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76288B - 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76288B
CN105676288B CN201610086619.8A CN201610086619A CN105676288B CN 105676288 B CN105676288 B CN 105676288B CN 201610086619 A CN201610086619 A CN 201610086619A CN 105676288 B CN105676288 B CN 10567628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body
stacked
layers
forward modeling
re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661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76288A (zh
Inventor
范廷恩
胡光义
马淑芳
王晖
宋来明
王海峰
王宗俊
张晶玉
梁旭
井涌泉
肖大坤
刘向南
陈飞
王帅
解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 CNOOC
Publication of CN105676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762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762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 G01V1/30Analysis
    • G01V1/306Analysis for determining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ubsurface, e.g. impedance, porosity or attenuation prof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目的层进行测井和地震勘探,根据测井资料和实际地震记录,设定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并标定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2)根据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起始位置,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反射系数向量;3)将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反射系数向量分别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4)将实际地震记录与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判断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即为最终预测结果。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球物理地震勘探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
背景技术
地震勘探方法是寻找地下油气储集层的一类十分重要的方法,但受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直接在地震剖面上研究薄层砂体具有很大的难度,想要判断两层薄层砂体的叠置关系则更加困难。针对单一薄层砂体,前人提出利用薄层厚度和地震振幅或者频率的关系来预测薄层的厚度,但利用这类方法来预测两层叠置砂体的厚度关系,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两层叠置砂体的厚度关系,且具有较强的抗噪性,实用性较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目的层进行测井和地震勘探,根据得到的测井资料和实际地震记录,估计目的层砂体和泥岩隔层的厚度范围;在该厚度范围内,分别设定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以得到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根据测井资料和实际地震记录,标定出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
2)根据步骤1)得到的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
3)将步骤2)得到的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分别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
4)将实际地震记录与步骤3)得到的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判断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起始位置,即为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
所述步骤2)中生成不同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根据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得到两层叠置砂体中四个分界面的位置;
②通过测井资料得到目的层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根据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以及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生成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
③根据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得到不同的分界面位置组合,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反射系数向量。
所述步骤②中生成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的公式为:
r=[r(1),…,r(i),…,r(n)]T
s=(I1+I2)/(I1-I2)
式中,r表示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n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的元素个数;r(i)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的第i个元素,1≤i≤n;dU、dM和dD分别表示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d0表示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I1和I2分别表示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s、v1、v2、v3、f1和f2均为计算参数;当dU=0时,v1=0,否则,v1=1;当dM=0时,v2=0,否则,v2=1;当dD=0时,v3=0,否则,v3=1;当v2=v3=0时,f1=1,否则,f1=v2;当v2=v1=0时,f2=1,否则,f2=v2
所述步骤3)中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从实际地震记录中提取一个包括nw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地震子波,并设定子波中心为cw
II)分别将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
III)将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组合,得到正演地震记录集合;正演地震记录集合的每一列均为一个正演地震记录。
所述步骤II)中生产正演地震记录的公式为:
y=[y(1),…,y(i),…,y(n)]T
当i-j+cw<1或者i-j+cw>nw时,w(i-j+cw)=0
式中,y表示正演地震记录;n表示正演地震记录y的元素个数;y(i)表示正演地震记录y的第i个元素,1≤i≤n;j为计算参数;r(j)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的第j个元素;w(i-j+cw)表示地震子波w的第i-j+cw个元素。
所述步骤4)中将实际地震记录与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对比,包括以下步骤:
a)从实际地震记录中,上下扰动顶层砂体估计位置地多次截取一段包括n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对照实际地震记录;n也是正演地震记录的元素个数;
b)将正演地震记录集合的各个列进行归一化,得到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
c)根据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和不同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计算比对向量集合,比对向量集合的每一列均为一个比对向量;
d)查找比对向量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该元素索引对应的即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即为两层叠置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
所述步骤b)中正演地震记录归一化的公式为:
z=[z(1),…,z(i),…,z(n)]T
式中,z表示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n表示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的元素个数,也是正演地震记录y的元素个数;z(i)表示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的第i个元素,1≤i≤n;y(i)表示正演地震记录y的第i个元素。
所述步骤c)中比对向量的计算公式为:
cv=ZTxv,v=1,2,…,nx
式中,Z表示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cv表示与第v次截取得到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xv相对应的比对向量;xv表示第v次截取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nx表示对照实际地震记录的截取次数。
所述步骤1)中提到的厚度均指时间采样厚度,即地质体在时间域地震剖面上对应的采样点数。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克服了利用薄层厚度与地震振幅或者频率的关系来预测薄层厚度时仅适用于单一砂体的不足,可以较好的预测两层叠置砂体的厚度关系,并且具有较强的抗噪性,实用性较强。2、本发明的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砂体叠置关系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两层叠置砂体的地震记录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所有可能理论模型的反射系数结果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所有可能理论模型的正演记录结果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所有可能理论模型的正演记录归一化结果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方法得到的两层砂体叠置关系预测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分别设定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同时标定出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
对包含两层叠置砂体的目的地质层进行测井和地震勘探,得到目的层的测井资料和实际地震记录。从测井资料和实际地震记录上,可以统计或者估计出目的层砂体和泥岩隔层的厚度范围,在该厚度范围内,分别设定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设m为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所有可能厚度的组合数。其中,第k种组合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分别为dUk、dMk和dDk,1≤k≤m,dUk、dMk、dDk均大于等于0,且dUk、dMk、dDk之和等于两层叠置砂体的整体厚度。
通过测井数据和地震勘探数据可以标定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起始位置的层位,确定上层砂体的可能起始位置范围,再从中设定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d0
根据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可以建立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的可能厚度向量sU=[dU1,dU2,…,dUm]T,泥岩隔层的可能厚度向量sM=[dM1,dM2,…,dMm]T,以及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向量sD=[dD1,dD2,…,dDm]T
2)根据步骤1)的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
阻抗值是地下岩石的固有物理属性,不同岩石的阻抗值是有差别的;在不同岩层的分界面上,由于阻抗值发生变化,使得反射系数不等于0;通过反射系数的位置可以确定出两层叠置砂体中砂体与泥岩之间的分界面位置。相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一般具有四个分界面,通过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组合,可以确定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根据这四个分界面位置,即可以生成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
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是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列向量。生成不同的反射系数向量r,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根据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可以得到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的位置。例如,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分别为dUk、dMk和dDk,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为d0,可以得出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分别为d0、(d0+dUk)、(d0+dUk+dMk)和(d0+dUk+dMk+dDk);
②通过测井资料可以得到目的层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分别为I1和I2;根据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以及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可以生成该组合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的计算公式为:
rk=[rk(1),…,rk(i),…,rk(n)]T
s=(I1+I2)/(I1-I2)
式中,rk表示由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四个分界面位置生成的反射系数向量;n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k的元素个数;rk(i)表示第k组反射系数向量rk的第i个元素,1≤i≤n;s、v1、v2、v3、f1和f2均为计算参数;当dUk=0时,v1=0,否则,v1=1;当dMk=0时,v2=0,否则,v2=1;当dDk=0时,v3=0,否则,v3=1;当v2=v3=0时,f1=1,否则,f1=v2;当v2=v1=0时,f2=1,否则,f2=v2
③根据不同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界面位置组合,从而可以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反射系数向量r。将生成的所有两层叠置砂体反射系数向量r组合,可以组成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集合R=[r1,…,rk,…,rm],其中1≤k≤m。R为一个n行、m列的矩阵,每一列rk均为一个反射系数向量。
3)将步骤2)得到的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分别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从实际地震记录中提取一个包括nw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地震子波w,并设子波中心为cw
②分别将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与地震子波w进行褶积,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y。正演地震记录y为一个具有n个元素的列向量,生产正演地震记录的公式为:
yk=[yk(1),…,yk(i),…,yk(n)]T
当i-j+cw<1或者i-j+cw>nw时,w(i-j+cw)=0
式中,yk表示与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相对应的正演地震记录;n表示正演地震记录yk的元素个数;yk(i)表示第k组正演地震记录yk的第i个元素,1≤i≤n;j为计算参数;rk(j)表示第k组反射系数向量rk的第j个元素;w(i-j+cw)表示地震子波w的第i-j+cw个元素。
③将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组合,得到正演地震记录集合Y=[y1,y2,…,ym],Y为一个n行、m列的矩阵,每一列yk均为一个正演地震记录。
4)将实际地震记录分别与步骤3)得到的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判断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起始位置,即为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从实际地震记录中截取一段包括n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对照实际地震记录x。
在截取对照实际地震记录时需估计顶层砂体位置,该顶层砂体位置应与步骤1)中设定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起始位置d0保持一致。为使对照实际地震记录中顶层砂体位置包含真实情况,需要上下扰动顶层砂体的估计位置进行nx次截取,记第v次截取得到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为xv,v=1,2,…,nx
②将正演地震记录集合Y的各个列进行归一化,得到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Z=[z1,z2,…,zm]。归一化公式为:
zk=[zk(1),…,zk(i),…,zk(n)]T (3)
式中,zk表示与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相对应的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k(i)表示第k组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k的第i个元素。
③根据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和不同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计算比对向量集合比对向量集合C为一个m行、nx列的矩阵,每一列均为一个比对向量c,其计算公式为:
cv=ZTxv,v=1,2,…,nx (4)
式中,cv表示与第v次截取得到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xv相对应的比对向量。
④查找比对向量集合C中元素的最大值,该元素索引对应的即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即为两层叠置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
上述实施例中,步骤1)中提到的各种厚度均指时间采样厚度,即地质体在时间域地震剖面上对应的采样点数。
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制成计算机软件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实现对两层叠置砂体叠置关系的自动判别。
如图2所示,给出了一个两层叠置砂体的实际地震记录剖面图。采用本发明的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预测地震记录剖面的砂体叠置关系,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估计图2中实际地震记录的砂体和泥岩隔层的厚度范围,在该厚度范围内,分别设定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向量为sU=[0,1,2,…,10]T,sM=[0,1,2,…,6]T,sD=[0,1,2,…,11]T;同时标定出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为d0=30。
2)如图3所示,根据步骤1)得到的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
每个反射系数向量r具有n=87个元素,生成反射系数向量r包括以下步骤:
①根据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组合,得到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其中,第k组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分别为dUk、dMk和dDk,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为d0,得出的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分别为d0、(d0+dUk)、(d0+dUk+dMk)和(d0+dUk+dMk+dDk);
②通过测井资料得到目的层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分别为I1和I2;根据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以及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生成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的计算公式为:
rk=[rk(1),…,rk(i),…,rk(n)]T
s=(I1+I2)/(I1-I2)
式中,rk表示由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四个分界面位置生成的反射系数向量;n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k的元素个数;rk(i)表示第k组反射系数向量rk的第i个元素,1≤i≤n;s、v1、v2、v3、f1和f2均为计算参数;当dUk=0时,v1=0,否则,v1=1;当dMk=0时,v2=0,否则,v2=1;当dDk=0时,v3=0,否则,v3=1;当v2=v3=0时,f1=1,否则,f1=v2;当v2=v1=0时,f2=1,否则,f2=v2
③根据不同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得到不同的分界面位置组合,从而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反射系数向量r。将生成的所有两层叠置砂体反射系数向量r组合,得到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集合R=[r1,…,rk,…,rm],1≤k≤m。R为一个n=87行、m=968列的矩阵。
3)如图4所示,将步骤2)得到的不同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从实际地震记录中提取一个包括nw=89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地震子波w,设子波中心为cw=45。
②分别将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r与地震子波w进行褶积,生产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y。正演地震记录y为一个具有n=87个元素的列向量,生产正演地震记录y的公式为:
yk=[yk(1),…,yk(i),…,yk(n)]T
当i-j+cw<1或者i-j+cw>nw时,w(i-j+cw)=0
式中,yk表示与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相对应的正演地震记录;n表示正演地震记录yk的元素个数;yk(i)表示第k组正演地震记录yk的第i个元素,1≤i≤n;j为计算参数;rk(j)表示第k组反射系数向量rk的第j个元素;w(j-j+cw)表示地震子波w的第i-j+cw个元素。
③将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组合,得到正演地震记录集合Y=[y1,y2,…,ym],Y为一个n=87行、m=968列的矩阵,每一列yk均为一个正演地震记录。
4)将实际地震记录分别与步骤3)得到的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判断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起始位置,即为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从实际地震记录中截取一段包括n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对照实际地震记录x。上下扰动顶层砂体的估计位置进行nx次截取,使对照实际地震记录中估计的顶层砂体位置包含与步骤1)中设定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起始位置d0,记第v次截取得到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为xv,v=1,2,…,nx
②如图5所示,将正演地震记录集合Y的各个列进行归一化,得到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Z=[z1,z2,…,zm]。归一化公式为:
zk=[zk(1),…,zk(i),…,zk(n)]T (7)
式中,zk表示与第k组两层叠置砂体相对应的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k(i)表示第k组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k的第i个元素。
③根据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和不同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计算比对向量集合比对向量集合C为一个m行、nx列的矩阵,每一列均为一个比对向量c,其计算公式为:
cv=ZTxv,v=1,2,…,nx (8)
式中,cv表示与第v次截取得到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xv相对应的比对向量。
④如图6所示,查找比对向量集合C中元素的最大值,该元素索引对应的即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组合,即作为两层叠置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
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Claims (9)

1.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目的层进行测井和地震勘探,根据得到的测井资料和实际地震记录,估计目的层砂体和泥岩隔层的厚度范围;在该厚度范围内,分别设定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以得到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根据测井资料和实际地震记录,标定出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
2)根据步骤1)得到的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
3)将步骤2)得到的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分别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生成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
4)将实际地震记录与步骤3)得到的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进行对比,判断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起始位置,即为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根据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得到两层叠置砂体中四个分界面的位置;
②通过测井资料得到目的层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根据两层叠置砂体的四个分界面位置,以及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生成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
③根据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得到不同的分界面位置组合,生成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②中生成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的公式为:
r=[r(1),…,r(i),…,r(n)]T
s=(I1+I2)/(I1-I2)
式中,r表示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n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的元素个数;r(i)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的第i个元素,1≤i≤n;dU、dM和dD分别表示两层叠置砂体中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d0表示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I1和I2分别表示砂体和泥岩隔层的阻抗值;s、v1、v2、v3、f1和f2均为计算参数;当dU=0时,v1=0,否则,v1=1;当dM=0时,v2=0,否则,v2=1;当dD=0时,v3=0,否则,v3=1;当v2=v3=0时,f1=1,否则,f1=v2;当v2=v1=0时,f2=1,否则,f2=v2
4.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生成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I)从实际地震记录中提取一个包括nw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地震子波,并设定子波中心为cw
II)分别将不同的两层叠置砂体的反射系数向量与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生成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
III)将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组合,得到正演地震记录集合;正演地震记录集合的每一列均为一个正演地震记录。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I)中生成正演地震记录的公式为:
y=[y(1),…,y(i),…,y(n)]T
<mrow> <mi>y</mi> <mrow> <mo>(</mo> <mi>i</mi> <mo>)</mo> </mrow> <mo>=</mo>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j</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i>r</mi> <mrow> <mo>(</mo> <mi>j</mi> <mo>)</mo> </mrow> <mi>w</mi> <mrow> <mo>(</mo> <mi>i</mi> <mo>-</mo> <mi>j</mi> <mo>+</mo> <msub> <mi>c</mi> <mi>w</mi> </msub> <mo>)</mo> </mrow> <mo>,</mo> <mn>1</mn> <mo>&amp;le;</mo> <mi>j</mi> <mo>&amp;le;</mo> <mi>n</mi> </mrow>
当i-j+cw<1或者i-j+cw>nw时,w(i-j+cw)=0
式中,y表示正演地震记录;n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的元素个数;y(i)表示正演地震记录y的第i个元素,1≤i≤n;j为计算参数;r(j)表示反射系数向量r的第j个元素;w(i-j+cw)表示地震子波w的第i-j+cw个元素。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将实际地震记录与不同的正演地震记录对比,包括以下步骤:
a)从实际地震记录中,上下扰动顶层砂体估计位置地多次截取一段包括n个元素的列向量,作为对照实际地震记录;
b)将正演地震记录集合的各个列进行归一化,得到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
c)根据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和不同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计算比对向量集合,比对向量集合的每一列均为一个比对向量;
d)查找比对向量集合中元素的最大值,该元素所对应的即为最接近实际地震记录的正演地震记录;该正演地震记录对应的两层叠置砂体的上层砂体、泥岩隔层和下层砂体的可能厚度组合,以及上层砂体的起始位置,即为两层叠置砂体的砂体叠置关系的最终预测结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b)中正演地震记录归一化的公式为:
z=[z(1),…,z(i),…,z(n)]T
<mrow> <mi>z</mi> <mrow> <mo>(</mo> <mi>i</mi> <mo>)</mo> </mrow> <mo>=</mo> <mi>y</mi> <mrow> <mo>(</mo> <mi>i</mi> <mo>)</mo> </mrow> <mo>/</mo>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i</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i>y</mi> <msup> <mrow> <mo>(</mo> <mi>i</mi>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i>i</mi> <mo>=</mo> <mn>1</mn> <mo>,</mo> <mn>2</mn> <mo>,</mo> <mo>...</mo> <mo>,</mo> <mi>n</mi> </mrow>
式中,z表示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i)表示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z的第i个元素,1≤i≤n;y(i)表示正演地震记录y的第i个元素。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比对向量的计算公式为:
cv=ZTxv,v=1,2,…,nx
式中,Z表示归一化的正演地震记录集合;cv表示与第v次截取得到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xv相对应的比对向量;xv表示第v次截取的对照实际地震记录;nx表示对照实际地震记录的截取次数。
9.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5或6或7所述的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提到的厚度均指时间采样厚度,即地质体在时间域地震剖面上对应的采样点数。
CN201610086619.8A 2015-10-16 2016-02-16 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 Active CN1056762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73124 2015-10-16
CN2015106731240 2015-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6288A CN105676288A (zh) 2016-06-15
CN105676288B true CN105676288B (zh) 2017-11-21

Family

ID=56304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6619.8A Active CN105676288B (zh) 2015-10-16 2016-02-16 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7628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6731B (zh) * 2017-11-08 2019-04-3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基于地震波形结构属性的河流相砂体叠置区识别方法
CN110208855B (zh) * 2019-06-25 2021-06-2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盖层海砂泥砂层分界面的物探识别和找砂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204241T2 (de) * 1991-03-27 1996-02-29 Exxon Production Research Co Darstellung von n-dimensionalen seismischen Daten in einem n-1 dimensionalen Format.
CN103513278B (zh) * 2012-06-19 2016-02-1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地震波组厚度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76288A (zh) 2016-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38639B (zh) 提高岩石裂缝参数精度的方法
CN104502997B (zh) 一种利用裂缝密度曲线预测裂缝密度体的方法
CN104614763B (zh) 基于反射率法的多波avo储层弹性参数反演方法及系统
CN101158724B (zh) 基于偶极小波的储层厚度预测方法
CN105488248B (zh) 一种深部矿层和岩层的判定方法
CN103527184A (zh) 一种白云岩储层的预测方法和系统
CN103675907A (zh) 一种基于岩相约束的avo反演油气检测方法
CN111596978A (zh) 用人工智能进行岩相分类的网页显示方法、模块和系统
Gupta et al. Rock typing in Wolfcamp formation
CN103116703A (zh) 一种用于高维参数空间波形反演的协同变异差分进化算法
CN103513278A (zh) 利用地震波组厚度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
CN107544093A (zh) 井约束的构造解释层深度系统校正方法
CN105629304A (zh) 一种基于多属性的砂体叠合模式识别方法
CN107784159A (zh) 一种储层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的确定方法
CN105277979B (zh) 一种地震属性的优化方法和装置
CN106597545A (zh) 一种水平裂缝地震叠前反演方法和装置
Willis Upscaling anisotropic 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using Backus averaging and petrophysical clusters in the Vaca Muerta Formation
CN105676288B (zh) 一种基于反射系数分析的砂体叠置关系判别方法
Liu* et al. Seismic lithofacies computation method based on deep learning
CN106033127A (zh) 基于横波速度变化率的地应力方位地震预测方法
CN107526117A (zh) 基于自动编码和超限学习联合网络的声波速度预测方法
CN102466818B (zh) 一种利用井间地震数据对各向异性介质成像的方法
CN104181610B (zh) 一种射线路径弹性反演方法以及系统
Singleton Geophysical data processing, rock property inversion, and geomechanical model building in a Midland Basin development project, Midland/Ector counties, Texas
CN114482995B (zh) 一种细粒沉积物泥质含量精细确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010 Beijing,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No. 25, No.

Co-patentee after: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Patentee after: China Offshore Oil Group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10 Beijing, Chaoyangmen, North Street, No. 25, No.

Co-patentee before: CNOOC Research Institute

Patentee before: 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