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2010B -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2010B
CN105812010B CN201610331250.2A CN201610331250A CN105812010B CN 105812010 B CN105812010 B CN 105812010B CN 201610331250 A CN201610331250 A CN 201610331250A CN 105812010 B CN105812010 B CN 105812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ting casing
card
card slot
groove
limit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3125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2010A (zh
Inventor
马成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3125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120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12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2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2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2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H04B1/3818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insertion or removal of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16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accommodat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e.g. cards or chips; with connectors for programming identification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制备领域,能够在无需外带工具的情况下,同一个移动终端的卡托能够安装不同尺寸规格的用户卡。该卡托包括限位部以及与第一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且限位部与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收起限位部时,使得该限位部能够位于上述第一凹槽内,或者支起限位部时,使得限位部脱离上述第一凹槽,并在第一卡槽内限定出第二卡槽,该第二卡槽与第二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

Description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移动终端均需要设置用于对用户身份进行识别的用户身份卡,例如SIM(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用户识别模块)卡、UIM(User Identity Model,用户识别模块)卡,或者GSM(Global System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等。
现有移动终端,例如手机中通常设置有如图1a所示的卡托10,该卡托10上设置有用于放置上述用户身份卡的卡槽101。卡槽101的尺寸通常与用户身份卡的尺寸相匹配。然而,目前用户使用的用户身份卡通常包括多种尺寸规格,例如micro(小)卡,以及尺寸规格小于micro卡的nano(微型)卡。因此,对于尺寸规格与micro卡相匹配的卡槽100而言,尺寸规格较小的nano卡将无法固定于卡槽100内。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用户通常会使用外带工具,例如如图1b所示,将nano卡1103固定于卡套1104中,使得安装了上述卡套1104的nano卡1103的尺寸规格能够与micro卡一致,以将nano卡1103连同卡套1104一并放入上述卡槽100中。由于在更换nano卡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外带工具,因此为了能够便于micro卡和nano卡的更换,用户需要时长携带上述外带工具,从而会给用户使用带来了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能够在无需外带工具的情况下,同一个移动终端的卡托能够安装不同尺寸规格的用户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包括限位部以及与第一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凹槽底部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收起所述限位部时,使得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或者支起所述限位部时,使得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卡槽内限定出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第二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卡托。
在此情况下,当用户需要安装第一用户卡时,可以通过连接部将限位部收起至上述第一凹槽内,从而将第一用户卡放入与其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一卡槽中。此外,当用户需要安装第二用户卡时,可以通过连接部支撑起限位部,使得限位部脱离上述第一凹槽,并在第一卡槽内限定出第二卡槽,从而将第二用户卡放入其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二卡槽中,这样一来,用户通过上述卡托可以安装两种尺寸规格不同的用户卡,从而无需借助其他外带工具,使得用户在同一个移动终端上使用不同尺寸规格的用户卡时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安装有卡套的nano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c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种不同尺寸规格的用户卡的示意图;
图5a为图3所示的卡托中限位部和连接部的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中第一限位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图5a中第一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图3所示的卡托中限位部和连接部的另一种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中第一限位框沿O-O方向得到的剖视图;
图6c为图6a中第二限位框沿O-O方向得到的剖视图;
图6d为图6a中第二连接杆的长度和摆动角度的计算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卡托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a中沿H方向得到的第一限位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托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01-移动终端;10-卡托;100-卡槽;1101-标准卡;1102-micro卡;1103-nano卡;1104-卡套;101-第一卡槽;102-第二卡槽;103-第三卡槽;20-限位部;201-第一限位框;2011-过孔;2012-凹陷部;2013-凸出部;202-第二限位框;30-连接部;301-第一连接杆;3011-转轴;302-第二连接杆;40-锁定部;50-第一凹槽;51-第二凹槽;A-第一卡槽的第一侧壁;B-第一卡槽的第二侧壁;C-第一卡槽的第三侧壁;D-第一卡槽的第四侧壁;Q-铰接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10,如图2所述,通常安装于移动终端01,例如手机的侧面,用于放置识别用户身份的用户卡或者存储卡。
具体的,该卡托10包括如图3所示包括限位部20以及与第一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一卡槽101。该第一卡槽101的侧壁上如图7所示,设置有第一凹槽50,且上述限位部20与第一凹槽50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连接部30(如图3所示),连接部30用于收起限位部20时,使得该限位部20能够位于上述第一凹槽50内,或者支起限位部20时,使得限位部20脱离上述第一凹槽50,并在第一卡槽101内限定出第二卡槽102,第二卡槽102与第二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第一卡槽101的侧壁上设置第一凹槽50,可以使得上述连接部30收起限位部20时,该限位部20能够位于上述第一凹槽50内,从而使得限位部20不会对第一卡槽101的大小造成影响。
此外,由于第二卡槽102是通过限位部20在第一卡槽101中限定出的,因此第二卡槽102的面积必然小于第一卡槽101的面积,所以放入第二卡槽102中的第二用户卡的面积也小于放入第一卡槽101的第一用户卡的面积。
在此情况下,本发明中的上述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并不能固定代表某一种尺寸规格的卡,只要能够保证第一用户卡的面积大于第二用户卡的面积即可。具体的,由于通常用户卡具有三种规格,如图4a~4b所示分别为标准卡1101,其尺寸为25mm×15mm、micro卡1102,其尺寸为12mm×15mm,以及nano卡1103,其尺寸为12mm×9mm。因此,当第一卡槽101与标准卡1101的外形轮廓相匹配时,该标准卡1101为上述第一用户卡,此时第二卡槽可以与micro卡1102或nano卡1103的外形轮廓相匹配,即上述第二用户卡可以为micro卡1102或nano卡1103。
或者,当第一卡槽101与micro卡1102的外形轮廓相匹配时,该micro卡1102为上述第一用户卡,此时第二卡槽102与nano卡1103的外形轮廓相匹配,即上述第二用户卡可以为nano卡1103。
本发明对第一用户卡和第二用户卡具体的尺寸规格不做限定。但是随着移动终端逐渐向多功能,高精密的方向发展,优选的,第一用户卡为尺寸是12mm×15mm的micro卡1102,第二用户卡为的尺寸是12mm×9mm的nano卡1103。这样一来,由于第一卡槽101无需安装上述尺寸较大的标准卡1101,因此可以减小第一卡槽101的尺寸,相应的第二卡槽102的尺寸也会减小,从而能够节省移动终端内部的部件空间,利于移动终端向多功能,高精密的方向发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卡托,包括限位部以及与第一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凹槽,且限位部与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用于收起限位部时,使得该限位部能够位于上述第一凹槽内,或者支起限位部时,使得限位部脱离上述第一凹槽,并在第一卡槽内限定出第二卡槽,该第二卡槽与第二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
在此情况下,当用户需要安装第一用户卡时,可以通过连接部将限位部收起至上述第一凹槽内,从而将第一用户卡放入与其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一卡槽中。此外,当用户需要安装第二用户卡时,可以通过连接部支撑起限位部,使得限位部脱离上述第一凹槽,并在第一卡槽内限定出第二卡槽,从而将第二用户卡放入其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二卡槽中,这样一来,用户通过上述卡托可以安装两种尺寸规格不同的用户卡,从而无需借助其他外带工具,使得用户在同一个移动终端上使用不同尺寸规格的用户卡时的便利性得到了提升。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上述限位部20以及连接部3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图7所示的第一凹槽50设置于如图5a所述的第一卡槽101的第一侧壁A和第二侧壁B上。在此情况下,限位部20包括L型第一限位框201,而连接部30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301。
具体的,每一个第一连接杆301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限位框201,另一端与上述第一凹槽50的底部铰接。
以下对上述部件的铰接方式进行说明,具体的,第一限位框201的铰接位置Q如图5b所示设置有过孔2011。此外,在图5a中沿F方向得到的第一连接杆301的视图可以由图5c所示,第一连接杆301的铰接位置Q’设置有转轴3011,其中一个转轴3011可以与图5b中的过孔2011相配合,以实现第一连接杆301的一端与第一限位框201铰接;另一个转轴3011可以与上述第一凹槽50的底部的过孔(图中未示出)相配合,以实现第一连接杆301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一凹槽50的底部铰接。
在此情况下,第一限位框201、两个第一连接杆301以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301的第一凹槽50的底部构成四连杆机构。这样一来,在两个第一连接杆301的支撑作用下,可以使得第一限位框201固定于第一卡槽101的第三侧壁C或第四侧壁B上,并通过第一限位框201、第三侧壁C以及第四侧壁D构成上述第二卡槽102。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二卡槽102与第二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可以是指,第一限位框201的外形轮廓与第二用户卡相邻两条边的外形轮廓相匹配,且第一侧壁C和第二侧壁D与上述第二用户卡相邻的另外两条边的外形轮廓相匹配。这样一来,当用户需要使用尺寸规格较小的第二用户卡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杆301支撑起第一限位框201,并固定于第三侧壁C(或第四侧壁B)上,从而可以将第二用户卡放入由第一限位框201、第三侧壁C以及第四侧壁D构成的第二卡槽102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A与第三侧壁C相对设置,第二侧壁B与第四侧壁D相对设置。这样一来,第一侧壁A、第二侧壁B、第三侧壁C以及第四侧壁D首尾相接。
此外,上述第一限位框201与第一卡槽101的第三侧壁C之间,或第一限位框201与第四侧壁D之间设置有锁定部40,以使得用户需要使用尺寸规格较小的第二用户卡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杆301支撑起第一限位框201,并通过上述锁定部40将该第一限位框201固定于第三侧壁C(或第四侧壁B)上。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图7中的第一凹槽50设置于如图6a所示的第一卡槽101的四个侧壁(即第一侧壁A、第二侧壁B、第三侧壁C以及第四侧壁D)上。在此情况下,限位部20包括L型的第一限位框201和L型的第二限位框202。此外,连接部30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301和两个第二连接杆302。
其中,每一个第一连接杆301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限位框201,另一端与上述第一凹槽50的底部铰接。每一个第二连接杆302的一端铰接于第二限位框202,另一端与上述第一凹槽50的底部铰接。
在此情况下,第一限位框201、两个第一连接杆301以及铰接有第一连接杆301的第一凹槽50的底部构成四连杆机构。此外,第二限位框202、两个第二连接杆302以及铰接有第二连接杆302的第一凹槽50的底部构成四连杆机构。这样一来,在两个第一连接杆301和两个第二连接杆302的支撑作用下,可以使得第一限位框201固定于第二限位框202上,并通过第一限位框201与第二限位框202构成上述第二卡槽102。
在此情况下,上述第二卡槽102与第二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可以是指,第一限位框201的外形轮廓与第二用户卡相邻两条边的外形轮廓相匹配,且第二限位框202与上述第二用户卡相邻的另外两条边的外形轮廓相匹配。这样一来,当用户需要使用尺寸规格较小的第二用户卡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分别支撑起第一限位框201和第二限位框202,并将第一限位框201与第二限位框202固定,从而可以将第二用户卡放入由第一限位框201和第二限位框202构成的第二卡槽102上。
此外,上述第一限位框201与第二限位框202之间设置有锁定部40,以使得用户需要使用尺寸规格较小的第二用户卡时,可以通过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分别支撑起第一限位框201和第二限位框202,并通过上述锁定部40将第一限位框201与第二限位框202固定,从而可以将第二用户卡放入由第一限位框201和第二限位框202构成的第二卡槽102上。
综上所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均设置有锁定部40,该锁定部40可以由相互配合的凹陷部和凸出部构成。对于实施例一而言,如图5a所示当第一限位框201通过上述锁定部40固定于第一卡槽的第三侧壁C上时,可以在该第三侧壁C上设置凹陷部,在第一限位框201上设置与该凹陷部相配合的凸出部,反之亦可。
或者,对于实施例二而言,如图6b所示(沿O-O对第一限位框201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可以在第一限位框201上设置凹陷部2012;如图6c所示(沿O-O对第二限位框202进行剖切得到的剖视图),可以在第二限位框202上述设置于图6b所示的凹陷部2012相配合的凸出部2013,反之亦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卡槽102需要与第二用户卡的外形轮廓相匹配,因此通过第二用户卡就能够对第一限位框201和第二限位框202的外形尺寸进行设计。此外,为了使得图6a中第一限位框201和第二限位框202能够在预设位置通过锁定部40锁定,第一连接杆301和第二连接杆302的长度以及摆动角度均还需要进行设定。以下以图6a所示的卡托结构为例,对第二连接杆302的长度和摆动角度β的计算过程进行详细的说明。
具体的,如图6d所示,与该第二连接杆302相连接的第二限位框202向左移动的距离H1以及向下移动的距离H2可以预先设定为已知量。在此情况下,将第二限位框202先向下移动距离H2,并在该第二限位框202上取线段ob,该线段ob与上述距离H1相同,然后在o点作垂线与第一凹槽101的侧壁相交,交点为a。此时线段oa的长度与距离H2相同。在此基础上,将点a与点b相连接构成三角形aob,然后在三角形的斜边ab上作垂线,该垂线与第一凹槽101的侧壁相交,交点为c,将点c与点b相连接,则线段cb的长度为上述第二连接杆302的长度,而线段cb与第一凹槽101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连接杆302的长度和摆动角度β。
此外,第一连接杆301的长度和摆动角度的计算过程同上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当连接部30将限位部20收起时,为了使得连接部30不会对第一卡槽101的大小造成影响。优选的,限位部20靠近连接部3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51(如图8所示),以使得连接部30收起限位部20时,连接部30位于上述第二凹槽51内。具体的,以限位部20可以图6a为例,包括第一限位框201和第二限位框202,沿图6a中H方向得到第一限位框201的结构如图8所示,该第一限位框201上设置有上述第二凹槽51,用于在第一连接杆301收起第一限位框201时,能够将第一连接杆301位于上述第二凹槽51中。同理第二限位框202上也可以设置上述第二凹槽51,用于在第二连接杆302收起第二限位框201时,能够将第二连接杆302位于上述第二凹槽51中。
综上所述,在第一卡槽101的侧壁设置第一凹槽50,且限位部20靠近连接部3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51的情况下,当连接部30收起限位部20时,连接部30可以位于限位部20上的第二凹槽51中,而限位部20可以位于第一卡槽101侧壁上的第一凹槽50中,从而可以减小限位部20和连接部30对第一卡槽101大小的影响,确保第一卡槽101与第一用户卡的外形轮廓相匹配。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移动终端能够插入更多的用户卡,或者扩展移动终端的内存,上述卡托如图9所示还可以包括与第一用户卡、所述第二用户卡或存储卡(例如,SD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CF卡(Compact Flash Card))的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三卡槽103。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如图2所示,包括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卡托10,该卡托10具有与前述实施例提供的卡托10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效果,由于前述实施例已经对卡托10的结构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卡托,包括与第一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一卡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还包括限位部,所述第一卡槽的侧壁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一凹槽底部之间设置有活动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用于收起所述限位部时,使得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或者支起所述限位部时,使得所述限位部脱离所述第一凹槽,并在所述第一卡槽内限定出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第二用户卡外形轮廓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上,所述限位部包括L型第一限位框,所述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
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铰接;
在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杆的支撑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限位框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的第三侧壁或第四侧壁上,并通过第一限位框、所述第三侧壁以及所述第四侧壁构成所述第二卡槽;
其中,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四个侧壁上,所述限位部包括L型的第一限位框和L型的第二限位框;所述连接部包括两个第一连接杆和两个第二连接杆;
每一个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铰接;每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框,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铰接;
在所述两个第一连接杆和所述两个第二连接杆的支撑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一限位框固定于所述第二限位框上,并通过所述第一限位框与所述第二限位框构成所述第二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框与所述第一卡槽的第三侧壁之间,或所述第一限位框与第四侧壁之间设置有锁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框与所述第二限位框之间设置有锁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部由相互配合的凹陷部和凸出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凹槽,以使得所述连接部收起所述限位部时,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卡的尺寸为12mm×15mm,所述第二用户卡的尺寸为12mm×9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用户卡、所述第二用户卡或存储卡的外形轮廓相匹配的第三卡槽。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卡托。
CN201610331250.2A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Active CN1058120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31250.2A CN105812010B (zh)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31250.2A CN105812010B (zh)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2010A CN105812010A (zh) 2016-07-27
CN105812010B true CN105812010B (zh) 2018-09-28

Family

ID=56451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31250.2A Active CN105812010B (zh) 2016-05-18 2016-05-18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120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49974A (zh) * 2017-02-23 2017-06-13 上海与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7951B (zh) * 2013-06-28 2016-03-02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数码卡固定装置
CN104158018B (zh) * 2014-08-25 2016-05-25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兼容性卡槽固定装置
CN104320506A (zh) * 2014-10-20 2015-01-28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卡托和移动终端
CN205195759U (zh) * 2015-11-09 2016-04-27 硕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卡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2010A (zh) 2016-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4782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203788588U (zh) 具有弹簧加压的支撑架的移动装置保护壳
CN105812010B (zh) 一种卡托及移动终端
CN201252254Y (zh) 用于扩充卡的卡固机构
CN201821602U (zh) 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壳体联接结构
US9785037B2 (en) Foldable reflector
CN205157954U (zh) 一种自拍装置
CN208404875U (zh) 一种心电图机携带箱
CN209620296U (zh) 保温式组合剪力墙
CN103096203B (zh) 便携折叠无线耳机
CN112367419B (zh) 一种移动终端显示屏
CN204920200U (zh) 龙骨模板系统
CN211195616U (zh) 一种可折叠丁字尺
KR20090077645A (ko) 휴대용 컴퓨터의 슬라이딩 타입 접이식 키보드
CN203301697U (zh) 便携折叠无线耳机
CN205040857U (zh) 一种可变形文具盒
CN217277237U (zh) 一种水泥胶砂试件防滴结构
CN219105552U (zh) 一种信息安全移动终端
CN105446907B (zh) 一种存储空间管理系统及移动终端
CN219347535U (zh) 一种可收纳防爆盾
CN210052902U (zh) 一种防水防潮端子防护胶的使用装置
CN110336208A (zh) 一种便携式盘柜绝缘支撑板
CN209171559U (zh) 一种办公桌升降用丝杆
CN217624687U (zh) 一种外层可降解的组合式围板纸盒
CN219834161U (zh) 一种折叠式网络接入vpn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071 Shandong city of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after: Qingdao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071 Shandong city of Qingdao province Jiangxi City Road No. 11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