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59568B -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59568B
CN105259568B CN201510679618.XA CN201510679618A CN105259568B CN 105259568 B CN105259568 B CN 105259568B CN 201510679618 A CN201510679618 A CN 201510679618A CN 105259568 B CN105259568 B CN 1052595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row
msub
shot point
exploratory area
ms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796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59568A (zh
Inventor
邹雪峰
许银坡
潘英杰
詹仕凡
李伟波
樊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67961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5956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595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95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595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595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Investigation Or Analysis Of Materials By Electrical Mean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多个参考炮点的待处理地震记录;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和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分别根据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根据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出探区炮点的最大炮检距,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提供支持。

Description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震勘探中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资料处理的精度。观测系统的设计和选择是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品质的重要因素,而最大炮检距是观测系统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复杂构造和同层埋深差异大的施工区域,最大炮检距直接影响着是否可以接收到深层地震信号,对能否完成地质任务有较大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的折射波干涉设计就是选择有表示性的几炮用手工交互的方式在炮集记录上选择有效波和初至波计算最大炮检距,从而确定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但现有技术中只确定出探区中的部分炮点的最大炮检距,根据所述探区中部分炮点的最大炮检距确定出来的探区的最大炮检距精度差。且要利用现有技术来计算所述探区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会导致巨大的计算量,计算效率低。
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有效的最大炮检距确定方法,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提供支持。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以快速、准确的确定出探区炮点的最大炮检距,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提供支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交叉时;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包括: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左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一交叉时;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右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和第二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分别根据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初至波速度;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初至波速度;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交叉时;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三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一最大炮检距;以及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四初至波速度和第四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二最大炮检距;以及将所述第一最大炮检距和所述第二最大炮检距中数值较大的作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S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最大炮检距;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选取模块,用于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第四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计算模块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交叉时;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计算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左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一交叉时;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右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和第二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第三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初至波速度;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初至波速度;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交叉时;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第四计算模块包括第三计算单元、第四计算单元以及数据处理单元;所述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三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一最大炮检距;所述第四计算单元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四初至波速度和第四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二最大炮检距;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最大炮检距和所述第二最大炮检距中数值较大的作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计算模块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S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最大炮检距;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待处理地震记录,根据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可以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最后可以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这样可以快速获取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后续可以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快速获取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后续可以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提供支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确定地质异常体电阻率和极化率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出的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以几个具体的例子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现。
以下首先介绍本申请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图1是本申请一种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虽然下文描述流程包括以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但是应该清楚了解,这些过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这些操作可以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结合附图1,该实施例包括:
S110: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具体的,所述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可以包括所述探区地表和目的层的起伏情况。根据所述探区地表和目的层的起伏情况可以选取相应的地震道集数据作为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
进一步的,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包括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的地震记录。所述参考炮点的数量可以包括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所对应炮点数量。
S120: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10之后,可以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具体的,可以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每个参考炮点所对应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两个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S130: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20之后,可以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具体的,可以分别利用所述探区中每个参考炮点所对应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两个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进一步的,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按所对应的炮点位置可以包括地震记录左排列和地震记录右排列。相应的,所述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可以包括: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左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一交叉时;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右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和第二交叉时。相应的,所述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可以包括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二初至波速度;所述参考炮点的交叉时可以包括第一交叉时和第二交叉时。
S140: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具体的,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初至波速度;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交叉时。
具体的,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上式中,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具体的,所述探区中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上式中,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具体的,所述探区中炮点的初至波速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上式中,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具体的,所述探区中炮点的交叉时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上式中,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交叉时;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进一步的,当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可以包括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二初至波速度,且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交叉时可以包括第一交叉时和第二交叉时。所述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可以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初至波速度;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初至波速度。所述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交叉时可以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交叉时;还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探区中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可以包括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四初至波速度;所述探区中炮点的交叉时可以包括第三交叉时和第四交叉时。
S150: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具体的,当所述探区中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可以包括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四初至波速度,且所述探区中炮点的交叉时可以包括第三交叉时和第四交叉时时,所述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可以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三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一最大炮检距;以及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四初至波速度和第四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二最大炮检距;以及将所述第一最大炮检距和所述第二最大炮检距中数值较大的作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由此可见,本申请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待处理地震记录,根据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可以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最后可以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这样可以快速获取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后续可以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快速获取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后续可以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提供支持。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额外的步骤。以下介绍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图2是本申请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210: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
S220: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S230: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S240: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S250: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S260:对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获取所述探区中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之后,可以对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如图3所示的是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出的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的示意图。
由此可见,本申请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待处理地震记录,根据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可以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然后,可以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最后,可以根据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快速获取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后续可以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提供支持。
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装置的实施例,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装置的示意图,结合附图4,所述装置400可以包括:
数据选取模块410,可以用于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
第一计算模块420,可以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第二计算模块430,可以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第三计算模块440,可以用于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第四计算模块450,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计算模块440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上式中,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上式中,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交叉时;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结合附图5,所述装置400还可以包括:
数据确定模块460,可以用于对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计算模块430可以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可以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左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一交叉时;
第二计算单元,可以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右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和第二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第三计算模块440还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初至波速度;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初至波速度;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交叉时;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第四计算模块450可以包括第三计算单元、第四计算单元以及数据处理单元;所述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三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一最大炮检距;所述第四计算单元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四初至波速度和第四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二最大炮检距;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最大炮检距和所述第二最大炮检距中数值较大的作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计算模块450的计算公式可以如下:
上式中,S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最大炮检距;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
由此可见,本申请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待处理地震记录,根据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可以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然后,可以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最后,可以根据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快速获取所述探区的全部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后续可以准确的确定出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为获得高质量的地震勘探野外采集资料提供支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8)

1.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其中,所述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的计算公式如下:
<mrow> <msub> <mi>OV</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OV</mi> <mi>l</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mrow> <msub> <mi>OT</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OT</mi> <mi>l</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mrow> <msub> <mi>RV</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RV</mi> <mi>l</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mrow> <msub> <mi>RT</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RT</mi> <mi>i</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交叉时;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包括: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左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一交叉时;
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右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和第二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分别根据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初至波速度;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初至波速度;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交叉时;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包括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三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一最大炮检距;以及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四初至波速度和第四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二最大炮检距;以及将所述第一最大炮检距和所述第二最大炮检距中数值较大的作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的计算公式如下:
<mrow> <msub> <mi>S</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o>-</mo> <mfrac> <mrow> <mn>2</mn> <mo>&amp;CenterDot;</mo> <msub> <mi>RT</mi> <mi>j</mi> </msub> </mrow> <mrow> <msub> <mi>RV</mi> <mi>j</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frac> <mrow> <mn>2</mn> <mo>&amp;CenterDot;</mo> <msub> <mi>RT</mi> <mi>j</mi> </msub> </mrow> <mrow> <msub> <mi>RV</mi> <mi>j</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n>4</mn> <mo>&amp;CenterDot;</mo> <mrow> <mo>(</mo> <msubsup> <mi>RT</mi> <mi>j</mi> <mn>2</mn> </msubsup> <mo>-</mo> <msubsup> <mi>OT</mi> <mi>j</mi> <mn>2</mn> </msubsup> <mo>)</mo> </mrow> <mo>&amp;CenterDot;</mo> <mrow> <mo>(</mo> <mfrac> <mn>1</mn> <mrow> <msubsup> <mi>R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o>-</mo> <mfrac> <mn>1</mn> <mrow> <msubsup> <mi>O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 </msqrt> </mrow> <mrow> <mfrac> <mn>2</mn> <mrow> <msubsup> <mi>R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o>-</mo> <mfrac> <mn>2</mn> <mrow> <msubsup> <mi>O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S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最大炮检距;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
5.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选取模块,用于根据探区的地表和目的层特征信息选取待处理地震记录,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对应所述探区中多个参考炮点;
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有效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和自激自收时间;
第二计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中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第三计算模块,用于分别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
第四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初至波速度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其中,所述第三计算模块的计算公式如下:
<mrow> <msub> <mi>OV</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OV</mi> <mi>l</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有效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mrow> <msub> <mi>OT</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OT</mi> <mi>l</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mrow> <msub> <mi>RV</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RV</mi> <mi>l</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V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初至波速度;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mrow> <msub> <mi>RT</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sub> <mi>RT</mi> <mi>i</mi> </msub>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row> <munderover> <mo>&amp;Sigma;</mo> <mrow> <mi>l</mi> <mo>=</mo> <mn>1</mn> </mrow> <mi>n</mi> </munderover> <mrow> <mo>(</mo> <mn>1</mn>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sub> <mi>X</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X</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sup> <mrow> <mo>(</mo> <msub> <mi>Y</mi> <mi>l</mi> </msub> <mo>-</mo> <msub> <mi>Y</mi> <mi>j</mi> </msub> <mo>)</mo> </mrow> <mn>2</mn> </msup> </mrow> </msqrt> <mo>)</mo> </mrow>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RT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交叉时;1≤l≤n,n表示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数量;n<m;(Xl,Yl)表示所述探区中第l个参考炮点的位置坐标;(Xj,Y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位置坐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数据确定模块,用于对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进行线性拟合确定所述探区的最大炮检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计算模块包括:
第一计算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左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和第一交叉时;
第二计算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待处理地震记录右排列的初至波所对应同相轴上的采样点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和第二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第三计算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初至波速度;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初至波速度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初至波速度;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一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三交叉时;还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参考炮点的第二交叉时计算得到所述探区中炮点的第四交叉时;
相应的,所述第四计算模块包括第三计算单元、第四计算单元以及数据处理单元;所述第三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三初至波速度和第三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一最大炮检距;所述第四计算单元根据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有效波速度、自激自收时间、第四初至波速度和第四交叉时计算得到第二最大炮检距;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最大炮检距和所述第二最大炮检距中数值较大的作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最大炮检距。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计算模块的计算公式如下:
<mrow> <msub> <mi>S</mi> <mi>j</mi> </msub> <mo>=</mo> <mfrac> <mrow> <mo>-</mo> <mfrac> <mrow> <mn>2</mn> <mo>&amp;CenterDot;</mo> <msub> <mi>RT</mi> <mi>j</mi> </msub> </mrow> <mrow> <msub> <mi>RV</mi> <mi>j</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sqrt> <mrow> <msup> <mrow> <mo>(</mo> <mfrac> <mrow> <mn>2</mn> <mo>&amp;CenterDot;</mo> <msub> <mi>RT</mi> <mi>j</mi> </msub> </mrow> <mrow> <msub> <mi>RV</mi> <mi>j</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row> <mn>2</mn> </msup> <mo>-</mo> <mn>4</mn> <mo>&amp;CenterDot;</mo> <mrow> <mo>(</mo> <msubsup> <mi>RT</mi> <mi>j</mi> <mn>2</mn> </msubsup> <mo>-</mo> <msubsup> <mi>OT</mi> <mi>j</mi> <mn>2</mn> </msubsup> <mo>)</mo> </mrow> <mo>&amp;CenterDot;</mo> <mrow> <mo>(</mo> <mfrac> <mn>1</mn> <mrow> <msubsup> <mi>R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o>-</mo> <mfrac> <mn>1</mn> <mrow> <msubsup> <mi>O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 </msqrt> </mrow> <mrow> <mfrac> <mn>2</mn> <mrow> <msubsup> <mi>R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o>-</mo> <mfrac> <mn>2</mn> <mrow> <msubsup> <mi>OV</mi> <mi>j</mi> <mn>2</mn> </msubsup> </mrow> </mfrac> </mrow> </mfrac> </mrow>
上式中,S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最大炮检距;1≤j≤m,m表示所述探区中炮点的数量;O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有效波速度;O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自激自收时间;RV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初至波速度;RTj表示所述探区中第j个炮点的交叉时。
CN201510679618.XA 2015-10-19 2015-10-19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525956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79618.XA CN105259568B (zh) 2015-10-19 2015-10-19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79618.XA CN105259568B (zh) 2015-10-19 2015-10-19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9568A CN105259568A (zh) 2016-01-20
CN105259568B true CN105259568B (zh) 2017-09-15

Family

ID=55099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79618.XA Active CN105259568B (zh) 2015-10-19 2015-10-19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595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85236B (zh) * 2017-03-23 2019-02-15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最大炮检距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9612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地震波吸收衰减补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20121471A1 (no) * 2012-12-06 2014-06-09 Roxar Software Solutions As Fremgangsmåte og system for presentasjon av seismisk informasjon
CN103605158B (zh) * 2013-10-30 2016-04-06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最大炮检距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635259B (zh) * 2013-11-06 2017-09-0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确定观测系统排列片范围的方法及装置
CN103645501A (zh) * 2013-11-21 2014-03-19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最大炮检距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09612A (zh) * 2009-12-23 2011-06-29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一种地震波吸收衰减补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59568A (zh) 2016-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7721B (zh) 利用初至波走时的有限频层析成像方法
CN105093299B (zh) 一种基于炮检距向量片技术优化观测系统的方法及装置
CN112013286B (zh) 管道泄漏点的定位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CN105301641B (zh) 一种方位各向异性速度反演的方法及装置
CN105158796B (zh) 确定toc含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9917454B (zh) 基于双基准面的真地表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04122587B (zh) 一种基于炮检距域的异常初至识别方法以及系统
CN113552625B (zh) 一种用于常规陆域地震数据的多尺度全波形反演方法
CN106855640A (zh) 一种海底电缆地震数据初至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4483705A (zh) 一种三维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11596347B (zh) 一种快速求取表层纵横波速度比的方法及装置
CN101598807A (zh) 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确定不同面元属性差异的方法
CN107728204A (zh) 基于叠前纵波各向异性的裂缝预测方法及系统
CN102540252A (zh) 基于互相关的高精度中值叠加方法
CN102053260B (zh) 获得地震纵波的方位速度的方法及处理地震数据的方法
CN106556877A (zh) 一种地磁通化方法及装置
CN106842302A (zh) 一种批量编辑初至的方法及装置
CN106324671A (zh) 一种检查炮点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CN104316961A (zh) 获取风化层的地质参数的方法
CN108089229A (zh) 一种检波装置位置确定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5259568B (zh) 一种确定探区炮点最大炮检距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36101A (zh) 多层裂缝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05510958A (zh) 一种适用复杂介质的三维vsp观测系统设计方法
CN108983291B (zh) 一种近地表散射波获取方法、装置及系统
Pignatelli et al. An alternative 3D inversion method for magnetic anomalies with depth resolu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