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1026B -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01026B
CN105301026B CN201510682940.8A CN201510682940A CN105301026B CN 105301026 B CN105301026 B CN 105301026B CN 201510682940 A CN201510682940 A CN 201510682940A CN 105301026 B CN105301026 B CN 1053010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tch
asphalt sample
formation
reflectivity
sa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829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01026A (zh
Inventor
石书缘
郝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829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0102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01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1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01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0102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以及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本发明可以提高沥青成因判别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为油气藏类型的判别,进而明确勘探思路确定基础。

Description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沥青作为一直伴随在从油气生成到终止的固态衍生物,记录了油气从生成后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与地球化学作用,可以提供有关油气来源及成藏的证据或有用信息,因此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
前人主要从沥青的物质、化学、赋存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对沥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
“碳酸岩中的沥青在研究油气生成演化和金属矿床成因中的应用”(刘德汉.《有机地球化学论文集》,1986,133-138)根据固体沥青产出的地质特点将沥青分为原生—同层沥青、后生—储层沥青,岩浆热变质沥青和表生—浅层氧化沥青四大类。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刘洛夫,赵建章,张水昌,等.《石油学报》,2000,21(6):12-17)通过对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研究,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成因,认为共存在5种成因,包括了表生—浅层氧化沥青、储层分异沥青、蒸发分馏沥青、水洗沥青和热变质沥青。
“四川盆地东北部海、陆相储层沥青组成特征及来源”(朱扬明,李颖,郝芳,等.《岩石学报》,2011,28(3):870-878)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东北部大普光、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和鄂西渝东地区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固体沥青,进行了化学性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特征的分析,确定了每个层系中沥青的成因、性质和来源。
总体来看,理论上关于沥青成因的判别从物理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等可以较好的进行判别。但对于我国叠合盆地底部高—过成熟层系中的气藏,其经历了复杂的成藏历史,气藏内的沥青可能是多种成因以及多期充注的集合体。然而现有的大部分技术都只是对这个集合体进行测试,且高—过成熟层系中气藏的沥青都经历了较长、较热的受热史,所有成因的沥青的物理化学性质逐渐趋同,那么,通过已有的方法可能会造成对成藏信息的遗漏。观察发现,沥青具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以及结构,前人认为不同成因的沥青具有不同的形态,而形态在后期的演化中一般变化较小,因此,通过对沥青形态的研究能够帮助去捕捉成藏过程中的蛛丝马迹。
关于沥青形态的研究,前人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其中: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源指示意义”(王铜山,耿安松,孙永革,等.《沉积学报》,2008,26(2):340-348)认为具有中间相结构和镶嵌状结构特征的沥青充分反映了原油裂解气阶段的高温热变质成因特征。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固体沥青的形貌特征与成因分析”(李胜勇,傅恒,李仲东,等.《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1,31(1):72-79)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川东北某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和上二叠统长兴组沥青时发现,沥青具有特殊形态,并都是受所充填的空间集合形态约束,按其形貌特征,将沥青分为皮壳状、葡萄状、瘤状、蠕虫状和柿饼状,并推测皮壳状和葡萄状的沥青为古油藏原地演化而来,蠕虫状沥青反应的是一种运移充注的过程。
“高压对天然沥青结构组成演变的影响”(高志农,胡华中.《沉积学报》,2002,20(3):499-504)研究认为高压会加速碳酸盐岩中天然沥青的结构演化,使其结构排列形式更加紧密规整。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中固体运移沥青的性质和成因”(林峰,王廷栋,代鸿鸣,等.《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8,17(3):174-178)研究了沥青形态与压力以及环境的关系。
总体来看,前人主要关注单个沥青的形态演化,但并未涉及到不同形态沥青的成因和形成环境的研究,缺少关于沥青与围岩关系的研究以及一些物理化学性质的佐证,因此,所得的沥青成因判别结果不够准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用以提高沥青成因判别结果的准确性,该方法包括:
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以及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沥青的形态特征为如下六类之一:
第一类:多角状、针状;第二类:环带状;第三类:块状;第四类:椭球状与不规则状;第五类:细小碎片状;第六类:脉状。
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包括: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包括:
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碳氢原子比和/或碳氧原子比,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阈值为2.0。
一个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通过对沥青样品抽提生物标志物,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
一个实施例中,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包括: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SEM图像,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
一个实施例中,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包括:
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用以提高沥青成因判别结果的准确性,该装置包括:
演化程度确定单元,用于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第一成因确定单元,用于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以及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第二成因确定单元,用于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沥青的形态特征为如下六类之一:
第一类:多角状、针状;第二类:环带状;第三类:块状;第四类:椭球状与不规则状;第五类:细小碎片状;第六类:脉状。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演化程度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演化程度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碳氢原子比和/或碳氧原子比,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阈值为2.0。
一个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
特征确定单元,用于通过对沥青样品抽提生物标志物,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成因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成因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
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沥青成因的判别时,结合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佐证,并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进一步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从而不仅对不同形态沥青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进行了研究,而且对沥青与围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形成对沥青成因的综合判别结果,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提高了判别结果的准确性,可以为油气藏类型的判别,进而明确勘探思路确定基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沥青成因判别图版示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为了提高沥青成因判别结果的准确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101、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步骤102、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以及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步骤103、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具体实施时,本发明实施例的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可适用于古老储层中沥青成因的判别,尤其是对于古老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成因的判别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实施时先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例如,可以选取储层井段,按照一定的密度采集样品。在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例如,可以在采集样品后,对样品进行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初步判定储层中沥青的演化程度。
实施例中,还可以对沥青样品进行元素分析,在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时,可以结合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进行沥青演化程度的确定。例如,可以分析沥青样品的含碳量、含氢量及含氧量等,根据沥青样品的含碳量、含氢量及含氧量,以及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又如可以分析沥青样品的碳氢原子比和/或碳氧原子比,可以根据沥青样品的碳氢原子比和/或碳氧原子比,以及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具体实施时,在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后,先确定沥青样品的反射率是否超过阈值。如果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则认为储层中沥青属于高演化阶段;如果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则认为储层中沥青不属于高演化阶段。对于高演化阶段的沥青而言,只从演化程度、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无法准确判别沥青的成因,还需要从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判别;而对于不属于高演化阶段的沥青而言,从演化程度、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即可准确判别沥青的成因。其中阈值的具体取值可以根据相关规范设定,例如一般情况下可以将阈值设定为2.0,即当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2.0,即认为储层中沥青属于高演化阶段;当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2.0,即认为储层中沥青不属于高演化阶段。
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对沥青样品抽提生物标志物,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当然,还可以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多种手段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进而将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与前述确定的沥青的演化程度相结合,判别储层中沥青的成因。当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即当储层中沥青不属于高演化阶段时,从物理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等可以较好的对沥青的成因进行判别。
当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还需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再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判别沥青的成因。具体的,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例如可以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扫描电镜)图像,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
发明人发现,沥青的形态特征可以为如下六类之一:第一类:多角状、针状;第二类:环带状;第三类:块状;第四类:椭球状与不规则状;第五类:细小碎片状;第六类:脉状。
其中第一类多角状、针状沥青的特征为:其在扫描电镜下呈片状覆盖在白云石晶体上,且一部分片状沥青上连有半球状,这正好反映了原油裂解焦化的过程。因为当原油在高温裂解焦化过程中,首先会从各向同性的母液中生长出光性非均质的中间相小球体,随着进一步的演化,中间相小球体进一步长大、变形,逐步变化为片状非均值结构。
第二类环带状沥青的特征为:环带状沥青也是一种原油裂解的典型形态,一般在较大的孔洞中常见,其具有清晰的弧形边界,形态受孔洞形态影响,在扫描电镜下也为环带状,表面光滑且十分致密,而未被切开的沥青则呈球状,内部为空心。当原油发生裂解,产生大量气体且气体无法快速的排出孔洞时,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当气体汇聚在一起,气体将沥青挤压在孔洞的四周,形成空心球状。通过与几乎将孔隙充填满的多角状沥青相比,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环带状沥青四周白云石胶结物非常少,表明孔洞内原油非常富集,那么当其发生裂解时,仅存在高压气体向四周施加压力,不会发生晚期白云石胶结物对沥青形态的塑造。
第三类块状沥青的特征为:在不考虑磨片的影响(刚好切割到孔洞内沥青最集中部位),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沥青,其占据孔隙的体积比例较大。通常有两种成因,一种是原油先发生脱沥青作用形成沥青,后期受热演变为焦沥青。第二种类型为原油经过水洗、生物降解等作用变稠或变为沥青质,后期演变为焦沥青。
第四类椭球状与不规则状沥青的特征为:在薄片下,沥青呈椭球状、不规则状,形成这种形态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整个环境中油水比例很低,造成水包油的状态,而自然界任何物体都遵循能量最低原理,而球形表面积最小,最稳定,因此这类沥青形态都趋向于球形。
第五类细小碎片状沥青的特征为:通常体积较小,长轴一般小于50μm,这些沥青一般赋存在较大孔洞的四周以及较小的的孔隙内。主要有两种成因:(1)水洗、氧化型沥青,此类沥青在扫描电镜下,呈碎片状,与相邻的环带状沥青相比,在结构上与成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环带状沥青结构致密,基本检测不到O元素,而此类沥青结构较松散,且氧元素较高,表明其经历了一定的氧化作用。(2)热演化型沥青,此类沥青为原油直接裂解形成,体积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赋存在较小的孔隙内,或者在较大的孔隙内充注的油量太少,有些甚至形成乳状液,分散在水中,那么裂解后形成的沥青体积就很小。从扫描电镜下,此类沥青表现出明显的裂解成因,如致密的片状沥青,空心球状沥青,而且当裂解产生压力太高时,球状沥青被高压的气体冲开口。
第六类脉状沥青的特征为: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距离断层较近的井中,垂直缝十分发育,对于油气的运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也可以利用多种手段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例如可以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储层孔、洞、缝中充填的矿物一般记录了对应的地质事件,而充填序列则暗示了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时序。因此可以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
为了检验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行性,下面以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龙王庙组为例进行沥青成因的确定,本例中确定沥青成因的过程可以包括:
(1)选取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结合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沥青样品的反射率Rb介于2.61~2.86,换算的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2.0~2.16(折算方法为Ro=0.618Rb+0.40),Ro平均值为2.08,表明这些沥青的成熟度已经相对偏高,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以及从元素分析结果看来,磨溪地区龙王庙组沥青以贫氢、富氧为特征,其含碳量分布在71.08%~79.23%,H/C原子比整体上相对较低,为0.38~0.58,平均值为0.43,O/C原子比为0.03~0.05,平均值为0.03,可见储层沥青的脱氢化严重,碳化程度已经较高,也同样表明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表1)。
表1磨溪地区龙王庙组中沥青的反射率及元素组成
(2)通过对沥青样品抽提生物标志物等多种手段,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
(3)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发现沥青有多种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多角状、针状;第二类:环带状;第三类:块状;第四类:椭球状与不规则状;第五类:细小碎片状;第六类:脉状。
其中在加里东期,龙王庙组中少量的原油可能经受了水洗作用、生物降解作用,此类沥青在扫描电镜下,呈碎片状,与相邻的环带状沥青相比,在结构上与成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环带状沥青结构致密,基本检测不到O元素,而此类沥青结构较松散,且氧元素较高,表明其经历了一定的氧化作用。此外,龙王庙组中脉状沥青有两种成因,一种为热裂解成因,具有清晰的边界、在其内部可见较大的孔洞,表明了裂解转化率高;另一种为沉淀型脉状沥青,常与沉淀型块状沥青相伴生。
(4)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储层孔、洞、缝中充填的矿物一般记录了对应的地质事件,而充填序列则暗示了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时序。通过对薄片的大量观察,安岳地区龙王庙组储层中充填矿物的世代关系为:沥青→白云石→沥青→白云石或石英。其中大部分孔洞内主要以白云石→沥青的充填序列为主;小部分区域存在沥青→白云石→沥青的充填序列,例如磨溪23井附近。因此,可以表明古隆起核部存在两期液态烃充注。同时,前述对沥青形态进行研究时,也发现了存在加里东期由于大气淡水淋滤形成的水洗沥青,这种沥青明显与油裂解形成的沥青不属于同一期,根据烃源岩热演化史来看,储层内早期的沥青应该为志留纪末时充注的。但通过统计,第一期液态烃的充注的量以及范围都很有限,可能与加里东古隆起区及斜坡区仅生成少量的原油有关。
(5)综合前面的研究成果,将研究区内沥青的演化共分3个阶段(图2给出了沥青成因判别图版示例)。第一阶段为早期的充注+氧化水洗,龙王庙组中部分孔隙充注了第一期液态烃,由于热演化程度低、油质相对较重,油气随着加里东晚期构造抬升,龙王庙组接受了大气淡水的淋滤,形成氧化水洗沥青,观察发现存在两种形态,一是随着水洗油质进一步变重形成沥青,由于属于非晶质沥青,可以流动,因此其赋存在溶洞底部,且与上部的水体的形成弯曲的油水界面,另外一种,可能是由于被破坏的较为严重沥青呈细小的碎片状,分布在孔洞的四周。第二阶段为晚期液态烃充注+轻质脱组分作用,该作用形成的沥青一般都沉淀在孔洞的下部,形态受孔洞控制,其上部由于沥青的沉淀变的相对较轻,该类沥青主要发育在断层的附近。第三阶段为早期形成的沥青与晚期液态烃发生裂解,沥青呈典型的高压环境下的形态,如针状、环带状,与孔洞内早期形成沥青共存。
总的来看,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少量液态烃的充注以及后期的破坏,然后晚期液态烃开始大量充注,轻质组分通过断裂进入储层影响了断裂附近石油组分的平衡形成沉淀型沥青,后期随着埋深加大,地温增高,所有的沥青以及液态烃都发生裂解。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相似,因此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装置可以包括:
演化程度确定单元301,用于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第一成因确定单元302,用于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以及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第二成因确定单元303,用于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具体实施时,演化程度确定单元301可以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具体实施时,演化程度确定单元301可以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碳氢原子比和/或碳氧原子比,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具体实施时,上述阈值可以为2.0。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的一个具体实例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例中图3所示装置还可以包括:
特征确定单元401,用于通过对沥青样品抽提生物标志物,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
具体实施时,第二成因确定单元303可以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
具体实施时,第二成因确定单元303可以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沥青成因的判别时,结合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佐证,并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进一步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从而不仅对不同形态沥青的成因和形成环境进行了研究,而且对沥青与围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形成对沥青成因的综合判别结果,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快速、准确的定量评价储层中沥青成因,可以为油气藏类型的判别,计算资源量奠定基础,为油气勘探开发决策提供依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以及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沥青的形态特征为如下六类之一:
第一类:多角状、针状;第二类:环带状;第三类:块状;第四类:椭球状与不规则状;第五类:细小碎片状;第六类:脉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包括: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包括:
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碳氢原子比和/或碳氧原子比,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为2.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对沥青样品抽提生物标志物,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包括: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SEM图像,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包括:
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
8.一种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演化程度确定单元,用于选取储层中的沥青样品,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第一成因确定单元,用于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不超过阈值时,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以及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第二成因确定单元,用于在沥青样品的反射率超过阈值时,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及形成期次;根据沥青的演化程度、形态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沥青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确定沥青的成因;
沥青的形态特征为如下六类之一:
第一类:多角状、针状;第二类:环带状;第三类:块状;第四类:椭球状与不规则状;第五类:细小碎片状;第六类:脉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演化程度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元素分析结果,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演化程度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反射率,以及沥青样品的碳氢原子比和/或碳氧原子比,确定沥青的演化程度。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阈值为2.0。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特征确定单元,用于通过对沥青样品抽提生物标志物,确定沥青样品的物理化学和/或地球化学特征。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成因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分析沥青的形态特征。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成因确定单元进一步用于:根据沥青样品的岩石薄片SEM图像中沥青、孔隙及胶结物之间的分布关系,分析沥青的形成期次。
CN201510682940.8A 2015-10-20 2015-10-20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30102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2940.8A CN105301026B (zh) 2015-10-20 2015-10-20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2940.8A CN105301026B (zh) 2015-10-20 2015-10-20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1026A CN105301026A (zh) 2016-02-03
CN105301026B true CN105301026B (zh) 2017-12-05

Family

ID=55198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2940.8A Active CN105301026B (zh) 2015-10-20 2015-10-20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010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0794B (zh) * 2016-08-31 2018-12-25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核形石成因机制的分析方法
CN113720868B (zh) * 2020-05-26 2024-04-09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测量沥青材料的中间相沥青的含量的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30595A (zh) * 2015-04-16 2015-06-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深层古油藏充注方向和途径示踪方法
CN104749322A (zh) * 2015-03-05 2015-07-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过成熟天然气气源判识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49322A (zh) * 2015-03-05 2015-07-0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过成熟天然气气源判识的方法
CN104730595A (zh) * 2015-04-16 2015-06-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深层古油藏充注方向和途径示踪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陈世加等;《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0229;第33卷(第1期);全文 *
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成因探讨;马中远 等;《海相油气地质》;20141031;第19卷(第4期);第19页倒数第2段-第24页第1段 *
川东北地区普光2井飞仙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赵兴齐等;《沉积学报》;20140430;第30卷(第2期);第375页第1段-第382页第3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01026A (zh) 2016-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ongsheng et al. China's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Feiyu et al. Evolution of overmature marine shale porosity and implication to the free gas volume
He et al.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richment laws of normal-pressure shale gas in the basin-margin transition zone of SE Chongqing
Cortia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uranium deposits in the Francevillian Formation of Gabon (Lower Proterozoic)
Zhenglong et al. A logging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tight oil reservoir lithology and lithofacies: A case from Chang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Heshui area, Ordos Basin, NW China
Fitzpatrick et 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WAIS Divide ice core
Gu et al. The visual and quantitative study of remaining oil micro-occurrence caused by spontaneous imbibition in ex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
CN104950080B (zh) 一种分散液态烃裂解成气的定量评价方法
Schwartz et al. Isotope and ion geochemistry of groundwaters in the Milk River aquifer, Alberta
Su et al.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densification mechanism of the Upper Paleozoic tight sandstones in the Ordos Basin, Northern China
Huyan et 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 and gas charging: An example from lower Permian Taiyuan Formation in Kangning field, northeastern Ordos Basin, China
CN105301026B (zh) 确定储层中沥青成因的方法及装置
Yang et al. Diagenetic evolution and its impact on reservoir quality of tight sandstones: A case study of the Triassic Chang 6 Member, Ordos Basin, northwest China
Su et al.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ultra-deep carbonate reservoirs along a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Tarim Basin, NW China
CN104297432A (zh) 确定深层原油裂解气资源量的方法
Longde et al. Shale oil enrichment evaluation and production law in Gulong Sag, Songliao Basin, NE China
Xiugang et al. Reservoirs properties of slump-type sub-lacustrine fans and their main control factors in first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in Binhai area, Bohai Bay Basin, China
Wang et al. Hydrocarbon expulsion model and resource potential evaluation of high-maturity marine source rocks in deep basins: Example from the Ediacaran microbial dolomite in the Sichuan Basin, China
Ma et al. Simulation experiment of fluid-feldspar sandstone interac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ight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of the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China
Su et al. Multistage fracturing history in the Paleocene lacustrine shale oil reservoirs of the Subei Basin, Eastern China
Li Deciphering the formation period and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shale tectonic fractures: a mini review and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s
Martyushev et al. Multiscale and diverse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alysis of void structures in reef carbonate reservoirs
Huang et al. Origin of dolomites in Lower-Middle Ordovician carbonate rocks in the Yingshan Formation, Gucheng Area, Tarim Basin: Evidence from petrography and geochemical data
CN108446476A (zh) 一种定量预测断块油气藏的成藏概率的方法和装置
Desrochers et al. Diagenetic versus biotic accretionary mechanisms of bryozoan–sponge buildups (Lower Silurian, Anticosti Island, Canad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