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6815B -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6815B
CN105376815B CN201510823893.4A CN201510823893A CN105376815B CN 105376815 B CN105376815 B CN 105376815B CN 201510823893 A CN201510823893 A CN 201510823893A CN 105376815 B CN105376815 B CN 1053768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terminal
mobile cloud
data communication
mobile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2389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6815A (zh
Inventor
顾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KUAIYUE MOBILE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KUAIYUE MOBILE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KUAIYUE MOBILE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KUAIYUE MOBILE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82389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768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76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6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6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6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34Reselection control
    • H04W36/36Reselection control by user or terminal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2Setup of transport tu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包括:移动云终端接收终端发出的数据;所述移动云终端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所述移动云终端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虚拟移动网络系统实施例。利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实现切换移动网络。

Description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设备。
现有技术中,如果移动终端需要使用移动网络,一般该移动设备必须向移动网络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注册,从而获取移动网络使用权。例如用户在联通注册后,会有一张移动SIM卡,将所述SIM卡装入移动终端后就可以使用联通提供的移动网络服务。
当移动终端从A运营商服务质量较好的区域1移动到A运营商网络服务质量差的区域2,但是运营商B在区域2的服务质量却很好,由于移动终端与运营商之间的绑定关系,导致移动终端无法在区域2得到运营商B的网络服务。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存在有终端用户无法切换移动网络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网络方法、系统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终端用户无法自由切换移动网络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包括:
移动云终端接收终端发出的数据;
所述移动云终端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
所述移动云终端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
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
优选地,所述移动云终端至少包含两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SIM卡插槽,供接入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块SIM卡。
优选地,所述移动云终端集成于所述终端,或者所述移动云终端为单独的设备。
优选地,所述接收包括有线或者无线接收。
一种虚拟移动网络系统,包括:
移动云终端,用于供至少一个的终端与至少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并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以及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
移动云,用于与通过移动网络连接的所述移动云终端建立数据通信隧道。
优选地,所述移动云终端至少包含两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SIM卡插槽,供接入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块SIM卡。
优选地,所述移动云终端集成于所述终端,或者所述移动云终端为单独的设备。
优选地,所述移动云终端,还用于通过提供的有线或者无线供至少一个的终端与至少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通过移动云终端接收终端发出的数据;所述移动云终端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所述移动云终端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如此可以实现终端通过移动云终端切换移动网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移动网络系统的架构图;
图2为基于图1的基础上的一种移动网络服务的实际商务模型;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虚拟移动网络系统的架构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虚拟移动网络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移动无线数据网络覆盖的区域,可以为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移动数据卡、车载终端等提供无线数据服务。当所述移动设备在覆盖区域内移动时,移动无线数据网络可以保持所述移动设备与互联网的连接。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移动网络系统的架构图。所述移动网络系统可包括:终端11、移动网络12、互联网13。
终端11,用于与移动网络12进行通信。所述终端11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电子阅读器中的至少一种。
移动网络12,用于为所述终端11与互联网13提供连接,使得所述终端11可以获得互联网13提供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所述移动网络1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移动网络网关121、至少一个广域传输网122、至少一个基站123。所述移动网络12通常属于一个移动网络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
互联网13,用于向通过所述移动网络12连接的所述终端11提供无线数据通信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移动网络12采用因特网协议(以下称为“IP”)隧道技术。在所述移动网络12中,所述移动网络网关121与所述终端11可以通过所述IP隧道实现数据链路的点对点连接,即终端11需要通过移动网络网关121来获得互联网13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移动网络网关121,用于分配所述终端11的IP地址;所述广域传输网122,用于传输数据;所述基站123,用于供所述终端11连接的无线频率接口。其中,所述移动网络网关121和所述终端11之间可以存在至少一个IP隧道,从而实现多条点对点的IP连接。
所述终端11可以通过所述无线电频率接口连接到基站123,从而获得所述移动网络网关121提供的IP地址,根据所述IP地址可以通过所述广域传输网122与所述互联网13连接,从而可以获得所述互联网13提供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
图2为基于图1的基础上的一种移动网络服务的实际商务模型。如图2所述,包括:第一终端21、第一移动网络22、互联网23、第二终端24及第二移动网络25。
所述第一终端21与图1中所述终端11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第一移动网络22及第二移动网络25与图1中所述移动网络12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第二移动网络25与所述第一移动网络22不同之处在于,属于不同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例如第一移动网络22为中国联通网络,所述第二移动网络25为中国移动网络。
所述互联网23与图1中所述互联网13类似,此处再赘述。
所述第二终端24与所述第一终端2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终端24可以接入第二移动网络25,不能接入第一移动网络22;所述第一终端21可以接入第一移动网络22,不能接入第二移动网络25。即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终端21与所述第一移动网络22的移动网络运营商绑定;所述第二终端24与所述第二移动网络25的移动网络运营商绑定。
如图2所示在地点240中,所述第一终端21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移动网络22获取所述互联网23提供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在地点340中,所述第二终端24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网络25获取所述互联网23提供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当所述第一终端21从地点240移到了地点340的时候,由于所述第一终端21不能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网络25,所以所述第一终端21还是需要通过所述第一移动网络22获取所述互联网23提供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同样地,当所述第二终端24从地点340移到了地点240的时候,由于所述第二终端24不能连接所述第一移动网络22,所以所述第二终端24还是需要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网络25获取所述互联网23提供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然而,移动网络的信号质量是随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如图2所示,当所述第一终端21从地点240移动到地点340的时候,由于距离的增加,所述第一终端21能接收到的所述第一移动网络22的信号质量可能变得较差。同样地,所述第二终端24从地点340移动到地点240的时候,由于距离的增加,所述第二终端24能接收到的所述第二移动网络25的信号质量可能变得较差。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虚拟移动网络系统的架构图。本实施例中,所述虚拟移动网络100包括:至少一个的移动云终端31、至少一个的移动云32。
所述移动云终端(Mobile Cloud Terminal,MCT)32,用于供至少一个的终端35与至少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并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以及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
所述终端35,用于与MCT32进行通信。所述终端35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电子阅读器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MCT32的实施结构中,MCT32至少包含两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SIM卡插槽,供接入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块SIM卡,从而实现与不同运营商的签约。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使用到的SIM卡是运营商发布的标准SIM卡,和普通的手机SIM卡及其它设备接入是一样的控制与接入流程。
所述移动云(Mobile Cloud,MC)32,用于与通过移动网络连接的所述移动云终端31建立数据通信隧道,并分配所述终端35的IP地址。
如图3所示,所述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包括第一移动网络33、第二移动网络34。所述第一移动网络33及第二移动网络34,用于为所述移动云终端31与移动云32提供连接。所述第二移动网络34与所述第一移动网络33不同之处在于,属于不同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例如第一移动网络33为中国联通网络,所述第二移动网络34为中国移动网络。所述第一移动网络33包括第一基站331及第一广域传输网332。所述第二移动网络34包括第二基站341及第二广域传输网342。
这样,所述终端35可以通过所述MCT32提供的有线(例如网线)或者无线(例如WIreless-Fidelity,wifi)与至少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终端35可以获得互联网36提供的无线数据通信服务。
具体地,首先MCT31通过RF接口223和RF接口324在地点240时分别与第一移动网络33和第二移动网络34连接,这样MCT31可以同时通过第一移动网络33和第二移动网络34与MC32连接,并与MC32建立数据通信隧道。此时MCT31可以通过判断所述第一移动网络33与第二移动网络34的通信质量的强弱,选择通信质量强的移动网络。如图3所示,在地点240时,所述MCT31选择所述第一移动网络33,即切换数据通信隧道252。这样所述终端35连接所述MCT31,可以通过所述数据通信隧道252从MC32上获取一个IP地址,即终端35的IP地址是由MC32分配的。
再如图3所示,当终端35及移动云终端31从地点240移动到地点340时,MCT31通过RF接口224和RF接口323分别与第一移动网络33和第二移动网络34连接,并与MC32建立数据通信隧道。由于在地点320中第二移动网络34的通信质量强于第一移动网络33的通信质量,所以所述移动云终端31可以从原来的第一移动网络33切换为第二移动网络34,即与所述MC32建立数据通信隧道352,进而从MC32上获取所述终端35的IP地址。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虚拟移动网络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网络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410:移动云终端接收终端发出的数据;
所述移动云终端至少包含两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SIM卡插槽,供接入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块SIM卡,从而实现与不同运营商的签约。
优选地,所述移动云终端可以集成于所述终端中;也可以是单独的设备,可以与终端进行连接。例如车载或这船载的设备。
优选地,所述接收包括有线或者无线接收。
S320:所述移动云终端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
S330:所述移动云终端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
所述通信质量代表了通信状态,通信质量越高说明通信越好;反之,通信质量越低说明通信越差。
所述阈值可以是一个经验值。
本实施例中,对通信质量进行量化后加以说明,以数字表示通信质量。例如可以分为1-100;数字越大,通信质量越高,数字越小,通信质量越低。
例如,阈值为50时,可以将通信质量低于50的视为符合的情况;将大于等于50的视为不符合的情况。
S340: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
在当前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低于阈值时,切换到另一个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
通过本实施例,终端可以通过移动云终端与至少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通过所述移动云终端切换通信质量较高的移动网络。可以解决终端与一个移动网络运营商绑定而不能切换移动网络的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 Boolean Express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 Description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 University Programming Language)、HDCal、JHDL(Jav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与Verilog。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 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
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云终端接收终端发出的数据;
所述移动云终端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所述移动云终端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同时连接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所述移动云分配终端的IP地址;
所述移动云终端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
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云终端至少包含两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SIM卡插槽,供接入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块SIM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云终端集成于所述终端,或者所述移动云终端为单独的设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包括有线或者无线接收。
5.一种虚拟移动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云终端,用于供至少一个的终端与至少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并通过至少与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与移动云建立数据通信隧道,所述移动云终端可通过有线或者无线同时连接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以及判断所述数据通信隧道的通信质量是否低于阈值;若是,所述移动云终端则切换到另外的数据通信隧道进行数据通信;
移动云,用于与通过移动网络连接的所述移动云终端建立数据通信隧道,所述移动云分配终端的IP地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云终端至少包含两个移动网络运营商的SIM卡插槽,供接入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块SIM卡。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云终端集成于所述终端,或者所述移动云终端为单独的设备。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云终端,还用于通过提供的有线或者无线供至少一个的终端与至少两个不同的移动网络进行连接。
CN201510823893.4A 2015-11-24 2015-11-24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53768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23893.4A CN105376815B (zh) 2015-11-24 2015-11-24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823893.4A CN105376815B (zh) 2015-11-24 2015-11-24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6815A CN105376815A (zh) 2016-03-02
CN105376815B true CN105376815B (zh) 2019-03-22

Family

ID=55378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23893.4A Active CN105376815B (zh) 2015-11-24 2015-11-24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768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8829A (zh) * 2019-02-28 2020-09-04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隧道通信的节点设备中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1351A (zh) * 2008-06-25 2008-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实现移动终端一卡多号的方法
CN201191907Y (zh) * 2008-03-26 2009-02-0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身份识别卡及使用该用户身份识别卡的移动终端
CN102461326A (zh) * 2009-06-05 2012-05-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双sim移动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CN103491587A (zh) * 2013-10-12 2014-01-01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上网业务切换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18379B (zh) * 2010-06-30 2014-06-25 卢伟 基于开放无线结构(owa)平台的移动云架构
US20140273974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ling multiple voice calls in multiple sim mobile phone
CN104202722B (zh) * 2014-09-01 2017-12-15 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位置信息和云信息的mifi网络系统及应用方法
CN104902528B (zh) * 2015-04-28 2018-10-26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双卡终端及其数据业务自动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91907Y (zh) * 2008-03-26 2009-02-04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身份识别卡及使用该用户身份识别卡的移动终端
CN101321351A (zh) * 2008-06-25 2008-12-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实现移动终端一卡多号的方法
CN102461326A (zh) * 2009-06-05 2012-05-16 Lg电子株式会社 双sim移动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CN103491587A (zh) * 2013-10-12 2014-01-01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数据上网业务切换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6815A (zh) 2016-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96989B (zh) 一种业务请求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566641A (zh) 支付辅助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CN103402232B (zh) 重回归属网络的方法及设备
CN104219305A (zh) 基于位置信息的业务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0113744A (zh)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449378A (zh) 一种信息推送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9214632A (zh) 一种风险控制方法及设备
CN109756897A (zh) 一种车联网的认证授权机制及系统
CN110175828A (zh) 基于银行卡快捷支付签约的用户核验方法及装置
CN109271587A (zh) 一种页面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09145240A (zh) 一种基于扫码操作的页面访问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312273A (zh) 一种LoRa网关设备及其远程管理方法
CN108073407A (zh) 行车记录仪固件升级方法及装置
CN109391512A (zh) 一种服务发布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191154A (zh) 用户标签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8540524A (zh) 一种建立社交关系的方法、设备及可读介质
CN108845876A (zh) 一种业务分配的方法及装置
CN107623897B (zh) 地理围栏生成方法及其设备
CN108282471A (zh) 一种电子凭证的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05376815B (zh) 虚拟移动网络方法及系统
CN109361691A (zh) 账户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CN105430484A (zh) 在双向数字机顶盒上实现无线ap功能的方法和机顶盒
CN105335864A (zh) 辅助地址信息显示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787900A (zh) 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和机器可读介质
CN109144600A (zh) 一种应用程序的运行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