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0850A - 变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变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70850A CN105370850A CN201410423963.2A CN201410423963A CN105370850A CN 105370850 A CN105370850 A CN 105370850A CN 201410423963 A CN201410423963 A CN 201410423963A CN 105370850 A CN105370850 A CN 1053708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differential mechanism
- axle
- speed change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速装置,其包括:第一差速器(A),与第一差速器(A)并联连接的第二差速器(B),以及与第二差速器(B)串联连接的行星齿轮减速器(E)。通过传动轴以及设置于各传动轴、各差速器(A、B)和行星齿轮减速器上(E)的齿轮等,将差速器(A)、差速器(B)和行星齿轮减速器(E)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动力传递系统。通过这样构成的变速装置,能够实现阻力反馈式变速,并能够将变速、差速、防打滑集于一体且用途广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动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变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阻力反馈式变速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变速装置广泛用于机床、机动车和其他需要变速的机器或传动系统上。以机动车为例,在机动车制造业内,变速装置属于机动车传动系统中的最主要的部件之一。机动车的变速装置是通过改变传动比,改变发动机曲轴的扭力,适应在起步、加速、行驶以及克服各种道路阻碍等的不同行驶条件下对驱动车轮的牵引力以及车速的不同需要。
在现有技术中,变速装置一般采用齿轮传动,其具有若干个定值传动比,是能够固定或分档改变输出轴与输入轴传动比的齿轮传动装置。此外,变速装置通常由传动机构和变速机构组成,可制成单独变速机构或与传动机构合装在同一壳体内,传动机构大多用普通齿轮传动,也有的用行星齿轮传动,但变速装置均采用主动变速的方式进行变速。即,在现有技术中,均是通过动力源经由齿轮的大小啮合互换以主动方式进行变速或变矩。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变速应在机动车等设备停止或转速差很小的情况下进行,并且承载能力小,且不能保证两轴严格同步,有时会出现打滑现象。此外,随着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变速装置的使用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便是在此情况下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不会出现打滑情况,同时还可以进行变速的变速装置,换言之,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集变速、差速、防打滑于一体且用途广泛的变速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为:一种变速装置,包括变速装置外壳(H),在上述变速装置外壳(H)内设置有:具有输入轴齿轮(Zin)的输入轴(Lin);第一差速器(A),该第一差速器(A)的一端与具有第一齿轮(Z1)的第一轴(L1)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具有第二齿轮(Z2)的第二轴(L2)连接;与上述第一差速器(A)并联连接的第二差速器(B),该第二差速器(B)的一端与具有第三齿轮(Z3)的第三轴(L3)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四轴(L4)连接;和与上述第二差速器(B)串联连接的行星齿轮减速器(E),该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一端与上述第四轴(L4)的与上述第二差速器(B)连接的一端的相反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输出轴(Lout)连接;并且,上述第一轴(L1)和上述第二轴(L2)与上述输入轴(Lin)平行,上述第三轴(L3)、上述第四轴(L4)和上述输出轴(Lout)与上述输入轴(Lin)平行,上述输入轴齿轮(Zin)与上述第一差速器(A)所具有的从动齿轮(Zm)啮合,上述第一齿轮(Z1)与上述第三齿轮(Z3)啮合,上述第二齿轮(Z2)与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所具有的外壳齿轮(Zn)啮合。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与上述输入轴(Lin)相平行地还设置有多个不同于第一差速器(A)和上述第二差速器(B)的其它的差速器。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包括具有内齿的外壳(hE)、设置在上述外壳(hE)上的上述外壳齿轮(Zn)、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和行星架(K),其中,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上述太阳齿轮(ZE)与上述第四轴(L4)连接,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上述行星架(K)与上述输出轴(Lout)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为:一种变速装置,具有变速装置外壳(H),在上述变速装置外壳(H)内设置有:具有输入轴齿轮(Zin)的输入轴(Lin);差速器(A),该差速器(A)的一端与具有第一齿轮(Z1)的第一轴(L1)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具有第二齿轮(Z2)的第二轴(L2)连接;和与上述差速器(A)并联连接的行星齿轮减速器(E),该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一端与具有第三齿轮(Z3)的第三轴(L3)连接,并且另一端与输出轴(Lout)连接;并且,上述第一轴(L1)和上述第二轴(L2)与上述输入轴(Lin)平行,上述第三轴(L3)和上述输出轴(Lout)与上述输入轴(Lin)平行,上述输入轴齿轮(Zin)与上述差速器(A)所具有的从动齿轮(Zm)啮合,上述第一齿轮(Z1)与上述第三齿轮(Z3)啮合,上述第二齿轮(Z2)与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所具有的外壳齿轮(Zn)啮合。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与上述输入轴(Lin)相平行地设置有多个差速器。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包括具有内齿的外壳(hE)、设置在上述外壳(hE)上的上述外壳齿轮(Zn)、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和行星架(K),其中,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上述太阳齿轮(ZE)与上述第三轴(L3)连接,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上述行星架(K)与上述输出轴(Lout)连接。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上述差速器均具有两个行星齿轮。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上述第一齿轮(Z1)、上述第二齿轮(Z2)、上述第三齿轮(Z3)、上述输入轴齿轮(Zin)、上述外壳齿轮(Zn)、上述从动齿轮(Zm)的传动比相等。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上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还具有第二行星齿轮(ZE2)。
在上述的变速装置中,上述太阳齿轮(ZE)、上述第一行星齿轮(ZE1)、上述第二行星齿轮(ZE2)之间传动比为1:1:1或2:1:1或3:1:1。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的变速装置,能够实现阻力反馈式变速,能够将变速、差速、防打滑集于一体并且用途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简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发明,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阻力反馈式的变速装置,该阻力反馈式变速装置能够将变速、差速、防打滑集于一体并且用途广泛。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该第一实施方式的简图。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阻力反馈式的变速装置1中,在变速装置1的变速装置外壳H内设置有两个差速器A、B和一个行星齿轮减速器E以及与差速器A的中心轴和差速器B的中心轴分别平行的输入轴Lin,在该输入轴Lin上设置有输入轴齿轮Zin。其中,差速器A和差速器B并联连接,行星齿轮减速器E与两个差速器A、B中的任意一个串联连接,即一端与两个差速器A、B中的任意一个连接且另一端与输出轴Lout连接(行星齿轮减速器E与两个差速器A、B中的任意一个串联连接且与另一个并联连接)。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行星齿轮减速器E与差速器B串联连接(此时,星齿轮减速器E与差速器A并联连接)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图1、2仅仅是一个示例,也可以将行星齿轮减速器E设置成不与差速器B串联连接而是与差速器A串联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传动轴以及在差速器A、差速器B、行星齿轮减速器E及其中心轴和输入轴Lin与输出轴Lout上设置齿轮等,将差速器A、差速器B、行星齿轮减速器E、输入轴Lin和输出轴Lout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动力传递系统,从而形成本发明的变速装置。下面,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1的具体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差速器A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差速器A包括:差速器外壳hA、设置在差速器外壳hA上的从动齿轮Zm、设置在差速器外壳hA内的半轴齿轮ZA1、与该半轴齿轮ZA1连接的第一轴L1、设置在差速器外壳hA内的半轴齿轮ZA2、与该半轴齿轮ZA2连接的第二轴L2、设置在差速器外壳hA内的行星齿轮WA1、行星齿轮WA2和行星齿轮轴QA。其中,差速器外壳hA、从动齿轮Zm和行星齿轮轴QA形成为一体,行星齿轮WA1和行星齿轮WA2被安装于行星齿轮轴QA上,该行星齿轮WA1和行星齿轮WA2既可以随着行星齿轮轴QA绕差速器A的中心轴公转,也可以分别绕着行星齿轮轴QA进行自转。在差速器外壳hA内,行星齿轮WA1与半轴齿轮ZA1和半轴齿轮ZA2相啮合,并且行星齿轮WA2也与半轴齿轮ZA1和半轴齿轮ZA2相啮合。差速器A的第一轴L1与第二轴L2构成了差速器A的中心轴。此外,在第一轴L1上设置有齿轮Z1,在第二轴L2上设置有齿轮Z2。
<差速器B的结构>
差速器B包括:差速器外壳hB、设置在差速器外壳hB内的半轴齿轮ZB1、与该半轴齿轮ZB1连接的第三轴L3、设置在差速器外壳hB内的半轴齿轮ZB2、与该半轴齿轮ZB2连接的第四轴L4、设置在差速器外壳hB内的行星齿轮WB1、行星齿轮WB2和行星齿轮轴QB。其中,差速器外壳hB和行星齿轮轴QB形成为一体,行星齿轮WB1和行星齿轮WB2被安装于行星齿轮轴QB上,该行星齿轮WB1和行星齿轮WB2既可以随着行星齿轮轴QB绕差速器B的中心轴公转,也可以分别绕着行星齿轮轴QB进行自转。在差速器外壳hB内,行星齿轮WB1与半轴齿轮ZB1和半轴齿轮ZB2相啮合,并且行星齿轮WB2也与半轴齿轮ZB1和半轴齿轮ZB2相啮合。差速器B的第三轴L3与第四轴L4构成了差速器B的中心轴。在第三轴L3上设置有齿轮Z3,此外,如后所述,在第四轴L4的与半轴齿轮ZB2连接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还连接有行星齿轮减速器E(即,在图中,在第四轴L4的左侧连接着差速器B,在第四轴L4的右侧连接着行星齿轮减速器E)。
<行星齿轮减速器E>
下面,参照图1、2,简要地对本发明的行星齿轮减速器E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对于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结构没有特别的限制,本发明的行星齿轮减速器E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各种结构,如图1、2所示,例如,其可以具有外壳(具有齿圈)hE、外壳齿轮Zn、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和行星架K。其中,外壳齿轮Zn设置于外壳hE的外部,并且外壳hE具有内齿(齿圈(未图示)),太阳齿轮ZE连接在第四轴L4的与差速器B的半轴齿轮ZB2连接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第一行星齿轮ZE1和第二行星齿轮ZE2与行星架K相连接,第一行星齿轮ZE1和第二行星齿轮ZE2分别与太阳齿轮ZE相啮合,并且第一行星齿轮ZE1和第二行星齿轮ZE2还分别与外壳hE所具有的内齿(齿圈)相啮合。此外,输出轴Lout连接在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行星架K上。
其中,在本发明中,对于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内部的太阳齿轮与行星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各种设定。而且,对行星齿轮减速器E内的行星齿轮的个数也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具有两个行星齿轮(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并且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之间的传动比为1:1:1的关系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亦即,只要是现有技术中的行星齿轮减速器均能够应用于本发明。
此外,齿轮Z1、齿轮Z2、齿轮Z3、齿轮Zin、齿轮Zm、齿轮Zn等之间的传动比也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在此,以各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1的关系为例进行说明。
<差速器A、差速器B、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配置>
在变速装置外壳H内,将差速器A的中心轴配置成与差速器B的中心轴平行。此外,在变速装置外壳H内还设置有与差速器A的中心轴和差速器B的中心轴分别平行的输入轴Lin。在输入轴Lin的一端连接有作为变速装置的动力源的发动机等设备V。此外,在输入轴Lin上配置有输入轴齿轮Zin。
当将这些部件组装在变速装置外壳H内时,使设置在输入轴Lin上的输入轴齿轮Zin与设置在差速器A的外壳hA上的从动齿轮Zm啮合,使设置在第一轴L1上的齿轮Z1与设置在第三轴L3上的齿轮Z3啮合,使设置在第二轴L2上的齿轮Z2与设置在行星齿轮减速器E上的外壳齿轮Zn啮合,由此,能够完整地进行动力输入和输出。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变速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其中图中的箭头表示动力传递方向。
(1)当输出轴Lout的阻力为0的情况下
在理想状态下,当输出轴Lout的阻力为0时,在输入轴Lin通过发动机(设备V)等动力源的动力输入以转速n旋转的情况下,因该输入轴Lin上的输入轴齿轮Zin与差速器A的从动齿轮Zm相啮合,所以,从发动机(设备V)等动力源输入至输入轴Lin上的动力经由输入轴齿轮Zin而被传递至从动齿轮Zm,从动齿轮Zm和与其构成为一体的差速器外壳hA以转速n旋转。因为行星齿轮轴QA与差速器外壳hA和从动齿轮Zm形成为一体,所以安装在行星齿轮轴QA上的行星齿轮WA1和行星齿轮WA2随着行星齿轮轴QA也以转速n绕着差速器A的中心轴进行公转且两齿轮不存在自转现象。此时,通过行星齿轮WA1、行星齿轮WA2、半轴齿轮ZA1、半轴齿轮ZA2之间的啮合关系,半轴齿轮ZA1和半轴齿轮ZA2也以转速n旋转,并带动与之连接的差速器A的轴L1上所设置的齿轮Z1和差速器A的轴L2上所设置的齿轮Z2以转速n进行旋转。
此外,因为设置在轴L3上的齿轮Z3与齿轮Z1相啮合,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外壳齿轮Zn与齿轮Z2相啮合,所以随着齿轮Z1与齿轮Z2的旋转以及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齿轮Z3与外壳齿轮Zn也旋转,轴L3、轴L4也发生旋转。此时,在差速器B的差速器外壳hB内,通过半轴齿轮ZB1与轴L3的连接、半轴齿轮ZB2与轴L4的连接、以及行星齿轮WB1、行星齿轮WB2、半轴齿轮ZB1、半轴齿轮ZB2之间的啮合关系,半轴齿轮ZB1和半轴齿轮ZB2以转速n旋转,行星齿轮WB1和行星齿轮WB2也随着行星齿轮轴QB以转速n绕着差速器B的中心轴进行公转。
此时,在行星齿轮减速器E内,通过外壳hE具有的内齿(齿圈)、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之间啮合关系,输出轴Lout也旋转,由此,实现完整的动力传递。
在该情况下,设输入轴Lin上的转矩为M,则在理想状态下,在变速装置外壳H内的转矩分配为:差速器A的半轴齿轮ZA1侧与半轴齿轮ZA2侧的转矩均为M的一半,即,为0.5M。差速器B的半轴齿轮ZB1侧与半轴齿轮ZB2侧的转矩也均为M的一半,即,为0.5M。
(2)当输出轴Lout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下
在输入轴Lin通过发动机等动力源的动力输入以转速n持续地保持旋转的情况下,当输出轴Lout因外界阻力等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时(即输出轴Lout的转速为0时),与其连接的行星架K和安装在其上的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也随之处于静止状态。
此时,根据差速器原理和行星齿轮减速器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啮合关系,从发动机等动力源输出的动力在输入轴Lin、输入轴齿轮Zin、差速器A、差速器B组成的动力系统中传递。此时,因为输出轴Lout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与其连接的行星架K以及设置在该行星架K上的第一行星齿轮ZE1和第二行星齿轮ZE2也不旋转而处于静止状态,与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啮合的太阳齿轮ZE以及通过所具有的内齿而与第一行星齿轮ZE1和第二行星齿轮ZE2啮合的行星齿轮减速器的外壳hE也不旋转而处于静止状态。由此,与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外壳齿轮Zn啮合的第二齿轮Z2、与该第二齿轮Z2连接的半轴齿轮ZA2等也处于静止状态。此外,与太阳齿轮ZE连接的第四轴L4也处于静止状态,并且与该第四轴L4连接的半轴齿轮ZB2也处于静止状态。
即,从发动机等动力源输入至输入轴Lin上的动力经由输入轴齿轮Zin而被传递至从动齿轮Zm,从动齿轮Zm和与其构成为一体的差速器外壳hA和行星齿轮轴QA以转速n旋转。此时,如上所述,因为第二轴L2及其上的第二齿轮Z2以及与该第二轴L2连接的半轴齿轮ZA2等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根据差速器原理,安装在行星齿轮轴QA上的行星齿轮WA1和行星齿轮WA2随着行星齿轮轴QA绕着差速器A的中心轴进行公转的同时还进行自转,从而带动半轴齿轮ZA1旋转,此时半轴齿轮ZA1的转速为2n。此外,通过与半轴齿轮ZA1连接的第一轴L1及设置在其上的第一齿轮Z1、与该第一齿轮Z1啮合的第三齿轮Z3、设置有该第三齿轮Z3的第三轴L3、与该第三轴L3连接的半轴齿轮ZB1之间的连接和啮合关系,第三轴L3、第三齿轮Z3和半轴齿轮ZB1均以转速2n进行旋转。此外,在差速器B的内部,安装在行星齿轮轴QB上的行星齿轮WB1和行星齿轮WB2随着行星齿轮轴QB绕着差速器B的中心轴进行公转的同时还进行自转。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出轴Lout因外界阻力等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下,无需停止从输入轴Lin的动力输入,通过如图1、2所示那样对差速器A、B、行星齿轮减速器E等部件进行连接,依然能够实现完整的动力传递。此时,发动机输入的功率全部转移到由齿轮Z1、齿轮Z3、轴L1、轴L3、齿轮ZA1、齿轮ZB1组成的系统中。
(3)当输出轴Lout从处于静止状态下转变为运动状态时
当输出轴Lout从处于静止状态下转变为运动状态时(即克服了阻力时),输出轴Lout的转速从0开始逐渐增大。此时,因为在输出轴Lout处于静止状态时,从输入轴Lin的动力输入并没有停止,发动机输入的功率全部转移到由齿轮Z1、齿轮Z3、轴L1、轴L3、齿轮ZA1、齿轮ZB1组成的系统中,所以动力能够立刻通过太阳齿轮ZE和外壳齿轮Zn经由行星架K和其上的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而传递至输出轴Lout。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图1、2所示那样对差速器A、B以及行星齿轮减速器E进行连接的结构,能够根据输出轴Lout所受阻力的大小将所蓄积的动力自动地向输出轴Lout进行分配,从而能够自动地进行变速、变矩,实现无级变速。此外,还能够防止差速器发生打滑现象。另外,本发明的变速装置还能够作为差速器来使用,从而实现变速差速一体化。
此外,差速器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对称式锥齿轮差速器。
此外,也可以省略差速器A、B中的任一个行星齿轮。
此外,还可以与输入轴Lin、差速器A的中心轴、差速器B的中心轴相平行地设置多个差速器。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3、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简图。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准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2中,省略了与行星齿轮减速器E串联连接的差速器B。即,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去掉了差速器B,在变速装置2的变速装置外壳H内只设置有一个差速器A而不是两个差速器,除此之外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均相同。
具体而言,如图3、4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阻力反馈式的变速装置2中,在变速装置2的变速装置外壳H内设置有一个差速器A和一个行星齿轮减速器E以及与差速器A的中心轴和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中心轴分别平行的输入轴Lin。其中,差速器A和行星齿轮减速器E并联连接,行星齿轮减速器E与输出轴Lout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传动轴以及在差速器A、行星齿轮减速器E及其中心轴和输入轴Lin与输出轴Lout上设置齿轮等,将差速器A、行星齿轮减速器E、输入轴Lin和输出轴Lout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动力传递系统,从而形成本发明的变速装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变速装置2中的差速器A、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具体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变速装置2的动作进行说明。
(1)当输出轴Lout的阻力为0的情况下
在输入轴Lin通过发动机等动力源V的动力输入以转速n旋转的情况下,因该输入轴Lin上的输入轴齿轮Zin与差速器A的从动齿轮Zm相啮合,所以,从发动机等动力源输入至输入轴Lin上的动力经由输入轴齿轮Zin而被传递至从动齿轮Zm,从动齿轮Zm和与其构成为一体的差速器外壳hA以转速n旋转。因为行星齿轮轴QA与差速器外壳hA和从动齿轮Zm形成为一体,所以安装在行星齿轮轴QA上的行星齿轮WA1和行星齿轮WA2随着行星齿轮轴QA也以转速n绕着差速器A的中心轴进行公转且两齿轮不存在自转现象。此时,通过行星齿轮WA1、行星齿轮WA2、半轴齿轮ZA1、半轴齿轮ZA2之间的啮合,半轴齿轮ZA1和半轴齿轮ZA2也以转速n旋转,并带动与之连接的差速器A的轴L1上所设置的齿轮Z1和差速器A的轴L2上所设置的齿轮Z2以转速n进行旋转。
此外,因为设置在轴L3上的齿轮Z3与齿轮Z1相啮合,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外壳齿轮Zn与齿轮Z2相啮合,所以随着齿轮Z1与齿轮Z2的旋转以及齿轮之间的啮合关系,齿轮Z3与外壳齿轮Zn也旋转,第三轴L3也发生旋转。此时,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太阳齿轮ZE与第三轴L3连接,在行星齿轮减速器E内,通过外壳hE具有的内齿(齿圈)、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第二行星齿轮ZE2之间啮合关系,输出轴Lout也旋转,由此,实现完整的动力传递。
(2)当输出轴Lout受到的阻力不为0的情况下
在输入轴Lin通过发动机等(设备V)动力源的动力输入以转速n持续地保持旋转的情况下,当输出轴Lout受到的阻力不为0时(输出轴Lout端存在阻力时),输出轴Lout的转速减小,根据差速器原理和行星齿轮减速器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连接和啮合关系,能够根据输出轴Lout所受阻力的大小将动力自动地向输出轴Lout进行分配。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过载保护器(图未示出),当Lout过大时,能够使装置自动断开。
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变速装置2特别适用于电梯或与之类似结构的设备中。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变速装置及其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变速装置,包括变速装置外壳(H),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速装置外壳(H)内设置有:
具有输入轴齿轮(Zin)的输入轴(Lin);
第一差速器(A),该第一差速器(A)的一端与具有第一齿轮(Z1)的第一轴(L1)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具有第二齿轮(Z2)的第二轴(L2)连接;
与所述第一差速器(A)并联连接的第二差速器(B),该第二差速器(B)的一端与具有第三齿轮(Z3)的第三轴(L3)连接,并且另一端与第四轴(L4)连接;和
与所述第二差速器(B)串联连接的行星齿轮减速器(E),该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轴(L4)的与所述第二差速器(B)连接的一端的相反端连接,并且另一端与输出轴(Lout)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轴(L1)和所述第二轴(L2)与所述输入轴(Lin)平行,所述第三轴(L3)、所述第四轴(L4)和所述输出轴(Lout)与所述输入轴(Lin)平行,所述输入轴齿轮(Zin)与所述第一差速器(A)所具有的从动齿轮(Zm)啮合,所述第一齿轮(Z1)与所述第三齿轮(Z3)啮合,所述第二齿轮(Z2)与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所具有的外壳齿轮(Zn)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输入轴(Lin)相平行地还设置有多个不同于所述第一差速器(A)和所述第二差速器(B)的其它的差速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包括具有内齿的外壳(hE)、设置在所述外壳(hE)上的所述外壳齿轮(Zn)、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和行星架(K),其中,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所述太阳齿轮(ZE)与所述第四轴(L4)连接,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所述行星架(K)与所述输出轴(Lout)连接。
4.一种变速装置,具有变速装置外壳(H),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速装置外壳(H)内设置有:
具有输入轴齿轮(Zin)的输入轴(Lin);
差速器(A),该差速器(A)的一端与具有第一齿轮(Z1)的第一轴(L1)连接,并且另一端与具有第二齿轮(Z2)的第二轴(L2)连接;和
与所述差速器(A)并联连接的行星齿轮减速器(E),该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一端与具有第三齿轮(Z3)的第三轴(L3)连接,并且另一端与输出轴(Lout)连接;
并且,所述第一轴(L1)和所述第二轴(L2)与所述输入轴(Lin)平行,所述第三轴(L3)和所述输出轴(Lout)与所述输入轴(Lin)平行,所述输入轴齿轮(Zin)与所述差速器(A)所具有的从动齿轮(Zm)啮合,所述第一齿轮(Z1)与所述第三齿轮(Z3)啮合,所述第二齿轮(Z2)与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所具有的外壳齿轮(Zn)啮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输入轴(Lin)相平行地设置有多个差速器。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包括具有内齿的外壳(hE)、设置在所述外壳(hE)上的所述外壳齿轮(Zn)、太阳齿轮(ZE)、第一行星齿轮(ZE1)和行星架(K),其中,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所述太阳齿轮(ZE)与所述第三轴(L3)连接,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的所述行星架(K)与所述输出轴(Lout)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差速器均具有两个行星齿轮。
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Z1)、所述第二齿轮(Z2)、所述第三齿轮(Z3)、所述输入轴齿轮(Zin)、所述外壳齿轮(Zn)、所述从动齿轮(Zm)的传动比相等。
9.如权利要求3或6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行星齿轮减速器(E)还具有第二行星齿轮(ZE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变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太阳齿轮(ZE)、所述第一行星齿轮(ZE1)、所述第二行星齿轮(ZE2)之间传动比为1:1:1或2:1:1或3:1: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23963.2A CN105370850A (zh) | 2014-08-26 | 2014-08-26 | 变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423963.2A CN105370850A (zh) | 2014-08-26 | 2014-08-26 | 变速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70850A true CN105370850A (zh) | 2016-03-02 |
Family
ID=55373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23963.2A Pending CN105370850A (zh) | 2014-08-26 | 2014-08-26 | 变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70850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64194A (zh) * | 2016-07-28 | 2018-02-06 | 钟跃荣 | 一种机械无级变速方法及无级变速器 |
CN112032275A (zh) * | 2019-06-03 | 2020-12-0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机械式四轴差速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747A (zh) * | 1992-07-31 | 1994-02-09 | 李万民 | 常合齿轮无级自动变速器 |
KR20020063343A (ko) * | 2001-01-27 | 2002-08-03 | 신현수 | 차동장치를 이용한 무단변속기 |
CN101235878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龙宏元 | 行星齿轮多路传动无级变速器 |
CN102059920A (zh) * | 2010-12-30 | 2011-05-18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桥 |
CN102322504A (zh) * | 2011-09-23 | 2012-01-18 | 钟跃荣 | 机械自动变速装置 |
CN202764703U (zh) * | 2012-08-09 | 2013-03-06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桥和工程机械 |
CN204127267U (zh) * | 2014-08-26 | 2015-01-28 | 钟跃荣 | 变速装置 |
-
2014
- 2014-08-26 CN CN201410423963.2A patent/CN10537085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747A (zh) * | 1992-07-31 | 1994-02-09 | 李万民 | 常合齿轮无级自动变速器 |
KR20020063343A (ko) * | 2001-01-27 | 2002-08-03 | 신현수 | 차동장치를 이용한 무단변속기 |
CN101235878A (zh) * | 2007-01-31 | 2008-08-06 | 龙宏元 | 行星齿轮多路传动无级变速器 |
CN102059920A (zh) * | 2010-12-30 | 2011-05-18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桥 |
CN102322504A (zh) * | 2011-09-23 | 2012-01-18 | 钟跃荣 | 机械自动变速装置 |
CN202764703U (zh) * | 2012-08-09 | 2013-03-06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桥和工程机械 |
CN204127267U (zh) * | 2014-08-26 | 2015-01-28 | 钟跃荣 | 变速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64194A (zh) * | 2016-07-28 | 2018-02-06 | 钟跃荣 | 一种机械无级变速方法及无级变速器 |
CN112032275A (zh) * | 2019-06-03 | 2020-12-04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一种机械式四轴差速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5008325A1 (ja) | 駆動歯車装置 | |
CN105090390A (zh) | 具有共用承载器的行星齿轮组的车辆变速器 | |
CN103363040B (zh) | 多速变速器齿轮和离合器结构布置 | |
CN206926509U (zh) | 一种多挡位电驱动传动装置 | |
WO2017202787A4 (en) | Decentralised electric rotary actua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ology for networking of motion systems | |
CN205298420U (zh) | 同向双输出行星减速器 | |
CN101975262B (zh) | 动力调差差速器 | |
CN202510655U (zh) | 传动系统 | |
CN105370850A (zh) | 变速装置 | |
CN204127267U (zh) | 变速装置 | |
CN102966704B (zh) | 一种多功能差速无极变速器 | |
US8556758B1 (en) | Hybrid powertrain | |
CN102588546A (zh) | 差速式高效无极变速器 | |
ATE525594T1 (de) | Ausgleichsvor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 |
CN103912653A (zh) | 扭力感应差速行星轮系减速装置 | |
CN105673784B (zh) | 用于两轴式变速箱的轴间差速与分动机构及应用其的汽车 | |
CN211778786U (zh) | 一种3k(ⅰ)型行星传动机构 | |
CN203809637U (zh) | 扭力感应差速行星轮系减速装置 | |
CN205118193U (zh) | 机械齿轮无限式无级变速器 | |
CN102996748A (zh) | 大功率输出无级变速器 | |
CN209687960U (zh) | 双向超越离合器 | |
CN202579823U (zh) | 分散齿轮间负荷的减速装置 | |
CN104989791A (zh) | 行星机构及行星减速器 | |
CN216306615U (zh) | 一种动力传动控制装置 | |
CN109764069A (zh) | 双向超越离合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