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59009A -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59009A
CN105759009A CN201610059941.1A CN201610059941A CN105759009A CN 105759009 A CN105759009 A CN 105759009A CN 201610059941 A CN201610059941 A CN 201610059941A CN 105759009 A CN105759009 A CN 1057590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ck mass
disturbance
district
bolt
grou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599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59009B (zh
Inventor
王�琦
潘锐
王春河
李术才
江贝
李延配
王雷
牛晋平
霍文涛
张传奎
石常生
孙会彬
秦乾
徐奴文
王富奇
郭念波
王保齐
刘文江
胡士旗
于恒昌
常涛
高红科
栾英成
胥洪彬
邵行
高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Sk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Shandong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Shandong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0599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590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590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590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590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590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4Earth material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择相应的工程岩体,沿岩体开挖面先后分别采取非锚注支护和锚注支护,利用微震监测仪器,分别确定两种支护方式各自支护段的岩体等效扰动距离和岩体等效破裂距离;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分别获取两种支护方式各自支护段的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和支护构件失效率;采集统计不同的围岩稳定状态下相应区域的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确定相应的参数分析值,将所述参数分析值利用权重分析法,建立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根据所检测的锚注效果,指导现场锚注工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家一方面对交通、水利水电等基础性工程持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为了缓解地面空间利用越发紧张的严峻形式,也相继加大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同时由于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和深度的增加,使得对地下工程岩体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锚注技术在提高岩体强度和完整性,发挥支护构件承载能力和控制岩体变形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上述地下工程岩体加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关于锚注效果检测多是单因素、定性检测,主要采用钻孔电视、表面位移收敛等手段,而钻孔电视需要在开挖后的岩体进行钻孔等二次人为破坏,表面位移收敛对洞室整体断面变形监测不足,这些缺陷均导致了对锚注效果检测的不准确、不合理。
微震监测技术在岩体破裂能量检测方面精度高,且不需要对开挖后的岩体进行二次人为破坏,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岩爆、突水突泥、冲击地压预测等地下工程领域,但是在岩体锚注效果检测中未见相关报道。利用微震监测技术,采集并处理地下工程岩体开挖过程中岩体破裂能量,同时结合支护构件无损检测、断面收敛等监测手段,可以较为全面、科学定量的对锚注效果进行检测。
传统的对地下工程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具有以下缺点:
1、需要对岩体进行钻孔等二次人为破坏,增加了对岩体的扰动破坏;
2、对洞室整体断面变形监测不足,导致了对锚注效果检测的不准确、不合理;
3、需要辅以室内试验才能确定工程的锚注质量效果,测定周期长,过程繁琐,影响施工进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因素、定量的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通过引入微震监测技术,实时获取岩体破裂能量分布情况,结合无损检测、断面收敛监测等手段,建立起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填补了在无人为破坏方面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检测方面的空白,完善了锚注效果检测体系。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相应的工程岩体,沿岩体开挖方向不分先后次序的分别进行非锚注支护Z1试验和锚注支护Z2试验,利用微震监测仪器,确定两种支护方式中各自支护段的岩体等效扰动距离和岩体等效破裂距离;
步骤2: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分别获取两种支护方式各自支护段的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和支护构件失效率;
步骤3:采集统计不同的围岩稳定状态下相应区域的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
步骤4:基于非锚注支护段和锚注支护段的所述岩体等效扰动距离、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所述支护构件的等效利用率、所述支护构件的所述失效率、所述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确定相应的反映锚注支护段相对于非锚注支护段锚注效果的参数分析值;
步骤5:将所述参数分析值利用权重分析法,建立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根据所检测的锚注效果,指导现场锚注工作。
上述步骤1-步骤3不分先后顺序。
所述步骤1中,沿所述岩体开挖面分别进行所述非锚注支护试验和所述锚注支护试验,完成一种支护试验之后进行另一种支护试验。
所述步骤1中,所述岩体等效扰动距离的确定方法为:利用所述微震监测仪器,根据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开挖过程中的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和扰动降低区,所述扰动形成区、所述扰动发展区、所述扰动降低区各自沿开挖方向的水平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即为所述岩体等效扰动距离。
所述扰动形成区为沿开挖方向的开挖面至岩体破裂能量峰值位置的区域,所述扰动发展区为岩体破裂能量峰值位置至岩体破裂能量为102J的区域,所述扰动降低区为岩体破裂能量102~0J的区域。
所述步骤1中,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的确定方法为:利用所述微震监测仪器,根据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开挖过程中的严重破裂区、中等破裂区和一般破裂区,所述严重破裂区、所述中等破裂区、所述一般破裂区各自的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的加权平均值,即为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
岩体破裂能量大于104J为高等级能量区、对应严重破裂区,岩体破裂能量104~102J为中等级能量区、对应中等破裂区,岩体破裂能量102~0J为低等级能量区、对应一般破裂区。
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的确定方法为:利用所述无损检测仪器,分别获取所述支护构件在所述扰动形成区、所述扰动发展区、所述扰动降低区的荷载平均值,所述支护构件的所述扰动形成区荷载平均值、所述扰动发展区的荷载平均值、所述扰动降低区的荷载平均值三者的加权平均值,与所述支护构件的屈服强度的比值,即为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
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护构件失效率的确定方法为:在采用同一种支护方式的支护段中,超过屈服阶段的支护构件的数量与该种所述支护构件总数的比值。
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护构件包括锚杆和锚索。
所述步骤3中,所述不同的围岩稳定状态下相应区域包括:所述扰动形成区、所述扰动发展区和所述扰动降低区,通过在相应区域内设置若干洞室断面轮廓收敛测站,测量各所述测站所在处的洞室断面收敛面积,所述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为同一围岩稳定状态下,所测得的各所述洞室断面收敛面积的平均值。
所述步骤4中,所述参数分析值包括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岩体破裂减少率、构件利用提高率、构件失效减少率、断面收敛减少率;
所述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为:所述Z1的岩体等效扰动距离与所述Z2的岩体等效扰动距离的差值,与所述Z1的岩体等效扰动距离的比值;
所述岩体破裂减少率为:所述Z1的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与所述Z2的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的差值,与所述Z1的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的比值;
所述构件利用提高率为:所述Z2的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与所述Z1的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的差值,与所述Z2的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的比值;
所述构件失效减少率为:所述Z1的所述支护构件失效率与所述Z2的支护构件失效率的差值,与所述Z1的所述支护构件失效率的比值;
所述断面收敛减少率为: R 7 = e 1 ( A 1 1 - A 1 2 ) / A 1 1 + e 2 ( A 2 1 - A 2 2 ) / A 2 1 + e 3 ( A 3 1 - A 3 2 ) / A 3 1 , 其中,ei为相关系数,i=1,2,3,且Σei=1,在Z1、Z2扰动形成区的面积分别为扰动发展区的面积分别为扰动降低区的面积分别为
所述步骤5中,所述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为各所述参数分析值的加权平均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首次将微震监测技术引入到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检测中,避免了对开挖后岩体进行再次人为破坏等缺陷,可以实时获得岩体破裂能量信号分布情况,方法更具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2)本发明属于多因素综合定量检测方法,克服了单因素、定性检测等方面的缺点,使得检测方法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3)本发明填补了在无人为破坏方面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检测方面的空白,完善了锚注效果检测体系。
(4)本发明加强了对洞室整体断面的变形监测,监测结果更加全面,进而可以更加准确合理的检测锚注效果。
(5)本发明无需进行室内试验,现场即可检测工程的锚注效果,进而指导锚注施工,实效性更强,有利于提高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岩体破裂微震能量采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岩体破裂微震能量分布确定的扰动范围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基于不同岩体破裂微震能量等级确定的破裂距离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不同扰动范围锚注支护构件工作荷载统计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岩体开挖洞室断面收敛示意图。
其中:R1为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R2为岩体破裂减少率,R3为支护构件中锚杆利用提高率,R4为支护构件中锚索利用提高率,R5为支护构件中锚杆失效减少率,R6为支护构件中锚索失效减少率,R7为断面收敛减少率,R为综合定量指标,R0为现场检测指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一条整体地质条件接近的工程岩体,沿开挖方向平均分两段支护,第一段为非锚注支护,记为Z1,第二段为锚注支护,记为Z2,安装微震监测仪器,对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条件下岩体破裂微震能量进行采集,根据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开挖过程中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和扰动降低区范围,计算岩体等效扰动距离;根据洞室周边岩体破裂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洞室周边岩体严重破裂区、中等破裂区和一般破裂区范围,计算岩体等效破裂距离;
步骤二,利用锚杆(索)无损检测仪器,对Z1、Z2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和扰动降低区进行大范围的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工作荷载检测,统计不同范围并且没有超出屈服极限的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工作荷载平均值,计算不同范围内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统计超出屈服极限的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的个数,计算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支护构件失效率;
步骤三,在Z1、Z2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和扰动降低区范围内布设若干洞室断面轮廓收敛测站,采集统计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条件下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
步骤四,锚注效果检测参数分析:基于岩体等效扰动距离,岩体等效破裂距离,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支护构件失效率,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分别计算得到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岩体破裂减少率,构件利用提高率、构件失效减少率、断面收敛减少率;
步骤五,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基于步骤四得到的各种参数分析值,利用权重分析法,建立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以现场锚注效果检测值为标准,对锚注效果进行定量检测。
步骤一中,所述微震监测仪器带有可移动探头,通过移动探头,明确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条件下岩体破裂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Z1、Z2扰动形成区长度分别为扰动发展区长度分别为扰动降低区长度分别为Z1、Z2岩体等效扰动距离分别为 L 1 = a 1 1 L + a 2 1 L 2 1 + a 3 1 L 3 1 , L 2 = a 1 2 L 1 2 + a 2 2 L 2 2 + a 3 2 L 3 2 ; 其中,为相关系数,i=1,2,j=1,2,3,且 a 1 1 + a 2 1 + a 3 1 = 1 , a 1 2 + a 2 2 + a 3 2 = 1.
步骤一中,所述洞室周边岩体严重破裂区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分别为 中等破裂区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分别为一般破裂区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分别为Z1、Z2岩体等效破裂距离分别为 D 1 = b 1 1 D 1 1 + b 2 1 D 2 1 + b 3 1 D 3 1 , D 2 = b 1 2 D 1 2 + b 2 2 D 2 2 + b 3 2 D 3 2 , 其中,分别为相关系数,i=1,2,j=1,2,3,且 b 1 1 + b 2 1 + b 3 1 = 1 , b 1 2 + b 2 2 + b 3 2 = 1.
步骤二中,所述不同范围并且没有超出屈服极限的普通锚杆、锚索工作荷载平均值,在Z1扰动形成区为扰动发展区为扰动降低区为普通锚杆等效利用率为 G 1 = ( c 1 1 E 1 1 + c 2 1 E 2 1 + c 3 1 E 3 1 ) / E 1 , 锚索等效利用率为 H 1 = ( d 1 1 F 1 + d 2 1 F 2 1 + d 3 1 F 3 1 ) / F 1 ; 不同范围内注浆锚杆、注浆锚索工作荷载平均值在Z2扰动形成区为扰动发展区为扰动降低区为注浆锚杆等效利用率为注浆锚索等效利用率为其中,分别为相关系数,i=1,2,j=1,2,3, c 1 1 + c 2 1 + c 3 1 = 1 , d 1 1 + d 2 1 + d 3 1 = 1 , c 1 2 + c 2 2 + c 3 2 = 1 , d 1 2 + d 2 2 + d 3 2 = 1 , E1为普通锚杆屈服极限,F1为锚索屈服极限,E2为注浆锚杆屈服极限,F2为注浆锚索屈服极限。
步骤二中,所述超出屈服极限的普通锚杆、锚索的个数分别为普通锚杆失效率为锚索失效率为超出屈服极限的注浆锚杆、注浆锚索的个数分别为注浆锚杆失效率为锚索失效率为其中,M1为普通锚杆检测总数,N1为锚索检测总数,M2为注浆锚杆检测总数,N2为注浆锚索检测总数。
步骤三中,所述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条件下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在Z1、Z2扰动形成区分别为扰动发展区分别为扰动降低区分别为
步骤四中,所述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为R1=(L1-L2)/L1;岩体破裂减少率为R2=(D1-D2)/D1;构件利用提高率为R3=(G2-G1)/G2,R4=(H2-H1)/H2;构件失效减少率为R5=(T1-T2)/T1,R6=(W1-W2)/W1;断面收敛减少率为其中,ei为相关系数,i=1,2,3,且∑ei=1。
步骤五中,所述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是利用权重分析法得到的,即R=ΣkiRi,i=1~7,其中ki为分配系数,主要依据相关参数的比重进行分配,且Σki=1。
实施例1:
本发明基于微震监测技术,同时结合无损检测和断面收敛监测等手段,分别计算得到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岩体破裂减少率,构件利用提高率、构件失效减少率、断面收敛减少率等参数,然后利用权重分配,建立综合定量检测指标,对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检测。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数据采集。
A、选择一条整体地质条件接近的工程岩体,沿开挖方向平均分两段支护,第一段为非锚注支护,记为Z1,第二段为锚注支护,记为Z2。如图2所示,安装微震监测仪器,对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条件下岩体破裂微震能量进行采集,如图3所示,根据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Z1、Z2扰动形成区长度分别为扰动发展区长度分别为扰动降低区长度分别为如图4所示,根据洞室周边岩体破裂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Z1、Z2洞室周边岩体严重破裂区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分别为中等破裂区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分别为一般破裂区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分别为
B、如图5所示,利用锚杆(索)无损检测仪器,对Z1、Z2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和扰动降低区进行大范围的普通锚杆(索)、注浆锚杆(索)工作荷载检测,统计不同范围并且没有超出屈服极限的普通锚杆、锚索工作荷载平均值,在Z1扰动形成区为扰动发展区为扰动降低区为注浆锚杆、注浆锚索工作荷载平均值在Z2扰动形成区为扰动发展区为扰动降低区为统计Z1中超出屈服极限的普通锚杆、锚索的个数分别为Z2中超出屈服极限的注浆锚杆、注浆锚索的个数分别为
C、在Z1、Z2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和扰动降低区范围内布设若干洞室断面轮廓收敛测站,如图6所示,采集统计距开挖面不同距离条件下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在Z1、Z2扰动形成区分别为扰动发展区分别为扰动降低区分别为
第二步,数据处理。
D、根据第一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Z1、Z2岩体等效扰动距离分别为 L 1 = a 1 1 L 1 1 + a 2 1 L 2 1 + a 3 1 L 3 1 , L 2 = a 1 2 L 1 2 + a 2 2 L 2 2 + a 3 2 L 3 2 ; 其中,为相关系数,i=1,2,j=1,2,3,且 a 1 1 + a 2 1 + a 3 1 = 1 , a 1 2 + a 2 2 + a 3 2 = 1.
E、根据第一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Z1、Z2岩体等效破裂距离分别为 D 1 = b 1 1 D 1 1 + b 2 1 D 2 1 + b 3 1 D 3 1 , D 2 = b 1 2 D 1 2 + b 2 2 D 2 2 + b 3 2 D 3 2 , 其中,分别为相关系数,i=1,2,j=1,2,3,且 b 1 1 + b 2 1 + b 3 1 = 1 , b 1 2 + b 2 2 + b 3 2 = 1.
F、根据第一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普通锚杆等效利用率为锚索等效利用率为注浆锚杆等效利用率为 G 2 = ( c 1 2 E 1 2 + c 2 2 E 2 2 + c 3 2 E 3 2 ) / E 2 , 注浆锚索等效利用率为 H 2 = ( d 1 2 F 1 2 + d 2 2 F 2 2 + d 3 2 F 3 2 ) / F 2 ; 其中,分别为相关系数,i=1,2,j=1,2,3, c 1 1 + c 2 1 + c 3 1 = 1 , d 1 1 + d 2 1 + d 3 1 = 1 , c 1 2 + c 2 2 + c 3 2 = 1 , E1为普通锚杆屈服极限,F1为锚索屈服极限,E2为注浆锚杆屈服极限,F2为注浆锚索屈服极限。
G、根据第一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普通锚杆失效率为锚索失效率为 W 1 = N 1 0 / N 1 ; 注浆锚杆失效率为 T 2 = M 2 0 / M 2 , 锚索失效率为 W 2 = N 2 0 / N 2 ; 其中,M1为普通锚杆检测总数,N1为锚索检测总数,M2为注浆锚杆检测总数,N2为注浆锚索检测总数。
第三步,效果分析。
根据第二步所获得的数据,计算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为R1=(L1-L2)/L1;岩体破裂减少率为R2=(D1-D2)/D1;构件利用提高率为R3=(G2-G1)/G2,R4=(H2-H1)/H2;构件失效减少率为R5=(T1-T2)/T1,R6=(W1-W2)/W1;断面收敛减少率为 R 7 = . ( A 1 1 - A 1 2 ) / A 1 1 + e 2 ( A 2 1 - A 2 2 ) / A 2 1 + e 3 ( A 3 1 - A 3 2 ) / A 3 1 , 其中,ei为相关系数,i=1,2,3,且∑ei=1。
第四步,定量检测。
根据第三步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利用权重分析法,建立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即R=∑kiRi,i=1~7,其中ki为分配系数,主要依据相关参数的比重进行分配,且∑ki=1。以现场锚注效果检测值为标准,对锚注效果进行定量检测。
实施例2:
岩体等效扰动距离的另一种确定方法为: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扰动降低区各自中点位置至开挖面的距离的加权平均值。
岩体等效破裂距离的另一种确定方法为:分别获取沿开挖断面边界顶部、底部、左右两帮等典型位置至严重破裂区、中等破裂区、一般破裂区边界的平均距离,再对所述的严重破裂区、中等破裂区、一般破裂区的平均距离进行加权平均,即为所述的岩体等效破裂距离。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未予以详细说明的部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相应的工程岩体,沿岩体开挖方向不分先后次序的分别进行非锚注支护Z1试验和锚注支护Z2试验,利用微震监测仪器,确定两种支护方式中各自支护段的岩体等效扰动距离和岩体等效破裂距离;
步骤2: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分别获取两种支护方式各自支护段的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和支护构件失效率;
步骤3:采集统计不同的围岩稳定状态下相应区域的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
步骤4:基于非锚注支护段和锚注支护段的所述岩体等效扰动距离、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所述支护构件的等效利用率、所述支护构件的所述失效率、所述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确定相应的反映锚注支护段相对于非锚注支护段锚注效果的参数分析值;
步骤5:将所述参数分析值利用权重分析法,建立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根据所检测的锚注效果,指导现场锚注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沿所述岩体开挖面分别进行所述非锚注支护试验和所述锚注支护试验,完成一种支护试验之后进行另一种支护试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岩体等效扰动距离的确定方法为:利用所述微震监测仪器,根据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开挖过程中的扰动形成区、扰动发展区和扰动降低区,所述扰动形成区、所述扰动发展区、所述扰动降低区各自沿开挖方向的水平长度的加权平均值,即为所述岩体等效扰动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的确定方法为:利用所述微震监测仪器,根据微震能量分布情况,确定开挖过程中的严重破裂区、中等破裂区和一般破裂区,所述严重破裂区、所述中等破裂区、所述一般破裂区各自的边界最远位置至开挖断面边界距离的加权平均值,即为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的确定方法为:利用所述无损检测仪器,分别获取所述支护构件在所述扰动形成区、所述扰动发展区、所述扰动降低区的荷载平均值,所述支护构件的所述扰动形成区荷载平均值、所述扰动发展区的荷载平均值、所述扰动降低区的荷载平均值三者的加权平均值,与所述支护构件的屈服强度的比值,即为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护构件失效率的确定方法为:在采用同一种支护方式的支护段中,超过屈服阶段的支护构件的数量与该种所述支护构件总数的比值。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所述支护构件包括锚杆和锚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不同的围岩稳定状态下相应区域包括:所述扰动形成区、所述扰动发展区和所述扰动降低区,通过在相应区域内设置若干洞室断面轮廓收敛测站,测量各所述测站所在处的洞室断面收敛面积,所述洞室断面平均收敛面积为同一围岩稳定状态下,所测得的各所述洞室断面收敛面积的平均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所述参数分析值包括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岩体破裂减少率、构件利用提高率、构件失效减少率、断面收敛减少率;
所述岩体开挖扰动减少率为:所述非锚注支护段与所述锚注支护段的所述岩体等效扰动距离的差值,与所述非锚注支护段的岩体等效扰动距离的比值;
所述岩体破裂减少率为:所述非锚注支护段与所述锚注支护段的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的差值,与所述非锚注支护段的所述岩体等效破裂距离的比值;
所述构件利用提高率为:所述锚注支护段与所述非锚注支护段的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的差值,与所述锚注支护段的所述支护构件等效利用率的比值;
所述构件失效减少率为:所述非锚注支护段与所述锚注支护段的支护构件失效率的差值,与所述非锚注支护段的所述支护构件失效率的比值;
所述断面收敛减少率为: R 7 = e 1 ( A 1 1 - A 1 2 ) / A 1 1 + e 2 ( A 2 1 - A 2 2 ) / A 2 1 + e 3 ( A 3 1 - A 3 2 ) / A 3 1 , 其中,ei为相关系数,i=1,2,3,且Σei=1,在非锚注支护段、锚注支护段扰动形成区的面积分别为扰动发展区的面积分别为扰动降低区的面积分别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中,所述锚注效果综合定量检测指标,为各所述参数分析值的加权平均值。
CN201610059941.1A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Active CN1057590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59941.1A CN105759009B (zh)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59941.1A CN105759009B (zh)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59009A true CN105759009A (zh) 2016-07-13
CN105759009B CN105759009B (zh) 2017-08-01

Family

ID=56342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59941.1A Active CN105759009B (zh) 2016-01-28 2016-01-28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59009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7030A (zh) * 2012-11-26 2013-02-20 山东大学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的锚注一体化支护方法
CN103308399A (zh) * 2013-05-29 2013-09-18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不同支护系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适用性评价试验方法
CN104533443A (zh) * 2014-10-29 2015-04-2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坚硬顶板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危险性预测分析方法
CN104763432A (zh) * 2015-01-27 2015-07-0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高应力巷道围岩卸压控制大变形的方法
CN104866709A (zh) * 2015-04-16 2015-08-26 山东大学 一种地下工程锚注质量评价方法
CN104895595A (zh) * 2015-04-18 2015-09-09 山东大学 一种确定锚杆注浆时注浆液扩散范围及规律的方法
CN105257339A (zh) * 2015-11-16 2016-01-20 北京安科兴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掘进工作面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7030A (zh) * 2012-11-26 2013-02-20 山东大学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的锚注一体化支护方法
CN103308399A (zh) * 2013-05-29 2013-09-18 中国水电顾问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 不同支护系统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适用性评价试验方法
CN104533443A (zh) * 2014-10-29 2015-04-22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坚硬顶板矿井冲击地压灾害危险性预测分析方法
CN104763432A (zh) * 2015-01-27 2015-07-08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高应力巷道围岩卸压控制大变形的方法
CN104866709A (zh) * 2015-04-16 2015-08-26 山东大学 一种地下工程锚注质量评价方法
CN104895595A (zh) * 2015-04-18 2015-09-09 山东大学 一种确定锚杆注浆时注浆液扩散范围及规律的方法
CN105257339A (zh) * 2015-11-16 2016-01-20 北京安科兴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掘进工作面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 W. XU, ET AL.: "The Dynamic Evaluation of Rock Slope Stability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Microseismic Damage", 《ROCK MECH ROCK ENG》 *
刘承志 等: "微震监测系统在冲击矿压防治中的研究应用", 《山东煤炭科技》 *
王琦 等: "让压型锚索箱梁支护系统组合构件耦合性能分析及应用", 《岩土力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59009B (zh) 201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58855B (zh) 一种盾构下穿的结构物的形变控制方法及评估系统
CN105257339B (zh) 掘进工作面多参量综合监测预警方法
CN102736124B (zh) 基于综合参数的隧道开挖围岩动态细化分级方法
CN102322294B (zh) 岩溶隧道施工用综合性地质预测预报方法
CN111691872B (zh) 一种煤层覆岩裂隙发育范围及程度的动态精准探测方法
CN105785471A (zh) 一种矿井预开采煤层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CN109162693B (zh) 一种利用随钻监测技术非取芯快速测试岩体块度指数的方法
CN101270666B (zh) 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扩大断面水平钻孔预测预报法
CN104390537A (zh) 一种基于爆破振动测试的边坡预裂爆破开挖损伤控制方法
Kang et al. Safe mining technology of undersea metal mine
CN113360592B (zh) 基于微震监测的n00工法煤层顶板突水危险性预警方法
CN104914484A (zh) 巷道围岩稳定性联合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CN111502677B (zh) 一种地下工程深浅组合地质勘察布置方法
CN110221340A (zh) 一种隧道掘进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CN110609335A (zh) 一种基于多手段的残采区复杂条件探测方法
CN104977603A (zh) 一种基于机械能无损检测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CN108868777B (zh) 一种隧道不良地质围岩综合探治施工方法
CN111173487B (zh) 区域式水力压裂的监测方法
Sun et al. Study on reasonable size of coal and rock pillar in dynamic pressure roadway segment of fully mechanized face in deep shaft
CN105759009A (zh) 一种基于微震监测的地下工程岩体锚注效果的检测方法
CN105698853B (zh) 一种工作面回采期间围岩锚注支护效果的检测方法
CN111768056B (zh) 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别及等级评价方法
CN105203563A (zh) 一种南水北调渠道衬砌质量的检测方法
CN108492030B (zh) 一种估算深埋隧道掌子面爆发突涌灾害危险程度的方法
CN107966733B (zh) 一种用于大孔隙率巨型松散体岩堆与基岩交接面综合地质勘探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Qi

Inventor after: Xu Nuwen

Inventor after: Wang Baoqi

Inventor after: Liu Wenjiang

Inventor after: Yu Hengchang

Inventor after: Gao Hongke

Inventor after: Luan Yingcheng

Inventor after: Gao Song

Inventor after: Pan Rui

Inventor after: Wang Chunhe

Inventor after: Jiang Bei

Inventor after: Zeng Zhaonan

Inventor after: Niu Jinping

Inventor after: Wang Lei

Inventor after: Sun Huibin

Inventor after: Qin Qian

Inventor before: Wang Qi

Inventor before: Zhang Chuankui

Inventor before: Shi Changsheng

Inventor before: Sun Huibin

Inventor before: Qin Qian

Inventor before: Xu Nuwen

Inventor before: Wang Fuqi

Inventor before: Guo Nianbo

Inventor before: Wang Baoqi

Inventor before: Liu Wenjiang

Inventor before: Hu Shiqi

Inventor before: Pan Rui

Inventor before: Yu Hengchang

Inventor before: Chang Tao

Inventor before: Gao Hongke

Inventor before: Luan Yingcheng

Inventor before: Xu Hongbin

Inventor before: Shao Xing

Inventor before: Gao Song

Inventor before: Wang Chunhe

Inventor before: Li Shucai

Inventor before: Jiang Bei

Inventor before: Li Yanpei

Inventor before: Wang Lei

Inventor before: Niu Jinping

Inventor before: Huo Wentao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628

Address after: 250061 Ji'nan Province, Lixia District, Shandong by Road No. ten, No. 17923

Applicant after: Shandong University

Applicant after: Shandong Sk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50061 Ji'nan Province, Lixia District, Shandong by Road No. ten, No. 17923

Applicant before: Shandong University

Applicant before: ZHONGJIAN SHANDONG INVESTMENT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