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29819A -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29819A
CN105429819A CN201510739033.2A CN201510739033A CN105429819A CN 105429819 A CN105429819 A CN 105429819A CN 201510739033 A CN201510739033 A CN 201510739033A CN 105429819 A CN105429819 A CN 105429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pplication identification
hit
packet
record sheet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390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29819B (zh
Inventor
叶柯
张�林
陈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ENGLIA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ENG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ENGL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ENG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3903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298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29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98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298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98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8Protocol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包括从终端建立的网络连接上获取一段由多个数据包构成的会话序列,并对每个数据包进行匹配;判断当前数据包方向;对数据包的负载长度进行匹配;对数据包进行DPI检测;判断单方向规则,最终确定检测结果。本发明对终端联网时创建的网络连接上产生的会话序列进行数据包采集,通过对一个会话序列中的数据包负载长度进行匹配,降低了对联网应用的识别难度,并且在配合DPI检测时可提前排除干扰因素,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准确度,从而提高了对终端应用识别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应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网络的终端应用程序越来越多,当用户在同一终端上同时开启多种应用程序时,如何对各种网络应用程序有效地分配网络带宽,保障各种网络应用程序高效正常地运行成了一种新的用户需求。要想实现这种用户需求的首先任务是在网络中识别这些应用程序,因此快速准确地识别应用程序至关重要。
当前存在的网路应用识别方法主要为端口识别技术和基于报文内容的深度识别技术:
端口识别技术是通过分析网络数据包的端口信息来分析HTTP协议,因此端口识别技术只能对基础的基于http协议的应用进行识别,而现在很多的应用都是采用了P2P协议,其所要占用的通信端口都是不确定的、动态变更的,端口识别技术在此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无法实现对这些应用的识别,如此导致其在基于互联网层面上对各种应用的识别率非常低,误判率高;
基于报文内容的深度识别技术耗费时间比较长,其在每次建立新连接时都需要对报文内容进行深度识别,识别计算量大,导致其识别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应用识别方法存在识别率低、误判率高、实时性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构思新颖、设计巧妙、能够快速准确地对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从终端建立的网络连接上获取一段由多个数据包构成的会话序列,并对每个数据包进行匹配;
(S11)获取当前数据包传输的方向;
(S12)将该数据包的负载长度作为对象通过包长检测模块进行匹配,筛选出命中的应用识别号,若未命中,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反之则记录命中的应用识别号形成命中记录表,并进入步骤(S13);
(S13)将当前命中记录表与本方向上此前的命中记录表取交集,获得命中交集表;
(S14)判断所述命中交集表是否为空,若是,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否则进入步骤(S15);
(S15)判断该数据包是否为叶子节点,若是,则将该命中交集表作为本方向记录表并进入步骤(S16),否则跳转到步骤(S11)对下一个数据包进行匹配;
(S16)再按步骤(S11)~(S15)的方法获取该会话序列中其方向与所述本方向记录表相对的反方向记录表,若获得,则进入步骤(S17),反之则未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反馈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S17)对所述本方向记录表和反方向记录表取交集,若为空,则未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反馈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
其中,所述包长检测模块设置于承载所述网络连接的网络设备中,其通过将数据包负载长度对比包长应用识别库判断是否命中来进行匹配。并且,为了保持识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所述包长应用识别库存储于所述网络设备中,并由云服务器定期更新。
所述叶子节点是指该会话序列中每一个方向上的最后一个数据包,所述应用识别号是网络设备内部对各应用预设的身份编码。
具体地,所述步骤(S13)中,若当前命中记录表为本方向第一次记录,则将该命中记录表作为命中交集表;若存在本方向的上一次命中交集表,则所述当前命中记录表与本方向上一次的命中交集表取交集。
为进一步提高包长检测的准确度,所述步骤(S12)中,当命中有应用识别号时还通过DPI检测模块对该数据包负载进行深度报文检测,若DPI未命中,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反之则记录命中的应用识别号形成命中记录表;其中,所述DPI检测模块设置于承载所述网络连接的网络设备中。
DPI(DeepPacketInspection,深度包检测),DPI技术是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本发明中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地,为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的筛选,所述步骤(S12)或(S14)中,当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时,跳转到步骤(S18):
(S18)判断包长检测模块是否设置有单方向识别模块,若是,则进入步骤(S19),否则得到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S19)获取反方向的数据包,并按步骤(S11)~(S15)的方法对所述反方向的数据包进行匹配,若获得对应的反方向记录表,则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反之则得到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其中,所述单方向识别模块是指仅判断会话序列中一个方向的数据包即确定唯一应用识别号的模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5)中,在确定本方向记录表之后,在进入步骤(S16)之前,插入对本方向数据包进行单方向识别的判断:
跳转到步骤(S18’)判断是否需要通过单方向识别模块进行识别,若是,则通过单方向识别模块确定应用识别号,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否则进入步骤(S16)。
具体地,所述步骤(S11)中,将获取到的该会话序列中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方向设定为正方向,当所述正方向的非叶子节点的下一个数据包为反方向数据包时,缓存正方向的检测过程信息。相应地,当反方向的非叶子节点的下一个数据包为正方向时,缓存该反方向的检测过程信息,并通过已缓存的信息恢复正方向的检测过程并继续执行。
更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两个方向的检测效率,在所述步骤(S11)中确定了当前数据包传输的方向时,设置两条分别对应两个方向的进程,每个进度独立对一个方向的数据包进行步骤(S12)~(S15)方法的检测,并在其均获得对应方向记录表后,按步骤(S17)方法进行判定。
当有一个所述进程未获得其对应方向记录表时,对另一个已获得其对应方向记录表的进程进行单方向识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对终端联网时创建的网络连接上产生的会话序列进行数据包采集,通过对一个会话序列中的数据包负载长度进行匹配,降低了对联网应用的识别难度,并且在配合DPI检测时可提前排除干扰因素,极大地提高了检测准确度,从而提高了对终端应用识别的效率,而且由于设置有多层过滤筛选,有效地降低了识别误判率,提高了应用识别的实时性,其识别速度快,识别准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适合推广应用。
(2)本发明在包长检测模块上附属DPI检测模块,在对数据包特征检测时利用多层筛选设置,可靠地对数据包特征进行识别,保证最后可以获得唯一的结果,并通过单方向识别模块的设置,提高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对应用的识别,进一步提高了识别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带有DPI检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现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该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从终端建立的网络连接上获取一段由多个数据包构成的会话序列,并对每个数据包进行匹配;在承载其网络连接的网络设备中设有包长检测模块,其通过将数据包负载长度对比包长应用识别库判断是否命中来进行匹配,并且所述网络设备中还存储有由云服务器定期更新的包长应用识别库。通常地,当终端通过某应用与外网建立网络连接时,在网络设备中会创建对应的连接跟踪表,用以分配每个经过该连接的数据包,形成相应的连接记录项。
(S11)获取当前数据包传输的方向;
(S12)将该数据包的负载长度作为对象通过包长检测模块进行匹配,筛选出命中的应用识别号,若未命中,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反之则记录命中的应用识别号形成命中记录表,并进入步骤(S13);
(S13)将当前命中记录表与本方向上此前的命中记录表取交集,获得命中交集表;
(S14)判断所述命中交集表是否为空,若是,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否则进入步骤(S15);
(S15)判断该数据包是否为叶子节点,若是,则将该命中交集表作为本方向记录表并进入步骤(S16),否则跳转到步骤(S11)对下一个数据包进行匹配;
(S16)再按步骤(S11)~(S15)的方法获取该会话序列中其方向与所述本方向记录表相对的反方向记录表,若获得,则进入步骤(S17),反之则未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反馈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S17)对所述本方向记录表和反方向记录表取交集,若为空,则未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反馈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
所述叶子节点是指该会话序列中每一个方向上的最后一个数据包,所述应用识别号是网络设备内部对各应用预设的身份编码。
具体地,所述步骤(S13)中,若当前命中记录表为本方向第一次记录,则将该命中记录表作为命中交集表;若存在本方向的上一次命中交集表,则所述当前命中记录表与本方向上一次的命中交集表取交集。
为进一步提高包长检测的准确度,所述步骤(S12)中,当命中有应用识别号时还通过DPI检测模块对该数据包负载进行深度报文检测,若DPI未命中,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反之则记录命中的应用识别号形成命中记录表;其中,所述DPI检测模块设置于承载所述网络连接的网络设备中。
DPI(DeepPacketInspection,深度包检测),DPI技术是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本发明中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地,为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的筛选,所述步骤(S12)或(S14)中,当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时,跳转到步骤(S18):
(S18)判断包长检测模块是否设置有单方向识别模块,若是,则进入步骤(S19),否则得到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S19)获取反方向的数据包,并按步骤(S11)~(S15)的方法对所述反方向的数据包进行匹配,若获得对应的反方向记录表,则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反之则得到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其中,所述单方向识别模块是指仅判断会话序列中一个方向的数据包即确定唯一应用识别号的模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5)中,在确定本方向记录表之后,在进入步骤(S16)之前,插入对本方向数据包进行单方向识别的判断:
跳转到步骤(S18’)判断是否需要通过单方向识别模块进行识别,若是,则通过单方向识别模块确定应用识别号,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否则进入步骤(S16)。
具体地,所述步骤(S11)中,将获取到的该会话序列中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方向设定为正方向,当所述正方向的非叶子节点的下一个数据包为反方向数据包时,缓存正方向的检测过程信息。相应地,当反方向的非叶子节点的下一个数据包为正方向时,缓存该反方向的检测过程信息,并通过已缓存的信息恢复正方向的检测过程并继续执行。
更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两个方向的检测效率,在所述步骤(S11)中确定了当前数据包传输的方向时,设置两条分别对应两个方向的进程,每个进度独立对一个方向的数据包进行步骤(S12)~(S15)方法的检测,并在其均获得对应方向记录表后,按步骤(S17)方法进行判定。
当有一个所述进程未获得其对应方向记录表时,对另一个已获得其对应方向记录表的进程进行单方向识别。
值得说明的是,图2至图4所示的两种实施方式可合并在一个检测流程中,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度。
对于包长检测的具体实现过程,本发明通过以下实例来具体阐述,表1所示为网络设备预先存储的所述包长应用识别库的局部。
表1
假设某个应用的一条tcp连接会话序列为正向(67,86,72),反向(80,85),其识别过程如下:
当正向第一个负载为67的数据包到达设备时,匹配筛选出应用识别号为100、200、300的结果,将其记录入命中记录表中,作为命中交集表①;
当正向第二个负载为68的数据包到达设备时,匹配筛选出应用识别号为100、200、400的结果,将其记录入命中记录表中,并与命中交集表①取交集,获得记录有应用识别号100、200的命中交集表②;
当正向第三个负载为72的数据包到达设备时,匹配筛选出应用识别号为200的结果,将其记录入命中记录表中,并与命中交集表②取交集,获得记录有应用识别号200的命中交集表③;
此时第三个数据包为叶子节点,将命中交集表③作为正方向记录表(本方向记录表),同时正向识别结束。
此时若进行单方向识别,则可确定应用识别号200的应用为当前使用应用;若不进行当方向识别,则还需反方向识别确定,该反方向识别过程与上述正向识别过程相同,可确定出含有应用识别号200的反方向记录表。
将正反方向记录表取交集,即可确定应用识别号200的应用为当前使用应用。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本发明的设计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创造性劳动而作出的变化,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0)从终端建立的网络连接上获取一段由多个数据包构成的会话序列,并对每个数据包进行匹配;
(S11)获取当前数据包传输的方向;
(S12)将该数据包的负载长度作为对象通过包长检测模块进行匹配,筛选出命中的应用识别号,若未命中,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反之则记录命中的应用识别号形成命中记录表,并进入步骤(S13);
(S13)将当前命中记录表与本方向上此前的命中记录表取交集,获得命中交集表;
(S14)判断所述命中交集表是否为空,若是,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否则进入步骤(S15);
(S15)判断该数据包是否为叶子节点,若是,则将该命中交集表作为本方向记录表并进入步骤(S16),否则跳转到步骤(S11)对下一个数据包进行匹配;
(S16)再按步骤(S11)~(S15)的方法获取该会话序列中其方向与所述本方向记录表相对的反方向记录表,若获得,则进入步骤(S17),反之则未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反馈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S17)对所述本方向记录表和反方向记录表取交集,若为空,则未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反馈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命中包长应用识别库,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长检测模块设置于承载所述网络连接的网络设备中,其通过将数据包负载长度对比包长应用识别库判断是否命中来进行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长应用识别库存储于所述网络设备中,并由云服务器定期更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3)中,若当前命中记录表为本方向第一次记录,则将该命中记录表作为命中交集表;若存在本方向的上一次命中交集表,则所述当前命中记录表与本方向上一次的命中交集表取交集。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2)中,当命中有应用识别号时还通过DPI检测模块对该数据包负载进行深度报文检测,若DPI未命中,则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反之则记录命中的应用识别号形成命中记录表;其中,所述DPI检测模块设置于承载所述网络连接的网络设备中。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2)或(S14)中,当标记该方向检测结束时,跳转到步骤:(S18)判断包长检测模块是否设置有单方向识别模块,若是,则进入步骤(S19),否则得到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S19)获取反方向的数据包,并按步骤(S11)~(S15)的方法对所述反方向的数据包进行匹配,若获得对应的反方向记录表,则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反之则得到无法识别的检测结果。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5)中,在确定本方向记录表之后,在进入步骤(S16)之前,插入对本方向数据包进行单方向识别的判断:跳转到步骤(S18’)判断是否需要通过单方向识别模块进行识别,若是,则通过单方向识别模块确定应用识别号,记录相应的应用识别号,检测结束,否则进入步骤(S16)。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1)中,将获取到的该会话序列中的第一个数据包的方向设定为正方向,当所述正方向的非叶子节点的下一个数据包为反方向数据包时,缓存正方向的检测过程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S11)中确定了当前数据包传输的方向时,设置两条分别对应两个方向的进程,每个进度独立对一个方向的数据包进行步骤(S12)~(S15)方法的检测,并在其均获得对应方向记录表后,按步骤(S17)方法进行判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有一个所述进程未获得其对应方向记录表时,对另一个已获得其对应方向记录表的进程进行单方向识别。
CN201510739033.2A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Active CN1054298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9033.2A CN105429819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39033.2A CN105429819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9819A true CN105429819A (zh) 2016-03-23
CN105429819B CN105429819B (zh) 2018-08-17

Family

ID=55507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39033.2A Active CN105429819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应用识别的包长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29819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2331A (zh) * 2008-05-09 2008-10-08 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传输层特征的p2p网络流量识别方法
CN101442541A (zh) * 2008-12-30 2009-05-27 北京畅讯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P2p应用加密流量的识别方法
CN101547207A (zh) * 2009-05-07 2009-09-30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应用行为模式的协议识别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2098346A (zh) * 2011-02-23 2011-06-1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在未知流量中识别p2p流媒体流量的方法
EP2717504A1 (en) * 2012-06-13 2014-04-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alyzing signaling traffic
CN103873320A (zh) * 2013-12-27 2014-06-18 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 加密流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82331A (zh) * 2008-05-09 2008-10-08 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传输层特征的p2p网络流量识别方法
CN101442541A (zh) * 2008-12-30 2009-05-27 北京畅讯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P2p应用加密流量的识别方法
CN101547207A (zh) * 2009-05-07 2009-09-30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应用行为模式的协议识别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2098346A (zh) * 2011-02-23 2011-06-1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在未知流量中识别p2p流媒体流量的方法
EP2717504A1 (en) * 2012-06-13 2014-04-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alyzing signaling traffic
CN103873320A (zh) * 2013-12-27 2014-06-18 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 加密流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9819B (zh) 2018-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12565B (zh) 一种基于自主学习的对等网络流量识别方法
CN102202064B (zh) 基于网络数据流分析的木马通信行为特征提取方法
CN101714952B (zh) 一种接入网的流量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6330584B (zh) 一种业务流的识别方法及识别装置
CN103139315A (zh) 一种适用于家庭网关的应用层协议解析方法
CN100553206C (zh) 基于报文采样和应用签名的互联网应用流量识别方法
CN104283897B (zh) 基于多数据流聚类分析的木马通信特征快速提取方法
CN101599897B (zh) 一种基于应用层检测的对等网络流量控制方法
CN105847078B (zh) 一种基于dpi自学习机制的http流量精细化识别方法
CN103631830A (zh) 网络爬虫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3873320A (zh) 加密流量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02307123A (zh) 基于传输层流量特征的nat流量识别方法
CN105245551A (zh) 一种基于dns和包长组合的应用识别方法
CN102724317A (zh) 一种网络数据流量分类方法和装置
CN101741644A (zh) 流量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02217251A (zh)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CN107612890A (zh) 一种网络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08667732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1212485A (zh) 一种获取流媒体链接地址的方法
CN106789728A (zh) 一种基于NetFPGA的VoIP流量实时识别方法
CN103281158B (zh) 深度网络通信粒度检测方法及其检测设备
CN104243225B (zh) 一种基于深度包检测的流量识别方法
CN106131153B (zh) 基于智能网关的业务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04113880B (zh) 数据流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0266603A (zh) 基于http协议的身份认证业务网络流量分析系统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20

Address after: No. 1201, 12 / F, building 6, No. 599, shijicheng South Road, Chengdu hi tech Zone, Chengdu pilot Free Trade Zone,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after: Chengdu panora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A201, comprehensive office building of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Administration Bureau, No.1 liyumen street, Qianwan 1st Road,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FENGLIA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4

Address after: 518000 area D, 4th floor, building A2, Nanshan wisdom Park, 1001 Xueyuan Avenue,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FENGL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201, 12 / F, building 6, No. 599, shijicheng South Road, Chengdu hi tech Zone, Chengdu pilot Free Trade Zone,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panoram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