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46901A -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46901A
CN105446901A CN201511003295.9A CN201511003295A CN105446901A CN 105446901 A CN105446901 A CN 105446901A CN 201511003295 A CN201511003295 A CN 201511003295A CN 105446901 A CN105446901 A CN 1054469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user
multiple users
attribute information
storage requ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0329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100329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46901A/zh
Publication of CN105446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469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14Protection against unauthorised use of memory or access to memory
    • G06F12/1458Protection against unauthorised use of memory or access to memory by checking the subject access righ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2/00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ng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12/14Protection against unauthorised use of memory or access to memory
    • G06F12/1408Protection against unauthorised use of memory or access to memory by using cryptograph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12/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ccessing, addressing or allocation within memory systems or architectures
    • G06F2212/10Providing a specific technical effect
    • G06F2212/1052Security improv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orage Device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包括: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或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在本发明中,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根据数据存储请求中的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使得多用户终端中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共用或私用,在保证多用户终端的各用户私密的同时,又满足了用户共享的需求,改善了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多,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出现了多用户终端。
多用户终端可以支持多用户模式,每个用户间的数据完全分离,互不关联,这使得使用同一终端的用户,不会暴露隐私的问题,同时也让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的浏览权限。
但是,多用户终端的用户间的数据完全分离,在某些场景下,也会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例如,家长建立的通讯录数据,希望切换到儿童用户时,也可以使用,若用户间的数据完全分离,就需要在每个用户状态下,都建立通讯录数据,这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便,影响了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多用户终端的用户间数据完全分离,给用户使用带来不便,影响用户体验的问题。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或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或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根据数据存储请求中的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使得多用户终端中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共用或私用,在保证多用户终端的各用户私密的同时,又满足了用户共享的需求,改善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又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多用户终端向用户发送的用户登录确认询问消息界面示意图;
图5为多用户终端发送的多用户共用数据选择界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另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多用户终端可以是手机、PAD等移动终端。为统一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以多用户终端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S10,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或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
S11,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执行主体为本发明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用户发送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控制,从而使数据私用或者共用。
其中,第一用户可以是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多个用户,相应的,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可以为一个用户存储的一个数据或多个数据,也可以指多个用户先后存储的多个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和/或”是指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中,可以仅包括第一数据,也可以仅包括第二数据,还可以即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举例来说,第一用户在发送数据存储请求时,若希望其它用户可以共用第一数据,就可以将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设置为共用,而若不希望其它用户使用第二数据,则可设置第二数据的属性为私用,使得当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收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后,即可根据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设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比如,将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或者某几个用户共用,将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第一用户私用等等,从而使多用户终端中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共用或私用,在保证用户私密的同时,又满足用户共享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可以是第一用户在发送数据存储请求时设置的,也可以是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收到第一数据和/或后,向第一用户返回询问消息,使第一用户选择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从而使多用户数据处理装置获取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根据数据存储请求中的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使得多用户终端中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共用或私用,在保证多用户终端的各用户私密的同时,又满足了用户共享的需求,改善了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比如设置为多用户共用,或者某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私用、或者某特定几个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共用等等。之后,当第二用户使用该多用户终端时,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即可根据数据的属性信息,结合第二用户的请求,为第二用户加载相应的数据。下面结合图2,对本发明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另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a,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和第一用户标识。
其中,第一用户标识用于表征发送数据存储请求的用户身份。
第一用户标识,可以为用户使用终端时注册的用户名,也可以为终端为用户分配的标识码;且,第一用户可以是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多个用户,即第一用户的标识可以是一个用户标识,也可以是一个用户组的标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S11a,将所述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以使所述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共用所述第一数据。
S11b,将所述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使用所述第二数据。
具体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将数据属性为共用的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从而使该多用户终端的多个使用用户可以使用该第一数据,而将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私用,使得仅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可以使用第二数据,以保护第一用户的隐私。
举例来说,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数据的属性信息,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区域,比如,将数据属性为私用的第二数据,存储在用户的私有存储区,将数据属性为共用的数据存储在公共区,并且,为了保护用户的私密性,还可以将数据属性为私用的第二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S12,接收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所述登录请求中包括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
其中,第二用户是与第一用户不同的用户。
S13,根据用户标识与数据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为所述第二用户自身存储的数据,第三数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数据,且第三数据中可能数据属性为共用的数据也可能有数据属性为私用的数据。
具体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可以根据用户标识,将数据存储请求中的数据进行存储,从而使得该用户在下次登录该多用户终端时,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该用户的标识与数据的映射关系,确定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数据。其中,一个用户标识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数据,一个数据,也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用户标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S14,将所述多用户终端的当前用户设置为第二用户,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当终端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后,即可根据第二用户的登录请求中的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第二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三数据,并将终端中第一用户存储的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与第二数据一起加载到多用户终端上。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用户登录多用户终端时,多用户终端中并未有第一用户存储的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那么此时加载到第二用户上的数据就仅包括与第二用户的标识对应的第三数据。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在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将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共用,将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项设置为私用,然后在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后,再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与第二用户对应的第三数据,并在将多用户终端的当前用户设置为第二用户的同时,将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一起加载到第二用户,从而使第二用户可共用读取权限为共用的其他用户存储的第一数据,通过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使得多用户终端在保证用户私密的同时,又能满足用户共享的需求,改善了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多用户终端在切换用户时,可以将第一用户存储的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都加载第二用户,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可以是根据用户的请求确定的,还可以是根据第二用户前一次登录该多用户终端时选择加载的第一数据确定的,下面结合图3对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根据用户请求,为用户加载第一数据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又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上述图2所示的基础上,S14,包括:
S14a,接收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
S14b,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S14c,将所述第三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具体的,当第二用户发送了登录请求后,还可以向终端发送加载请求,以请求加载第二用户需要的第一用户存储的第一数据。
其中,加载请求,可以是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用户的登录请求后,将多用户终端中第一用户存储的,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名称发送给第二用户后,根据第二用户的选择触发的。
举例来说,如图4-5所示,图4为多用户终端向用户发送的用户登录确认询问消息界面示意图;图5为多用户终端发送的多用户共用数据选择界面示意图。当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后,可以首先向第二用户返回登录确认询问消息,如图4所示,之后,第二用户选择确定按钮后,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确定多用户终端中,第一用户存储的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的名称发送给第二用户进行选择,如图5中所示,假如第一数据包括:电话薄和连连看,然后第二用户可在第三数据中选择希望加载的数据名称,从而使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即可根据第二用户选择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确定为第二用户加载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根据第二用户的加载请求,仅为第二用户加载需要的数据,从而使多用户终端的显示界面更简洁,并且减轻了多用户终端的负担,节省了多用户终端的电量,延长了使用时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在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将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共用,将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项设置为私用,然后在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后,再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与第二用户对应的第三数据,并在将多用户终端的当前用户设置为第二用户的同时,根据第二用户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将至少一个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一起加载到第二用户,从而使第二用户可使用其他用户存储的第一数据,通过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使得多用户终端在保证用户私密的同时,又能满足用户共享的需求,改善了用户体验,且根据用户的需求加载第一数据,可以使多用户终端的显示界面更简洁,节省多用户终端的电量,延长了多用户终端的使用时间。
上述实施例中,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输入数据属性信息,且多用户终端可以将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为所有用户加载到多用户终端,或者根据用户需要,为用户加载部分第一数据。在一种可能的使用场景中,若多用户终端为一个主用户和N个访客用户,且只有主用户存储数据时,可以设置数据的读取权限,访客用户在使用多用户终端时,就可以访问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下面结合图6对上述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另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第一用户标识、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
S21,判断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是否为主用户,若是,则执行S22,否则,执行S23。
S22,将所述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以使所述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共用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
S23,将所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
其中,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在用户首次使用多用户终端时,根据用户设置登录账户的顺序,确定第一个设置登录账户的用户为主用户,其它用户为访客用户。或者,用户在设置多用户终端的登录账户时,也可以自己选择账户类型是主用户或访客用户,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来说,多用户终端中可以存储用户标识与用户类型的对应关系,当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了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查询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类型,若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类型为主用户,则可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否则,若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类型为访客用户,则可直接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第一用户私用,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好对多用户终端的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从而避免多用户终端中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数据的重复存储。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在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首先判断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是否为主用户,若为主用户,则将数据存储请求中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将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设置为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否则,若第一用户为访客用户,则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都设为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即仅将多用户终端中的主用户存储的,数据属性为共用的数据设置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数据,而访客用户存储的所有数据,都设置为访客用户私用的数据,通过对多用户终端的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可以实现对多用户终端中共用数据的统一管理,避免了多用户终端中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数据的重复存储。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70包括:第一接收模块71、和处理模块72。
其中,第一接收模块71,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或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处理模块7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用于执行图1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用户发送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控制,从而使数据私用或者共用。
其中,第一用户可以是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多个用户,相应的,第一数据或第二数据,可以为一个用户存储的一个数据或多个数据,也可以指多个用户先后存储的多个数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和/或”是指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中,可以仅包括第一数据,也可以仅包括第二数据,还可以即包括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
举例来说,第一用户在发送数据存储请求时,若希望其它用户可以共用第一数据,就可以将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设置为共用,而若不希望其它用户使用第二数据,则可设置第二数据的属性为私用,使得当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收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后,即可根据第一数据的属性信息,设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比如,将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或者某几个用户共用,将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第一用户私用等等,从而使多用户终端中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共用或私用,在保证用户私密的同时,又满足用户共享的需求。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可以是第一用户在发送数据存储请求时设置的,也可以是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收到第一数据和/或后,向第一用户返回询问消息,使第一用户选择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从而使多用户数据处理装置获取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第一接收模块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处理模块根据数据存储请求中的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使得多用户终端中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共用或私用,在保证多用户终端的各用户私密的同时,又满足了用户共享的需求,改善了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比如设置为多用户共用,或者某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私用、或者某特定几个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共用等等。即上述处理模块72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以使所述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共用所述第一数据。
或者,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还包括:第一用户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用户标识用于表征发送数据存储请求的用户身份;
相应的,所述处理模块72,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使用所述第二数据。
其中,第一用户标识,可以为用户使用终端时注册的用户名,也可以为终端为用户分配的标识码;且,第一用户可以是一个用户,也可以是多个用户,即第一用户的标识可以是一个用户标识,也可以是一个用户组的标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将数据属性为共用的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从而使该多用户终端的多个使用用户可以使用该第一数据,而将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私用,使得仅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可以使用第二数据,以保护第一用户的隐私。
举例来说,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数据的属性信息,将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存储区域,比如,将数据属性为私用的第二数据,存储在用户的私有存储区,将数据属性为共用的数据存储在公共区,并且,为了保护用户的私密性,还可以将数据属性为私用的第二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当多用户终端根据第一用户存储的数据属性信息,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完毕后,当第二用户使用该多用户终端时,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即可根据数据的属性信息,为第二用户加载相应的数据。下面结合图8,对本发明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六提供的另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图7所示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73、确定模块74和加载模块75。
其中,第二接收模块73,用于接收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所述登录请求中包括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模块74,用于根据用户标识与数据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三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数据为所述第二用户自身存储的数据;加载模块75,用于将所述多用户终端的当前用户设置为第二用户,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其中,第二用户是与第一用户不同的用户。
具体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可以根据用户标识,将数据存储请求中的数据进行存储,从而使得该用户在下次登录该多用户终端时,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根据该用户的标识与数据的映射关系,确定与该用户标识对应的数据。其中,一个用户标识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数据,一个数据,也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用户标识,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若第二用户登录多用户终端时,多用户终端中并未有第一用户存储的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那么此时加载到第二用户上的数据就仅包括与第二用户的标识对应的第三数据。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可以是根据用户的请求确定的,还可以是根据第二用户前一次登录该多用户终端时选择加载的第一数据确定的,则上述加载模块75,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
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具体的,当第二用户发送了登录请求后,还可以向终端发送加载请求,以请求加载第二用户需要的第一用户存储的第一数据。
其中,加载请求,可以是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用户的登录请求后,将多用户终端中第一用户存储的,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名称发送给第二用户后,根据第二用户的选择触发的。
举例来说,如图4-5所示,图4为多用户终端向用户发送的用户登录确认询问消息界面示意图;图5为多用户终端发送的多用户共用数据选择界面示意图。当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后,可以首先向第二用户返回登录确认询问消息,如图4所示,之后,第二用户选择确定按钮后,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确定多用户终端中,第一用户存储的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的名称发送给第二用户进行选择,如图5中所示,假如第一数据包括:电话薄和连连看,然后第二用户可在第三数据中选择希望加载的数据名称,从而使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即可根据第二用户选择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确定为第二用户加载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根据第二用户的加载请求,仅为第二用户加载需要的数据,从而使多用户终端的显示界面更简洁,并且减轻了多用户终端的负担,节省了多用户终端的电量,延长了使用时间。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将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共用,将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项设置为私用,然后在收到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后,再根据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确定与第二用户对应的第三数据,并在将多用户终端的当前用户设置为第二用户的同时,根据第二用户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将至少一个第一数据与第三数据一起加载到第二用户,从而使第二用户可使用其他用户存储的第一数据,通过该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使得多用户终端在保证用户私密的同时,又能满足用户共享的需求,改善了用户体验,且根据用户的需求加载第一数据,可以使多用户终端的显示界面更简洁,节省多用户终端的电量,延长了多用户终端的使用时间。
上述实施例中,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输入数据属性信息,且多用户终端可以将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为所有用户加载到多用户终端,或者根据用户需要,为用户加载部分第一数据。在一种可能的使用场景中,若多用户终端为一个主用户和N个访客用户,且只有主用户存储数据时,可以设置数据的读取权限,访客用户在使用多用户终端时,就可以访问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第一数据。则上述第一接收模块,还用于:
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第一用户标识、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
处理模块,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是否为主用户,若是,则将所述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以使所述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共用所述第一数据,并将所述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否则,将所述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执行。
其中,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以在用户首次使用多用户终端时,根据用户设置登录账户的顺序,确定第一个设置登录账户的用户为主用户,其它用户为访客用户。或者,用户在设置多用户终端的登录账户时,也可以自己选择账户类型是主用户或访客用户,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举例来说,多用户终端中可以存储用户标识与用户类型的对应关系,当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收到了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查询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类型,若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类型为主用户,则可根据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否则,若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用户类型为访客用户,则可直接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第一用户私用,通过该方法,可以更好对多用户终端的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从而避免多用户终端中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数据的重复存储。
本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在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后,首先判断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是否为主用户,若为主用户,则将数据存储请求中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将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设置为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否则,若第一用户为访客用户,则将第一数据和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都设为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即仅将多用户终端中的主用户存储的,数据属性为共用的数据设置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的数据,而访客用户存储的所有数据,都设置为访客用户私用的数据,通过对多用户终端的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可以实现对多用户终端中共用数据的统一管理,避免了多用户终端中读取权限为多用户共用数据的重复存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多用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和数据处理流程,可参照上述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本发明再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的多用户终端。其中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有益效果,可参照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或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
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以使所述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共用所述第一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还包括:第一用户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用户标识用于表征发送数据存储请求的用户身份;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包括:
将所述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使用所述第二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之后,还包括:
接收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所述登录请求中包括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
根据用户标识与数据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三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数据为所述第二用户自身存储的数据;
将所述多用户终端的当前用户设置为第二用户,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包括:
接收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
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6.一种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用户发送的数据存储请求,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包括属性信息为共用的第一数据,和/或属性信息为私用的第二数据;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属性信息,对所述第一数据和/或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进行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一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多用户共用,以使所述多用户终端的所有用户共用所述第一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请求中还包括:第一用户标识,其中所述第一用户标识用于表征发送数据存储请求的用户身份;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
将所述第二数据的读取权限设置为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私用,以使所述第一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一用户使用所述第二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二用户发送的登录请求,所述登录请求中包括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用户标识与数据的映射关系,确定与所述第二用户的用户标识对应的第三数据,其中所述第三数据为所述第二用户自身存储的数据;
加载模块,用于将所述多用户终端的当前用户设置为第二用户,并将所述第三数据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载模块,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第二用户发送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
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名称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数据加载到第二用户。
CN201511003295.9A 2015-12-28 2015-12-28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054469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03295.9A CN105446901A (zh) 2015-12-28 2015-12-28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1003295.9A CN105446901A (zh) 2015-12-28 2015-12-28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46901A true CN105446901A (zh) 2016-03-30

Family

ID=55557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03295.9A Pending CN105446901A (zh) 2015-12-28 2015-12-28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46901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5360A (zh) * 2016-07-26 2017-01-04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存储的方法及装置
CN106650468A (zh) * 2016-10-09 2017-05-1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移动终端及音箱
WO2018006591A1 (zh) * 2016-07-07 2018-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终端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536783A (zh) * 2018-03-29 2018-09-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4402A (zh) * 2006-04-06 200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多用户管理方法和装置
US20080313703A1 (en) * 2007-06-14 2008-12-18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tegrating Security by Obscurity with Access Control Lists
CN102882923A (zh) * 2012-07-25 2013-01-16 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终端安全存储系统及方法
CN102917348A (zh) * 2012-10-30 2013-02-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智能手机及其登录方法
CN102955745A (zh) * 2011-08-18 2013-03-06 北京爱国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存储终端及其管理数据的方法
CN103200666A (zh) * 2013-03-20 2013-07-1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多用户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3620616A (zh) * 2013-03-28 2014-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访问控制权限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5095945A (zh) * 2014-05-07 2015-11-25 中兴软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存储数据的sd卡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4402A (zh) * 2006-04-06 200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多用户管理方法和装置
US20080313703A1 (en) * 2007-06-14 2008-12-18 Microsoft Corporation Integrating Security by Obscurity with Access Control Lists
CN102955745A (zh) * 2011-08-18 2013-03-06 北京爱国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存储终端及其管理数据的方法
CN102882923A (zh) * 2012-07-25 2013-01-16 北京亿赛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移动终端安全存储系统及方法
CN102917348A (zh) * 2012-10-30 2013-02-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智能手机及其登录方法
CN103200666A (zh) * 2013-03-20 2013-07-1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多用户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3620616A (zh) * 2013-03-28 2014-03-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访问控制权限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5095945A (zh) * 2014-05-07 2015-11-25 中兴软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存储数据的sd卡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06591A1 (zh) * 2016-07-07 2018-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终端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592403A (zh) * 2016-07-07 2018-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终端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295360A (zh) * 2016-07-26 2017-01-04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存储的方法及装置
CN106650468A (zh) * 2016-10-09 2017-05-1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移动终端及音箱
CN106650468B (zh) * 2016-10-09 2019-05-1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移动终端的方法、移动终端及音箱
CN108536783A (zh) * 2018-03-29 2018-09-14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终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54625B (zh) 安全算法选择处理方法与装置、网络实体及通信系统
CN103577735B (zh) 一种多用户系统快速登录与切换的方法及系统
CN105099984A (zh) 一种app间账号互通的方法和装置
CN102932535A (zh) 一种多用户共享的移动终端及其使用方法
CN105446901A (zh) 多用户终端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2202289A (zh) 一种通过移动终端远程调用软硬件资源的方法和系统
CN103559455A (zh) 基于用户识别的Android设备内个人信息保护方法
CN105120448A (zh) 一种无限制使用多sim卡系统及方法
CN106970978A (zh) 数据共享方法及装置
CN104125307A (zh) 一种数据流量分享方法和装置
CN103888932A (zh) 一种智能卡及其支持多运营商号码切换的方法
CN109151803B (zh) 信息交互方法和装置、智能卡芯片和终端
CN103702319A (zh) Sim卡、个人化写卡系统及方法和根据所述方法获得的sim卡
CN106162829A (zh) Wifi连接方法及装置
US976072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logical channels for accessing several virtual profiles in a secure element
CN104917793A (zh) 一种访问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224541A (zh) 数据的唯一性控制方法、信息存储方法及装置
CN102314425B (zh) 数据搜索方法和数据搜索系统
CN108696864B (zh) 虚拟号码请求和发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2299945A (zh) 网关配置页面登录方法、系统及门户认证服务器
CN105939514A (zh) 共享一组虚拟sim卡的方法、系统及通讯装置
CN102883264A (zh) 定位业务隐私鉴权方法、应用终端和业务能力开放平台
CN104079325B (zh) 一种信息共享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0366164B (zh) 远程控制终端的方法、服务器、终端及计算设备
CN104270342B (zh) 虚拟桌面的访问方法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