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3080A - 触控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3080A
CN105653080A CN201410726864.1A CN201410726864A CN105653080A CN 105653080 A CN105653080 A CN 105653080A CN 201410726864 A CN201410726864 A CN 201410726864A CN 105653080 A CN105653080 A CN 105653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ode
mode areas
gesture
control device
contacto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2686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博盛
郑建勇
黄正岱
黄启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 HUA TECH Inc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 HUA TECH Inc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 HUA TECH Inc, TIANJIN FC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 HUA TECH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72686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5308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653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30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控装置,包含:至少一主动模式区,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之每一主动模式区于接受一触碰物体之一单击手势(single?click?gesture)时执行一点选操作;及至少一非主动模式区,其中: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于接受该触碰物体之该单击手势时不执行该点选操作;及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于接受该触碰物体之该单击手势且接续地接受一有效手势(meaningful?gesture)时进入一主动模式以执行一有效操作。

Description

触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触控装置。
背景技术
图1是先前技术的传统触摸板(touchpad)100位于笔记本电脑110之示意图。传统触摸板100是设置于例如笔记本电脑110作为输入接口,以供用户藉由多种手势(gestures)执行操控光标(cursor)、点选屏幕上对象、缩放窗口及拖曳页面等多种操作。传统触摸板100之尺寸相当小(例如5公分×5公分),导致使用者难以在小面积触摸板以手指或触控笔(stylus)执行上述各种手势操作,对使用者而言极不便利,也导致使用者在操作传统触摸板100时的感觉普遍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有主动模式区与非主动模式区的触控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装置,包含:至少一主动模式区,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之每一主动模式区于接受一触碰物体之一单击手势(singleclickgesture)时执行一点选操作;及至少一非主动模式区,其中: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于接受该触碰物体之该单击手势时不执行该点选操作;及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于接受该触碰物体之该单击手势且接续地接受一有效手势(meaningfulgesture)时进入一主动模式以执行一有效操作。
优选地,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是置于该触控装置之一中央区域,及该至少一非主动模式区是置于该触控装置之一左侧区域及/或一右侧区域。
优选地,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之每一主动模式区是一条状区域,且该主动模式区是随该触碰物体移动。
优选地,该触碰物体是位于该主动模式区之一横轴中心点。
优选地,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之每一主动模式区是位于以该触碰物体为中心点之具有一预定面积与一预定形状的一区域,及随该触碰物体移动。
优选地,该预定形状是为矩形、多边形、正方形或圆形。
优选地,每一主动模式区及每一非主动模式区的尺寸皆相同。
优选地,当该主动模式区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一有效手势,该非主动模式区接续地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二有效手势,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时间差符合一时间门坎,及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距离符合一距离门坎时,该非主动模式区进入该主动模式。
优选地,当该主动模式区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一有效手势,该非主动模式区接续地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二有效手势,然而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时间差不符合一时间门坎,或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距离不符合一距离门坎时,该非主动模式区不进入该主动模式。
优选地,该触控装置是设置于一笔记本电脑、一桌面计算机或一工业计算机。
优选地,每一主动模式区是为一实体触摸板,且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亦为一实体触摸板。
本发明揭露的触控装置,因具有非主动模式区与主动模式区,故可有效地防止使用者之误触,同时扩大触控装置面积以利用户更便于操控触控装置,对于改善先前技术之缺失实有帮助。
附图说明
图1是先前技术的传统触摸板位于笔记本电脑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之触控装置位于笔记本电脑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的布局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主动模式区接收手势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主动模式区接收手势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主动模式区接收手势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之第一手势与第二手势之时间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当触碰物体于主动模式区执行第一有效手势且于非主动模式区执行第二有效手势之示意图。
图12是图11之第一有效手势与第二有效手势之时间图。
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的示意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200位于笔记本电脑210的示意图。不同于图1所示的先前技术之触控装置100,触控装置200的面积已扩展为例如(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之键盘下方90%以上之面积,因此使用者可更加便利地于大面积触控装置,藉由手指或触控笔(stylus)执行触碰操作。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300的布局(layout)示意图。承上述,触控装置面积扩大可提升用户操作之便利度,但需解决误触问题。触控装置300包含主动模式区310、非主动模式区320与非主动模式区330,主动模式区310是置于触控装置300的中央区域,非主动模式区320与非主动模式区330则分别置于触控装置300的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当用户在主动模式区300以触碰物体Otch(例如手指或触控笔)执行单击手势(singleclickgesture)时触控装置300会对应地执行一点选操作,举例而言,此时若屏幕之光标位于一对象或一图标(icon)上,藉由该单击手势,用户即可点选该对象或该图标。然而,当用户在非主动模式区320与非主动模式区330执行单击手势时,触控装置300并不会对应地执行点选操作。
图4至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非主动模式区320接收手势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若使用者因误触而以单击手势410触碰到非主动模式区320,触控装置300并不会对应地执行错误的点选操作。同理,若于非主动模式区330接收单击手势410,触控装置300亦不会对应地执行点选操作。
然而,如图5所示,若用户于非主动模式区330先以触碰物体Otch(例如手指或触控笔)执行单击手势,又接续地执行一有效手势,则会唤醒(wakeup)非主动模式区使其进入主动模式而成为主动模式区,并执行一有效操作。举例而言,若用户于非主动模式区330执行拖曳手势(draggesture)420以企图移动一屏幕上之对象,拖曳手势420实质上是由两手势组成:
(1)第一手势4201:触碰物体Otch(例如手指或触控笔)一开始触碰到非主动模式区330,其实质上等同于上述的单击手势410;
(2)第二手势4202:触碰物体Otch在持续接触而不离开非主动模式区330的情况下拖曳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连接于触控装置300且具记忆功能之处理单元PU(如图5所示),会在触控装置300之非主动模式区330接收到第一手势4201时,将第一手势4201之信息(如时间、坐标等)先行储存但不对应地执行任何操作,之后,若触控装置300并未接续地接收到第二手势4202,则在经过一预定时段(例如3秒)后,处理单元PU将其所记忆之第一手势4201之信息予以抛弃不计;然而,若触控装置300接收第一手势4201后,触控装置300接续地接收到第二手势4202,且第二手势4202是为有效手势(meaningfulgesture),则非主动模式区330会进入主动模式并执行有效操作,以图5之示例而言,该有效操作即是一拖曳操作。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非主动模式区仅接收到第一手势时并不会执行有效操作,因此可避免误触,但若接续地接收到的第二手势是为有效手势,则会执行有效操作。因此,使用者实质上难以察觉到触控装置300之非主动模式区320及非主动模式区330相较于主动模式区310之区别,仅知触控装置300(含主动模式区310、非主动模式区320与非主动模式区330)是一大面积触控装置,但本发明实施例已藉由非主动模式区320与非主动模式区330之设置,将大面积触控装置之可能误触问题予以预防。上述非主动模式区330接收到的第一手势4201与第二手势4202组成拖曳手势420仅为举例,非主动模式区330接收到的第一手势与第二手势亦可为别种有效手势。例如图6所示,第一手势5201是雷同于图5之第一手势4201为单击手势,但图6之第二手势5202是另一单击手势,故图6之第一手势5201与第二手势5202是组成双击手势(doubleclickgesture)520,由于双击手势520是一有效手势,故当非主动模式区330接收到第一手势5201与第二手势5202,非主动模式区330亦会进入主动模式而执行有效操作(如开启光标所在之档案)。
上述实施例中,处理单元PU是藉由时间门坎与距离门坎,判断非主动模式区接收第一手势后,该非主动模式区是否接续地接收到第二手势。
如图6所示,第一手势5201与第二手势5202之间有手势距离L。图7是图6之第一手势5201与第二手势5202之时间图,如图7所示,非主动模式区330是于时点t1接收到第一手势5021,并于时点t2接收到第二手势5022,因此可得手势时间差T。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由于使用者以指尖执行双击手势之两次点击的时间差经统计约落于20毫秒(milli-sec)至2秒之范围,且双击手势之两次点击的距离差经统计约小于2公分,故处理单元PU可由下列表格α判断,第二手势5202之于第一手势5201是否为一有效手势而需执行对应的有效操作:
(表格α)
上述之时间门坎被制订为20毫秒至2秒之区间,是因若两手势发生时间太相近,则可能为机器噪声造成,而若发生时间相隔太久,则可能为两次不相关之误触,故时间门坎被制订为一区间。距离门坎设为2公分以下,则是由于经统计得知的双击手势最可能之发生距离是小于2公分,若两手势相距太远,亦可能为两次不相关之误触。然而,此处所述的时间门坎与距离门坎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发明原理,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之范围,研发人员、使用者或生产者仍可自行制订其所需的时间门坎与距离门坎。
此外,研发者亦可制定其他规则以辨别手势是否有效。以单击手势(如上述之第一手势4201、第一手势5201及单击手势410)为例,若感应到触控装置300接收到之触碰面积过大(例如大于1.5公分×1.5公分,或为复数个单击手势之连接线或连接面),则会被处理单元PU判断为手掌接触(palmtouch)且不视为有效的单击手势。
上述第3至6图所示之触控装置300中,非主动模式区320及非主动模式区330置于主动模式区310的左侧区域与右侧区域,是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但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如图8所示,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触控装置800的示意图,触控装置800包括一主动模式区820,及多个非主动模式区810及830至850。非主动模式区810及830至850之中的一或多个非主动模式区,当接收触碰物体Otch施加之单击手势且接续地接受一有效手势时才进入主动模式时,才成为主动模式区以执行有效操作。主动模式区820原本也是非主动模式区,是因接收触碰物体Otch施加之单击手势且接续地接受一有效手势时才进入主动模式。其中,图8之主动模式区820与非主动模式区810及830至850中,每一主动模式区与非主动模式区的面积可互为相等。
图9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900的示意图。触控装置900上的主动模式区910是位于以触碰物体Otch与触控装置900之触碰点9101为中心点之具有预定面积与预定形状(例如圆形、矩形、多边形或正方形)的区域,主动模式区910会随触碰物体Otch移动,在一实施例中,主动模式区910可为长与宽各为2公分的正方形。主动模式区910以外的区域,是为非主动模式区920。
图10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触控装置1000的示意图。触控装置1010中,主动模式区1010是为条状区域,且亦会随触碰物体Otch移动,其中,触碰物体Otch与触控装置1010之触碰点10101是可(但不限于)位于主动模式区1010之横轴中心点,亦即如图10所示之距离L1与距离L2是可彼此相等。图10中,主动模式区1010以外之区域,是为非主动模式区1020。
图11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当触碰物体Otch于触控装置1100之主动模式区1110执行第一有效手势11201且触碰物体Otch于非主动模式区1120执行第二有效手势11202之示意图。图12是图11之第一有效手势11201与第二有效手势11202之时间图。根据第11至12图之实施例,当主动模式区1110接受触碰物体Otch之第一有效手势11201,非主动模式区11202接续地接受触碰物体Otch之第二有效手势11202,第一有效手势11201(发生于时点ta)与第二有效手势11202(发生于时点tb)之间的手势时间差Tx符合时间门坎,且第一有效手势11201与第二有效手势11202之间的手势距离Lx符合距离门坎时,非主动模式区1120会进入主动模式。其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有效手势11201对应之信息可先储存于处理单元PU,待触控装置1100接收第二有效手势11202后,再由处理单元判断是否使非主动模式区1120进入主动模式。时间门坎与距离门坎仍可由触控装置1100之研发人员自行制订,时间门坎与距离门坎之说明是如上述关于表格α之说明,于此不另赘述。第11至12图之实施例所示的第一有效手势11201与第二有效手势11202皆为单击手势,然此仅用以举例,发生于主动模式区之第一有效手势,与发生于非主动模式区之第二有效手势,其种类可由研发人员定义,例如:亦可为缩放手势之两触碰物体产生之两手势,或拖曳手势之前后产生的两手势等。如第11至12图揭露的实施例,触控装置1100之非主动模式区1120可考虑主动模式区1110发生之第一有效手势11201而适时地被唤醒并进入主动模式,故可使非主动模式区与主动模式区之切换更为顺畅以利于使用者经验。
图13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触控装置1300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触控装置1300之中央区域是主动模式区1310,左侧区域是非主动模式区1330,右侧区域是非主动模式区1340。然而,当用户触碰非主动模式区,例如触碰非主动模式区1330,且接续地施加有效手势时,则触控装置1300会以触碰物体Otch和非主动模式区1330之接触点为横轴中心点产生宽度为Ly之主动模式区1320,且主动模式区1320会随着触碰物体Otch移动。此实施例可将使用频率最高的中央区域固定设置为主动模式区1310,但左右两侧区域仍可随用户之触碰实时地进入主动模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上述之触控装置可设置于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机、工业计算机等。上述图例中的触控物体的数量并不限于一个,举例而言,若欲支持音乐演奏相关软件,则可为了支持使用者之十指操作而将触碰物体Otch之数量增加至十个。上述之触控装置中,每一主动模式区可为实体触摸板,且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亦可为实体触摸板,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触控装置可为一实体触摸板(其上划分为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与至少一非主动模式区),亦可由多个实体触摸板合并而成(其中每一主动模式区与非主动模式区皆为实体触摸板,其可如上述各实施例,根据用户之手势切换其模式为主动模式或非主动模式)。本发明之实施例揭露的触控装置是可为触摸板、触控屏幕、或其他用以接收触控之装置。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一触控装置上的主动模式区与非主动模式区之数量亦可允许各自为一至多个。综上所述,本发明之实施例揭露的触控装置,因具有非主动模式区与主动模式区,故可有效地防止使用者之误触,同时扩大触控装置面积以利用户更便于操控触控装置,对于改善先前技术之缺失实有帮助。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一主动模式区,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之每一主动模式区于接受一触碰物体之一单击手势时执行一点选操作;及
至少一非主动模式区,其中:
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于接受该触碰物体之该单击手势时不执行该点选操作;及
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于接受该触碰物体之该单击手势且接续地接受一有效手势时进入一主动模式以执行一有效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是置于该触控装置之一中央区域,及该至少一非主动模式区是置于该触控装置之一左侧区域及/或一右侧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之每一主动模式区是一条状区域,且该主动模式区是随该触碰物体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碰物体是位于该主动模式区之一横轴中心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主动模式区之每一主动模式区是位于以该触碰物体为中心点之具有一预定面积与一预定形状的一区域,及随该触碰物体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预定形状是为矩形、多边形、正方形或圆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主动模式区及每一非主动模式区的尺寸皆相同。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主动模式区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一有效手势,该非主动模式区接续地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二有效手势,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时间差符合一时间门坎,及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距离符合一距离门坎时,该非主动模式区进入该主动模式。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主动模式区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一有效手势,该非主动模式区接续地接受该触碰物体之一第二有效手势,然而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时间差不符合一时间门坎,或该第一有效手势与该第二有效手势之间的一距离不符合一距离门坎时,该非主动模式区不进入该主动模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装置是设置于一笔记本电脑、一桌面计算机或一工业计算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主动模式区是为一实体触摸板,且每一非主动模式区亦为一实体触摸板。
CN201410726864.1A 2014-12-03 2014-12-03 触控装置 Pending CN1056530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26864.1A CN105653080A (zh) 2014-12-03 2014-12-03 触控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726864.1A CN105653080A (zh) 2014-12-03 2014-12-03 触控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3080A true CN105653080A (zh) 2016-06-08

Family

ID=56480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26864.1A Pending CN105653080A (zh) 2014-12-03 2014-12-03 触控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5308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19767A1 (en) * 2020-04-08 2021-10-14 Micron Technology, Inc. Activation of a portion of a display of a computing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4991A (zh) * 2009-08-25 2010-0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解锁方法和装置
CN103019419A (zh) * 2011-09-20 2013-04-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触控区域调节方法
CN103268197A (zh) * 2013-04-28 2013-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锁定屏幕的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N103970319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3970320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人机交互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44991A (zh) * 2009-08-25 2010-0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屏解锁方法和装置
CN103019419A (zh) * 2011-09-20 2013-04-03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其触控区域调节方法
CN103970319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3970320A (zh) * 2013-01-30 2014-08-06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人机交互方法
CN103268197A (zh) * 2013-04-28 2013-08-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锁定屏幕的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10319767A1 (en) * 2020-04-08 2021-10-14 Micron Technology, Inc. Activation of a portion of a display of a comput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5771B (zh) 多触点字符输入方法及系统
CN103955331B (zh) 一种应用程序图标的显示处理方法及装置
AU2011283001B2 (en) Touch Input Transitions
CN104156171B (zh) 防止移动终端横屏状态下触摸按键误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CN102915202A (zh) 一种触摸设备的触控方法及系统
US20150277748A1 (en) Edit providing method according to multi-touch-based text block setting
CN103218044B (zh) 一种基于物理回馈的触摸装置及其触摸处理方法
CN102768595B (zh) 一种识别触摸屏上触控操作指令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51078A (zh) 一种手势唤醒黑屏的方法和系统
EP2955619A1 (en) Mobile terminal and applic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02880420B (zh) 基于触摸屏的启动并执行区域选择操作的方法及系统
WO2021164460A1 (zh) 触摸响应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KR20140019530A (ko) 멀티 터치 핑거 제스처를 이용하는 사용자 인터렉션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CN103677615A (zh) 一种应用程序的调出方法以及终端
CN102455811A (zh) 一种触控装置的检测方法及检测装置
US10345932B2 (en) Disambiguation of indirect input
CN104077066A (zh) 可携式装置与操作方法
CN103809793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5653080A (zh) 触控装置
CN110727522A (zh) 一种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3257724A (zh) 一种非接触式鼠标及其操作方法
CN103502921A (zh) 文本指示符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9597519A (zh) 具有局部触控功能的触控装置与方法
CN104423657A (zh) 信息处理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TW201516851A (zh) 電子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