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2725B -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2725B
CN105572725B CN201610087061.5A CN201610087061A CN105572725B CN 105572725 B CN105572725 B CN 105572725B CN 201610087061 A CN201610087061 A CN 201610087061A CN 105572725 B CN105572725 B CN 1055727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ismic
ground
grid
data
work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706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2725A (zh
Inventor
尹成
崔庆辉
潘树林
徐峰
赵虎
丁峰
刘福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08706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727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727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27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27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27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16Receiving elements for seismic signals;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receiving elements
    • G01V1/20Arrangements of receiving elements, e.g. geophone patter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主要解决现有地面微地震监测技术中台站分布设计缺少依据的问题。本发明根据工区已有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建立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对地区以往井中监测到的微地震信号进行统计得到理论微地震信号波形,通过三维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计算出理论微地震信号传播到地表的能量分布,以能量分布为依据结合工区实际地表条件设计台站分布范围和位置,使台站尽可能分布在能量值较大处。该技术减小了地面微地震监测中台站布设的盲目性,增强了地面监测微地震信号的能力,可用于水力压裂地面微地震监测的工业生产中。

Description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力压裂微地震监测领域,特别是涉及地面微地震监测信号采集设计方面。
背景技术
水力压裂技术是提高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储层采收率的主要途径,微地震监测是通过采集水力压裂致岩石破碎产生的信号,对破裂位置进行定位,从而指导压裂施工并对压裂结果进行评价。由于岩石破裂产生的信号极其微弱,加之实际记录的数据中存在各种环境噪声,如何合理的布置台站以更有利于微地震信号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有的地面微地震信号采集设计中,台站的布设主要是室内设计遵循尽量避开噪音源、以井口为中心环形分布的原则,实际施工中再根据工区地表条件进行调整。梁北援等在《微地震压裂监测技术研发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5, 30(1): 401-410)一文中指出台站的布设应尽量覆盖观测目标,并避开地表的噪声源,使各台站处于测量的安静点。王维波在《地面微地震监测SET震源定位特性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5):46-50)一文中对台站的几种几何分布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如何确定合理的台站个数。
关于台站的分布范围及位置如何确定,未见相关文献发表,实际应用中也大都根据经验确定,缺少科学合理的依据,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往往导致布设的部分台站接收不到微地震信号或接收到的微地震信号太弱无法满足定位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合理的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工区范围,获取层位数据、测井数据、压裂数据;
2)通过层位数据和测井数据的插值和网格化,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3)对工区范围内的地表进行网格划分;
4)对地下空间进行网格划分;
5)以某一地下空间网格作为震源位置,以工区以往井中监测的微地震信号作为震源信号,利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出震源信号传播到地表各网格的能量;
6)对地下空间所有网格逐个重复步骤5,最终对地表同一网格能量进行叠加,做为该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
7)以彩色平面图显示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结合实际地表情况设计台站范围和位置。
上述方案进一步包括: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获取的层位数据是来源于工区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测井数据是工区内所有井的测井资料解释的层位信息。
进一步,所述步骤(2)中,在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时,是以测井解释的层位和速度对三维地震解释的层位和速度进行约束完成的。
进一步,所述步骤(3)中,地表网格是长、宽均为5m的正方形。
进一步,所述步骤(4)中,地下空间网格的是长、宽、高均为5m的立方体,地下空间的范围以压裂位置为中心或以水平井轨迹为中轴,向周围展开一定范围,该范围根据储层地质压裂规模确定。
进一步,所述步骤(5)中,微地震信号是综合同一地区以往在井中监测到的典型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得到的,波动方程正演是基于步骤2所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
进一步,所述步骤(7)中,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值是以不同颜色区分显示的。
本发明中的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布设方法依靠接近真实的地下三维地质模型、典型微地震信号和高精度的数值算法,较为真实地模拟压裂产生的微地震信号传播过程,所得到的地表网格叠加能量分布用于台站范围和位置的确定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依据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
附图2为地面和地下网格划分示意图。
附图3为根据以往井中监测到的微地震信号波形。
附图4为计算的地表网格叠加能量分布及站点分布设计。
附图5为实际监测到的微地震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1)确定工区范围,获取层位数据、测井数据、压裂数据;
(2)通过层位数据和测井数据的插值和网格化,建立如图1所示的三维地质模型;
(3)以长、宽均为5m的正方形对工区范围内的地表进行网格划分;
(4)长、宽、高均为5m的立方体对地下空间进行网格划分,地下空间的范围以压裂位置为中心水平方向展开300m,上下各展开100m,形成一个长600m、宽600m、高200m的立方体空间。
(5)以某一地下空间网格作为震源位置,图3所示的工区以往监测到的实际井中微地震信号作为震源信号,利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出震源信号传播到地表各网格的能量。
(6)对地下空间所有网格逐个重复步骤5,最终对地表同一网格能量进行叠加,做为该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
(7)以彩色平面图显示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根据采集施工能力及成本投入16个台站进行微地震监测,结合实际地表情况设计台站范围和位置,如图4所示。
(8)最后在压裂期间记录到了如图5所示的微地震信号。

Claims (5)

1.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确定工区范围,获取层位数据、测井数据、压裂数据;
步骤2:通过层位数据和测井数据的插值和网格化,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步骤3:对工区范围内的地表进行网格划分;
步骤4:对地下空间进行网格划分;
步骤5:以某一地下空间网格作为震源位置,以工区以往井中监测的微地震信号作为震源信号,利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出震源信号传播到地表各网格的能量;
步骤6:对地下空间所有网格逐个重复步骤5,最终对地表同一网格能量进行叠加,做为该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
步骤7:以彩色平面图显示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结合实际地表情况设计台站范围和位置;
所述步骤2中,在进行三维地质建模时,是以测井解释的层位和速度对三维地震解释的层位和速度进行约束完成的;
所述步骤5中,微地震信号是综合同一地区以往在井中监测到的典型水力压裂微地震信号得到的,波动方程正演是基于步骤2所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获取的层位数据是来源于工区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测井数据是工区内所有井的测井资料解释的层位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地表网格是长、宽均为5m的正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地下空间网格的是长、宽、高均为5m的立方体,地下空间的范围以压裂位置为中心或以水平井轨迹为中轴,向周围展开一定范围,该范围根据储层地质压裂规模确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7中,地面网格的叠加能量值是以不同颜色区分显示的。
CN201610087061.5A 2016-02-17 2016-02-17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727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87061.5A CN105572725B (zh) 2016-02-17 2016-02-17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087061.5A CN105572725B (zh) 2016-02-17 2016-02-17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2725A CN105572725A (zh) 2016-05-11
CN105572725B true CN105572725B (zh) 2017-11-14

Family

ID=55883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706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72725B (zh) 2016-02-17 2016-02-17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727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3028B (zh) * 2017-01-17 2019-04-19 克拉玛依市海晟达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蒸汽辅助重力泄油的微震波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09655918B (zh) * 2017-10-11 2021-06-25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面浅井微地震监测观测台站位置确定方法及系统
CN109738050B (zh) * 2018-12-10 2020-12-08 禁核试北京国家数据中心 一种水声台网关联格点设计方法
CN115184990B (zh) * 2022-07-18 2023-03-10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 一种微地震监测观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41343A (ja) * 1995-03-03 1996-09-17 Toshiba Corp 地中配電図表示装置
EP3007129A4 (en) * 2013-05-31 2016-07-27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MODELING DEVIC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GENERATION DEVICE, MODELING METHOD, PROGRAM AND LAYOUT SIMULATOR
CN104090297A (zh) * 2014-06-14 2014-10-08 吉林大学 一种优化地震采集观测系统的逆向照明方法
CN104280775B (zh) * 2014-10-23 2017-01-18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一种基于全波形矢量偏移叠加的微地震监测定位方法
CN105093314B (zh) * 2015-07-10 2017-09-22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测定微地震震源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2725A (zh)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4686B (zh) 基于地层切片的小尺度沉积相进行储层预测的方法及系统
CN105572725B (zh) 一种地面微地震监测台站分布设计方法
CA2886793C (en) Determining a confidence value for a fracture plane
CN103245971B (zh) 井中断点引导的地震小断层解释方法及装置
CN102758622B (zh) 一种井工开采区地表环境损伤的监测方法
CN104597493B (zh) 基于实际地震数据的观测系统变观设计评价方法及装置
CN106873033A (zh)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多属性地震信息融合裂缝预测的方法
CN105334534A (zh) 一种基于构造模式指导下的低序级断层解释方法
CN103955007A (zh) 复杂山前构造带的综合建模方法及建立的地质结构模型
CN102121995A (zh) 复杂构造含逆掩断裂的地震反演储层预测方法
CN106501848A (zh) 一种隧道掘进过程中隐性断层超前物探方法
CN110018528B (zh) 幔源油气综合地质分析方法
CN110927785A (zh) 一种矿区水力压裂裂缝微地震监测应用方法
CN110361795A (zh) 受走滑断裂控制的油气藏的勘探方法
CN111812707A (zh) 一种基于微动和面波勘探的地铁沿线场地内孤石探测方法
CN102288990A (zh) 超浅层三维地震反射波勘探方法
CA266955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seismic event location
CN103529473B (zh) 一种地震反演过程中差异压实的补偿方法
Ran et al. Volcanic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CN105607128A (zh) 一种软硬互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断层探测方法
CN112748476B (zh) 基于应力场与微地震联合反演的注入流体前缘识别方法
CN112031755B (zh) 一种压裂监测装置、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Qin et al. Effect of natural fractures on shale gas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Liu* et al. Application of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low production and low efficiency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Hu et al.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nitoring effect of microseismic fracturing borehole and surfa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902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