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特别涉及到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越来越习惯在移动终端上存储或记录自己的各种信息,包括一些隐私信息,例如,自己或家人的照片、联系人信息、通话记录、短消息内容等,或者是在移动终端上安装的各种应用软件中保存登陆账号和密码信息,部分用户甚至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和密码记录在移动终端的备忘录中,此时,移动终端的安全问题便成为用户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常用的移动终端安全措施是通过设置解锁密码来避免隐私信息的外泄。但是,当解锁密码被破译,或者用户将移动终端借给自己认识的人使用时,移动终端内的信息就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无法避免用户隐私的外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和装置,可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有效保护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一种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包括步骤:
实时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上的触点特征;
比较所述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的相似度;
当所述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根据所述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所述移动终端中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上的触点特征;
分析模块,用于比较所述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的相似度;
掩码控制模块,用于当所述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根据所述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所述移动终端中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当判定使用者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按照触点特征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保护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所在移动终端的总线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提到的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包括步骤:
步骤S10,实时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上的触点特征;
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同的人在触摸屏上进行触摸操作时的使用习惯不一样,本实施例可根据用户操作移动终端的触摸屏时接收到的触点特征,来判断是否是移动终端的机主本人。其中,触点特征可包括多个维度,例如,(1)触屏起始时间,即使用终端的时间,例如用户A习惯在早上9点至11点使用移动终端,在12点至14点不使用,而用户B习惯在13点至14点使用移动终端,其他时间不使用;(2)触屏坐标,即手指操作触摸屏时点击的位置,例如用户A习惯在进行滑动操作时滑动触摸屏下方区域,用户B习惯滑动触摸屏中间区域;(3)触屏频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手指触摸屏幕的次数,例如在输入字母、文字、解锁密码等情况时,用户A手指切换速度比用户B快,用户A每分钟输入字母、文字等比用户B多,每分钟触摸屏幕的次数也比用户B多,即用户A的触屏频率比用户B高,又如在阅览浏览器页面时,用户A的阅读速度比用户B快,则用户A切换页面的次数比用户B多,因此用户A的触屏频率比用户B高;(4)触屏区域面积和形状,即手指触摸显示屏时被手指遮挡的区域面积和区域形状,不同用户的手指粗细、形状不同,或触摸时手指按压的力度不同,都可能会造成触屏区域面积、形状的不同;(5)触屏持续时长,即在触摸一次屏幕时手指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长,同一个用户每次触摸屏幕的持续时长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不同用户单次触屏持续时长可能不同。以特征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的组合。此外,还可在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时,利用移动终端内安装的传感器来获取移动终端的倾斜角度、加速度等传感数据,来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是移动终端的机主本人。
步骤S20,比较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的相似度;
移动终端在获取当前使用者的触点特征前,预先存储有移动终端的机主的触点特征。机主特征的存储可采用学习模型训练,在训练模式下,多次获取机主触摸终端屏幕的触点特征,并对获得的触点特征分类,得到一组触点特征的近似范围,将其作为机主的触点特征,即机主特征。
在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是移动终端的机主本人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时时判断方式,是在每次使用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都获取当前使用者的触点特征,并将获取到的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似度,特别是机主在使用过程中将移动终端借给认识的人用,移动终端屏幕一直保持点亮,移动终端较难判断使用者是否有变,采用时时判断方式,随时都在对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比较,有利于避免漏检;另一种方式是屏幕唤醒后再判断的方式,在前一次移动终端屏幕熄灭后,当移动终端再次被使用时,屏幕点亮,此时有可能是另一用户在使用终端,移动终端获取使用者的触点特征,并将获取到的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似度,采用唤醒后再判断的方式,避免时刻获取造成的能耗,同时也避免了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占用过多的终端内存;还有一种方式是定时判断方式,即根据预设的时间间隔,每经过一段时间判断一次触点特征,一方面有利于节能,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判断终端是否被重新唤醒的流程;再有一种方式是插拔移动终端的智能卡或存储卡后执行检测与判断功能,例如手机的SIM卡、SD卡等,当移动终端的智能卡或存储卡被拔出或重新插入时,此时也有可能是另一用户在使用终端,移动终端需对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检测分析,以判断是否是机主本人,此外,机主也可设置当智能卡或存储卡被拔出或重新插入时,直接进入掩码处理功能,以进一步有效防止隐私信息被泄露。
在比较相似度时,可以从多个维度的触点特征综合比较,例如预先设置各个维度特征的比重,首先按照不同维度分别比较,比较后得到单个维度特征的相似度值,再将各个维度的相似度值乘以各自的比重,得到一个综合的相似度值。采用多个维度的触点特征综合比较,有利于使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的判断结果更加准确。
步骤S30,当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根据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移动终端中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考虑到机主本人在实际触摸移动终端时可能与预存的机主特征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相似度判断过程中预设有相似度阈值,例如将相似度阈值设置为95%,经过比较后得到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相似度阈值时,则仍然判定当前使用者是机主本人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时不对终端内的信息掩码处理。当比较后得到的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则判定当前使用者为机主本人的可能性较小,需要对当前正在被用户查看的信息掩码处理,例如正在前台运行的应用软件或通讯录等。在掩码处理时,主要是对可见的信息进行遮掩,让信息不可读,但同时也不会对这些信息产生破坏,在需要恢复时能够重新恢复为可见信息。
移动终端在掩码处理时,根据当前的相似度查找对应的掩码范围,相似度越大,掩码范围越小,移动终端根据当前查找到的掩码范围来对用户正在查看的信息掩码处理,例如用户正在查看通讯录,当前相似度为75%,对应的掩码范围为30%,则将通讯录中30%的信息采用掩码屏蔽,只显示其中的70%,即部分掩码。部分掩码处理的方式可以是左右掩码方式,即将屏幕左边(或右边)30%的信息遮掩;也可以是上下掩码方式,即将屏幕上部分(或下部分)30%的信息遮掩;还可以是中间掩码方式,即将屏幕中间部分30%的信息遮掩。
本实施例通过对移动终端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当判定使用者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按照触点特征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保护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如图2所示,图2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包括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所有步骤,并对图1中步骤S30详细说明,具体的,步骤S30包括:
步骤S31,当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根据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动态调整当前查看信息的掩码范围。
本实施例采用的是根据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相似度,动态调整掩码范围,即掩码处理的范围是随着相似度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比较相似度时,不单单比较当前时刻的触点特征,而是从触点刚产生时至当前时刻为止所有的触点特征综合比较,例如,在第5秒时,根据前5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75%,对当前查看信息设置30%的掩码范围;在第10秒时,根据前10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50%,此时将当前查看信息的掩码范围由原来的30%调整为70%遮掩。
此外,在实时检测的过程中,如果相似度大于或等于相似度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用户为机主本人,不再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恢复当前信息的显示。例如,在第5秒时,根据前5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75%,对当前查看信息设置30%的掩码范围;在第10秒时,根据前10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85%,此时将当前查看信息的掩码范围由原来的30%调整为10%遮掩;在第20秒时,根据前20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95%,已达到相似度阈值,此时判定当前操作用户为机主本人,停止掩码处理。
本实施例在进行掩码处理时,按照触点特征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动态调整当前查看信息设置的掩码范围,进一步保护了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如图3所示,图3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包括了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所有步骤,此外,针对移动终端中已定义的隐私信息,采用完全范围的掩码处理,具体是步骤S30还包括:
步骤S32,当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判断当前查看信息是否为已定义的隐私信息;如果是,则执行步骤S33;如果否,则执行步骤S34;
步骤S33,按照完全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步骤S34,按照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对于移动终端中某一些信息是机主认为非常私密的、不愿让陌生人查看的信息,用户可将其设定为隐私信息。对于被设定为隐私的信息,在当前用户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移动终端不再只采用部分掩码的方式掩码处理范围,而是设置全部范围的掩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隐私信息的私密性。由于每个人对隐私信息的界定范围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预先由机主设置移动终端中哪些属于机主界定的隐私信息,例如照片、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可按照类别进行设置,例如设置图片类为隐私信息,所有移动终端内存储的图片、照片,无论是用户下载的或拍摄的,都被设置为隐私信息;或按照文件夹进行设置,例如机主设置文件夹C为隐私信息,则所有存储在文件夹C中的内容均被设置为隐私信息;还可按照联系人进行设置,例如设置联系人D的信息为隐私信息,则与联系人D相关的信息,包括电话号码、即时通讯账号、短消息、通话记录等,均被设置为隐私信息。
本实施例通过对移动终端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当判定使用者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对已定义的隐私信息设置全部范围的掩码,进一步保护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如图4所示,图4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图。本实施例针对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掩码处理,按照以下方式:
步骤S41,当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为文字信息时,将文字信息替换为自定义字符;
步骤S42,当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为图片信息时,在图片信息上覆盖不透明图层。
本实施例将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主要分为两类,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包括汉字、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图片信息包括图片、照片、图标、表情图、动态图等。在对文字信息掩码处理时,可根据预先定义的替换规则进行设置,例如,预先定义采用字符“*”替换文字,当需要对隐私信息“张三66668888”掩码处理,则直接将该条信息替换为“**********”,此外,还可采用其他自定义字符,例如“@”、“&”、“%”、“#”等。掩码处理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自定义的字符覆盖在原信息上,即采用遮掩的形式,原信息仍然存储在原位置,当需要恢复时,直接去除表面覆盖的自定义字符即可;另一种方式是将原信息替换为自定义字符后,将原信息转存至指定的存储区域中,当需要恢复时,从指定的存储区域中提取对应的原信息,将原信息还原至原存储位置。在对图片信息掩码处理时,也可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图片信息上覆盖不透明图层,使图片信息被遮盖;另一种方式是采用自定义的图片替换原图片,并将原图片转移至指定的存储区域中,当需要恢复时,从指定存储区域中提取对应的原图片,将原图片还原至原存储位置。
本实施例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采用替换或覆盖自定义字符的方式,对文字或图片形式的隐私信息掩码处理,一方面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另一方面确保了隐私信息的可恢复性。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如图5所示,图5为本发明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到的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210,用于实时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上的触点特征;
分析模块220,用于比较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的相似度;
掩码控制模块230,用于当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根据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移动终端中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本实施例中,由于不同的人在触摸屏上进行触摸操作时的使用习惯不一样,本实施例可根据用户操作移动终端的触摸屏时接收到的触点特征,来判断是否是移动终端的机主本人。其中,触点特征可包括多个维度,例如,(1)触屏起始时间,即使用终端的时间,例如用户A习惯在早上9点至11点使用移动终端,在12点至14点不使用,而用户B习惯在13点至14点使用移动终端,其他时间不使用;(2)触屏坐标,即手指操作触摸屏时点击的位置,例如用户A习惯在进行滑动操作时滑动触摸屏下方区域,用户B习惯滑动触摸屏中间区域;(3)触屏频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手指触摸屏幕的次数,例如在输入字母、文字、解锁密码等情况时,用户A手指切换速度比用户B快,用户A每分钟输入字母、文字等比用户B多,每分钟触摸屏幕的次数也比用户B多,即用户A的触屏频率比用户B高,又如在阅览浏览器页面时,用户A的阅读速度比用户B快,则用户A切换页面的次数比用户B多,因此用户A的触屏频率比用户B高;(4)触屏区域面积和形状,即手指触摸显示屏时被手指遮挡的区域面积和区域形状,不同用户的手指粗细、形状不同,或触摸时手指按压的力度不同,都可能会造成触屏区域面积、形状的不同;(5)触屏持续时长,即在触摸一次屏幕时手指停留在屏幕上的时长,同一个用户每次触摸屏幕的持续时长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不同用户单次触屏持续时长可能不同。以特征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的组合。此外,还可在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时,利用移动终端内安装的传感器来获取移动终端的倾斜角度、加速度等传感数据,来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是移动终端的机主本人。
移动终端在获取当前使用者的触点特征前,预先存储有移动终端的机主的触点特征。机主特征的存储可采用学习模型训练,在训练模式下,多次获取机主触摸终端屏幕的触点特征,并对获得的触点特征分类,得到一组触点特征的近似范围,将其作为机主的触点特征,即机主特征。
在判断当前用户是否是移动终端的机主本人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时时判断方式,是在每次使用移动终端时,移动终端都获取当前使用者的触点特征,并将获取到的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似度,特别是机主在使用过程中将移动终端借给认识的人用,移动终端屏幕一直保持点亮,移动终端较难判断使用者是否有变,采用时时判断方式,随时都在对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比较,有利于避免漏检;另一种方式是屏幕唤醒后再判断的方式,在前一次移动终端屏幕熄灭后,当移动终端再次被使用时,屏幕点亮,此时有可能是另一用户在使用终端,移动终端获取使用者的触点特征,并将获取到的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的相似度,采用唤醒后再判断的方式,避免时刻获取造成的能耗,同时也避免了在分析判断过程中占用过多的终端内存;还有一种方式是定时判断方式,即根据预设的时间间隔,每经过一段时间判断一次触点特征,一方面有利于节能,另一方面也节省了判断终端是否被重新唤醒的流程;再有一种方式是插拔移动终端的智能卡或存储卡后执行检测与判断功能,例如手机的SIM卡、SD卡等,当移动终端的智能卡或存储卡被拔出或重新插入时,此时也有可能是另一用户在使用终端,移动终端需对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检测分析,以判断是否是机主本人,此外,机主也可设置当智能卡或存储卡被拔出或重新插入时,直接进入掩码处理功能,以进一步有效防止隐私信息被泄露。
在比较相似度时,可以从多个维度的触点特征综合比较,例如预先设置各个维度特征的比重,首先按照不同维度分别比较,比较后得到单个维度特征的相似度值,再将各个维度的相似度值乘以各自的比重,得到一个综合的相似度值。采用多个维度的触点特征综合比较,有利于使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的判断结果更加准确。
考虑到机主本人在实际触摸移动终端时可能与预存的机主特征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相似度判断过程中预设有相似度阈值,例如将相似度阈值设置为95%,经过比较后得到的相似度大于或等于相似度阈值时,则仍然判定当前使用者是机主本人的可能性非常大,此时不对终端内的信息掩码处理。当比较后得到的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则判定当前使用者为机主本人的可能性较小,需要对当前正在被用户查看的信息掩码处理,例如正在前台运行的应用软件或通讯录等。在掩码处理时,主要是对可见的信息进行遮掩,让信息不可读,但同时也不会对这些信息产生破坏,在需要恢复时能够重新恢复为可见信息。
移动终端在掩码处理时,根据当前的相似度查找对应的掩码范围,相似度越大,掩码范围越小,移动终端根据当前查找到的掩码范围来对用户正在查看的信息掩码处理,例如用户正在查看通讯录,当前相似度为75%,对应的掩码范围为30%,则将通讯录中30%的信息采用掩码屏蔽,只显示其中的70%,即部分掩码。部分掩码处理的方式可以是左右掩码方式,即将屏幕左边(或右边)30%的信息遮掩;也可以是上下掩码方式,即将屏幕上部分(或下部分)30%的信息遮掩;还可以是中间掩码方式,即将屏幕中间部分30%的信息遮掩。
本实施例通过对移动终端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当判定使用者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按照触点特征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保护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进一步的,掩码控制模块230具体用于:根据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动态调整当前查看信息的掩码范围。
本实施例采用的是根据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相似度,动态调整掩码范围,即掩码处理的范围是随着相似度大小变化而变化的。比较相似度时,不单单比较当前时刻的触点特征,而是从触点刚产生时至当前时刻为止所有的触点特征综合比较,例如,在第5秒时,根据前5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75%,对当前查看信息设置30%的掩码范围;在第10秒时,根据前10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50%,此时将当前查看信息的掩码范围由原来的30%调整为70%遮掩。
此外,在实时检测的过程中,如果相似度大于或等于相似度阈值时,则判定当前用户为机主本人,不再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恢复当前信息的显示。例如,在第5秒时,根据前5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75%,对当前查看信息设置30%的掩码范围;在第10秒时,根据前10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85%,此时将当前查看信息的掩码范围由原来的30%调整为10%遮掩;在第20秒时,根据前20秒实时检测的触点特征,比较得到相似度为95%,已达到相似度阈值,此时判定当前操作用户为机主本人,停止掩码处理。
本实施例在进行掩码处理时,按照触点特征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动态调整当前查看信息设置的掩码范围,进一步保护了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进一步的,掩码控制模块230还用于:
判断当前查看信息是否为已定义的隐私信息;
如果是,则按照完全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如果否,则按照所述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
对于移动终端中某一些信息是机主认为非常私密的、不愿让陌生人查看的信息,用户可将其设定为隐私信息。对于被设定为隐私的信息,在当前用户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移动终端不再只采用部分掩码的方式掩码处理范围,而是设置全部范围的掩码,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隐私信息的私密性。由于每个人对隐私信息的界定范围不完全相同,因此可以预先由机主设置移动终端中哪些属于机主界定的隐私信息,例如照片、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等。可按照类别进行设置,例如设置图片类为隐私信息,所有移动终端内存储的图片、照片,无论是用户下载的或拍摄的,都被设置为隐私信息;或按照文件夹进行设置,例如机主设置文件夹C为隐私信息,则所有存储在文件夹C中的内容均被设置为隐私信息;还可按照联系人进行设置,例如设置联系人D的信息为隐私信息,则与联系人D相关的信息,包括电话号码、即时通讯账号、短消息、通话记录等,均被设置为隐私信息。
本实施例通过对移动终端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当判定使用者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对已定义的隐私信息设置全部范围的掩码,进一步保护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进一步的,掩码控制模块230按照以下方式对移动终端中的信息掩码处理:
当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为文字信息时,将文字信息替换为自定义字符;
当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为图片信息时,在图片信息上覆盖不透明图层。
本实施例将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主要分为两类,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包括汉字、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图片信息包括图片、照片、图标、表情图、动态图等。在对文字信息掩码处理时,可根据预先定义的替换规则进行设置,例如,预先定义采用字符“*”替换文字,当需要对隐私信息“张三66668888”掩码处理,则直接将该条信息替换为“**********”,此外,还可采用其他自定义字符,例如“@”、“&”、“%”、“#”等。掩码处理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将自定义的字符覆盖在原信息上,即采用遮掩的形式,原信息仍然存储在原位置,当需要恢复时,直接去除表面覆盖的自定义字符即可;另一种方式是将原信息替换为自定义字符后,将原信息转存至指定的存储区域中,当需要恢复时,从指定的存储区域中提取对应的原信息,将原信息还原至原存储位置。在对图片信息掩码处理时,也可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图片信息上覆盖不透明图层,使图片信息被遮盖;另一种方式是采用自定义的图片替换原图片,并将原图片转移至指定的存储区域中,当需要恢复时,从指定存储区域中提取对应的原图片,将原图片还原至原存储位置。
本实施例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采用替换或覆盖自定义字符的方式,对文字或图片形式的隐私信息掩码处理,一方面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另一方面确保了隐私信息的可恢复性。
如图6所示,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所在移动终端的总线图。该移动终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301,例如CPU,至少一个网络接口304,用户接口303,存储器305,至少一个通信总线302。其中,通信总线3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其中,用户接口303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键盘(Keyboard),还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网络接口304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305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305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301的存储装置。作为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存储器305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用户接口模块以及信息安全保护程序。
在图6所示的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所在移动终端中,网络接口304主要用于连接服务器,与服务器进行数据通信;而用户接口303主要用于接收用户指令,并与用户进行交互;而处理器3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305中存储的信息安全保护程序,并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用户接口303实时检测移动终端的触摸屏上的触点特征;
比较触点特征与预存的机主特征的相似度;
当相似度小于相似度阈值时,根据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移动终端中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并通过用户接口303向用户显示掩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5中存储的信息安全保护程序还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动态调整当前查看信息的掩码范围,并通过用户接口303向用户显示动态调整的掩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5中存储的信息安全保护程序还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判断当前查看信息是否为已定义的隐私信息;
如果是,则按照完全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并通过用户接口303向用户显示完全范围的掩码;
如果否,则按照所述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对当前查看信息掩码处理,并通过用户接口303向用户显示动态调整的掩码。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301调用存储器305中存储的信息安全保护程序还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当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为文字信息时,将文字信息替换为自定义字符;
当移动终端中的信息为图片信息时,在图片信息上覆盖不透明图层。
本实施例图6所描述的信息安全保护的装置所在移动终端,通过对移动终端使用者的触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当前使用者是否为机主本人,当判定使用者为机主的可能性较小时,按照触点特征相似度对应的掩码范围,动态调整当前查看信息设置的掩码范围,保护机主存储在移动终端中的信息的私密性,有效避免在非机主本人使用移动终端时对隐私信息的泄露。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