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84165B - 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 Google Patents

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4165B
CN105284165B CN201480013931.3A CN201480013931A CN105284165B CN 105284165 B CN105284165 B CN 105284165B CN 201480013931 A CN201480013931 A CN 201480013931A CN 105284165 B CN105284165 B CN 1052841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tation
uplink
micro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1393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4165A (zh
Inventor
罗霄军
朱有团
祁华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841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41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41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41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18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allowing seamless reselection, e.g. soft re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6Up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386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centralized, e.g. when the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or equivalent takes part in the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2Access point controll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其中方法包括:RNC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宏站,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目标功控值能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RNC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微站。本发明避免了异构网切换区的终端发生上行失步。

Description

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背景技术
在异构网(Heterogeneous Network,简称:Hetnet)中,宏站和微站的下行发射功率不同,造成宏站的下行覆盖半径与微站的下行覆盖半径不同,通常宏站的下行覆盖半径大于微站的下行覆盖半径;但是由于同一终端(UE)向宏站和微站发送上行信号的上行发射功率是相同的,所以宏站和微站的上行覆盖半径是相等的,这种情况就是Hetnet中的上下行覆盖不平衡的问题。
由于上下行覆盖不平衡,在Hetnet的切换区中的UE容易出现如下问题:切换区UE的功率是由上行信号质量较好的微站来控制的,微站会在接收到的UE上行信号质量高于门限时指示UE降低上行发射功率;而UE的服务基站是由下行信号质量决定,对于切换区内的宏站下行信号质量较优的UE,其服务基站是宏站;但是,UE向宏站的上行信号本来就较差,即UE向宏站的上行信号质量低于向微站的上行信号质量,且微站又指示UE降低上行发射功率,将可能导致UE对宏站的上行失步,即可能与宏站断开通信连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以避免异构网切换区中的终端发生上行失步。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应用于异构网,所述异构网包括宏站、微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RNC确定与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宏站;
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所述RNC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包括:所述RNC分别获取第一目标信噪比和第二目标信噪比,所述第一目标信噪比用于控制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所述第二目标信噪比用于控制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所述RNC从所述第一目标信噪比和第二目标信噪比中选择较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包括:所述RNC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所述RNC根据所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包括:所述RNC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是所述宏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测量指标值调整功控值,得到的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RNC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微站之后,还包括:所述RNC将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发送至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应用于异构网,所述异构网包括宏站、微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微站获取所述RNC发送的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均建立连接,且所述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宏站。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根据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的相对应的功控值。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从所述宏站接收到的。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之后,还包括: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包括: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微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微站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译码值,根据所述译码值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包括: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道信息进行估计,使用所述译码值以及所述上行信道信息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包括: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第一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微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结合所述第一译码值和第二译码值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所述微站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在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所述宏站时,获取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所述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参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参数获取单元,具体是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并将与所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参数获取单元,具体是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是所述宏站得到的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参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参数接收单元,用于获取所述RNC发送的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功率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所述终端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且所述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是所述宏站。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根据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的相对应的功控值。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从所述宏站接收到的。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参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还包括:干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参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基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解调得到译码值,根据所述译码值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参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终端的上行信道信息进行估计,使用所述译码值以及所述上行信道信息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结合第四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参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第一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与所属的邻区基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结合所述第一译码值和第二译码值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由于用以对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控制的目标功控值,是能够用于保证终端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最低信道质量,所以当微站根据该目标功控值对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的控制时,是必定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的用户失步问题的,避免了异构网切换区的终端发生上行失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的应用网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RNC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实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对异构网切换区内的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的控制。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的应用网络示意图,该图1示出的是Hetnet网络,包括宏站(Macro)和微站(Micro),该宏站和微站的上行边界(UL boundary)和下行边界(DL boundary)是不同的。图1中还示出了分别位于宏站和微站之间的不同区域内的几个终端,包括:UE1至UE6,其中的UE4和UE5位于切换区(SHOarea),UE3位于非切换区(Non-SHO area)。图1中还示出了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Controller,简称:RNC),该RNC可以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通信。
首先对图1所示的场景做简单说明如下:切换区通常是在图1中所示的下行边界附近,具体的,更加靠近宏站的终端例如UE1,其只与宏站建立上下行通信连接,并且UE1的上行发射功率由宏站控制;而随着终端逐渐向右移动,即逐渐远离宏站并向微站靠近的过程中,终端会不断测量其所接收到的基站的下行信号强度,并根据该信号强度决定是否与基站建立连接。比如UE3,在图1中所示的UE3的位置处,终端测量的宏站和微站的信号强度相差较大,即微站的信号还是比较弱的,所以在该位置UE3仍然是只与宏站连接,受宏站控制。但是到了UE4的位置,此时UE4测量到微站的信号强度已经增强,决定同时建立与微站的连接(但是此时的服务基站仍然是宏站,因为服务基站是下行信号更强的基站),所以UE4与宏站和微站都已经建立上行连接。此时,宏站和微站都会根据接收到的UE4上行信号决定对UE4的上行功率调整,UE4将会接收到两个功率调整指令,一个是宏站发送的,一个是微站发送的。UE4的原则是,如果两个指令都是指示提高功率则提高功率,如果两个指令中有一个是指示降低功率则降低功率。同理,UE5也处于切换区内,与两个基站都有连接,只是服务基站已经转为微站;UE6就是只与微站具有连接了。以上只是简单说明,均是常规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详述。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可以用于避免异构网切换区中的终端发生上行失步,这里可能出现上行失步的终端是图1中所示的UE4,首先,UE4位于宏站的下行覆盖区域内(即下行边界靠近宏站一侧),所以对于UE4来说,宏站的下行信号质量优于微站的下行信号质量,所以UE4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宏站;但是,UE4的上行最优链路是微站(即上行边界靠近微站一侧的区域),所以微站接收UE4的上行信号质量优于宏站接收UE4的上行信号质量。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微站由于接收的UE4上行信号质量较好而指示UE4降低上行发射功率,从而造成UE4向服务基站宏站发射的上行信号质量更差而导致在宏站侧失步。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就是为了避免UE4产生上述的失步问题,详细可以参见下面对于控制方法的描述。而对于图1中所示的其他UE,比如UE5和UE3不会出现上述失步问题,因为UE3不在切换区,微站不能控制其发射功率,而UE5已经选择微站为服务基站,微站会保证其上行信号的质量。
实施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是以RNC为执行主体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201、RNC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宏站;
其中,UE进入切换区后,在切换区内,UE与宏站和微站都具有通信连接,并且UE将在RNC的控制下进行基站之间的切换,比如UE向RNC上报基站下行信号测量报告,该报告中可以包括UE测量到的基站下行信号的强度,例如,包括宏站下行信号强度和微站下行信号强度,RNC根据该信号强度指示UE进入哪个基站区域。那么在此过程中,RNC是能够得知UE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哪个基站的,比如本实施例中,RNC可以获知UE4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宏站,继续执行202;而如果RNC获知UE5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微站,将结束本次流程,不再执行后续步骤。
202、RNC获取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可选的,该目标功控值例如是从宏站获取的能控制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的目标信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target,简称:SIRtarget)。本实施例中,只要信道质量达到所述的目标门限,就可以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不会出现上行失步。
可选的,该目标功控值也可以按照如下方式得到:RNC分别获取第一功控参考值和第二功控参考值;
其中,所述的第一功控参考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最低信道质量,第二功控参考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最低信道质量。可选的,以上述两个功控参考值是目标信噪比为例,第一功控参考值是第一目标信噪比(SIR target),第二功控参考值是第二目标信噪比。第一目标信噪比的设置值是用于控制UE4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第二目标信噪比的设置值是用于控制UE4在宏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RNC从所述第一功控参考值和第二功控参考值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目标功控值。具体的,RNC选取的目标功控值能用于同时保证终端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如果以202中的SIR target为例,那么本步骤中RNC要从第一目标信噪比和第二目标信噪比中选择较大值作为目标功控值。
更具体的举例如下:第一目标信噪比是a1,第二目标信噪比是a2,a1>a2,如果选择a2作为目标功控值,当基站根据该目标功控值控制UE的上行发射功率时,当基站测量的上行信道的SIR target高于a2,比如介于a1和a2之间,则基站将指示UE降低其发射功率,但是此时,a1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尚未达到最低信道质量的要求,信号质量很差,是有可能掉线的,如果进一步降低UE的发射功率,将会使得上行控制信道的质量更差,出现失步。而假设选择a1作为目标功控值,当基站根据该目标功控值控制UE的上行发射功率时,对于介于a1和a2之间的某个测量值SIR target,由于尚未达到目标功控值,基站将指示UE提高发射功率,以达到信道最低质量要求,并且功率提升后,对a2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不会产生影响,已经满足了其信道质量要求。所以,所选择的目标功控值要能同时满足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203、RNC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微站。
本步骤中,RNC将202中选取的目标功控值分别发送给微站,以使得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仍以图1中的UE4为例,UE4的功率控制更多是由微站来决定的,宏站此时基本是抬升功率,所以微站根据所述的目标功控值对UE进行功控,可以保证宏站处的上行控制信道的最低信道质量,防止出现失步问题。可选的,该目标功控值也可以发送至宏站。
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由于用以对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控制的目标功控值,是考虑到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综合确定的,该目标功控值能够用于同时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所以当微站根据该目标功控值对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的控制时,是必定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的用户失步问题的,避免了异构网切换区的终端发生上行失步。
实施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是以微站为执行主体进行描述;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301、微站获取RNC发送的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可选的,基站获取的目标功控值可以是RNC从第一功控参考值和第二功控参考值中选择确定的。例如,所述第一功控参考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所述第二功控参考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选取的所述目标功控值能用于同时控制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302、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所述终端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且所述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是所述宏站;
其中,该功控针对异构网切换区内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宏站的终端,即图1中的UE4;而本实施例的方法可以是图1中的微站执行的。具体可以参见实施例一,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中微站据以控制的现目标信噪比(本实施例的目标功控值)是RNC综合考虑上行数据信道和宏站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而确定的,能够同时保证这两个信道质量,所以现目标信噪比相比于原目标信噪比将略高,从而采用本实施例方法后的UE4的上行发射功率也将比现有技术中的功率提高,UE4的发射功率提高将进而改善UE4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质量,避免上行失步。
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控制方法,由于用以对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控制的目标功控值,是考虑到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综合确定的,该目标功控值能够用于同时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和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所以当微站根据该目标功控值对终端进行上行发射功率的控制时,是必定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的用户失步问题的,避免了异构网切换区的终端发生上行失步。
实施例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本实施例重点描述RNC获取第一功控参考值的其中一种方式,其他步骤简单描述,具体可以结合参见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401、RNC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宏站;
本实施例中,RNC可以获知UE4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宏站,继续执行402。
402、RNC接收宏站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并将与所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对应的功控值作为第一功控参考值;
可选的,本步骤中RNC确定第一功控参考值具体可以是按照如下的方式执行:首先,宏站定期向RNC上报信道测量指标值,或者也可以是,宏站在接收到RNC发送的指标获取请求时发送。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是UE4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的信道测量指标值例如是,TPC检测概率、CQI检测概率、Pilot BER或者TFCI漏检参考指示值等,宏站在接收到UE4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时,是可以得到上述的信道测量指标值的;并且宏站向RNC可以上报这些测量值中的至少一个。接着,RNC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宏站发送的信道测量指标值,来调整RNC自身设置的当前的功控值,调整功控值之后,将该功控值发送至宏站据以控制终端功率,则再次从宏站接收的信道测量指标值也会随着上述功控值的调整而变化,直至得到RNC所期望的信道测量指标值即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此时RNC可以将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目标功控值,在本实施例中,该目标功控值可以称为第一功控参考值。
举例说明如下:假设当前RNC接收到的宏站发送的信道测量指标值TPC检测概率是95%,但是有可能是TPC检测概率是99%时,对应的信道质量才是比较好的,所以我们可以将99%的TPC检测概率称为“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据此调整当前的功控值SIR target;那么该例子中,95%小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则调整当前的SIR target,调整后重新观察信道测量指标值的变化,比如可能是由95%上升到了97%,逐渐向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趋近。接着再调整SIR target,直至观察到的信道测量指标值达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则将此时对应的SIR target作为第一功控参考值。
403、RNC获取第二功控参考值;
其中,第二功控参考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实际上,该第二功控参考值可以用于同时保证终端在宏站和微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只是切换内的终端向微站的上行数据信道质量优于宏站信道质量,如果能保证宏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则也能够保证微站信道质量。
本步骤中RNC获取第二功控参考值例如第二目标信噪比的方式,可以采用常用方法即可,例如由宏站和微站向RNC上报块误码率(Block Error Ratio,简称:BLER),RNC综合根据上报的BLER确定要采用的第二目标信噪比。
还需要说明的是,402和403之间的步骤关系,即RNC获取第一功控参考值和获取第二功控参考值,是相对独立的过程,可以不设定先后执行顺序而独立执行。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仅执行402也可以获得目标功控值,能够保证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可选的,也可以进一步获取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时对应的第二功控参考值,此时控制信道对应的称为第一功控参考值。但是即使获取了第二功控参考值,也是选取能同时保证上行数据信道和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的功控参考值作为目标功控值,比如从第一目标信噪比和第二目标信噪比中选择较大者作为目标功控值。在本实施例以及后续的实施例中,是均以获取第一目标信噪比和第二目标信噪比两个值为例。
404、RNC从所述第一功控参考值和第二功控参考值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目标功控值;
405、RNC将目标功控值分别发送至微站和宏站;
406、微站根据目标功控值对UE4进行功率控制。
其中,宏站和微站都会根据目标功控值对其覆盖区域内的UE进行功率控制,只是在切换区的UE,是由上行信号质量较好的微站对UE4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由于该目标功控值即SIR target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微站用于控制的SIR target要高,所以UE4的上行发射功率也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了UE4向其服务基站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质量,避免了UE4的失步问题。
实施例四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本实施例重点描述RNC获取第一功控参考值的另一种方式,其他步骤简单描述,具体可以结合参见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三的第一功控参考值的获取是在RNC,而本实施例的第一功控参考值的获取是在宏站,由宏站发送给RNC。如图5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501、RNC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宏站;
本实施例中,RNC可以获知UE4的下行服务基站是宏站,继续执行502。
502、宏站获取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测量指标值;
可选的,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是UE4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所述的信道测量指标值例如是,TPC检测概率、CQI检测概率、Pilot BER或者TFCI漏检参考指示值等,宏站在接收到UE4发送的上行控制信息时,是可以得到上述的信道测量指标值的。
503、宏站将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对应的功控值作为第一功控参考值;
本步骤的确定过程与实施例三中RNC的处理过程类似,不再赘述。同样,可选的,也可以将该步骤中的所述功控值称为第一功控参考值。
504、宏站将所述第一功控参考值发送给所述RNC;
可选的,本步骤中可以是宏站定期向RNC上报第一功控参考值,或者也可以是,宏站在接收到RNC发送的请求指示时发送。
505、RNC获取第二功控参考值;
其中,本步骤与RNC获取第一功控参考值的过程,可以是独立进行的。
506、RNC从所述第一功控参考值和第二功控参考值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目标功控值;
507、RNC将目标功控值分别发送至微站和宏站;
508、微站根据目标功控值对UE4进行功率控制。
实施例五
在按照前述各实施例的终端控制方法对UE4进行功率控制后,UE4的上行发射功率相比原来有所提高;其他区域用户可以使用上行服务链路进行外环功控。
此外,在Hetnet同频组网典型场景下,还存在如下的干扰问题:一般宏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为20w,而微小区的最大发射功率为5w或者1w,此时宏微小区下行导频发射功率相差6dB或13dB,导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区域:一个是Non-SHO区域,UE离微小区的距离小于离宏小区的距离,最优小区为宏小区且不存在微小区链路,由于该区域内的UE离微小区更近,所以其对微小区的干扰也较强;另一个是SHO区域,最优小区为宏小区且存在微小区链路,当用户进入宏微软切换区之后,宏微小区都会对用户的上行链路进行内环功率控制,由于微小区接收到的上行专用物理控制信道(Dedicated Physical Control Channel,简称:DPCCH)SIR会比宏小区高,此时微小区的内环功控将会起主导作用,导致宏小区DPCCH SIR明显较差,使得服务宏小区HSDPA/HSUPA吞吐率受影响。并且,可选的,宏站和微站在对自身覆盖区域内的其他UE进行功率控制时,也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确定的目标功控值,这将使得其他UE的上行发射功率有所提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UE之间的上行信号干扰。
例如,参见图1,对于图1中的UE2,其位于上行边界靠近宏站的一侧,虽然此时UE2的上下行最优链路均是宏站,但是由于其靠近上行边界,对微站的上行链路仍然会有较强的干扰,所以本实施例将以微站为例,说明微站如何消除邻区UE的上行信号干扰,比如对于UE2和UE3均适用,UE2和UE3将对UE5造成干扰。具体的,微站可以接收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该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具体接收何种用户信息以及如何根据用户信息进行干扰消除,下面将通过几个实施例详细描述: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该方法主要是对上述的干扰消除过程进行说明,具体实施中,干扰消除可以是在上面所述的UE功率控制之后进行,比如微站在对UE4进行功率控制之后,再接收到UE4的上行信号时可以按照本实施例的方法对UE4的信号进行干扰消除。本实施例以微站的干扰消除执行过程为例,当然可选的,宏站也可以按照该方法执行;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601、微站接收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终端在微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
其中,各UE的上行扰码信息是由RNC分配的,所以RNC是能够知道UE的上行扰码信息的。微站可以从RNC获取微站的相邻小区中的各UE的上行扰码信息,所述的微站邻区可能有多个,以图1为例,微站邻区即是宏站所在的小区;所述的至少一个终端可以是所有的微站邻区中的各个终端,当然其中包括对微站干扰较强的UE、以及干扰较弱的UE,在本步骤中,可以不进行干扰程度的区分,而是获取所有邻区UE的上行扰码信息,由微站在本实施例的后续步骤进行处理。
此外,微站还可以接收相邻小区的基站发送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比如,相邻小区内可能有多个UE,可以称为多个邻区终端,那么本实施例获取的是各邻区终端在所属的邻区基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例如,图1中的UE1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UE2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UE3向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等,是分别与UE对应的。该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例如包括UE的扩频因子(spreading factor,简称:SF)等;所述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可以用于对UE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
602、微站根据上行扰码信息获取UE的上行信号,并根据信号强度选取强干扰的邻区干扰UE,得到邻区干扰终端对应的上行信号;
其中,微站在601中接收到RNC发送的各邻区UE的上行扰码信息后,该上行扰码信息可以用于识别UE,微站可以据此获取各邻区UE的上行信号,并得到邻区UE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例如,可以通过小区盲搜索或者检测算法获得邻区UE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微站根据邻区UE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进行UE排序,选取对微站造成强干扰的UE,称为邻区干扰终端。显然的,该邻区干扰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已经在601中由RNC发送给微站,该邻区干扰终端与所属的邻区基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也已经在601中由邻区基站发送给微站,只是在本步骤中才由微站从各邻区UE中区分得到。
微站将得到的邻区干扰终端加入本小区解调用户级,即需要对邻区干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并进行后续的干扰消除。举例如下:微站既接收到本小区内的UE5的上行信号,也接收到非本小区的UE3的上行信号,并且微站已经判断得到UE3的上行信号接收强度较高,为强干扰用户(称为干扰终端),微站可以根据UE3的上行扰码信息将UE3的上行信号从接收到的终端上行信号中选取出来。当然,将干扰比较强的邻区干扰终端的信号选取出来继续干扰消除是可选的,干扰较弱的其他终端也可以进行干扰消除,多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不再列举,以下的各实施例均是以消除邻区干扰终端的信号为例进行说明。
603、微站利用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译码软值或者译码硬值;
其中,微站在将UE3的上行信号从接收到的各上行信号中识别出来后,就可以利用从宏站接收到的与UE3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例如SF,对该UE3的上行信号解调得到译码值,该译码值可以是译码软值或者译码硬值。
604、微站使用解调译码得到的译码值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
在603中得到的译码软值或者译码硬值是用于重构信号的,可以得到UE3的上行信号,本次得到的UE3的上行信号是真正的干扰信号,可以称为目标干扰上行信号。
605、微站将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在本步骤中,微站将UE3的上行信号消除,即消除了UE3对UE5的信号干扰。
本实施例通过将邻区干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从而消除了邻区干扰终端的干扰,提高了基站接收的上行信号的质量。
实施例六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该方法也是对干扰消除过程进行说明,比如微站要将UE3的上行信号消除;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五中宏站将控制信道参数发送给微站,由微站根据该参数解调接收信号得到译码值,而本实施例中宏站是直接将译码值发送给微站,微站直接进行信号重构。如图7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701、微站接收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
其中,RNC可以将微站相邻小区的各UE的上行扰码信息都上报至微站。
702、微站根据上行扰码信息获取UE的上行信号,并根据信号强度选取强干扰的邻区干扰UE,得到邻区干扰终端对应的上行信号;
例如,微站获取到UE3的上行信号。
703、微站请求邻区基站发送邻区干扰终端对应的译码值;
本实施例中,微站在判断得到UE3是邻区干扰终端后,可以指示宏站发送UE3对应的译码值,以用该译码值进行UE3的信号重构。在发送上述指示时,微站可以同时将UE3对应的上行扰码信息或者其他UE标识发送给宏站,以使得宏站能够获知要得到的是UE3的译码值。
可选的,译码值也可以是宏站定期上报给微站。
704、微站接收邻区基站发送的译码值、以及邻区干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
705、微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邻区干扰终端的上行信道信息进行估计;
706、微站使用译码值、以及上行信道信息,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
707、微站将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实施例七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终端控制方法的信令示意图,该方法也是对干扰消除过程进行说明,比如微站要将UE3的上行信号消除;本实施例相当于将上述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的方案进行了综合,如图8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801、微站接收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
其中,RNC可以将微站相邻小区的各UE的上行扰码信息都上报至微站。
802、微站根据上行扰码信息获取各邻区UE的上行信号,并根据信号强度选取强干扰的邻区干扰UE,得到邻区干扰终端对应的上行信号;
例如,微站获取到UE3的上行信号。
803、微站请求邻区基站发送邻区干扰终端对应的译码值;
本实施例中,微站在判断得到UE3是邻区干扰终端后,可以指示宏站发送UE3对应的译码值,以用该译码值进行UE3的信号重构。在发送上述指示时,微站可以同时将UE3对应的上行扰码信息或者其他UE标识发送给宏站,以使得宏站能够获知要得到的是UE3的译码值。
可选的,译码值也可以是宏站定期上报给微站。
804、邻区基站获取邻区干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并利用该参数信息对邻区干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一译码值;
本实施例中,宏站获取UE3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并利用该参数信息对UE3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译码值,例如可以是译码软值或译码硬值,该上行信号可以是UE3上行发送给宏站的信号。其中,为了与后续步骤的另一译码值进行区分,将本步骤中宏站得到的译码值称为第一译码值。
805、微站接收邻区基站发送的第一译码值、以及邻区干扰终端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
本实施例中,宏站会将804中得到的第一译码值、以及UE3与宏站上行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一并发送给微站。
806、微站使用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
其中,微站在将UE3的上行信号从接收到的各上行信号中识别出来后,就可以利用从宏站接收到的与UE3对应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例如SF,对该UE3的上行信号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
807、微站结合第一译码值和第二译码值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
808、微站将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此外,对于图1中切换区内的UE4和UE5,宏站和微站可以都适用IC进行干扰消除,或者,宏站和微站对于本小区非切换区内的UE,可以利用干扰去除(Interferencecancellation,简称:IC)与干扰抑制合并(Interference rejection combining,简称:IRC)进行干扰消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严格限制各步骤的执行顺序;另外,本实施例的干扰消除方案是以微站为例,其也可以应用于宏站,例如宏站可以利用本方法将UE5的信号作为干扰信号进行消除。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五至实施例七中的干扰消除方案,也可以是单独实施在异构网中而不限制在终端功率控制之后执行。
实施例八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网络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该RNC可以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实施例仅对该RNC的结构做简单说明,具体工作原理可以结合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如图9所示,该RNC可以包括:参数获取单元91和参数发送单元92;其中,
参数获取单元91,用于在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所述宏站时,获取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参数发送单元92,用于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参数获取单元91,具体是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并将与所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进一步的,所述参数获取单元91,具体是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是所述宏站得到的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
进一步的,所述参数发送单元92,还用于将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实施例九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该基站可以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本实施例仅对该基站的结构做简单说明,具体工作原理可以结合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此外,该基站可以是微站,可选的,也可以是宏站。
如图10所示,该基站可以包括:参数接收单元1001和功率控制单元1002;其中,参数接收单元1001,用于获取所述RNC发送的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功率控制单元10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所述终端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且所述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是所述宏站。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结构的基础上,如果该基站是宏站,则该基站还可以包括:参数发送单元1003,用于将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测量指标值发送给所述RNC,以使得所述RNC根据所述信道测量指标值调整功控值,并将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即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根据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的相对应的功控值。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结构的基础上,如果该基站是宏站,则该基站还可以包括:参数处理单元1004和参数发送单元1005;
参数处理单元1004,用于获取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测量指标值;并根据所述信道测量指标值调整功控值,直至得到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参数发送单元1005,用于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给所述RNC。
即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从所述宏站接收到的。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0结构的基础上,该基站还可以包括:干扰控制单元1006;
所述参数接收单元1001,还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干扰控制单元1006,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可选的,参数接收单元1001,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基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
干扰控制单元1006,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解调得到译码值,根据所述译码值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可选的,还可以是:
参数接收单元1001,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
干扰控制单元1006,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终端的上行信道信息进行估计,使用所述译码值以及所述上行信道信息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可选的,还可以是:
所述参数接收单元1001,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第一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与所属的邻区基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
干扰控制单元1006,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扇形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结合所述第一译码值和第二译码值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RNC的实体结构示意图,用于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终端控制方法,其工作原理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如图14所示,该RNC可以包括:存储器1401、处理器1402、总线1403和通信接口1404。处理器1402和存储器1401和通信接口1404之间通过总线1403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其中,所述通信接口1404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在处理器1402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所述宏站时,获取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通信接口1404还用于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而存储器1401用于存储所述目标功控值。
进一步的,通信接口1404还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处理器1402用于将与所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进一步的,通信接口1404还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是所述宏站得到的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相对应的功控值。
进一步的,处理器1402还用于指示通信接口1404,将所述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实体结构示意图,用于实现如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终端控制方法,其工作原理可以参见前述方法实施例。如图15所示,该基站可以包括:存储器1501、处理器1502、总线1503和通信接口1504。处理器1502和存储器1501和通信接口1504之间通过总线1503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其中,所述通信接口1504用于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获取所述RNC发送的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而存储器1501用于存储所述目标功控值。
处理器1502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所述终端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且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是所述宏站。
进一步的,当所述基站是宏站时,通信接口1504还用于将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发送给所述RNC,以使得所述RNC将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即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根据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的相对应的功控值。
进一步的,当所述基站是宏站时,通信接口1504还用于获取宏站发送的目标功控值,该目标功控值是宏站根据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的对应的功控值。
进一步的,通信接口1504还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处理器1502还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可选的,通信接口1504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基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处理器15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解调得到译码值,根据所述译码值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可选的,通信接口1504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处理器1502具体用于根据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终端的上行信道信息进行估计,使用所述译码值以及所述上行信道信息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可选的,通信接口1504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第一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与所属的邻区基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处理器15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结合所述第一译码值和第二译码值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应用于异构网,所述异构网包括宏站、微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RNC确定与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宏站;
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所述RNC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
在所述RNC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微站之后,还包括:
所述RNC将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发送至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包括:
所述RNC分别获取第一目标信噪比和第二目标信噪比,所述第一目标信噪比用于控制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所述第二目标信噪比用于控制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所述RNC从所述第一目标信噪比和第二目标信噪比中选择较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包括:
所述RNC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
所述RNC根据所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NC获取目标功控值,包括:
所述RNC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是所述宏站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测量指标值调整功控值,得到的与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
5.一种终端控制方法,应用于异构网,所述异构网包括宏站、微站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微站获取所述RNC发送的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所述终端与所述宏站和所述微站均建立连接,且所述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是所述宏站;
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之后,还包括:
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根据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的相对应的功控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从所述宏站接收到的。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包括:
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微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
所述微站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译码值,根据所述译码值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9.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包括:
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
所述微站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道信息进行估计,使用所述译码值以及所述上行信道信息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10.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并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包括:
所述微站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第一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微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
所述微站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结合所述第一译码值和第二译码值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
所述微站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11.一种无线网络控制器RNC,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数获取单元,用于在确定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的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为所述宏站时,获取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所述终端在所述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参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目标功控值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
所述参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微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发送至所述微站,以使得所述微站根据所述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RNC,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获取单元,具体是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并将与所述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作为所述目标功控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RNC,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获取单元,具体是用于接收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是所述宏站得到的与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相对应的功控值。
14.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参数接收单元,用于获取RNC发送的目标功控值,所述目标功控值用于保证终端在宏站的上行控制信道的信道质量达到目标门限;
功率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功控值对所述终端的上行发射功率进行控制,所述终端与宏站和微站均建立连接,且所述终端的下行服务基站是所述宏站;
所述参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用户信息;
还包括:干扰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用户信息将所述终端的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根据所述宏站发送的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目标信道测量指标值得到的相对应的功控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功控值是由所述RNC从所述宏站接收到的。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在所述基站邻区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
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解调得到译码值,根据所述译码值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微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18.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以及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
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根据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终端的上行信道信息进行估计,使用所述译码值以及所述上行信道信息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所述基站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19.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所述RNC发送的所述基站邻区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上行扰码信息、所述终端所属的邻区基站发送的第一译码值、以及所述终端与所属的邻区基站的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所述第一译码值是所述邻区基站对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进行解调获得;
所述干扰控制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上行扰码信息获取所述终端的上行信号,并利用所述上行控制信道参数信息对所述上行信号进行解调得到第二译码值,结合所述第一译码值和第二译码值重构得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将所述目标干扰上行信号从接收的终端上行信号中消除。
CN201480013931.3A 2014-05-19 2014-05-19 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Active CN1052841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7780 WO2015176205A1 (zh) 2014-05-19 2014-05-19 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4165A CN105284165A (zh) 2016-01-27
CN105284165B true CN105284165B (zh) 2019-07-12

Family

ID=5455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3931.3A Active CN105284165B (zh) 2014-05-19 2014-05-19 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19195B2 (zh)
EP (1) EP3133877B1 (zh)
CN (1) CN105284165B (zh)
WO (1) WO20151762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36440B2 (en) * 2016-01-08 2018-11-20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wer indications
WO2018113921A1 (en) * 2016-12-20 2018-06-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ndover procedures in multi-carrier networks
US10805136B2 (en) 2017-05-13 2020-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paging signals with synchronization signals in new radio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43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协调方法及装置
CN103747496A (zh) * 2013-12-31 2014-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改善上行信道质量的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29096B2 (en) * 2006-12-15 2017-04-18 Alcatel-Lucent Usa Inc. Controlling uplink power for picocell communications within a macrocell
GB2447439B (en) * 2007-02-02 2012-01-25 Ubiquisys Ltd Access point power control
US8285321B2 (en) 2008-05-15 2012-10-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virtual noise fig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123486B (zh) * 2010-01-11 2014-07-09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数据发送及终端操作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3155655A (zh) * 2010-10-12 2013-06-12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上行链路功率控制
US9554338B2 (en) * 2011-02-18 2017-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uplink control channel reception in a heterogene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4272782A (zh) * 2012-06-29 2015-01-07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公共参考信号的干扰消除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761920B (zh) * 2012-06-29 2016-05-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84371A (zh) * 2012-05-04 2013-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干扰协调方法及装置
CN103747496A (zh) * 2013-12-31 2014-04-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异构网络中改善上行信道质量的方法、装置及用户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P for Section 7.1.2 and 7.1.3 on potential solutions in 7.1 Solutions for Co-channel Scenarios;Nokia Siemens Networks等;《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3 R1-132704》;20130608;第7.1.1-7.1.3节,图1-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33877A4 (en) 2017-04-05
CN105284165A (zh) 2016-01-27
EP3133877B1 (en) 2021-01-27
US20170070934A1 (en) 2017-03-09
EP3133877A1 (en) 2017-02-22
US10219195B2 (en) 2019-02-26
WO2015176205A1 (zh) 2015-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8320045B2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installation method
JP5319677B2 (ja) 複数の移動局から受信される信号間の干渉を消去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4904259B (zh) 在强和/或高干扰的情况下获得测量的方法
US9628151B2 (en) Selection of access points for coordinated multipoint uplink reception
JP4903890B2 (ja) 1つのキャリアに同調された単一受信機チェーンを使用して複数のキャリア間で選択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8880088B2 (en) Signalling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HETNETs
KR102194490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US8761791B2 (en) Resources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 radio remote units sharing a cell
EP2918091B1 (en) Transmission mode selection and downlink scheduling using primary and dedicated pilot signals
CN105307258B (zh) 一种调整导频参考信号发射功率的方法及基站
JP2004023763A (ja) 通信制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移動局及び基地局
CN104145512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功率控制
JP2010537521A5 (zh)
KR20070121947A (ko) 광대역 무선 통신시스템에서 인접 셀 간섭을 줄이기 위한장치 및 방법
JP6682517B2 (ja) ネットワーク補助式干渉除去と抑制方法、その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CN105517077A (zh) 网络重选和网络切换的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CN105284165B (zh) 终端控制方法、无线网络控制器和基站
CN106465220A (zh) 用于特定于ue的分流的系统和方法
CN103281789B (zh) 一种确定上下行配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3209472A (zh) 一种进行协作调度小区间上行干扰协调的方法及系统
CN104270784B (zh) 一种确定上行协作多点传输协作小区的方法、系统及基站
JP4422660B2 (ja) 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及び無線基地局装置
CN105393607B (zh) 发射功率控制命令字生成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8322271A (zh) 基于负载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分簇方法
CN102404859B (zh) 一种调度及数据传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