh) 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US10488825B2 (en) Mobile terminal module and watch type mobile terminal
KR20170014629A (ko) 이동 단말기
KR20210151662A (ko)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를 구비한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8

Termination date: 202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