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震动按摩功能的拔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震动按摩功能的拔罐装置。
背景技术
拔罐(俗称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拔罐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而国外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也曾经盛行拔罐疗法。拔罐的治疗机理比较复杂,其利用负压在皮肤上作用一段时间,使局部毛孔逐渐扩张,并同时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治疗患处的效果。此外。拔罐的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其次,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加速排出。然而,拔罐也是有限制的,当皮肤表面有某些炎症、或是出现溃破等受损情形时,该类患处皮肤是不能进行拔罐的,否则就会加重皮肤的破损,而此时,若想要进行患处附近的拔罐治疗,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能应用于普通拔罐治疗,且当需拔罐处有皮肤溃破等制约因素存在时,也能合理避开该类皮肤受损处,利用尽可能少的罐体快速、顺利地实现拔罐,且具备震动按摩功能,施治效果好,功能全面的拔罐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备震动按摩功能的拔罐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主罐体,所述的主罐体包括外侧壁筒、外顶壁板,所述的主罐体内设有一内环筒,内环筒一端与外顶壁板之间密封连接,内环筒另一端具有开口,内环筒的开口朝向与主罐体的开口朝向一致,主罐体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外密封圈,内环筒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内密封圈,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主罐体均与内环筒同轴,内环筒内部空间为内罐腔,内环筒与主罐体之间的空间为外罐腔,主罐体上设有一端与内罐腔连通的内排气管,内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泵接头,主罐体上设有一端与外罐腔连通的外排气管,外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泵接头,内排气管中、外排气管中均设有排气单向阀,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电机,所述的电机通过固定支架与主罐体之间固定,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一减速机的动力输入端,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为一输出轴,输出轴与内环筒同轴,输出轴上设有若干与输出轴垂直的起震杆,起震杆内端与输出轴连接,起震杆外端设有引震杆,所述的引震杆轴线与输出轴轴线平行,所述的起震杆上设有连球杆,连球杆一端连接起震杆,连球杆另一端设有接触外顶壁板的支撑滑球,支撑滑球与外顶壁板之间滑动配合,所述的外密封圈、内密封圈均为内部空心的充气密封圈,外密封圈与内密封圈之间设有平衡气管,平衡气管一端与外密封圈内部连通,平衡气管另一端与内密封圈内部连通。
外密封圈、内密封圈用于与皮肤接触,从而在内罐腔、外罐腔内抽负压(抽真空)时,起到隔绝内罐腔内外空气、外罐腔内外空气的作用,使得主罐体能够吸附在拔罐处的体表(皮肤)上。内罐腔、外罐腔是分开的,当需拔罐处皮肤有溃破、受损等情形时,可以将内环筒对着皮肤受损处,使得皮肤受损处被罩在内环筒范围内,然后仅将外罐腔进行抽真空,如此一来,仅需要一个罐体,就能针对一个患处进行顺利拔罐,拔罐时不仅避开了皮肤受损处,而且在皮肤受损处周围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拔罐范围。而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罐体,则需要多个罐体环绕皮肤受损处,不仅操作复杂、效率低,而且患处附近皮肤的“占有率”也相对较低(罐体与罐体之间有多与空间,不像本方案中直接构成一个环形拔罐空间)。其中,抽真空时,利用抽气泵直接接在抽气泵接头上进行抽真空即可,想要抽哪个腔内的空气,抽气泵就接至对应那个腔的排气管上的抽气泵接头。此处的抽气泵接头,可以是任意常规的螺纹接头、套结接头等,只要能实现对接功能即可。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为空心的充气密封圈,避免了普通密封圈容易受温度影响,出现硬度过高(例如温度低时),弹性不佳的问题。且体表很多部位不是均匀的,拔罐部位也很可能是那些起伏、不均匀的体表,主罐体开口对着拔罐部位时,拔罐部位表面与外密封圈间距可谓处处不同,相对内密封圈也是如此,若是采用普通的密封圈,容易出现密封圈与体表局部接触紧密,局部接触很松的状况。但是采用了充气密封圈,且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之间可以进行自主气体交换,则密封圈与体表之间变形自由度较大,而且密封圈受压比较厉害的部分的气体也可以调节到密封圈本身其它位置或另一个密封圈内去(通过平衡气管),如此一来,就能保障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与体表接触的部分都能比较紧密,且接触压力较为均匀,可有效保障密封效果,维持拔罐过程的稳定性。
主罐体吸附在体表(皮肤)之后,可以开启电机,电机带动起震杆转动,开始提供震动动力,引震杆扩大了震动波及范围和相对幅度,主罐体整体震动效果好,从而可以起到局部震动按摩的效果,类似于拔罐中的“走罐”疗法,即施加一定外力,提高对拔罐处附近皮肤的刺激,提升拔罐疗效。
作为优选,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若干药筒,各药筒以内环筒轴线为中心均匀环状分布,药筒穿过外顶壁板,药筒内端伸入外罐腔中,药筒外端处在主罐体外,药筒内端、外端均具有开口,药筒外端设有封住药筒外端开口的外端盖,外端盖上设有投药口、盖住投药口的投药盖,投药盖与外端盖卡接,药筒上设有下压杆,下压杆穿过外端盖,下压杆内端设有处在外罐腔中的内端盖,内端盖盖住药筒内端开口,所述的外顶壁板与输出轴垂直,下压杆外端设有顶簧块、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顶簧块处在开盖压球与药筒之间且顶簧块与下压杆连接,顶簧块与药筒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外顶弹簧,外顶弹簧一端连接顶簧块,外顶弹簧另一端连接药筒的外端盖,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小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而限定了“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则等同于还限定了: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加上开盖压球的半径所得的总长度,大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拔罐时,可以辅助使用药物(多为外敷药粉等),来提升治疗效果。外端盖上的投药盖可以打开,然后将药粉投入药筒,再盖上投药盖。电机工作过程中,转动的各起震杆当经过开盖压球时,会将开盖压球向内压一小段距离,使得开盖压球带动下压杆、内端盖移动,内端盖暂时离开药筒内端开口,药粉洒落至外罐腔,可以落到拔罐处的皮肤上。而下压杆被压动时,外顶弹簧是受压的,当起震杆离开开盖压球时,外顶弹簧带动下压杆、内端盖复位。需要指出的时,“药罐”疗法时,主罐体最好轴线竖直或不要偏离竖直方向太多角度,并保证主罐体开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这样才能保障药粉能尽可能多地落在、停留在皮肤上。本方案中,起震杆每转动经过一次开盖压球,就会少量地洒下一点药粉,从而可以实现一个循序供药的效果。由于拔罐时,拔罐处皮肤并不会马上 “毛孔大张”、“血液循环迅速加快”,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拔罐时间一般10至30分钟),毛孔逐渐扩张,血液循环逐渐得到改善,所以,一开始就提供太多的药粉是没有必要的,一则并不能较好地吸收和利用,二则反而可能会出现由于药粉一下子提供过多而导致的毛孔堵塞、皮肤临时通透性变差等问题。并且,也比较浪费药量,因为药粉一旦提供到了体表,就不适宜再回收了,但是存留在容器中(本方案中指药筒)的药粉,则以后还是能继续使用的,不会造成浪费。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端盖包括盖内表面、盖外表面、盖侧缘,所述的盖内表面与外端盖的间距由靠近下压杆至远离下压杆的方向的逐渐增大。如前所述,“药罐”疗法时,主罐体开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所以内端盖的盖内表面与外端盖的间距由靠近下压杆至远离下压杆的方向的逐渐增大,意味着药物可以顺利地沿着内端盖的盖内表面滑落,相对更为均匀地下落到外罐腔中。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侧壁筒上设有若干变压孔,所述的变压孔内设有变压活塞,变压活塞与变压孔之间滑动密封配合,变压活塞外端设有用于被引震杆压动的球面受压头,球面受压头的受压面伸出外侧壁筒外,所述的变压活塞上设有若干变压弹簧,变压弹簧一端与变压活塞内端连接,变压弹簧另一端与内环筒连接,所述的变压孔内设有若干用于限制变压活塞脱离变压孔的限位块,所述的限位块与外侧壁筒连接。滑动密封配合是机械上的常用配合,例如油缸与其活塞之间,就是既能相对滑动,活塞侧壁与油缸壁之间又保持密封。电机转动会带着引震杆一起转动,当引震杆转动到球面受压头位置时,会将球面受压头内压,球面受压头带着变压活塞一起向内移动,各变压活塞的内移导致了外罐腔内空间短时间内大幅缩小,而引震杆离开后,变压弹簧又带动变压活塞快速复位,导致外罐腔内空间短时间内大幅增大,循环往复,就造成了外罐腔内的气压间歇性变化,从而可实现“气压按摩”体表的效果,加大对拔罐处皮肤的综合刺激,提升疗效。
作为优选,所述的药筒数目为6至12个,所述的引震杆数目为4至12个。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环筒上设有内通孔,所述的内通孔与内罐腔、外罐腔均连通,所述的内环筒上设有用于封堵内通孔的插拔阀塞。插拔阀塞塞住内通孔时,内罐腔、外罐腔之间不连通,此时内罐腔、外罐腔之间的气压无关联,可以是独立的。若需要进行患处皮肤外周的拔罐时,就可以让插拔阀塞塞住内通孔,仅将外罐腔抽负压即可。而若要进行身体某处整体拔罐(没有需要避开的患处皮肤)时,则可以取下插拔阀塞,这样抽气泵在抽气时,内罐腔、外罐腔内一起形成负压,负压值一致,且只需要进行一次抽真空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的外罐腔内设有具有弹性的环形调节片,环形调节片的内缘与内环筒之间密封连接,环形调节片的外缘与外侧壁筒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调节片上设有多个通透孔,所述的通透孔呈圆锥状,通透孔远离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大于通透孔靠近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通透孔的轴线与输出轴轴线平行。环形调节片可以强化前述“气动按摩”的效果,如前所述,外罐腔内气压反复增减,有了环形调节片后,气压增减就会带动环形调节片反复上凸、下凸,从而压动环形调节片与体表之间的空气,由于环形调节片与体表之间的空气的体积小,所以压动起来效果更强。再者,环形调节片上具有多个圆锥状的通透孔,且通透孔远离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大于通透孔靠近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所以在环形调节片维持原状或是下凸时,由于环形调节片本身的弹性挤压(环形调节片是具有弹性的),通透孔完全或几乎是“不通透”的,而环形调节片上凸时,通透孔的锥顶部(靠近外顶壁板一端)口径会扩大,此时则是可以透过气体和药粉的。因此,环形调节片不会影响外罐腔抽真空(外罐腔抽真空时,外罐腔内环形调节片与外顶壁板之间气压相对更小,环形调节片会上凸)。而随着药筒的间歇性撒药(如前所述的药筒供药形式),药粉不再会直接落到体表皮肤,而是先落到环形调节片上,继而随着外罐腔内气压反复增减,药粉会被反复变形的环形调节片带动弹起,然后再落下,从而起到“均化药粉”的效果,药粉被带动弹起,并随着气压变化自由移动,再次落到环形调节片上时会比开始更均匀,而若是仅通过前述的药筒来进行供药,则均匀性还是不如本方案。并且,随着每一次震动“均化药粉”,药粉也会通过通透孔一次次达到体表,实现更为均匀的“敷药”及“循序供药”,也用另一种方式节省了药量(由于有了这种“均化药粉”的功能,供药量可以相对减少,因为使用时更加均匀,浪费更少)。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环筒中设有隔热内盖,隔热内盖呈圆柱状且与内环筒同轴,所述的隔热内盖与外顶壁板相贴,隔热内盖侧壁与内环筒之间滑动密封配合,隔热内盖上设有卡头,外顶壁板上设有与卡头配合的卡槽,卡头卡在卡槽内,所述的隔热内盖表面、内环筒表面均设有隔热涂层。当需要进行“热拔罐”时,若是要在皮肤受损处附近施治,则可以将隔热内盖利用卡头固定好,将主罐体开口朝上,在蒸气上加热一会,然后压到患处(皮肤受损处处在内环筒范围内),再进行外罐腔的抽真空操作,此时由于内环筒内空气被隔离热源,所以届时接触到破损处皮肤的空气不会较热;若在皮肤无损处进行正常拔罐时则可以不需要隔热内盖,直接将主罐体在在蒸气上进行加热, 此时由于没有隔热内盖,所以外顶壁板会将热量也传递给内环筒内的空气,从而可以整体实现加热,随后可吸附到体表,进行“热拔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应用于普通拔罐治疗,且当需拔罐处有皮肤溃破等制约因素存在时,也能合理避开该类皮肤受损处,利用尽可能少的罐体快速、顺利地实现拔罐,可保障使用者整体操作较为便捷;还具有自动供药能力,并可实现“循序供药”,同时还具备“气动按摩”的效果,药粉利用率好,敷药效果好,综合功能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药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变压活塞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环形调节片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环形调节片上凸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主罐体1、外侧壁筒2、外顶壁板3、内环筒4、外密封圈5、内密封圈6、内罐腔7、外罐腔8、内排气管9、抽气泵接头10、外排气管11、电机12、减速机13、输出轴14、起震杆15、引震杆16、药筒17、外端盖18、下压杆19、内端盖20、顶簧块21、开盖压球22、外顶弹簧23、变压活塞24、球面受压头25、变压弹簧26、限位块27、插拔阀塞28、环形调节片29、通透孔30、隔热内盖31、连球杆32、支撑滑球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具备震动按摩功能的拔罐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主罐体1,所述的主罐体包括外侧壁筒2、外顶壁板3,所述的主罐体内设有一内环筒4,内环筒一端与外顶壁板之间密封连接,内环筒另一端具有开口,内环筒的开口朝向与主罐体的开口朝向一致,主罐体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外密封圈5,内环筒开口端的端面上设有内密封圈6,外密封圈、内密封圈、主罐体均与内环筒同轴,内环筒内部空间为内罐腔7,内环筒与主罐体之间的空间为外罐腔8,主罐体上设有一端与内罐腔连通的内排气管9,内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泵接头10,主罐体上设有一端与外罐腔连通的外排气管11,外排气管另一端设有抽气泵接头,内排气管中、外排气管中均设有排气单向阀,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电机12,所述的电机通过固定支架与主罐体之间固定,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一减速机13的动力输入端,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为一输出轴14,输出轴与内环筒同轴,输出轴上设有若干与输出轴垂直的起震杆15,起震杆内端与输出轴连接,起震杆外端设有引震杆16,所述的引震杆轴线与输出轴轴线平行,所述的起震杆上设有连球杆32,连球杆一端连接起震杆,连球杆另一端设有接触外顶壁板的支撑滑球33,支撑滑球与外顶壁板之间滑动配合,所述的外密封圈、内密封圈均为内部空心的充气密封圈,外密封圈与内密封圈之间设有平衡气管,平衡气管一端与外密封圈内部连通,平衡气管另一端与内密封圈内部连通。
外密封圈、内密封圈用于与皮肤接触,从而在内罐腔、外罐腔内抽负压(抽真空)时,起到隔绝内罐腔内外空气、外罐腔内外空气的作用,使得主罐体能够吸附在拔罐处的体表(皮肤)上。内罐腔、外罐腔是分开的,当需拔罐处皮肤有溃破、受损等情形时,可以将内环筒对着皮肤受损处,使得皮肤受损处被罩在内环筒范围内,然后仅将外罐腔进行抽真空,如此一来,仅需要一个罐体,就能针对一个患处进行顺利拔罐,拔罐时不仅避开了皮肤受损处,而且在皮肤受损处周围提供了尽可能大的拔罐范围。而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罐体,则需要多个罐体环绕皮肤受损处,不仅操作复杂、效率低,而且患处附近皮肤的“占有率”也相对较低(罐体与罐体之间有多与空间,不像本方案中直接构成一个环形拔罐空间)。其中,抽真空时,利用抽气泵直接接在抽气泵接头上进行抽真空即可,想要抽哪个腔内的空气,抽气泵就接至对应那个腔的排气管上的抽气泵接头。此处的抽气泵接头,可以是任意常规的螺纹接头、套结接头等,只要能实现对接功能即可。主罐体吸附在体表(皮肤)之后,可以开启电机,电机带动起震杆转动,开始提供震动动力,引震杆扩大了震动波及范围和相对幅度,主罐体整体震动效果好,从而可以起到局部震动按摩的效果,类似于拔罐中的“走罐”疗法,即施加一定外力,提高对拔罐处附近皮肤的刺激,提升拔罐疗效。
所述的主罐体上设有若干药筒17,各药筒以内环筒轴线为中心均匀环状分布,药筒穿过外顶壁板,药筒内端伸入外罐腔中,药筒外端处在主罐体外,药筒内端、外端均具有开口,药筒外端设有封住药筒外端开口的外端盖18,外端盖上设有投药口、盖住投药口的投药盖,投药盖与外端盖卡接,药筒上设有下压杆19,下压杆穿过外端盖,下压杆内端设有处在外罐腔中的内端盖20,内端盖盖住药筒内端开口,所述的外顶壁板与输出轴垂直,下压杆外端设有顶簧块21、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22,顶簧块处在开盖压球与药筒之间且顶簧块与下压杆连接,顶簧块与药筒之间设有至少一根外顶弹簧23,外顶弹簧一端连接顶簧块,外顶弹簧另一端连接药筒的外端盖,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小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而限定了“用于被起震杆压动的开盖压球”,则等同于还限定了:开盖压球球心与外顶壁板的间距加上开盖压球的半径所得的总长度,大于起震杆与外顶壁板的间距。拔罐时,可以辅助使用药物(多为外敷药粉等),来提升治疗效果。外端盖上的投药盖可以打开,然后将药粉投入药筒,再盖上投药盖。电机工作过程中,转动的各起震杆当经过开盖压球时,会将开盖压球向内压一小段距离,使得开盖压球带动下压杆、内端盖移动,内端盖暂时离开药筒内端开口,药粉洒落至外罐腔,可以落到拔罐处的皮肤上。而下压杆被压动时,外顶弹簧是受压的,当起震杆离开开盖压球时,外顶弹簧带动下压杆、内端盖复位。需要指出的时,“药罐”疗法时,主罐体最好轴线竖直或不要偏离竖直方向太多角度,并保证主罐体开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这样才能保障药粉能尽可能多地落在、停留在皮肤上。本方案中,起震杆每转动经过一次开盖压球,就会少量地洒下一点药粉,从而可以实现一个循序供药的效果。由于拔罐时,拔罐处皮肤并不会马上 “毛孔大张”、“血液循环迅速加快”,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拔罐时间一般10至30分钟),毛孔逐渐扩张,血液循环逐渐得到改善,所以,一开始就提供太多的药粉是没有必要的,一则并不能较好地吸收和利用,二则反而可能会出现由于药粉一下子提供过多而导致的毛孔堵塞、皮肤临时通透性变差等问题。并且,也比较浪费药量,因为药粉一旦提供到了体表,就不适宜再回收了,但是存留在容器中(本方案中指药筒)的药粉,则以后还是能继续使用的,不会造成浪费。
所述的内端盖包括盖内表面、盖外表面、盖侧缘,所述的盖内表面与外端盖的间距由靠近下压杆至远离下压杆的方向的逐渐增大。如前所述,“药罐”疗法时,主罐体开口是朝下(或近似朝下)的,所以内端盖的盖内表面与外端盖的间距由靠近下压杆至远离下压杆的方向的逐渐增大,意味着药物可以顺利地沿着内端盖的盖内表面滑落,相对更为均匀地下落到外罐腔中。
所述的外侧壁筒上设有若干变压孔,所述的变压孔内设有变压活塞24,变压活塞与变压孔之间滑动密封配合,变压活塞外端设有用于被引震杆压动的球面受压头25,球面受压头的受压面伸出外侧壁筒外,所述的变压活塞上设有若干变压弹簧26,变压弹簧一端与变压活塞内端连接,变压弹簧另一端与内环筒连接,所述的变压孔内设有若干用于限制变压活塞脱离变压孔的限位块27,所述的限位块与外侧壁筒连接。滑动密封配合是机械上的常用配合,例如油缸与其活塞之间,就是既能相对滑动,活塞侧壁与油缸壁之间又保持密封。电机转动会带着引震杆一起转动,当引震杆转动到球面受压头位置时,会将球面受压头内压,球面受压头带着变压活塞一起向内移动,各变压活塞的内移导致了外罐腔内空间短时间内大幅缩小,而引震杆离开后,变压弹簧又带动变压活塞快速复位,导致外罐腔内空间短时间内大幅增大,循环往复,就造成了外罐腔内的气压间歇性变化,从而可实现“气压按摩”体表的效果,加大对拔罐处皮肤的综合刺激,提升疗效。其中,限位块设置在变压孔内,可以限定变压活塞向外移动的极限位置,使其无法被变压弹簧外顶离开变压孔。
所述的药筒数目为6至12个,所述的引震杆数目为4至12个。
所述的内环筒上设有内通孔,所述的内通孔与内罐腔、外罐腔均连通,所述的内环筒上设有用于封堵内通孔的插拔阀塞28。插拔阀塞塞住内通孔时,内罐腔、外罐腔之间不连通,此时内罐腔、外罐腔之间的气压无关联,可以是独立的。若需要进行患处皮肤外周的拔罐时,就可以让插拔阀塞塞住内通孔,仅将外罐腔抽负压即可。而若要进行身体某处整体拔罐(没有需要避开的患处皮肤)时,则可以取下插拔阀塞,这样抽气泵在抽气时,内罐腔、外罐腔内一起形成负压,负压值一致,且只需要进行一次抽真空操作。
所述的外罐腔内设有具有弹性的环形调节片29,环形调节片的内缘与内环筒之间密封连接,环形调节片的外缘与外侧壁筒之间密封连接,所述的环形调节片上设有多个通透孔30,所述的通透孔呈圆锥状,通透孔远离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大于通透孔靠近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通透孔的轴线与输出轴轴线平行。环形调节片可以强化前述“气动按摩”的效果,如前所述,外罐腔内气压反复增减,有了环形调节片后,气压增减就会带动环形调节片反复上凸、下凸(上凸就是朝向外顶壁板凸起),从而压动环形调节片与体表之间的空气,由于环形调节片与体表之间的空气的体积小,所以压动起来效果更强。再者,环形调节片上具有多个圆锥状的通透孔,且通透孔远离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大于通透孔靠近外顶壁板一端的口径,所以在环形调节片维持原状或是下凸时,由于环形调节片本身的弹性挤压(环形调节片是具有弹性的),通透孔完全或几乎是“不通透”的,而环形调节片上凸时,通透孔的锥顶部(靠近外顶壁板一端)口径会扩大(如图6中所示),此时则是可以透过气体和药粉的。因此,环形调节片不会影响外罐腔抽真空(外罐腔抽真空时,外罐腔内环形调节片与外顶壁板之间气压相对更小,环形调节片会上凸)。而随着药筒的间歇性撒药(如前所述的药筒供药形式),药粉不再会直接落到体表皮肤,而是先落到环形调节片上,继而随着外罐腔内气压反复增减,药粉会被反复变形的环形调节片带动弹起,然后再落下,从而起到“均化药粉”的效果,药粉被带动弹起,并随着气压变化自由移动,再次落到环形调节片上时会比开始更均匀,而若是仅通过前述的药筒来进行供药,则均匀性还是不如本方案。并且,随着每一次震动“均化药粉”,药粉也会通过通透孔一次次达到体表,实现更为均匀的“敷药”及“循序供药”,也用另一种方式节省了药量(由于有了这种“均化药粉”的功能,供药量可以相对减少,因为使用时更加均匀,浪费更少)。
所述的内环筒中设有隔热内盖31,隔热内盖呈圆柱状且与内环筒同轴,所述的隔热内盖与外顶壁板相贴,隔热内盖侧壁与内环筒之间滑动密封配合,隔热内盖上设有卡头,外顶壁板上设有与卡头配合的卡槽,卡头卡在卡槽内,所述的隔热内盖表面、内环筒表面均设有隔热涂层。当需要进行“热拔罐”时,若是要在皮肤受损处附近施治,则可以将隔热内盖利用卡头固定好,将主罐体开口朝上,在蒸气上加热一会,然后压到患处(皮肤受损处处在内环筒范围内),再进行外罐腔的抽真空操作,此时由于内环筒内空气被隔离热源,所以届时接触到破损处皮肤的空气不会较热;若在皮肤无损处进行正常拔罐时则可以不需要隔热内盖,直接将主罐体在在蒸气上进行加热, 此时由于没有隔热内盖,所以外顶壁板会将热量也传递给内环筒内的空气,从而可以整体实现加热,随后可吸附到体表,进行“热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