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7376A -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7376A
CN105827376A CN201610355670.4A CN201610355670A CN105827376A CN 105827376 A CN105827376 A CN 105827376A CN 201610355670 A CN201610355670 A CN 201610355670A CN 105827376 A CN105827376 A CN 105827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data
nearly
remote user
feedback information
receiving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556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7376B (zh
Inventor
李勇
徐薇
彭木根
王文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61035567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273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27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7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7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7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应用于近用户接收端,方法中包括: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获取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将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携带在PUCCH或PUSCH信道中发送给所述基站,其中,所述反馈信息占用2bit,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分别占用1bit。应用本实施例,能够产生精确的反应解调具体情况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助于基站准确的作出响应,提高重传的成功率。

Description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5G定位于频谱效率更高、速率更快、容量更大的无线网络,基于这样的需求,提出将NOMA(Non-OrthogonalMultipleAccess,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作为5G中一种主要研究的技术,与传统方式不同,NOMA将通过非正交资源的分配来满足更多用户的使用。当前3GPPLTERel-13中提出在MUST(DownlinkMulti-UserSuperpositionTransmission,多用户叠加传输)(如图1所示)中应用NOMA,以增加系统吞吐量和提高频谱效率。NOMA允许多个用户通过功率域的复用,在相同的空间层实现时间和频率资源的共享,具体说来,基站使用相同的时间、频谱和空间层发送近用户和远用户的叠加数据。在使用NOMA的系统中,采用了HARQ(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机制。
现有的HARQ机制中,反馈ACK/NACK的位数为1bit,将现有的HARQ机制应用于使用NOMA的系统中,在仅考虑两个用户叠加传输的情况下,对远用户来说,成功解调出自己的数据即可;对近用户来说,要成功解调出近用户的数据,需要先成功解调出远用户的数据。也就是说,对于近用户来说,成功解调出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时近用户才反馈ACK,当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中的任意一个解调失败后,近用户将反馈NACK。
以下为在仅考虑两个用户叠加传输的情况下,采用现有的HARQ机制时,基站根据接受到的ACK/NACK反馈作出的响应。
当远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成功,近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和解调近用户数据均成功时,远用户反馈ACK,近用户反馈ACK。基站的响应方式为:不重传叠加数据。
当远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成功,近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成功,解调近用户数据失败或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时,远用户反馈ACK,近用户反馈NACK。基站的响应方式为:只重传近用户数据;或将重传的近用户数据和新的远用户数据叠加传输。当只重传近用户数据时,NOMA带来的优势将被忽略,频谱效率得不到提高。当近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时,可能是由于近用户的信道状况发生突变,因此采取重传的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叠加传输的策略,无法消除近用户信道状况改变带来的影响,用户仍然无法成功解调远用户数据。
当远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近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均成功时,远用户反馈NACK,近用户反馈ACK。基站的响应方式为:只重传远用户数据;将重传的远用户数据与近用户的新数据叠加(要求重传的远用户数据版本包含系统比特以供近用户成功解出以消除干扰)。当只重传远用户数据时,NOMA带来的优势将被忽略,频谱效率得不到提高。由于造成远用户解调失败的原因可能是远用户数据的MCS(ModulationandCodingScheme,调制与编码策略)设置不合理,因此采用重传远用户数据与近用户的新数据叠加的方式,仍然无法消除远用户数据的MCS不合理带来的影响。
当远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近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成功近用户信息失败或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时,远用户反馈NACK,近用户反馈NACK。基站的响应方式为:重传叠加数据。由于造成解调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基站传输数据的总功率太小,信道衰落影响较大或者远用户的MCS设置不合理,因此仅仅重传叠加的数据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传失败的问题,再次传输失败的可能性依旧很大。
由以上可知,将现有HARQ机制应用于使用NOMA的系统中时,近用户只有在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都成功解调后,才反馈ACK,若近用户反馈NACK,则基站不能确定是近用户解调近用户数据失败,还是近用户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若基站仅仅根据接收到的近用户的ACK/NACK反馈来决定重传与否,则重传带来的增益并不明显,造成成功率的浪费及传输效率的降低。而且基站接收到的反馈信息较少,不利于基站作出相应的响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以使接收端能够将准确的反应解调具体情况的反馈信息发送给基站,协调基站准确的作出响应。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应用于近用户接收端,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
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获取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将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携带在PUCCH或PUSCH信道中发送给所述基站。
较佳地,所述反馈信息占用2bit,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分别占用1bit。
较佳地,所述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较佳地,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1”;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0”;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00”。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装置,应用于近用户接收端,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获取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传输模块,用于将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携带在PUCCH或PUSCH信道中发送给所述基站。
较佳地,所述反馈信息占用2bit,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分别占用1bit。
较佳地,所述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较佳地,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1”;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0”;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00”。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由于将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的反馈位数增加至2bit,且每1bit分别指示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使近用户接收端产生了精确的反应具体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将所述反馈信息发送给基站,使基站获得了反映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具体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助于基站准确的作出响应,提高重传的成功率。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使用NOMA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进行HARQ反馈时针对近用户客户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格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进行HARQ反馈时针对远用户客户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格式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进行HARQ反馈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如图2所示,应用于近用户接收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
具体地,控制信息承载在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控制信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上的资源分配以及其他控制信息,具体包含传输格式、资源分配、上行调度许可、功率控制以及上行重传信息。
在使用NOMA的系统中,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为叠加数据,即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为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的叠加数据。
对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的接收过程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赘述。
步骤S202,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获取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具体地,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包括,先成功解调出远用户数据,再解调近用户数据。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的具体过程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对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包括: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这样使针对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更准确。
步骤S203,将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携带在PUSCH或PUCCH中发送给所述基站。
具体地,当没有数据传输时,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携带ACK/NACK等信息,否则,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携带ACK/NACK等信息。
ACK/NACK即为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反馈信息占用2bit,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分别占用1bit。
具体地,为了更清楚的反应出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解调的具体情况,本实施例中,扩展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位数到2bit,其中1bit反映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的情况,剩余的1bit反映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近用户数据的解调情况。
通过扩展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位数到2bit,用每1bit分别反映对远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可以使近用户接收端准确的反映出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具体解调结果,即具体的反应出了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以及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解调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假设,用“1”表示解调成功,用“0”表示解调失败。在2bit的反馈信息中,用高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用低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则有: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发送给基站的分别针对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11”;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发送给基站的分别针对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10”;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发送给基站的分别针对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00”。
当然,也可以用“0”表示解调成功,用“1”表示解调失败。也可以用其他符号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用另一符号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在2bit的反馈信息中,也可以用低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用高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应用本实施例,由于将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的反馈位数增加至2bit,且每1bit分别用来指示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使近用户接收端产生了精确的反应具体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将所述反馈信息发送给基站,使基站获得了反应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具体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助于基站准确的作出响应,提高重传的成功率。
实施例二
作为实施例一的一种优选方案,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位数为2bit,如图3所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位数为1bit,如图4所示。
本实施例中,近用户接收端发送给基站的反馈信息为实施例一中的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本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远用户接收端的ACK/NACK反馈信息的位数不变,发送给基站的反馈信息与现有技术一样,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具体地,对接受的基站传输的下行数据进行解调后,获取的分别针对远用户接收端和近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为:
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
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近用户接收端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
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针对近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有:
当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1”;
当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0”;
当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00”;
当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近用户接收端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0”,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1”;
当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0”,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0”;
当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0”,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00”。
应用本实施例,生成的反馈信息能够准确的反映出远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的解调情况,以及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情况,将反馈远用户接收端和近用户接收端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发送给基站,有助于基站准确的作出相应,调整相应的参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为基站接收到实施例二中发送给基站的针对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后作出的相应的响应。
具体地,当基站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1”时,基站的响应方式为:不重传远近用户数据。
当基站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0”时,基站的响应方式为:调整远近用户数据的功率分配或者重新设置近用户数据的MCS。
具体地,基站根据接收到的近用户接收端的2bit反馈信息可以知,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成功而解调近用户数据失败,从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这样就避免了采用传统HARQ机制时,基站根据接收到的1bit反馈信息,采用只重传近用户数据、将重传的近用户数据和新的远用户数据叠加传输的响应方式后,造成的NOMA带来的优势被忽略,频谱效率降低等问题。
当基站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1”,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为“00”时,基站的响应方式为:调整远用户数据与近用户接收端的配对方式。
具体地,基站根据接收到的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可知,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此时可能的原因是近用户接收端的信道发生突变,已经不适合与当前的远用户数据配对,因此基站会调整远数据与近用户接收端的配对方式。这样就避免了采用传统HARQ机制时,基站根据接收到的1bit反馈信息,采用只重传近用户数据、将重传的近用户数据和新的远用户数据叠加传输的响应方式后,造成的频谱效率降低,丧失HARQ合并带来的增益等问题。
当基站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反馈“0”,近用户接收端反馈“11”时,基站的响应方式为:调整远用户数据的MCS。
具体地,基站根据接收到的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可知,远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此时可能的原因是远用户数据的MCS设置不合理,因此基站可以调整远用户数据的MCS。这样就避免了采用传统HARQ机制时,基站根据1bit反馈信息,采用只重传远用户数据、将重传的远用户数据和新的近用户数据叠加传输响应方式后,造成的频谱效率得不到提高,NOMA带来的优势被忽略等问题。
当基站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反馈“0”,近用户接收端反馈“10”时,基站的响应方式为:调整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MCS。
具体地,基站根据接收到的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可知,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成功而解调近用户数据失败,且远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此时的原因可能是是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MCS设置不合理,因此基站可以调整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MCS。这样就避免了采用传统的HARQ机制时,基站根据1bit反馈信息,采用重传叠加的数据的响应方式后,造成的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当基站接收到的反馈信息为:远用户接收端反馈“0”,近用户接收端反馈“00”时,基站的响应方式为:增加传输数据的总功率,用更多的功率发送远用户的数据。
具体地,基站根据接收到的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可知,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失败,这可能是导致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近用户数据失败的原因,因此可以考虑只重传远用户数据的方式,当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成功后就可能解调近用户数据正确,此时,可以用更多的功率发送远用户的数据,从而增加了成功解调远用户的可能性。这样就避免了采用传统的HARQ机制时,基站根据1bit反馈信息,采用重传叠加的数据的响应方式后,造成的传输效率降低的问题。
应用本实施例,基站根据近用户接收端和远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作出了相应的响应,准确的调整了相应的重传参数,选择对应的重传方式进行重传,提高了重传成功率。
实施例四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装置,如图5所示,应用于近用户接收端,包括:
接收模块501,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
具体地,控制信息承载在PDCCH(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控制信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上的资源分配以及其他控制信息,具体包含传输格式、资源分配、上行调度许可、功率控制以及上行重传信息。
在使用NOMA的系统中,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为叠加数据,即基站发送的下行数据为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的叠加数据。
对基站发送的PDCCH信息和下行数据的接收过程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赘述。
处理模块502,用于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获取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具体地,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包括,先成功解调出远用户数据,再解调近用户数据。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的的具体过程属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对近用户数据和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包括: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这样使针对反馈结果的反馈信息更准确。
传输模块503,将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携带在PUSCH或PUCCH信道中发送给所述基站。
具体地,当没有数据传输时,PUSCH(PhysicalUplink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携带ACK/NACK等信息,否则,PUCCH(PhysicalUplink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中携带ACK/NACK等信息。
ACK/NACK即为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反馈信息占用2bit,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分别占用1bit。
具体地,为了更清楚的反应出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解调的具体情况,本实施例中,扩展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位数到2bit,其中1bit反映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远用户数据的情况,剩余的1bit反映近用户接收端解调近用户数据的解调情况。
通过扩展近用户接收端的反馈信息ACK/NACK的位数到2bit,用每1bit分别反映对远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可以使近用户接收端准确的反映出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具体解调结果,即能够具体的反应出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解调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以及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解调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假设,用“1”表示解调成功,用“0”表示解调失败。在2bit的反馈信息中,用高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用低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则有: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1”;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0”;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00”。
当然,也可以用“0”表示解调成功,用“1”表示解调失败。也可以用其他符号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用另一符号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在2bit的反馈信息中,也可以用低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用高位表示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应用本实施例,由于将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的反馈位数增加至2bit,且每1bit分别用来指示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使近用户接收端产生了精确的反应具体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将所述反馈信息发送给基站,使基站获得了反应近用户接收端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具体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进而有助于基站准确的作出响应,提高重传的成功率。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方式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这里所称得的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近用户接收端,包括:
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
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获取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将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携带在PUCCH或PUSCH信道中发送给所述基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占用2bit,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分别占用1bi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1”;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0”;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00”。
5.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近用户接收端,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基站发送的控制信息和下行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下行数据进行解调,获取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
传输模块,用于将分别针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的反馈信息携带在PUCCH或PUSCH信道中发送给所述基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占用2bit,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分别占用1bit。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远用户数据和近用户数据的解调结果,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成功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1”;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成功,且对近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10”;
当对远用户数据解调失败时,所述反馈信息为“00”。
CN201610355670.4A 2016-05-26 2016-05-26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8273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55670.4A CN105827376B (zh) 2016-05-26 2016-05-26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55670.4A CN105827376B (zh) 2016-05-26 2016-05-26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7376A true CN105827376A (zh) 2016-08-03
CN105827376B CN105827376B (zh) 2019-07-16

Family

ID=56530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55670.4A Active CN105827376B (zh) 2016-05-26 2016-05-26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27376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7911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Non-orthogonal communication
CN107708196A (zh) * 2016-08-09 2018-02-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9451572A (zh) * 2019-01-09 2019-03-0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基于arq协议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网络安全传输方法
CN112020839A (zh) * 2018-04-20 2020-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Urllc中的nack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4802A (zh) * 2010-09-16 2012-04-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应答信息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终端
CN103580823A (zh) * 2012-08-02 2014-02-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上行harq反馈的方法
CN105491591A (zh) * 2014-09-17 2016-04-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Dtx检测方法、装置及基站
WO2016072696A2 (ko) * 2014-11-03 2016-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직교다중접속 방식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하이브리드 자동재전송을 위한 데이터 버퍼링 방법 및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4802A (zh) * 2010-09-16 2012-04-0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应答信息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用户终端
CN103580823A (zh) * 2012-08-02 2014-02-12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上行harq反馈的方法
CN105491591A (zh) * 2014-09-17 2016-04-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Dtx检测方法、装置及基站
WO2016072696A2 (ko) * 2014-11-03 2016-05-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비직교다중접속 방식을 지원하는 무선접속시스템에서 하이브리드 자동재전송을 위한 데이터 버퍼링 방법 및 장치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8196A (zh) * 2016-08-09 2018-02-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7708196B (zh) * 2016-08-09 2020-12-01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US11412518B2 (en) 2016-08-09 2022-08-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WO2018027911A1 (en) * 2016-08-12 2018-02-15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Non-orthogonal communication
US10700824B2 (en) 2016-08-12 2020-06-30 Lenovo Innovations Limited (Hong Kong) Non-orthogonal communication
CN112020839A (zh) * 2018-04-20 2020-12-0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Urllc中的nack
CN109451572A (zh) * 2019-01-09 2019-03-08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基于arq协议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网络安全传输方法
CN109451572B (zh) * 2019-01-09 2021-06-29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基于arq协议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网络安全传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7376B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25159C1 (ru) Способы и узлы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размера блока данных передачи
CN102017508B (zh)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的先占确认
CN101488832B (zh) 信道检测及处理方法、终端、基站
CN103178942B (zh) 信令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US10972228B2 (en) Base station device, user equip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1527623B (zh) 物理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指示信道中信息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1124763B (zh) 用于对确认进行高效传输的装置和方法
US826649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TWI510012B (zh) 用於肯定認可/否定認可(ack/nack)訊息之傳輸的方法,及其網路裝置
CN105099627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低成本终端的数据发送/接收方法和装置
KR101681148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harq 운용 방법
CN11046331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WO2010115295A1 (zh) 请求重传方法、重传方法及其设备
CN101527622A (zh) Mimo-harq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US934412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istorical signa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SIC)
CN105827376A (zh) 一种进行harq反馈的方法及装置
US10834748B2 (en) Indicat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 5G systems with legacy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US2021032129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ata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187157A (zh) 一种反馈ack/nack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5337705A (zh) 数据发送反馈、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9152074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1827400B (zh) 信道质量指示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1621318B (zh)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用户传输数据的方法
CN107733573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节点
JP2021528880A (ja) 多元接続ワイヤレス通信の一部としてのトランスポートブロック通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