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3262B -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3262B
CN105243262B CN201510567800.6A CN201510567800A CN105243262B CN 105243262 B CN105243262 B CN 105243262B CN 201510567800 A CN201510567800 A CN 201510567800A CN 105243262 B CN105243262 B CN 105243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scape
index
ecosystem service
ecosystem
ecological engin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78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3262A (zh
Inventor
刘旭
余新晓
李咏红
孙佳美
雪梅
贾国栋
侯沛轩
刘頔
王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Oriental Garden Environmental Ltd By Share Ltd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Oriental Garden Environmental Ltd By Share Ltd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Oriental Garden Environmental Ltd By Share Ltd,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Oriental Garden Environmenta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6780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432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43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3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3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3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具体为:(1)构建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得到若干个生态服务功能和每个生态服务功能中对应的评价指标;(2)对各评价指标赋值,得到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指标值;(3)采用指数法得到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EI,根据计算得到的EI,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本发明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和计算,解决了景观生态功能生态服务功能无法定量评价的问题,为景观生态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决策信息依据和必要的决策管理程序。

Description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景观生态工程被运用到绿化工程当中,其不仅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也能够实现一定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包括:景观功能、净化大气功能、保护物种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和土壤保持功能。
但是,目前景观生态工程的主要功能是绿化,带来景观效应,其生态服务功能常常被忽略,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不考虑景观生态工程的生态功能,同时也缺少统一的评价方法,使不同景观生态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不能定量的呈现,不能全面真实的反映景观生态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准确评价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构建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得到若干个生态服务功能和每个生态服务功能中包含的评价指标;
(2)对某一评价指标赋值,得到该评价指标的指标值Xn,进而得到所有评价指标的指标值;
(3)采用指数法得到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EI。
具体的,步骤(1)中可以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要基础,依据科学性和唯一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完整性相结合、客观性和可比性相结合、目的性与可靠性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搜索与景观生态工程相关的指标,构建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的,步骤(1)中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景观功能、净化大气功能、保护物种功能、土壤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
景观功能:景观生态工程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就是景观功能,其设计本着水土保持与景观功能共同理论基础,建设了多种林草、廊道、屏障以及其他景观工程,这些景观即提高了斑块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景观格局的稳定,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场地。
净化大气功能:该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是由林草措施带来的。
保护物种功能:景观生态功能能够有效的提高建设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在设计过程当中可以选择多种适宜在当地种植的植物,既能达到美观的效果,又能维持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为多种植物提供了生境、也为动物和其它生物提供了栖息条件、隐蔽条件和各种各样的食物资源。
土壤保持功能:林草措施的土壤保持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林冠的截留作用,由于林冠及地表植物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减轻雨滴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和侵蚀,降低降水强度,减少和延缓径流,减少对土壤的侵蚀;(2)林地土壤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具有较高的透水性能和蓄水性能,使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地下径流,这样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及其速度,从而减少土壤侵蚀;(3)树木根系对土壤的固结作用。在森林土壤中,树木根系纵横交错,盘根错节,具有固结土壤、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作用。
水源涵养功能:景观生态工程中的林草措施与水源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林草具有截留降水、增强土壤下渗、抑制蒸发、缓和地表径流、增加降水等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延长径流时间,在洪水时减缓洪水的流量,在枯水位时补充河流的水量,起到调节河流水位的作用;在空间上,森林能够将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转化为土壤径流和地下径流,或者通过蒸发蒸腾的方式将水分返回大气中,进行大范围的水分循环,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
更加具体的,所述景观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景观美景度、舒适性、可达性;所述净化大气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提供负氧离子、吸收污染物、滞尘;所述保护物种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植物多样性;所述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减少土壤肥力损失、减少土地侵蚀总量和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所述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森林蓄水、改善水质。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步骤(2)中可以采用调查的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指标值,例如,本发明中采用的各评价指标的指标值如表2所示。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步骤(2)得到的某一评价指标的指标值Xn,结合同一评价指标的基准值Xn′和调整系数值An,按照公式Dn=[S(A阔nXn′-Xn)/A阔n+S(A针nXn-Xn)/A针n+S(A混nXn-Xn)/A混n+S(A灌nX′n-Xn)/A灌n+S(A草nXn′-Xn)/A草n]/Xn′(S+S+S+S+S),计算得到该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Dn,进而得到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
(b)根据属于同一生态服务功能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计算所述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进而得到所有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
(c)、确定各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对应的权重;
(d)、根据公式计算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EI,根据EI,将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分级。
在上述公式中:EI为景观生态功能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其中Pi为第i个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Ki为第i个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对应的权重,A为景观生态工程的面积,n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服务功能的数量。
具体的,在公式Dn=[S(A阔nXn′-Xn)/A阔n+S(A针nXn′-Xn)/A针n+S(A混nXn-Xn)/A混n+S(A灌nXn-Xn)/A灌n+S(A草nX′n-Xn)/A草n]/X′n(S+S+S+S+S),中:Dn为某一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Xn′为某一评价指标的基准值,Xn为某一评价指标的指标值,Xn′的数据由大量调查该指标调查值的结果统计得到,Xn的数据由实地调查及采样室内分析得到。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对于同一评价指标(例如景观美景度),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可采用相同的基准值和指标值。
An为某一评价指标的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的每一个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调整系数,具体的,A阔n为阔叶林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针n为针叶林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混n为针阔混交林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灌n为灌丛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草n为草地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具体的数据是根据林科院王兵老师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得到的。
如果景观生态工程中仅包括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中的一种或几种,在计算某一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D时,可相应的省略景观生态工程中不包括的种类。
S为评价区域内阔叶林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针叶林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混交林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灌丛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草地的面积。
利用步骤(a)所述的方法可以得到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例如D景观美景度、D舒适性、D可达性、D负氧离子、D二氧化硫、D氟化物、D氮氧化物、D滞尘、D多样、D涵水、D全N、D全P、DCOD、D减少侵蚀、DN、DP、DK、D机质。
其中,D景观美景度为景观美景度基准距离,D舒适性为舒适性基准距离,D可达性为可达性基准距离,D负氧离子为年生产负氧离子数基准距离,D二氧化硫为年吸收二氧化硫量基准距离,D氟化物为年吸收氟化物量基准距离,D氮氧化物为年吸收氮氧化物量基准距离,D滞尘为年滞尘量基准距离,D多样为年Shannon-Wiener指数基准距离,D蓄水为年涵养水源总量基准距离;D全N为年减少径流全氮含量基准距离;D全P为年减少径流全磷含量基准距离;DCOD为年减少径流COD含量基准距离,D减少侵蚀为年减少土壤侵蚀量基准距离;DN为年减少N元素损失量基准距离;DP为年减少P元素损失量基准距离;DK为年减少K元素损失量基准距离;D有机质为年减少有机质损失量基准距离。
若通过公式计算的Dn<0,则取Dn=0;若通过公式计算的Dn>1,则取Dn=1;若通过公式计算的0≤Dn≤1,则取Dn的计算值。
具体的,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步骤(b)中所述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P包括P景观、P净化大气、P保护物种、P涵养水源、P土壤保持
步骤(b)中所述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P的计算方法为:
P景观=(D景观美景度+D舒适性+D可达性)/3
P净化大气=[D滞尘+(D二氧化硫+D氟化物+D氮氧化物)/3+D负氧离子]/3
P保护物种=D多样
P涵养水源=[D涵水+(D全N+D全P+DCOD)/3]/2
P土壤保持=[D减少侵蚀+(DN+DP+DK+D有机质)/4]/2。
其中:P景观为景观功能距离指数,P净化大气为净化大气功能距离指数,P保护物种为保护物种功能距离指数,P涵养水源为涵养水源功能距离指数,P土壤保持为保持水土功能距离指数。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步骤(c)确定各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对应的权重K可以利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最终得到的权重如下表所示:
生态服务功能 景观功能 净化大气功能 保护物种功能 水源涵养功能 土壤保持功能
权重K值 3.5 2.5 2 1.5 0.5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利用上述得到的EI对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的方法,具体的,根据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将其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等级分为五级,即优、良、一般、较差和差,见下表。
级别 较差 一般
综合指数 EI<2.5 2.5≤EI<4.5 4.5≤EI<6.5 6.5≤EI<8 EI≥8.0
本发明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对象,得到相应的评价指标,然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指标值,结合指数法得到该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结果。本发明从生态服务功能出发,确定了景观生态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能够对景观工程建设前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进行现状评估,摸清生态状况现状,更好的设计园林景观,从而达到更好的生态效果;能够对景观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进行评估,按照设计方案中的植物配置调查,用空间代替时间,对设计方案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预评估,从而确定该设计方案是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同时能够对建成的景观生态工程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该工程的生态服务功能水平。
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综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相应的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模型,根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得到生态服务功能效益的评价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将对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测定和评价,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搜索与景观生态工程相关的指标,构建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2)采用调查的方法对所述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指标值X,如下表所示:
(3)采用指数法对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具体的,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步骤(2)得到的某一评价指标的指标值Xn,结合同一评价指标的基准值Xn′和调整系数值An,按照公式Dn=[S(A阔nXn-Xn)/A阔n+S(A针nXn-Xn)/A针n+S(A混nX′n-Xn)/A混n+S(A灌nX′n-Xn)/A灌n+S(A草nXn′-Xn)/A草n]/Xn′(S+S+S+S+S),计算得到该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Dn,进而得到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具体的Xn′的数据如上图所示,An的具体数值如下表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地的面积如下表所示:
S S S S S
面积(公顷) 32.48 48.46 125.34 45.23 140.78
通过计算得到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如下表6所述:
(b)、根据各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D,计算各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P,公式如下:
P景观=(D景观美景度+D舒适性+D可达性)/3
P净化大气=[D滞尘+(D二氧化硫+D氟化物+D氮氧化物)/3+D负氧离子]/3
P保护物种=D多样
P涵养水源=[D涵水+(D全N+D全P+DCOD)/3]/2
P土壤保持=[D减少侵蚀+(DN+DP+DK+D有机质)/4]/2通过计算各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如下表所示:
生态服务功能 距离指数P
景观功能 0.19
净化大气功能 0.21
保护物种功能 0.17
水源涵养功能 0.16
土壤保持功能 0.29
(c)、确定各项生态距离的指标权重;
步骤(c)中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向指标的权重K,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中各项生态距离的指标权重K见下表:
功能类别 景观功能 净化大气功能 保护物种功能 水源涵养功能 土壤保持功能
权重K值 3.5 2.5 2 1.5 0.5
(d)、根据公式计算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EI,经计算得到奥林匹克公园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指数为8.09。
实施例1还包括根据计算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EI,对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因为计算得到的EI≥8.0,所以奥林匹克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等级为优。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构建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得到若干个生态服务功能和每个生态服务功能中包含的评价指标;
(2)对某一评价指标赋值,得到该评价指标的指标值Xn,进而得到所有评价指标的指标值;
(3)采用指数法得到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EI;
步骤(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步骤(2)得到的某一评价指标的指标值Xn,结合同一评价指标的基准值Xn′和调整系数值An,按照公式Dn=[S(A阔nXn′-Xn)/A阔n+S(A针nXn′-Xn)/A针n+S(A混nXn′-Xn)/A混n+S(A灌nXn′-Xn)/A灌n+S(A草nXn′-Xn)/A草n]/Xn′(S+S+S+S+S),计算得到该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Dn,进而得到每一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
(b)根据属于同一生态服务功能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计算所述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进而得到所有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
(c)、确定各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对应的权重;
(d)、根据公式计算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综合指数EI,其中Pi为第i个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Ki为第i个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对应的权重,A为景观生态工程的面积,n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服务功能的数量;
A阔n为阔叶林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针n为针叶林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混n为针阔混交林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灌n为灌丛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A草n为草地基准值的调整系数值;
S为评价区域内阔叶林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针叶林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混交林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灌丛的面积,S为评价区域内草地的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生态服务功能包括景观功能、净化大气功能、保护物种功能、土壤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景观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景观美景度、舒适性、可达性;所述净化大气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提供负氧离子、吸收污染物、滞尘;所述保护物种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植物多样性;所述土壤保持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减少土壤肥力损失、减少土地侵蚀总量和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所述水源涵养功能的评价指标包括森林蓄水、改善水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污染物包括吸收二氧化硫、吸收氟化物、吸收氮氧化物;所述减少土壤肥力损失包括减少氮元素流失量、减少磷元素流失量、减少钾元素流失量;所述改变土壤物理性质指的是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所述改善水质包括减少径流全氮含量、减少径流全磷含量、减少径流COD含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评价指标的基准距离包括D景观美景度、D舒适性、D可达性、D负氧离子、D二氧化硫、D氟化物、D氮氧化物、D滞尘、D多样、D涵水、D全N、D全P、DCOD、D减少侵蚀、DN、DP、DK、D有机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若通过公式计算的Dn<0,则取Dn=0;若通过公式计算的Dn>1,则取Dn=1;若通过公式计算的0≤Dn≤1,则取Dn的计算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生态服务功能的距离指数包括P景观、P净化大气、P保护物种、P涵养水源、P土壤保持
P景观=(D景观美景度+D舒适性+D可达性)/3
P净化大气=[D滞尘+(D二氧化硫+D氟化物+D氮氧化物)/3+D负氧离子]/3
P保护物种=D多样
P涵养水源=[D涵水+(D全N+D全P+DCOD)/3]/2
P土壤保持=[D减少侵蚀+(DN+DP+DK+D有机质)/4]/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中,景观功能的权重为3.5,净化大气功能的权重为2.5,保护物种功能的权重为2,水源涵养功能的权重为1.5,土壤保持功能的权重为0.5。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EI,按照下述标准对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当EI<2.5时,级别为差,当2.5≤EI<4.5时,级别为较差,当4.5≤EI<6.5时,级别为一般,当6.5≤EI<8时,级别为良,当EI≥8.0时,级别为优。
CN201510567800.6A 2015-09-08 2015-09-08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Active CN1052432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7800.6A CN105243262B (zh) 2015-09-08 2015-09-08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7800.6A CN105243262B (zh) 2015-09-08 2015-09-08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3262A CN105243262A (zh) 2016-01-13
CN105243262B true CN105243262B (zh) 2018-06-22

Family

ID=55040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7800.6A Active CN105243262B (zh) 2015-09-08 2015-09-08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432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68566A (zh) * 2016-04-12 2016-08-17 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紧实土壤植物群落评价方法
CN109544046A (zh) * 2018-12-29 2019-03-29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一种城市森林滞尘能力强的植物配置模式筛选方法
CN110361383B (zh) * 2019-06-19 2022-05-27 广州大学 一种基于沉积柱快照的湖泊历史生态健康评价方法
CN110796375B (zh) * 2019-10-30 2023-09-19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城市搬迁地园林绿化中生态技术筛选布局方法
CN111680885A (zh) * 2020-05-15 2020-09-18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自然保护地成效评估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90684B (zh) * 2021-03-09 2022-09-13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绿地对建筑能耗碳减排生态效应可达性测定方法及系统
CN113553551B (zh) * 2021-07-28 2024-02-02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一种耦合景观格局的臭氧浓度预测系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4277A (zh) * 2007-08-21 2008-01-30 南京大学 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
CN102521511A (zh) * 2011-12-14 2012-06-27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估信息系统
CN103324984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gis的城市最小生态用地判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31541B2 (ja) * 2012-07-27 2017-05-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評価支援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14277A (zh) * 2007-08-21 2008-01-30 南京大学 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的方法
CN102521511A (zh) * 2011-12-14 2012-06-27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城镇绿地生态综合评估信息系统
CN103324984A (zh) * 2012-03-22 2013-09-2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gis的城市最小生态用地判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and-use planning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assessment:A case study in the Southeast Pampas of Argentina》;Barral,Maria Paula,et al.;《Agriculture,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120701;第154卷;第34-43页 *
《Uncertainties in landscape analysis and ecosystem service assesement》;Y.Hou,et al.;《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20130930;第127卷;第117-131页 *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胡艳琳,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0531;第29卷(第3期);第111-114页 *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规划与预测研究---以扬州市为例》;李峰,等;《生态学报》;20030930;第23卷(第9期);第1929-1936页 *
《株洲云龙示范区绿地系统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与优化》;王光军等;《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0228;第35卷(第2期);第60页第1栏第13-34行,第61页第2.1小节,第62页第2.2.2小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3262A (zh) 2016-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43262B (zh) 一种景观生态工程生态服务功能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Jianhua et al. An overview of karst ecosystem in Southwest China: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management
Zhang et al. Is urban green space a carbon sink or source?-A case study of China based on LCA method
CN109816207B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灌区节水潜力测定方法及装置
CN103345573B (zh)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的林业碳计量方法
Thiel et al. Using hedgerow biodiversity to enhance the carbon storage of farmland in the Fraser River delta of British Columbia
McGlone et al. Seasonality in the early Holocene: Extending fossil-based estimates with a forest ecosystem process model
Garbarino et al. Human interactions with forest landscape in the Khumbu valley, Nepal
Liu Vertical patterns in plant diversity and their rel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middle section) in Xinjiang (China)
Neupane et al. Hydrologic responses to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in ecologically diverse watersheds of the Gulf Coast, United States
Tu et al. Nitrogen distribution and cycling through water flows in a subtropical bamboo forest under high level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Shuai et al.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its evaluation in hilly area of southwest China
Guan et al. Forest biomass carbon storage from multiple inventories over the past 30 years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implications from the age structure of major forest types
Huang et al. Vertical distribution, biomass,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of fine roots along a topographical gradient in a sandy shrubland
Loer Modelling nitrogen balance in two Southern Swedish spruce plantations
Jia et al. Effects of water and nitrogen addition on vegetation carbon pools in a semi-arid temperate steppe
Niu et al. Ecological benefit of different revegetated covers in the middle of Hexi corridor, northwestern China
CALOTA et al. Pasture resilience towards landscape changes: Assessing pastures quality in the context of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 in Romania
Mishra et al.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plantation of forest trees in garhwa social forestry division, Jharkhand
Jo et al. Evaluation of CO 2 Storage and Uptake by Forest Landscapes in the Middle Region of Korea
Wang et al. Multifunctional forestry and forest management: eco-hydrological considerations
Zhang et al.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ornamental plants for low-carbon urban landscape: a review
Yang et al. Study on green water management in a typical watershed in water resource area of the Mid-route of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Lorenz et al. Carbon storage in some urban forest soils of Columbus, Ohio, USA
Lof et al. The SEEA-EEA ecosystem condition account for the Netherlan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15 601 6, 104 building, 10 Jiuxianqiao North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Oriental garden environmental Limited by Share Ltd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100015 104 floor, IT Industrial Park, Jiuxianqiao Ea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Orient landscape ecology limited-liability company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