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2152B -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2152B
CN105352152B CN201510781065.9A CN201510781065A CN105352152B CN 105352152 B CN105352152 B CN 105352152B CN 201510781065 A CN201510781065 A CN 201510781065A CN 105352152 B CN105352152 B CN 1053521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airflow
channel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810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52152A (zh
Inventor
张辉
曾辉
曾庆和
丘晓宏
金海元
李德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5107810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5215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521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21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521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21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24F13/06Outlets for directing or distributing air into rooms or spaces, e.g. ceiling air diffu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器送风结构、设置有该送风结构的空调器以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送风结构包括出风口和沿所述空调器的纵向设置的风道,在所述风道和出风口之间设置有上端气流通道;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内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的上端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下端的位置,并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从所述分流通道吹出的气流由下向上吹出。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分流通道,分流通道内的气流直接向上吹,可将经出风口吹出的冷气流吹向上方,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可有效地将冷风吹向上方。

Description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送风结构、设置有该送风结构的空调器以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出风口都是整体式的风道系统,制冷、制热共用同一个风道系统,出风口上端一般为水平结构,当风吹出出风口时只能从水平方向吹出,虽然能够通过导风叶片导流,但导风调节能力有限。空调在制冷模式下,冷风由于密度大,会下沉,在制热模式下,热风由于密度小,会上浮,水平吹出的气流会导致整个空间内温度场不均,人体舒适性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地实现对出风方向进行调整的空调器出风结构、设置有这种出风结构的空调器以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送风结构,包括出风口和沿所述空调器的纵向设置的风道,在所述风道和出风口之间设置有上端气流通道;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内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分流通道,所述分流通道的上端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下端的位置,并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从所述分流通道吹出的气流由下向上吹出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和顶盖组件,在所述空调器本体的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顶盖组件设置在所述开口处;所述出风口形成在所述空调器本体和顶盖组件之间;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形成在所述顶盖组件和空调器本体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在所述空调本体内设置有风机部件。
优选地,还包括格栅,所述格栅包括前侧壁,所述分流通道形成在所述格栅的前侧壁的外壁和所述空调器本体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顶盖组件和格栅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两个位置:第一前后位置和第二前后位置;其中;在第一前后位置,在所述格栅的前侧外壁和所述空调器本体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分流通道;在第二前后位置,所述格栅的前侧壁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径向内侧。
优选地,所述顶盖组件内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顶盖组件和格栅前后移动的前后驱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顶盖组件包括顶盖和用于驱动所述顶盖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升降驱动机构和所述前后驱动机构,所述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盖的上升下降运动;所述前后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顶盖的前后移动。
优选地,当所述顶盖位于升起的位置时,所述顶盖组件和格栅处于所述第一前后位置;
当所述顶盖升起并向前移动后,所述顶盖组件和格栅处于所述第二前后位置。
优选地,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的上侧;所述导流板在径向上的纵向截面包括第一弧线段和第二弧线段,所述第一弧线段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位置,所述第二弧线段位于所述第一弧线段的径向内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线段的斜率为负值,所述第二弧线段的斜率为正值。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固定所述顶盖组件上。
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至少两个气流通道;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内设置有气流流向调整装置,用于对从所述至少两个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流向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两个气流通道,分别为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位于空调器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位于空调器径向外侧;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第二气流通道之间设置有通道挡板。
优选地,所述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为整流结构,所述整流结构包括整流板;所述整流板具有两个位置,分别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在第一位置,所述整流板封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的一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汇合后从所述出风口吹出;在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打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的相应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直接向上吹,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吹来的气流将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吹来的气流吹向高处,然后一起以向上的方向上从所述出风口吹出。
优选地,在所述整流板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所述整流板相对于该转动支撑结构能够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整流板的径向内端或者径向外端。
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整流板的径向内端,并位于所述通道挡板的上方,从而在所述转动支撑结构的下方和通道挡板的上方之间形成汇流通道。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位置,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通过所述汇流通道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汇合;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转动到其下端与所述通道挡板的上端相对的位置,从而打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与所述出风口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的相应部分,并关闭所述汇流通道,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能够直接向上吹。
优选地,所述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为分层结构,所述分层结构在径向上位于所述顶盖组件的外壁和空调器本体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
优选地,所述分层结构包括分层板,在所述分层板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所述分层板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撑结构可以转动。
优选地,所述分层板具有两个位置,处于分层的第一位置和处于挡流的第二位置;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分层板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出风口在竖向上的上下缘之间的位置,将位于前侧的所述上端气流通道分隔成上下两个分层通道;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分层板转动到不形成所述分层通道的位置,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过来的气流能够直接向上吹。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送风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顶盖组件和格栅处于第二前后位置;和/或,所述整流板或者分层板处于第一位置;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顶盖组件和格栅处于第一前后位置;和/或,所述整流板或者分层板处于第二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顶盖上升后再向前移动;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顶盖仅上升。
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分流通道,分流通道内的气流直接向上吹,可将经出风口吹出的冷气流吹向上方,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可有效地将冷风吹向上方;同时在顶盖组件能够移动的方案中,顶盖组件中设置有能够使得顶盖向上、向前移动的驱动机构,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顶盖仅上升,使得在所述格栅的前侧壁的外壁和装饰圈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分流通道,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顶盖上升后再向前移动,使得格栅的前侧壁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径向内侧,从而不能形成所述分流通道,气流不会被吹向上方,结合导流结构、气流流向调整装置等结构,可以有效使得热气向下吹。并且,通过调整顶盖组件是否向前移动,还可调整气流吹出出风口前所经过的导流段的长度,使得冷风经过的导流段比较短,气流压不下来,吹出的气流会向上吹;热风经过的导流段比较长,吹出的气流会向下吹。从而在空调器处于加热模式时,使得热气能够以向下的方向吹向室内空间中较低的位置,或者能够直接吹向人体;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使得冷气能够以向上的方向吹向室内空间中较高的位置,避免冷气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空调的应用舒适度;还能利用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理,能够快速调整室内温度,同时利于在室内形成比较均匀的温度场。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整流板处于第一位置);
图2为本申请中的顶盖组件和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一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整流板处于第二位置);
图4为本申请中的格栅和整流结构的结合结构之一示意图(图4中示出的上下方向与图1中示出的上下方向相反);
图5为本申请中的格栅和整流结构的结合结构之二示意图(图5中示出的上下方向与图1中示出的上下方向相反);
图6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二的部分放大示意图(整流板处于第二位置,为了清楚起见,图6中的格栅部分被去掉了);
图7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三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分层板处于第一位置,为了清楚起见,图7中的格栅没有示出);
图8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结构之三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分层板处于第二位置,为了清楚起见,图8中的格栅没有示出);
图9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导流板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结构之四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顶盖处于降下位置,出风口关闭);
图11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结构之四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顶盖处于升起状态,出风口打开;图中箭头方向为顶盖移动方向);
图12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的结构之四的部分放大示意图(其中顶盖处于升起并向前移动后的状态,出风口打开;图中箭头方向为顶盖移动方向)。
上述各图中,没有特殊说明的,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说明:本申请中,将上下方向定义为:从空调器本体1的底部向顶盖组件2延伸的方向为上方,与其相反的方向为下方;并且,将图1中进风口14所在的一侧定义为后侧,与进风口14相对的一侧定义为前侧。
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1和顶盖组件2,在所述空调器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开口11,所述顶盖组件2设置在所述开口11处,优选地,在所述空调器本体内靠近开口11的位置设置有装饰圈10。优选地,所述顶盖组件2能够在竖向上上升下降,当所述顶盖组件2上升时,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空调器本体1之间形成有出风口3;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2也可以是固定的,固定的顶盖组件2和空调器本体1之间形成有出风口3。优选地,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出风口3之间设置有格栅31。
如图1-2所示,所述格栅31大体为筒状,其后侧壁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的外壁处,其前侧壁设置在出风口3的径向内侧,这样,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形成上端气流通道4。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的下端设置在靠近空调器本体1上端的内壁上,与所述装饰圈10的内壁相邻。当所述顶盖组件2能够上升下降时,所述格栅31能够随着所述顶盖组件2一起上升和下降。所述格栅31上形成有供气流流通的狭缝,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即为气流流动方向;或者开设有供气流流通的开口(图中未示出)。
如图1、图3所示,在所述空调器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风道12,在所述空调本体1内设置有风机部件16,所述风机部件16运行时在所述风道12内形成气流,气流经所述出风口3排出,对环境温度进行调节。在所述空调器本体1的后侧设置进风口14。在所述空调器本体1内部,与所述进风口14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换热器15,风机部件16设置在所述换热器15与所述进风口14相反的一侧,即位于所述换热器15的前侧。所述风机部件16用于将气流从所述进风口14吸入空调器本体1的内部,经所述风道12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到所述空调器外部。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风机部件16包括有至少两个风机,至少两个风机在竖向上依次排列。下面以位于靠近上端的两个风机为例说明本申请中的送风结构。本申请中,将位于最上端的风机称作第一风机161,位于所述第一风机161下侧的风机称作第二风机162。所述第一风机161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出风口1611;所述第二风机162上也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出风口1621。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从所述第二风机162的出风口1621吹出的气流与所述第一风机161发生干涉,所述第二风机162的出风口1621设置为向偏离所述第一风机161的径向外侧倾斜,优选为向朝向所述第一风机161前侧的方向倾斜;或者,所述第二风机162的安装部相对于所述第一风机161的安装部向前侧凸出的设置,使得所述第二风机162的出风口1621在竖向上与所述第一风机161至少部分的错开。
所述风道12沿竖向形成在所述空调器的内部,包括至少两个气流通道。下面以图1中示出的设置有两个气流通道的情况对本申请的送风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所述两个气流通道分别为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位于径向内侧,与所述第一风机161的出风口1611相对应;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位于径向外侧,与所述第二风机162的出风口1621相对应。当风机部件16设置有多于两个风机的情况时,每个风机都设置有朝向上方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风机162下侧的风机的朝向上方的出风口可以将气流排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内,也可以设置多于两个的气流通道,以与这些朝向上方的出风口相对应。在风机部件16的风机设置有朝向下方的出气口的情况下,朝向下方的出气口吹出的气流在改向后朝向上方流动时,可以进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内,也可以设置多于两个的气流通道,这些气流可以进入不同的气流通道内。
如图1、图3所示,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之间设置有通道挡板123,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下端位于靠近所述第一风机161的上端处,亦即位于靠近所述风机部件16的上端处,优选地,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下端固定到所述第一风机161上;或者,所述通道挡板123与下端相交的两侧固定在所述空调器本体1内部的固定部件上,其固定方式没有特殊的要求,只要能够牢固固定即可。所述通道挡板123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靠近上端的部分隔离开来,使得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内流通的气流和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内流通的气流能够隔离开。
如图1、3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本申请中的空调器送风结构还包括整流结构5,所述整流结构5设置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内,在径向上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的外壁和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即装饰圈10之间。所述整流结构5包括整流板51,在所述整流板51的一端边缘上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52,该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板51的径向靠里的一端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上。所述整流板51相对于该转动支撑结构52可以转动。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设置在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上方,使得在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下方和通道挡板123的上方之间形成有汇流通道521,该汇流通道521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如图1、图4所示,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固定在所述格栅31的下端上(图4中的上下方向与图1中的上下方向是相反的,即图4中所示出的上方相对应于图1中的下方)。
所述整流板51具有两个位置:第一位置(参见图1)和第二位置(参见图3)。其中,在第一位置,所述整流板51封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与所述出风口3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4的一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通过所述汇流通道521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过来的气流汇合,经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上的导流板221(后面有详细介绍)导流后,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参见图1);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51转动到其下端与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上端相对的位置,打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与所述出风口3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4的相应部分,关闭所述汇流通道521,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直接向上吹,在靠近所述导流板221的位置与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的气流汇合,这样,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来的气流可将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的气流吹向高处,然后一起经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上的导流板221导流后,以向上的方向上从所述出风口3吹出(参见图3)。这样,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整流板51使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中的气流汇合后从位于径向靠里的第一气流通道121上方排出,然后经导流板221导流后,以向下的方向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参见图1,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使得热气能够吹向比较低的室内空间,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能够快速提高室内温度,同时利于在室内形成比较均匀的温度场,并且也可以将热气吹向人体,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整流板51使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中向上的气流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中吹出的气流向上吹,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中向上的气流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中吹出的气流和向上吹出的经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吹出的气流一起以向上的方向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参见图2),使得冷气能够吹向比较高的室内空间,利用冷气下降的原理,能够快速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利于在室内形成比较均匀的温度场,并且同时也可以避免冷气吹向人体,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本体1的任意位置的横截面外缘为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弧形段围合成的封闭曲线,所述空调器本体1的外形大体为圆柱形或者不规则的圆柱形,例如为中间粗,两端细的海豚形;所述顶盖组件2的横截面的外缘为与所述空调器本体1相对应的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弧形段围合成的封闭曲线。在同一个横截面上,所述顶盖组件2的横截面的外缘尺寸小于所述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处的内壁的尺寸,即装饰圈10的内壁的尺寸,从而能够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
如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板51的自由端(径向外侧)设置为弧形,以与所述装饰圈10的内壁相配合;此时,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上端优选设置为两侧高、中间低的弧形(图中未示出),从而能够与所述整流板51的自由端相配合,在所述整流板处于第二位置时,能够有效封堵所述汇流通道521;优选地,所述整流板51的径向内侧也可以设置为弧形(图4中示出的为直线的情况),亦即所述整流板51设置为扇形或者月牙形的平板,扇形或者月牙形的小圆弧段位于靠近空调器本体1纵向中心线的位置,扇形或者月牙形的大圆弧段位于靠近空调器本体径向外侧的位置。这样,可在所述整流板51位于第一位置时,在所述整流板51和顶盖组件2之间形成宽度比较均匀的开口,利于气流的高效通过。
如图4所示,在所述整流板51的两侧设置有转动结构511,所述转动结构511可以为转动轴也可以为转动孔,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设置有与所述转动结构511相配合的转动结构,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上的转动结构相应地可以为转动孔(包括盲孔)或者转动轴。通过例如电机等的转动驱动装置,可驱动所述整流板51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进行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整流板51位于第一位置时,在径向方向上,所述整流板5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60度,这样能够引导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来的气流顺利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的气流汇合,提高气流流通效率。
如图5、图6所示,在另外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板51的径向靠外的一端固定在靠近出风口3的位置,具体为通过位于所述整流板51径向外端的转动支撑结构52可转动地固定到所述格栅31的下端上。其它位置关系与上述整流板51的径向靠里的一端固定到转动支撑结构52上的实施例相同。该实施例中,所述整流板51也具有两个位置:处于大致水平状态的第一位置(所述整流板51所处状态与图1中所示的状态相同,只是转轴的位置不同,图1中转轴位于径向内侧,该实施例中,转轴位于径向外侧)和处于大致垂直向下的第二位置(参见图6)。其中,在第一位置,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述整流板51封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与所述出风口3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4的一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通过所述汇流通道521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过来的气流汇合,经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上的导流板221(后面有详细介绍)导流后,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51向下转动到其自由端朝向下方的位置,在此位置,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直接向上吹,在靠近所述导流板221的位置与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的气流汇合,这样,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来的气流可将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的气流吹向高处,然后一起以向上的方向上从所述出风口3吹出。与上述介绍的内容相同,整流板51的两个位置分别对应空调器制热、这冷两个工作模式,用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程度。
如图7-8所示,在另外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中设置有分层结构6,和所述整流结构5类似,所述分层结构6在径向上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的外壁和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所述分层结构6包括分层板61,在所述分层板61的端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62,所述分层板61相对于该转动支撑结构62可以转动。优选地,所述转动支撑结构62设置在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上方。
所述分层板61具有两个位置,处于分层的第一位置(参见图7)和处于挡流的第二位置(参见图8)。其中,在第一位置,所述分层板61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出风口3在竖向上的上下缘之间的位置,将位于前侧的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分隔成上下两个通道,分别为第一分层通道41和第二分层通道42,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出的气流从所述第二分层通道42中经所述出风口3吹出;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出的气流从所述第一分层通道41中经所述出风口3吹出,从而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向上吹出的气流不会对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出的气流造成影响,分别从两个气流通道吹出的气流分别被所述分层板61和导流板221导流后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参见图7,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优选地,所述分层板61的形状与所述导流板221的形状相对应(所述导流板的形状在后面会有详细介绍),两者大小不同,但弯折方式相同,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出的气流和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出的气流被所述分层板61和导流板221导流后能够以向下的方向吹出所述出风口3;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分层板61转动到靠近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位置,不形成所述分层通道,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直接向上吹,在靠近所述导流板221的位置与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的气流汇合,这样,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来的气流可将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啊气流吹向高处,然后一起在向上的方向上从所述出风口3吹出(参见图8,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气流流动方向)。这样,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层流板6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中的气流分别经所述第一分层通道41和第二分层通道42排出,然后分别经所述层流板61和导流板221导流后,以向下的方向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参见图7),使得热气能够吹向比较低的室内空间,利用热气上升的原理,能够快速提高室内温度,同时也可以将热气吹向人体,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在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层流板6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中向上的气流将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中吹出的气流向上吹,在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中向上的气流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中吹出的气流和向上吹出的经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出的气流一起以向上的方向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参见图8),使得冷气能够吹向比较高的室内空间,利用冷气下降的原理,能够快速降低室内温度,同时也可以避免冷气吹向人体,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10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顶盖组件2包括由上盖21和导流罩22组成的顶盖20,所述导流罩22上下两端开口,所述上盖21盖合在所述导流罩22的上端开口上,从而构成本申请中的顶盖20。所述顶盖组件2还包括驱动机构23,用于驱动所述顶盖20的运动,例如上升、下降或者前后运动,从而用于打开所述出风口3或者调整出风口3的形态。当所述顶盖组件2位于降下位置时(此时所述出风口3关闭),所述驱动机构23位于所述导流罩22内。
如图9所示,所述导流板221设置在所述导流罩22的前侧,构成所述导流罩22的一部分;或者导流板221单独形成,固定在顶盖组件2上也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所述导流板221在径向上的纵向截面为曲线,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包括两段弧线2211、2212,所述弧线2211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3的位置,其宽度为L1;所述弧线2212位于所述弧线2211的径向内侧,其宽度为L2。L1和L2的比例以及具体数值没有具体的限制,可根据空调器所处的不同状态进行具体调节。在图9所示的方位中,所述弧线2211的斜率为负值,所述弧线2212的斜率为正值,也就是说,所述弧线2211靠近出风口3的一端比远离所述出风口3的一端在竖向上的高度低;所述弧线2212在靠近所述出风口3的一端比其远离所述出风口3的一端在竖向上的高度高。这样,在处于制热模式时,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通过所述汇流通道521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过来的气流汇合后,经所述导流板221导流后,能够以向下的方向从所述出风口3排出,使得热气能够吹向较低的空间内。
如图10-12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升降驱动结机构231和前后驱动机构232,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用于驱动所述顶盖20的上升下降运动;所述前后驱动机构232用于驱动所述顶盖20的前后移动。如图11所示,当所述顶盖20仅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的驱动下上升到位时,所述出风口3在竖向上的高度优选为12~15mm,此时,所述格栅31的前侧与所述装饰圈10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小于所述出风口3在竖向上的高度。在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的外壁和装饰圈10的内壁(也就是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分流通道311,该分流通道311基本为朝向上方的状态,其上端位于靠近出风口3下端的位置,并与所述出风口3相连通。
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两个位置:第一前后位置和第二前后位置;其中,在第一前后位置,在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的外壁和所述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分流通道311;在第二前后位置,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径向内侧,不能形成所述分流通道311。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顶盖20和格栅31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的驱动下向上运动,打开所述出风口3,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在前后方向上处于所述第一前后位置,形成所述分流通道311,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1吹出的向上气流一部分从所述分流通道311向上吹出,另外一部分在所述格栅31内继续向上吹,在这些向上吹的气流的作用下,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出的气流和这些气流一起经所述格栅31从所述出风口3以向上的方向吹出,同时从所述分流通道311吹出的气流可对汇流后吹出的气流继续向上吹,可有效避免冷风向下吹。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顶盖20和格栅31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的驱动下向上运动到位后,再在所述前后驱动机构232的作用下向前运动,使得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在前后方向上处于所述第二前后位置,使得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靠近下端的部分与所述装饰圈10的内壁贴合,如图12所示,这种情况下,导流板221相对于制冷模式位于更加靠前的位置,使得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吹出的气流相较于制冷模式时,对气流的导流长度更长,使得气流能够以向下的方向从所述出风口3吹出,使得热风能够吹到室内较低的空间,或者能够直接吹到人体上,增加舒适度。
该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设置整流结构5或者分层结构6,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在所述顶盖20和格栅31向上、向前运动到位后,使所述整流结构5的整流板51或者分层结构6的分层板61处于第一位置,可有效增加控制气流向下吹出的效果;同样,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在所述顶盖20和格栅31向上运动到位后,使所述整流结构5的整流板51或者分层结构6的分层板61处于第二位置,可有效增加控制气流向上吹出的效果;进一步改善气流的吹出方向。
如图11-12所示,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位于所述顶盖20的下侧,在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的外侧设置有驱动机构外壳230,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的主体设置在该驱动机构外壳230内。所述驱动机构外壳230在竖向上不能移动,所述顶盖20可相对于该驱动机构外壳230上下移动。当所述顶盖20移动到最上端时,所述顶盖20的下端与所述驱动机构外壳230的上端相接。当所述顶盖20降下时,所述导流罩22下部与所述驱动机构外壳230的上部成错开状。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包括齿轮2311和齿条2312,所述齿条2312与所述顶盖20相连接,所述齿条2312能够在所述齿轮2311的驱动下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所述顶盖20和格栅31一起上下移动;所述前后驱动机构232设置在所述驱动机构外壳230的下侧,也包括齿轮和齿条。优选地,所述齿条与所述驱动机构外壳230相连接,所述齿条能够在所述齿轮的驱动下前后移动,从而经所述驱动机构外壳230带动所述顶盖20和格栅31一起前后移动。这种结构简单易控制,能够很好的实现顶盖20的移动效果。
本申请中,通过在上端气流通道4内设置能够调整气流流动方向的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例如包括整流板51的整流结构5、包括分层板61的分层结构6,通过调整所述整流板51和分层板61在空调器处于不同工作模式时处于不同的位置来调整经过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内的气流的流向,亦即通过调整至少两个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流向,从而在空调器处于加热模式时,使得热气能够以向下的方向吹向室内空间中较低的位置,或者能够直接吹向人体;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使得冷气能够以向上的方向吹向室内空间中较高的位置,避免冷气直接吹向人体,提高了空调的应用舒适度;还能利用热气上升、冷气下降的原理,能够快速调整室内温度,同时利于在室内形成比较均匀的温度场。
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分流通道311,分流通道311内的气流直接向上吹,可将经出风口3吹出的冷气流吹向上方,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可有效地将冷风吹向上方;同时在顶盖组件2能够移动的方案中,顶盖组件中设置有能够使得顶盖20向上、向前移动的驱动机构23,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顶盖20仅上升,使得在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的外壁和装饰圈10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分流通道311,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顶盖20上升后再向前移动,使得格栅31的前侧壁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径向内侧,从而不能形成所述分流通道311,气流不会被吹向上方,结合导流结构、气流流向调整装置等结构,可以有效使得热气向下吹。并且,通过调整顶盖组件是否向前移动,还可调整气流吹出出风口3前所经过的导流段的长度,使得冷风经过的导流段比较短,气流压不下来,吹出的气流会向上吹;热风经过的导流段比较长,吹出的气流会向下吹。
本申请通过对导流板221的特殊设计,使得当热气流从出风口3吹出时,能够以向下的方向吹向较低的空间。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22)

1.一种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出风口(3)和沿所述空调器的纵向设置的风道(12),
在所述风道(12)和出风口(3)之间设置有上端气流通道(4);
在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内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分流通道(311),所述分流通道(311)的上端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3)下端的位置,并与所述出风口(3)相连通;
从所述分流通道(311)吹出的气流由下向上吹出;
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器本体(1)和顶盖组件(2),在所述空调器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开口(11),所述顶盖组件(2)设置在所述开口(11)处;
所述出风口(3)形成在所述空调器本体(1)和顶盖组件(2)之间;
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形成在所述顶盖组件(2)和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
在所述空调本体(1)内设置有风机部件(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格栅(31),所述格栅(31)包括前侧壁,所述分流通道(311)形成在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的外壁和所述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两个位置:第一前后位置和第二前后位置;其中;
在第一前后位置,在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的外壁和所述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形成所述分流通道(311);
在第二前后位置,所述格栅(31)的前侧壁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径向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组件(2)内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前后移动的前后驱动机构(23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组件(2)包括顶盖(20)和用于驱动所述顶盖(20)运动的驱动机构(23);
所述驱动机构(23)包括升降驱动机构(231)和所述前后驱动机构(232),所述升降驱动机构(231)用于驱动所述顶盖(20)的上升下降运动;所述前后驱动机构(232)用于驱动所述顶盖(20)的前后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顶盖(20)位于升起的位置时,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处于所述第一前后位置;
当所述顶盖(20)升起并向前移动后,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处于所述第二前后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导流板(221),所述导流板(221)设置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的上侧;
所述导流板(221)在径向上的纵向截面包括第一弧线段(2211)和第二弧线段(2212),所述第一弧线段(2211)位于靠近所述出风口(3)的位置,所述第二弧线段(2212)位于所述第一弧线段(2211)的径向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弧线段(2211)的斜率为负值,所述第二弧线段(2212)的斜率为正值。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板(221)固定所述顶盖组件(2)上。
10.根据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包括至少两个气流通道(121,122);
在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内设置有气流流向调整装置(5,6),用于对从所述至少两个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流向进行调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包括两个气流通道(121,122),分别为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
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位于空调器的径向内侧;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位于空调器径向外侧;
在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和第二气流通道(122)之间设置有通道挡板(123)。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为整流结构(5),所述整流结构(5)包括整流板(51);
所述整流板(51)具有两个位置,分别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其中,
在第一位置,所述整流板(51)封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与所述出风口(3)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4)的一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过来的气流汇合后从所述出风口(3)吹出;
在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51)打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与所述出风口(3)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4)的相应部分,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直接向上吹,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吹来的气流将经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吹来的气流吹向高处,然后一起以向上的方向上从所述出风口(3)吹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整流板(51)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52),所述整流板(51)相对于该转动支撑结构(52)能够转动,从而能够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设置在所述整流板(51)的径向内端或者径向外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设置在所述整流板(51)的径向内端,并位于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上方,从而在所述转动支撑结构(52)的下方和通道挡板(123)的上方之间形成汇流通道(521)。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位置,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通过所述汇流通道(521)与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121)过来的气流汇合;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整流板(51)转动到其下端与所述通道挡板(123)的上端相对的位置,从而打开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与所述出风口(3)之间的上端气流通道(4)的相应部分,并关闭所述汇流通道(521),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能够直接向上吹。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流流向调整装置为分层结构(6),所述分层结构(6)在径向上位于所述顶盖组件(2)的外壁和空调器本体(1)靠近上端的内壁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层结构(6)包括分层板(61),在所述分层板(61)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支撑结构(62),所述分层板(61)相对于所述转动支撑结构(62)可以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调器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层板(61)具有两个位置,处于分层的第一位置和处于挡流的第二位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分层板(61)的自由端位于所述出风口(3)在竖向上的上下缘之间的位置,将位于前侧的所述上端气流通道(4)分隔成上下两个分层通道;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分层板(61)转动到不形成所述分层通道的位置,使得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122)过来的气流能够直接向上吹。
2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5-6任一项或者权利要求12-16任一项或者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送风结构。
21.一种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2至16或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
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处于第二前后位置;和/或,
所述整流板(51)或者分层板(61)处于第一位置;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
所述顶盖组件(2)和格栅(31)处于第一前后位置;和/或,
所述整流板(51)或者分层板(61)处于第二位置。
22.一种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上设置有如权利要求5-6所述的送风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所述顶盖(20)上升后再向前移动;
当所述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所述顶盖(20)仅上升。
CN201510781065.9A 2015-11-12 2015-11-12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3521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81065.9A CN105352152B (zh) 2015-11-12 2015-11-12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81065.9A CN105352152B (zh) 2015-11-12 2015-11-12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2152A CN105352152A (zh) 2016-02-24
CN105352152B true CN105352152B (zh) 2017-12-26

Family

ID=55328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81065.9A Active CN105352152B (zh) 2015-11-12 2015-11-12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521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98842B1 (ko) * 2015-07-17 2017-01-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EP3211347B1 (en) 2016-02-26 2020-12-30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CN111156622B (zh) 2016-02-26 2022-04-2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清洁器
EP3211343B1 (en) 2016-02-26 2020-09-09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EP3211337B1 (en) 2016-02-26 2020-09-23 LG Electronics Inc. Air cleaner
CN106091222A (zh) * 2016-06-01 2016-11-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送风系统及应用其的室内机和空调
CN106288283B (zh) * 2016-10-08 2022-03-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500181B (zh) * 2016-10-28 2019-06-11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3199A (ja) * 2001-02-19 2002-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JP2011237063A (ja) * 2010-05-07 2011-11-24 Sharp Corp 空調機
CN103292385A (zh) * 2013-06-09 2013-09-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3925644A (zh) * 2013-01-16 2014-07-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5227720U (zh) * 2015-11-12 2016-05-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送风结构和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43199A (ja) * 2001-02-19 2002-08-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除湿機
JP2011237063A (ja) * 2010-05-07 2011-11-24 Sharp Corp 空調機
CN103925644A (zh) * 2013-01-16 2014-07-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3292385A (zh) * 2013-06-09 2013-09-1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5227720U (zh) * 2015-11-12 2016-05-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送风结构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2152A (zh) 2016-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52152B (zh)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5352155B (zh) 空调器送风结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5227720U (zh) 空调器送风结构和空调器
KR102062238B1 (ko) 플로어-스탠딩 에어 컨디셔너
CN104595976B (zh) 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WO2017041728A1 (zh) 立式空调器及其使用方法
KR102055939B1 (ko) 공기 조화기
EP2518418B1 (en) Fan convector
WO2016180281A1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6642310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16180254A1 (zh) 空调器
WO2016180248A1 (zh) 空调器
WO2016180283A1 (zh) 空调器及其出风挡板的控制方法
WO2016180255A1 (zh) 空调器
CN206073280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4555003U (zh) 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205227721U (zh) 空调器送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1098615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KR100870626B1 (ko) 공기조화기
EP3722685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control method for air conditioner
CN115164281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8266802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555764U (zh) 天花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WO2022151803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