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4360A -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4360A
CN105704360A CN201410686232.7A CN201410686232A CN105704360A CN 105704360 A CN105704360 A CN 105704360A CN 201410686232 A CN201410686232 A CN 201410686232A CN 105704360 A CN105704360 A CN 105704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erence
coordinate
face area
subject
variable quant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862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莹莹
陈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6862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04360A/zh
Priority to PCT/IB2015/053694 priority patent/WO2016083903A1/en
Priority to US14/772,607 priority patent/US20160248966A1/en
Publication of CN105704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43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61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 G06V40/167Detection; Localisation; Normalisation using comparisons between temporally consecutive im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 H04N23/611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ased on recognised objects where the recognised objects include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一种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被摄体进行对焦,由此,能够减少一些自动对焦扫描和步骤,改善自动对焦性能,节省了对焦时间,提高了对焦效率。

Description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对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自动对焦是现代成像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伴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基于人脸识别的自动对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使用基于人脸识别的自动对焦时,对焦区域随着人脸感兴趣区域而改变,人脸可能向右、左、上、下、远、近等方向移动,所有这些动作会激活自动对焦扫描。
发明内容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当人脸向右、左、上、下方向移动时,脸部区域的坐标会发生变化,但脸部区域的大小可能没有发生变化,如果仍然进行重新对焦则增加了自动对焦的负担。同样的,当人脸向远、近方向移动时,脸部区域的大小发生了变化,但采用现有的对焦方法无法确定人脸是向远的方向移动还是向近的方向移动,同样增加了自动对焦的负担。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指出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以改善自动对焦的性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辅助自动对焦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包括:在当前脸部区域为第一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时,对所述被摄体进行对焦;在当前脸部区域不是第一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时,将当前脸部区域与上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三方面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不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确定需要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四方面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与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之差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大于1,则确定向更近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五方面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1,则确定向更远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辅助自动对焦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识别单元,其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对焦单元,其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八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识别单元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所述对焦单元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九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对焦单元包括:判断模块,其判定当前脸部区域是否为第一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对焦模块,其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对所述被摄体进行对焦;比较模块,其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将当前脸部区域与上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进行比较;确定模块,其根据所述比较模块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十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在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所述确定模块在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不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确定需要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十一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在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与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之差小于第二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十二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在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大于1时,确定向更近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如第十二方面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确定模块在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1时,确定向更远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辅助自动对焦装置,所述辅助自动对焦装置被配置为:检测被摄体,确定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由此,能够减少一些自动对焦扫描和步骤,改善自动对焦性能,节省了对焦时间,提高了对焦效率。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发明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
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应该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在本文使用时指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整件、步骤或组件的存在或附加。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发明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辅助自动对焦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人脸向右移动的示意图;
图3是人脸向远处移动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辅助自动对焦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辅助自动对焦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辅助自动对焦装置中对焦单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组成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可互换术语“电子设备”和“电子装置”包括便携式无线电通信设备。术语“便携式无线电通信设备”在下面被称为“移动无线电终端”、“便携式电子装置”或“便携式通信装置”,包括所有诸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寻呼机、通信装置、电子记事簿、个人数字助理(PDA)、智能电话、便携式通信装置等的设备。
在本申请中,主要就形式为移动电话(也称为“手机”)的便携式电子装置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应限于移动电话的情况,而可以涉及任何类型的合适的电子设备,这样的电子设备的示例包括照相机、摄像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头戴式设备、穿戴式设备、固定电话、媒体播放器、游戏设备、PDA和计算机等。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自动对焦方法。图1是该方法的流程图,请参照图1,该方法包括:
步骤101: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
步骤102: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步骤101是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被摄体,得到该被摄体的脸部区域,步骤102是根据该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该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下面以该实施方式为例,对本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可以理解,本实施例并不以此作为限制,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采取其它识别技术来检测被摄体,得到该被摄体的其它选定区域,并根据该选定区域的变化对该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只要是在本发明的精神内所做的变化,都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步骤101中,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被摄体进行检测,可以得到该被摄体的脸部区域,也即面部的感兴趣区域(ROI,RegionOfInterest),该面部的感兴趣区域可以被圈定,以展示给用户。
其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采用:基于人脸特征点的识别算法(Feature-basedrecognitionalgorithms),基于整幅人脸图像的识别算法(Appearance-basedrecognitionalgorithms),基于模板的识别算法(Template-basedrecognitionalgorithms),以及利用神经网络进行识别的算法(Recognitionalgorithmsusingneuralnetwork)等。
其中,该脸部区域可以是矩形,并通过矩形坐标来指示,当人脸朝不同方向移动时,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的矩形坐标是不同的,目前的自动对焦方法就是根据该坐标来激活自动对焦扫描,也就是说,人脸的每一次移动都激活一次自动对焦扫描,大大增加了自动对焦扫描的工作量,降低了自动对焦的效率,并且增加了耗电量。
在步骤102中,不是根据脸部区域的坐标来激活自动对焦扫描,而是根据该脸部区域的变化来激活自动对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果当前脸部区域是第一次检测得到,则对该被摄体进行一次对焦扫描操作,如果当前脸部区域不是第一次检测得到,也就是说,在当前脸部区域之前还检测过脸部区域,则可以将两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的结果决定是否对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阈值,例如相等,则说明所述被摄体的脸部未做平行于相机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以第一坐标为横坐标并且第二坐标为纵坐标为例。
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相同(变化量在预定范围内),则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在一个场景中,人脸可能只是向左移动或者向右移动,脸部区域的横坐标改变,但横坐标之差没有改变,人脸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场景下,焦点也不应该改变,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无需重新对焦。
图2是人脸向右移动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通过矩形框21圈出了脸部区域22,当人脸向右移动时,如果采用现有的自动对焦方法,矩形框21的横坐标发生了变化,例如从x1、x2变成了x1’、x2’,则触发了重新对焦;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尽管矩形框21的横坐标发生了变化,但横坐标之差(x1-x2以及x1’-x2’)没有发生变化,则不会触发重新对焦。
其中,横坐标之差没有改变是指横坐标之差的变化在预定范围内,例如,(x1’-x2’)/(x1-x2)≤t1,再例如,(x1’-x2’)-(x1-x2)≤t1,t1为预先设定的阈值,称为第一阈值。上述两个公式只是举例,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采用其它公式来表明上述变化。
类似的,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相同(变化量在预定范围内),则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在一个场景中,人脸可能只是向上移动或者向下移动,脸部区域的纵坐标改变,但纵坐标之差没有改变,人脸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场景下,焦点也不应该改变,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无需重新对焦。
其中,类似的,纵坐标之差没有改变是指纵坐标之差的变化在预定范围内。
类似的,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相同(变化量在预定范围内),并且当前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相同(变化量在预定范围内),则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也即,人脸可能只是沿着上、下、左、右的方向进行了平移,脸部区域的横纵坐标都发生了改变,但横坐标之差和纵坐标之差都没有改变,人脸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也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场景下,焦点也不应该改变,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无需重新对焦。
其中,类似的,横纵坐标之差没有改变是指横坐标之差的变化在一个预定范围内,纵坐标之差的变化在另一个预定范围内。这两个预定范围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以上的场景中,如果采用现有的自动对焦方法,因为自动对焦是根据脸部区域的坐标来触发,因此可能每一次人脸的移动都触发一次自动对焦扫描,然而并不是每一次自动对焦扫描都是必要的,由此大大降低了对焦效率。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只根据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大大提高了对焦效率。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不小于前述的第一阈值,则说明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做了平行于相机光轴方向上的移动,确定需要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与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近似,也即上述两个变化量之差小于预先设定的另一阈值,称为第二阈值,则还可以根据该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该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
其中,如果该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该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大于1,则说明当前检测到的脸部区域大于上一次检测到的脸部区域,确定向更近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其中,如果该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该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1,则说明当前检测到的脸部区域小于上一次检测到的脸部区域,确定向更远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图3是人脸向远方移动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通过矩形框31圈出了脸部区域32,当人脸向远的方向移动时,如果采用现有的自动对焦方法,矩形框31的横纵坐标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横坐标从x1、x2变成了x1’、x2’,纵坐标从y1、y2变成了y1’、y2’,则触发了重新对焦,且由于不知道人脸移动的方向(远或近),必须先尝试一个方向的对焦,如果图像质量变差,再尝试另一个方向的对焦,由此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对焦效率;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法,只有在当前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与之前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不同,也即(x1’-x2’)≠(x1-x2),并且当前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与之前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不同,也即(y1’-y2’)≠(y1-y2),的情况下才触发重新对焦,且,由于横坐标之差与纵坐标之差较之前均是以近似的比例缩小,则直接向更远的方向进行重新对焦,提高了对焦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前所述,如果((x1’-x2’)/(x1-x2))-((y1’-y2’)/(y1-y2))≤t2,t2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也即((x1’-x2’)/(x1-x2))≈((y1’-y2’)/(y1-y2)),则还可以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大于之前脸部区域的横坐标之差,例如(x1’-x2’)>(x1-x2),也即横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x1’-x2’)/(x1-x2))>1,并且,当前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大于之前脸部区域的纵坐标之差,例如(y1’-y2’)>(y1-y2),也即纵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y1’-y2’)/(y1-y2))>1,则说明人脸朝距离相机更近的方向移动。反之,如果(x1’-x2’)<(x1-x2),也即横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x1’-x2’)/(x1-x2))<1,并且,(y1’-y2’)<(y1-y2),也即纵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y1’-y2’)/(y1-y2))<1,则说明人脸朝距离相机更远的方向移动。
图4是本实施例的辅助自动对焦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整体流程图,请参照图4,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检测被摄体,得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
步骤402:判断所述脸部区域是否是第一次检测获得,如果是,则执行步骤403,否则执行步骤404;
步骤403:对所述被摄体进行对焦;
步骤404:将当前脸部区域与之前的脸部区域进行比较;
步骤405:判断当前脸部区域与之前脸部区域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执行步骤403,如果相同,则回到步骤401。
在步骤405中,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不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确定需要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在步骤405中,如果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与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之差小于第二阈值,则还可以根据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如果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大于1,则确定向更近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如果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1,则确定向更远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其中,图4仅对对焦过程进行了说明,并不以此限制实施本实施例的方法的电子设备的工作流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完成对焦之后,该电子设备还可以进行其它的常规处理,例如拍照、退出拍照功能、待机、关机等。
通过本实施例的方法,根据脸部区域的变化激活自动对焦扫描,提高了对焦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自动对焦装置,该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实施例1的方法类似,因此其具体的实施可以参照实施例1的方法的实施,内容相同之处不再重复说明。
图5是该辅助自动对焦装置的组成示意图,请参照图5,该辅助自动对焦装置500包括:识别单元501和对焦单元502,其中,
识别单元501用于检测被摄体,得到该被摄体的选定区域,如前所述,该识别单元501可以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其中,本实施例并不限制采用何种人脸识别技术,实施例1提到的人脸识别技术以及其它人脸识别技术都可以应用于该识别单元501。其中,通过检测被摄体可以得到改被摄体的脸部区域,如前所述,该脸部区域可以是矩形区域,并通过矩形坐标来指示。
对焦单元502可以根据该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该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例如,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其中,如前所述,与现有的自动对焦方法根据脸部区域的坐标进行自动对焦不同,本实施例根据脸部区域的变化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图6是本实施例的对焦单元502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组成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该对焦单元502包括:判断模块601、对焦模块602、比较模块603以及确定模块604,其中,
判断模块601判定当前脸部区域是否为第一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对焦模块602在判断模块601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对该被摄体进行对焦,比较模块603在判断模块601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将当前脸部区域与上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进行比较.确定模块604在该判断模块601根据比较模块603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对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其中,该确定模块604在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无需对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在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不小于该第一阈值时,确定需要对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并且,该确定模块604在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与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之差小于第二阈值时,根据该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该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
其中,该确定模块604在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大于1时,确定向更近的方向对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其中,该确定模块604在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1时,确定向更远的方向对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根据本实施例的装置,根据脸部区域的变化激活自动对焦扫描,提高了对焦效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实施例2所述的辅助自动对焦装置,该辅助自动对焦装置被配置为: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被摄体,确定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子设备700的系统构成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电子设备70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701和存储器702;存储器702耦合到中央处理器701。值得注意的是,该图是示例性的;还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结构,来补充或代替该结构,以实现电信功能或其他功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实施例2所述的辅助自动对焦装置的功能可以被集成到中央处理器701中,由中央处理器701实现实施例2所述的辅助自动对焦装置的功能,其中,关于辅助自动对焦装置的功能被合并于此,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实施例2所述的辅助自动对焦装置可以与中央处理器701分开配置,例如可以将辅助自动对焦装置配置为与中央处理器701连接的芯片,通过中央处理器701的控制来实现辅助自动对焦装置的功能。
如图7所示,该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703、输入单元704、音频处理单元705、显示器706、电源707。值得注意的是,电子设备700也并不是必须要包括图7中所示的所有部件;此外,电子设备700还可以包括图7中没有示出的部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
如图7所示,中央处理器701有时也称为控制器或操作控件,可以包括微处理器或其他处理器装置和/或逻辑装置,该中央处理器701接收输入并控制其各个部件的操作。
其中,存储器702,例如可以是缓存器、闪存、硬驱、可移动介质、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其它合适装置中的一种或更多种。可储存上述与配置有关的信息,此外还可存储执行有关信息的程序。并且中央处理器701可执行该存储器702存储的该程序,以实现信息存储或处理等。其他部件的功能与现有类似,此处不再赘述。电子设备700的各部件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固件、软件或其结合来实现,而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其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照相机、摄像机等具备照相功能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根据脸部区域的变化激活自动对焦扫描,提高了该电子设备的对焦效率。
以上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这些描述都是示例性的,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对本发明做出各种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此公开了本发明的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本发明在其他环境下具有其他应用。实际上,还存在许多实施方式和实现。所附权利要求绝非为了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为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另外,任意对于“用于……的装置”的引用都是为了描绘要素和权利要求的装置加功能的阐释,而任意未具体使用“用于……的装置”的引用的要素都不希望被理解为装置加功能的元件,即使该权利要求包括了“装置”的用词。
尽管已经针对特定优选实施方式或多个实施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和理解说明书和附图时可以想到等同的修改例和变型例。尤其是对于由上述要素(部件、组件、装置、组成等)执行的各种功能,除非另外指出,希望用于描述这些要素的术语(包括“装置”的引用)对应于执行所述要素的具体功能的任意要素(即,功能等效),即使该要素在结构上不同于在本发明的所例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执行该功能的公开结构。另外,尽管以上已经针对几个例示的实施方式中的仅一个或更多个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特征,但是可以根据需要以及从对任意给定或具体应用有利的方面考虑,将这种特征与其他实施方式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相结合。

Claims (15)

1.一种辅助自动对焦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
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
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包括:
在当前脸部区域为第一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时,对所述被摄体进行对焦;
在当前脸部区域不是第一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时,将当前脸部区域与上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
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阈值,则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如果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不小于所述第一阈值,则确定需要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如果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与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之差小于第二阈值,则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
如果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大于1,则确定向更近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
如果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1,则确定向更远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8.一种辅助自动对焦装置,其中,所述装置包括:
识别单元,其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
对焦单元,其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识别单元采用人脸识别技术检测被摄体,得到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
所述对焦单元根据所述被摄体的脸部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对焦单元包括:
判断模块,其判定当前脸部区域是否为第一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
对焦模块,其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是时,对所述被摄体进行对焦;
比较模块,其在所述判断模块的判断结果为否时,将当前脸部区域与上次检测得到的脸部区域进行比较;
确定模块,其根据所述比较模块的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模块在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或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第一阈值时,确定无需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所述确定模块在当前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与之前的脸部区域的第一坐标的差值和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不小于所述第一阈值时,确定需要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模块在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与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之差小于第二阈值时,根据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确定重新对焦的方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模块在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大于1时,确定向更近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确定模块在所述第一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或所述第二坐标的差值的变化量小于1时,确定向更远的方向对所述被摄体进行重新对焦。
15.一种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辅助自动对焦装置,所述辅助自动对焦装置被配置为:
检测被摄体,确定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
根据所述被摄体的选定区域的变化对所述被摄体进行辅助自动对焦。
CN201410686232.7A 2014-11-25 2014-11-25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57043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86232.7A CN105704360A (zh) 2014-11-25 2014-11-25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CT/IB2015/053694 WO2016083903A1 (en) 2014-11-25 2015-05-19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iding automatic focusing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US14/772,607 US20160248966A1 (en) 2014-11-25 2015-05-19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iding automatic focusing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86232.7A CN105704360A (zh) 2014-11-25 2014-11-25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4360A true CN105704360A (zh) 2016-06-22

Family

ID=53373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86232.7A Pending CN105704360A (zh) 2014-11-25 2014-11-25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48966A1 (zh)
CN (1) CN105704360A (zh)
WO (1) WO20160839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69661B2 (en) 2017-05-31 2021-11-0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umbnail generation for digital image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5911A (zh) * 2005-06-22 2006-12-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对象确定装置、摄像装置以及监视装置
US20080143866A1 (en) * 2006-12-19 2008-06-19 Pentax Corporation Camera having a focus adjusting system and a face recognition function
CN101387812A (zh) * 2007-09-13 2009-03-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自动对焦系统及方法
US20090256953A1 (en) * 2008-04-09 2009-10-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1646017A (zh) * 2008-08-07 2010-02-10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脸部识别的自动拍照方法
CN102087401A (zh) * 2009-12-02 2011-06-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自动聚焦方法、记录该方法的记录介质以及自动聚焦设备
CN102467742A (zh) * 2010-10-29 2012-05-23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象追踪方法
CN103327254A (zh) * 2013-07-01 2013-09-25 厦门美图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焦方法及对焦系统
US20140192217A1 (en) * 2013-01-04 2014-07-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hotographing portrait in portable terminal having camera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9434B2 (ja) * 1986-05-16 1995-08-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合焦検出装置
US20080136958A1 (en) * 2006-12-11 2008-06-12 Pentax Corporation Camera having a focus adjusting system and a face recognition function
US8233078B2 (en) * 2009-02-19 2012-07-31 Apple Inc. Auto focus speed enhancement using object recognition and resolution
US8970770B2 (en) * 2010-09-28 2015-03-03 Fotonation Limited Continuous autofocus based on face detection and tracking
EP2667232A1 (en) * 2012-05-21 2013-11-2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utofocus apparatus
US20130329068A1 (en) * 2012-06-08 2013-12-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85911A (zh) * 2005-06-22 2006-12-27 欧姆龙株式会社 对象确定装置、摄像装置以及监视装置
US20080143866A1 (en) * 2006-12-19 2008-06-19 Pentax Corporation Camera having a focus adjusting system and a face recognition function
CN101387812A (zh) * 2007-09-13 2009-03-1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相机自动对焦系统及方法
US20090256953A1 (en) * 2008-04-09 2009-10-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1646017A (zh) * 2008-08-07 2010-02-10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脸部识别的自动拍照方法
CN102087401A (zh) * 2009-12-02 2011-06-0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自动聚焦方法、记录该方法的记录介质以及自动聚焦设备
CN102467742A (zh) * 2010-10-29 2012-05-23 华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对象追踪方法
US20140192217A1 (en) * 2013-01-04 2014-07-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hotographing portrait in portable terminal having camera
CN103327254A (zh) * 2013-07-01 2013-09-25 厦门美图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对焦方法及对焦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83903A1 (en) 2016-06-02
US20160248966A1 (en) 2016-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19577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an operation of a camera apparatus and a camera apparatus
US10659675B2 (en) Terminal, shooting method thereof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06572303B (zh) 一种图片处理方法及终端
EP2874386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apturing images
KR101952684B1 (ko) 이동 단말기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이를 위한 기록 매체
CN107950018B (zh) 图像生成方法和系统、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WO2010128579A1 (ja) 電子カメラ、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KR20160016068A (ko) 이미지 생성 방법 및 그 전자 장치
US1051681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multiple lenses and lens switching method
KR20110055244A (ko)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및 이를 실행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저장한 기록매체
CN113840070B (zh) 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US10769416B2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012073B (zh) 一种实现全景拍摄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67778A (zh) 一种对焦提示方法及终端
CN105744170A (zh) 一种照片拍摄装置和方法
CN105611166A (zh) 一种实现图片拍摄的方法及终端
CN103369246A (zh) 一种摄像头分辨率转换装置
TW201839648A (zh) 虹膜識別過程中的預覽方法及裝置
CN105426081B (zh) 移动终端的界面切换装置及方法
CN105704360A (zh) 辅助自动对焦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14125297B (zh) 视频拍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666490B (zh) 对焦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390191B (zh) 录像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286004A (zh) 对焦方法、拍摄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7278839A (zh) 一种拍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