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5283A -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5283A
CN105815283A CN201610325394.7A CN201610325394A CN105815283A CN 105815283 A CN105815283 A CN 105815283A CN 201610325394 A CN201610325394 A CN 201610325394A CN 105815283 A CN105815283 A CN 1058152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aw
cocoon
small bundle
square small
squa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53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5283B (zh
Inventor
王月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hu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32539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152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15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5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5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52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0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or modified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7/033Rearing or breeding invertebrates; New breeds of invertebrates
    • A01K67/04Silkw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大眠醒后将桑蚕移至地铺上进行饲养,对蚕床进行拆卸和清理,当桑蚕长成熟蚕时,对桑蚕进行聚拢,最后一次铺设桑叶进行喂养,并在桑叶上喷洒催熟剂,铺叶后开始在地铺上排列状铺设蚕山,使得方形蚕蔟对桑蚕养殖区域进行覆盖;熟蚕爬上方形蚕蔟进行做茧,熟蚕爬上方形蚕蔟3~4天后,推动推杆使得方形蚕蔟发生摆动,病变死亡的桑蚕落下,熟蚕爬上方形蚕蔟5天后将安装支架抬升,使得方形蚕蔟与地表分离;熟蚕爬上方形蚕蔟8~9天后进行摘茧。上述提供技术方案可有效提高桑蚕养殖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背景技术
桑蚕为传统农业经济,在安徽岳西等地被广泛的养殖。桑蚕养殖辛苦,特别是一些大种量的桑蚕养殖,每天需要摘成千公斤的桑叶,一般桑蚕为夏蚕最为广泛养殖,夏蚕养殖季节天气炎热,因此大多采取将桑蚕平铺在水泥地面(地铺)的方式进行养殖,通过地面的低温进行降温,防止过热使得桑蚕生病。由于桑蚕平铺在地面,而且气候炎热,因此一般将桑叶的枝条和桑叶一起用剪刀剪下,这样摘叶效率提高的同时可以对桑叶进行修剪。剪下枝条平铺在地面上进行铺叶以供桑蚕食用。桑蚕足龄(熟蚕)后将稻草秸秆编制的蚕山平铺在桑蚕上,这样足龄的桑蚕爬至蚕山上进行做茧。该方式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存在如下缺点。
1、桑蚕在做茧时会有部分生病,这些病死的蚕会在蚕山上腐烂,腐烂的气味给摘茧带来困难,其次腐烂的蚕尸会污染蚕茧,给后续的缫丝工作带来困难。
2、其次,由于蚕山平铺在地面上,地面上堆积的蚕粪和未食用的桑条、桑叶以及地面回潮作用会使得蚕茧潮湿,容易坏茧(刚结茧的蚕茧,桑蚕在蚕茧内坏死,导致蚕茧无用),潮湿的蚕茧摘茧后堆积在一起会变黄。
3、传统蚕山的摘茧操作稻草秸秆容易刮破手,摘茧效率极低,特别是大批量的桑蚕养殖,摘茧时需要大量的人员在短时间内将蚕茧摘下,摘茧后手掌不容易清洗,残留有异味,稻草秸秆组成的蚕山只能使用一次,无法反复利用,秸秆蚕山编织复杂,而且使用后的蚕山只能进行焚烧处理,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技术方案,其至少能够解决上述的一个问题,为大规模桑蚕养殖带来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
将蚕子在白纸上进行孵化,用鸡毛将孵化的蚁蚕移至另一张白纸上,摘取幼嫩的桑叶剪碎喂养直至蚁蚕长成幼蚕进行小眠,醒小眠后将幼蚕移至竹匾内,摘取幼嫩的桑叶并将桑叶撕裂平铺在蚕床上进行喂养直至幼蚕进行第二次休眠;
第二次休眠醒后将幼蚕移至方形蚕蔟拼接的蚕床上,摘取桑叶直接铺设在蚕床上进行喂养直至幼蚕进行第三次休眠,第三次休眠醒后摘取桑叶铺设喂养直至桑蚕进行大眠;
大眠醒后将桑蚕移至地铺上进行饲养,对蚕床进行拆卸和清理,当桑蚕长成熟蚕时,对桑蚕进行聚拢,最后一次铺设桑叶进行喂养,并在桑叶上喷洒催熟剂,铺叶后开始在地铺上排列状铺设蚕山,使得方形蚕蔟对桑蚕养殖区域进行覆盖;熟蚕爬上方形蚕蔟进行做茧,熟蚕爬上方形蚕蔟3~4天后,推动推杆使得方形蚕蔟发生摆动,病变死亡的桑蚕落下,熟蚕爬上方形蚕蔟5天后将安装支架抬升,使得方形蚕蔟与地表分离;熟蚕爬上方形蚕蔟8~9天后进行摘茧;
铺设蚕山的方法为:将第一、二安装座放置在地铺的相对两侧,先将方形蚕蔟排列状固定在安装支架上,通过推杆调节使得方形蚕蔟垂直于第一、二横梁布置,将安装支架两端固定至第一、二安装座上,调节安装支架的高度使得方形蚕蔟上塑料条的下端搭设在地表上;
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夹持固定方形蚕蔟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的旁侧设置有对方形蚕蔟上的蚕茧进行摘除的摘茧机构,方形蚕蔟立状可拆卸式夹持固定在夹持机构上;方形蚕蔟包括立状布置的矩形的边框,边框的一侧表面铺设有安装网,安装网的网孔为矩形,安装网由交错布置的纵丝杆和横丝杆构成,纵丝杆和横丝杆交接的网结点处分别设置塑料杆,安装网的内侧网面上铺设用于桑蚕养殖的蚕网,蚕网和塑料杆分置于安装网的两侧,蚕网和边框组合构成浅槽状的桑蚕养殖区,边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条杆和左、右竖直布置的第三、四条杆围合构成,第二条杆位于第一条杆的下侧,第二条杆上设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蚕爬上方形蚕蔟进行做茧的塑料条,塑料条沿第二条杆间隔设置;第一、二条杆的截面为矩形,第一条杆的上表面上设置导向凸条,第二条杆的下表面上开设导向凹槽,导向凹槽为燕尾槽,导向凸条的截面和导向凹槽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导向凸条的长度方向、导向凹槽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条杆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摘捡机构包括摘茧梳,摘茧梳沿铅垂方向滑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上,活动支架上设置有驱动摘茧梳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活动支架沿水平方向滑动安装在机架上,机架上设置有驱使活动支架水平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摘茧梳包括水平布置的梳板,梳板与夹持机构上夹持固定的方形蚕蔟相平行布置,梳板上间隔设置长条形的梳齿,梳齿在梳板上向下延伸设置,梳齿的个数与安装网单行的网孔个数相一致,梳齿与安装网的网孔对应布置,梳齿的长度大于方形蚕蔟的高度,摘茧梳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夹持机构上方形蚕蔟的安装网和梳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相贴靠、第一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上、下移动的预备位;其二为:第二驱动机构驱使梳齿向远离和靠近方形蚕蔟一侧进行移动的摘茧位;
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框架,机架上设置装配滑轨,夹持框架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长条形的第一、二夹持件,第一、二夹持件的中部通过连接竖杆相固接,第一、二夹持件对方形蚕蔟的上、下边部进行夹持固定,第一、二夹持件和连接竖杆呈H字状布置,第一、二夹持件和连接竖杆围合构成用于插入、固定方形蚕蔟的U型的第一、二夹持部,第一、二夹持部的夹口指向相反且均沿水平方向布置,方形蚕蔟沿第一、二夹持件的身长方向插入第一、二夹持部和从第一、二夹持部内抽出,夹持框架通过装配滑轨滑动导向安装在机架上,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上设置有用于锁紧方形蚕蔟的锁紧组件A,装配滑轨上设置用于锁紧装配框架的锁紧组件B,夹持框架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第一夹持部与摘茧机构相对应布置,摘茧机构对第一夹持部上夹持的方形蚕蔟进行摘茧的状态A;其二为:第二夹持部与摘茧机构相对应布置,摘茧机构对第二夹持部上夹持的方形蚕蔟进行摘茧的状态B;
活动支架包括竖直布置的第一、二导向杆和水平布置的导向板、底板,导向板位于底板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布置,导向板、底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二导向杆相连接,梳板位于导向板的上方,导向板上开设有供梳齿穿过的通孔,底板上设置有供梳齿的下端插入的沉孔,通孔、沉孔分别与梳齿上、下对应布置,通孔、沉孔的形状与梳齿的水平截面形状相一致,导向板的下板面高度与第一方形杆的上表面高度相一致,底板的上板面高度第二方形杆的下表面高度相一致,通孔距导向板边部的间距以及沉孔距底板边部的间距均为d2,导向限位凸条距第一、二方形杆边部的间距为d1,d1=d2。
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能够实现下述一个或者几个优点:
1、上述方形蚕蔟其可以反复利用,避免桑蚕老熟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编织秸秆蚕山,降低桑蚕养殖的劳动强度,特别是大批量的养蚕。
2、桑蚕在蚕山上做茧,在熟蚕爬上方形蚕蔟3~4天时,通过推杆推动方形蚕蔟进行小幅度的摆动,这样病死还未腐烂的蚕就会落下,这样蚕山上就不会被腐烂的桑蚕污染,便于摘茧。
3、在桑蚕爬上蚕山5天后,将机架整体上移,使得方形蚕蔟与养蚕区地表相分离,这样方形蚕蔟下部的空气可以进行流通,避免蚕茧潮湿以及大大降低坏茧的概率。
4、摘茧时将方形蚕蔟取下,由于没有桑蚕坏死在方形蚕蔟上,因此可以通过摘茧设备一次性摘茧,提高摘茧效率,特别是大批量的养蚕,劳动强度和成本被大大缩减。
附图说明
图1为蚕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蚕梳在安装支架上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侧视图;
图5为图1的主视图;
图6为推杆和安装框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方形蚕蔟和安装框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方形蚕蔟拼接作为桑蚕养殖的蚕床的示意图;
图9为方形蚕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侧视图;
图11为塑料条在第二条杆上的布置示意图;
图12为摘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主视图;
图14为图12的侧视图;
图15为图12的俯视图;
图16为摘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侧视图;
图18为夹持框架的剖视装配示意图;
图19为夹持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俯视图;
图21为图19的侧视图;
图22为第一夹持件的剖视示意图;
图23为导向板和底板的俯视图;
图24为摘茧梳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摘茧梳和方形蚕蔟的布置示意图;
图26为图25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27为方形蚕蔟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发明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发明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业生产设备,是指提供一种桑蚕做茧的蚕山,具体如图1、2、3、4、5、6、7、9、10、11、12所示,包括蚕架10,蚕架10上设置有立状布置的方形蚕蔟30以及用于夹持固定方形蚕蔟30的固定支架20,方形蚕蔟30与固定支架20构成可拆卸式连接配合,方形蚕蔟30排列状安装在固定支架20上,方形蚕蔟30包括立状布置的矩形的边框,边框的一侧表面铺设有安装网31A,安装网31A的网孔为矩形,安装网31A由交错布置的纵丝杆和横丝杆构成,纵丝杆和横丝杆交接的网结点处分别设置塑料杆311,(塑料杆311的杆身全部位于边框表面的外侧,)安装网31A的内侧网面上铺设用于桑蚕养殖的蚕网31B,蚕网31B和塑料杆311分置于安装网31A的两侧,蚕网31B和边框组合构成浅槽状的桑蚕养殖区,边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条杆和左、右竖直布置的第三、四条杆围合构成,第二条杆301位于第一条杆的下侧,第二条杆301上设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蚕爬上方形蚕蔟30进行做茧的塑料条312,塑料条312沿第二条杆301间隔设置;第一、二条杆的截面为矩形,第一条杆的上表面上设置导向凸条30a,第二条杆301的下表面上开设导向凹槽30b,导向凹槽30b为燕尾槽,导向凸条30a的截面和导向凹槽30b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导向凸条30a的长度方向、导向凹槽30b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条杆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固定支架20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二横梁201、202,第一、二横梁201、202之间设置有用于固定方形蚕蔟30的“匚”字形安装框21,安装框21沿第一、二横梁201、20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安装框21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211为长条形的与导向凸条30a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的槽型件构成,第二固定件212为长条形的与导向凹槽30b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的条杆件构成,第一、二固定件的同侧端部通过连接杆213连为一体,第一固定件211上设置有用于锁紧方形蚕蔟30的锁紧组件,第一固定件211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215与其上侧的第一横梁201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第二固定件212的中部通过第二转轴216与其下侧的第二横梁202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第一、二转轴沿同一铅垂线布置,固定支架20上还设置有推杆40,推杆40平行于第一、二横梁201、202布置,推杆40的杆身上均匀间隔设置装配孔,各安装框21上分别设置第一铰接轴214,第一铰接轴214沿铅垂方向布置,各安装框21分别通过第一铰接轴214、装配孔与推杆40铰接连接。安装网31A的网孔的大小能够恰好满足正常大小的蚕茧通过,塑料杆311与安装网31A为一体(注塑)成形的塑料件构成,这样在桑蚕老熟后,将蚕山铺设在桑蚕养殖区的上方,使得塑料条312与桑蚕养殖区的地表相接处,这样桑蚕沿着塑料条312往上爬,爬至方形蚕蔟30上进行做茧,上述提供的蚕山可以反复利用,不需要等到熟蚕时再编织蚕蔟,降低劳动强度、避免焚烧污染和减小养蚕成本以及便于后续的摘茧操作。塑料杆311和塑料条312均由弹性的塑料管构成,塑料管弯折后可以恢复(发生弹性形变)。锁紧组件可为槽型件插入端的槽底上设置的限位销,限位销可以插入槽型件的槽腔内对方形蚕蔟30进行锁紧和移出槽腔对方形蚕蔟30的移出进行避让)。在熟蚕爬上方形蚕蔟30做茧3~4天后,通过推杆40推动方形蚕蔟30进行小幅度的摆动,使得病死的桑蚕落下,避免死蚕在蚕山上腐烂,污染蚕茧和影响后续的快速摘茧。蚕网31B是指传统操作中用于桑蚕养殖的网,此处所用蚕网31B为网孔很小的筛网,蚕网31B的网孔至少无法使得第二次醒眠后的幼蚕穿过。
更进一步的方案为,如图4、5、6、7、8所示,蚕架10包括位于固定支架20两侧的第一、二安装座,第一、二安装座包括底座11和底座11上设置的立柱12,立柱12上设置有沿铅垂方向布置的滑槽,固定支架20的两端部设置有滑块203,滑块203与滑槽沿铅垂方向构成滑动导向配合,滑槽的槽底部还设有插孔121,插孔121沿槽底部间隔设置,插孔121内插设用于支撑固定滑块203的限位销122。这样在桑蚕爬上蚕山5天后,将固定支架20整体上移,使得方形蚕蔟30与养蚕区地表相分离,这样下部的空气可以进行流通,避免蚕茧潮湿,坏茧率降低80%以上。
如图11所示,做茧时,为保证熟蚕可靠的爬上方形蚕蔟30,调控塑料条312与地面的夹角为30~45°,这样便于桑蚕爬上方形蚕蔟30,避免有些熟蚕无法爬上蚕山做茧。塑料条312的表面设置有刻痕,增加桑蚕的附着力。另外,蚕网31B的设置使得方形蚕蔟30可以两用,在幼蚕期,如图7、8所示,拼接方形蚕蔟作为蚕床用于第二次醒眠后的幼蚕养殖,减少竹匾蚕床的数量,降低成本,拼接操作是将一个方形蚕蔟上的导向凸条与另一方形蚕蔟上的导向凹槽进行装配。熟蚕后可将拼接的蚕床拆卸作为蚕山供熟蚕做茧,一物两用,节约成本。同时蚕网31B的设置,可以避免桑蚕在安装网31A网孔中做茧和利于熟蚕在方形蚕蔟上的附着,便于后续的快速摘茧。
如图8所示,方形蚕蔟30的高度(第三、四条杆之间的间距)不应设置的较大,因此作为蚕床时,将水平布置的方形蚕蔟30的两端分别搭设在两蚕架10的第一横梁上,相邻的方形蚕蔟30通过导向凹槽30b和导向凸条30a咬合拼接为一体,然后将幼蚕平铺在方形蚕蔟30上的桑蚕养殖区进行养殖。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摘茧装置,具体如图12、13、14、15、16所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夹持固定方形蚕蔟30的夹持机构60,夹持机构60的旁侧设置有对方形蚕蔟30上的蚕茧进行摘除的摘茧机构70,方形蚕蔟30立状可拆卸式夹持固定在夹持机构60上;方形蚕蔟30包括立状布置的矩形的边框,边框的一侧表面铺设有安装网31A,安装网31A的网孔为矩形,安装网31A由交错布置的纵丝杆和横丝杆构成,纵丝杆和横丝杆交接的网结点处分别设置塑料杆311,安装网31A的内侧网面上铺设用于桑蚕养殖的蚕网31B,蚕网31B和塑料杆311分置于安装网31A的两侧,蚕网31B和边框组合构成浅槽状的桑蚕养殖区,边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条杆和左、右竖直布置的第三、四条杆围合构成,第二条杆301位于第一条杆的下侧,第二条杆301上设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蚕爬上方形蚕蔟30进行做茧的塑料条312,塑料条312沿第二条杆301间隔设置;第一、二条杆的截面为矩形,第一条杆的上表面上设置导向凸条30a,第二条杆301的下表面上开设导向凹槽30b,导向凹槽30b为燕尾槽,导向凸条30a的截面和导向凹槽30b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导向凸条30a的长度方向、导向凹槽30b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条杆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摘茧机构70包括摘茧梳77,摘茧梳77沿铅垂方向滑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上,活动支架上设置有驱动摘茧梳77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可为立状布置的气缸构成。活动支架沿水平方向滑动安装在机架上,机架50上设置有驱使活动支架水平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摘茧梳77包括水平布置的梳板771,梳板771与夹持机构60上夹持固定的方形蚕蔟30相平行布置,梳板771上间隔设置长条形的梳齿772,梳齿772在梳板771上向下延伸设置,梳齿772的个数与安装网31A单行的网孔个数相一致,梳齿772与安装网31A的网孔对应布置,梳齿772的长度大于方形蚕蔟30的高度,摘茧梳77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夹持机构上方形蚕蔟30的安装网31A和梳齿772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相贴靠(紧邻贴靠)、第一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77上、下移动(沿图25中的方向f2进行移动)的预备位;其二为:第二驱动机构驱使梳齿772向远离和靠近方形蚕蔟30一侧进行移动(沿图25中的方向f3进行移动)的摘茧位。(第二驱动机构可以为气缸、丝杆螺母驱动机构、链驱动机构等等构成);通过设置上述摘茧设备,这样将结满茧的方形蚕蔟30插置在夹持机构60上,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77下行,梳齿772插至塑料杆311之间并且使得梳齿772与边框相紧邻贴靠,梳齿772下行到位后,第二驱动机构驱使梳齿772向远离夹持机构60的一侧移动,从而将方形蚕蔟30上的蚕茧摘下,实现快速摘茧。
进一步的方案,如图19、20、21、22、23所示,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框架,机架上设置装配滑轨(装配滑轨由上下相互平行、槽口相对布置的两U槽型导轨91、92构成,U槽型导轨的宽度与第一、二方形杆的宽度一致),夹持框架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长条形的第一、二夹持件61、62,第一、二夹持件61、62的中部通过连接竖杆69相固接,第一、二夹持件61、62对方形蚕蔟30的上、下边部进行夹持固定,第一、二夹持件61、62和连接竖杆69呈H字状布置,第一、二夹持件61、62和连接竖杆69围合构成用于插入、固定方形蚕蔟30的U型的第一、二夹持部6111、6112,第一、二夹持部6111、6112的夹口指向相反且均沿水平方向布置,方形蚕蔟30沿第一、二夹持件6111、6112的身长方向(图14中的方向f11、f12)插入第一、二夹持部6111、6112和从第一、二夹持部6111、6112内抽出,夹持框架通过装配滑轨滑动导向安装在机架50上,第一夹持件6111或第二夹持件6112上设置有用于锁紧方形蚕蔟30的锁紧组件A(锁紧组件A可为第二夹持件端部设置的限位销,限位销可以对插入第一、二夹持部内的方形蚕蔟进行锁紧限位和对方形蚕蔟的移出进行避让),装配滑轨上设置用于锁紧装配框架的锁紧组件B,夹持框架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第一夹持部6111与摘茧机构相对应布置,摘茧机构对第一夹持部6111上夹持的方形蚕蔟30进行摘茧的状态A;其二为:第二夹持部6112与摘茧机构相对应布置,摘茧机构对第二夹持部6112上夹持的方形蚕蔟30进行摘茧的状态B。上述夹持机构60能够快速的插入待摘茧的方形蚕蔟30和将摘茧后的方形蚕蔟30取下,提高摘茧效率。锁紧组件A、B的实施,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其功能选取目前已经存在的对卡槽内的板件进行锁紧的其他方案进行实施。锁紧组件B可为第一夹持件61端部的上表面上设置的立状布置的锁紧销61a,装配滑轨的端部设置与锁紧销61a相适配的空缺状的弹性卡口91a,弹性卡口91a可以发生弹性形变,锁紧销61b可随着夹持框架的移动插入弹性卡口91a和移出弹性卡口91a,从而实现对夹持框架的锁紧,锁紧后摘茧机构进行摘茧。装配滑轨的长度与方形蚕蔟30的长度相一致,第一、二夹持件61、62的长度为装配滑轨的2倍,这样一个方形蚕蔟30在进行摘茧时,另一个摘过茧的方形蚕蔟30就可卸下、并装上未摘茧的方形蚕蔟30,这样节约操作工时,提高摘茧效率。夹持框架上还设置有用于推动夹持框架进行移动的推杆61b。
如图16、17、18所示,第一夹持件61位于第二夹持件62的上方,第一夹持件61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一方形杆,第二夹持件62包括截面为矩形的第二方形杆,第一方形杆的上表面和第二方形杆的下表面上分别设置有导向限位凸条611a,导向限位凸条611a的长度方向与第一、二方形杆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导向限位凸条611a的宽度小于第一、二方形杆的宽度;第一方形杆的下表面设置与导向凸条30a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的导向槽611b,第二方形杆的上表面设置与导向凹槽30b构成滑动导向配合的导向条62a;第一、二条杆的宽度与第一、二方形杆的宽度相一致,导向凸条30a的中心线、导向凹槽30b的中心线、导向限位凸条611a的中心线、导向槽611b的中心线、导向条62a的中心线、第一、二杆件的中心线以及第一、二方形杆的中心线均位于同一铅垂面上。锁紧机构可为导向槽611b插入端的槽底上设置的限位销,限位销可以插入导向槽611b的槽腔内对方形蚕蔟30进行限位和移出槽腔对方形蚕蔟30的移出进行避让。上述夹持机构60能够快速的插入待摘茧的方形蚕蔟30和将摘茧后的方形蚕蔟30取下,提高摘茧效率。锁紧机构、锁紧组件的实施,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根据其功能选取目前已经存在的对卡槽内的板件进行锁紧的其他方案进行实施。
活动支架的设置具体如图15、16、17、18、21、22、23、24、25、26所示,活动支架包括竖直布置的第一、二导向杆79和水平布置的导向板75、底板76,导向板75位于底板76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布置,导向板75、底板7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二导向杆79相连接,梳板771位于导向板75的上方,导向板75上开设有供梳齿772穿过的通孔,底板76上设置有供梳齿772的下端插入的沉孔,通孔、沉孔分别与梳齿772上、下对应布置,(通孔沿导向板75的中心线依次间隔设置,沉孔沿底板76的中心线依次间隔设置),通孔、沉孔的形状与梳齿772的水平截面形状相一致,导向板75的下板面高度与第一方形杆的上表面高度相一致,底板76的上板面高度与第二方形杆的下表面高度相一致,通孔距导向板75边部(平行于第一、二夹持件61、62长度方向的边部)的间距以及沉孔距底板76边部(平行于第一、二夹持件61、62长度方向的边部)的间距均为d2,导向限位凸条611a距第一、二方形杆边部(平行于第一、二方形杆长度方向的边部)的间距为d1,d1=d2。
快速摘茧的关键是保证梳齿772能够紧靠安装网31A的网面插入方形蚕蔟30内。导向限位凸条611a的设置,使得活动支架能够在水平移动时准确定位。第一、二杆体的宽度与第一、二方形杆的宽度相一致,这样梳齿772贴靠第一、二方形杆下行时,不会使得梳齿772的下端插瘪蚕茧、推动蚕茧下行阻止梳齿772的下端落至沉孔内以及拉乱塑料杆使得蚕丝、蚕茧在方形蚕蔟30上打结。通过上述定位配合和连接关系的设置,梳齿772的厚度较小,避免了蚕茧位于梳齿772正下方的可能性,梳齿772插入方形蚕蔟30内时,蚕茧会被梳齿772推动向外侧移动,使得梳齿772的下端可靠的落至沉孔内,提高摘茧的可靠性。同时,上述结构的活动支架,能够长期维持梳齿772的直条状,避免梳齿772受外力影响发生倾斜或形变导致下行无法到位。
活动支架还包括导向板75的上方设置的安装板,梳板771位于安装板和导向板75之间,第一驱动机构由安装板上设置的立状布置的第一驱动气缸构成,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梳板771相连接。第一、二导向杆79相同,第一导向杆由上、下布置的第一杆体段791和第二杆体段792构成,第一杆体段791的直径大于第二杆体段792的直径,梳板771的两端(通过其上设置的导向孔773)与第二杆体段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连接,第一杆体段与导向板75下板面之间的间距和梳齿772的高度保持一致。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构成的导向杆可以对梳齿772的上行进行限位,避免梳齿772下端从通孔中脱离对梳齿772的准确上下行产生影响。
另外,机架上设置有由上至下依次布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滑轨组51、第二滑轨组52、第三滑轨组53,第一、二、三滑轨组上分别设置与各自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连接的第一、二、三滑块组,安装板74的两端固定在第一滑块组71上,导向板75的两端固定在第二滑块组72上,底板76的两端固定在第三滑块组73上。可在机架50上设置两组夹持机构60,两组夹持机构60的外侧分别设置摘茧机构(活动支架)。这样一次可以对两个方形蚕蔟30同行进行摘茧,提高摘茧效率。同时活动支架的移动更加平稳,不会因为摘茧操作而发生晃动。
导向凸条、导向条、第二固定件的截面形状相一致;导向凹槽、第一固定件、导向槽三者的槽腔截面形状相一致。
另外,可在机架50上设置控制装置,夹持机构60上设置对方形蚕蔟30进行检测的检测传感器(检测传感器可为光电检测开光),控制装置接收检测传感器输入的信号进行分析处理并依据分析处理的结构调控第一、二驱动机构的运行状态。
梳齿772由炭化竹片构成,炭化竹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取得到:将切割好的竹片放入防霉液中浸泡1~2d,浸泡好的竹片取出晾干,然后放入炭化炉内,打开蒸汽阀,使压力达到0.16MPa左右,炭化2h,炭化后将竹片烘干使得含水率降至8%以内,烘干后进行抛光处理;防霉液中含有5~8%的焦亚硫酸钠、1~1.5%(重量百分比)的防霉剂。上述构成的梳齿772,其强度好可以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形变,且具有防霉的效果,可以长期使用。另外上述梳齿772的外表面顺滑,这样对蚕丝的保护性好,避免断丝对后续的蚕茧缫丝产生影响。
采用上述摘茧装置进行摘茧相对于传统摘茧方式可以提高摘茧效率10倍以上,有效解决需要集中短时摘茧的难题,降低劳动强度。
采用上述设备进行桑蚕养殖的方法为:将蚕子在白纸上进行孵化,用鸡毛将孵化的蚁蚕移至另一张白纸上,摘取幼嫩的桑叶剪碎喂养直至蚁蚕长成幼蚕进行小眠,醒小眠后将幼蚕移至竹匾内,摘取幼嫩的桑叶并将桑叶撕裂平铺在蚕床上进行喂养直至幼蚕进行第二次休眠;
第二次休眠醒后将幼蚕移至方形蚕蔟30拼接的蚕床上,摘取桑叶直接铺设在蚕床上进行喂养直至幼蚕进行第三次休眠,第三次休眠醒后摘取桑叶铺设喂养直至桑蚕进行大眠;
大眠醒后将桑蚕移至地铺(铺设有石灰的地面)上进行饲养,对蚕床进行拆卸和清理,当(部分)桑蚕长成熟蚕时,对桑蚕进行聚拢,最后一次铺设桑叶进行喂养,并在桑叶上喷洒催熟剂(又称催老剂),铺叶后开始在地铺上排列状铺设蚕山,使得方形蚕蔟30对桑蚕养殖区域进行覆盖;熟蚕爬上方形蚕蔟30进行做茧,熟蚕爬上方形蚕蔟3~4天后,推动推杆40使得方形蚕蔟30发生摆动,病变死亡的桑蚕落下,熟蚕爬上方形蚕蔟5天后将安装支架抬升,使得方形蚕蔟30与地表分离;熟蚕爬上方形蚕蔟8~9天后进行摘茧;
熟蚕的判断表征为:食欲减退,蚕头部透明,蚕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做茧场所。
铺设蚕山的方法为:将第一、二安装座放置在地铺的相对两侧,先将方形蚕蔟30排列状固定在安装支架上,(方形蚕蔟30上塑料条312的悬置端与相邻方形蚕蔟30上的蚕网31B相贴靠),通过推杆40调节使得方形蚕蔟30垂直于第一、二横梁201、202布置,将安装支架两端固定至第一、二安装座上,调节安装支架的高度使得方形蚕蔟30上塑料条312的下端搭设在地表上。
摘茧的方法为:将方形蚕蔟30从蚕山上取下然后插至摘茧设备上的第一、二夹持部6111、6112内,推动夹持框架使得夹持框架处于状态A,第一、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机构执行摘茧操作对第一夹持部6111内的方形蚕蔟30进行摘茧;摘茧结束后,推动夹持框架由状态A转至状态B,第一、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机构执行摘茧操作对第二夹持部6112内的方形蚕蔟30进行摘茧,同时将第一夹持部6111内的摘过茧的方形蚕蔟30卸下,换上未摘茧的方形蚕蔟;摘茧结束后,推动夹持框架由状态B转至状态A,第一、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机构执行摘茧操作对第一夹持部6111内的方形蚕蔟30进行摘茧,同时将第二夹持部6112内的摘过茧的方形蚕蔟30卸下,换上未摘茧的方形蚕蔟;摘茧结束后,推动夹持框架由状态A转至状态B;如此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所有方形蚕蔟上的蚕茧都被摘下。摘茧操作为第一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77先向下移动、然后第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77向远离夹持机构60一侧移动对方形蚕蔟30进行摘茧,摘茧后第一、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77反向移动恢复至初始状态为下一次摘茧操作做准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获知本发明中记载内容后,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其作出若干同等变换和替代,这些同等变换和替代也应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

1.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操作:
将蚕子在白纸上进行孵化,用鸡毛将孵化的蚁蚕移至另一张白纸上,摘取幼嫩的桑叶剪碎喂养直至蚁蚕长成幼蚕进行小眠,醒小眠后将幼蚕移至竹匾内,摘取幼嫩的桑叶并将桑叶撕裂平铺在蚕床上进行喂养直至幼蚕进行第二次休眠;
第二次休眠醒后将幼蚕移至方形蚕蔟拼接的蚕床上,摘取桑叶直接铺设在蚕床上进行喂养直至幼蚕进行第三次休眠,第三次休眠醒后摘取桑叶铺设喂养直至桑蚕进行大眠;
大眠醒后将桑蚕移至地铺上进行饲养,对蚕床进行拆卸和清理,当桑蚕长成熟蚕时,对桑蚕进行聚拢,最后一次铺设桑叶进行喂养,并在桑叶上喷洒催熟剂,铺叶后开始在地铺上排列状铺设蚕山,使得方形蚕蔟对桑蚕养殖区域进行覆盖;熟蚕爬上方形蚕蔟进行做茧,熟蚕爬上方形蚕蔟3~4天后,推动推杆使得方形蚕蔟发生摆动,病变死亡的桑蚕落下,熟蚕爬上方形蚕蔟5天后将安装支架抬升,使得方形蚕蔟与地表分离;熟蚕爬上方形蚕蔟8~9天后进行摘茧;
铺设蚕山的方法为:将第一、二安装座放置在地铺的相对两侧,先将方形蚕蔟排列状固定在安装支架上,通过推杆调节使得方形蚕蔟垂直于第一、二横梁布置,将安装支架两端固定至第一、二安装座上,调节安装支架的高度使得方形蚕蔟上塑料条的下端搭设在地表上;
将方形蚕蔟从蚕山上取下然后插至摘茧设备上的第一、二夹持部内,推动夹持框架使得夹持框架处于状态A,第一、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机构执行摘茧操作对第一夹持部内的方形蚕蔟进行摘茧;摘茧结束后,推动夹持框架由状态A转至状态B,第一、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机构执行摘茧操作对第二夹持部内的方形蚕蔟进行摘茧,同时将第一夹持部内的摘过茧的方形蚕蔟卸下,换上未摘茧的方形蚕蔟;摘茧结束后,推动夹持框架由状态B转至状态A,第一、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机构执行摘茧操作对第一夹持部内的方形蚕蔟进行摘茧,同时将第二夹持部内的摘过茧的方形蚕蔟卸下,换上未摘茧的方形蚕蔟;摘茧结束后,推动夹持框架由状态A转至状态B;如此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所有方形蚕蔟都被摘茧;
摘茧操作为:第一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先向下移动、然后第二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向远离夹持机构一侧移动对方形蚕蔟进行摘茧,摘茧后第一、二驱动机构驱动使摘茧梳反向移动恢复至初始状态为下一次摘茧操作做准备;
摘茧设备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夹持固定方形蚕蔟的夹持机构,夹持机构的旁侧设置有对方形蚕蔟上的蚕茧进行摘除的摘茧机构,方形蚕蔟立状可拆卸式夹持固定在夹持机构上;方形蚕蔟包括立状布置的矩形的边框,边框的一侧表面铺设有安装网,安装网的网孔为矩形,安装网由交错布置的纵丝杆和横丝杆构成,纵丝杆和横丝杆交接的网结点处分别设置塑料杆,安装网的内侧网面上铺设用于桑蚕养殖的蚕网,蚕网和塑料杆分置于安装网的两侧,蚕网和边框组合构成浅槽状的桑蚕养殖区,边框由上、下水平布置的第一、二条杆和左、右竖直布置的第三、四条杆围合构成,第二条杆位于第一条杆的下侧,第二条杆上设置有斜向下延伸布置的供地面上的桑蚕爬上方形蚕蔟进行做茧的塑料条,塑料条沿第二条杆间隔设置;第一、二条杆的截面为矩形,第一条杆的上表面上设置导向凸条,第二条杆的下表面上开设导向凹槽,导向凹槽为燕尾槽,导向凸条的截面和导向凹槽的槽腔截面相一致;导向凸条的长度方向、导向凹槽的长度方向以及第一、二条杆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
摘捡机构包括摘茧梳,摘茧梳沿铅垂方向滑动安装在活动支架上,活动支架上设置有驱动摘茧梳上、下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活动支架沿水平方向滑动安装在机架上,机架上设置有驱使活动支架水平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摘茧梳包括水平布置的梳板,梳板与夹持机构上夹持固定的方形蚕蔟相平行布置,梳板上间隔设置长条形的梳齿,梳齿在梳板上向下延伸设置,梳齿的个数与安装网单行的网孔个数相一致,梳齿与安装网的网孔对应布置,梳齿的长度大于方形蚕蔟的高度,摘茧梳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夹持机构上方形蚕蔟的安装网和梳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相贴靠、第一驱动机构驱使摘茧梳上、下移动的预备位;其二为:第二驱动机构驱使梳齿向远离和靠近方形蚕蔟一侧进行移动的摘茧位;
夹持机构包括夹持框架,机架上设置装配滑轨,夹持框架包括上、下相互平行布置的长条形的第一、二夹持件,第一、二夹持件的中部通过连接竖杆相固接,第一、二夹持件对方形蚕蔟的上、下边部进行夹持固定,第一、二夹持件和连接竖杆呈H字状布置,第一、二夹持件和连接竖杆围合构成用于插入、固定方形蚕蔟的U型的第一、二夹持部,第一、二夹持部的夹口指向相反且均沿水平方向布置,方形蚕蔟沿第一、二夹持件的身长方向插入第一、二夹持部和从第一、二夹持部内抽出,夹持框架通过装配滑轨滑动导向安装在机架上,第一夹持件或第二夹持件上设置有用于锁紧方形蚕蔟的锁紧组件A,装配滑轨上设置用于锁紧装配框架的锁紧组件B,夹持框架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第一夹持部与摘茧机构相对应布置,摘茧机构对第一夹持部上夹持的方形蚕蔟进行摘茧的状态A;其二为:第二夹持部与摘茧机构相对应布置,摘茧机构对第二夹持部上夹持的方形蚕蔟进行摘茧的状态B;
活动支架包括竖直布置的第一、二导向杆和水平布置的导向板、底板,导向板位于底板的正上方且相互平行布置,导向板、底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二导向杆相连接,梳板位于导向板的上方,导向板上开设有供梳齿穿过的通孔,底板上设置有供梳齿的下端插入的沉孔,通孔、沉孔分别与梳齿上、下对应布置,通孔、沉孔的形状与梳齿的水平截面形状相一致,导向板的下板面高度与第一方形杆的上表面高度相一致,底板的上板面高度第二方形杆的下表面高度相一致,通孔距导向板边部的间距以及沉孔距底板边部的间距均为d2,导向限位凸条距第一、二方形杆边部的间距为d1,d1=d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活动支架还包括导向板的上方设置的安装板,梳板位于安装板和导向板之间,第一驱动机构由安装板上设置的立状布置的第一驱动气缸构成,第一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梳板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二导向杆相同,第一导向杆由上、下布置的第一杆体段和第二杆体段构成,第一杆体段的直径大于第二杆体段的直径,梳板的两端与第二杆体段构成滑动导向配合连接,第一杆体段与导向板下板面之间的间距和梳齿的高度保持一致。
CN201610325394.7A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Active CN1058152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5394.7A CN105815283B (zh)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5394.7A CN105815283B (zh)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5283A true CN105815283A (zh) 2016-08-03
CN105815283B CN105815283B (zh) 2018-10-19

Family

ID=565307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5394.7A Active CN105815283B (zh) 2016-05-16 2016-05-16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1528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2300A (zh) * 2017-05-17 2017-07-21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塑料折簇蚕茧采摘机
CN108271745B (zh) * 2018-04-27 2020-12-29 贵州黄平县蚕具创新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方格簇及节能采茧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66283A (en) * 1977-11-04 1979-05-28 Tomoto Yasukawa Naturally mounting of silkworm by passing current to cocoon bed
KR100261043B1 (ko) * 1998-05-14 2000-07-01 김강권 큰누에 자동사육장치
CN200973304Y (zh) * 2006-11-29 2007-11-14 覃德斌 方格簇取茧盘
CN203952172U (zh) * 2014-07-25 2014-11-26 赵秀容 用于桑蚕养殖的农业用具
CN104381225A (zh) * 2013-11-17 2015-03-04 鹿寨县贵盛茧丝工贸有限公司 蚕的养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66283A (en) * 1977-11-04 1979-05-28 Tomoto Yasukawa Naturally mounting of silkworm by passing current to cocoon bed
KR100261043B1 (ko) * 1998-05-14 2000-07-01 김강권 큰누에 자동사육장치
CN200973304Y (zh) * 2006-11-29 2007-11-14 覃德斌 方格簇取茧盘
CN104381225A (zh) * 2013-11-17 2015-03-04 鹿寨县贵盛茧丝工贸有限公司 蚕的养殖方法
CN203952172U (zh) * 2014-07-25 2014-11-26 赵秀容 用于桑蚕养殖的农业用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62300A (zh) * 2017-05-17 2017-07-21 山东农业大学 一种塑料折簇蚕茧采摘机
CN108271745B (zh) * 2018-04-27 2020-12-29 贵州黄平县蚕具创新研发有限公司 一种方格簇及节能采茧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5283B (zh) 2018-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8263A (zh) 便于结茧和摘茧的方法
CN105900942B (zh) 一种桑蚕养殖方法
CN105850906A (zh) 蚕山
CN105815283A (zh) 一种利用蚕蔟依次进行养蚕、结茧、摘茧的方法
CN105850909B (zh) 一种用于方形蚕蔟摘茧的专用设备
CN105941348A (zh) 新型桑蚕养殖的方法
CN105900943A (zh) 一种节省劳力的桑蚕养殖方案
CN105850911A (zh) 便于进行摘茧的养殖方案
CN105850912A (zh) 利用新农业生产设备提高摘茧效率的方法
CN105850904A (zh) 引导熟蚕做茧和快速摘茧的方法
CN105794735A (zh) 一种实现对方形蚕蔟进行连续摘茧的方法
CN105850903B (zh) 实现快速摘茧的摘茧设备
CN105900940B (zh) 用于快速摘茧的方法
CN105900937B (zh) 一种提高蚕茧产量的熟蚕结茧方法
CN105994185A (zh) 一种利用方形蚕蔟降低死蚕率和提高摘茧效率的方法
CN105794732A (zh) 一种用于方形蚕蔟进行摘茧的装置
CN105850905A (zh) 一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型方案
CN105850916A (zh) 一种利用方形蚕蔟进行结茧和摘茧的方法
CN105918266A (zh) 一种摘茧方法
CN105850902A (zh) 一种农业设备
CN105850913A (zh) 实现提高桑蚕结茧率和快速摘茧的新方法
CN105900939A (zh) 一种降低劳动强度的桑蚕养殖方法
CN105900941B (zh) 一种农业生产的方法
CN105941346A (zh) 一种进行结茧和连续摘茧的方法
CN105994189A (zh) 一种对方形蚕蔟进行快速摘茧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911

Address after: 362300 401, room 4, 272 new Mei Road, Nanan, Quanzhou, Fujian.

Applicant after: Chen Yuling

Address before: 246620 Changning town restaurant, Changning industrial area, Wenquan Town, Yuexi, Anqing, Anhui

Applicant before: Wang Yuela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2

Address after: Room 1602, B1 Floor, Lijinxiu Jiangnan (West District), east of Gouyun Road, north of Yinhe No. 2 Road, S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Huite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nsult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Xi Mei Xinmei road Nanan city Fujian province 362300 Quanzhou City No. 272 building 4 Room 401

Patentee before: Chen Yul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107

Address after: 211600 No. 47, Jianshe Road, Jinhu County, Jiangsu, Huaian

Patentee after: Jinhu comprehensive inspection and Testing Center

Address before: Room 1602, B1 / F, Jinxiu Jiangnan (West District), east of Qingyun Road, north of Yinhe 2nd Road, S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Teng Te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visor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