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15099A -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15099A
CN105515099A CN201510916786.6A CN201510916786A CN105515099A CN 105515099 A CN105515099 A CN 105515099A CN 201510916786 A CN201510916786 A CN 201510916786A CN 105515099 A CN105515099 A CN 1055150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connects
pole
electric capacit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167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15099B (zh
Inventor
李远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ong L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lou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lou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lou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1678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1509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15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5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15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150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026
    • H02J7/00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RFID无线射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电池充电管理单元连接电池组单元,电池组单元分别连接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电池切换单元,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连接MCU检测及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连接有声光报警单元,电池切换单元连接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连接防电流反灌单元,防电流反灌单元连接UHF读写器,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四点问题,并且提出限流保护、双电池供电系统中防止电池互充电以及电池低电后防止再放电保护等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无线射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RFID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感受到了RFID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很多场合下都使用到RFID手持终端,但是有些场合使用者不方便操作手持终端,再加之手持终端性能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场景中需要使用到固定式的RFID读写器。所谓固定式读写器就是读写器与天线都是固定的,一般都是标签在移动,这种使用场景一般都采用直流适配器就可以满足读写器的电源问题。但是有些使用场景需要读写器和天线是移动的,这时使用直流适配器供电就不太现实。一般就采用电池直接给读写器供电。
上述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读写器的续航问题,现在有的技术都是直接拿一个电压匹配的电池包直接给读写器供电。在智能仓储、货物盘点等使用场合需要读写器长时间处于高功率读卡状态,工作电流较大,一块电池的续航时间有限。
2、电池状况的指示,现有技术都是直接将电池接入读写器,读写器启动工作,电池的电量状况用户无法知道,一般读写器自带的电源指示灯是唯一的电源指示,只要电池的电压在读写器的工作电压范围内,该指示灯都会正常指示。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如果电池剩余电量只有20%,上电后读写器也可以正常工作,但是用户在使用很短的时间,系统就无法继续工作,这种情况在使用中经常出现。原因在于用户不知道电池的状况所致。
3、电池的充放电管理不合理,现有方案由于用户不知道电池电量,有时电池剩余电量很多,有时剩余电量不足,有时甚至出现电池严重过放。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和电能的利用率。
4、如读写器出现短路故障或者其他故障,导致电池长时间大电流放电,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出现这种情况,用户无法快速知道读写器异常,也没有任何保措施,存在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电池供电系统中防止电池互充电以及电池低电后防止再放电保护的供电管理方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包括电池充电管理单元、电池组单元、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声光报警单元、电池切换单元、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防止电流反灌单元以及UHF读写器,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配合设有充电器,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连接电池组单元,所述电池组单元设有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所述电池组单元分别连接、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电池切换单元,所述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连接MCU检测及控制单元,所述MCU检测及控制单元连接有声光报警单元,所述电池切换单元连接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所述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连接防电流反灌单元,防电流反灌单元连接UHF读写器,其中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和防电流反灌单元设有两组。电池充电管理单元由机械开关实现,用户可根据系统提示电池的电量情况,选择为几号电池充电。电池组单元为用户选择的满足读写器工作的电池组以及电池充电器。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是实现电池低电后防止电池再放电和防止MCU自耗电的功能。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实现电池状况的监控和电池充放电管理功能。声光报警单元实现电池电量的明确指示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的指示与告警。电池切换单元为系统检测到电池电量后告知用户切换电池供电。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实现读写器异常导致电池大电流放电时的保护功能。防止电流反灌单元实现防止双电池之间互充电与两块电池反复切换。UHF读写器为本系统的负载单元。
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组单元设置在同一电路中,该电路包括:充电器接入接口、第一开关、第一电池、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电池、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二开关、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和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所述充电器接入接口连接第一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池的负极分别连接地和第一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池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的负极分别连接地和第二稳压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池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
所述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电路包括:第三肖特基二极管、第四肖特基二极管、开关电源芯片、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八电容、第五稳压二极管、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二N型MOS管、第十二电容、第十八电阻、第十三电容、第四光耦器件、第十四电容、第十九电阻、poweron信号端、第六肖特基二极管、第一电感、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和第十一电容,所述开关电源芯片设有6个管脚且第一管脚为Vin+接口、第二管脚为OUTPUT接口、第三管脚和第六管脚接地接口、第四管脚为feedback接口、第五管脚为ON/OFF接口,所述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连接第三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连接第四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肖特基二极管和第四肖特基二极管的负极均连接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一管脚,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五管脚分别连接第十电容的正极、第二N型MOS管的D极、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负极与第二N型MOS管的S极接地,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一管脚,所述第二N型MOS管的G极分别连接第九电容的正极、第十二电容的正极、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四光耦器件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所述第九电容的负极连接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一管脚,所述第十二电容的负极和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光耦器件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分别连接第五稳压二极管的正极和第十三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五稳压二极管的负极连接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一管脚,所述第十三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光耦器件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十四电容的正极,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poweron信号端,所述第四光耦器件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四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二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第六肖特基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和VCC,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电源芯片的第四管脚和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VCC连接第十一电容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容的负极、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第六肖特基二极管的正极、开关电源芯片的第三和第六管脚接地。
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包括复位电路、电量采样电路和控制电路;
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和复位线,所述VCC分别连接第一电容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的负极和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复位线;
所述电量采样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二光耦器件、第三光耦器件、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一电量采集线、第二电量采集线、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六电容和第七电容,所述VCC分别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光耦器件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光耦器件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光耦器件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光耦器件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光耦器件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所述第三光耦器件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十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所述第二光耦器件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通过第一电量采集线分别连接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六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三光耦器件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通过第二电量采集线分别连接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七电容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第六电容的负极、第七电容的负极接地;
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五电容、第一晶振、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所述单片机包括20个管脚,其中第十二管脚连接第一电量采集线、第十三管脚连接第二电量采集线、第十四管脚分别连接第五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六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五管脚连接ALARM线、第十八管脚连接poweron信号端、第五管脚连接第一晶振的第一端、第四管脚连接第一晶振的第二端、第一管脚连接复位线、第二十管脚连接VCC,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VCC-OUT,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的正极,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的负极,所述第一晶振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一晶振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二十管脚连接第四电容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的负极、第三电容的负极和第四电容的负极接地。
所述声光报警单元电路包括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喇叭、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三电阻,所述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分别连接单片机的第十九、六、七、八、九、十一管脚,所述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喇叭的输入端,所述喇叭的输出端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的C极,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B极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ALARM线,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E极接地。
所述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包括第一限流保护电路和第二限流保护电路,所述第一限流保护电路包括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电阻、第十五电容、第十三稳压二极管、第五NPN型三极管、第四P型MOS管、第三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分别连接第十八电阻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三PNP型三极管的E极,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三稳压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四P型MOS管的D极,所述第四P型MOS管的S极连接第十五电容的正极和LINE-IN1线,所述第十五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第三PNP型三极管的C极和第四P型MOS管的G极连接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PNP型三极管的B极、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和第十三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的C极,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B极分别连接第二十四、二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线,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E极和第二十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限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电阻、第十六电容、第十五稳压二极管、第七NPN型三极管、第九P型MOS管、第八PNP型三极管,所述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分别连接第三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一端和第八PNP型三极管的E极,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第十五稳压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九P型MOS管的D极,所述第九P型MOS管的S极连接第十六电容的正极和LINE-IN2线,所述第十六电容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二端、第八PNP型三极管的C极和第九P型MOS管的G极连接第二十九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八PNP型三极管的B极、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第二端和第十五稳压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二十八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七NPN型三极管的C极,所述第七NPN型三极管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三十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电阻的第二端连接OUTPUT2-EN线,所述第七NPN型三极管的E极和第三十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一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和第二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
所述第一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第十六二极管、第三十三电阻、第十一NPN型三极管、第三十四、三十五电阻,所述第一继电器设有六个端口,第一继电器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内接线圈,第一继电器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关选择连接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LINE-IN1线,所述第四端口连接VCC-OUT,所述第一端口连接VCC,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六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二极管的负极连接VCC,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NPN型三极管的C极,所述第十一NPN型三极管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四、三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所述第十一NPN型三极管的E极和第三十五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第十七二极管、第三十七电阻、第十NPN型三极管、第三十八、三十六电阻,所述第二继电器设有六个端口,第一继电器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内接线圈,第一继电器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关选择连接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LINE-IN1线,所述第四端口连接VCC-OUT,所述第一端口连接VCC,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七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三十七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VCC,所述第三十七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十NPN型三极管的C极,所述第十NPN型三极管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八、三十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八电阻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所述第十NPN型三极管的E极和第三十六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的四点问题,并且提出限流保护、双电池供电系统中防止电池互充电以及电池低电后防止再放电保护等方法,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原理框图;
图2为电池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组单元电路图;
图3为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电路图;
图4为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复位电路图;
图5为MCU检测及控制单元电量采样电路图;
图6为MCU检测及控制单元控制电路图;
图7为声光报警单元电路图;
图8为第一限流保护电路图;
图9为第二限流保护电路;
图10为第一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图;
图11为第二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11所示,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包括电池充电管理单元、电池组单元、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声光报警单元、电池切换单元、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防止电流反灌单元以及UHF读写器,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配合设有充电器,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连接电池组单元,所述电池组单元设有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所述电池组单元分别连接、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电池切换单元,所述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连接MCU检测及控制单元,所述MCU检测及控制单元连接有声光报警单元,所述电池切换单元连接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所述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连接防电流反灌单元,防电流反灌单元连接UHF读写器,其中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和防电流反灌单元设有两组。电池充电管理单元由机械开关实现,用户可根据系统提示电池的电量情况,选择为几号电池充电。电池组单元为用户选择的满足读写器工作的电池组以及电池充电器。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是实现电池低电后防止电池再放电和防止MCU自耗电的功能。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实现电池状况的监控和电池充放电管理功能。声光报警单元实现电池电量的明确指示以及系统的运行状态的指示与告警。电池切换单元为系统检测到电池电量后告知用户切换电池供电。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实现读写器异常导致电池大电流放电时的保护功能。防止电流反灌单元实现防止双电池之间互充电与两块电池反复切换。UHF读写器为本系统的负载单元。
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组单元设置在同一电路中,该电路包括:充电器接入接口(J1)、第一开关(SW1)、第一电池(BATTERY1)、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电池(BATTERY2)、第二稳压二极管(D2)、第二开关(SW2)、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和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所述充电器接入接口(J1)连接第一开关(SW1)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SW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池(BATTERY1)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池(BATTERY1)的负极分别连接地和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电池(BATTERY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BATTERY1)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SW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SW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所述第一开关(SW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池(BATTERY2)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BATTERY2)的负极分别连接地和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电池(BATTERY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池(BATTERY2)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SW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SW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J1为充电器接入接口,SW1为选择为1号或者2号电池充电的开关。具体选择为几号电池充电,可根据系统检测电池的状况后进行选择。Battery1为一号电池,Battery2为二号电池。D1、D2为稳压二级管,用于防止充电器故障输出高压而损坏电池。SW2是选择几号电池为系统供电开关。
所述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电路包括: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开关电源芯片(U5)、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八电容(C8)、第五稳压二极管(D5)、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二N型MOS管(Q2)、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三电容(C13)、第四光耦器件(U4)、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九电阻(R19)、poweron信号端(POWERON)、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第一电感(L1)、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一电容(C11),所述开关电源芯片(U5)设有6个管脚且第一管脚为Vin+接口、第二管脚为OUTPUT接口、第三管脚和第六管脚接地接口、第四管脚为feedback接口、第五管脚为ON/OFF接口,所述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连接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连接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和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的负极均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五管脚分别连接第十电容(C10)的正极、第二N型MOS管(Q2)的D极、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C10)的负极与第二N型MOS管(Q2)的S极接地,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第二N型MOS管(Q2)的G极分别连接第九电容(C9)的正极、第十二电容(C12)的正极、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第四光耦器件(U4)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负极和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光耦器件(U4)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分别连接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和第十三电容(C13)的正极,所述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第十三电容(C13)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光耦器件(U4)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和第十四电容(C14)的正极,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连接poweron信号端(POWERON),所述第四光耦器件(U4)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四电容(C14)的负极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二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和VCC,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四管脚和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所述VCC连接第十一电容(C11)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负极、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的正极、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三和第六管脚接地。BATT1、BATT2为电池正极网络节点;D3、D4为肖特基二极管,该器件单向导通、按照上图的设计方式,能够防止两块电池互充电;U6为开关电源,负责给MCU系统供电,与L1、C11、D6构成开关电源输出回路,R16、R17的分压后的反馈电压用于调整输出电压VCC的电压值。U6的第五脚为使能信号,低电平有效。电池接入后,如电池电压高与设计的放电阀值时,电池电压经R14、C9、C12分压后,Q2栅极电压达到启动电压,使得U6输出使能,输出设计所需VCC;UHF读写器工作时的功放是开关型,导致系统负载的波动较大,从而导致电池的电压波动加大。电池电压的波动可能会导致Q2截止,整个系统将停止工作,当电池电压恢复后,系统又能启动,这样很难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添加图2中的D5、U4等部分电路,当MCU启动后并检测到电池电量能够满足系统运行的情况下,由MCU将POWER_ON信号置高,U4光耦器件启动,将Q2的栅极电压维持再启动电压之上。D5是稳压二极管,保证电池电压波动情况下保证Q2能够稳定的导通。
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包括复位电路、电量采样电路和控制电路;
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和复位线,所述VCC分别连接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复位线(RST);
所述电量采样电路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光耦器件(U2)、第三光耦器件(U3)、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量采集线(BAT1)、第二电量采集线(BAT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VCC分别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光耦器件(U2)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光耦器件(U2)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光耦器件(U3)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光耦器件(U3)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光耦器件(U2)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所述第三光耦器件(U3)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所述第二光耦器件(U2)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通过第一电量采集线(BAT1)分别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和第六电容(C6)的正极,所述第三光耦器件(U3)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通过第二电量采集线(BAT2)分别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第七电容(C7)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负极、第七电容(C7)的负极接地;
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U1)、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电容(C5)、第一晶振(Y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所述单片机(U1)包括20个管脚,其中第十二管脚连接第一电量采集线(BAT1)、第十三管脚连接第二电量采集线(BAT2)、第十四管脚分别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十五管脚连接ALARM线(ALARM)、第十八管脚连接poweron信号端(POWERON)、第五管脚连接第一晶振(Y1)的第一端、第四管脚连接第一晶振(Y1)的第二端、第一管脚连接复位线(RST)、第二十管脚连接VCC,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VCC-OUT,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正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负极,所述第一晶振(Y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极,所述第一晶振(Y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正极,所述第二十管脚连接第四电容(C4)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和第四电容(C4)的负极接地。
U1为51系列的单片机,负责电池电量采样、输出电压采用、系统启动关闭控制、声光指示告警等功能。电池电量采集方案采用U2、U3光耦隔离,防止电池低电时系统未启动的情况下通过IO口漏电。当图2中正常输出VCC时,U1、U2、U3同时启动,MCU首先通过BAT1、BAT2采集两块电池的电量,并通过声光提示系统显示。如果接入电池电量满足设计阀值,则通过控制OUTPUT1_EN、OUTPUT1_EN信号的电平启动UHF读写器。
所述声光报警单元电路包括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D7、D8、D9、D10、D11、D1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喇叭(SPEAKER)、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D7、D8、D9、D10、D11、D12)的负极分别连接单片机的第十九、六、七、八、九、十一管脚,所述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D7、D8、D9、D10、D11、D12)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喇叭(SPEAKER)的输入端,所述喇叭(SPEAKER)的输出端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C极,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B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ALARM线(ALARM),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E极接地。D8、D9、D10、D11、D12是发光二极管,当电池电量大于总容量的20%时,上述五颗发光二极全亮,以20%为步进依次调整亮灯的数量来指示电池电量。当电量低20%时,只点亮一颗LED灯并闪烁,当电量低于10%时,一颗LED快闪的同时置高ALARM信号驱动蜂鸣器。D7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指示灯,当MCU检测到输出电压VCC_OUT符合设计指标时,D7会常亮指示系统正常运行,如果MCU检测到VCC_OUT不符合设计指标,则D7会出现闪烁指示系统异常。
所述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包括第一限流保护电路和第二限流保护电路,所述第一限流保护电路包括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电阻(R18、R19、R20、R21、R22、R23、R24、R25)、第十五电容(C15)、第十三稳压二极管(D13)、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四P型MOS管(Q4)、第三PNP型三极管(Q3),所述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分别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和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E极,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第十三稳压二极管(D13)的负极和第四P型MOS管(Q4)的D极,所述第四P型MOS管(Q4)的S极连接第十五电容(C15)的正极和LINE-IN1线(LINE-IN1),所述第十五电容(C15)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21)的第二端、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C极和第四P型MOS管(Q4)的G极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B极、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和第十三稳压二极管(D13)的正极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C极,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B极分别连接第二十四、二十五电阻(R24、R25)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线(OUTPUT1-EN),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E极和第二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限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电阻(R26、R27、R28、R29、R30、R31、R32、R3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五稳压二极管(D15)、第七NPN型三极管(Q7)、第九P型MOS管(Q9)、第八PNP型三极管(Q8),所述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分别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一端、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一端和第八PNP型三极管(Q8)的E极,所述第三十一电阻(Q3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第十五稳压二极管(D15)的负极和第九P型MOS管(Q9)的D极,所述第九P型MOS管(Q9)的S极连接第十六电容(C16)的正极和LINE-IN2线(LINE-IN2),所述第十六电容(C16)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三十三电阻(C33)的第二端、第八PNP型三极管(Q8)的C极和第九P型MOS管(Q9)的G极连接第二十九电阻(29)的第一端,所述第八PNP型三极管(Q8)的B极、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和第十五稳压二极管(D15)的正极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二端连接第七NPN型三极管(Q7)的C极,所述第七NPN型三极管(Q7)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三十二电阻(R30、R3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端连接OUTPUT2-EN线(OUTPUT2-EN),所述第七NPN型三极管(Q7)的E极和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二端接地。MCU检测系统检测到电池剩余电量大于设计阀值,OUTPUT1_EN或者OUTPUT2_EN信号置高,Q4的栅极置低,Q4导通实现开关功能。限流保护电路是通过二极管Q3、精密电阻R18以及电阻R19、R20、R22、稳压二极管D13以及MOS管Q4等器件构成。当电路出现故障导致电路电流超过设计的阀值时,精密电阻R18两端的压降会升高,当R18两端压差与R20两端压差之和超过Q3的Vbe时,Q3的发射极与集电极导通。当Q3的发射极与集电极导通时,Q4的栅极被拉高,此时Q4的沟道关闭,实现过流保护。当电路干路电流减小到Vbe以内是,Q3的集电极与发射极关闭,导致Q4的栅极又被拉低,Q4的沟道自动导通。从而实现不掉电自恢复功能。D13是稳压二极管,R20和R19串联后与D13并联,当电路启动后,D13反向击穿,将R20与R19串联后两端的电压嵌位在稳定的电压值。当输入电压变化时,D3两端的电压变化很小,保证了采用的准确性。因此D13的作用非常重要,扩大了输入电压的容差范围,同时确保了采样的精度。
所述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一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和第二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
所述第一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LS1)、第十六二极管(D16)、第三十三电阻(R30)、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第三十四、三十五电阻(R34、R35),所述第一继电器(LS1)设有六个端口,第一继电器(LS1)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内接线圈,第一继电器(LS1)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关选择连接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LINE-IN1线(LINE-IN1),所述第四端口连接VCC-OUT,所述第一端口连接VCC,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六二极管(D16)的正极和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二极管(D16)的负极连接VCC,所述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的C极,所述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四、三十五电阻(R34、R35)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所述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的E极和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LS2)、第十七二极管(D17)、第三十七(R37)电阻、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第三十八、三十六电阻(R38、R36),所述第二继电器(LS2)设有六个端口,第一继电器(LS2)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内接线圈,第一继电器(LS2)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关选择连接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LINE-IN1线,所述第四端口连接VCC-OUT,所述第一端口连接VCC,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七二极管(D17)的正极和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VCC,所述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端连接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的C极,所述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八、三十六电阻(R38、R36)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八电阻(R38)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所述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的E极和第三十六电阻(R36)的第二端接地。
当OUTPUT_EN1或者OUTPUT_EN2置高后,继电器LS1或者LS2闭合,选择一块电池为UHF读写器供电。此电路设计的目的还在与双电池系统中电池互充电的问题。比如UHF读写器当前工作选用的是一号电池,VCC_OUT节点会通过二号电池的限流电路反灌到二号电池,如果一号电池的电压高压二号电池,就会出现两块电池互充电情况。增加此处电路及可解决该问题。
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最佳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充电管理单元、电池组单元、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声光报警单元、电池切换单元、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防止电流反灌单元以及UHF读写器,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配合设有充电器,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连接电池组单元,所述电池组单元设有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所述电池组单元分别连接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MCU检测及控制单元、电池切换单元,所述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连接MCU检测及控制单元,所述MCU检测及控制单元连接有声光报警单元,所述电池切换单元连接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所述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连接防电流反灌单元,防电流反灌单元连接UHF读写器,其中限流保护及开关电路和防电流反灌单元设有两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电管理单元和电池组单元设置在同一电路中,该电路包括:充电器接入接口(J1)、第一开关(SW1)、第一电池(BATTERY1)、第一稳压二极管(D1)、第二电池(BATTERY2)、第二稳压二极管(D2)、第二开关(SW2)、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和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所述充电器接入接口(J1)连接第一开关(SW1)的输入端,所述第一开关(SW1)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池(BATTERY1)的正极,所述第一电池(BATTERY1)的负极分别连接地和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正极,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电池(BATTERY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池(BATTERY1)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SW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SW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所述第一开关(SW1)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池(BATTERY2)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BATTERY2)的负极分别连接地和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所述第二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电池(BATTERY2)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电池(BATTERY2)的正极连接第二开关(SW2)的输入端,所述第二开关(SW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启动方式控制单元电路包括: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开关电源芯片(U5)、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八电容(C8)、第五稳压二极管(D5)、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二N型MOS管(Q2)、第十二电容(C12)、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三电容(C13)、第四光耦器件(U4)、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九电阻(R19)、poweron信号端(POWERON)、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第一电感(L1)、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和第十一电容(C11),所述开关电源芯片(U5)设有6个管脚且第一管脚为Vin+接口、第二管脚为OUTPUT接口、第三管脚和第六管脚接地接口、第四管脚为feedback接口、第五管脚为ON/OFF接口,所述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连接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连接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第三肖特基二极管(D3)和第四肖特基二极管(D4)的负极均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五管脚分别连接第十电容(C10)的正极、第二N型MOS管(Q2)的D极、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C10)的负极与第二N型MOS管(Q2)的S极接地,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第二N型MOS管(Q2)的G极分别连接第九电容(C9)的正极、第十二电容(C12)的正极、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和第四光耦器件(U4)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所述第九电容(C9)的负极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第十二电容(C12)的负极和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光耦器件(U4)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分别连接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正极和第十三电容(C13)的正极,所述第五稳压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一管脚,所述第十三电容(C13)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四光耦器件(U4)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和第十四电容(C14)的正极,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连接poweron信号端(POWERON),所述第四光耦器件(U4)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和第十四电容(C14)的负极接地,所述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二管脚分别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的负极,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和VCC,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四管脚和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所述VCC连接第十一电容(C11)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容(C11)的负极、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第六肖特基二极管(D6)的正极、开关电源芯片(U5)的第三和第六管脚接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MCU检测及控制单元包括复位电路、电量采样电路和控制电路;
所述复位电路包括第一电容、第三二极管、第四电阻和复位线,所述VCC分别连接第一电容(C1)的正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所述第一电容(C1)的负极和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复位线(RST);
所述电量采样电路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光耦器件(U2)、第三光耦器件(U3)、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一电量采集线(BAT1)、第二电量采集线(BAT2)、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VCC分别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和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光耦器件(U2)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二光耦器件(U2)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光耦器件(U3)的发光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三光耦器件(U3)的发光二极管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光耦器件(U2)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所述第三光耦器件(U3)的光敏三极管的C极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所述第二光耦器件(U2)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通过第一电量采集线(BAT1)分别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和第六电容(C6)的正极,所述第三光耦器件(U3)的光敏三极管的E极通过第二电量采集线(BAT2)分别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和第七电容(C7)的正极,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第六电容(C6)的负极、第七电容(C7)的负极接地;
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U1)、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五电容(C5)、第一晶振(Y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所述单片机(U1)包括20个管脚,其中第十二管脚连接第一电量采集线(BAT1)、第十三管脚连接第二电量采集线(BAT2)、第十四管脚分别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十五管脚连接ALARM线(ALARM)、第十八管脚连接poweron信号端(POWERON)、第五管脚连接第一晶振(Y1)的第一端、第四管脚连接第一晶振(Y1)的第二端、第一管脚连接复位线(RST)、第二十管脚连接VCC,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VCC-OUT,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正极,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第五电容(C5)的负极,所述第一晶振(Y1)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正极,所述第一晶振(Y1)的第二端连接第三电容(C3)的正极,所述第二十管脚连接第四电容(C4)的正极,所述第二电容(C2)的负极、第三电容(C3)的负极和第四电容(C4)的负极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光报警单元电路包括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D7、D8、D9、D10、D11、D12)、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喇叭(SPEAKER)、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三电阻(R3),所述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D7、D8、D9、D10、D11、D12)的负极分别连接单片机的第十九、六、七、八、九、十一管脚,所述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发光二极管(D7、D8、D9、D10、D11、D12)的正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VCC,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喇叭(SPEAKER)的输入端,所述喇叭(SPEAKER)的输出端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C极,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B极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连接ALARM线(ALARM),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E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保护及开关单元包括第一限流保护电路和第二限流保护电路,所述第一限流保护电路包括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电阻(R18、R19、R20、R21、R22、R23、R24、R25)、第十五电容(C15)、第十三稳压二极管(D13)、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四P型MOS管(Q4)、第三PNP型三极管(Q3),所述第一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1)分别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一端、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和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E极,所述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第十三稳压二极管(D13)的负极和第四P型MOS管(Q4)的D极,所述第四P型MOS管(Q4)的S极连接第十五电容(C15)的正极和LINE-IN1线(LINE-IN1),所述第十五电容(C15)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21)的第二端、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C极和第四P型MOS管(Q4)的G极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B极、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和第十三稳压二极管(D13)的正极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C极,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B极分别连接第二十四、二十五电阻(R24、R25)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线(OUTPUT1-EN),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E极和第二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限流保护电路包括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电阻(R26、R27、R28、R29、R30、R31、R32、R33)、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五稳压二极管(D15)、第七NPN型三极管(Q7)、第九P型MOS管(Q9)、第八PNP型三极管(Q8),所述第二电池正极网络节点(BATT2)分别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一端、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一端和第八PNP型三极管(Q8)的E极,所述第三十一电阻(Q3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第十五稳压二极管(D15)的负极和第九P型MOS管(Q9)的D极,所述第九P型MOS管(Q9)的S极连接第十六电容(C16)的正极和LINE-IN2线(LINE-IN2),所述第十六电容(C16)的负极接地,所述第三十三电阻(C33)的第二端、第八PNP型三极管(Q8)的C极和第九P型MOS管(Q9)的G极连接第二十九电阻(29)的第一端,所述第八PNP型三极管(Q8)的B极、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和第十五稳压二极管(D15)的正极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二端连接第七NPN型三极管(Q7)的C极,所述第七NPN型三极管(Q7)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三十二电阻(R30、R3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端连接OUTPUT2-EN线(OUTPUT2-EN),所述第七NPN型三极管(Q7)的E极和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二端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一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和第二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
所述第一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一继电器(LS1)、第十六二极管(D16)、第三十三电阻(R30)、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第三十四、三十五电阻(R34、R35),所述第一继电器(LS1)设有六个端口,第一继电器(LS1)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内接线圈,第一继电器(LS1)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关选择连接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LINE-IN1线(LINE-IN1),所述第四端口连接VCC-OUT,所述第一端口连接VCC,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六二极管(D16)的正极和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二极管(D16)的负极连接VCC,所述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二端连接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的C极,所述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四、三十五电阻(R34、R35)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所述第十一NPN型三极管(Q11)的E极和第三十五电阻(R35)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防止电流反灌单元电路包括第二继电器(LS2)、第十七二极管(D17)、第三十七(R37)电阻、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第三十八、三十六电阻(R38、R36),所述第二继电器(LS2)设有六个端口,第一继电器(LS2)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内接线圈,第一继电器(LS2)的第三端口通过开关选择连接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三端口连接LINE-IN1线,所述第四端口连接VCC-OUT,所述第一端口连接VCC,所述第二端分别连接第十七二极管(D17)的正极和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七二极管(D17)的负极连接VCC,所述第三十七电阻(R37)的第二端连接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的C极,所述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的B极分别连接第三十八、三十六电阻(R38、R36)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八电阻(R38)的第二端连接OUTPUT1-EN,所述第十NPN型三极管(Q10)的E极和第三十六电阻(R36)的第二端接地。
CN201510916786.6A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Active CN1055150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16786.6A CN105515099B (zh)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16786.6A CN105515099B (zh)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5099A true CN105515099A (zh) 2016-04-20
CN105515099B CN105515099B (zh) 2018-05-11

Family

ID=55722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16786.6A Active CN105515099B (zh) 2015-12-10 2015-12-10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150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4631A (zh) * 2017-11-09 2018-03-23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防电池静态漏电电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0003A (en) * 1993-04-21 1995-09-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supply control system for a portable data processor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CN203026980U (zh) * 2012-12-12 2013-06-26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提示装置及充电电池电路
CN104539000A (zh) * 2014-12-08 2015-04-22 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电池包锂电工具放电控制电路及割草机
CN105048621A (zh) * 2015-04-01 2015-11-11 深圳市科陆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fid手持终端及其双电池供电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50003A (en) * 1993-04-21 1995-09-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wer-supply control system for a portable data processor and method for driving the same
CN203026980U (zh) * 2012-12-12 2013-06-26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提示装置及充电电池电路
CN104539000A (zh) * 2014-12-08 2015-04-22 惠州市蓝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多电池包锂电工具放电控制电路及割草机
CN105048621A (zh) * 2015-04-01 2015-11-11 深圳市科陆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rfid手持终端及其双电池供电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4631A (zh) * 2017-11-09 2018-03-23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防电池静态漏电电路
CN107834631B (zh) * 2017-11-09 2021-01-19 格力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防电池静态漏电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15099B (zh) 2018-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98772U (zh) 一种多节锂电池保护系统
CN102570582A (zh) 一种多用途智能型电源模块
CN106297241B (zh) 智能电能表gprs掉电上报系统
CN211627772U (zh) 一种小型铝空气电池监控系统
CN208767836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CN212301660U (zh) 一种单相安规电表
CN105515099A (zh) 一种无源rfid读写器电池供电管理装置
CN205177729U (zh) 多功能断路器
CN205846852U (zh) 一种ups电源装置
CN209462076U (zh) 一种无人机后备电池管理系统
CN208608777U (zh) 灯具供电系统和舞台灯供电系统
CN106532154A (zh) 新型锂电池电源管理电路
CN204046218U (zh) 一种节能升降压电池电路
CN207053169U (zh) 一种带光控经纬度智能用电保护装置
CN201167078Y (zh) 通信局站智能保护开关
CN212012133U (zh) 多节锂电池串联保护电路及移动设备
CN211790843U (zh) 一种太阳能智能充电控制装置
CN201788268U (zh) 锂电池电量检测装置
CN205015391U (zh) 一种医用备用电源电压检测预警电路
CN203405558U (zh) 电瓶容量检测仪
CN106532838A (zh) 一种使用计算机usb接口的充电器内部电路
CN108879803B (zh) 一种超低功耗大电流蓄电池快速自动跨接系统及实现方法
CN217010418U (zh) 一种双电池供电及充电切换电路
CN203561680U (zh) 一种监控系统主机断电短信报警装置
CN206282941U (zh) 新型锂电池电源管理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612

Address after: 518000 17 floor, block A, CLOU building, North Road, Nanshan District, Xili stree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ong Lu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13-24 floor, block A, CLOU building, Po Shen road, North District,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Kelu Electronic Science-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