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3871A -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3871A
CN105703871A CN201610246898.XA CN201610246898A CN105703871A CN 105703871 A CN105703871 A CN 105703871A CN 201610246898 A CN201610246898 A CN 201610246898A CN 105703871 A CN105703871 A CN 1057038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index
frequency
intermodulation
cl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468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3871B (zh
Inventor
方培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nji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ESH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ESH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ESH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4689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038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038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38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3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38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01,开始;S02,分析干扰特性,确定为单一干扰则继续,确定为多重干扰执行步骤S04;S03,确定为单一干扰,发送检测结果,执行步骤S06;S04,确定为多重干扰;S05,进行多重干扰分析;S06,结束。本方法能够简便、清晰区分产生的干扰是单一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或者是由多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并且能够在确定多重干扰因素产生时,通过简单、归一的方法确定多重干扰因素的组成。

Description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移动TDD-LTE系统的干扰问题一直是影响4G网络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干扰水平随之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特别是大型城市的网络上行干扰噪声强度提升较为明显。在某些上行干扰较为严重的区域,上行干扰强度、上行网络质量等网络指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恶化,对用户感知造成了严重影响,当前,中国移动TDD-LTE网络大规模建设,业务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TDD-LTE网络的干扰问题排查整治,便成为网络质量提升工作的重要环节。
据统计,中国移动TDD-LTE上行干扰小区比例在8%左右,随着网络建设,干扰小区数逐渐增多。
造成上行干扰的原因种类繁多,包括:
LTE:DCS互调干扰、GSM谐波干扰、DCS系统干扰、外部干扰……
按传统方式,对于上行干扰检测主要依靠人力,检测效率与准确性优化人员的个人经验有直接关系。当网内有多种干扰情况并存时,更加难以确定干扰类型。
鉴于上述缺陷,本发明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01,开始;
S02,分析干扰特性,确定为单一干扰则继续,确定为多重干扰执行步骤S04;
S03,确定为单一干扰,发送检测结果,执行步骤S06;
S04,确定为多重干扰;
S05,进行多重干扰分析;
S06,结束。
较佳的,所述步骤S02具体为:设置杂散干扰参考图样、阻塞干扰参考图样、FDD干扰参考图样、互调干扰参考图样与临频干扰参考图样,分别将信号与所述杂散干扰参考图样、所述阻塞干扰参考图样、所述FDD干扰参考图样、所述互调干扰参考图样与所述临频干扰参考图样进行比对,确定杂散干扰匹配度、阻塞干扰匹配度、FDD干扰匹配度、互调干扰匹配度与临频干扰匹配度,将所述杂散干扰匹配度、所述阻塞干扰匹配度、所述FDD干扰匹配度、所述互调干扰匹配度与所述临频干扰匹配度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
若存在超过一种干扰匹配度超过所述阈值,则判定为多重干扰,执行所述步骤S04;
若判定近存在一种干扰匹配度超过所述阈值,则判定为单一干扰,执行所述步骤S03;
所述匹配度由下述公式进行确定:
M = 1 / ( lg e + ∫ f 1 f 2 K 2 - Φ K 0 - Φ f d f + Φ 0 Φ )
其中,M为匹配度,K为时时信号强度,K0为参考图样信号强度,Φ为本检测点默认噪声平均强度,Φ0为附近默认噪声最低值,Φ与Φ0由人为进行测量、设定,f1、f2分别为参考图样频率上、下限,e为自然常数。
较佳的,所述阈值为60%~75%。
较佳的,所述阈值为70%或60%或75%。
较佳的,所述步骤S05具体为:
S501:过滤FDD干扰,执行步骤S502与步骤S504;
S502:发射机端检测;
S503:确定发射机健康指数、杂散干扰指数与临频干扰指数,执行步骤S506;
S504:接收机端检测;
S505:确定接收机健康指数、阻塞干扰指数与互调干扰指数;
S506:对比发射机及接收机健康指数,执行步骤S507、S508、S509、S510;
S507:确定为A类故障,发送检测结果,结束;
S508:确定为B类故障,执行步骤S511;
S509:确定为C类故障,执行步骤S512;
S510:确定为D类故障,发送检测结果,结束;
S511:对比杂散干扰指数与临频干扰指数,判断杂散干扰强于频临干扰,则执行步骤S513;否则执行步骤S514;
S512:对比阻塞干扰指数与互调干扰指数,判断杂散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则执行步骤S515;否则执行步骤S516;
S513:确定杂散干扰强于临频干扰,执行步骤S517或S520;
S514:确定临频干扰强于杂散干扰,执行步骤S518或S519;
S515:确定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执行步骤S517或S518;
S516:确定互调干扰强于阻塞干扰;执行步骤S519或S520;
S517:当步骤S513、S515被执行,执行步骤S517,临频、互调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S518:当步骤S514、S515被执行,执行步骤S518,杂散、互调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S519:当步骤S514、S516被执行,执行步骤S519,阻塞、杂散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S520:当步骤S513、S516被执行,执行步骤S520,阻塞、临频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其中,步骤S506具体为:
①对比结果为Hf>2Hj,其中,Hf为发射机健康指数,Hj为接收机健康指数,则转至步骤S507,确定为A类故障,确定检测结果为:多重干扰为杂散干扰和临频干扰的混合;
②对比结果为2Hj>Hf>Hj,则转至步骤S508,确定为B类故障,即干扰主要发生在发射机端,次要发生在接收机端;
③对比结果为2Hf>Hj>Hf,则转至步骤S509,确定为C类故障,即干扰主要发生在接收机端,次要发生在发射机端;
④对比结果为Hj>2Hf,则转至步骤S510,确定为D类故障,确定检测结果为:多重干扰为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的混合;
其中,所述步骤S517具体为:
取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求和,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之和大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结束;
其中,所述步骤S518具体为:
取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求和,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之和大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阻塞干扰之外还包含杂散干扰与互调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阻塞干扰;
其中,所述步骤S519具体为:
取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求和,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之和大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杂散干扰与阻塞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
其中,所述步骤S520具体为:
取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求和,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之和大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杂散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临频干扰与阻塞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
较佳的,所述步骤S505中,所述接收机健康指数通过下式确定:
H j = Y j 2 + N j 2 + W j 2 + G j 2 Y j 0 2 + N j 0 2 + W j 0 2 + G j 0 2 ( y L ) M S M H
其中,Hj为接收机健康指数,Yj为接收机使用年数,Nj为每十平方米接收机接收端数量,Wj为本检测点气候指数,Gj为故障率指数-每年发生故障数;而下标0代表各个参数的本地平均值;y为通报故障人员距离接收机距离,L为接收机距离发射机距离,MS为阻塞匹配度;MH为互调匹配度。
较佳的,所述步骤S503中,所述发射机健康指数通过下式确定:
H f = Y f 2 + N f 2 + W f 2 + G f 2 Y f 0 2 + N f 0 2 + W f 0 2 + G f 0 2 ( x L ) M Z M L
其中,Hf为发射机健康指数,Yf为发射机使用年数,Nf为每十平方米发射机发射端数量,Wf为本检测点气候指数,Gf为故障率指数-每年发生故障数;而下标0代表各个参数的本地平均值;x为通报故障人员距离发射机距离,L为发射机距离接收机距离,MZ为杂散匹配度;ML为临频匹配度。
较佳的,所述步骤S503中,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由下式确定:
D Z = f - f Z f Z ;
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由下式确定:
D L = f - f L f L ;
其中,杂散干扰强度Z与临频干扰强度L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测量或确定,fZ、fL分别为周边存在的杂散干扰与临频干扰频段宽度,分别由人工进行确定并预设,f为本地信号频段宽度。
较佳的,所述步骤S505中,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由下式确定:
D S = f - f S f S ;
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由下式确定:
D H = f - f H f H ;
其中,阻塞干扰强度S与互调干扰强度H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测量或确定,fS、fH分别为周边存在的阻塞干扰与互调干扰频段宽度,分别由人工进行确定并预设,f为本地信号频段宽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简便、清晰区分产生的干扰是单一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或者是由多重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并且能够在确定多重干扰因素产生时,通过简单、归一的方法确定多重干扰因素的组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一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实施例二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请参见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流程图。
本发明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01,开始;
开始自检开始于出现故障后,通常是基站控制自检或者是接受例如终端设备或者信号通讯设备的使用者举报、报告故障的出现,这样基站控制开始自检。
步骤S02,分析干扰特性,若干扰特性判断为单一干扰则执行步骤S03,若干扰特性判断为多重干扰,则;
本步骤中在信号接收端进行干扰特性分析。
本方法主要考虑杂散干扰、阻塞干扰、FDD干扰、互调干扰与临频干扰。在检测点中预设置典型干扰信号参考图样,步骤S02中,将典型干扰信号参考图样与时时信号进行对比,干扰信号与参考图样匹配度大于(含等于)阈值则为高度匹配,匹配度小于阈值则确定为低度匹配,所述阈值为人为设定值,典型值为70%,其他值例如较为敏感地区可以设为60%,故障多发、设备老化的地区设为75%均可,通常为60%~75%,匹配度由下述公式进行确定:
M = 1 / ( lg e + ∫ f 1 f 2 K 2 - Φ K 0 - Φ f d f + Φ 0 Φ )
其中,M为匹配度,K为时时信号强度,K0为参考图样信号强度,Φ为本检测点默认噪声平均强度,Φ0为附近一定范围内(典型值600平方米)默认噪声最低值,Φ与Φ0由人为进行测量、预先设定,通常表示本地一直存在的、无法消除的背景干扰,f1、f2分别为参考图样频率上下限,e为自然常数。
将上式中参考图样频率上下限、信号强度依据公式计算,则可以确定杂散干扰匹配度、阻塞干扰匹配度、FDD干扰匹配度、互调干扰匹配度与临频干扰匹配度。
采用上述公式所述方法进行单一干扰与多重干扰的区分,能够充分考虑到本地背景干扰的情况进行区分,并且,能够跟随本地不同的干扰情况指定参考图样;由于对于多重干扰的分析首要的是确定存在多重干扰,本方法能够非常简便、迅捷地确定干扰是单一干扰或是多重干扰。
步骤S02中对杂散干扰、阻塞干扰、FDD干扰、互调干扰与临频干扰分别进行匹配度分析,得出五个匹配度值,当仅存在一个高度匹配时,确定为单一干扰执行步骤S03,当存在多于一个高度匹配时,确定为多重干扰,执行所述步骤S04。
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少存在无高度匹配的情况,其一是由于应用本方法的位置通常干扰、杂音较大,另外是由于干扰自检工作均为发现故障、干扰出现才进行的自检,所以至少会检测出一个较大的干扰问题。
步骤S03,确定为单一干扰,发送单一干扰指示标志,执行步骤S06;
确定为单一干扰,则发送单一干扰指示标志至基站或其他监测点、检修点,便于该监测点、检修点进行后续的深度检测与维修、维护工作。
步骤S04,确定为多重干扰;
确定为多重干扰后,发送多重干扰指示标志。
步骤S05,多重干扰分析;
系统接收到多重干扰指示标志后,对系统干扰进行分析,可是是根据传统方式进行自动分析或人工排查,也可以根据下述实施例二的方式进行自动筛查。
步骤S06,结束。
实施例二
请参见图2所示,其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所述步骤S05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在剔除了单一干扰的可能性之后(步骤S02至步骤S03),确定了干扰是由杂散干扰、阻塞干扰、FDD干扰、互调干扰与临频干扰中至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干扰复合而成的干扰项,下面的主要目标就是确定干扰是由哪几种干扰复合而成的。
所述步骤S05包括步骤:
S501:过滤FDD干扰,执行步骤S502与步骤S504;
首先将其他运营商(联通、电信)的FDD干扰过滤掉,由于FDD干扰并不属于系统内部本身的干扰,并且其干扰特征有可能与其他干扰,例如杂散干扰进行混淆,从而干扰检测的准确率。本步骤中首先检测FDD干扰是否存在,若存在则滤掉FDD干扰,同时进行记录,如不存在FDD干扰,则执行下述步骤S502与步骤S504。
S502:发射机端检测;
首先控制发射机端对发射机部分信号进行检测,由于杂散干扰与临频干扰存在于发射机端信号,所以发射机端检测的同时确定这两种干扰的情况。
S503:确定发射机健康指数、杂散干扰指数与临频干扰指数,执行步骤S506;
H f = Y f 2 + N f 2 + W f 2 + G f 2 Y f 0 2 + N f 0 2 + W f 0 2 + G f 0 2 ( x L ) M Z M L
其中,Hf为发射机健康指数,Yf为发射机使用年数,Nf为每十平方米发射机发射端数量,典型范围300平方米,Wf为本检测(发射机站点)点气候指数,Gf为故障率指数-每年发生故障数。而下标0代表各个参数的本地平均值。x为通报故障人员距离发射机距离,L为发射机距离接收机距离,MZ为杂散匹配度;ML为临频匹配度。
杂散干扰指数DZ由下式确定:
D Z = f - f Z f Z
临频干扰指数DL由下式确定:
D L = f - f L f L
其中,杂散干扰强度Z与临频干扰强度L(dBm)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测量或确定,fZ、fL分别为周边可能存在的杂散频段与可能存在的临频频段宽度,分别由人工进行确定并预设,f为本地信号频段宽度。
S504:接收机端检测;
与所述步骤S502同时,接收机端对接收机部分信号进行检测,由于阻塞干扰与互调干扰源于于发射机端信号,所以发射机端检测的同时确定这两种干扰的情况。
S505:确定接收机健康指数、阻塞干扰指数与互调干扰指数;
H j = Y j 2 + N j 2 + W j 2 + G j 2 Y j 0 2 + N j 0 2 + + W j 0 2 + G j 0 2 ( y L ) M S M H
其中,Hj为接收机健康指数,Yj为接收机使用年数,Nj为每十平方米接收机接收端数量,典型范围300平方米,Wj为本检测点气候指数,Gj为故障率指数-每年发生故障数。而下标0代表各个参数的本地平均值。y为通报故障人员距离接收机距离,L为接收机距离发射机距离,MS为阻塞匹配度;MH为互调匹配度。
阻塞干扰指数DS由下式确定:
D S = f - f S f S
互调干扰指数DH由下式确定:
D H = f - f H f H
其中,阻塞干扰强度S与互调干扰强度H(dBm)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测量或确定,fS、fH分别为周边可能存在的阻塞干扰频段与可能存在的互调干扰频段宽度,分别由人工进行确定并预设,f为本地信号频段宽度。
S506:对比发射机及接受机健康指数,执行步骤S507、S508、S509、S510;
对发射机健康指数Hf与接收机健康指数Hj,分为以下四中情况:
①Hf>2Hj,发射机健康指数Hf远大于接收机健康指数Hj,则转至步骤S507,确定为A类故障,A类故障的含义为干扰主要发生在发射机端,多重干扰为杂散干扰和临频干扰的混合;
②2Hj>Hf>Hj,即发射机健康指数Hf大于接收机健康指数Hj,则转至步骤S508,确定为B类故障,B类故障的含义为干扰主要发生在发射机端,次要发生在接收机端;
③2Hf>Hj>Hf,即接收机健康指数Hj大于发射机健康指数Hf,但并没有超过发射机健康指数Hf的两倍,则转至步骤S509,确定为C类故障,C类故障的含义为干扰主要发生在接收机端,次要发生在发射机端;
④Hj>2Hf,发射机健康指数Hf远大于接收机健康指数Hj,则转至步骤S510,确定为D类故障,D类故障的含义为干扰主要发生在接收机端,多重干扰为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的混合。
S507:确定为A类故障,结束;
本步骤中,确定为A类故障,即多重干扰为杂散干扰与临频干扰的混合,发送干扰结论,结束。
S508:确定为B类故障,执行步骤S511;
本步骤中,确定混合干扰以发射机端为主,即B类故障,转至执行步骤S511对比杂散干扰与临频干扰。
S509:确定为C类故障,执行步骤S512;
本步骤中,确定混合干扰以接收机端为主,即C类故障,转至执行步骤S512对比阻塞干扰与互调干扰。
S510:确定为D类故障,结束;
本步骤中,确定为D类故障,即多重干扰为阻塞干扰与互调干扰的混合,发送干扰结论,结束。
其中步骤S507与步骤S510中,如果在步骤S501中确定存在FDD干扰,一并将FDD干扰合并入结论发送。
S511:对比杂散干扰指数与临频干扰指数,判断杂散干扰强于频临干扰,则执行步骤S513;否则执行步骤S514;
S512:对比阻塞干扰指数与互调干扰指数,判断杂散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则执行步骤S515;否则执行步骤S516;
S513:确定杂散干扰强于临频干扰,执行步骤S517或S520;
S514:确定临频干扰强于杂散干扰,执行步骤S518或S519;
S515:确定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执行步骤S517或S518;
S516:确定互调干扰强于阻塞干扰;执行步骤S519或S520。
S517:当步骤S513、S515被执行,即判断杂散干扰强于临频干扰且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时,执行步骤S517,临频、互调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本步骤具体为,取临频干扰指数DL与互调干扰指数DH求和,与杂散干扰指数DZ与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临频干扰指数DL与互调干扰指数DH之和大于杂散干扰指数DZ与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杂散干扰指数DZ与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结束。
S518:当步骤S514、S515被执行,即判断临频干扰强于杂散干扰且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时,执行步骤S518,杂散、互调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取杂散干扰指数DZ与互调干扰指数DH求和,与临频干扰指数DL与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杂散干扰指数DZ与互调干扰指数DH之和大于临频干扰指数DL与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阻塞干扰之外还包含杂散干扰与互调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临频干扰指数DL与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阻塞干扰。
S519:步骤S514、S516被执行,即判断临频干扰强于杂散干扰且互调干扰强于阻塞干扰时,执行步骤S519,阻塞、杂散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取杂散干扰指数DZ与阻塞干扰指数DS求和,与临频干扰指数DL与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杂散干扰指数DZ与阻塞干扰指数DS之和大于临频干扰指数DL与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杂散干扰与阻塞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临频干扰指数DL与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
S520:当步骤S513、S516被执行,即判断杂散干扰强于临频干扰且互调干扰强于阻塞干扰时,执行步骤S520,阻塞、临频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取临频干扰指数DL与阻塞干扰指数DS求和,与杂散干扰指数DZ与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临频干扰指数DL与阻塞干扰指数DS之和大于杂散干扰指数DZ与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杂散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临频干扰与阻塞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杂散干扰指数DZ与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
上述步骤S517至步骤S520能够消除由于判定绝对干扰指数带来的误差,能够充分考虑干扰指数较弱的干扰因素对实际情况带来的影响,并且将其考虑进来,如果干扰因素相对较小,但是对实际影响仍然较大,则将其并入检测结果中。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01,开始;
S02,分析干扰特性,确定为单一干扰则继续,确定为多重干扰执行步骤S04;
S03,确定为单一干扰,发送检测结果,执行步骤S06;
S04,确定为多重干扰;
S05,进行多重干扰分析;
S06,结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2具体为:设置杂散干扰参考图样、阻塞干扰参考图样、FDD干扰参考图样、互调干扰参考图样与临频干扰参考图样,分别将信号与所述杂散干扰参考图样、所述阻塞干扰参考图样、所述FDD干扰参考图样、所述互调干扰参考图样与所述临频干扰参考图样进行比对,确定杂散干扰匹配度、阻塞干扰匹配度、FDD干扰匹配度、互调干扰匹配度与临频干扰匹配度,将所述杂散干扰匹配度、所述阻塞干扰匹配度、所述FDD干扰匹配度、所述互调干扰匹配度与所述临频干扰匹配度与预设阈值进行比较;
若存在超过一种干扰匹配度超过所述阈值,则判定为多重干扰,执行所述步骤S04;
若判定近存在一种干扰匹配度超过所述阈值,则判定为单一干扰,执行所述步骤S03;
所述匹配度由下述公式进行确定:
M = 1 / ( lg e + ∫ f 1 f 2 K 2 - Φ K 0 - Φ f d f + Φ 0 Φ )
其中,M为匹配度,K为时时信号强度,K0为参考图样信号强度,Φ为本检测点默认噪声平均强度,Φ0为附近默认噪声最低值,Φ与Φ0由人为进行测量、设定,f1、f2分别为参考图样频率上、下限,e为自然常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为60%~75%。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为70%或60%或75%。
5.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05具体为:
S501:过滤FDD干扰,执行步骤S502与步骤S504;
S502:发射机端检测;
S503:确定发射机健康指数、杂散干扰指数与临频干扰指数,执行步骤S506;
S504:接收机端检测;
S505:确定接收机健康指数、阻塞干扰指数与互调干扰指数;
S506:对比发射机及接收机健康指数,执行步骤S507、S508、S509、S510;
S507:确定为A类故障,发送检测结果,结束;
S508:确定为B类故障,执行步骤S511;
S509:确定为C类故障,执行步骤S512;
S510:确定为D类故障,发送检测结果,结束;
S511:对比杂散干扰指数与临频干扰指数,判断杂散干扰强于频临干扰,则执行步骤S513;否则执行步骤S514;
S512:对比阻塞干扰指数与互调干扰指数,判断杂散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则执行步骤S515;否则执行步骤S516;
S513:确定杂散干扰强于临频干扰,执行步骤S517或S520;
S514:确定临频干扰强于杂散干扰,执行步骤S518或S519;
S515:确定阻塞干扰强于互调干扰,执行步骤S517或S518;
S516:确定互调干扰强于阻塞干扰;执行步骤S519或S520;
S517:当步骤S513、S515被执行,执行步骤S517,临频、互调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S518:当步骤S514、S515被执行,执行步骤S518,杂散、互调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S519:当步骤S514、S516被执行,执行步骤S519,阻塞、杂散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S520:当步骤S513、S516被执行,执行步骤S520,阻塞、临频干扰交叉检验,结束;
其中,步骤S506具体为:
①对比结果为Hf>2Hj,其中,Hf为发射机健康指数,Hj为接收机健康指数,则转至步骤S507,确定为A类故障,确定检测结果为:多重干扰为杂散干扰和临频干扰的混合;
②对比结果为2Hj>Hf>Hj,则转至步骤S508,确定为B类故障,即干扰主要发生在发射机端,次要发生在接收机端;
③对比结果为2Hf>Hj>Hf,则转至步骤S509,确定为C类故障,即干扰主要发生在接收机端,次要发生在发射机端;
④对比结果为Hj>2Hf,则转至步骤S510,确定为D类故障,确定检测结果为:多重干扰为阻塞干扰和互调干扰的混合;
其中,所述步骤S517具体为:
取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求和,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之和大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结束;
其中,所述步骤S518具体为:
取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求和,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之和大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阻塞干扰之外还包含杂散干扰与互调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阻塞干扰;
其中,所述步骤S519具体为:
取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求和,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之和大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临频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杂散干扰与阻塞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
其中,所述步骤S520具体为:
取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求和,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一个进行对比,若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与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之和大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除杂散干扰、互调干扰之外还包含临频干扰与阻塞干扰中,干扰指数较大的一种干扰;若小于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与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中较小的,则判定系统干扰包括临频干扰与互调干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5中,所述接收机健康指数通过下式确定:
H j = Y j 2 + N j 2 + W j 2 + G j 2 Y j 0 2 + N j 0 2 + W j 0 2 + G j 0 2 ( y L ) M S M H
其中,Hj为接收机健康指数,Yj为接收机使用年数,Nj为每十平方米接收机接收端数量,Wj为本检测点气候指数,Gj为故障率指数-每年发生故障数;而下标0代表各个参数的本地平均值;y为通报故障人员距离接收机距离,L为接收机距离发射机距离,MS为阻塞匹配度;MH为互调匹配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3中,所述发射机健康指数通过下式确定:
H f = Y f 2 + N f 2 + W f 2 + G f 2 Y f 0 2 + N f 0 2 + W f 0 2 + G f 0 2 ( x L ) M Z M L
其中,Hf为发射机健康指数,Yf为发射机使用年数,Nf为每十平方米发射机发射端数量,Wf为本检测点气候指数,Gf为故障率指数-每年发生故障数;而下标0代表各个参数的本地平均值;x为通报故障人员距离发射机距离,L为发射机距离接收机距离,MZ为杂散匹配度;ML为临频匹配度。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3中,所述杂散干扰指数DZ由下式确定:
D Z = f - f Z f Z ;
所述临频干扰指数DL由下式确定:
D L = f - f L f L ;
其中,杂散干扰强度Z与临频干扰强度L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测量或确定,fZ、fL分别为周边存在的杂散干扰与临频干扰频段宽度,分别由人工进行确定并预设,f为本地信号频段宽度。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5中,所述阻塞干扰指数DS由下式确定:
D S = f - f S f S ;
所述互调干扰指数DH由下式确定:
D H = f - f H f H ;
其中,阻塞干扰强度S与互调干扰强度H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测量或确定,fS、fH分别为周边存在的阻塞干扰与互调干扰频段宽度,分别由人工进行确定并预设,f为本地信号频段宽度。
CN201610246898.XA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Active CN1057038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6898.XA CN105703871B (zh)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46898.XA CN105703871B (zh)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3871A true CN105703871A (zh) 2016-06-22
CN105703871B CN105703871B (zh) 2018-02-06

Family

ID=56217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46898.XA Active CN105703871B (zh) 2016-04-19 2016-04-19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038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70813A (zh) * 2017-09-30 2018-03-06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pca与二维偏度特征的lte上行干扰分类方法
CN110087325A (zh) * 2019-05-31 2019-08-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谐波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546A (zh) * 2007-07-11 2009-01-1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移动通信系统基站间干扰的方法和系统
CN103220677A (zh) * 2013-05-09 2013-07-24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小区簇的干扰消除方法和基站
CN103686793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3957541A (zh) * 2014-05-05 2014-07-30 北京格林耐特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上行干扰类型的识别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45546A (zh) * 2007-07-11 2009-01-14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移动通信系统基站间干扰的方法和系统
CN103220677A (zh) * 2013-05-09 2013-07-24 东莞宇龙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小区簇的干扰消除方法和基站
CN103686793A (zh) * 2013-12-23 2014-03-2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3957541A (zh) * 2014-05-05 2014-07-30 北京格林耐特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上行干扰类型的识别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70813A (zh) * 2017-09-30 2018-03-06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pca与二维偏度特征的lte上行干扰分类方法
CN107770813B (zh) * 2017-09-30 2021-03-30 华南理工大学 基于pca与二维偏度特征的lte上行干扰分类方法
CN110087325A (zh) * 2019-05-31 2019-08-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谐波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3871B (zh) 2018-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70694B (zh) 网络覆盖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6226731B (zh) 人员进出管理系统及其边界跨越判断的方法
CN103616575A (zh) 一种辐射发射测试系统及方法
CN109874148B (zh) 天馈异常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设备
CN106358213A (zh) 室内分布系统的评估方法和装置
CN104754597A (zh) 一种干扰自动检测的设备、系统及方法
CN105703871A (zh) 一种lte上行干扰检测方法
CN115865628B (zh) 基于多基站协作的无线通信传输系统及方法
CN107579802A (zh) 一种无线射频信号检测及数据分析处理系统
CN104993884B (zh) 手持数字监测测向系统及其监测方法
CN108243447A (zh) 一种外部干扰的定位方法及装置
CN106686611A (zh) 一种室内弱覆盖区域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03015970A (zh) 一种随钻电阻率测井仪的模拟检测设备
CN104079359A (zh) 一种认知无线网络中协作频谱感知门限优化方法
CN111586738B (zh) 一种5g基站的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和系统
CN108366384A (zh) 一种基站天线勘查方法、可移动的电子设备和可移动的存储介质
CN111225408B (zh) 基于SmallCell基站的无线环境监控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3616725B (zh) 一种利用实测数据中误差记录提高电磁探测质量的方法
CN102111865B (zh) 基于测量报告的载频静态功率调整方法
CN111894604B (zh) 一种隧道挖掘状况智能控制系统
CN109039484A (zh) 一种基于能量检测识别基站天线所属运营商的方法
CN105722132B (zh) 一种lte网络上行信噪比的评估方法及装置
US7149513B2 (en) Process for analysing the ambi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 and associated portable device
CN105898767A (zh) 基于lte网络的同频小区相关系数获得方法和装置
Capriglione In-Situ RF Measurements of EMFs for Human Exposure Assessment Due to Modern Cellular Base St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Fang Peihao

Inventor after: Hu Yongle

Inventor before: Fang Peihao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027

Address after: XIXIANGTANG district headquarters 530029 Nanning Road, the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No. 1 Chinese AS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cubator base in a D7 building 501 room

Applicant after: RUNJIAN COMMUNICATION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city Whampoa Science City 301-307 science Avenue 3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A building, room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Eshin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501, D7 Building, Phase I, China-AS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ion Base, No. 1 Headquarters Road, Xixiangtang District,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Runji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1, D7 Building, Phase I, China-ASE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ion Base, No. 1 Headquarters Road, Xixiangtang District,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before: RUNJIAN COMMUNICATIO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