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68442A - 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68442A CN105868442A CN201610170217.6A CN201610170217A CN105868442A CN 105868442 A CN105868442 A CN 105868442A CN 201610170217 A CN201610170217 A CN 201610170217A CN 105868442 A CN105868442 A CN 1058684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ud
- rock flow
- thing source
- dynamic reserve
- rainf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B—HYDRAULIC ENGINEERING
- E02B1/00—Equipment or apparatus for, or methods of, general hydraulic engineering, e.g. protection of constructions against ice-strai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是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规模的计算方法,具体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根据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泥石流物源类型,建立物源破坏和转化的地质模型,采用现场原位人工降雨试验,揭示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源区斜坡破坏转化为泥石流物源规模的相关性,从而建立降雨激发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的计算模型。该方法,提出了计算确定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降雨激发条件下的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计算方法,从而为解决泥石流沟拦挡坝库容和排导槽断面等地质勘查和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规模的计算方法,具体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属于山地灾害领域。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山区一种由分选性很差的土石、水以及少量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沿着斜坡和沟谷向下流动的地质灾害,在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中,将地震灾区泥石流物源量的估算分为泥石流的松散物质总量(静储量)和一次降雨过程中能够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物质量(动储量)。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是泥石流工程防治中拦沙坝的库容设计、排导槽断面设计和综合防治方案的基本参数和直接依据。泥石流沟流域内的降雨量大小是泥石流激发的决定性因素。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区坡面物源产生变化破坏进入泥石流沟道,从而为泥石流提供动态物源。
但是对于泥石流物源的计算和预测,学界对其破坏补给过程和动储量的预测无经验和规范可借鉴,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并且《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和《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两个规范中均未对震后泥石流的静储量和动储量进行解释,对动储量没有计算标准和方法,亦未明确泥石流的物源量是受降雨条件的影响而变化的,导致在实际应用中泥石流动储量估算无方法可循,因此对泥石流动储量估计不足,也无可靠方法可借鉴,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对降雨激发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估算一直没有可以定量计算的适用方法。导致传统的泥石流物源计算方法不能满足工程设计和预警预报的需要,泥石流防治工程失效的例子不胜枚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泥石流物源计算方法上存在的空白和不足,针对地震后大量泥石流物源类型的调查研究,建立破坏地质模型,基于现场原位人工降雨试验,解析累计降雨量与泥石流物源的相关性,提供一种根据一定降雨频率或一次降雨过程的累计降雨量的资料和数据,计算确定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的计算方法,本发明能够实现通过泥石流的累计降雨量来计算泥石流的动储量,从而为泥石流的勘察设计和工程防治提供关键参数,满足防灾工程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总量。
计算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
(1)经验公式法:根据对泥石流沟的地质勘察成果,根据泥石流物源的地貌形态、破坏堆积范围、崩滑过程、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等,确定泥石流沟道内总的崩塌滑坡松散堆积物的总保有量和泥石流的动储量总量。
也可以通过基于统计或类比法的经验公式计算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总量。
根据对研究区多条泥石流沟道的统计,确定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总量与松散物源总保有量的关系:
V0=aV-b (公式1)
式中:V0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104m3);V—松散堆积物的总保有量(104m3);a,b为统计数据拟合的模型系数。
(2)调查图解法:根据现场调查和测量泥石流沟道典型断面内物源的形态,堆积厚度和堆积长度等指标,结合泥石流等启动模式,也可采用几何图形解析方法,建立近似的泥石流动储量统计模型对总动储量进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泥石流形成区物源勘查结果,按图解法分别对泥石流流域内不同侵蚀沟道物源体先进行逐一统计,然后迭加获得全流域泥石流动储量总量。
步骤二:确定一次降雨过程中累计降雨量和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关系,建立基于累计雨量的动储量计算模型。
(1)现场物理模型试验:针对野外现场调查和监测数据无法监测泥石流物源体在一定降雨条件下的变形破坏规模的不足,因此必要利用物理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不同降雨强度、累计降雨量条件下的典型泥石流物源的变形破坏机制进行模拟试验研究,试验采用人工降雨机模拟实际降雨量,利用高清摄象机录制的试验全过程,每次降雨和泥石流物源的变形破坏后对破坏的岸坡剖面进行测量,从而确定降雨强度,累计降雨量和降雨激发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的动储量之间的关系。
现场试验的优点是可以限度的避免模型试验的相似性问题和粒径效应等问题,现场试验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灾害实体和实际情况。
(2)试验资料分析及补充实验:将上述试验中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累计降雨激发条件下泥石流物源体变形破坏过程、规模,对比分析每次破坏破坏时的累计雨量和岸坡物源破坏规模等数据,为后续的理论分析和模型的建立奠定基础。资料整理分析后如发现不足,需进行补充实验。
(3)建立动储量计算模型:综合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统计学等理论方法对降雨激发条件下泥石流物源体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模型试验中多次物源破坏启动过程中实测降雨数据和现场测量数据,建立不同降雨条件下和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关系模型。
对实测的特征断面降雨条件下发生渐进式破坏的累计破坏面积和相应的累计降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降雨激发条件和泥石流物源破坏的动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KR=0.089*ln(P)-0.319,R2=0.953 (公式2)
式中:KR-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动储量累计破坏比例(%);P-累计降雨量;并根据上述方程推导出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规模的关系模型:
VR=KR*V0 (公式3)
式中:KR-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累计破坏比例(%);VR-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动储量累计破坏体积;V0-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
步骤三:结合降雨激发条件和泥石流物源破坏的动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规模的关系模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和不同的累计降雨工况P,开展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和预测。
结合泥石流可能起动的动储量总量V0,以及激发泥石流的一次降雨过程的降雨量斜体,根据降雨激发条件和泥石流物源破坏的动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规模的关系模型,可计算不同降雨激发条件下一次爆发泥石流的动储量规模VR。计算结果与泥石流历史爆发记录进行比较,必要时可对模型进行修正。
本发明提供的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在确定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的基础上,根据在汶川地震灾区典型泥石流物源现场开展人工降雨试验,确定一次降雨过程中泥石流物源的补给规模和转化过程,根据现场试验的实测结果建立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的计算模型;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计算模型来直接对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可起动的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进行计算;也可根据本发明的思路和试验步骤方法,在拟研究的泥石流物源区开展试验,根据本发明提出的试验方法重新建立计算模型。
本发明提供的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提出了计算确定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降雨激发条件下的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计算方法,从而为解决泥石流沟拦挡坝库容和排导槽断面等地质勘查和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本发明为通过预测泥石流物源有效动储量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可为泥石流灾害工程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中下蚀型泥石流物源图解计算模型;
图3为实施例中侧蚀型泥石流物源图解计算模型;
图4为实施例的现场原位人工降雨试验模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具体流程见图1。
都江堰红色村干沟泥石流位于汶川地震极震区都江堰市白沙河流域,为典型地震后的泥石流,红色村干沟泥石流沟流域面积约1.12km2(至下游白沙河),主沟全长1.972km,标高1773-920m。所在沟谷平面形态呈V-U字型;沟底标高1640-1150m,相对高差490m,沟谷两侧山坡坡度一般30-40°,沟谷呈整体上陡下缓特征,沟谷总体坡降398.07‰左右。其中,上游形成区沟谷长约1121m,平均纵坡降530.78‰;流通区沟长约219m,平均纵坡降273.97‰;堆积区沟长约632m,坡降约205.70‰。该泥石流沟沟口以上汇水面积约0.859km2,沟口以下堆积区面积0.261km2。根据调查,2009年7月17日红色村一带普降大暴雨,暴雨历时近两个小时,累计降雨量约219mm,凌晨5点左右发生泥石流,历时约150分钟,流速约为3.5m/s。
步骤一:确定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总量。
1)统计法计算动储量
通过采集了地震灾区44处泥石流物源样本,采用松散堆积物的总保有量与动储量进行相关性统计。计算动储量总量与松散物质总保有量的比例关系:
V0=0.428V-11.014,R2=0.8479 (公式4)
式中:V0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104m3);V—松散堆积物的总保有量(104m3)根据“都江堰市虹口乡红色村干沟泥石流应急勘查报告”的调查成果,都江堰红色村松散物总保有量为35.24×104m3,。下面根据本研究提出的统计法模型,通过总的松散物质总保有量,来计算泥石流可启动的动储量规模。
根据前面统计法提出的公式4,可计算在通过调查得知总的松散物质储量为35.24×104m3时,干沟泥石流可启动物源的动储量占总储量的17.74%,因此可的干沟泥石流可启动的物源动储量为6.25×104m3。
2)图解法计算动储量
根据发明人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大量调查,通过耦合泥石流物源动储量在下蚀和侧蚀过程中的破坏规模,建立如图2和图3的图解计算模型:
①下蚀型泥石流动储量
沟谷坡面堆积体在洪水下蚀作用下产生破坏并转化为泥石流物源,将泥石流沟道岸坡概化成三角形Δcod的形态,该区的面积为:
式中:θ为斜坡自然休止角、co=h为原沟床深度。
根据上式,可得总动储量体积为:
V01=Δcod×L1 (公式6)
式中:V01为下切侵蚀型动储量、L1为沟床堆积体长度。
②侧蚀型泥石流动储量
沟谷坡面堆积体在洪水侧蚀作用下产生破坏并转化为泥石流物源,将泥石流沟道岸坡概化成三角形Δc2od的形态,该区的面积为:
式中:θ—斜坡自然休止角、α—实测堆积坡角、φ—崩积体与自然休止角夹角、c2o=l为实测坡面长度。
根据上式,可得总动储量体积为:
V02=Δc2od×L2 (公式8)
式中:V02—侧缘侵蚀型动储量、L2—沟道堆积体长度。
按图解法分别对泥石流流域内不同侵蚀沟道物源体先进行逐一统计,然后迭加获得全流域泥石流动储量总量:
式中:V0—全流域泥石流动储量总量,V0i—流域内不同侵蚀沟泥石流动储量。
基于统计法和图解法的震后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的估算方法,经过现场调查对比检验,两种方法基本能够满足防治工程设计需要。
本研究根据对地震灾区44处泥石流沟的现场调查和测量,可采用几何图形解析方法,根据对都江堰红色村干沟泥石流现场调查和测量断面所得到的参数,根据图解法计算干沟泥石流的动储量总量(表1)。
表1干沟泥石流沟道松散堆积物物源动储量计算表
斜坡坡脚(°) | 自然休止角(°) | 沟床深度(m) | 坡面长度(m) |
55 | 32 | 5 | 11 |
下蚀面积(m2) | 侧蚀面积(m2) | 长度(m) | 动储量总量(m3) |
1.67 | 1.63 | 980 | 3248 |
综合统计法和图解法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统计法计算得到的干沟泥石流动储量总量为6.25×104m3;图解法计算得到的干沟泥石流动储量总量为6.02×104m3,图解法和统计法计算得到的结果比较一致。
步骤二:确定一次降雨过程中累计降雨量和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关系,建立基于累计雨量的动储量计算模型。
本发明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人工降雨系统、摄像记录系统、现场测量系统几个部分组成,见图4。
1)模型试验场地
模型实验为现场原位试验,本实验选址为都江堰干沟泥石流右侧塔子坪滑坡体的一部分,选择典型泥石流物源沟道的断面,开展人工降雨诱发物源失稳破坏模型试验,试验过程中前缘破坏后改变坡面临空面,后续试验可以在试验场地前缘根据典型沟道的长度和坡度,进行开挖和整理来模拟干沟沟道内沟道断面的地形和坡度。
2)人工降雨设备
采用Norton VeeJet 80-100型人工模拟降雨机,人工模拟降雨机为四喷头无碎流板型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该机器是美国普渡大学国家土壤侵蚀实验室的产品,已经在国外广泛应用,并且工艺成熟,性能较好且运行稳定,能够满足试验中长时间,变雨强的模拟,降雨机器架设高度仅为2.6m,可以有效的避免风的干扰。降雨面积为矩形,降雨范围尺寸为4000mm×1500mm(长×宽)。国内对于人工降雨试验在土壤侵蚀、气象研究等领域进行过比较多,但是对于用于滑坡和地质灾害模型试验的专门人工降雨设备却非常少见。
3)数据采集及测量系统
本发明采用现场原位降雨模型试验,目的是揭示一次降雨量和降雨过程同泥石流物源破坏转化的关系,因此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参数量测及分析包括:
①降雨量数据采集
采用全自动雨量计,对试验过程中的降雨量进行实时监测,且可通过无线实现近距离显示、人工置数设备配置及实时数据采集存储,数据还可以直接通过GPRS传输通道传输至山地所监测系统平台。
②物源动储量测量
降雨条件下物源开始沿着岸坡发生失稳滑塌破坏,其破坏规模等同于一次降雨过程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本发明可以用三种方法对试验中的物源动储量开展测量:
方法一:可直接测量地表布设的标记测点记录破坏过程中坡体表面位移的变化量;
方法二:用划分网格的方法对坡体变化过程中位移变化量和破坏规模进行量测;
方法三:结合摄像机记录的坡体破会过程测定观察面内任意点在任意时刻的位移和破坏规模。
③资料分析整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对现场人工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时的降雨量和物源破坏规模进行统计分析,结合野外典型泥石流沟的调查资料和降雨统计数据,揭示一次降雨过程和降雨量同泥石流物源断面的物源破坏规模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基于累计雨量的动储量计算模型。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试验方法:现场试验在泥石流现场典型沟道断面开展,进行降雨条件下物源变形破坏的现场原位试验,揭示典型泥石流物源断面变形破坏与降雨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基于累计雨量的动储量计算模型。
步骤三: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
以2010年8月13日降雨过程为例,“8.13”洪灾降累计降雨229mm,干沟发生小规模泥石流,灾后调查统计,泥石流固体物质冲出量约500m3。根据物理模型试验得到的降雨量与破坏体积的关系,即公式2和公式3:
KR=0.089*ln(229)-0.319=0.1646
VR=KR*V0=0.1646*3248=534.6m3
此结果与地质调查部门在8.13后调查泥石流沟灾情现场调查泥石流固体物质冲出量数据500m3基本一致。
Claims (6)
1.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确定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总量;
步骤二:确定一次降雨过程中累计降雨量和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关系,建立基于累计雨量的动储量计算模型:
(1)现场物理模型试验:试验采用人工降雨机模拟实际降雨量,利用高清摄象机录制的试验全过程,每次降雨和泥石流物源的变形破坏后对破坏的岸坡剖面进行测量,确定降雨激发条件和泥石流物源破坏的动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
KR=0.089*ln(P)-0.319,R2=0.953 公式2
式中:KR-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动储量累计破坏比例,%;P-累计降雨量;
(2)试验资料分析及补充实验:将上述试验中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揭示一次降雨过程和降雨量同泥石流物源断面的物源破坏规模之间的关系;
(3)建立动储量计算模型:对降雨激发条件下泥石流物源体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规模的关系模型:
VR=KR*V0公式3
式中:KR-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累计破坏比例,%;VR-降雨条件下泥石流动储量累计破坏体积;V0-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
步骤三:结合降雨激发条件和泥石流物源破坏的动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规模的关系模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和不同的累计降雨工况,开展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和预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计算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总量通过经验公式法得到:
根据对泥石流沟的地质勘察崩塌滑坡松散堆积物的总保有量和泥石流的动储量总量成果数据;
或者,通过基于统计或类比法的经验公式计算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总量:通过对研究区典型泥石流沟道的调查,根据获取的典型泥石流沟道的统计数据,分析拟合出基于松散物质总保有量同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的关系模型,来对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V0进行计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计算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总量通过调查图解法得到:
分别根据下蚀型物源V01和侧蚀型V02泥石流物源典型破坏模式,建立地质模型,通过地质模型图解法,提出典型泥石流物源断面的动储量规模计算方法;然后再综合泥石流全流域沟道的动储量规模,来计算泥石流物源动储量总量V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1)所述的现场物理模型试验,具体试验方法为:采用沟道内泥石流物源的现场试验,选择典型泥石流物源沟道的断面,开展人工降雨诱发物源失稳破坏模型试验,人工降雨设备采用Norton VeeJet 80100型人工模拟降雨机;采用全自动雨量计,对试验过程中的降雨量进行实时监测,利用高清摄象机录制的试验全过程获得丰富的物源变形直至破坏的完整过程,从而深入研究降雨条件下物源开始沿着岸坡发生失稳滑塌破坏,其破坏规模等同于一次降雨过程泥石流物源的动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2)所述的试验资料分析及补充实验,具体方法为:通过对现场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理论分析并结合实地调查,揭示一次降雨过程和降雨量同泥石流物源断面的物源破坏规模之间的关系,建立降雨激发条件和泥石流物源破坏的动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资料整理分析后如发现不足,需进行补充实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3)中所述的建立动储量计算模型具体方法为:对不同降雨激发条件下泥石流物源体变形破坏过程及机理进行综合分析;通过不同累计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启动的规模,建立不同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破坏规模的计算公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70217.6A CN105868442B (zh) | 2016-03-23 | 2016-03-23 | 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170217.6A CN105868442B (zh) | 2016-03-23 | 2016-03-23 | 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68442A true CN105868442A (zh) | 2016-08-17 |
CN105868442B CN105868442B (zh) | 2019-01-01 |
Family
ID=56624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70217.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68442B (zh) | 2016-03-23 | 2016-03-23 | 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868442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84446A (zh) * | 2016-10-21 | 2017-01-04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强降雨诱发岩质滑坡野外模型试验装置 |
CN106645653A (zh) * | 2017-03-17 | 2017-05-10 | 成都理工大学 | 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CN107180287A (zh) * | 2017-07-19 | 2017-09-19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汶川强震区的泥石流物源转换为泥石流的转换率计算方法 |
CN107807225A (zh) * | 2017-11-06 | 2018-03-16 | 王攀峰 | 泥石流试验用人工降雨模拟方法 |
CN108960680A (zh) * | 2018-07-27 | 2018-12-07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泥石流松散物源活跃性判定方法 |
CN109166280A (zh) * | 2018-09-29 | 2019-01-08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
CN109165436A (zh) * | 2018-08-17 | 2019-01-08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海洋性冰川现代冰碛型物源量测定方法 |
CN109783878A (zh) * | 2018-12-19 | 2019-05-21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泥石流沟地质灾害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数据处理终端 |
CN113420515A (zh) * | 2021-07-19 | 2021-09-21 | 四川大学 | 一种基于降雨数据的滑坡泥石流形成演化模拟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18103A (zh) * | 2014-10-23 | 2015-01-28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滑坡灾害监测预警降雨阈值判定方法 |
-
2016
- 2016-03-23 CN CN201610170217.6A patent/CN10586844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18103A (zh) * | 2014-10-23 | 2015-01-28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一种滑坡灾害监测预警降雨阈值判定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乔建平: "基于现场试验确定震裂坡地降雨激发破坏临界条件",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 |
乔建平: "汶川地震极震区泥石流物源动储量统计方法讨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 |
Cited B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84446A (zh) * | 2016-10-21 | 2017-01-04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强降雨诱发岩质滑坡野外模型试验装置 |
CN106645653A (zh) * | 2017-03-17 | 2017-05-10 | 成都理工大学 | 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CN106645653B (zh) * | 2017-03-17 | 2023-03-31 | 成都理工大学 | 泥石流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CN107180287A (zh) * | 2017-07-19 | 2017-09-19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汶川强震区的泥石流物源转换为泥石流的转换率计算方法 |
CN107180287B (zh) * | 2017-07-19 | 2020-08-04 |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 一种基于汶川强震区的泥石流物源转换为泥石流的转换率计算方法 |
CN107807225A (zh) * | 2017-11-06 | 2018-03-16 | 王攀峰 | 泥石流试验用人工降雨模拟方法 |
CN108960680A (zh) * | 2018-07-27 | 2018-12-07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泥石流松散物源活跃性判定方法 |
CN108960680B (zh) * | 2018-07-27 | 2021-09-14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泥石流松散物源活跃性判定方法 |
CN109165436A (zh) * | 2018-08-17 | 2019-01-08 | 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 | 一种海洋性冰川现代冰碛型物源量测定方法 |
CN109166280A (zh) * | 2018-09-29 | 2019-01-08 | 成都理工大学 | 一种强震区泥石流的早期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
CN109783878A (zh) * | 2018-12-19 | 2019-05-21 |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泥石流沟地质灾害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数据处理终端 |
CN113420515A (zh) * | 2021-07-19 | 2021-09-21 | 四川大学 | 一种基于降雨数据的滑坡泥石流形成演化模拟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68442B (zh) | 2019-0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68442A (zh) | 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物源动储量计算方法 | |
Manfreda et al. | A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based method for a rapid estimation of flood inundation depth | |
CN105160193B (zh) | 一种基于动力过程的泥石流动态风险分析系统及方法 | |
Abuzied et al. | Geospatial hazard modeling for the delineation of flash flood-prone zones in Wadi Dahab basin, Egypt | |
Hancock et al. | A catchment scale evaluation of the SIBERIA and CAESAR landscape evolution models | |
Abon et al. | Reconstructing the tropical storm Ketsana flood event in Marikina River, Philippines | |
Li et al. | Correlating check dam sedimentation and rainstorm characteristics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 |
Luo et al. | Identifying and predicting karst water inrush in a deep tunnel, South China | |
Pederson et al. | Gullying and erosion control at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rand Canyon, Arizona | |
Stewart et al. | Use of the continuous slope-area method to estimate runoff in a network of ephemeral channels, southeast Arizona, USA | |
Pratama et al. | Flood hydrograph simulation to estimate peak discharge in Ciliwung river basin | |
Souei et al. | Using statistical models and GIS to delimit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potential areas and to estimate the infiltration rate: A case study of Nadhour-Sisseb-El Alem Basin, Tunisia | |
Bazrafshan et al. | Assessment of hydro-meteorological drought effects on groundwater resources in Hormozgan region-South of Iran | |
Hu et al. | Geomorphic effect of debris-flow sediments on the Min River, Wenchuan Earthquake region, western China | |
Jiang et al. | Debris flow assessment in the Gaizi-Bulunkou section of Karakoram highway | |
Goudarzi et al. | Examin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leconnection indexes o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components (Case Study: Karaj Synoptic Stations) | |
Youssef et al. | Flood hazard assessment and its associated problems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Sohag Governorate, Egypt | |
Çelik et al. | Reducing climate impacts on karst groundwater resources by constructing a cave dam. A case study from Central Taurus Karst, Türkiye | |
Salazar-Briones et al. | Hydrological and hydraulic modeling of an intra-urban river in a transboundary basin using a regional frequency analysis | |
Zhang et al. | Identification of Urban Rainstorm Waterlogging Based on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A Case Study in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 |
Kim et al. | Monitoring and analysis of hydrological cycle of the Cheonggyecheon watershed in Seoul, Korea | |
Hossienkhanlo et al. | Flood Zoning in Rural Watersheds by GIS and HECGEO-RAS (Case study: North western Iran) | |
Maricar et al.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od Propagation in the Kelara River Flood Early Warning System | |
Sholagberu et al. | Spatial and temporal assessment of sediment yield potential in Cameron highland watershed, Malaysia | |
Aslantas et al. | Flood risk assessment for Mulde River Catchment transferring data from an observed meteorological flood ev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