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60553A -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60553A
CN105760553A CN201610179747.7A CN201610179747A CN105760553A CN 105760553 A CN105760553 A CN 105760553A CN 201610179747 A CN201610179747 A CN 201610179747A CN 105760553 A CN105760553 A CN 105760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atabase systems
identifier
threshold
currently sto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797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Qizhi Software Bei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ho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17974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6055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60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60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7Re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synchronisation of data between databases or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1Design, administration or maintenance of databa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该数据管理方法包括:接收数据写入请求;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以及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在第一数据库系统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的情况下使用第二数据库系统存储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无需对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数据进行迁移,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另外,数据库的扩容不受限制,可以不断建立新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更多数据。

Description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许多应用领域,存在越来越多的需要管理的数据,诸如用户信息数据、系统日志数据等。通常采用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在一个数据库系统中,可以建立多个数据库(即数据库实例),每个数据库存储一定量的数据。数据库系统可以理解为机房,即数据管理设备。在现有技术中,当需要存储的数据超过已有的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无法继续存储时,通常用以下方式来解决问题:将数据库系统中的某一个数据库留下,将其余数据库分别迁移到其他数据库系统中,其中不同的数据库可以迁移到不同的数据库系统中。举例说明:假设所有的数据库系统的存储容量是相同的,均能够存储3亿条数据。另外,假设第一数据库系统是已有的数据库系统,其中建立有四个数据库,分别用DB1、DB2、DB3和DB4表示。当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数据量达到3亿条数据时,可以建立新的数据库系统,例如第二数据库系统、第三数据库系统和第四数据库系统。将DB1留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将DB2迁移到第二数据库系统中,将DB3迁移到第三数据库系统中,将DB4迁移到第四数据库系统中。这样,这四个数据库系统一共可以存储12亿条数据,实现数据库的扩容。然而,由于数据库已经无法进一步分割和迁移,因此数据存储容量被限制在12亿条的水平上,无法继续增加和扩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管理方法。该数据管理方法包括:接收数据写入请求;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以及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管理装置。该数据管理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判断模块和第一执行模块。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写入请求。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在第一数据库系统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的情况下使用第二数据库系统存储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无需对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数据进行迁移,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另外,数据库的扩容不受限制,可以不断建立新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更多数据。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的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100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所示,数据管理方法100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S110,接收数据写入请求。
在步骤S120,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
第一数据库系统可以视为初始的数据库系统,可以在初始将需要存储的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需要存储的数据量超过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时,需要针对第一数据库系统进行扩容。示例性地,第一数据库系统可以是包括主库和从库的主从数据库结构。第一数据库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主库,每个主库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从库。主从数据库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读取的效率,可以保证第一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
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的方法可以有多种。在一个示例中,对于每条数据的大小基本一致的情况,可以利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的条数来衡量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以确定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在数据以数据标识符来标识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利用数据写入请求所对应的数据标识符来衡量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以确定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例如,假设数据的数据标识符是顺序编号的,并且数据写入请求所对应的数据标识符是5000,说明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4999条数据。在另一个示例中,对于每条数据的大小不太一致的情况,可以监测第一数据库系统中所存储的数据量,直接根据监测到的数值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以确定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
数据量阈值是与第一数据库系统相对应的数据量阈值。数据量阈值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值,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制。在一个示例中,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是3亿条数据,数据量阈值可以设定为2亿9000万条数据。当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2亿9000万条数据时,可以认为其达到数据量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的存储容量不太够用,需要扩容。
在步骤S130,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示例性地,第二数据库系统可以是包括主库和从库的主从数据库结构。第二数据库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主库,每个主库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从库。主从数据库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读取的效率,可以保证第二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
如上所述,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可以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的存储容量不太够用,需要扩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第二数据库系统作为新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更多数据。此时,利用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同时提供服务,因此,需要判断数据写入请求应当路由至哪个数据库系统。
例如,假设数据的数据标识符是顺序编号的,并且每条数据的大小基本一致,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是3亿条数据,其目前已经存满,则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是数据标识符为1至3亿的数据。如果此时接收到的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数据标识符是900,说明其属于对数据标识符为900的数据的复写,即修改,因此无需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如果接收到的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数据标识符是3亿零900,不属于第一数据库系统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数据标识符,因此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可以理解,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并非特指,其可以指代任何合适的数据库系统。下面举例描述。假设数据库系统为机房。当机房1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机房1对应的数据量阈值时,可以建立新的机房2,根据所接收的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数据标识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机房1或机房2;当机房2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机房2对应的数据量阈值时,可以进一步建立机房3,根据所接收的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数据标识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机房1、机房2或机房3;依此类推。通过以上描述可见,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库系统可以无限增加,使得数据存储容量可以无限扩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在第一数据库系统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的情况下使用第二数据库系统存储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无需对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数据进行迁移,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另外,数据库的扩容不受限制,可以不断建立新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更多数据。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的步骤(步骤S120)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2所示,步骤S120可以进一步包括:步骤S122,获取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步骤S124,获取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以及步骤S126,若最大存储容量与最大数据标识符之差小于或等于标识符差值阈值,则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
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是指第一数据库系统可以存储多少数据。在每条数据的大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可以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条数来表示。进一步地,在数据的数据标识符顺序编号并且每条数据的大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可以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最大数据标识符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与第一数据库系统中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之间的差值来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
标识符差值阈值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值,例如1000万。例如,假设第一数据库系统最多能够存储3亿条数据,也就是说,第一数据库能够存储数据标识符为1至3亿的数据。当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是2亿8000万时,最大存储容量与该最大数据标识符之差为2000万,大于标识符差值阈值1000万,因此,此时可以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未达到数据量阈值。当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是2亿9000万时,最大存储容量与该最大标识符之差为1000万,等于标识符差值阈值1000万,因此,此时可以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开始考虑依据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将某些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示例性地,在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之后,仍然可以继续向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写入部分数据,也就是可以将某些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例如,对于上述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是2亿9000万时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的实施例,仍然可以将之后接收到的数据标识符为2亿9000万至3亿的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并且可以将数据标识符在3亿以后的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虽然参考以上实施例对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的方法进行了描述,然而这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可选地,数据量阈值也可以等于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也就是说,标识符差值阈值可以等于0,即当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等于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时,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数据管理方法100可以进一步包括:监测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步骤S120可以进一步包括:若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数据量差值阈值,则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
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是指第一数据库系统能够存储的数据的大小,其可以预先根据经验或理论设定。可以利用计算机进程实时监测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并计算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若二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数据量差值阈值,则可以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数据量差值阈值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值,其可以根据需要而定,本发明不对此进行限制。
通过监测方式可以及时准确地获知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便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一阈值范围,上述步骤S130可以进一步包括: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以及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
第一阈值范围可以是第二数据库系统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数据标识符的范围。例如,假设数据的数据标识符是顺序编号的,并且假设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均为3亿条数据,则第一数据库系统可以存储数据标识符为1至3亿的数据,第二数据库系统可以存储数据标识符为3亿至6亿的数据。这样,第一阈值范围可以是3亿至6亿。如果数据标识符为4亿5000万,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二阈值范围,上述步骤S130可以进一步包括:判断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以及若是,则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
第二阈值范围可以是第一数据库系统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数据标识符的范围。例如,如上文所述,假设数据的数据标识符是顺序编号的,并且假设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均为3亿条数据,则第一数据库系统可以存储数据标识符为1至3亿的数据,第二数据库系统可以存储数据标识符为3亿至6亿的数据。这样,第二阈值范围可以是3亿至6亿。如果数据标识符为2亿5000万,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所述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之后,数据管理方法100可以进一步包括:对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一哈希运算;以及根据第一哈希运算的第一哈希结果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第二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第二数据库系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库,在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到第二数据库系统之后,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多个数据库之一,以对数据库的对应位置(例如某数据表中的某行)进行写操作,将数据写入请求中所指示的数据写入该数据库。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多个数据库之一可以利用对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哈希来实现。利用哈希算法可以简单快速地分配数据写入请求。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方法300的流程示意图。图3所示的数据管理方法300的步骤S310至S330分别与图1所示的数据管理方法100的步骤S110至S130相对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图1和上文的描述可以理解图3中的上述步骤,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根据本实施例,数据管理方法300可以进一步包括步骤S340。
在步骤S340,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未达到数据量阈值,则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
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未达到阈值,说明第一数据库系统足够容纳当前需要存储的数据,暂时无需使用第二数据库系统存储数据。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已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的复写,还是写入新的数据,均可以将对应的数据写入请求直接路由到第一数据库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在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之后,数据管理方法100(或300)可以进一步包括:对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二哈希运算;以及根据第二哈希运算的第二哈希结果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与第二数据库系统类似地,第一数据库系统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库。在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到第一数据库系统之后,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多个数据库之一,以对数据库的对应位置(例如某数据表中的某行)进行写操作,将数据写入请求中所指示的数据写入该数据库。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多个数据库之一可以利用对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哈希来实现。利用哈希算法可以简单快速地分配数据写入请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数据管理方法100(或300)可以进一步包括:接收数据查询请求;基于数据查询请求从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选择目标数据库系统;以及将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目标数据库系统以查询期望数据。
在利用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共同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如果希望对期望数据进行查询(即读操作),可以首先确定期望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还是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随后,可以将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期望数据所存储的数据库系统以查询该期望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数据查询是数据写入的反向过程,因此,在将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目标数据库系统之后,可以进一步根据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确定期望数据位于数据库系统中的哪个数据库中。例如,在目标数据库系统是第二数据库系统的情况下,可以对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一哈希运算,根据哈希结果将数据查询请求分配给第二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以从所分配的数据库中查询期望数据。又例如,在目标数据库系统是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情况下,可以对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二哈希运算,根据哈希结果将数据查询请求分配给第一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以从所分配的数据库中查询期望数据。
如上文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中的任何一者或两者都可以是包括主库和从库的主从数据库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写操作主要集中在主库,数据读操作主要集中在从库,因此,本文所述的数据写入请求可以被路由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主库或者第二数据库系统的主库,本文所述的数据查询请求可以被路由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从库或者第二数据库系统的从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上述基于所述数据查询请求从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选择目标数据库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获取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如果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选择第二数据库系统作为目标数据库系统;以及如果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选择第一数据库系统作为目标数据库系统。
可以根据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即期望数据的数据标识符)来确定期望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还是第二数据库系统中,即确定目标数据库系统。例如,假设第一数据库系统存储的是数据标识符为1至3亿的数据,第二数据库系统存储的是数据标识符为3亿至6亿的数据,如果接收到的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是9000,则可以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为目标数据库系统,如果接收到的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是4亿2000万,则可以确定第二数据库系统为目标数据库系统。随后,可以将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目标数据库系统以查询期望数据。根据第二数据标识符可以准确确定期望数据的存储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数据管理装置4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4所示,数据管理装置400包括第一接收模块410、判断模块420和第一执行模块430。
第一接收模块410用于接收数据写入请求。
判断模块420用于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
第一执行模块430用于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示例性地,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中的一者或两者都可以是包括主库和从库的主从数据库结构。主从数据库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读取的效率,可以保证第一数据库系统的高可用性。
如上所述,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可以认为第一数据库系统的存储容量不太够用,需要扩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第二数据库系统作为新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更多数据。此时,利用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同时提供服务,因此,需要判断数据写入请求应当路由至哪个数据库系统。可以依据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如果确定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则可以在第二数据库系统中写入数据。
第一接收模块410、判断模块420和第一执行模块430中的任何一者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硬件、软件和/或固件实现。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管理装置,在第一数据库系统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的情况下使用第二数据库系统存储更多数据,通过这种方式,无需对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存储的数据进行迁移,可以实现数据的高效管理,另外,数据库的扩容不受限制,可以不断建立新的数据库系统用于存储更多数据。
可选地,判断模块42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获取子模块、第二获取子模块和第一确定子模块(未示出)。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最大存储容量与最大数据标识符之差小于或等于标识符差值阈值,则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
标识符差值阈值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值,例如1000万。如上文所述,在数据的数据标识符顺序编号并且每条数据的大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可以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最大数据标识符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与第一数据库系统中能够存储的数据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之间的差值来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
可选地,所述数据管理装置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监测模块(未示出),用于监测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判断模块42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确定子模块(未示出),用于若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数据量差值阈值,则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数据量阈值。
如上文所述,可以利用计算机进程实时监测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并根据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与数据量差值阈值确定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通过监测方式可以及时准确地获知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便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管理。
可选地,第二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一阈值范围,第一执行模块43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判断子模块和第一执行子模块(未示出)。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第一执行子模块用于若第一数据标识符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可选地,第一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二阈值范围,第一执行模块43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判断子模块和第二执行子模块(未示出)。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第二执行子模块用于若第一数据标识符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
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可以分别具有各自的数据标识符的阈值范围。可以判断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处于第二数据库系统对应的第一阈值范围内还是处于第一数据库系统对应的第二阈值范围内,如果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如果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
可选地,数据管理装置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哈希模块和第一分配模块。第一哈希模块用于对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一哈希运算。第一分配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哈希运算的第一哈希结果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第二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第二数据库系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库,在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到第二数据库系统之后,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多个数据库之一,以对数据库的对应位置(例如某数据表中的某行)进行写操作。
可选地,数据管理装置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执行模块(未示出),用于如果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未达到数据量阈值,则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一数据库系统。
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未达到阈值,说明第一数据库系统足够容纳当前需要存储的数据,暂时无需使用第二数据库系统存储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直接路由到第一数据库系统。
可选地,数据管理装置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哈希模块和第二分配模块。第二哈希模块用于对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二哈希运算。第二分配模块用于根据第二哈希运算的第二哈希结果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第一数据库系统也可以包括多个数据库。在将数据写入请求路由到第一数据库系统之后,可以将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多个数据库之一,以对数据库的对应位置(例如某数据表中的某行)进行写操作。
可选地,数据管理装置400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接收模块、选择模块和路由模块(未示出)。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查询请求。选择模块用于基于数据查询请求从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选择目标数据库系统。路由模块用于将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目标数据库系统以查询期望数据。
在利用第一数据库系统和第二数据库系统共同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如果希望对期望数据进行查询(即读操作),可以首先确定期望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还是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随后,可以将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期望数据所存储的数据库系统以查询该期望数据。
可选地,选择模块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获取子模块、第一选择子模块和第二选择子模块。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第一选择子模块用于如果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第一阈值范围内,则选择第二数据库系统作为目标数据库系统。第二选择子模块用于如果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第二阈值范围内,则选择第一数据库系统作为目标数据库系统。
可以根据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即期望数据的数据标识符)来确定期望数据存储在第一数据库系统还是第二数据库系统中,即确定目标数据库系统。根据第二数据标识符可以准确确定期望数据的存储位置。
上文已经描述了数据管理方法的各步骤的实施方式和优点等,本领域技术人员结合图1至3以及上文关于数据管理方法的描述,可以理解数据管理装置400的具体结构、运行方式及其优点等,本文不对此进行赘述。
在此提供的算法和显示不与任何特定计算机、虚拟系统或者其它设备固有相关。各种通用系统也可以与基于在此的示教一起使用。根据上面的描述,构造这类系统所要求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此外,本发明也不针对任何特定编程语言。应当明白,可以利用各种编程语言实现在此描述的本发明的内容,并且上面对特定语言所做的描述是为了披露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方法、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发明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发明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发明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发明的单独实施例。
本领域那些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可以对实施例中的设备中的模块进行自适应性地改变并且把它们设置在与该实施例不同的一个或多个设备中。可以把实施例中的模块或单元或组件组合成一个模块或单元或组件,以及此外可以把它们分成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或子组件。除了这样的特征和/或过程或者单元中的至少一些是相互排斥之外,可以采用任何组合对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所有特征以及如此公开的任何方法或者设备的所有过程或单元进行组合。除非另外明确陈述,本说明书(包括伴随的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每个特征可以由提供相同、等同或相似目的的替代特征来代替。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下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
本发明的各个部件实施例可以以硬件实现,或者以在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的软件模块实现,或者以它们的组合实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实践中使用微处理器或者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来实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管理装置中的一些或者全部部件的一些或者全部功能。本发明还可以实现为用于执行这里所描述的方法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设备或者装置程序(例如,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程序产品)。这样的实现本发明的程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信号的形式。这样的信号可以从因特网网站上下载得到,或者在载体信号上提供,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提供。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可设计出替换实施例。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元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A1、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包括:
接收数据写入请求;
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以及
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A2、如A1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所述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以及
若所述最大存储容量与所述最大数据标识符之差小于或等于标识符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A3、如A1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
所述数据管理方法进一步包括:
监测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
所述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进一步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数据量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A4、如A1至A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一阈值范围,
所述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以及
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
A5、如A4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二阈值范围,
所述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以及
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
A6、如A1至A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在所述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之后,所述数据管理方法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一哈希运算;以及
根据所述第一哈希运算的第一哈希结果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A7、如A1至A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所述数据管理方法进一步包括:
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未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
A8、如A1至A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在所述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之后,所述数据管理方法进一步包括:
对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二哈希运算;以及
根据所述第二哈希运算的第二哈希结果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A9、如A1至A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所述数据管理方法进一步包括:
接收数据查询请求;
基于所述数据查询请求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和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选择目标数据库系统;以及
将所述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所述目标数据库系统以查询期望数据。
A10、如A9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所述基于所述数据查询请求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和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选择目标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
如果所述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则选择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库系统;以及
如果所述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则选择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库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B11、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写入请求;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以及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B12、如B11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判断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以及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最大存储容量与所述最大数据标识符之差小于或等于标识符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B13、如B11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
所述数据管理装置进一步包括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
所述判断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数据量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B14、如B11至B1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一阈值范围,
所述第一执行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以及
第一执行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
B15、如B14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二阈值范围,
所述第一执行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以及
第二执行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
B16、如B11至B1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数据管理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一哈希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一哈希运算;以及
第一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哈希运算的第一哈希结果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B17、如B11至B16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数据管理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未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
B18、如B11至B17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数据管理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哈希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进行第二哈希运算;以及
第二分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哈希运算的第二哈希结果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分配给存储在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的多个数据库之一。
B19、如B11至B1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数据管理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查询请求;
选择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数据查询请求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和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中选择目标数据库系统;以及
路由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查询请求路由到所述目标数据库系统以查询期望数据。
B20、如B19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所述选择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三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数据查询请求对应的第二数据标识符;
第一选择子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则选择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库系统;以及
第二选择子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二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则选择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作为所述目标数据库系统。

Claims (10)

1.一种数据管理方法,包括:
接收数据写入请求;
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以及
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进一步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
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以及
若所述最大存储容量与所述最大数据标识符之差小于或等于标识符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管理方法进一步包括:
监测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
所述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进一步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数据量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一阈值范围,
所述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以及
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二阈值范围,
所述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进一步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以及
若是,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
6.一种数据管理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写入请求;
判断模块,用于判断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是否达到数据量阈值;以及
第一执行模块,用于如果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则获取所述数据写入请求对应的第一数据标识符,并依据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判断是否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第二数据库系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一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存储容量;
第二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对应的最大数据标识符;以及
第一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最大存储容量与所述最大数据标识符之差小于或等于标识符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管理装置进一步包括监测模块,用于监测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
所述判断模块进一步包括第二确定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的最大数据量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数据量差值阈值,则确定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中当前存储的数据量达到所述数据量阈值。
9.如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一阈值范围,
所述第一执行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一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以及
第一执行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一阈值范围内,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二数据库系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具有对应的数据标识符的第二阈值范围,
所述第一执行模块进一步包括:
第二判断子模块,用于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是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以及
第二执行子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一数据标识符处于所述第二阈值范围内,则将所述数据写入请求路由至所述第一数据库系统。
CN201610179747.7A 2016-03-25 2016-03-25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5760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79747.7A CN105760553A (zh) 2016-03-25 2016-03-25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79747.7A CN105760553A (zh) 2016-03-25 2016-03-25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60553A true CN105760553A (zh) 2016-07-13

Family

ID=56346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79747.7A Pending CN105760553A (zh) 2016-03-25 2016-03-25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60553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7031A (zh) * 2016-12-08 2017-05-31 腾讯音乐娱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库扩容方法及装置
CN106815318A (zh) * 2016-12-24 2017-06-09 上海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序数据库的集群化方法及系统
CN108446308A (zh) * 2017-02-03 2018-08-24 数据捷豹有限公司 可扩展分布式数据库的系统和方法
CN108762683A (zh) * 2018-06-02 2018-11-06 王梅 在分布式大数据存储系统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8834087A (zh) * 2018-07-03 2018-11-1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短信发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659319A (zh) * 2019-08-30 2020-01-07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对数据写入请求进行流量均衡的方法和系统
CN114489504A (zh) * 2022-01-21 2022-05-13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sd数据管理方法及相关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46388A1 (en) * 2003-07-02 2005-11-03 Satoshi Yamatake Image database system
CN101763433A (zh) * 2010-01-12 2010-06-30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及方法
CN102073464A (zh) * 2011-01-14 2011-05-25 南开大学 一种按需分配增量卷的创建方法
CN102930062A (zh) * 2012-11-30 2013-02-13 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库快速水平扩展的方法
US20140046968A1 (en) * 2011-04-15 2014-02-1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46388A1 (en) * 2003-07-02 2005-11-03 Satoshi Yamatake Image database system
CN101763433A (zh) * 2010-01-12 2010-06-30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存储系统及方法
CN102073464A (zh) * 2011-01-14 2011-05-25 南开大学 一种按需分配增量卷的创建方法
US20140046968A1 (en) * 2011-04-15 2014-02-1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2930062A (zh) * 2012-11-30 2013-02-13 南京富士通南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库快速水平扩展的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7031A (zh) * 2016-12-08 2017-05-31 腾讯音乐娱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库扩容方法及装置
CN106815318A (zh) * 2016-12-24 2017-06-09 上海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序数据库的集群化方法及系统
CN106815318B (zh) * 2016-12-24 2020-08-04 上海七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序数据库的集群化方法及系统
CN108446308A (zh) * 2017-02-03 2018-08-24 数据捷豹有限公司 可扩展分布式数据库的系统和方法
CN108762683A (zh) * 2018-06-02 2018-11-06 王梅 在分布式大数据存储系统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8762683B (zh) * 2018-06-02 2021-06-01 深圳市天天来玩科技有限公司 在分布式大数据存储系统内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CN108834087A (zh) * 2018-07-03 2018-11-16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短信发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834087B (zh) * 2018-07-03 2021-08-24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短信发送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659319A (zh) * 2019-08-30 2020-01-07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对数据写入请求进行流量均衡的方法和系统
CN114489504A (zh) * 2022-01-21 2022-05-13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sd数据管理方法及相关组件
CN114489504B (zh) * 2022-01-21 2023-08-08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sd数据管理方法及相关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60553A (zh)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US10324942B2 (en) Segment data visibility and management 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of time stamped records
US7404036B2 (en) Rebalancing of striped disk data
CN102033938B (zh) 基于二级映射的集群动态扩展方法
CN105512200A (zh) 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04572860B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和系统
US9800575B1 (en) Assigning storage responsibility in a distributed data storage system with replication
CN105760552A (zh) 数据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4216724B (zh) 一种网络应用程序接口升级的方法及系统
CN108427684A (zh) 数据查询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CN102799628A (zh) 在key-value数据库中进行数据分区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15872A (zh) 配置信息的更新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550274A (zh) 双副本并行数据库的查询方法和装置
CN105262835A (zh) 一种多机房中的数据存储方法和装置
US20120265569A1 (en) Determining work placement preferences
CN106844676A (zh) 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
CN105630603A (zh) 部署虚拟服务器的方法和装置
CN106383826A (zh) 数据库查询方法和装置
US8560698B2 (en) Allocating unique identifiers using metadata
US20190354528A1 (en) Database caching
CN107015883B (zh) 一种动态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
US9361351B2 (en) Data management via active and inactive table space containers
JP5914699B2 (ja) マイグレーションによるデータベースの作業負荷バランシング
CN105389394A (zh) 基于多个数据库集群的数据请求处理方法及装置
KR20130038517A (ko) 분산된 컨테이너들을 사용하여 데이터를 관리하는 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