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60072A -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60072A
CN105360072A CN201410420576.3A CN201410420576A CN105360072A CN 105360072 A CN105360072 A CN 105360072A CN 201410420576 A CN201410420576 A CN 201410420576A CN 105360072 A CN105360072 A CN 1053600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orpio
breeding
cultivation
plate
ecolo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205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海军
李明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4205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60072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600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600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首先建造养殖大棚,其山墙上有出口,内部安放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繁育池的上方安装加水器;繁育池为分层结构,每一层由繁育板围成矩形框,矩形框内填充有粘土,位于矩形框四角处的繁育板为水平叠放,其余的繁育板都为竖直放置;繁育板呈矩形,底面平整,顶面上有互相交叉的横向和纵向凹槽,纵向凹槽贯穿繁育板两端;上层矩形框的面积小于下层矩形框的面积,但不小于下层矩形框内填充的粘土的面积;每年繁殖季,进行母蝎分离;使养殖繁育池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本发明尽可能的模仿全蝎野生状态的生存环境,解决了人工养殖过程中难以控制温度、湿度的问题,提高了全蝎成活率,缩短冬眠期,减少母仔蝎自残现象,降低人工操作量,能够规模化发展全蝎养殖。

Description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物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仿生态全蝎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全蝎,又名钳蝎、全虫、蝎子,茯背虫。在中国产地达十几个省份,有15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全蝎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余省,其中以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分布较多。钳蝎的主要药用成分为蝎毒素,据《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载,全蝎具有“熄风镇痉、消炎攻毒、通络止痛”功能,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炎症、乙肝、肿瘤”等病;全蝎还是一种高档美味佳肴,营养丰富,食之有防病治病、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等功能,其食用、药用历史由来已久。
全蝎属节肢动物门类,原为野生,一年生一胎,后经人工养殖,通过保持一定的温、湿度,促使全蝎正常生长发育,现一年可生二胎。喜栖于石底及石缝的潮湿阴暗处,昼伏夜出,怕冰冻,冬季伏于土中,长期不食,直至惊蛰后才出来活动。为肉食性动物,喜食小昆虫、蚂蚁、蚯蚓、土鳖虫、潮虫以及其他多汁软体动物。多年生,繁殖力强。繁殖时间一般在7月左右。
根据全蝎对光线的负趋性,将全蝎长时间培育在阴暗的环境中,其活动觅食、交配、繁殖也就逐渐消除了昼夜节律的影响,给予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根据全蝎对温度的正趋性,长期使全蝎生长在温度相对恒定的环境中。经过几个世代的适应,全蝎的生长期由原来的三年进化为8-10个月。
全蝎是变温动物,自然条件下外界温度在40℃至零下5℃,全蝎均能够生存。但气温下降至10℃以下,全蝎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全蝎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全蝎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全蝎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全蝎很快死亡。全蝎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
全蝎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全蝎,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全蝎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全蝎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全蝎的生长发育。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全蝎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全蝎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特别是母蝎刚刚产仔后,会影响到全蝎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现象。
如何控制适合蝎子生长的温度、湿度环境,是人工养蝎的重点和难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仿生态的全蝎养殖方法,使人工养殖的全蝎尽可能的模仿野生状态的生存环境,解决人工养殖全蝎过程中难以控制温度、湿度的问题,提高全蝎成活率,缩短冬眠期,减少母仔蝎自残现象,降低人工操作量,发展规模化全蝎养殖模式。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由以下步骤组成:
(1)建造养殖大棚,养殖大棚的山墙上具有出口,养殖大棚内部安放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的上方安装加水器;所述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为分层结构,每一层由繁育板围成矩形框,矩形框内填充有粘土,位于矩形框四角处的繁育板为水平叠放,其余的繁育板都为竖直放置;所述繁育板呈矩形,其底面平整,其顶面上有互相交叉的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并且纵向凹槽贯穿繁育板两端;上层矩形框的面积小于下层矩形框的面积,但不小于下层矩形框内填充的粘土的面积;在最下层矩形框的外侧设有表面光滑的防逃板;(2)每年六月将母蝎放入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母蝎产仔,仔蝎进入2龄后,夜晚将母蝎取出;在母蝎产仔期间,以大棚顶部以下45~55cm处为温度测量点,保持温度在30~40℃;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需通过加水器保持土壤湿度为18~22%;
(3)每隔2~3天,投食1次。
所述养殖大棚为长30米宽4米高3米坐北朝南的塑料养殖大棚;所述出口安装高2米宽0.9米的塑钢门;所述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占地为2米×1.5米,共计30个,分两排分布在所述养殖大棚内,中间为过道;所述加水器为管道式加水器。
所述温度测量点在大棚顶部以下50cm处。
投食时间为下午,所用饲料为以黄粉虫或土元为主。
每层矩形框的外立面上都附着有防渗层,防渗层为水泥砂浆或粘土。
所述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在顶层矩形框的外侧装有表面光滑的PVC或铁皮挡板,挡板高于顶层矩形框上边缘15~20cm,挡板与最上层矩形框之间的缝隙为1~2mm,挡板与下层繁育池之间的距离为10~15m。
所述上层矩形框的繁育板部分覆盖下层矩形框的繁育板,且上层繁育板的纵向凹槽和下层繁育板的纵向凹槽相通。
所述防逃板为不锈钢板,高度为15~25cm,与最下层矩形框之间的距离为10~15cm,防逃板顶部有向内的直角折边,折边的宽度为4cm。
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为2~5层,其顶层矩形框内的粘土面积为800~1000cm2
所述繁育板的尺寸为26cm×20cm×2cm,所述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组成双“丰”字,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的深度为1.2cm,横向凹槽长度为10cm、宽度为2cm,纵向凹槽呈梯形,上边宽度为1.8cm,下边宽度为2.2c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模拟了全蝎在野生状态下的生活环境,能够保持适宜的湿度、光照度和温度,符合全蝎的生活习性,操作简单易控。发明中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能够较好的保持全蝎养殖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增加全蝎活性;越冬模式的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提高了全蝎巢穴的保温性能,增加了全蝎冬季成活率;能够实现母仔蝎自动分离的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量,避免了全蝎自残现象。通过长期的养殖经验,在本发明的养殖大棚内,摸索出全蝎养殖的最佳环境参数,适宜其生长繁殖,大大缩短了全蝎的冬眠期,减少了自残现象,使人工养蝎成活率高,见效快,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繁育板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繁育板的背面示意图。
图3是养殖繁育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仰视示意图。
图5是图3的A-A剖面示意图。
图6是养殖繁育池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B剖面示意图。
其中,1是繁育板;2是粘土,3是凹槽,4是防渗层,5是防逃板,6是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1)建造坐北朝南的塑料养殖大棚,长30米宽4米高3米,山墙留出口,安装高2米宽0.9米的塑钢门,内建30个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每个养殖繁育池占地2米×1.5米,分两排共计30个,中间留有人行过道,大棚内顶部对应养殖繁育池的位置安装有管道式加水器。
(2)如附图3、4、5所示的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共分三层,整体呈阶梯状;每层由繁育板1围成矩形框,中间填充粘土2,夯实;矩形框四角处为10块左右水平叠放的繁育板1,其余繁育板1竖直放置;所使用的繁育板1为双“丰”字繁育板,如附图1、2所示,整体呈矩形,底面平整,顶面有横向凹槽3和纵向凹槽3交叉组成的双“丰”字,其中的纵向凹槽3贯穿繁育板1两端。繁育板尺寸为26cm×20cm×2cm,横向凹槽3长度为10cm,宽度为2cm,纵向凹槽3为上窄下宽的梯形,长度为20cm,宽度从1.8cm逐渐加宽为2.2cm,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深度均为1.2cm。
养殖繁育池底层矩形框约为196cm×176cm,四角处各水平叠放10块繁育板1,矩形边的繁育板1均为竖直堆放,要求纵向凹槽3在竖直方向;每条长边约为72块繁育板1,每条短边约为68块繁育板1。中间填充粘土2面积约为144cm×124cm,夯实。中间层和顶层矩形框均按照底层方式铺设,沿相邻下一层的矩形内边铺设,中间填充粘土2。第二层粘土面积约为92cm×72cm。顶层粘土面积约为40cm×20cm。
每层矩形框外立面的防渗层4均用水泥砂浆抹光;距离全蝎养殖繁育池底层矩形框四周围15cm处,固定上缘内折的不锈钢板作为防逃板5,防逃板高5约20cm,内折角为90°,内折边宽度4cm。
以大棚顶部以下50cm处为温度测量点,保持温度在30~40℃,开启管道加水器使粘土保持18~22%的湿度。因为三层养殖繁育池均围土而建,水可通过粘土慢慢渗漏保持养殖池的潮气及所需湿度。在湿度合适时,全蝎蛰伏在繁育板及粘土缝隙中;若湿度过大,全蝎可沿着繁育板凹槽的缝隙往上层爬行。繁育板纵向的凹槽,上窄下宽,较好的模拟了全蝎野外生活的洞穴,符合其生活习性。矩形框外层的水泥砂浆用于防止蝎子相互串窝,减少自相残杀。底层防护板用以防止蝎子逃跑。每隔3天,在下午进行投喂一次黄粉虫、土元为主的饲料。全蝎在晴天食量较大,如果饲料消耗较快,可每隔2天,在下午投喂一次上述饲料;而在阴雨天食量较小,可以减少投放的饲料量。依照本法进行全蝎养殖,较好地模拟了野生状态的全蝎生存环境,全蝎养殖管理方便,成活率高。
另外,可根据投放全蝎的数量,搭建合适层高和面积的全蝎养殖繁育池。例如,当全蝎数量较少时,可搭建2层全蝎养殖繁育池;而当全蝎数量较多时,搭建的全蝎养殖繁育池可为4层或5层,甚至更多。
(3)每年6月份,全蝎进入繁育期,在上述全蝎养殖繁育池距离顶层养殖繁育池外围2mm处,围绕矩形四周用拖钩固定安装25cm高的PVC板,该PVC板高于矩形框15cm。该挡板仅在全蝎进入繁育期时设置,繁殖期过后,可以撤掉该挡板。托钩是用18#铁丝自行弯制,用以固定PVC板。如附图3、4、5所示。
在母蝎产仔期间,以大棚顶部以下45~55cm处为温度测量点,保持温度在30~40℃;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需通过加水器保持土壤湿度为18~22%。
将收集的野生母蝎放入养殖繁育池顶层,顶层为母蝎繁殖专用。在母蝎产仔、背仔后,仔蝎爬下母蝎背后,仔蝎会沿着挡板与繁育板之间的缝隙落入下层,而将母蝎留在顶层,实现母、仔蝎的自动分离。当母蝎进入繁育期,因为母蝎经过妊娠、分娩及背仔后,体力消耗很大,而且母蝎在分娩和背仔时期,多数母蝎又不吃食,所以当仔蝎爬下母蝎背后,母蝎急待觅食补充。如果投食不及时,母蝎会残食仔蝎。因此,应及时将母、仔蝎分开饲养,避免自残现象的发生。此时,在保持养殖繁育池正常湿度和温度的情况下,每隔2天或3天,在下午进行投喂一次黄粉虫、土元为主的饲料;如果连续晴天,全蝎食量较大,应在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投食,并增加每次投食数量。大约从六月十日到七月十日,所有母蝎将会陆续产完仔蝎,等到全部母蝎产仔后幼蝎进入二龄后,在晚上将分离出的母蝎取出单独饲养育肥。
(4)进入冬季,气温降低,可将全蝎移入冬季专用的全蝎养殖繁育池,如附图6、7所示。即上层繁育板叠搭部分下层繁育板,且竖直排列的繁育板外侧纵向凹槽与相邻下层繁育板的内侧纵向凹槽上下贯通。
按照这种方式搭建的全蝎养殖繁育池,可用于全蝎的冬季养殖。相邻繁育板相互叠搭,有利于养殖繁育池中全蝎保暖,即便是在北方,全蝎也可顺利越冬。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模拟了全蝎在野生状态下的生活环境,能够保持适宜的湿度、光度和温度,符合全蝎的生活习性,操作简单易控。发明中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能够较好的保持全蝎养殖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增加全蝎活性;越冬模式的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提高了全蝎巢穴的保温性能,增加了全蝎冬季成活率;能够实现母仔蝎自动分离的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量,避免了全蝎自残现象。通过长期的养殖经验,在本发明的养殖大棚内,摸索出全蝎养殖的最佳环境参数,适宜其生长繁殖,大大缩短了全蝎的冬眠期,减少了自残现象,使人工养蝎成活率高,见效快,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Claims (10)

1.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
(1)建造养殖大棚,养殖大棚的山墙上具有出口,养殖大棚内部安放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的上方安装加水器;所述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为分层结构,每一层由繁育板围成矩形框,矩形框内填充有粘土,位于矩形框四角处的繁育板为水平叠放,其余的繁育板都为竖直放置;所述繁育板呈矩形,其底面平整,其顶面上有互相交叉的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并且纵向凹槽贯穿繁育板两端;上层矩形框的面积小于下层矩形框的面积,但不小于下层矩形框内填充的粘土的面积;在最下层矩形框的外侧设有表面光滑的防逃板;(2)每年六月将母蝎放入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母蝎产仔,仔蝎进入2龄后,夜晚将母蝎取出;在母蝎产仔期间,以大棚顶部以下45~55cm处为温度测量点,保持温度在30~40℃;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需通过加水器保持土壤湿度为18~22%;
(3)每隔2~3天,投食1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大棚为长30米宽4米高3米坐北朝南的塑料养殖大棚;所述出口安装高2米宽0.9米的塑钢门;所述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占地为2米×1.5米,共计30个,分两排分布在所述养殖大棚内,中间为过道;所述加水器为管道式加水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测量点在大棚顶部以下50cm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投食时间为下午,所用饲料为以黄粉虫或土元为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每层矩形框的外立面上都附着有防渗层,防渗层为水泥砂浆或粘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在顶层矩形框的外侧装有表面光滑的PVC或铁皮挡板,挡板高于顶层矩形框上边缘15~20cm,挡板与最上层矩形框之间的缝隙为1~2mm,挡板与下层繁育池之间的距离为10~1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矩形框的繁育板部分覆盖下层矩形框的繁育板,且上层繁育板的纵向凹槽和下层繁育板的纵向凹槽相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逃板为不锈钢板,高度为15~25cm,与最下层矩形框之间的距离为10~15cm,防逃板顶部有向内的直角折边,折边的宽度为4c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仿生态全蝎养殖繁育池为2~5层,其顶层矩形框内的粘土面积为800~1000cm2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繁育板的尺寸为26cm×20cm×2cm,所述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组成双“丰”字,横向凹槽和纵向凹槽的深度为1.2cm,横向凹槽长度为10cm、宽度为2cm,纵向凹槽呈梯形,上边宽度为1.8cm,下边宽度为2.2cm。
CN201410420576.3A 2014-08-25 2014-08-25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Pending CN1053600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20576.3A CN105360072A (zh) 2014-08-25 2014-08-25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20576.3A CN105360072A (zh) 2014-08-25 2014-08-25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60072A true CN105360072A (zh) 2016-03-02

Family

ID=55363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0576.3A Pending CN105360072A (zh) 2014-08-25 2014-08-25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6007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396A (zh) * 2016-09-27 2016-12-14 李海军 一种养蝎装置及其养蝎方法
CN108541667A (zh) * 2018-04-11 2018-09-18 魏秀立 一种高产蝎子室外养殖方法
CN111972356A (zh) * 2020-08-21 2020-11-24 许庆凯 全蝎养殖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12396A (zh) * 2016-09-27 2016-12-14 李海军 一种养蝎装置及其养蝎方法
CN108541667A (zh) * 2018-04-11 2018-09-18 魏秀立 一种高产蝎子室外养殖方法
CN111972356A (zh) * 2020-08-21 2020-11-24 许庆凯 全蝎养殖方法及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96428B (zh) 铁皮石斛仿原生态的栽培大棚
CN104982383A (zh) 竹鼠生态养殖方法
CN104521621A (zh) 一种铁皮石斛的栽培大棚
CN103109776B (zh) 一种小型黄缘龟温室龟池
CN1148117C (zh) 工厂化自动半自动化养殖林蛙
CN105360072A (zh) 全蝎仿生态养殖方法
CN103563840B (zh) 甲鱼孵化系统
CN104756956A (zh) 工厂化繁育莲草直胸跳甲设施建造
CN204272975U (zh) 多功能伸缩式养虫笼
CN105746442A (zh) 爬沙虫成虫的规模化养殖和卵的孵化方法
CN203748460U (zh) 一种亲鱼驯养池
CN204682224U (zh) 工厂化繁育莲草直胸跳甲设施建造
CN101884310B (zh) 一种以生态调控促使池养美洲鲥自然产卵的方法
CN207544112U (zh) 黑水虻成虫养殖设备
CN203040341U (zh) 一种铁皮石斛人工栽培装置
CN105724322A (zh) 爬沙虫幼虫和蛹的室内规模化养殖方法
CN202890063U (zh) 一种立体养殖温室大棚
CN105379682A (zh) 九香虫大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CN205005742U (zh) 一种适用于蝗虫养殖的大棚
CN204860490U (zh) 竹鼠仿生态养殖单元
CN204860471U (zh) 竹鼠生态养殖圈
CN203762084U (zh) 一种稚龟生态饲养池
CN203952070U (zh) 一种用于滩羊养殖的羊舍
CN208739719U (zh) 一种简易保湿烤烟育苗中棚
CN202068841U (zh) 一种全自动控温控湿大棚养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