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70911B - 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70911B CN105870911B CN201610330000.7A CN201610330000A CN105870911B CN 105870911 B CN105870911 B CN 105870911B CN 201610330000 A CN201610330000 A CN 201610330000A CN 105870911 B CN105870911 B CN 1058709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 energy storage
- storage unit
- direct
-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2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4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35 Avera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217 control strate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1/10—Parallel operation of dc 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包括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的直流微电网,该方法包括M台储能单元均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将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以及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以实现对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的多源协调控制,为第t台储能单元通过基于一致性算法的电流观测器得到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本发明在最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与保持直流微电网系统内的能量平衡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直流母线的电压的大范围的波动,提高了系统的电能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网协调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太阳能、风能等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的大量利用,微电网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有效途径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由于这些可再生能源大多都是输出直流电(或者存在直流的中间环节),而且众多的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等本质上也都需要直流电源才能正常工作。因此,如果微电网以直流作为电能的传输形式,能够减少转化环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直流微电网可以工作在并网模式或者独立模式下,其中,工作在独立模式下的直流微电网的控制策略本就非常复杂,另外,由于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以及其出力的不确定性,使得直流微电网在独立运行的条件下更容易出现能量的不平衡,这不仅仅可能损坏相关的储能单元,甚至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一种可靠的独立微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解决多源协调控制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集中控制和分布式控制。其中,集中控制通过中央控制器和高速通信来进行控制,中央控制器通过采集各个微源的运行状态,得到控制指令在下发给各个微源,但集中控制十分依赖于中央控制器和高速通信,一旦二者中某一个出现故障则会导致控制失效,系统则面临着崩溃的危险。目前的分布式控制能够有效避免集中控制的通信故障的缺点,其多是利用直流母线电压是直流微网内唯一反应能量平衡的指标的原理,根据直流母线电压的变化而实现各个微源的协调控制,但是不可避免的会给直流母线的电压带来大范围的波动,影响系统的电能质量。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小直流母线电压的波动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在最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与保持直流微电网系统内的能量平衡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直流母线的电压的大范围的波动,最终保证了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母线电压稳定在额定值,提高了系统的电能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直流微电网,所述直流微电网包括交直流负载、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其中,N台所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所述储能单元的通信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生成树,N、M为正整数,该方法包括:
M台所述储能单元均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其中,第i台储能单元的下垂控制关系式为:vi_ref=vrate-kiii+Δvi1+Δvi2;
其中,vi_ref、ki、ii分别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输出电压参考值、下垂系数、实际输出电流,vrate为所述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Δvi1、Δvi2分别为所述电压设定值的电压恢复修正量和均流改善修正量,1≤i≤M;
N台所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将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以及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以实现对所述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的多源协调控制,其中,具体为第t台储能单元通过基于一致性算法的电流观测器得到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1≤t≤M。
优选地,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模式切换的控制表达式为:
其中,Pj_ref、pj_MPPT_ref分别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实际输出功率参考值和在MPPT控制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参考值,v1H为N台所述分布式电源在两种模式切换时的电压阈值;v2H为通信故障情况下,所述直流母线电压的上限值;lp、li分别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限流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的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a为的阈值,1≤j≤N。
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在对第i台储能单元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时,当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i达到SOCimax时,将电流内环的电流参考值-Iimax设定为0,将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输出电流标幺值设定为-a,其中,SOCi、SOCimax分别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值、SOC值的上限。
优选地,所述均流改善修正量Δvi2的获取过程为:
获取与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或者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间接相连的共X台的储能单元的均流改善参数,其中,第s台储能单元的均流改善参数包括下垂系数ks以及实际输出电流is,1≤X≤M;
依据所述均流改善参数以及本地的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与第s台储能单元的权重值ais通过均流改善关系式得到均流改善初值Δ,其中,所述均流改善关系式为:
将所述均流改善初值经过PI控制器处理,得到所述均流改善修正量Δvi2。
优选地,所述下垂系数ki具体为:
其中,Iimax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最大充放电电流,SOCi、SOCimax、SOCimin分别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值、SOC值的上限以及SOC值的下限,I<0表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处于充电状态,I>0表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处于放电状态,n为调节系数,SOCi(t=0)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初始SOC值,Ci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容量。
优选地,所述电压恢复修正量Δvi1的获取过程为:
利用与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以及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的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通过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
将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与所述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vrate进行做差比较,并将差值经过PI控制器处理,得到所述电压恢复修正量Δvi1。
优选地,所述的获取过程为:
第t台储能单元利用与其直接连接的或者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间接相连的共Y台的储能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标幺值以及电流观测器得到的系统中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通过所述第t台储能单元的电流观测器得到当前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其中,1≤Y≤M。
优选地,N台所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通过无线的方式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
优选地,所述无线的方式具体为ZigBee或WiFi。
优选地,-a具体为-0.95。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直流微电网,该方法包括第i台储能单元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并采用电压恢复修正量和均流改善修正量对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进行修正,从而保证了在直流母线电压无明显偏移的前提下,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不仅将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vj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还将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的M台储能单元中第t台储能单元通过基于一致性算法得到的电流观测器得到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也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也即,本发明在直流母线电压无明显偏移的前提下,不仅根据当前的直流母线电压,还根据当前储能单元目前的充放电状态,对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模式进行平滑切换,实现了直流微电网内多种分布式发电单元与储能单元的协调控制,有效减少了直流母线的电压的大范围的波动,最终保证了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母线电压稳定在额定值,提高了系统的电能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典型的直流微电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两机下垂控制并联运行的控制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能单元分层控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框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曲线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直流微电网仿真通信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直流微电网系统的仿真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在最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与保持直流微电网系统内的能量平衡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直流母线的电压的大范围的波动,最终保证了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母线电压稳定在额定值,提高了系统的电能质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的过程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直流微电网,直流微电网包括交直流负载、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其中,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的通信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生成树,N、M为正整数,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1:M台储能单元均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其中,第i台储能单元的下垂控制关系式为:vi_ref=vrate-kiii+Δvi1+Δvi2;
其中,vi_ref、ki、ii分别为第i台储能单元的输出电压参考值、下垂系数、实际输出电流,vrate为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Δvi1、Δvi2分别为电压设定值的电压恢复修正量和均流改善修正量,1≤i≤M;
请参照图2,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典型的直流微电网的结构示意图,该直流微电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分布式发电单元、储能单元以及交直流负载,其中,分布式发电单元通常由风机、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构成,通过AC-DC或DC-DC变流器接入直流母线;2)储能单元主要是指蓄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设备,通过双向DC-DC变流器接入;3)直流微电网中还存在多种类型的交直流负载,同样是通过相应的接口变流器接入直流系统。直流微电网运行的基本目标是确保直流母线电压始终处于额定值附近,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上利用可再生能源。
可以理解的是,请参照图3,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两机下垂控制并联运行的控制原理图,当系统中存在多台储能单元时,为了实现多台储能单元并联且避免环流,提高供电可靠性,一次控制采用U-I下垂控制,其下垂控制方程表示为:
vi_ref=vrate-kiii;
vi_ref、ki、ii分别为第i台储能单元的输出电压参考值、下垂系数、实际输出电流,vrate为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一般选择系统的额定电压。为了弥补储能单元下垂控制的固有缺陷,本发明增加了基于低带宽点对点的分布式二次控制,通过电压恢复控制器和均流改善控制器,得到电压设定值vrate的两个修正量Δvi1、Δvi2。其本质是通过合理调节预先设定的电压设定值vrate实现对系统电压的恢复同时提高各个储能单元之间的均流效果。当增加了二次控制后储能单元的电压参考值关系式也即下垂控制关系式可表示为:
vi_ref=vrate-kiii+Δvi1+Δvi2;
其中,Δvi1、Δvi2分别为电压设定值的电压恢复修正量和均流改善修正量。
作为优选地,均流改善修正量Δvi2的获取过程为:
获取与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或者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间接相连的共X台的储能单元的均流改善参数,其中,第s台储能单元的均流改善参数包括下垂系数ks以及实际输出电流is,1≤X≤M;
依据均流改善参数以及本地的第i台储能单元与第s台储能单元的权重值ais通过均流改善关系式得到均流改善初值Δ,其中,均流改善关系式为:
将均流改善初值经过PI控制器处理,得到均流改善修正量Δvi2。
可以理解的是,假设这里与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储能单元的个数为X1台,第i台储能单元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间接相连的储能单元的个数为X2台,则X1+X2=X,其中,X1、X2为整数。
通过获得不同储能单元之间出力与下垂系数乘积的差Δ,然后经过PI控制器就可以获得Δvi2,通过对电压设定值vrate进行修正,实现改善不同储能单元之间按照下垂系数进行出力分配的效果,如果任意两个储能单元的出力不是按照下垂系数进行分配的,则Δ不为零,PI控制器则会不断调整Δvi2,直到所有储能单元按照下垂系数进行出力分配。
另外,考虑到多台储能单元可能拥有不同的额定功率,且荷电状态(state ofcharge,SOC)存在差异。为了让额定功率大的储能单元拥有较大的充放电功率,让SOC高的单元在放电时的输出功率较大(充电时功率较小):
作为优选地,下垂系数ki具体为:
其中,Iimax为第i台储能单元的最大充放电电流,SOCi、SOCimax、SOCimin分别为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值、SOC值的上限以及SOC值的下限,n为调节系数,I<0表示第i台储能单元处于充电状态,I>0表示第i台储能单元处于放电状态,SOCi(t=0)为第i台储能单元的初始SOC值,Ci为第i台储能单元的容量。可见,本发明提供的下垂控制策略能够使储能单元之间合理分配输出功率,不同SOC状态的储能单元会逐渐趋于平衡,提高了各储能电源之间按照SOC和容量均流的效果,恢复了由于下垂控制所带来的电压偏差。
可以理解的是,这里的调节系数n可以是用户根据直流微电网的规模和组成、储能单元的组成以及数量等因素来进行设置。
作为优选地,电压恢复修正量Δvi1的获取过程为:
利用与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以及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的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通过第i台储能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
最终所有电压观测器得到的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趋于同一个值,即系统真实的母线电压的平均值。
将第i台储能单元的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与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vrate进行做差比较,并将差值经过PI控制器处理,得到电压恢复修正量Δvi1。
步骤S102: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将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以及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以实现对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的多源协调控制,其中,具体为第t台储能单元通过基于一致性算法的电流观测器得到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1≤t≤M。
作为优选地,的获取过程为:
第t台储能单元利用与其直接连接的或者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间接相连的共Y台的储能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标幺值以及电流观测器得到的系统中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通过第t台储能单元的电流观测器得到当前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其中,1≤Y≤M。
最终所有电流观测器得到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会趋于同一个值,即真实系统中所有储能单元的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储能单元与其他分布式电源之间的协调控制,避免由于大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和其出力的不确定性,导致直流微电网在独立运行时出现能量的不平衡,威胁系统稳定,需要利用电流观测器t得到的系统中各个储能出力与容量之比的平均值,也即将Ip.u.t=it/Itmax作为基于一致性算法的电流观测器t的被观测对象,从而得到标幺值的平均值利用来对目前系统当中所有储能的出力状态进行衡量,当时,证明当前所有的储能均已按照最大功率充电,这时就需要其他可再生分布式能源进行限功率控制。当时,证明系统中至少存在一个储能单元没有以最大功率充电,这时为了最大程度上利用可再生能源,各个可再生分布式能源依然采用MPPT控制。
为了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清洁电能,直流微电网内的分布式发电单元通常工作在MPPT(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式下,当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输出功率大于负载的消耗功率以及储能单元的充电功率之和时,分布式发电单元会自动转为限功率运行状态。为了保证其能在MPPT模式与限功率模式间平滑切换。根据从相邻单元获得的以及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作为判断条件实现两个模式之间的切换。
作为优选地,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模式切换的控制表达式为:
其中,Pj_ref、pj_MPPT_ref分别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实际输出功率参考值和在MPPT控制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参考值,v1H为N台分布式电源在两种模式切换时的电压阈值;v2H为通信故障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的上限值;lp、li分别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限流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的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a为的阈值,1≤j≤N。
可见,直流微电网需优先使用可再生分布式单元产生的清洁能源,并能根据负荷需求,自动调节可再生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工作模式。
具体地,请参照图4、图5和图6,其中,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储能单元分层控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框图,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分布式发电单元的运行曲线图。
可以理解的是,储能单元利用电流观测器所获得的系统中各个储能出力与容量之比的平均值用作表征储能目前的状态,作为分布式发电单元切换状态的判断条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选取-a=-0.95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门槛,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系统中的储能单元过度充电,通过上式可以得出,当可再生能源启动限功率控制时,可以将本地估算的系统全局母线电压的平均值与母线额定电压vrate做差,其差值经过PI控制后对预先设定的电压点v1H进行修正,从而最终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前提下,使系统母线电压保持在额定值附近。
作为优选地,上述-a可以为-0.95。
当然,这里的-a还可以是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做特别限定,根据直流微电网的具体情形进行设置。
同时为了保证在通信故障的情况下,分布式发电单元依然可以对直流母线电压的变化实现切换模式,设计一个门槛电压v1H作为切换的判断条件,这时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下垂曲线限制输出功率,维持系统的能量平衡。
作为优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在对第i台储能单元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时,当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i达到SOCimax时,将电流内环的电流参考值-Iimax设定为0,将第i台储能单元的输出电流标幺值设定为-a,其中,SOCi、SOCimax分别为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值、SOC值的上限。
作为优选地,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通过无线的方式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
作为优选地,无线的方式具体为ZigBee或WiFi。
当然,这里还可以采用其他无线的方式,本发明在此不作特别的限定。
请参照图7,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直流微电网仿真通信结构示意图,为了实现上述的多源协调控制,每个控制代理(储能控制单元或者分布式发电控制单元)需要与直接连接的相邻的其他代理进行通信,所有单元的通信网络需要包含一个生成树从而实现对系统全局母线电压的估算,同时为了实现储能控制单元之间按照下垂系数均流以及对储能出力的估算,要保证所有储能控制代理之间也包含一个生成树,这就要求某些分布式发电控制单元作为信息的中继节点将其接收到的储能单元的下垂系数ki,实际输出电流ii,储能出力与容量的比的平均值向其他单元传递。
储能单元的通信内容主要包括:本地测量的母线电压vi,电压观测器i所得到的母线电压全局的平均值本地的下垂系数ki,实际输出电流ii,本地测量的输出电流标幺值Ip.u.t,通过电流观测器i得到的系统中各个储能出力与容量的比的平均值
可再生能源单元的通信内容主要包括:本地测量的母线电压vi,电压观测器i所得到的母线电压全局的平均值,从其他单元接收到的储能单元的下垂系数ki,实际输出电流ii,通过电流观测器i得到的系统中各个储能出力与容量的比的平均值
为验证本发明提供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的可靠性,请参照图8,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直流微电网系统的仿真波形图。
该直流微电网中各单元运行状态波形,从上至下分别为电网电价、直流母线电压、并网变流器输入功率、光伏输出功率、储能单元输出功率和负荷功率波形。初始系统内负载为1kW,分布式电源1、2均出力1Kw,储能单元控制电压到额定值附近,1.1s,光伏1的出力增加2kW,这时,光伏启动限功率模式,控制电压恢复到额定值附近,3s时,光伏出力减少2kW,这时光伏退出限功率控电压模式,储能控制直流母线电压。可以看出,在所有的模式切换过程中母线电压一直保持稳定,维持在200V左右。
可见,本发明利用点对点无线通信,每个控制单元仅与相邻的控制单元通信,根据相邻控制单元以及本地的局部信息,对本地控制信息进行更新,在最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与直流母线电压无明显偏移的前提下,根据系统实时的能量平衡状态,通过对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模式进行平滑切换,实现直流微电网内多种分布式发电单元与储能单元的协调控制,最终保证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母线电压稳定在额定值,同时提高储能单元之间按照SOC和容量的功率分配的效果,防止储能变流器的过载以及储能的过度放电或者充电。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策略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系统中各个控制单元通过本发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不仅能够主动参与直流母线电压调节、维持母线电压稳定在额定值,还能保证多个储能单元之间的功率根据容量和SOC进行合理分配。由于系统当中的各个控制单元只需要与相邻控制单元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了变流器“即插即用”,适用于居民住宅、商用楼宇等中、小型直流微电网系统中。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直流微电网,该方法包括第i台储能单元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并采用电压恢复修正量和均流改善修正量对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进行修正,从而保证了在直流母线电压无明显偏移的前提下,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不仅将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vj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还将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的M台储能单元中第t台储能单元通过基于一致性算法得到的电流观测器得到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也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也即,本发明在直流母线电压无明显偏移的前提下,不仅根据当前的直流母线电压,还根据当前储能单元目前的充放电状态,对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模式进行平滑切换,实现了直流微电网内多种分布式发电单元与储能单元的协调控制,有效减少了直流母线的电压的大范围的波动,最终保证了直流微电网系统的母线电压稳定在额定值,提高了系统的电能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直流微电网,所述直流微电网包括交直流负载、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其中,N台所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所述储能单元的通信网络中至少包括一个生成树,N、M为正整数,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M台所述储能单元均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其中,第i台储能单元的下垂控制关系式为:vi_ref=vrate-kiii+△vi1+△vi2;
其中,vi_ref、ki、ii分别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输出电压参考值、下垂系数、实际输出电流,vrate为所述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vi1、△vi2分别为所述电压设定值的电压恢复修正量和均流改善修正量,1≤i≤M;
N台所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将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以及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作为控制模式切换的判断条件,以实现对所述N台分布式发电单元和M台储能单元的多源协调控制,其中,具体为第t台储能单元通过基于一致性算法的电流观测器得到的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1≤t≤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控制模式切换的控制表达式为:
<mrow>
<msub>
<mi>P</mi>
<mrow>
<mi>j</mi>
<mo>_</mo>
<mi>r</mi>
<mi>e</mi>
<mi>f</mi>
</mrow>
</msub>
<mo>=</mo>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sub>
<mi>p</mi>
<mrow>
<mi>j</mi>
<mo>_</mo>
<mi>M</mi>
<mi>P</mi>
<mi>P</mi>
<mi>T</mi>
<mo>_</mo>
<mi>r</mi>
<mi>e</mi>
<mi>f</mi>
</mrow>
</msub>
</mtd>
<mtd>
<mrow>
<msub>
<mover>
<mi>I</mi>
<mo>&OverBar;</mo>
</mover>
<mrow>
<mi>p</mi>
<mo>.</mo>
<mi>u</mi>
<mo>.</mo>
<mi>t</mi>
</mrow>
</msub>
<mo>></mo>
<mo>-</mo>
<mi>a</mi>
<mo>|</mo>
<mo>|</mo>
<msub>
<mi>v</mi>
<mi>j</mi>
</msub>
<mo><</mo>
<msub>
<mi>v</mi>
<mrow>
<mn>1</mn>
<mi>H</mi>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sub>
<mi>p</mi>
<mrow>
<mi>j</mi>
<mo>_</mo>
<mi>M</mi>
<mi>P</mi>
<mi>P</mi>
<mi>T</mi>
<mo>_</mo>
<mi>r</mi>
<mi>e</mi>
<mi>f</mi>
</mrow>
</msub>
<mo>-</mo>
<mfrac>
<msub>
<mi>p</mi>
<mrow>
<mi>j</mi>
<mo>_</mo>
<mi>M</mi>
<mi>P</mi>
<mi>P</mi>
<mi>T</mi>
<mo>_</mo>
<mi>r</mi>
<mi>e</mi>
<mi>f</mi>
</mrow>
</msub>
<mrow>
<msub>
<mi>v</mi>
<mrow>
<mn>2</mn>
<mi>H</mi>
</mrow>
</msub>
<mo>-</mo>
<msub>
<mi>v</mi>
<mrow>
<mn>1</mn>
<mi>H</mi>
</mrow>
</msub>
</mrow>
</mfrac>
<mrow>
<mo>(</mo>
<msub>
<mi>v</mi>
<mi>j</mi>
</msub>
<mo>-</mo>
<msub>
<mi>v</mi>
<mrow>
<mn>1</mn>
<mi>H</mi>
</mrow>
</msub>
<mo>+</mo>
<mo>(</mo>
<mrow>
<msub>
<mi>l</mi>
<mi>p</mi>
</msub>
<mo>+</mo>
<mfrac>
<msub>
<mi>l</mi>
<mi>i</mi>
</msub>
<mi>s</mi>
</mfrac>
</mrow>
<mo>)</mo>
<mo>(</mo>
<mrow>
<msub>
<mover>
<mi>v</mi>
<mo>&OverBar;</mo>
</mover>
<mrow>
<mi>j</mi>
<mo>_</mo>
<mi>r</mi>
<mi>e</mi>
<mi>f</mi>
</mrow>
</msub>
<mo>-</mo>
<msub>
<mi>v</mi>
<mrow>
<mi>r</mi>
<mi>a</mi>
<mi>t</mi>
<mi>e</mi>
</mrow>
</msub>
</mrow>
<mo>)</mo>
<mo>)</mo>
</mrow>
</mrow>
</mtd>
<mtd>
<mrow>
<msub>
<mover>
<mi>I</mi>
<mo>&OverBar;</mo>
</mover>
<mrow>
<mi>p</mi>
<mo>.</mo>
<mi>u</mi>
<mo>.</mo>
<mi>t</mi>
</mrow>
</msub>
<mo><</mo>
<mo>-</mo>
<mi>a</mi>
<mo>|</mo>
<mo>|</mo>
<msub>
<mi>v</mi>
<mi>j</mi>
</msub>
<mo>></mo>
<msub>
<mi>v</mi>
<mrow>
<mn>1</mn>
<mi>H</mi>
</mrow>
</msub>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mrow>
其中,Pj_ref、pj_MPPT_ref分别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实际输出功率参考值和在MPPT控制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参考值,v1H为N台所述分布式发电单元在两种模式切换时的电压阈值;v2H为通信故障情况下,所述直流母线电压的上限值;lp、li分别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限流PI控制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系数;为第j台分布式发电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的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a为的阈值,1≤j≤N。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
在对第i台储能单元按照下垂控制关系式进行下垂控制时,当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i达到SOCimax时,将电流内环的电流参考值-Iimax设定为0,将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输出电流标幺值Ip.u.i设定为-a,其中,SOCi、SOCimax分别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值、SOC值的上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改善修正量△vi2的获取过程为:
获取与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或者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间接相连的共X台的储能单元的均流改善参数,其中,第s台储能单元的均流改善参数包括下垂系数ks以及实际输出电流is,1≤X≤M;
依据所述均流改善参数以及本地的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与第s台储能单元的权重值ais通过均流改善关系式得到均流改善初值△,其中,所述均流改善关系式为:
<mrow>
<mi>&Delta;</mi>
<mo>=</mo>
<munderover>
<mo>&Sigma;</mo>
<mrow>
<mi>s</mi>
<mo>=</mo>
<mn>1</mn>
</mrow>
<mi>X</mi>
</munderover>
<msub>
<mi>a</mi>
<mrow>
<mi>i</mi>
<mi>s</mi>
</mrow>
</msub>
<mrow>
<mo>(</mo>
<msub>
<mi>k</mi>
<mi>s</mi>
</msub>
<mo>&CenterDot;</mo>
<msub>
<mi>i</mi>
<mi>s</mi>
</msub>
<mo>-</mo>
<msub>
<mi>k</mi>
<mi>i</mi>
</msub>
<mo>&CenterDot;</mo>
<msub>
<mi>i</mi>
<mi>i</mi>
</msub>
<mo>)</mo>
</mrow>
<mo>;</mo>
</mrow>
将所述均流改善初值经过PI控制器处理,得到所述均流改善修正量△vi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垂系数ki具体为:
<mrow>
<msub>
<mi>k</mi>
<mi>i</mi>
</msub>
<mo>=</mo>
<mfenced open = "{" close = "">
<mtable>
<mtr>
<mtd>
<mrow>
<mfrac>
<mn>1</mn>
<msub>
<mi>I</mi>
<mrow>
<mi>i</mi>
<mi>m</mi>
<mi>a</mi>
<mi>x</mi>
</mrow>
</msub>
</mfrac>
<mo>*</mo>
<msup>
<mrow>
<mo>(</mo>
<mfrac>
<mrow>
<msub>
<mi>SOC</mi>
<mi>i</mi>
</msub>
</mrow>
<mrow>
<msub>
<mi>SOC</mi>
<mrow>
<mi>i</mi>
<mi>m</mi>
<mi>a</mi>
<mi>x</mi>
</mrow>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mi>n</mi>
</msup>
</mrow>
</mtd>
<mtd>
<mrow>
<mi>I</mi>
<mo><</mo>
<mn>0</mn>
</mrow>
</mtd>
</mtr>
<mtr>
<mtd>
<mrow>
<mfrac>
<mn>1</mn>
<msub>
<mi>I</mi>
<mrow>
<mi>i</mi>
<mi>m</mi>
<mi>a</mi>
<mi>x</mi>
</mrow>
</msub>
</mfrac>
<mo>*</mo>
<msup>
<mrow>
<mo>(</mo>
<mfrac>
<mrow>
<msub>
<mi>SOC</mi>
<mrow>
<mi>i</mi>
<mi>min</mi>
</mrow>
</msub>
</mrow>
<mrow>
<msub>
<mi>SOC</mi>
<mi>i</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mi>n</mi>
</msup>
</mrow>
</mtd>
<mtd>
<mrow>
<mi>I</mi>
<mo>></mo>
<mn>0</mn>
</mrow>
</mtd>
</mtr>
</mtable>
</mfenced>
<mo>,</mo>
<msub>
<mi>SOC</mi>
<mi>i</mi>
</msub>
<mo>=</mo>
<msub>
<mi>SOC</mi>
<mrow>
<mi>i</mi>
<mrow>
<mo>(</mo>
<mi>t</mi>
<mo>=</mo>
<mn>0</mn>
<mo>)</mo>
</mrow>
</mrow>
</msub>
<mo>-</mo>
<mfrac>
<mn>1</mn>
<msub>
<mi>C</mi>
<mi>i</mi>
</msub>
</mfrac>
<mo>&Integral;</mo>
<msub>
<mi>i</mi>
<mi>i</mi>
</msub>
<mi>d</mi>
<mi>t</mi>
<mo>;</mo>
</mrow>
其中,Iimax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最大充放电电流,SOCi、SOCimax、SOCimin分别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SOC值、SOC值的上限以及SOC值的下限,I<0表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处于充电状态,I>0表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处于放电状态,n为调节系数,SOCi(t=0)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初始SOC值,Ci为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容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恢复修正量△vi1的获取过程为:
利用与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本地测量的直流母线电压以及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的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通过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电压观测器,得到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
将所述第i台储能单元的当前直流母线电压平均值与所述直流微电网的直流母线电压的设定值vrate进行做差比较,并将差值经过PI控制器处理,得到所述电压恢复修正量△vi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获取过程为:
第t台储能单元利用与其直接连接的或者通过分布式发电单元间接相连的共Y台的储能单元的实际输出电流标幺值以及电流观测器得到的系统中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通过所述第t台储能单元的电流观测器得到当前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其中,1≤Y≤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N台所述分布式发电单元中每一台分布式发电单元通过无线的方式从与其直接连接的相邻单元获取M台储能单元输出电流标幺值的平均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的方式具体为ZigBee或WiFi。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a具体为-0.9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30000.7A CN105870911B (zh) | 2016-05-17 | 2016-05-17 | 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330000.7A CN105870911B (zh) | 2016-05-17 | 2016-05-17 | 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70911A CN105870911A (zh) | 2016-08-17 |
CN105870911B true CN105870911B (zh) | 2018-05-15 |
Family
ID=56634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330000.7A Active CN105870911B (zh) | 2016-05-17 | 2016-05-17 | 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7091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849141B (zh) * | 2016-10-28 | 2019-11-05 |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大容量集中式虚拟同步机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JP7147743B2 (ja) * | 2017-03-23 | 2022-10-05 |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 電力制御装置、電力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CN107359651B (zh) * | 2017-07-12 | 2019-09-27 | 湖南大学 | 一种适用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自主功率协调控制方法 |
CN107516887B (zh) * | 2017-08-04 | 2019-10-29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分布式直流微电网复合储能控制方法 |
CN107508277B (zh) * | 2017-08-09 | 2019-10-29 | 华中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一致性的光储直流微电网分布式协同控制方法 |
CN107706904B (zh) * | 2017-10-10 | 2019-08-20 | 集美大学 | 海上平台风光储直流供电系统中储能变换器虚拟电阻控制方法 |
CN108494017B (zh) * | 2018-03-12 | 2020-06-05 | 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大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逆变器的自治型微电网系统分布式协调控制方法 |
CN108471109B (zh) * | 2018-04-24 | 2020-02-21 | 清华大学 | 直流多微网系统的统一分布式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9638840A (zh) * | 2018-10-19 | 2019-04-16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含光伏配电网分布式储能协调电压控制方法 |
CN110350601B (zh) * | 2019-07-22 | 2022-10-21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直流微电网电压和电流分配分布式协调控制方法 |
CN111016719B (zh) * | 2019-12-20 | 2021-07-27 | 江南大学 | 利用电动汽车的永不断电柔性不间断电源控制方法 |
CN111224392A (zh) * | 2020-01-03 | 2020-06-02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三端口直流能量路由器功率协调控制方法 |
CN111987712B (zh) * | 2020-07-29 | 2021-11-12 | 浙江大学 | 多电压等级直流配电网储能下垂系数分布式控制方法 |
CN113141057B (zh) * | 2021-04-20 | 2024-01-26 | 北方民族大学 | 一种用于微网的监控一体装置与分布式控制方法 |
CN113097992B (zh) * | 2021-04-28 | 2022-07-26 | 武汉工程大学 | 用于直流微电网的下垂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3988478B (zh) * | 2021-12-03 | 2024-10-15 |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基于等微增率的直流微电网互联系统分散式经济优化方法 |
CN116742680A (zh) * | 2023-08-15 | 2023-09-12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一种储能微电网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17293879B (zh) * | 2023-09-26 | 2024-05-03 |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储能并网系统的并网控制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472954B2 (en) * | 2012-10-08 | 2016-10-18 | Eaton Corporation | Generator dispatching or load shedding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icrogrid applications |
CN102983589B (zh) * | 2012-11-15 | 2014-10-22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基于混合储能的电网友好型分布式电源的控制方法 |
CN103545905B (zh) * | 2013-10-11 | 2015-11-18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光伏直流微电网能量协调控制方法 |
-
2016
- 2016-05-17 CN CN201610330000.7A patent/CN105870911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70911A (zh) | 2016-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70911B (zh) | 一种直流微电网多源协调控制方法 | |
Wang et al. | Coordinated control of distributed energy-storage systems for voltage regulation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 |
Che et al. | DC microgrids: Economic operation and enhancement of resilience by hierarchical control | |
CN105226632A (zh) | 一种直流微电网系统的多模式切换协调控制方法 | |
CN105071393A (zh) | 一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直流母线电压控制方法 | |
Shen et al. | Gradient based centralized optimal Volt/Var control strategy for smart distribution system | |
CN105720611A (zh) | 风电场无功功率控制方法及系统 | |
Xiao et al. | Flat tie-line power scheduling control of grid-connected hybrid microgrids | |
CN110912242A (zh) | 含混合储能直流微电网的大扰动暂态稳定协调控制方法 | |
CN111817326A (zh) | 一种交流微网孤岛模式下的分散式储能soc控制及整合方法 | |
CN115549216B (zh) | 一种风光储场站有功-无功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8808715A (zh) | 考虑直流网络故障功率的多端柔直系统静态安全分析方法 | |
CN109659941B (zh) | 一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自治控制方法及系统 | |
Thirugnanam et al. | Battery integrated solar photovoltaic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micro-grid | |
Morais et al. | Interlink Converters in DC nanogrids and its effect in power sharing using distributed control | |
WO2019075879A1 (zh) | 一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运行模式转换方法 | |
CN115719979A (zh) | 新能源微电网离网运行的源荷储协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5173466A (zh) | 光伏-充电桩-建筑一体化交直流微网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5244900A (zh) | 一种基于移频控制的微电网离网能量平衡控制方法 | |
Chamana et al. | Impact of smart inverter control with PV systems on voltage regulators in active distribution networks | |
Tan et al. | Control of parallel inverter-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ion systems in microgrid for islanded operation | |
CN204316103U (zh) | 一种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系统 | |
CN113708359B (zh) | 一种双向dcdc变流器控制方法、系统及相关组件 | |
CN106655257B (zh) | 基于新能源混合供电的港口岸电的能量管理系统及方法 | |
CN116404671B (zh) | 基于分层协同控制的直流微电网多储能荷电状态均衡策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