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5330B -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75330B
CN105875330B CN201610253506.2A CN201610253506A CN105875330B CN 105875330 B CN105875330 B CN 105875330B CN 201610253506 A CN201610253506 A CN 201610253506A CN 105875330 B CN105875330 B CN 1058753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unk
tree
center
group
st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5350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75330A (zh
Inventor
魏树伟
王少敏
王宏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25350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753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75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5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753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753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7/00Cultivation of hops, vines, fruit trees, or like trees
    • A01G17/005Cultivation method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ushroom Cultivation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包含有设置在中心位置上的中心树干(1)、设置在中心树干(1)的周边并且设置有三至六颗树干的树干组,通过中心树干(1)为中心,形成围绕中心树干(1)分布的树干组组成的梨树墩组,以梨树墩组为种植单元,不再以一颗梨树为种植单元,因此简化了梨树墩组的管理程序,提高了梨园的产量。

Description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尤其是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二、背景技术
树形是影响果树生产的重要因素,树形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果树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梨园树形及整形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园艺的方法,在现有的果树生产中主要树形有开心形、小冠疏层形、纺锤形和圆柱形等,但当前我国梨果生产中普遍存在果园郁闭、通风透光差等问题,由于栽植密度较大密植园改造难度很高,现在还没有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从而解决密植的梨园改造,提高改造后的梨园的产量。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
本发明的客体是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因此简化了梨树墩组的管理程序,提高了梨园的产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包含有设置在中心位置上的中心树干、设置在中心树干的周边并且设置有三至六颗树干的树干组。
由于设计了中心树干和树干组,通过中心树干为中心,形成围绕中心树干分布的树干组组成的梨树墩组,以梨树墩组为种植单元,不再以一颗梨树为种植单元,因此简化了梨树墩组的管理程序,提高了梨园的产量。
本发明设计了,树干组设置为包含有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
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设置为沿中心树干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
本发明设计了,中心树干的高度设置为1.8-2.2m并且中心树干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本发明设计了,右侧树干的树枝、前树干的树枝、左树干的树枝和后树干的树枝分别设置为一侧主枝并且右侧树干的一侧的树枝、前树干的一侧的树枝、左树干的一侧的树枝和后树干的一侧的树枝分别设置为以中心树干为中心向外发射方式分布,右侧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65°。
本发明设计了,一个中心树干、一个右侧树干、一个前树干、一个左树干和一个后树干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之间距离设置为3.8-5.3m。
本发明设计了,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设置为呈十字形分布并且中心树干设置在十字交叉点上。
本发明设计了,中心树干的高度设置为1.82m并且中心树干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右侧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2°,
一个中心树干、一个右侧树干、一个前树干、一个左树干和一个后树干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之间距离设置为3.84m。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按照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设置为沿中心树干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65°,对中心树干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1.8-2.2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3.8-5.3m。
本发明设计了,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按照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设置为沿中心树干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前树干、左树干和后树干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2°,对中心树干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1.82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3.84m。
在本技术方案中,四棵加一棵为梨树墩组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四、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发明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 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
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树干1的高度设置为1.8m并且中心树干1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在本实施例中,右侧树干2的树枝、前树干3的树枝、左树干4的树枝和后树干5的树枝分别设置为一侧主枝并且右侧树干2的一侧的树枝、前树干3的一侧的树枝、左树干4的一侧的树枝和后树干5的一侧的树枝分别设置为以中心树干1为中心向外发射方式分布,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
在本实施例中,一个中心树干1、一个右侧树干2、一个前树干3、一个左树干4和一个后树干5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1之间距离设置为3.8m。
在本实施例中,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呈十字形分布并且中心树干1设置在十字交叉点上。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本发明的二个实施例,
中心树干1的高度设置为2.2m并且中心树干1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5°,
一个中心树干1、一个右侧树干2、一个前树干3、一个左树干4和一个后树干5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1之间距离设置为5.3m。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本发明的三个实施例,
中心树干1的高度设置为1.8-2.2m并且中心树干1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65°,
一个中心树干1、一个右侧树干2、一个前树干3、一个左树干4和一个后树干5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1之间距离设置为3.8-5.3m。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本发明的四个实施例,
中心树干1的高度设置为2.0m并且中心树干1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0°,
一个中心树干1、一个右侧树干2、一个前树干3、一个左树干4和一个后树干5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1之间距离设置为4.3m。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本发明的五个实施例,
中心树干1的高度设置为1.82m并且中心树干1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2°,
一个中心树干1、一个右侧树干2、一个前树干3、一个左树干4和一个后树干5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1之间距离设置为3.84m。
本实施例通过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黄河古道的沙土上种植的梨树园中试验,在梨树丰产期,每亩产量提高了15%,梨的糖分提高了2%,。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旨在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第一个实施例,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1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对中心树干1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1.8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3.8m。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第二个实施例,
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1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5°,对中心树干1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2.2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5.3m。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第三个实施例,
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1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65°,对中心树干1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1.8-2.2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3.8-5.3m。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第四个实施例,
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1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0°,对中心树干1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2.0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4.2m。
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第一个实施例,
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1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2°,对中心树干1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1.82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3.84m。
本实施例通过在山东省聊城市冠县黄河古道的沙土上种植的梨树园中试验,由于在黄河古道上,风沙发生频繁和强度大,通过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组成的锥形体,试验表明整个梨园抗风沙的效果好,在梨树下种植的牧草,每亩产量也有提高。
本发明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中心树干1和树干组,通过中心树干1为中心,形成围绕中心树干1分布的树干组组成的梨树墩组,以梨树墩组为种植单元,不再以一颗梨树为种植单元,因此简化了梨树墩组的管理程序,提高了梨园的产量。
2、由于设计了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矩形角部分布,提供了空间大,改善果园郁闭和通风透光差的效果好。
3、由于设计了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通过角度的倾斜,增大了梨树树枝的受光空间。
4、由于设计了中心树干1,通过对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树枝的设计,提高了梨树墩组的产量。
5、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6、由于设计了本发明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发明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四棵加一棵为梨树墩组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发明用于其他的与本发明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其特征是:包含有设置在中心位置上的中心树干(1)、设置在中心树干(1)的周边并且设置有三至六棵树干的树干组,
树干组设置为包含有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设置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
中心树干(1)的高度设置为1.8-2.2m并且中心树干(1)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右侧树干(2)的树枝、前树干(3)的树枝、左树干(4)的树枝和后树干(5)的树枝分别设置为一侧主枝并且右侧树干(2)的一侧的树枝、前树干(3)的一侧的树枝、左树干(4)的一侧的树枝和后树干(5)的一侧的树枝分别设置为以中心树干(1)为中心向外发射方式分布,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6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其特征是:一个中心树干(1)、一个右侧树干(2)、一个前树干(3)、一个左树干(4)和一个后树干(5)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1)之间距离设置为3.8-5.3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其特征是: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呈十字形分布并且中心树干(1)设置在十字交叉点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其特征是:中心树干(1)的高度设置为1.82m并且中心树干(1)的树枝设置为中小型结果枝组,
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2°,
一个中心树干(1)、一个右侧树干(2)、一个前树干(3)、一个左树干(4)和一个后树干(5)设置为组成一组梨树墩组并且相邻梨树墩组的中心树干(1)之间距离设置为3.84m。
5.一种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其步骤是: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设置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1)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55-65°,对中心树干(1)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1.8-2.2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3.8-5.3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的整形方法,其特征是:其步骤是:
对栽植密度较高的梨园进行改造时,选择五棵梨树为一组梨树墩组,对五棵梨树即中心树干(1)、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按照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设置为沿中心树干(1)为中心的周边分别设置并且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分别设置在一个矩形的角部进行种植,分别把右侧树干(2)、前树干(3)、左树干(4)和后树干(5)的一侧主枝全部去除,去除主枝的一侧朝向中心树干(1)的中心,栽植时右侧树干(2)的砧木的中心线、前树干(3)的砧木的中心线、左树干(4)的砧木的中心线和后树干(5)的砧木的中心线分别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设置为62°,对中心树干(1)应该进行去头处理,高度控制在1.82m,较大的主枝全部去除,只保留中小型结果枝组,一组梨树墩组与另一组梨树墩组的距离为3.84m。
CN201610253506.2A 2016-04-22 2016-04-22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Active CN1058753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53506.2A CN105875330B (zh) 2016-04-22 2016-04-22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53506.2A CN105875330B (zh) 2016-04-22 2016-04-22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5330A CN105875330A (zh) 2016-08-24
CN105875330B true CN105875330B (zh) 2019-09-24

Family

ID=567053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53506.2A Active CN105875330B (zh) 2016-04-22 2016-04-22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7533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8466A (zh) * 2005-09-16 2006-03-22 徐岱峰 组合树的栽培方法
CN1802900A (zh) * 2006-01-13 2006-07-19 聂廷汉 树木组合栽培法
CN102138449A (zh) * 2010-11-25 2011-08-03 罗红 立体网状速成组合大树的栽培方法
CN102217514A (zh) * 2011-03-19 2011-10-19 朱永平 由多棵小树组合成大直径树/树屋的方法
CN203126349U (zh) * 2013-01-10 2013-08-14 张泽民 复合景观树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8466A (zh) * 2005-09-16 2006-03-22 徐岱峰 组合树的栽培方法
CN1802900A (zh) * 2006-01-13 2006-07-19 聂廷汉 树木组合栽培法
CN102138449A (zh) * 2010-11-25 2011-08-03 罗红 立体网状速成组合大树的栽培方法
CN102217514A (zh) * 2011-03-19 2011-10-19 朱永平 由多棵小树组合成大直径树/树屋的方法
CN203126349U (zh) * 2013-01-10 2013-08-14 张泽民 复合景观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75330A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Okutomi et al. Causal analysis of the invasion of broad‐leaved forest by bamboo in Japan
Kushwaha et al. Population dynamics of Eupatorium odoratum in successional environments following slash and burn agriculture
Kunde et al. A test of Vitis resistance to Xiphinema index
CN105284538A (zh) 一种桃树半直立多主无侧高光效树形栽培方法
CN105875330B (zh) 基于四棵加一棵为墩组的梨园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Chuang A systematic anatomical study of the genus Perideridia (Umbelliferae‐Apioideae)
Williams et al.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of Tapioca (Manihot utilissima)—I. Leaf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CN1255019C (zh) 一种茶园的种植方式
Pratt Shoot nodes of Vitis labruscana Bailey cv. Concord
Levy The phytosociology of northern Wisconsin upland openings
Kokanova Natural foci of the Moroccan locust (Dociostaurus maroccanus, Orthoptera, Acrididae) in Turkmenistan and their current state
CN108012747B (zh) 一种促进红巴伦海棠自然成形的方法
CN105830852B (zh) 适合于老梨园改造的梨树丛状树形及其整形方法
RAHMAN et al. Architectural differences among shaded saplings of four evergreen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in Japan.
Huang et al.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Genetic Breeding Technology in Elm Cultivation Based on Big Data Analysis
Maschwitz et al. An unusual myrmecophytic Macaranga association, occurring in a disjunct area in the monsoon zone of South-East Asia: phenology and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ant species
Randhawa Perennation in Oedocladium operculatum Tiffany
Dyki et al.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surface micromorphology of tomatillo leaf and flower (Physalis ixocarpa Brot., Solanaceae)
Dinesh et al. Genetic variability in some Indian mango cultivars and hybrids
District Silviculture Prescription Warwick State Forest–Bass Swamp
Kinane et al. EFFECTS OF ANNUAL FERTI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CONTROL TREATMENTS ON LOBLOLLY PINE GROWTH THROUGH AGE 25
USPP442P (en) Flowering dogwood tree
Schweingruber et al. Coexistence of algae, fungi and vascular plants
Sawada et al. Farming by the Japanese in the Seattle Area of Washington, Prior to WWII
Stassen Performance of nectarine rootstocks on different soil typ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