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3225A -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3225A
CN105323225A CN201410355523.8A CN201410355523A CN105323225A CN 105323225 A CN105323225 A CN 105323225A CN 201410355523 A CN201410355523 A CN 201410355523A CN 105323225 A CN105323225 A CN 1053232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ant messaging
request
client
messaging request
destin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555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3225B (zh
Inventor
陈乾
郭雄伟
诸南敏
荣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B-STAR BROADB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B-STAR BROADB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B-STAR BROADB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B-STAR BROADB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3555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23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23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3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3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3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先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即时通讯请求,并确定应用类型;随后再基于所述应用类型来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进行第一处理或第二处理,其中,第一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WEB服务器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第二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由此,可实现不同应用模式,例如,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或是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的智能适配。

Description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即时通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XMPP(ExtensibleMessagingandPresenceProtocol)(前称Jabber)是一种以XML为基础的开放式即时通讯协议,是经由互联网工程工作小组(IETF)通过的互联网标准。该协议的数据传输基于XML格式,可扩展性强。与此同时,XMPP的开放性导致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以使用XMPP,而每个组织使用XMPP的目的不同,侧重点不同,导致XMPP所开发的各种应用形成了各个开发者各自为政的局面,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以下简称NGB)的智能电视门户平台的总体系统架构下,需要研制基于XMPP协议的跨终端协同交互设备,通过对XMPP协议进行封装、解析,实现跨终端的协同交互,并支持业务的分屏呈现和跨终端操作。
然而,随着智能终端的发展,NGB上的应用形态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WEB应用模式,而是由基于Android等智能操作系统的本地应用和基于HTML5的WEB应用两种形态,两种应用形态都可能需要XMPP协议来实现应用之间、终端之间的协同工作,但该两种应用形态的机制有很大不同,WEB应用的很多逻辑是由服务器端来完成,而本地应用的操控则由终端来完成。
因此,如何实现两种不同应用形态的交互通讯,实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以便能够最大程度上的整合代码,提供简洁、统一的外部接口,实现不同应用模式的智能适配。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其至少包括: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即时通讯请求,并确定应用类型;基于所述应用类型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来进行第一处理或第二处理,其中,第一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WEB服务器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第二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其至少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即时通讯请求,并确定应用类型;分发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应用类型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分发给htttp处理模块或c2s处理模块;所述htttp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WEB服务器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以及所述c2s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模块化设计,制定标准、统一的XMPP协议交互流程。本发明的适配方法通过将XMPP即使交互协议通讯的不同模块(包括mod_http和mod_c2s模块)的协议过程封装、解析,制定了标准且统一的协议交互流程。一方面可以将开发人员从处理不同的应用类型的交互协议逻辑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避免不同程序开发人员各自开发导致的协议交互流程的混乱问题。
(2)协议代理机制,智能分发调用不同的业务模块。以往的程序开发人员在开发跨终端交互业务时,往往需要根据自己所开发的应用所在的交互设备去配置不同的交互逻辑,一方面导致大量代码冗余,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程序维护和升级的难度。通过本发明的方法的协议代理机制,开发人员只需要将交互分配过程交给代理机制去实现而不必另行编写代码逻辑。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示意图。
元件标号说明
1适配系统
11接收模块
12分发模块
13htttp处理模块
14c2s处理模块
2WEB客户端
3本地应用客户端
4WEB服务器
5即时通讯服务器
S1~S3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发明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请参阅图1至图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发明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其中,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机设备中的适配系统来完成,该适配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安装在计算机设备中且能够实现本发明方案的诸如应用模块、操作系统等。其中,该计算机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单个网络服务器、多个网络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组或基于云计算(CloudComputing)的由大量计算机或网络服务器构成的云,其中,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由一群松散耦合的计算机集组成的一个超级虚拟计算机。
其中,所述方法至少包括步骤S1至S3。
在步骤S1中,所述适配系统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即时通讯请求,并确定应用类型。
其中,所述客户端包括任何一种需要与其他客户端进行即时通讯的设备,优选地,包括但不限于:WEB客户端、本地应用客户端。例如,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等等。
其中,所述应用类型包括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及本地客户端应用两种。
具体地,所述适配系统基于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端口信息来确定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是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或是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例如,所述适配系统基于来自WEB客户端W-C11向WEB客户端W-C21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11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1的应用类型为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
又例如,所述适配系统基于来自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21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21的应用类型为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再例如,所述适配系统基于来自本地应用客户端L-C12向WEB客户端W-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22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22的应用类型为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再例如,所述适配系统基于来自WEB客户端W-C12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12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12的应用类型为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
接着,在步骤S2中,所述适配系统基于所述应用类型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分发以便进行第一处理或第二处理。
具体地,当所述应用类型为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则所述适配系统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分发以进行第一处理;当所述应用类型为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则所述适配系统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分发以进行第二处理。
接着,在步骤S3中,所述适配系统进行第一处理或第二处理;其中,第一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WEB服务器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第二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具体地,在第一处理中,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所述适配系统请求WEB服务器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反馈给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所述适配系统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处理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反馈给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
例如,WEB客户端W-C11向WEB客户端W-C21发起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适配系统基于目的端为WEB客户端W-C21来请求WEB服务器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WEB客户端W-C21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反馈给WEB客户端W-C11。
又例如,WEB客户端W-C12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适配系统基于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处理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反馈给WEB客户端W-C12。
具体地,在所述第二处理中,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所述适配系统请求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直接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直接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所述适配系统通过即时通讯服务器请求WEB服务器向目的端呈现即时通讯请求,随后,通过WEB服务器及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反馈给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
例如,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适配系统基于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来请求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直接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的响应直接反馈回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
又例如,本地应用客户端L-C12向WEB客户端W-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适配系统基于目的端为WEB客户端W-C22,来通过即时通讯服务器请求WEB服务器向WEB客户端W-C22呈现即时通讯请求,随后,通过WEB服务器及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WEB客户端W-C22的响应反馈给本地应用客户端L-C12。
如图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所述适配系统1至少包括:接收模块11、分发模块12、htttp处理模块13以及c2s处理模块14。
所述接收模块11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即时通讯请求,并确定应用类型。
其中,所述客户端包括任何一种需要与其他客户端进行即时通讯的设备,优选地,包括但不限于:WEB客户端、本地应用客户端。例如,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顶盒等等。
其中,所述应用类型包括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及本地客户端应用两种。
具体地,所述接收模块11基于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端口信息来确定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是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或是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例如,所述接收模块11基于来自WEB客户端W-C11向WEB客户端W-C21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11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1的应用类型为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
又例如,所述接收模块11基于来自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21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21的应用类型为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再例如,所述接收模块11基于来自本地应用客户端L-C12向WEB客户端W-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22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22的应用类型为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再例如,所述接收模块11基于来自WEB客户端W-C12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Q12的端口号,确定该即时通讯请求Q12的应用类型为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
接着,所述分发模块12基于所述应用类型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分发以便进行第一处理或第二处理。
具体地,当所述应用类型为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则所述分发模块12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分发以进行第一处理;当所述应用类型为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则所述分发模块12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分发以进行第二处理。
所述htttp处理模块13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WEB服务器4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5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具体地,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所述htttp处理模块13请求WEB服务器4向即时通讯服务器5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5再将目的端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4反馈给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2;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所述htttp处理模块13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5处理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5再将目的端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4反馈给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2。
例如,WEB客户端W-C11向WEB客户端W-C21发起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htttp处理模块13基于目的端为WEB客户端W-C21来请求WEB服务器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WEB客户端W-C21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反馈给WEB客户端W-C11。
又例如,WEB客户端W-C12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htttp处理模块13基于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处理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本地应用客户端L-C22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反馈回WEB客户端W-C12。
所述c2s处理模块14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3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5对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具体地,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所述c2s处理模块14请求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3直接向即时通讯服务器5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5再将目的端的响应直接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3;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所述c2s处理模块14通过即时通讯服务器5请求WEB服务器4向目的端呈现即时通讯请求,进而再通过WEB服务器4及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5将目的端的响应反馈给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3。
例如,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向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c2s处理模块14基于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来请求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直接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本地应用客户端L-C21的响应直接反馈回本地应用客户端L-C11。
又例如,本地应用客户端L-C12向WEB客户端W-C22发起的即时通讯请求,则所述c2s处理模块14基于目的端为WEB客户端W-C22,来通过即时通讯服务器请求WEB服务器向WEB客户端W-C22呈现即时通讯请求,随后,再通过WEB服务器及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将WEB客户端W-C22的响应反馈给本地应用客户端L-C12。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是一种跨终端的面向WEB应用和本地化应用之间的交互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和协议代理处理机制,封装了不同的XMPP协议交互处理逻辑,并向开发人员提供统一的对外接口,从而实现了跨终端的设备交互。所以,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至少包括:
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即时通讯请求,并确定应用类型;
基于所述应用类型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来进行第一处理或第二处理,其中,
第一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WEB服务器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第二处理为: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包括WEB客户端及本地应用客户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端口信息来确定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是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或是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为: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请求WEB服务器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处理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为: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请求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直接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随后,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直接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通过即时通讯服务器请求WEB服务器向目的端呈现即时通讯请求,随后,再通过WEB服务器及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将目的端的响应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
6.一种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至少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客户端的即时通讯请求,并确定应用类型;
分发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应用类型将所述即时通讯请求分发给htttp处理模块或c2s处理模块;
所述htttp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WEB服务器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所述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所述c2s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相关信息,直接或通过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来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对即时通讯请求予以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客户端包括WEB客户端及本地应用客户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基于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端口信息来确定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是基于HTML类型的WEB应用或是基于本地客户端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所述htttp处理模块请求WEB服务器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进而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通过WEB服务器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所述htttp处理模块请求即时通讯服务器处理即时通讯请求,进而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本地应用客户端时,则所述c2s处理模块请求所述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直接向即时通讯服务器发起即时通讯请求,进而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再将目的端的响应再直接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当即时通讯请求的目的端为WEB客户端时,则所述c2s处理模块通过即时通讯服务器请求WEB服务器向目的端呈现即时通讯请求,进而再通过WEB服务器及所述即时通讯服务器将目的端的响应反馈回即时通讯请求所来自的客户端。
CN201410355523.8A 2014-07-24 2014-07-24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5323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5523.8A CN105323225B (zh) 2014-07-24 2014-07-24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355523.8A CN105323225B (zh) 2014-07-24 2014-07-24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3225A true CN105323225A (zh) 2016-02-10
CN105323225B CN105323225B (zh) 2019-01-25

Family

ID=55249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55523.8A Active CN105323225B (zh) 2014-07-24 2014-07-24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2322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5668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广东亿迅科技有限公司 跨操作系统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及实现方法
CN111092805A (zh) * 2019-12-17 2020-05-01 北京众享比特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dht网络的即时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4845A (zh) * 2012-03-29 2012-07-1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xmpp协议的即时消息传输方法
CN102655481A (zh) * 2011-03-04 2012-09-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网页的即时通信聊天内容查看方法及系统
CN102891890A (zh) * 2012-09-26 2013-01-2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之间的交互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CN103731456A (zh) * 2012-10-15 2014-04-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社交网络服务的方法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5481A (zh) * 2011-03-04 2012-09-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网页的即时通信聊天内容查看方法及系统
CN102594845A (zh) * 2012-03-29 2012-07-18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xmpp协议的即时消息传输方法
CN102891890A (zh) * 2012-09-26 2013-01-23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之间的交互方法及相关设备、系统
CN103731456A (zh) * 2012-10-15 2014-04-1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社交网络服务的方法及终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75668A (zh) * 2016-11-30 2017-05-31 广东亿迅科技有限公司 跨操作系统的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框架及实现方法
CN111092805A (zh) * 2019-12-17 2020-05-01 北京众享比特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dht网络的即时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3225B (zh) 2019-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Cyber-physical manufacturing cloud: Architecture, virtualiz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estbed
US11144711B2 (en) Webpage rendering method,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US9124551B2 (en) Multi-touch multi-user interactive control system using mobile devices
US9678814B2 (en) Implementing a java method
CN103270492A (zh) 用于网络使能应用的硬件加速图形
CN104951996A (zh) 基于可缩放矢量图形的配电网运行监测方法
CN102421028A (zh) 智能电视的控制方法、智能电视、遥控装置及控制系统
CN104954894A (zh) 一种视频流量引导方法、装置及一种电子设备
CN109828848A (zh) 平台即服务云端服务器及其多用户操作方法
CN103677970A (zh) 实现终端本地桌面和远端虚拟桌面合并显示的系统和方法
CN108074210A (zh) 一种用于云渲染的对象获取系统和方法
CN103973812A (zh) 基于http协议中统一资源定位符的服务接口提供方法及系统
US10924527B2 (en) Dynamic workflow-based composite web service system and method
US9614900B1 (en) Multi-process architecture for a split browser
WO2022156316A1 (zh) 支持异构环境的组态方法及系统
CN113572833B (zh) 一种云手机的维护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928706A (zh) 小程序交互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5323225A (zh) 跨终端的交互通讯协议适配方法及系统
CN103561113B (zh) Web Service接口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US20180373668A1 (en) Bridge and asynchronous channel based bus to provide ui-to-ui 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
CN103870280A (zh) 基于flex与jsp的网页无缝结合处理方法
CN112997220A (zh) 经由远程渲染的视频流进行3d模型的可视化和交互的系统和方法
CN110768855B (zh) 链路化性能测试的方法和装置
CN113254825A (zh) 页面生成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Kaur et al. Event Driven Micro-services based Information Bo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ross terminal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daptation method and system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1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Hongkou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B-STAR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80009305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8896, 315 Emei Road, Hongkou District, Shanghai 200080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B-STA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 / F, 8 / F, 1158 Xiehe Road, Changning District, Shanghai, 200336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B-STAR TECHNOLOGY CO.,LTD.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030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Hongkou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B-STAR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1980009305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ross terminal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daptation method and system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13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Hongkou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B-STAR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310000724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Hongkou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B-STAR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310000724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Cross terminal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daptation method and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5

Pledgee: Industrial Bank Co.,Ltd. Shanghai Hongkou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B-STAR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4310000209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