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9616B - 一种火花塞 - Google Patents

一种火花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29616B
CN105529616B CN201410520998.8A CN201410520998A CN105529616B CN 105529616 B CN105529616 B CN 105529616B CN 201410520998 A CN201410520998 A CN 201410520998A CN 105529616 B CN105529616 B CN 1055296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insulator
hole
top cover
spark plu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2099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29616A (zh
Inventor
张蝶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52099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296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29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96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296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96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ark Plugs (AREA)

Abstract

一种火花塞,包括绝缘体、中心电极、壳体、顶盖和接地电极。该绝缘体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以及其端部具有一内凹空间;中心电极,其插入贯穿该绝缘体的轴孔且其端部外露于所述内凹空间中;该壳体套设在该绝缘体表面;该绝缘体和壳体之间形成一环绕该内凹空间的环形空间;顶盖,其盖设在该壳体的端部,并与该绝缘体的端部边缘贴紧;所述绝缘体与该顶盖之间形成一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接地电极,其设置在顶盖上,并与中心电极的端部之间形成具有火花放电间隙的点火端部。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火花塞既能保证火花塞点火部的热值调整的要求达到火花塞正常的工作温度450‑850度,又能有改善气体的流动性并让气流定向有效释放。

Description

一种火花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燃机的点火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火花塞。
背景技术
内燃机是将液体或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后,直接输入汽缸内部的高压燃烧室燃烧爆发产生动力。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热机。火花塞是安装到内燃机上,用于燃烧室内的混合气体的打火。请参阅图1,其是现有技术火花塞13的结构示意图。该火花塞13包括一中心电极132、绝缘体134、壳体136和接地电极138。该绝缘体134为陶瓷绝缘体,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该中心电极132插入贯穿该绝缘体134的轴孔。该壳体136设置在该绝缘体134的外周,壳体136的表面具有螺纹。该接地电极138与该壳体136的端部连接,并弯曲延伸与中心电极132相对,与中心电极132之间形成火花放电的间隙。该中心电极132与接地电极138之间形成点火端部,该点火端部通过脉冲电力的作用产生电弧,进而产生电火花点燃电极周围的混合气体,达到自动点火的目的。由于火花塞的工作环境极端恶劣,该中心电极132和接地电极138在燃烧室内高温高压条件下需要点火无数次,而该电极上会出现沉积物并导致其腐蚀,导致火花塞的情况恶化。
为了减缓火花塞的恶化速度,技术人员对火花塞进行了各种改进。如通过提高电极材料的抗腐蚀性能或增加电极数量来克服电极的腐蚀问题。但是,提高电极材料的抗腐蚀性能需要提出新的电极材料,在采用现有电极材料的情况下无法改变电极的腐蚀问题;对于同时设置多个电极,由于该多个电极同样曝露在燃烧室中,将会同时受到侵蚀,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极的抗腐蚀问题。
又或者将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设置在壳体的空腔内。请参阅图2,其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该火花塞包括外壳和固定安装于外壳内的绝缘瓷芯;该绝缘瓷芯内装有中心电极7;该中心电极的上端伸出绝缘瓷芯形成一个放电末端17;该外壳具有一个喷火腔11,该放电末端17处于喷火腔内;该喷火腔11内设置有接近放电末端的接地电极13。将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构成的放电点火装置设置于喷火腔11内,先点燃喷火腔11内的混合燃气,再利用喷火腔11喷出的火焰点燃内燃机燃烧室的混合气体,创造了一个高效的点火环境,并降低电极上沉积物的沉积速度。
但是,火花塞设置在发动机的缸体内,其在发动机工作时会有受热和散热的过程。受热是源于发动机的温度,通常受热温度是在设计发动机时通过发动机的循环散热系统将这个温度设定在一个可控范围内的。另外,火花塞自身也有一个散热的过程,如在火花塞电极中心插入了铜芯,以防止热量在电极聚集产生熔化的现象。但如果点火时热量被迅速带走,又会导致点火能量不足,降低油气混合物的燃烧效率,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因此,火花塞的热值是作为火花塞对发动机点火的关键技术。火花塞设计的散热速度快,火花塞的热值就高,散热速度慢,热值就低。火花塞的正常工作温度是在450°~850°,这个温度范围称为火花塞的自洁温度。当温度低于450°,油气混合物极易在火花塞点火端产生积碳,并导致短路或火花塞不跳火的现象;当温度高于850°,则会产生炽热点火现象,即混合气由于炽热而点燃而不是通过火花塞放电点燃,导致出现发动机提前点火的现象。另外,在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不同的行驶环境也会使得对火花塞的工作温度有不同的要求。如在较拥堵的市区开车,经常开开停停,则发动机长期处于低转行车,此时火花塞容易处于温度过低的状况从而造成点火不良,此时应该选用热值低的火花塞,减缓散热速度,增加火花塞的自身温度达到火花塞正常工作的自洁温度要求;相反在长期高速路上高负荷高转数行车时,火花塞则容易出现过热的状况,此时就应该选用热值高的火花塞,增加火花塞的散热速度,减少火花塞的自身温度,避免因为火花塞温度超出了材料所能承受的温度极限而造成烧熔的现象。
传统火花塞对热值的的设计控制来源于点火端的陶瓷和套设在火花塞陶瓷上的壳体它们之间形成的空间大小,这个空间叫裙部,裙部空间大,它容纳的燃烧后的气体热量就会多,通过陶瓷的吸热后,保留在火花塞的温度就相对多,相反裙部空间小,容纳燃烧后的气体热量就会少,火花塞通过陶瓷吸到的热量就会少,缸体燃烧的大量热量就会通过气门排除。对于图2中将中心电极和接地电极设置在壳体的内腔中,其点火环境被金属材质的壳体包围,由于设计上的要求,与在同等尺寸的传统火花塞对比,裙部空间增大,会让点火电极的温度增加,火花塞的热值就会因为电极设置在壳体内的设计而降低,热值的降低,会导致火花塞自身热量的升高,有可能导致火花塞产生炽热提前点火的现象发生。因而图2这种设计是没有考虑到火花塞在发动机工作中是需要热平衡的这种工作特殊要求,没有考虑火花塞热值设计的这一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热值可以根据要求调整、燃烧效率高的火花塞。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火花塞,包括
——绝缘体,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该绝缘体的端部设有一环形的隔离壁面,该隔离壁面形成中空的内腔;
——中心电极,其插入贯穿该绝缘体的轴孔,且其端部位于所述隔离壁面的内腔中;
——壳体,其为中空柱状,该壳体套设在该绝缘体表面;该绝缘体和壳体之间形成一环绕该隔离壁面的环形空间;该环绕空间与该隔离壁面的内腔连通;
——顶盖,其盖设在该壳体的端部,并与该绝缘体端部的隔离壁面的顶端边缘贴紧;所述隔离壁面的内腔与该顶盖之间形成该火花塞的点火空间,该环形空间与顶盖之间形成助燃空间;所述顶盖上在点火空间区域设有第一通孔,在助燃空间区域设有第二通孔;
——接地电极,其设置在顶盖上或者是顶盖向点火空间延伸的金属部件上,并与中心电极的端部之间形成具有火花放电间隙的点火端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火花塞的中心电极设置在壳体内,避免了出现沉积物并导致其腐蚀的情况,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其次,该顶盖与隔离壁面的内腔交接处有延伸金属部件贴着点火空间的陶瓷内壁面,用于调整点火空间内金属和陶瓷的面积,调整点火空间的工作温度,让火花塞达到设计的热值范围。可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使用不同热值的火花塞,从而避免热值过低而出现的炽热点火问题,或热值过高而出现的燃烧不完全而积碳的问题。进一步,该火花塞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火花塞的点火效率及动力,从而提高了内燃机的燃烧效率。
本发明的火花塞新结构,既能保证火花塞点火部的热值调整的要求达到火花塞正常的工作温度450-850度,又能有改善气体的流动性并让气流定向有效释放:在压缩冲程燃料和空气混合气体到达点火空间并能充分混合,在膨胀冲程的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的燃料都能定向高效的向燃烧室释放。
进一步,所述绝缘体端部挖设有一内凹空间,由该内凹空间的侧壁形成所述隔离壁面。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绝缘体的端部套设有一绝缘套件,由该绝缘套件形成所述隔离壁面;所述绝缘套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该第三通孔连通于绝缘套件的内腔和环形空间。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该绝缘套件对该中心电极的端部进行包围,可以避免了出现沉积物并导致其腐蚀的情况,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其次,通过改变点火空间内利用金属和陶瓷两种材料的空间内壁的使用面积的比例大小精确调整火花塞工作时的热值,可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使用不同热值的火花塞,从而避免火花塞设计的热值过低,散热过慢,火花塞自身的热量过高而出现的炽热提前点火问题,或热值设计过高,散热太快,造成火花塞的自身的热量过低而出现的燃烧不完全而积碳的问题。同时,由该绝缘套件和顶盖直接的配合,形成了一在该绝缘套件的内腔与顶盖之间的点火空间A,该环形空间与顶盖之间的助燃空间B。通过绝缘套件可以进行精确调节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之间的大小关系。
进一步,所述第三通孔分别小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本发明设置在壳体内的结构将原来壳体内的空间分隔出相对独立的功能空间-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之间有第三通孔联通,目的是改善压缩冲程时缸内气体由第一通孔进入点火空间和有第二通孔进入助燃空间的气体的流动性,第三通孔小于第一和第二通孔,目的是在火花塞的电极产生脉冲能量点火后,点火空间内点燃的气体燃料会大量直接在第一通孔释放到缸体内,部分的点燃燃料会通过第三通孔点燃助燃空间的燃料,由于第二通孔大于第三通孔,因此也会大量的能量直接向缸内喷射出去,因此利用三个孔的大小不同的设置和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大小不同的结构设计,能增加点火前和点火后的气体流动的定向高效释放到缸体内,能有效改善了火花塞的燃烧效率,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定向对缸内产生膨胀压力时,这种力是可以叠加作用在活塞上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对增加发动机的初始扭力的。
进一步,所述绝缘套件为中空圆台状,一端为窄口端,一端为宽口端;所述绝缘套件套设在绝缘体上,且该绝缘套件的窄口端与该绝缘体固定连接,该宽口端与所述顶盖紧贴;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该绝缘套件的侧面上。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所述绝缘套件为中空圆柱状;所述绝缘套件套设在绝缘体上,且该绝缘套件的一端与该绝缘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该顶盖紧贴;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该绝缘套件的侧面上。
进一步,所述顶盖包括一盖顶和设置在该盖顶下表面且与该绝缘体端部形状对应的凸棱;该凸棱位于内凹空间和环形空间之间,并将壳体和顶盖所形成的空间分隔为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所述凸棱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且该第三通孔分别小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进一步,所述凸棱为锯齿形,该凸棱的锯齿形缺口形成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或所述绝缘体的端部为锯齿形,该绝缘体端部的锯齿形缺口形成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
进一步,所述绝缘套件与该绝缘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该接地电极设置在该顶盖的第一通孔的内壁上;
或者,该接地电极设置在顶盖的第一通孔的内壁向点火空间内壁延伸的端部上;
或者,该接地电极设置在该第一通孔的中心并与该中心电极正对,该接地电极通过至少一连接杆与该顶盖连接;
或者,该接地电极设置在该第一通孔的中心并与该中心电极正对,且该接地电极向点火空间内延伸,并通过至少一连接杆与该顶盖连。
进一步,所述接地电极通过至少二连杆与该顶盖连接,所述每个连杆为扇叶形,将该第一通孔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区域。
进一步,所述顶盖与隔离壁面的内腔交接处设有一延伸金属部件;所述隔离壁面的内腔为陶瓷内壁面,所述延伸金属部件与该陶瓷内壁面相连接。通过设置在该顶盖与隔离壁面的内腔交接处的延伸金属部件,从而调整点火空间内金属和陶瓷面积比例大小,调整点火空间的工作温度,让火花塞达到设计的热值范围。由于金属散热快,陶瓷散热慢,如果需要低热值的火花塞,就要将火花塞点火空间内的温度提高,需要减少金属顶盖延伸进陶瓷空间的面积比例,金属面积减少,空间内的热量损失就会减缓,点火空间内的温度就会按设计的要求提高。如果需要高热值的火花塞,就要将火花塞点火空间的温度减少,需要增加金属顶盖延伸进陶瓷内表面的面积,金属的散热性比陶瓷散热快,点火空间内的温度就会按照设计的要求减少。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火花塞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另一种火花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火花塞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顶盖与绝缘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火花塞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绝缘套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绝缘套件与绝缘体和顶盖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3中盖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施例的盖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同时参阅图3,其是本发明的火花塞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该火花塞20包括中心电极21、绝缘体24、壳体26和顶盖28。该绝缘体24为陶瓷绝缘体,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该绝缘体24的端部具有一内凹空间242。该中心电极21插入贯穿该绝缘体24的轴孔,并在该内凹空间242内露出端部211。该壳体26为中空结构,套设在该绝缘体24的表面,且该壳体26与绝缘体24之间形成一环绕该内凹空间242的环形空间262。该顶盖28盖设在该壳体26的端部,并与该绝缘体24的端部边缘贴紧。接地电极(图未示)设置在顶盖上,与中心电极21的端部211之间形成具有火花放电间隙的点火端部。从而,该绝缘体24的内凹空间242与顶盖28之间形成该火花塞的点火空间A,该环形空间262与顶盖28之间形成助燃空间B。
请同时参阅图4,其是图3所示顶盖28与绝缘体的连接示意图。该顶盖28包括圆形的盖顶282和设置在盖顶282下表面的与绝缘体24端部形状对应的凸棱,该凸棱为锯齿形。该凸棱将顶盖划分为中间的点火区域(图未示)和环绕点火区域的助燃区域(图未示)。该点火区域的中部具有第一通孔285,该助燃区域具有第二通孔286。该顶盖28盖设在该壳体的端部,其凸棱与绝缘体24的端部边缘贴紧,该点火区域282a与该内凹空间242对应以形成点火空间A,该助燃区域282b与该环形空间262对应以形成助燃空间B。该凸棱的锯齿形缺口形成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287。该顶盖28的第一通孔285与该点火空间A连通,该第二通孔286与该助燃空间B连通,从而实现该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分别与内燃机燃烧室的连通。
该点火空间A的容积与该助燃空间B的容积大小相异,以实现相对密闭的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之间的对流和循环。这是由于,在压缩冲程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气缸的燃烧室内气体的体积在逐步减少,引起其内气压不断增大,从而在该燃烧室和点火空间A之间、以及在燃烧室和助燃空间B之间产生压力差,进而使得混合气体从燃烧室向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推动。当混合气体由燃烧室被推进火花塞的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的瞬间,在同一个空间内产生的作用力是一样的;当如果是该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容积一致时,及当点火空间的气体通过作用力要通过第三通孔进入助燃空间时,助燃空间也会产生反作用力阻止气体进入,两个空间内的气体压力达到相同,气体就无法在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内流动。又由于气体是由燃料和空气的混合体,如果两个空间不能持续循环对流,则会降低燃烧的能效。因此,必须要使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的容积大小相异,这样体积小的空间会比体积大的空间内产生更大的压力而产生压力差,在压力差的推动下,在气体进入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的同时,二者空间之间的气体也产生流动。流动的气体更有利于空气和燃料分子的混合。
另外,内凹空间242的设置,可使得该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的体积比的大小精确确定。这是由于,该绝缘体的内凹空间可在制造绝缘体时一次一体成型,因此其尺寸及容积大小可精确确定,而在制造顶盖则需要冲铣工艺,每件都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直接由内凹空间的大小来调整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体积比,是最优的方式。
进一步,该第一通孔285和第二通孔286的孔径均大于第三通孔287。该火花塞点火后,点火空间A的混合气体首先被点燃后迅速膨胀,分别通过第一通孔285直接向压强较低的燃烧室释放及通过第三通孔287引燃助燃空间B内的混合气体;助燃空间B内的混合气体点燃后迅速膨胀,通过第二通孔286直接向燃烧室释放。由于第一通孔285和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三通孔287,所以点火空间A和助燃和空间B燃爆后的气体可更多的直接释放至燃烧室而避免在二者空间内游离。
在内燃机的进气冲程时,燃料和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同时充满燃烧室的缸体,由于缸体内的压强远大于火花塞点火端部的压强,混合气体被迅速推进至火花塞的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且该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之间的混合气体通过第三通孔287对流。
而在火花塞的脉冲点火时,点火空间A中的中心电极21和接地电极之间放电引燃电极周围的混合气体,此时点火空间A内的气体被引燃并迅速膨胀,压力迅速增大,进而推动火花通过第一通孔285向缸体方向释放。同时,该点火空间A的火花通过第三通孔287引燃助燃空间B内存储的混合气体,助燃空间B内的混合气体燃爆后迅速膨胀,其火花同时通过第二通孔286直接向缸体方向释放,使火花塞在点火冲程能较持续地提供动力。
进一步,所述顶盖与隔离壁面的内腔交接处设有一延伸金属部件;所述隔离壁面的内腔为陶瓷内壁面,所述延伸金属部件与该陶瓷内壁面相连接。通过设置在该顶盖与隔离壁面的内腔交接处的延伸金属部件,从而调整点火空间内金属和陶瓷面积比例大小,调整点火空间的工作温度,让火花塞达到设计的热值范围。由于金属散热快,陶瓷散热慢,如果需要低热值的火花塞,就要将火花塞点火空间内的温度提高,需要减少金属顶盖延伸进陶瓷空间的面积比例,金属面积减少,空间内的热量损失就会减缓,点火空间内的温度就会按设计的要求提高。如果需要高热值的火花塞,就要将火花塞点火空间的温度减少,需要增加金属顶盖延伸进陶瓷内表面的面积,金属的散热性比陶瓷散热快,点火空间内的温度就会按照设计的要求减少。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该顶盖28上的凸棱可以为非锯齿形,其与绝缘体24的端部边缘之间对应设置,并产生一定间距的缝隙。所述缝隙等同于第三通孔,该缝隙的间距小于该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孔径。或者,将所述绝缘体的端部设置为锯齿形,该绝缘体端部的锯齿形缺口形成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火花塞的中心电极21设置在壳体内,避免了出现沉积物并导致其腐蚀的情况,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其次,通过中心电极设置在绝缘体的端部设置内凹空间和金属顶盖形成的点火空间内,利用金属散热快和陶瓷散热慢,两种材料的散热性不同的的特点,在点火空间内调整金属和陶瓷的使用面积的比例,就可以精确调整火花塞工作时的热值,让中心电极和侧电极产生火花的工作温度环境达到正常工作的要求。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的要求,设计不同热值的火花塞,从而避免火花塞热值设计过低,火花塞点火空间里的温度过高而出现的炽热提前点火问题,或热值设计过高,点火空间内的温度过低而出现的燃烧不完全而积碳的问题。进一步,该火花塞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火花塞的点火效率及动力,从而提高了内燃机的燃烧效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的火花塞与实施例1的大致相同,其区别仅在于火花塞的绝缘体及点火空间A的结构构成相异。请参阅图5,其是本发明的火花塞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该火花塞30包括中心电极31、绝缘体34、绝缘套件35、壳体36和顶盖38。该绝缘体34为陶瓷绝缘体,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该中心电极31插入贯穿该绝缘体34的轴孔,并露出端部311。该绝缘套件35套设在该绝缘体34的端部,并使该中心电极31的端部311位于该绝缘套件35内。该壳体36为中空结构,套设在该绝缘体34的表面,该绝缘套件35位于绝缘体34和壳体36之间,且该壳体36与绝缘体34及绝缘套件35之间形成一环形空间362。该顶盖38盖设在该壳体36的端部,并与该绝缘套件35的端部边缘贴紧。接地电极(图未示)设置在顶盖上,与中心电极31的端部311之间形成具有火花放电间隙的点火端部。从而,该绝缘套件35的内腔与顶盖38之间形成该火花塞的点火空间A,该环形空间362与顶盖38之间形成助燃空间B。
请参阅图6和图7,其中,图6为绝缘套件3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绝缘套件35与绝缘体34和顶盖28的连接示意图。
所述绝缘套件35为中空圆台状,一端为窄口端352,一端为宽口端353;所述绝缘套件35套设在绝缘体34的端部上,且该绝缘套件35的窄口端352与该绝缘体34固定连接,该宽口端353与所述顶盖28紧贴;在该该绝缘套件的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三通孔351。所述绝缘套件35可以单独制作,再将其固定到所述绝缘体上,也可以与所述绝缘体一体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套件与所述绝缘体是一体成型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该绝缘套件35对该中心电极31的端部进行包围,可以避免出现沉积物并导致其腐蚀的情况,并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同时,由该绝缘套件35和顶盖38直接的配合,形成了一在该绝缘套件34的内腔与顶盖38之间的点火空间A,该环形空间362与顶盖38之间的助燃空间B。
点火空间A的容积与该助燃空间B的容积大小相异,可实现相对密闭的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之间的对流和循环。因此,为了精确调整点火空间A和助燃空间B之间的大小,通过绝缘套件可以进行精确调节。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实施例,所述绝缘套件为中空圆柱状;所述绝缘套件套设在绝缘体上,且该绝缘套件的一端与该绝缘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该顶盖紧贴;所述第三通孔设置在该绝缘套件的侧面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的火花塞与实施例1的大致相同,其区别仅在于顶盖的盖顶结构相异。
请同时参阅图8,其为本实施例的盖顶的俯视图,所述盖顶481中心设有第一通孔285,所述接地电极设置在该第一通孔285的中心,并与该中心电极正对。所述第一通孔285的边缘底部设有凸棱(图未示),所述凸棱与绝缘体的端部边缘紧贴。所述第一通孔285与盖顶481的边缘之间设有多个第二通孔286,所述第一通孔285与该点火空间A连通,所述第二通孔286与该助燃空间B连通。
所述接地电极通过至少一连接杆4823与该盖顶481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接地电极通过三根连杆4823与该盖顶481连接,将该第一通孔285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区域。
请参阅图9,其为为本实施例的盖顶的立体图。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改进,所述每个连杆4823为扇叶形。
当该火花塞点火后,点火空间A的混合气体首先被点燃后迅速膨胀,分别通过第一通孔285直接向压强较低的燃烧室释放及通过第三通孔287引燃助燃空间B内的混合气体;助燃空间B内的混合气体点燃后迅速膨胀,通过第二通孔286直接向燃烧室释放。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将该顶盖28的盖顶482进行优化设计。通过使用连杆4823的将作第一通孔285划分为多个区域,方便于在制造过程中的孔径大小的调整。其次,将每个连杆4823设置为扇叶形,可以引导在引火通道的火花气流向燃烧室释放时形成涡旋气流,以进一步提高火花释放的效率。
另外,作为本实施例的变形,所述圆环内部可以不设置第一连杆,将整个圆环内部作为第一通孔,也可以任意增加第一连杆,在该圆环内部形成多个第一通孔。
本发明上述分割插件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各实施例中的结构特征可合理交叉结合使用,以适用不同型号的火花塞。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Claims (10)

1.一种火花塞,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体,其具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该绝缘体的端部设有一环形的隔离壁面,该隔离壁面形成中空的内腔;
——中心电极,其插入贯穿该绝缘体的轴孔,且其端部位于所述隔离壁面的内腔中;
——壳体,其为中空柱状,该壳体套设在该绝缘体表面;该绝缘体和壳体之间形成一环绕该隔离壁面的环形空间;该环绕空间与该隔离壁面的内腔连通;
——顶盖,其盖设在该壳体的端部,并与该绝缘体端部的隔离壁面的顶端边缘贴紧;所述隔离壁面的内腔与该顶盖之间形成该火花塞的点火空间,该环形空间与顶盖之间形成助燃空间;所述顶盖上在点火空间区域设有第一通孔,在助燃空间区域设有第二通孔;
——接地电极,其设置在顶盖上,并与中心电极的端部之间形成具有火花放电间隙的点火端部;
该接地电极设置在该顶盖的第一通孔的内壁上;
或者,该接地电极设置在顶盖的第一通孔的内壁向点火空间内壁延伸的端部上;
或者,该接地电极设置在该第一通孔的中心并与该中心电极正对,该接地电极通过至少一连接杆与该顶盖连接;
或者,该接地电极设置在该第一通孔的中心并与该中心电极正对,且该接地电极向点火空间内延伸,并通过至少一连接杆与该顶盖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端部挖设有一内凹空间,由该内凹空间的侧壁形成所述隔离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的端部套设有一绝缘套件,由该绝缘套件形成所述隔离壁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件为中空圆台状,一端为窄口端,一端为宽口端;所述绝缘套件套设在绝缘体上,且该绝缘套件的窄口端与该绝缘体固定连接,该宽口端与所述顶盖紧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件为中空圆柱状;所述绝缘套件套设在绝缘体上,且该绝缘套件的一端与该绝缘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该顶盖紧贴。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一盖顶和设置在该盖顶下表面且与该绝缘体隔离壁面顶端形状对应的凸棱;所述凸棱为锯齿形,该凸棱的锯齿形缺口形成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或所述绝缘体的端部为锯齿形,该绝缘体端部的锯齿形缺口形成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第三通孔分别小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一盖顶和设置在该盖顶下表面且与该绝缘体隔离壁面顶端形状对应的凸棱;所述凸棱与该绝缘体边缘之间具有缝隙,该缝隙形成连通点火空间和助燃空间的第三通孔;所述缝隙的间距分别小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孔径。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套件与该绝缘体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电极通过至少二连杆与该顶盖连接,所述每个连杆为扇叶形,将该第一通孔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火花塞,其特在于:所述顶盖与隔离壁面的内腔交接处设有一延伸金属部件;所述隔离壁面的内腔为一陶瓷内壁面,所述延伸金属部件与该陶瓷内壁面相连接。
CN201410520998.8A 2014-09-30 2014-09-30 一种火花塞 Active CN1055296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0998.8A CN105529616B (zh) 2014-09-30 2014-09-30 一种火花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20998.8A CN105529616B (zh) 2014-09-30 2014-09-30 一种火花塞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9616A CN105529616A (zh) 2016-04-27
CN105529616B true CN105529616B (zh) 2017-07-25

Family

ID=55771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20998.8A Active CN105529616B (zh) 2014-09-30 2014-09-30 一种火花塞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2961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73321B2 (ja) * 2016-09-13 2018-08-15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53711A2 (en) * 2007-10-23 2009-04-29 Technicka Univerzita V Liberci Spark plug
CN103956654A (zh) * 2014-05-09 2014-07-30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CN203826769U (zh) * 2014-01-29 2014-09-10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CN204205284U (zh) * 2014-09-30 2015-03-11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053711A2 (en) * 2007-10-23 2009-04-29 Technicka Univerzita V Liberci Spark plug
CN203826769U (zh) * 2014-01-29 2014-09-10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CN103956654A (zh) * 2014-05-09 2014-07-30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CN204205284U (zh) * 2014-09-30 2015-03-11 张蝶儿 一种火花塞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9616A (zh)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0314A1 (en) Ignition plug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204205284U (zh) 一种火花塞
CN104767123B (zh) 一种火花塞
CN103746291B (zh) 一种火花塞
CN107046230B (zh) 多点火花塞和多点火花塞的制造方法
CN103956654B (zh) 一种火花塞
CN104752957B (zh) 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JP6337877B2 (ja) 内燃機関の燃焼室構造
CN203218710U (zh) 一种高效点火的火花塞
CN203434440U (zh) 一种火花塞
CN204597221U (zh) 一种火花塞
CN105529616B (zh) 一种火花塞
CN103259195B (zh) 一种高效点火的火花塞
CN204633129U (zh) 串联间隙多点放电火花塞
CN106549307B (zh) 一种火花塞
CN212154964U (zh) 一种气缸盖结构及汽油机
US20170005456A1 (en) High Efficiency Spark Plug
CN106549303B (zh) 一种火花塞
RU74524U1 (ru) Свеча зажигания
CN106549304B (zh) 一种火花塞
CN204012190U (zh) 一种火花塞
CN205070158U (zh) 一种火花塞
CN109253018A (zh) 具有多阳极结构的双放电模式等离子体点火器的点火方法
CN109253025A (zh) 具有偏心双阳极结构的双放电模式等离子体点火器
CN203119293U (zh) 一种火花塞及其导火单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