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25392B -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25392B
CN105425392B CN201510902315.XA CN201510902315A CN105425392B CN 105425392 B CN105425392 B CN 105425392B CN 201510902315 A CN201510902315 A CN 201510902315A CN 105425392 B CN105425392 B CN 105425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mirror
lens
light
adju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023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25392A (zh
Inventor
宣丽
穆全全
曹召良
李大禹
刘永刚
杨程亮
姚丽双
胡立发
彭增辉
徐焕宇
张杏云
王启东
王玉坤
王少鑫
鲁兴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5109023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253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25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5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25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5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8Catadioptric systems
    • G02B17/0836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more than three curved mirrors
    • G02B17/0848Catadioptric systems using more than three curved mirrors off-axis or unobscured systems in which not all of the mirrors share a common axis of rotational symmetry, e.g. at least one of the mirrors is warped, tilted or decentered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28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 G02B27/283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polarising used for 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自适应光学领域,是一种装备于大口径望远镜的光束折叠式紧凑型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采用多个离轴抛物面镜和反射镜组合替换透镜元件,达到缩小系统体积的目的。为高效利用光能,采用两个液晶校正器分别校正P、S偏振光。由于哈特曼探测器与两个液晶校正器为开环控制,在响应矩阵测量时必须切换为闭环控制,通过移动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利用光学参数完全相同的第一、第二分色镜5和18以及第一、第二纸屏22、23的光学组合,实现开环到闭环的光路切换,如图1所示,完成快速振镜4、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矩阵测量,且光路切换前后三个校正器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光轴传递精度不受影响。

Description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适应光学领域,是一种改进的光束折叠结构、紧凑型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涉及两个相同参数的分色镜设计,是离轴抛物面镜、反射镜、分色镜、PBS分束器等光学元件与液晶波前校正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自适应光学控制器的组合,具体地说是一种装备于大口径地基望远镜的光束折叠式高精度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与望远镜连接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可以对大气引起的光学波前畸变进行实时补偿校正、恢复望远镜的高分辨率成像,因此在大口径地基望远镜中具有重要应用。但是,随着望远镜口径的增加,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光学元件尺寸也相应增大,如果仍然采用简单的透射式结构则系统体积会显著增加。这些变化不仅增加了透射式光学元件的加工难度和系统制备后期的装调难度,对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运行条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CN 103969824A,CN 103969825A)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采用反射式光学元件对光束进行折叠,大幅缩小系统结构。为高效利用光能,上述系统设置哈特曼探测器与液晶校正器为开环控制自适应光路,随之带来一个麻烦,即在启动自适应系统的初始化时必须切换为闭环控制自适应光路,以完成对液晶校正器响应矩阵的测量,相当于一般仪器的归零校准。这个切换要在哈特曼探测器之前移入一个与其光轴成45°角的反射镜,如图1所示,其中180即为该反射镜,在此系统中称为第五反射镜,19为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00为液晶校正器,当液晶校正器响应矩阵的测量结束后再将第五反射镜180移出光路,这样有可能造成进入哈特曼探测器的光轴移位或偏摆,产生液晶校正器响应矩阵的测量误差,使自适应系统的校正标准偏移,成像质量受影响;另外14为第四抛物面镜,切换为闭环控制自适应光路时第四抛物面镜14也须从光路中移出,但此元件的后续光路中只有成像CCD相机15,即使来回移动第四抛物面镜14对光轴对准精度略有影响,也只是使屏幕上的成像位置略有平移,不会造成图像质量下降;图1中的其它元件是,1为第一反射镜、2为第一抛物面镜,3为第二反射镜,4为快速振镜,5为以700nm波长分色的短波通分色镜,6为第二抛物面镜,7为第三反射镜,8为第一透镜,9为PBS偏振分束器,12为第四反射镜,13为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4为可上下移动的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5为成像CCD相机,16、17分别为第二、第三透镜,21为点光源氙灯,位于第一抛物面镜2和望远镜的共焦点处。
液晶校正器响应矩阵的获得方法参见中国发明专利(ZL200610173382.3),“无偏振光能量损失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在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要求哈特曼探测器与液晶校正器的光轴对准程度非常严格。因此在系统需要切换光路时,所移动的光学元件应该对二者间的光轴传递无任何影响才是最佳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哈特曼探测器之前设置一个分色镜来替代背景技术系统中哈特曼探测器之前的反射镜,使测量液晶校正器响应矩阵时,从开环控制到闭环控制自适应光路切换也不会造成进入哈特曼探测器的光轴移位或偏摆,目的是提供一种装备于大口径地基望远镜的光束折叠式高精度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本发明的基本思想是,将图1中第五反射镜180替换为与分色镜5相同的光学元件,这样在测量液晶校正器响应矩阵时只需要移出第四抛物面镜14即可从开环切换到到闭环控制自适应光路,不会影响哈特曼探测器与液晶校正器之间的光轴传递,然后在透镜组16、17之间插入遮拦屏阻隔探测支路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保证只有经过液晶校正器作用的光束进入到哈特曼探测器中,准确测得液晶校正器的响应矩阵。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详述本发明的主光学系统。如图2所示,主光学系统由第一反射镜1、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第二反射镜3、快速振镜4、第一分色镜5、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第三反射镜7、第一透镜8、PBS偏振分束器9、第一液晶校正器10、第二液晶校正器11、第四反射镜12、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成像CCD相机15、第二透镜16、第三透镜17、第二分色镜18、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工控机20组成。
望远镜的焦点24与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共焦点,使从望远镜焦点24出射的发散光束到达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处反射出平行光束,同时令第一反射镜1折叠望远镜焦点24到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的光束;然后从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反射出的平行光束由第二反射镜3再次折叠后到达与光轴成45°放置的快速振镜4上,快速振镜4的作用是对光波前倾斜进行自适应校正;去掉倾斜的光束可以无抖动地到达与所在光轴成45°放置的短波通第一分色镜5,第一分色镜5的作用是使望远镜接收的光能量按照波段分为两束,其中短波波段的光束透射、长波波段的光束90°折轴反射,形成互为垂直的长波光束和短波光束;透过的短波光束最终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这段光路称为波前探测支路;而从第一分色镜5处90°折轴反射的长波光束经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分别自适应校正P、S偏振光的倾斜以外的波前高阶畸变、最终进入成像CCD相机15,这段光路称为校正成像支路。
在波前探测支路,光路较短,通过共焦面的第二透镜16、第三透镜17进行缩束、形成直径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接收口径相同的平行光束,该平行光束透过光学参数与第一分色镜5完全相同的第二分色镜18而全部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作用是探测快速振镜4校正了波前倾斜后的剩余光波前畸变,因此必须使快速振镜4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共轭,即快速振镜4到第二透镜16的光路长度为第二透镜16的焦距,第三透镜17到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距离为第三透镜17的焦距;第二分色镜18是与第一分色镜5完全相同的短波通分色镜,与光轴成45°放置,其作用是使透过第一分色镜5的探测支路短波光束能够最大限度透过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另外还能在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移出光路后,使第一分色镜5反射进入两液晶校正器10、11的光束也最大限度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实现开环到闭环控制光路的简单切换,而不影响从第一液晶校正器10、第二液晶校正器11到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光轴传递精度。
在校正成像支路,光路较长,进一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从第一分色镜5反射到入射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入射光路,第二段是从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反射进入成像CCD相机15的反射光路;入射光路的光束首先由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和第三反射镜7两次折束、偏心入射第一透镜8,且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与第一透镜8共焦面形成缩束透镜组使光束直径调整为与液晶校正器接收口径相同的平行光;第三反射镜7的反射角度与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的反射角度相同,使光束在到达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前和从第三反射镜7出射后的光轴相互平行;第一透镜8的轴线相对第三反射镜7后的光束轴线上移第一透镜8焦距的0.035~0.052倍,使得通过第一透镜8的光束产生2°~3°的倾斜出射,以这个入射角通过PBS偏振分束器9被分成透射P偏振光和反射S偏振光;分别在平行S偏振方向和P偏振方向设置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e光光轴、即液晶取向方向,P偏振光束和S偏振光束均以2°~3°入射角分别入射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经两个校正器同步校正后的P、S偏振光束以与入射光束对称的角度被反射回PBS偏振分束器9,出射后P、S两偏振光束光轴重合合束,再次偏心通过第一透镜8、并与入射光束分离、到达第四反射镜12,此处反射光路的光束完全与入射光路的光束分离;反射光路的光束被第四反射镜12、第三抛物面镜13折叠后,再次变为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接收口径相同的平行光束入射到第四抛物面镜14上,经第四抛物面镜14汇聚于成像CCD相机15上。
快速振镜4、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成像CCD相机15均与工控机20相连,工控机20存有自适应控制软件,其作用是:存储测得的快速振镜4、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矩阵;将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的波前探测信号读出,处理为波前倾斜信号和波前高阶畸变信号的叠加,然后将波前倾斜信号发送给快速振镜4,使其校正波前的倾斜,波前高阶畸变信号发送给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使二者分别校正P偏振光和S偏振光中的高阶畸变;启动成像CCD相机15拍摄目标图像。
为了测量本发明系统中快速振镜4、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这三个校正器的响应矩阵,将图2所示的光路做一些变动,加入辅助元器件点光源21、第一纸屏22、第二纸屏23。如图3所示,具有稳定光谱的氙灯即点光源21作为该测量中的标准光源,将其放置在图2所示的望远镜焦点24的位置处,也是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的焦点处,同时点光源21将望远镜出射的光束截断而不能进入本发明系统。这个状态正好使通过快速振镜4的光束能够到达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而通过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不能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形成快速振镜4的响应矩阵测量光路,此时用工控机20向快速振镜4施加一系列幅度的倾斜模式的分布电压,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获得相应的响应信号,并将测得的响应信号按顺序排成响应矩阵存储于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完成了快速振镜4的响应矩阵测量;然后再将光路改变为测量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响应矩阵光路,如图3所示,其中21即为上面所述的点光源,在第二透镜16和第三透镜17之间插入第一纸屏22以阻断未经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波前探测支路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同时令快速振镜4只作为普通反射镜,将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向上移出光路,用第二纸屏23插入PBS偏振分束器9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之间,以截断进入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形成测量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响应矩阵光路,此时用工控机20向第一液晶校正器10施加一系列Zernike模式的分布电压,同时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获得相应的响应信号,将测得的响应信号按顺序排成响应矩阵存入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完成了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响应矩阵的测量;最后再将光路改变为测量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矩阵光路,将第二纸屏23移入PBS偏振分束器9和第一液晶校正器10之间,保证只有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用工控机20向第二液晶校正器11施加与第一液晶校正器10上施加的同样系列Zernike模式的分布电压,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获得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信号,将该信号也按顺序排成响应矩阵存入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完成了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矩阵测量。将光源21、第一纸屏22、第二纸屏23移出光路,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下移回到图2中的位置,恢复为与望远镜连接的自适应系统,即可进行空间目标的自适应校正成像。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的光束折叠结构液晶自适应校正成像光路设计示意图。1为第一反射镜、2为第一抛物面镜,3为第二反射镜,4为快速振镜,5为以700nm波长分色的短波通分色镜,6为第二抛物面镜,7为第三反射镜,8为第一透镜,9为PBS偏振分束器,100为液晶校正器,12为第四反射镜,13为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4为可上下移动的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5为成像CCD相机,16、17分别为第二、第三透镜,19为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80为45°设置的第五反射镜,以使经过液晶校正器100的光束能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同时截断从第三透镜17出射的光束,21为点光源,具有氙灯光谱,位于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的焦点处。
图2是本发明的改进的光束折叠结构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示意图。5为以700nm波长分色的短波通分色镜、称为第一分色镜,10、11分别为第一、第二液晶校正器,18也是以700nm波长分色的短波通分色镜、称为第二分色镜,20为工控机。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的前焦点与望远镜的出射光焦点24重合,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分别校正S偏振光和P偏振光,工控机20存有系统的自适应控制软件。
图3是测量第一液晶校正器10响应矩阵的光路示意图。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从光路中移出,以使经过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光束能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22为第一纸屏、23为第二纸屏,分别截断未经过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波前探测支路光束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
具体实施方式
装备于2米口径望远镜的光束折叠式紧凑型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望远镜的设计焦距196米,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各元件的具体参数如下:
1)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的表面均镀有银反射膜,口径分别为100mm、50mm、50mm、50mm,曲率半径分别为3332mm、1940mm、1940mm、920mm,焦距分别为1666mm、970mm、970mm、460mm,离轴量分别为300mm、120mm、120mm、150mm;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下设置垂直于其与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之间光轴的导轨,使其可以沿导轨向上方移出光路。
2)第一透镜8、第二透镜16、第三透镜17均为双胶合消色差透镜,且表面镀有增透膜,口径分别为60mm、20mm、20mm,焦距分别为350mm、62mm、62mm。
3)快速振镜4为德国PI公司的S330型号产品,直径为25mm,反射率大于97%,表面平整度PV值小于λ/20,其中λ=633nm,最大转动范围2mrad,工控机20对快速振镜4的电压输出卡最高电压10V,工控机20通过10倍高压放大器与快速振镜4连接,分辨率0.1μrad,对应的出瞳直径为17mm,相对第二反射镜3出射的平行光束成45°角放置,使入射光束折轴90°能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
4)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具有17mm接收孔径,微透镜数20×20,微透镜焦距90mm;其背部的CCD为法国FIRST LIGHT公司OCAM2型号产品,像素数240×240,2×2 binning设置下采样频率达到1.5KHz,可探测波段350nm~1000nm;波前测量误差峰谷值0.05λ,均方根值0.01λ,其中λ=633nm。
5)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反射镜1、3、7、12,口径分别为100mm、70mm、30mm、30mm,反射率大于98%;
6)第一、第二液晶校正器10、11为纯位相LCOS型液晶校正器,接收窗口为6.14mm×6.14mm,响应时间1ms,象素数256×256,位相调制深度800nm,驱动电压±5V,其有效分度值50个。
7)PBS偏振分束器9,尺寸为50mm×50mm×50mm,其S偏振光或P偏振光的消光比为1×10-3
8)成像CCD相机15为英国ANDOR公司DV897型号的产品,像素数512×512。
9)点光源21,是光纤束耦合的卤素光源,具有氙灯光谱,光纤束直径1mm。
10)第一分色镜5、第二分色镜18,均为口径35mm、分色波长在700nm的短波通分色镜,从而不仅使探测支路的短波光束能够最大限度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在移开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时通过第一、第二液晶校正器10、11的长波光束也最大限度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而且使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探测支路光束能量与校正成像支路的光束能量匹配。
11)利用1)~10)所述的元件按照图2所示光路搭建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第一反射镜1与望远镜焦点24间距离为1000mm,第一抛物面镜2与第一反射镜1间距离为666mm,第二反射镜3与第一抛物面镜2间距离850mm,第二反射镜3与快速振镜4间距离920mm,快速振镜4与第一分色镜5间距离为31mm,第一分色镜5与第二抛物面镜6间距离为570mm,第二抛物面镜6与第三反射镜7间距离为440mm,第三反射镜7与第一透镜8间距离为880mm,第一透镜8与PBS偏振分束器9间距离为100mm,PBS偏振分束器9与第一液晶校正器10、第二液晶校正器11间距离为150mm,第一透镜8与第四反射镜12间距离为880mm,第四反射镜12与第三抛物面镜13间距离为440mm,第三抛物面镜13与第四抛物面镜14间距离为440mm,第四抛物面镜14与成像CCD相机15间距离为460mm,第一分色镜5与第二透镜16间距离为31mm,第二透镜16与第三透镜17间距离为124mm,第三透镜17与第二分色镜18间距离为31mm,第二分色镜18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间距离为62mm。
12)快速振镜4、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第一液晶校正器10、第二液晶校正器11、成像CCD相机15均与存有自适应控制软件的工控机20相连结。以上即形成与2米口径望远镜匹配的本发明系统。
13)在实验室模拟操作自适应校正过程:
首先测量快速振镜4、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这三个校正器的响应矩阵,将具有稳定光谱的氙灯即点光源21放置在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的焦点、即望远镜的焦点24处,虚拟将望远镜出射的光束截断而不能进入本发明系统;
测量快速振镜4在标准驱动信号下的响应矩阵:令工控机20向快速振镜4的A轴和B轴分别施加系列电压Vx、Vy,其中Vx、Vy的电压范围在[0V,9V]、分为60个分度值,并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读出相应的微透镜阵列光斑质心平均偏移量值Ax、Ay,做成两个二维响应矩阵Ax(Vx)、Ay(Vy),然后存储于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完成了快速振镜4的响应矩阵测量;
再将光路改变为测量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响应矩阵光路,即在第二透镜16和第三透镜17之间插入第一纸屏22以阻断未经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波前探测支路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同时令快速振镜4只作为普通反射镜,将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向上移出光路,用第二纸屏23插入PBS偏振分束器9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之间,以截断进入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此时用工控机20向第一液晶校正器10施加19阶Zernike模式的分布电压,同时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获得相应的微透镜阵列光斑质心响应信号,做成响应矩阵D10;将矩阵D10存入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完成了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响应矩阵的测量;最后再将光路改变为测量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矩阵光路,将图3所示的第二纸屏23移入PBS偏振分束器9和第一液晶校正器10之间,保证只有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用工控机20向第二液晶校正器11施加与第一液晶校正器10上施加的同样系列Zernike模式的分布电压,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获得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信号,做成响应矩阵D11,将该矩阵D11也存入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完成了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矩阵测量;
将点光源21虚拟为2米口径望远镜接收的空间目标的像,并将第一纸屏22、第二纸屏23移出光路,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下移回到图2中的位置,使来自点光源21的光束经其反射进入成像CCD相机15,证明恢复为与望远镜连接的自适应系统;
在第二反射镜3和快速振镜4之间插入湍流模拟器,利用工控机20中的自适应控制软件进行点光源21的点目标的自适应校正成像。
成像CCD相机15中显示的点像证明本发明系统能够达到系统衍射极限分辨率,重复性良好。

Claims (3)

1.一种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是:主光学系统由第一反射镜(1)、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第二反射镜(3)、快速振镜(4)、第一分色镜(5)、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第三反射镜(7)、第一透镜(8)、PBS偏振分束器(9)、第一液晶校正器(10)、第二液晶校正器(11)、第四反射镜(12)、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成像CCD相机(15)、第二透镜(16)、第三透镜(17)、第二分色镜(18)、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工控机(20)组成;辅助元器件有点光源(21)、第一纸屏(22)、第二纸屏(23);
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的前焦点与望远镜的出射焦点(24)重合;第一分色镜(5)和第二分色镜(18)为光学参数相同的短波通分色镜,第一分色镜(5)的作用是使望远镜接收的光能量按照波段分为两束,其中短波波段的光束透射、长波波段的光束90°折轴反射,形成互为垂直的波前探测支路和校正成像支路,第二分色镜(18)的作用是使探测支路的短波波段光束透过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另外还能在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移出光路后,使通过两液晶校正器(10)、(11)的长波波段光束90°折轴反射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实现开环到闭环控制光路的简单切换,而不影响从第一液晶校正器(10)、第二液晶校正器(11)到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光轴传递精度;
在波前探测支路,通过共焦面的第二透镜(16)和第三透镜(17)进行缩束、形成直径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接收口径相同的平行光束,该平行光束为短波光、能够透过第二分色镜(18)而全部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快速振镜(4)到第二透镜(16)的光路长度为第二透镜(16)的焦距,第三透镜(17)到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的距离为第三透镜(17)的焦距;
在校正成像支路,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与第一透镜(8)共焦面;第三反射镜(7)的反射角度与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的反射角度相同,使光束在到达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前和从第三反射镜(7)出射后的光轴相互平行;第一透镜(8)的轴线相对第三反射镜(7)后的光束轴线上移一段距离,这段距离为第一透镜(8)焦距的0.035~0.052倍,使得通过第一透镜(8)的光束为偏心入射,然后产生2°~3°的倾斜出射,以这个入射角通过PBS偏振分束器(9)被分成透射P偏振光和反射S偏振光,分别在平行S偏振方向和P偏振方向设置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e光光轴、即液晶取向方向;经两个校正器校正后的P、S偏振光束被反射回PBS偏振分束器(9),出射后两光轴重合合束,且与入射光束的倾斜方向反向倾斜2°~3°再次偏心通过第一透镜(8)、并与入射光束分离、到达第四反射镜(12),此处反射光路的光束完全与入射光路的光束分离;反射光路的光束被第四反射镜(12)、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折叠后,再次变为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接收口径相同的平行光束入射到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上,经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汇聚于成像CCD相机(15)上;
上述光路中的快速振镜(4)、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成像CCD相机(15)均与工控机(20)相连,工控机(20)存有自适应控制软件;
上述光路中的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可以沿垂直方向上下移动,其中向上移动是为移出光路,向下移动是为进入光路;
在自适应校正成像过程之前,需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测量快速振镜(4)、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矩阵,因此将点光源(21)放置在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的前焦点处,同时将望远镜接收的光束截断使其不能进入系统光路;测量快速振镜(4)的响应矩阵,并将测得的响应信号按顺序排成响应矩阵存入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然后分别测量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响应信号:将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从光路中移出,则使通过两液晶校正器(10)、(11)的长波波段光束经第二分色镜(18)90°折轴反射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中,在第二透镜(16)和第三透镜(17)之间插入第一纸屏(22),截断被第一分色镜(5)透射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同时令快速振镜(4)只作为普通反射镜,用第二纸屏(23)插入PBS偏振分束器(9)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之间,以截断通过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保证只有通过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用一系列Zernike模式驱动第一液晶校正器(10),在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上获得相应的一系列响应信号,将测得的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一系列响应信号、按顺序排成响应矩阵存入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然后将第二纸屏(23)插入PBS偏振分束器(9)和第一液晶校正器(10)之间,以截断通过第一液晶校正器(10)的光束,并保证只有通过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光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采用相同步骤将测得的第二液晶校正器(11)的一系列响应信号、按顺序排成响应矩阵存入工控机(20)的数据库中;将点光源(21)、第一纸屏(22)、第二纸屏(23)移出光路,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移进光路,恢复为与望远镜连接的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为所述主光学系统是一种装备于2米大口径望远镜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系统中各元件的具体参数如下:
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的口径分别为100mm、50mm、50mm、50mm,曲率半径分别为3332mm、1940mm、1940mm、920mm,焦距分别为1666mm、970mm、970mm、460mm,离轴量分别为300mm、120mm、120mm、150mm;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下设置垂直于其与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之间光轴的导轨,使其可以沿导轨向上方移出光路;
第一透镜(8)、第二透镜(16)、第三透镜(17)的口径分别为60mm、20mm、20mm,焦距分别为350mm、62mm、62mm;
快速振镜(4)的直径为25mm,工控机(20)通过10倍高压放大器与快速振镜(4)连接,对应的出瞳直径为17mm,相对第二反射镜(3)出射的平行光束成45°角放置,使入射光束折轴90°能够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
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具有17mm接收孔径,微透镜焦距90mm;可探测波段350nm~1000nm;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反射镜(1)、(3)、(7)、(12),口径分别为100mm、70mm、30mm、30mm;
第一、第二液晶校正器(10)、(11)的接收窗口均为6.14mm×6.14mm,位相调制深度满足成像波段的要求;
PBS偏振分束器(9),尺寸为50mm×50mm×50mm,其P偏振光的消光比为1×10-3;
成像CCD相机(15)为英国ANDOR公司DV897型号的产品;
点光源(21),是光纤束耦合的卤素光源,光纤束直径1mm;
第一分色镜(5)、第二分色镜(18),均为口径35mm、分色波长相同的短波通分色镜;
第一反射镜(1)与望远镜焦点(24)间距离为1000mm,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与第一反射镜(1)间距离为666mm,第二反射镜(3)与第一离轴抛物面镜(2)间距离850mm,第二反射镜(3)与快速振镜(4)间距离920mm,快速振镜(4)与第一分色镜(5)间距离为31mm,第一分色镜(5)与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间距离为570mm,第二离轴抛物面镜(6)与第三反射镜(7)间距离为440mm,第三反射镜(7)与第一透镜(8)间距离为880mm,第一透镜(8)与PBS偏振分束器(9)间距离为100mm,PBS偏振分束器(9)与第一液晶校正器(10)、第二液晶校正器(11)间距离为150mm,第一透镜(8)与第四反射镜12间距离为880mm,第四反射镜(12)与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间距离为440mm,第三离轴抛物面镜(13)与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间距离为440mm,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与成像CCD相机(15)间距离为460mm,第一分色镜(5)与第二透镜(16)间距离为31mm,第二透镜(16)与第三透镜(17)间距离为124mm,第三透镜(17)与第二分色镜(18)间距离为31mm,第二分色镜(18)与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间距离为6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其特征为所述主光学系统中的第一液晶校正器(10)和第二液晶校正器(11)为纯位相LCOS型液晶校正器、位相调制深度为800nm的情况下,第二分色镜(18)和第一分色镜(5)均为分色波长在700nm的短波通分色镜,从而不仅使探测支路光束能够最大限度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在第四离轴抛物面镜(14)移出光路时通过第一、第二液晶校正器(10)、(11)的长波光束也最大限度进入哈特曼波前探测器(19),而且使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的探测支路光束能量与校正成像支路的光束能量匹配。
CN201510902315.XA 2015-12-09 2015-12-09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Active CN1054253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02315.XA CN105425392B (zh) 2015-12-09 2015-12-09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02315.XA CN105425392B (zh) 2015-12-09 2015-12-09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5392A CN105425392A (zh) 2016-03-23
CN105425392B true CN105425392B (zh) 2017-10-31

Family

ID=55503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02315.XA Active CN105425392B (zh) 2015-12-09 2015-12-09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253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02447B (zh) * 2017-08-09 2019-06-2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具有pd图像处理功能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
CN107817598A (zh) * 2017-09-29 2018-03-20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长焦距共口径反射式光学系统
CN111627085B (zh) * 2020-06-01 2023-05-0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一种波前分视场曲率传感方法和装置、自适应oct系统
CN113295044B (zh) * 2021-05-19 2022-11-01 长春理工大学 一种小型机载激光武器高精度光束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4076573B (zh) * 2021-11-10 2022-10-2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等效元件、等效元件的制备方法、检测精度校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43709A (en) * 1989-05-11 1990-07-24 Hughes Aircraft Company Liquid crystal adaptive optics system
CN100476498C (zh) * 2006-12-29 2009-04-08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无偏振光能量损失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CN101178477B (zh) * 2006-12-29 2010-06-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快速向列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CN102073136B (zh) * 2010-12-24 2012-07-25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能量优化分配方法
CN103969824B (zh) * 2014-05-14 2016-03-02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5392A (zh) 201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25392B (zh) 改进的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CN103969824B (zh) 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法
CN105738078B (zh) 单透镜或多透镜光学系统的光学表面的曲率中心的位置的测量
CN107402447B (zh) 具有pd图像处理功能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的设计
TW590757B (en) Defocus and astigmatism compensation in a wavefront aberration measurement system
CN106324828B (zh) 液晶-变形镜的混合式自适应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CN105259647B (zh) 大视场同离轴一体三反式空间光学系统
CN106338343B (zh) 一种基于菲涅耳波带片的波前探测方法
CN108871733A (zh) 大口径光学系统近场检测装置及其测量方法
CN102073136B (zh) 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能量优化分配方法
CN204228121U (zh) 一种椭球镜面形检测装置
CN102540453B (zh) 结构紧凑的高灵敏度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CN106526829B (zh) 与2米望远镜匹配的液晶-变形镜混合式自适应系统
CN106052596A (zh) 基于远出瞳、小瞳径比设计的高精度光电自准直仪
CN105353516A (zh) 单一探测器对光瞳光轴分区域成像的双光束合成传感器
CN106092318A (zh) 一种全反射式宽波段多光谱成像系统
CN205594223U (zh) 一种折返式长焦可见光近红外双光成像镜头
CN103969825B (zh) 光束折叠式液晶自适应光学成像系统
CN101726848B (zh) 兼具开环与闭环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GB2501818A (en) Zoom objective and camera system
CN205920266U (zh) 光学成像装置
CN108983419B (zh) 一种基于多光谱成像的光学系统
CN107490882B (zh) 具有pd图像处理功能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
CN103308185B (zh) 用于四杆靶标扫描的红外辐射计
RU2478185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й ориентации объекто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