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58063A - 一种泵热方法及泵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泵热方法及泵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58063A
CN105758063A CN201610118613.4A CN201610118613A CN105758063A CN 105758063 A CN105758063 A CN 105758063A CN 201610118613 A CN201610118613 A CN 201610118613A CN 105758063 A CN105758063 A CN 1057580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working medium
pump
temperature
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186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北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ling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ling Hol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ling Hol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ling Hold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58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580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2Heat pumps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 Equipment That Uses Special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泵热方法,利用高温热源向循环系统输入热量,所述循环系统自低温热源吸热,所述循环系统向供热系统提供热量,所述循环系统向所述供热系统提供的热量包括来自所述高温热源的热量和来自所述低温热源的热量。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泵热系统。本发明所述的泵热方法和泵热系统均可有效或更有效地利用燃料的高品位能量。

Description

一种泵热方法及泵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能及动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泵热方法及泵热系统。
背景技术
供冷或供热系统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这类系统均对燃料中的高品位能量利用不足,因此需要发明一种新的泵热方法及泵热系统。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方案1:一种泵热方法,利用高温热源向循环系统输入热量,所述循环系统自低温热源吸热,所述循环系统向供热系统提供热量,所述循环系统向所述供热系统提供的热量包括来自所述高温热源的热量和来自所述低温热源的热量。
方案2: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汽化器将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转变成乏汽A;利用所述乏汽A的热量将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转变成乏汽B;利用所述乏汽B的热量向所述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的过程提供热量。
方案3:在方案2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所述乏汽A供热和/或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供冷。
方案4:在方案2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所述乏汽A供热和/或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自外部吸热。
方案5: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汽化器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产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形成低温低压工质A;利用所述动力将工质B的亚高温工质蒸汽B的蒸汽压缩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对外供热后形成低温高压工质B;将所述低温高压工质B膨胀降温并自外部吸热形成中温工质B;所述中温工质B进一步从所述低温低压工质A吸热形成亚高温工质蒸汽B。
方案6: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利用此动力通过压缩和膨胀过程将热从低温热源泵到高温热源。
方案7: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高速气流,利用高速气流的引射作用将热从低温热源泵到高温热源。
方案8:一种泵热方法,将空气压缩、加热、膨胀、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将空气中的热量泵至用热系统。
方案9: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推动压缩单元对空气进行压缩,压缩后进行排热,排热后膨胀。
方案10: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空气进行压缩、排热、膨胀、再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
方案11: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空气进行压缩、排热、压缩、排热、膨胀。
方案12: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工质进行压缩、排热、膨胀、再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所述工质在闭合回路中流动,且该过程中的热交换是通过热交换器的形式与热源进行的。
方案13: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工质进行压缩、排热、再压缩、再排热、膨胀,所述工质在闭合回路中流动,且该过程中的热交换是通过热交换器的形式与热源进行的。
方案14: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形成动力推动压气机将空气压缩,在空气进入所述压气机之前使空气经过节流系统,在所述节流系统和所述压气机之间使空气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使经所述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排热。
方案15: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形成动力推动压气机将空气压缩,在空气进入所述压气机之前使空气经过透平产生动力,在所述透平和所述压气机之间使空气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使经所述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排热。
方案16: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形成动力推动压气机将空气压缩,在空气进入所述压气机之前使空气经过透平产生动力,在所述透平和所述压气机之间使空气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使经所述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排热后,经过另一个透平产生动力。
方案17:一种泵热方法,利用高温热源作为高温汽化器的推动力形成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利用流出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的流体出口的工质的热量作为高温汽化器的推动力形成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自环境和/或低温热源吸热,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对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低温汽化器传热。
方案18:一种应用如方案17所述泵热方法的系统,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高温汽化器的加热流体通道与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的流体出口连通,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高温汽化器的加热流体通道与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射流泵的流体出口连通,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的流体出口与供热流体口连通或与供热热交换器连通。
所谓的“热汽化器”均是指能够使液体工质发生汽化、临界化、超临界化、超超临界化或过热化的装置,它可以是外燃汽化器、热交换器、太阳能汽化器、锅炉或内燃汽化器。
所述内燃汽化器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燃烧产物能够液化的内燃汽化器和氧化剂和还原剂燃烧产物不能液化的内燃汽化器。
本发明中,所谓的“高温热源”是指在循环系统内温度最高的热源,包括内燃燃烧室、外燃燃烧室、锅炉、太阳能加热器等。
本发明中,所谓的“射流泵”是指包括动力流体入口、被移动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在动力流体入口流出的流体的作用下可将被移动流体从被移动流体入口引入并从流体出口送出的装置,例如动力流体入口设置在喉口中心线上的射流泵、波瓣喷管射流泵和动力流体出口设在管壁上的气体放大器等。
本发明中,所谓的“A”和“附属A”均是A,名称不同只是为了区分而加以定义。
本发明中,所谓的“高温汽化器”是指温度比“低温汽化器”温度高的汽化器;
本发明中,所谓的“低温汽化器”是指温度比“高温汽化器”温度低的汽化器;
本发明中,附图中的Q代表热量;
本发明中,应根据热能与动力领域的公知技术,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必要的部件、单元或系统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发明所述的泵热方法可有效或更有效地利用燃料的高品位能量。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1至图2.7:本发明实施例2的可变换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发明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发明实施例6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发明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发明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9:本发明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发明实施例10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发明实施例12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本发明实施例13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本发明实施例14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本发明实施例15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本发明实施例16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热汽化器,2射流泵,3热交换装置,4附属射流泵,6动力装置,7压缩机,8排热装置,9膨胀单元,101膨胀单元,102附属膨胀单元,103压气单元,104附属压气单元,201气缸活塞机构,202附属气缸活塞机构,501热汽化器,502射流泵,503低温汽化器,601压气单元,602加热器,603膨胀单元,604排热器,605附属压气单元,606附属排热器,607附属膨胀单元,701热汽化器,702膨胀单元,703压缩单元,704排热器,705附属膨胀单元,801热汽化器,802第一膨胀单元,803第一压缩单元,804热交换器,805第一排热器,806第二膨胀单元,807第二排热器,808第二压缩单元,809第三排热器,810第三膨胀单元膨胀,901热汽化器,902第一膨胀单元,903第一压缩单元,904热交换器,905第一排热器,906第二压缩单元,907第二排热器,908第二膨胀单元,1201热汽化器,1202膨胀单元,1203压气机,1204节流系统,1205排热器,1301热汽化器,1302膨胀单元,1303压气单元,1304透平,1305排热器,1401热汽化器,1402膨胀单元,1403压气机,1404透平,1405排热器,1406附属透平,1501热汽化器,1502射流泵,1503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低温汽化器,1504附属射流泵,1505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低温汽化器,1601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高温汽化器,1602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1603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高温汽化器,1604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射流泵,1605供热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泵热方法,如图1所示,利用高温热源向循环系统输入热量,所述循环系统自低温热源吸热,所述循环系统向供热系统提供热量,所述循环系统向所述供热系统提供的热量包括来自所述高温热源的热量和来自所述低温热源的热量。
实施例2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汽化器将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转变成乏汽A;利用所述乏汽A的热量将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转变成乏汽B;利用所述乏汽B的热量向所述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的过程提供热量。
本实施例通过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的动力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再利用形成的所述乏汽B对所述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的过程提供热量,以此来实现将低温热源所吸收的热量泵送到用热端。
具体实施时,如图2.1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将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并以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作为动力通过射流泵2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再利用所述射流泵2排出的工质通过热交换装置3对工质B加热,使所述工质B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并以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作为动力通过附属射流泵4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再利用所述附属射流泵4排出的乏汽B对工质A进行加热。
作为实施例的可变换方式,如图2.2所示,可进一步使对所述工质B加热后的所述乏汽A进行液化后返回到盛放工质A的容器中,使所述工质A可以被循环利用;或如图2.3所示,可进一步使对工质A加热后的乏汽B液化后返回到盛放工质B的容器中,使工质B可以被循环利用;再或如图2.4所示,使对所述工质B加热后的所述乏汽A进行液化后直接返回或经过泵送装置返回到盛放工质A的容器中,同时使对工质A加热后的乏汽B液化后直接返回或经过泵送装置返回到盛放工质B的容器中。
还可更具体地,如图2.5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将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并以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作为动力通过膨胀单元101的膨胀作用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再利用所述膨胀单元101排出的工质通过热交换装置3对工质B加热,使所述工质B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并以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作为动力通过附属膨胀单元102的膨胀作用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再利用附属膨胀单元排出的乏汽B对工质A进行加热。
在具体实施时,使所述的另一部分工质B设置在具有一定压力的压力容器中,当附属膨胀单元102膨胀过程的压力低于压力容器的压力时,可选择性地打开控制阀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并从低温热源吸热。从所述附属膨胀单元102排出的乏汽B与所述另一部分工质A传热设置。
所述另一部分工质A吸收所述乏汽B的热量后,再利用所述膨胀单元101的作用将热量泵送至用热端。
还可更具体地,如图2.6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将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并通过膨胀单元101对压气单元103输出动力,利用所述压气单元103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再利用所述膨胀单元101排出的工质通过热交换装置3对工质B加热,使所述工质B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并以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作为动力通过附属膨胀单元102对附属压气单元104做功,所述附属压气单元104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并从低温热源吸热,再利用所述附属膨胀单元102排出的乏汽B对工质A进行加热。
在具体实施时,利用压气单元的吸入工质的同时使液体工质得到汽化并吸收热量来从低温热源吸收热量并泵送到用热端。其中所述膨胀单元101和所述附属膨胀单元102均可选择性地对上述泵热过程提供动力。
还可更具体地,如图2.7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将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并以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后通过气缸活塞机构201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再利用所述气缸活塞机构201排出的工质通过热交换装置3对工质B加热,使所述工质B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并以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作为动力通过附属气缸活塞机构202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再利用所述附属气缸活塞机构202排出的乏汽B对工质A进行加热。
利用所述气缸活塞机构201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将热汽化器1汽化产生高温高压工质导入所述气缸活塞机构201中,在飞轮的作用下,将膨胀后的工质排出后关闭进气口和排气口,再利用所述飞轮的能量通过所述气缸活塞机构201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并从所述附属气缸活塞机构202排出的乏汽B中吸收热量;利用相同的原理,可通过所述附属气缸活塞机构202从低温热源吸热。
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结合设置在流体通道上的控制阀的作用来实现通过气缸活塞机构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的过程和/或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上述所有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均可进一步使经过热交换装置3排出的工质A冷凝后通过泵送机构可进一步返回到盛放工质A的容器中(图中未示),并可再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对工质A加热后的乏汽B冷凝后返回到盛放工质B的容器中(图中未示)。
在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和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均可自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从而将热量从低温热源泵向高温热源。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实施例2及其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均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乏汽A供热和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供冷;或使所述乏汽A供热;或使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供冷;或使所述乏汽A供热和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自外部吸热;或使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自外部吸热。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所述泵热方法所形成的乏汽A可以作为供热热源,例如可以用于取暖的系统中,并且可选择性地选择使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作为冷源,例如可以用于制冷系统中。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上述所有实施方式中,在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的过程可选择性地选择使用射流泵、透平、透平压气动力机构、气缸活塞机构等装置中的一种,在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可选择性地选择使用射流泵、透平、透平压气动力机构、气缸活塞机构等装置中的一种。
实施例3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汽化器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产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形成低温低压工质A;利用所述动力将工质B的亚高温工质蒸汽B的蒸汽压缩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对外供热后形成低温高压工质B;将所述低温高压工质B膨胀降温并自外部吸热形成中温工质B;所述中温工质B进一步从所述低温低压工质A吸热形成亚高温工质蒸汽B。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3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再将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作为动力驱动动力装置6,动力装置驱动压缩机7做功,所述压缩机7将亚高温工质蒸汽B的蒸汽压缩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经过排热装置8向外释放热量后形成低温高压蒸汽B,所述低温高压蒸汽B在膨胀单元9中膨胀降温并自外部吸收热量形成中温工质B,所述中温工质B进一步从所述低温低压工质A吸热形成亚高温工质蒸汽B。
本发明中,所述膨胀单元9可选择性地选择设为膨胀机或设为膨胀阀。
本发明中,所述热交换装置可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设为热交换器。
本发明中,所述压缩机可以是速度型、容积型或两者相结合,例如活塞式、叶轮式、离心式、螺杆式、活塞与叶轮串联式、叶轮与螺杆串联式或活塞与螺杆串联式等。
实施例4
一种泵热方法,如图4所示,利用热能产生动力,利用此动力通过压缩和膨胀过程将热从低温热源泵到高温热源。
在具体实施时,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的装置可选择性地选择设为热汽化器。
实施例5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高速气流,利用高速气流的引射作用将热从低温热源泵到高温热源。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5所示,将热汽化器501产生的高速气流导入到射流泵502引射流体入口,与所述射流泵502的被引射流体入口相连通的低温汽化器503内的工质被引射并吸收热量,再将吸收的热量在高温热源释放。
实施例6
一种泵热方法,将空气压缩、加热、膨胀、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将空气中的热量泵至用热系统。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6所示,将空气通过压气单元601进行压缩,将压缩后的空气通过加热器602对其进行加热,将加热后的空气在膨胀单元603中膨胀后通过排热器604排热,将排热器604排热过后的空气再经过附属压气单元605进行压缩,压缩后的空气通过附属排热器606进行排热,将排热后的低温高压空气通过附属膨胀单元607膨胀,使压气单元601的进气温度高于所述附属膨胀单元607的排气温度。通过上述过程将空气中的热量泵送至用热系统。
在具体实施时,其中所述膨胀单元603和所述附属膨胀单元607均可以为自身的泵热过程提供动力,也可对外输出动力。
实施例7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推动压缩单元对空气进行压缩,压缩后进行排热,排热后膨胀。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7所示,利用热汽化器701将热能转化为动力并通过膨胀单元702对压缩单元703输出动力,空气经过所述压缩单元703进行压缩后经过排热器704排热形成低温高压空气,所形成的低温高压空气经过附属膨胀单元705膨胀,使所述压缩单元703的进气温度高于所述附属膨胀单元705的排气温度。通过上述过程将空气中的热量泵送至用热系统。
在具体实施时,其中所述附属膨胀单元705过程可为自身的泵热过程提供动力,也可以对外输出动力。
实施例8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空气进行压缩、排热、膨胀、再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8所示,利用热汽化器801将热能转化为动力并通过第一膨胀单元802对第一压缩单元803输出动力,所述第一膨胀单元802排出的工质经过热交换器804对压缩前的空气进行加热,被加热后的空气依次经过所述压缩单元803压缩以及第一排热器805的排热后形成低温高压空气,所形成的低温高压空气通过第二膨胀单元806膨胀做功,所述第二膨胀单元806排出的空气经过第二排热器807排热后再经第二压缩单元808进行压缩,压缩后的空气经过第三排热器809排热后再通过第三膨胀单元膨胀810做功,使所述热交换器804的进气温度高于所述第三膨胀单元膨胀810排气温度。
在具体实施时,其中所述第一膨胀单元802、所述第二膨胀单元806和所述第三膨胀单元810均可选择性地选择为自身的泵热过程提供动力,也可对外输出动力。
实施例9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空气进行压缩、排热、压缩、排热、膨胀。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9所示,利用热汽化器901将热能转化为动力并通过第一膨胀单元902对第一压缩单元903输出动力,所述第一膨胀单元902排出的工质经过热交换器904对压缩前的空气进行加热,经所述第一压缩单元903压缩后的空气通过第一排热器905排热并形成低温高压空气,所述低温高压空气再经过第二压缩单元906的压缩以及第二排热器907的作用形成压力更高且温度较低的压缩空气,所述压力更高且温度较低的压缩空气在第二膨胀单元908中膨胀并做功。
在具体实施时,其中所述第一膨胀单元902和所述第二膨胀单元908均可为自身的泵热过程提供动力,也可以对外输出动力。
实施例10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工质进行压缩、排热、膨胀、再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使所述工质在闭合回路中流动,且该过程中的热交换是通过热交换器的形式与热源进行的。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0所示,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使工质在封闭的循环中实现泵热过程。
实施例11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工质进行压缩、排热、再压缩、再排热、膨胀,所述工质在闭合回路中流动,且该过程中的热交换是通过热交换器的形式与热源进行的。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1所示,在实施例9的基础上,使工质在封闭的循环中实现泵热过程。
实施例12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形成动力推动压气机将空气压缩,在空气进入所述压气机之前使空气经过节流系统,在所述节流系统和所述压气机之间使空气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使经所述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排热。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2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201和膨胀单元1202将热能转换为动力,所述膨胀单元1202对压气机1203输出动力,所述压气机1203对经过节流系统1204节流膨胀并吸收低温热源的热后的空气进行压缩,再将压缩后的空气通过排热器1205排热。
实施例13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形成动力推动压气机将空气压缩,在空气进入所述压气机之前使空气经过透平产生动力,在所述透平和所述压气机之间使空气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使经所述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排热。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3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301和膨胀单元1302将热能转换为动力,所述膨胀单元1302对压气单元1303输出动力,所述压气单元1303对经过透平1304膨胀并吸收低温热源的热后的空气进行压缩,再将压缩后的空气通过排热器1305排热。
实施例14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热能形成动力推动压气机将空气压缩,在空气进入所述压气机之前使空气经过透平产生动力,在所述压气机和所述压气机之间使空气吸收低温热源的热量,使经所述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排热后,经过另一个透平产生动力。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4所示,利用热汽化器1401和膨胀单元1402将热能转换为动力,所述膨胀单元1402对压气机1403输出动力,所述压气机1403对经过透平1404膨胀并吸收低温热源的热后的空气进行压缩,再将压缩后的空气通过排热器1405排热,排热后形成低温高压工质并通过附属透平1406产生动力。
在实施时,其中所述膨胀单元1402和/或所述透平1404可以对外输出动力,也可对所述压气机1403提供动力。
实施例15
一种泵热方法,利用高温热源作为高温汽化器的推动力形成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利用流出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的流体出口的工质的热量作为高温汽化器的推动力形成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自环境和/或低温热源吸热,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对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低温汽化器传热。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利用热汽化器1501产生动力蒸汽并与射流泵1502的引射流体入口连通,对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低温汽化器1503内的工质进行引射,所述射流泵1502的工质出口对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加热并形成动力蒸汽,所形成的动力蒸汽与附属射流泵1504的引射流体入口连通,对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低温汽化器1505内的工质进行引射,所述附属射流泵1504的工质出口排出的工质对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低温汽化器传热。
实施例16
一种应用如实施例15所述泵热方法的系统,如图16所示,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高温汽化器1601的加热流体通道与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1602的流体出口连通,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高温汽化器1603的加热流体通道与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B的射流泵1604的流体出口连通,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1602的流体出口与供热热交换器1605连通。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可选择性地使所述蒸汽引射热泵系统A的射流泵1602的流体出口与供热流体口连通。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上述所有实施方式中的所述膨胀单元均可选择性地选择设为一切可以利用气体工质膨胀和/或流动产生动力的叶轮机构的一种。例如动力涡轮、动力透平或罗茨马达。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所述压气单元均可选择性地选择设为一切可以对气体进行压缩的叶轮机构的一种,例如叶轮压气机。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结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例,根据本领域的公知技术和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推导出或联想出许多变型方案,所有这些变型方案,也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高温热源向循环系统输入热量,所述循环系统自低温热源吸热,所述循环系统向供热系统提供热量,所述循环系统向所述供热系统提供的热量包括来自所述高温热源的热量和来自所述低温热源的热量。
2.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热汽化器将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转变成乏汽A;利用所述乏汽A的热量将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的动力将另一部分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转变成乏汽B;利用所述乏汽B的热量向所述工质A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A的过程提供热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A供热和/或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供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乏汽A供热和/或所述工质B汽化形成低温低压蒸汽B的过程自外部吸热。
5.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热汽化器将工质A汽化形成高温高压蒸汽A;利用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产生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所述高温高压蒸汽A形成低温低压工质A;利用所述动力将工质B的亚高温工质蒸汽B的蒸汽压缩形成高温高压蒸汽B;所述高温高压蒸汽B对外供热后形成低温高压工质B;将所述低温高压工质B膨胀降温并自外部吸热形成中温工质B;所述中温工质B进一步从所述低温低压工质A吸热形成亚高温工质蒸汽B。
6.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热能产生动力,利用此动力通过压缩和膨胀过程将热从低温热源泵到高温热源。
7.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热能产生高速气流,利用高速气流的引射作用将热从低温热源泵到高温热源。
8.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空气压缩、加热、膨胀、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将空气中的热量泵至用热系统。
9.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推动压缩单元对空气进行压缩,压缩后进行排热,排热后膨胀。
10.一种泵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热能产生动力,用动力将吸收产生动力的系统的排热的空气进行压缩、排热、膨胀、再排热、再压缩、再排热、再膨胀。
CN201610118613.4A 2015-03-02 2016-03-02 一种泵热方法及泵热系统 Pending CN1057580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931313 2015-03-02
CN201510093131 2015-03-02
CN201510095557 2015-03-03
CN2015100955572 2015-03-03
CN201510131453 2015-03-24
CN2015101314532 2015-03-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58063A true CN105758063A (zh) 2016-07-13

Family

ID=56331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18613.4A Pending CN105758063A (zh) 2015-03-02 2016-03-02 一种泵热方法及泵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580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678A (zh) * 2021-10-22 2021-12-21 安徽普泛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喷射器的多热源发生器机组及其吸收式制冷系统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853A (zh) * 2002-10-11 2004-04-14 王作国 等温相变汽凝焓差动力机
CN100999998A (zh) * 2006-12-31 2007-07-18 刘红岩 一种用于发电的高效蒸汽动力循环装置
CN101025096A (zh) * 2007-03-27 2007-08-29 陈深佃 利用低温热源或环境热源发电的发电系统
CN101397983A (zh) * 2007-09-30 2009-04-01 王作国 工质相变焓差海水温差动力机
WO2009073838A1 (en) * 2007-12-07 2009-06-11 Dresser-Rand Company Compress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gas liquefaction system
CN101555807A (zh) * 2008-08-27 2009-10-14 靳北彪 亚低温热源气化循环热动力系统
CN102022145A (zh) * 2010-11-18 2011-04-20 清华大学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机组
CN102410664A (zh) * 2011-11-27 2012-04-11 罗良宜 新型空气能制冷装置
CN102733871A (zh) * 2012-07-16 2012-10-17 郑州大学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
CN103032134A (zh) * 2011-12-19 2013-04-10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动力热气体自身冷却系统
CN103062954A (zh) * 2013-01-25 2013-04-24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太阳能驱动的有机郎肯-蒸汽压缩空调
CN203010751U (zh) * 2012-12-25 2013-06-19 李同强 利用生物质发电厂余热的供热装置
CN103306847A (zh) * 2012-06-19 2013-09-18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做功相循环发动机
JP5312644B1 (ja) * 2012-06-25 2013-10-09 六逸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空調発電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8853A (zh) * 2002-10-11 2004-04-14 王作国 等温相变汽凝焓差动力机
CN100999998A (zh) * 2006-12-31 2007-07-18 刘红岩 一种用于发电的高效蒸汽动力循环装置
CN101025096A (zh) * 2007-03-27 2007-08-29 陈深佃 利用低温热源或环境热源发电的发电系统
CN101397983A (zh) * 2007-09-30 2009-04-01 王作国 工质相变焓差海水温差动力机
WO2009073838A1 (en) * 2007-12-07 2009-06-11 Dresser-Rand Company Compress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gas liquefaction system
CN101555807A (zh) * 2008-08-27 2009-10-14 靳北彪 亚低温热源气化循环热动力系统
CN102022145A (zh) * 2010-11-18 2011-04-20 清华大学 一种乏汽余热回收机组
CN102410664A (zh) * 2011-11-27 2012-04-11 罗良宜 新型空气能制冷装置
CN103032134A (zh) * 2011-12-19 2013-04-10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动力热气体自身冷却系统
CN103306847A (zh) * 2012-06-19 2013-09-18 摩尔动力(北京)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气体做功相循环发动机
JP5312644B1 (ja) * 2012-06-25 2013-10-09 六逸科技股▲ふん▼有限公司 空調発電システム
CN102733871A (zh) * 2012-07-16 2012-10-17 郑州大学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
CN203010751U (zh) * 2012-12-25 2013-06-19 李同强 利用生物质发电厂余热的供热装置
CN103062954A (zh) * 2013-01-25 2013-04-24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太阳能驱动的有机郎肯-蒸汽压缩空调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9678A (zh) * 2021-10-22 2021-12-21 安徽普泛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喷射器的多热源发生器机组及其吸收式制冷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29860B (zh) 跨临界co2冷热电联合循环系统
CN105089726B (zh) 一种基于双压有机朗肯循环的冷热电联供系统
CN102128508B (zh) 喷射器节流补气系统以及热泵或制冷系统补气方法
CN203655442U (zh) 余热为动力的燃气轮机进气冷却装置
CN204373252U (zh) 转换式co2跨临界循环制冷系统
CN104019579B (zh) 利用余热驱动引射器的混合工质低温制冷循环系统
CN103759449B (zh) 双喷射器增效的两级蒸气压缩式循环系统
CN103673384B (zh) 发动机余热制冷系统
CN104807252A (zh) 太阳能辅助喷射器增效的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系统及方法
CN204830556U (zh) 一种太阳能喷射复叠制冷循环系统
CN201615649U (zh) 一种蒸气喷射制冷油气回收装置
CN107605554A (zh) 自冷式热力循环方法
CN108362026B (zh) 一种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冷热电组合系统
CN110081628A (zh) 带分离器的跨临界co2混合工质背压喷射式冷电联供系统
CN205002435U (zh) 一种利用太阳能蒸汽喷射式复叠制冷循环系统
CN105222399A (zh) 一种太阳能辅助的制冷制热系统
CN105241115A (zh) 蒸汽压缩-喷射耦合制冷循环装置及方法
CN207006629U (zh) 一种热泵
CN102213158B (zh) 压缩式排气自身冷却系统
CN100552324C (zh) 利用柴油机余热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WO2024066841A1 (zh) 密封式尾汽回收汽动系统
CN105423613A (zh) 一种机械增压式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及方法
CN103438609A (zh) 利用渔船尾气制冷系统
CN101586482A (zh) 一种低温型发动机以及发动机回热方法
CN102679618A (zh) 太阳能驱动的喷射式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