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3454A - 双活接入多链接透明互联(trill)边缘 - Google Patents

双活接入多链接透明互联(trill)边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93454A
CN105493454A CN201580001567.3A CN201580001567A CN105493454A CN 105493454 A CN105493454 A CN 105493454A CN 201580001567 A CN201580001567 A CN 201580001567A CN 105493454 A CN105493454 A CN 105493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access interface
pseudo
pet name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15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93454B (zh
Inventor
唐纳德·埃格尔斯顿·伊斯特莱克·三世
厉益舟
郝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8839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2090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93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3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93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3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3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 layers, e.g. resolution of network layer into physical layer addresses or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6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 H04L12/4633Interconnection of networks using encapsulation techniques, e.g. tunne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02Details
    • H04L12/16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 H04L12/18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special services to substations for broadcast or conference, e.g. multi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66Layer 2 routing, e.g. in Ethernet based M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25Routing or path finding in a switch fabric
    • H04L49/253Routing or path finding in a switch fabric using establishment or release of connections between po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一种位于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园区边缘的路由桥包括:第一接入端口和第二接入端口的每个被指定为跨设备链路聚合(multi-chassislinkaggregation,MC-LAG)指定转发(designatedforward,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的之一,其中,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复制通过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客户设备(customerequipment,CE)接收的帧来生成复制帧。当第一伪昵称与第二伪昵称相同时,和当第一伪昵称与第二伪昵称不同且第二接入端口已经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时,通过第二接入端口向第二CE转发所述复制帧。

Description

双活接入多链接透明互联(TRILL)边缘
相关申请案交叉申请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5月13日唐纳德·伊斯特莱克等人递交的发明名称为“实现双活接入TRILL边缘的过程(ProcessesforImplementingActive-ActiveAccesstoTrillEdges)”的第61/992,767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的在先申请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关于由联邦政府赞助研究或开发的声明
不适用
参考缩微胶片附录
不适用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第四版互联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IP)(IPv4)网络和第六版IP(IPv6)网络中,多个子网中的节点可以有多个IP地址。因为每次节点从一个子网移动到另一个子网时路由器都必须重新配置IP地址,所以管理IPv4网络和IPv6网络很复杂。因此,需要小心管理IP地址以避免为了节省IP地址而产生分布稀疏的子网。
如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请求注解(RequestforComments,RFC)6325“路由桥(RBridges):基础协议规范”中所描述的,提出了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协议来解决所述问题,其(“IETFRFC6325”)内容以引入的方式并入本文。
发明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一种位于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园区边缘的路由桥,包括:被指定为跨设备链路聚合(multi-chassislinkaggregation,MC-LAG)指定转发(designatedforward,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的第一接入端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的第二接入端口,其中,所述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其中,复制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客户设备(customerequipment,CE)接收的帧来生成复制帧;当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相同时,和当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不同且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已经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时,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向第二CE转发所述复制帧;当耦合至所述第一接入端口的所述第一CE和耦合至所述第二接入端口的所述第二CE耦合至同一路由桥组时,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相同;当所述第一CE和所述第二CE耦合至不同的路由桥组时,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不同。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一种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包括:指定第一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指定第二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耦合至所述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CE和耦合至所述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同一路由桥组,所述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所述第二伪昵称与所述第一伪昵称相同;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从所述第一CE接收帧;复制所述帧来生成复制帧;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向所述第二CE转发所述复制帧。
在又一实施例中,本发明包括一种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包括:指定第一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指定第二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耦合至所述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CE和耦合至所述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不同的路由桥组,所述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所述第二伪昵称与所述第一伪昵称不同;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从所述第一CE接收帧;复制所述帧来生成复制帧;当所述第二接入端口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时,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向所述第二CE转发所述复制帧。
从以下结合附图和权利要求中的详细描述中会更清楚的理解这些和其他特征。
附图说明
为了更透彻地理解本发明,现参阅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而描述的以下简要说明,其中的相同参考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网络的示意图。
图2为另一网络的示意图。
图3为又一网络的示意图。
图4为再一网络的示意图。
图5为再又一网络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网络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网络的又一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复制帧并转发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另一方法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应理解,尽管下文提供一项或多项实施例的说明性实施方案,但所公开的系统和/或方法可使用任何数目的技术来实施,无论该技术是当前已知还是现有的。本发明决不应限于下文所说明的说明性实施方案、附图和技术,包括本文所说明并描述的示例性设计和实施方案,而是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以及其等效物的完整范围内修改。
图1为网络100的示意图。网络100包括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园区110和两个客户设备(customerequipment,CE)150(例如,CE1和CE2)。可如示出的或以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配置网络100。
TRILL园区110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路由桥(routingbridges,RBs)120。图1示出了位于TRILL园区110边缘的三个RBs120(例如,RB1、RB2和RB3)。RBs120用于转发TRILL园区110中的帧。在一实施例中,RBs120是路由器。在另一实施例中,RBs120是任何其他用于转发帧的网络组件,例如,交换机。CE150可以是计算机或服务器,用于向TRILL园区110传输帧或从TRILL园区110接收帧。位于TRILL园区110边缘的RBs120(例如,RB1、RB2和RB3)和CEs150与可能是无线信道或线缆的链路130耦合。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EngineeringTaskForce,IETF)请求注解(RequestforComments,RFC)6325描述了一种系统,所述系统在TRILL园区110内的负荷分担和故障恢复上的性能极佳。然而,在边缘处,IETFRFC6325对链路130提供的负荷分担有限且可能对RBs120和链路130中的故障反应迟缓。
网络中的双活接入利用跨设备链路聚合(multi-chassislinkaggregation,MC-LAG)140(例如,MC-LAG1和MC-LAG2)通过接入端口135将位于TRILL园区110边缘的RBs120组与CEs150连接起来,使得业务负荷能有效地从RBs120扩散至CEs150。此外,通过快速故障检测,双活接入的可靠性很高。IETFRFC6325要求RBs120组中的只有一个RB120可以作为指定的转发器向与该RB120组相连的一个或多个CEs150转发帧。然而,IETERFC6325可能并不保证某些情况下的双活接入。例如,如图1所示,有多条链路130与CE1150连接。每个RB120都向CE1150转发“Hello”帧。一个RB120可能看不到来自另一RB120的“Hello”消息。因此,每个RB120都认为自己是那个指定的转发器。
在网络中实现双活接入要克服诸多问题。图2至图4示出了三个主要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IETFRFC7379“双活接入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边缘的问题陈述和目标”中列举了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其内容以引入的方式并入本文。
图2为另一网络200的示意图。网络200包括TRILL园区210和CE270。TRILL园区210和CE270类似于TRILL园区110和CE150。图2示出了位于TRILL园区210边缘的RB1230、RB2240和RB3250和位于TRILL园区210另一边缘的RBn220。RB1230、RB2240、RB3250和RBn220类似于图1中的RBs120。同样类似于图1的是,网络200中的双活接入利用MC-LAG260分别通过RB1230的接入端口235、RB2240的接入端口245和RB3250的接入端口255来将RB1230、RB2240和RB3250与CE270连接起来。
在RBn220向TRILL园区210发送多目的地TRILL数据帧之后,RB1230、RB2240和RB3250中的每个都接收TRILL数据帧,并利用MC-LAG260向CE270转发TRILL数据帧内的净荷帧。净荷帧可能是广播帧、单播帧和组播帧中之一。因此,净荷帧一般被称为洪泛广播、单播或组播(broadcast,unicast,ormulticast,BUM)数据帧。这种配置的一个问题在于,CE270从RB1230、RB2240和RB3250接收同样的帧,而这是不必要的且可能会使270混乱。可能的解决方法是指定RB1230的接入端口235、RB2240的接入端口245和RB3250的接入端口255中的一个作为指定转发(designatedforwarder,DF)端口。只有所述DF端口可以向CE270转发净荷帧。
图3是又一网络300的示意图。网络300包括TRILL园区310和CE360。TRILL园区310和CE360类似于TRILL园区110和CE150。图3示出了位于TRILL园区310边缘的RB1320、RB2330和RB3340,类似于图1中的RB1120。类似于图1的是,网络300中的双活接入利用MC-LAG350分别通过RB1320的接入端口325、RB2330的接入端口335和RB3340的接入端口345来将RB1320、RB2330和RB3340与CE360连接起来。
在从CE360接收到BUM数据帧之后,RB1320将该BUM数据帧封装为多目的地TRILL数据帧的净荷并向TRILL园区310发送该多目的地TRILL数据帧。RB2330和RB3340都接收所述帧。问题在于RB2330和RB3340都可能向最初传输所述帧的CE360转发所述帧。因此形成了回环。可能的解决方法是为RB1320的接入端口325、RB2330的接入端口335和RB3340的接入端口345分配伪昵称。因为RB1320的接入端口325、RB2330的接入端口335和RB3340的接入端口345都与同一MC-LAG350相关联,所以被认为是虚拟RB并被分配了同样的伪昵称。RB1320将帧与伪昵称一起封装并向TRILL园区发送封装帧。在接收到封装帧后,RB2330和RB3340解封封装帧并得到伪昵称和帧。因为从封装帧得到的伪昵称跟与RB2330的接入端口335和RB3340的接入端口345相关联的伪昵称相同,所以RB2330和RB3340不会向CE360转发帧。因此避免了回环。然而,存在大量MC-LAG的复杂网络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伪昵称,可能会造成内存溢出。
图4为再一网络400的示意图。网络400包括TRILL园区420、CE1480和CE2410。TRILL园区420类似于TRILL园区110。CE1480和CE2410类似于CE150。图4示出了位于TRILL园区420边缘的RB1440、RB2450和RB3460和位于TRILL园区420另一边缘的RBn430。RB1440、RB2450、RB3460和RBn430类似于图1中的RB1120。类似于图1的是,网络400中的双活接入利用MC-LAG470分别通过RB1440的接入端口445、RB2450的接入端口455和RB3的接入端口465来将RB1440、RB2450和RB3460与CE1480连接起来。
如图4所示,CE1480向具有同一源媒体接入控制(mediaaccesscontrol,MAC)地址的RB1440、RB2450和RB3460发送帧,其中,选择RB1440、RB2450或RB3460中的哪个由MC-LAG470决定。接收帧的每个RB(例如,RB1440、RB2450或RB3460)都可将帧与各自的昵称一起封装,并向TRILL园区420发送封装帧。RBn430接收所有的封装帧,其中包括具有不同昵称的同一源MAC地址。RBn430可能将其视为严重的网络问题,并且RBn430可能会丢弃例如流量并通知网络运营商或进行其他不希望有的行为。结果,RBn430可能会通过RB1440、RB2450和RB3460的昵称将原本送往CE1480却从CE2410返回的帧封装入TRILL园区420,造成封装帧经过不同的路径返回CE1480,进而可导致帧持续重新排序。为RB1440的接入端口445、RB2450的接入端口455和RB3460的接入端口465分配同样的伪昵称可能解决所述问题。然而,如上面讨论的,存在大量MC-LAG470的复杂网络中可能需要大量的伪昵称,可能会造成内存溢出。
此处公开了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边缘的实施例。公开的实施例可通过为RB的接入端口分配伪昵称减少大概两个数量级的昵称使用。位于TRILL园区边缘的RB指定每个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MC-LAG非DF端口和非MC-LAG端口中之一。只要接入端口不是非MC-LAG端口,那么每个接入端口都与伪昵称相关联。例如,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当耦合至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CE和耦合至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同一RB组时,第一伪昵称与第二伪昵称相同。此时,复制通过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CE接收到的帧,之后通过第二接入端口向第二CE转发复制帧。另一方面,当第一CE和第二CE耦合至不同的RB组时,第一伪昵称与第二伪昵称不同。此时,只有当第二接入端口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时,才复制通过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CE接收到的帧,之后通过第二接入端口向第二CE转发复制帧。每个RB都可以有两个以上的接入端口,其中,所述接入端口可耦合至两个以上的CE。
图5为再又一网络500的示意图。网络500包括TRILL园区510、CE1555、CE2565和CE3575。可如示出的或以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配置网络500。
TRILL园区510包括多个RB,其中包括位于TRILL园区510边缘的RB1520、RB2530和RB3540。TRILL园区510和RB(例如,RB1520、RB2530和RB3540)类似于图1中的TRILL园区110和RBs120。在一实施例中,包括RB1520、RB2530和RB3540在内的RB是路由器。在另一实施例中,包括RB1520、RB2530和RB3540在内的RB是任何其他用于转发帧的网络组件,例如,交换机。RB1520包括第一接入端口522和第二接入端口524。RB2530包括第一接入端口532、第二接入端口534和第三接入端口536。RB3540包括第一接入端口542、第二接入端口544和第三接入端口546。
CE(例如,CE1555、CE2565和CE3575)类似于图1中的CEs150。在一实施例中,CE1555、CE2565和CE3575中的每个都是计算机和服务器中的一个。网络500中的双活接入利用MC-LAG1550分别通过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和RB3540的第一接入端口542来将RB1520、RB2530和RB3540与CE1555连接起来。网络500中的双活接入利用MC-LAG2560分别通过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和RB3540的第二接入端口544来将RB1520、RB2530和RB3540与CE2565连接起来。网络500中的双活接入利用MC-LAG3570分别通过RB2530的第三接入端口536和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来将RB2530和RB3540与CE3575连接起来。
在实现TRILL边缘的双活接入之前,指定RB的每个接入端口为非MC-LAG端口、MC-LAG非DF端口和MC-LAGDF端口中之一。当接入端口与MC-LAG不相关联时,则RB的接入端口是非MC-LAG端口。否则,接入端口要么是MC-LAG非DF端口要么是MC-LAGDF端口,一般被称为MC-LAG端口。只有一个与MC-LAG相关联的接入端口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可任意为每个MC-LAG选择MC-LAGDF端口。所有不是MC-LAGDF端口的且与MC-LAG相关联的其他接入端口都被指定为MC-LAG非DF端口。例如,图5中所有的接入端口都与MC-LAG1550、MC-LAG2560或MC-LAG3570相关联。因此,图5中的接入端口要么是MC-LAGDF端口要么是MC-LAG非DF端口。指定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的方法颇多。图6和图7示出了两个示例。
图6是图5中网络500的另一示意图。可以看出,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和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另一方面,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RB2530的第三接入端口536和RB3540的第一接入端口542与第二接入端口544被指定为MC-LAG非DF端口。
图7是图5中网络500的又一示意图。可以看出,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和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另一方面,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RB2530的第三接入端口536、RB3540的第一接入端口542和RB3540的第二接入端口544被指定为MC-LAG非DF端口。当接入端口是MC-LAG端口时,接入端口与伪昵称相关联。例如,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当耦合至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CE和耦合至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同一RB组时,第一伪昵称与第二伪昵称相同。例如,如图5至图7所示,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耦合至CE1555。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耦合至CE2565。CE1555和CE2565都耦合至同一第一RB组,其中包括RB1520、RB2530和RB3540。因此,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和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与同一伪昵称PN1相关联。类似地,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RB3540的第一接入端口542和RB3540的第二接入端口544都与同一伪昵称PN1相关联。
另一方面,RB2530的第三接入端口536和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都耦合至CE3575,即CE3575耦合至仅包括RB2530和RB3540的同一第二RB组。因此,RB2530的第三接入端口536和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与不同于PN1的同一伪昵称PN2相关联。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800的流程图。入口RB可实现方法800以保证向其他CE转发入口RB从第一CE接收到的帧。所述帧可以是广播帧、单播帧和组播帧中之一。因此,所述帧一般被称为BUM数据帧。入口RB位于TRILL园区边缘,用于直接从第一CE接收帧。例如,入口RB是图6中的RB1520和图7中的RB2530。第一CE是图6和图7中的CE1555。
在框810中,通过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CE接收帧。例如,在图6中,通过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从CE1555接收帧。再例如,在图7中,通过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从CE1555接收帧。
在框820中,确定第一接入端口是否为非MC-LAG端口。若第一接入端口是非MC-LAG端口,则方法800进行到框860。在框860中,应该遵循IETFRFC6325。IETFRFC6325中详细描述了用于通过非MC-LAG端口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若第一接入端口不是非MC-LAG端口,则方法800进行到框830。例如,在图6中,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不是非MC-LAG端口。因此,方法800进行到框830。再例如,在图7中,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不是非MC-LAG端口。因此,方法800进行到框830。
在框830中,复制所述帧并转发。图9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框830。在框840中,将所述帧和与第一接入端口相关联的第一伪昵称一起封装。例如,在图6和图7中,将所述帧与第一伪昵称PN1一起封装。最后,在框850中,向TRILL园区发送封装帧。例如,在图6和图7中,向TRILL园区510发送封装帧。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示出的用于复制帧并转发的方法900的流程图,例如,如本发明实施例图8框830中所述的复制帧并转发。入口RB实现方法900以保证向其他CE转发入口RB从第一CE接收到的帧。例如,入口RB是图6中的RB1520和图7中的RB2530。第一CE是图6和图7中的CE1555。
在框831中,确定是否有任何其他的接入端口。若没有其他的接入端口,则方法900结束。若有其他的接入端口,则方法900进行到框832。例如,在图6中,RB1520确定除了RB1520的第一接入端口522之外是否有任何接入端口。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便是这样的接入端口。因此,方法900进行到框832。再例如,在图7中,RB2530确定除了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之外是否有任何接入端口。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便是这样的接入端口。因此,方法900进行到框832。
在框832中,确定所述其他接入端口是否为非MC-LAG端口。若新的接入端口是非MC-LAG端口,则方法900结束。若新的接入端口不是非MC-LAG端口,则方法900进行到框833。例如,在图6中,RB1520确定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不是非MC-LAG端口。因此,方法900进行到框833。再例如,在图7中,RB2530确定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不是非MC-LAG端口。因此,方法900进行到框833。
在框833中,确定所述其他接入端口的伪昵称是否与第一伪昵称相同。若所述其他接入端口的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相同,则方法900进行到框837。若所述其他接入端口的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不同,则方法900进行到框835。例如,在图6中,RB1520确定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的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PN1相同。因此,方法900进行到框837。再例如,在图7中,RB2530确定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的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PN1相同。因此,方法900进行到框837。
在框835中,确定所述其他接入端口是否为MC-LAGDF端口。若所述其他接入端口是MC-LAGDF端口,则方法900进行到框837。若所述其他接入端口是MC-LAG非DF端口,则方法900返回框831。
在框837中,复制接收到的帧。在框839中,通过所述其他接入端口向与所述其他接入端口耦合的CE转发复制帧。之后方法900返回框831。例如,在图6中,通过RB1520的第二接入端口524向CE2565转发复制帧。之后方法900返回框831。再例如,在图7中,通过第二接入端口534向CE2565转发复制帧。之后方法900返回框831。
图10为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另一方法1000的流程图。出口RB可实现方法1000以保证向耦合至出口RB的其他CE转发入口RB从第一CE接收到的帧。出口RB位于TRILL园区边缘,且用于直接向耦合至出口RB的其他CE转发帧。例如,出口RB是图6中的RB2530和图7中的RB3540。
在框1010中,从TRILL园区接收封装帧。在框1015中,解封接收到的封装帧来获得帧和第一伪昵称。例如,在图6中,RB2530接收封装帧,之后解封所述封装帧来获得第一伪昵称PN1和帧。再例如,在图7中,RB3540接收封装帧,解封所述封装帧来获得第一伪昵称PN1和帧。
在框1017中,找到接入端口。例如,在图6中,找到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再例如,在图7中,找到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
在框1020中,确定接入端口是否为非MC-LAG端口。若接入端口是非MC-LAG端口,则方法1000进行到框1040。在框1040中,遵循IETFRFC6325。之后方法1000进行到框1080。若接入端口不是非MC-LAG端口,则方法1000进行到框1030。例如,在图6中,RB2530确定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不是非MC-LAG端口。因此,方法1000进行到框1030。再例如,在图7中,RB3540确定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不是非MC-LAG端口。因此,方法1000进行到框1030。
在框1030中,确定接入端口的伪昵称是否与第一伪昵称相同。若接入端口的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相同,则方法1000进行到框1080。若接入端口的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不同,则方法1000进行到框1050。例如,在图6中,RB2530确定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的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PN1相同。因此,方法1000进行到框1080。再例如,在图7中,RB3540确定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的伪昵称PN2与第一伪昵称PN1不同。因此,方法1000进行到框1050。
在框1050中,确定接入端口是否为MC-LAGDF端口。若接入端口是MC-LAGDF端口,则方法1000进行到框1060。若接入端口不是MC-LAGDF端口而是MC-LAG非DF端口,则方法1000进行到框1080。例如,在图7中,RB3540确定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是MC-LAGDF端口。因此,方法1000进行到框1060。
在框1060中,复制所述帧。例如,在图7中,RB3540复制所述帧来生成复制帧。在框1070中,通过接入端口转发复制帧。例如,在图7中,通过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向CE3575转发复制帧。
在框1080中,确定出口RB中是否能找到任何其他的接入端口。若在出口RB中找到了其他的接入端口,则方法1000返回框1020。若在出口RB中没有其他的接入端口,则方法1000进行到框1090。例如,在图6中,RB2530确定除了RB2530的第一接入端口532之外还有其他的接入端口,包括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和RB2530的第三接入端口536。因此,在图6中,要么是RB2530的第二接入端口534要么是RB2530的第三接入端口536进行到方法1000中的框1020。再例如,在图7中,RB3540确定除了RB3540的第三接入端口546之外还有其他的接入端口,包括RB3540的第一接入端口542和RB3540的第二接入端口544。因此,在图7中,要么是RB3540的第一接入端口542要么是RB3540的第二接入端口544进行到方法1000中的框1020。
最后,在框1080中,当出口RB确定没有找到其他的接入端口时,方法1000进行到框1090。在框1090中,丢弃所述帧。之后方法1000结束。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1100的流程图。入口RB实现方法1100以保证向其他CE转发入口RB从第一CE接收到的帧。所述帧可以是广播帧、单播帧和组播帧中之一。因此,所述帧一般被称为BUM数据帧。入口RB可以是图6中的RB1520和图7中的RB2530。在一实施例中,入口RB是路由器。
在框1110中,指定第一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在框1120中,指定第二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耦合至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CE和耦合至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同一RB组,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第二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相同。在一实施例中,第一CE和第二CE中的每个是计算机和服务器中的一个。
在步骤1130中,通过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CE接收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帧是BUM数据帧。在步骤1140中,复制所述帧来生成复制帧。在步骤1150中,通过第二接入端口向第二CE转发复制帧。
图1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1200的流程图。入口RB可实现方法1200以保证向其他CE转发入口RB从第一CE接收到的帧。例如,入口RB是图6中的RB1520和图7中的RB2530。在一实施例中,入口RB是路由器。所述帧可以是广播帧、单播帧和组播帧中之一。因此,所述帧一般被称为BUM数据帧。
在框1210中,指定第一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在框1220中,指定第二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耦合至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CE和耦合至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不同的RB组,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第二伪昵称与第一伪昵称不同。在一实施例中,第一CE和第二CE中的每个是计算机和服务器中的一个。
在框1230中,通过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CE接收帧。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帧是BUM数据帧。在框1240中,复制所述帧来生成复制帧。在框1250中,当第二接入端口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时,通过第二接入端口向第二CE转发复制帧。
虽然本发明多个具体实施例,但应当理解,所公开的系统和方法也可通过其它多种具体形式体现,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本发明的实例应被视为说明性而非限制性的,且本发明并不限于本文本所给出的细节。例如,各种元件或部件可以在另一系统中组合或合并,或者某些特征可以省略或不实施。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各种实施例中描述和说明为离散或单独的技术、系统、子系统和方法可以与其它系统、模块、技术或方法进行组合或合并。展示或论述为彼此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的其它项也可以采用电方式、机械方式或其它方式通过某一接口、设备或中间部件间接地耦合或通信。其它变更、替换、更替示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均不脱离此处公开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0)

1.一种位于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园区边缘的路由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被指定为跨设备链路聚合(multi-chassislinkaggregation,MC-LAG)指定转发(designatedforward,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的第一接入端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
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的第二接入端口,其中,所述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其中,
复制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从第一客户设备(customerequipment,CE)接收的帧来生成复制帧;
当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相同时,和当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不同且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已经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时,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向第二CE转发所述复制帧;
当耦合至所述第一接入端口的所述第一CE和耦合至所述第二接入端口的所述第二CE耦合至同一路由桥组时,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相同;
当所述第一CE和所述第二CE耦合至不同的路由桥组时,所述第一伪昵称与所述第二伪昵称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由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桥用于封装所述帧来生成封装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由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帧与所述第一伪昵称相关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由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桥用于向所述TRILL园区组播所述封装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由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桥是路由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由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帧是洪泛广播、单播或组播(broadcast,unicast,ormulticast,BUM)数据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由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E和所述第二CE中的每个是计算机和服务器中的一个。
8.一种用于实现双活接入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指定第一接入端口为跨设备链路聚合(multi-chassislinkaggregation,MC-LAG)指定转发(designatedforward,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
指定第二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耦合至所述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客户设备(customerequipment,CE)和耦合至所述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同一路由桥组,所述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所述第二伪昵称与所述第一伪昵称相同;
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从所述第一CE接收帧;
复制所述帧来生成复制帧;
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向所述第二CE转发所述复制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所述帧来生成封装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帧与所述第一伪昵称相关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所述TRILL园区组播所述封装帧。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桥是路由器。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帧是洪泛广播、单播或组播(broadcast,unicast,ormulticast,BUM)数据帧。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CE和所述第二CE中的每个是计算机和服务器中的一个。
15.一种用于实现双活接入多链接透明互联(transparentinterconnectionoflotsoflinks,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指定第一接入端口为跨设备链路聚合(multi-chassislinkaggregation,MC-LAG)指定转发(designatedforward,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与第一伪昵称相关联;
指定第二接入端口为MC-LAGDF端口和MC-LAG非DF端口中之一,其中,耦合至所述第一接入端口的第一客户设备(customerequipment,CE)和耦合至所述第二接入端口的第二CE耦合至不同的路由桥组,所述第二接入端口与第二伪昵称相关联,所述第二伪昵称与所述第一伪昵称不同;
通过所述第一接入端口从所述第一CE接收帧;
复制所述帧来生成复制帧;
当所述第二接入端口被指定为MC-LAGDF端口时,通过所述第二接入端口向所述第二CE转发所述复制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所述帧来生成封装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帧与所述第一伪昵称相关联。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所述TRILL园区组播所述封装帧。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由桥是路由器。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帧是洪泛广播、单播或组播(broadcast,unicast,ormulticast,BUM)数据帧。
CN201580001567.3A 2014-05-13 2015-05-13 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54934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88398.9A CN110120906B (zh) 2014-05-13 2015-05-13 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92767P 2014-05-13 2014-05-13
US61/992,767 2014-05-13
PCT/US2015/030593 WO2015175675A1 (en) 2014-05-13 2015-05-13 Active-active access to 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 of links (trill) edges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88398.9A Division CN110120906B (zh) 2014-05-13 2015-05-13 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93454A true CN105493454A (zh) 2016-04-13
CN105493454B CN105493454B (zh) 2019-04-05

Family

ID=532845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88398.9A Active CN110120906B (zh) 2014-05-13 2015-05-13 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和设备
CN201580001567.3A Active CN105493454B (zh) 2014-05-13 2015-05-13 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88398.9A Active CN110120906B (zh) 2014-05-13 2015-05-13 用于实现双活接入trill园区边缘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104035B2 (zh)
EP (2) EP3132574B1 (zh)
CN (2) CN110120906B (zh)
WO (1) WO201517567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20798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xla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18188425A1 (zh) * 2017-04-12 2018-10-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Vxlan单归和双归混合接入方法、装置、pe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1143213A1 (zh) * 2020-01-16 2021-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链路聚合方法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6939B (zh) * 2015-12-31 2020-06-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相关装置及nvo3网络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7324A (zh) * 2011-02-21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rill网络互连的方法和系统
CN102710510A (zh) * 2012-05-18 2012-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769567A (zh) * 2012-07-16 2012-11-07 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多链接透明互联网络数据帧的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3209132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透明多链路互联(trill)网络中实现组播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185532A1 (zh) * 2012-06-13 2013-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别名、多链路透明互连trill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65886B2 (en) * 2009-03-26 2014-03-04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Redundant host connection in a routed network
US8125928B2 (en) * 2009-07-24 2012-02-28 Juniper Networks, Inc. Routing frames in a shortest path computer network for a multi-homed legacy bridge node
US8369335B2 (en) * 2010-03-24 2013-02-05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xtending routing domain to non-routing end stations
US8611352B2 (en) * 2010-04-20 2013-12-17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ng a packet processing pipeline
US9270486B2 (en) * 2010-06-07 2016-02-23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Name services for virtual cluster switching
US9769016B2 (en) * 2010-06-07 2017-09-19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Advanced link tracking for virtual cluster switching
US8989186B2 (en) * 2010-06-08 2015-03-24 Brocad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Virtual port grouping for virtual cluster switching
US8446914B2 (en) * 2010-06-08 2013-05-21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link aggregation across multiple switches
US9608833B2 (en) * 2010-06-08 2017-03-28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Supporting multiple multicast trees in trill networks
US8472447B2 (en) * 2010-08-04 2013-06-25 Alcatel Lucent IP multicast snooping and routing with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US8488608B2 (en) * 2010-08-04 2013-07-16 Alcatel Luc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ffic distribution in a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US8582423B2 (en) * 2010-08-04 2013-11-12 Alcatel Lucent Multi-chassis 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
US8913489B2 (en) * 2010-08-04 2014-12-16 Alcatel Lucent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rtual fabric link failure recovery
US20120163164A1 (en) * 2010-12-27 2012-06-28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mote load balancing in high-availability networks
US9401861B2 (en) * 2011-06-28 2016-07-26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Scalable MAC address distribution in an Ethernet fabric switch
US20130003738A1 (en) * 2011-06-29 2013-01-03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Trill based router redundancy
CN102857417B (zh) * 2011-06-30 2016-09-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Trill网络中数据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US9736085B2 (en) * 2011-08-29 2017-08-15 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End-to end lossless Ethernet in Ethernet fabric
WO2013117166A1 (en) * 2012-02-08 2013-08-15 Hangzhou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Implement equal cost multiple path of trill network
CN103428088B (zh) * 2012-05-14 2018-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树根分配、报文处理的方法及路由网桥
US9083645B2 (en) * 2012-09-07 2015-07-14 Dell Products L.P. Systems and methods providing reverse path forwarding compliance for a multihoming virtual routing bridge
CN103780486B (zh) * 2012-10-26 2017-03-08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trill网络中的镜像报文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2970231B (zh) * 2012-11-20 2018-05-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组播流转发实现方法和路由网桥(rb)
US9049127B2 (en) * 2013-03-11 2015-06-02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oviding service clustering in a trill network
US20140293827A1 (en) * 2013-03-28 2014-10-02 Sandeep Kuma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er Node Synchroniz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7324A (zh) * 2011-02-21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rill网络互连的方法和系统
CN103209132A (zh) * 2012-01-16 2013-07-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透明多链路互联(trill)网络中实现组播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2710510A (zh) * 2012-05-18 2012-10-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3185532A1 (zh) * 2012-06-13 2013-12-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别名、多链路透明互连trill报文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2769567A (zh) * 2012-07-16 2012-11-07 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多链接透明互联网络数据帧的转发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WEIGUO HAO,YIZHOU LI,DONALD EASTLAKE: "Analysis of Active-Active connection solutions;draft-hao-trill-analysis-active-active-01",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STANDARDWORKINGDRAFT,INTERNET SOCIETY(ISOC)4,RUE DES FALAISES CH-1205 GENEVA,SWITZERLAND》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20798A1 (zh) * 2016-12-29 2018-07-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Vxlan报文处理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075774B2 (en) 2016-12-29 2021-07-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VXLAN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WO2018188425A1 (zh) * 2017-04-12 2018-10-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Vxlan单归和双归混合接入方法、装置、pe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1143213A1 (zh) * 2020-01-16 2021-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链路聚合方法及设备
US11991068B2 (en) 2020-01-16 2024-05-2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20906B (zh) 2021-04-20
WO2015175675A1 (en) 2015-11-19
US20190020618A1 (en) 2019-01-17
EP3132574B1 (en) 2020-07-08
EP3132574A1 (en) 2017-02-22
US10104035B2 (en) 2018-10-16
US10757066B2 (en) 2020-08-25
EP3694158B1 (en) 2022-01-05
CN110120906A (zh) 2019-08-13
EP3694158A1 (en) 2020-08-12
CN105493454B (zh) 2019-04-05
US20150334081A1 (en) 2015-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2259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设备
CN108696440A (zh) 多重归宿evpn网络中的多播负载均衡
CN102368727B (zh) 跨ip网络的trill网络通信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8574616A (zh) 一种处理路由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3269299B (zh) Spbm网络中的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2932254B (zh)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5359465A (zh) 对跨多个数据中心站点的虚拟可扩展局域网段的支持
CN102415065A (zh) 在有路由的网络中冗余主机连接
CN104378297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03685022A (zh) 报文转发方法及服务提供商网络边缘设备
CN104335537A (zh) 用于层2多播多路径传送的系统和方法
WO2022062506A1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05450529B (zh) 跨二层虚拟网络传输组播报文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063716B (zh) 用于以太虚拟专用网的方法和设备
CN105490957A (zh) 一种负载分担方法及装置
CN104954265A (zh) 发送组播报文的方法及交换机
CN102957589A (zh) 业务数据传输的方法、网络节点及系统
US10757066B2 (en) Active-active access to 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 of links (TRILL) edges
CN105187311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2098202A (zh) 虚拟专用网拓扑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KR20190062525A (ko) 멀티캐스트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소프트웨어 정의 네트워킹(sdn) 제어기
CN112822097A (zh) 报文转发的方法、第一网络设备以及第一设备组
CN105591897B (zh) Trill网络的mac地址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3716244A (zh) 一种实现组播跨vpn转发的方法及装置
CN103354567B (zh) 一种同步媒体访问控制地址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