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1993A -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31993A
CN105231993A CN201510555951.XA CN201510555951A CN105231993A CN 105231993 A CN105231993 A CN 105231993A CN 201510555951 A CN201510555951 A CN 201510555951A CN 105231993 A CN105231993 A CN 1052319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d
words
vibration
level
sk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5595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燕翔
陈旭永
王江华
陈刚
蔡伟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brain Brai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brain Brai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brain Brai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brain Brain Health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5595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31993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319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199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是限定在一0dB静音室中进行,测试者与传声器位置不变;振动加速度计戴于头上前囟位置,紧靠颅骨;测试者以朗诵的状态发声。探究一种有效的发声方法,是首先随机找出200个声母和韵母均不同的字;然后循环朗读这200个字,从中提取振动级别靠前的10个字。本发明能够对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进行精确测量,并且同时探究一种对颅脑共振最有效的发音方式,为颅脑健康提供有力的指导。

Description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声学医学或保健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发声引起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背景技术
术语解释:颅脑共振:是指由人的颅腔,及颅腔内大脑各组织,在共振频率匹配时产生的谐振作用。颅脑共振量:即颅腔内的频率谐振的能量大小。
从医学健康的角度来讲,在上个世纪美国JindrakK.F.和JindrakH.在1988年曾提出发声可以引起颅脑共振,对脑部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理论,因为,声带的振动能够首先引起蝶骨的振动,进而引起与其紧密拼接的颅脑共振,因颅骨下方的硬脑膜以及蛛网膜下腔中的脑脊液都是不可压缩的,便将振动传递给了脑。一方面脑颅受到振动后,脑流质扩散效率提高,能促进脑中血液与脑组织的营养交换,加速脑脊液的更新速度,从蛛网膜下腔进入上矢状窦和外侧陷窝并流回到血液而加速脑脊液对脑的清洁;另一方面,脑血管受到振动后,提高了脑血管壁营养渗透的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风险。
但是,颅脑共振的能量非常弱,通常空气中的微弱振动干扰都比颅脑的共振量强,因此急需找到一种可行测量方法,对促进人的大脑健康所需的共振能量界定出来。包括Jindrak,至今尚未有人对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量效果进行量化或实测,也未有人对具有高效脑颅振动的发音方式提出有效的辨别方法。所以,脑健康振动声学研究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对脑健康振动的强度进行测量,并探究这种振动的评价方式。如果能够对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量进行量化,并找到一种可行的测量方式,那么就可以找到引起颅骨最强烈振动的声音,通过这个强有效的声音强化颅骨的振动,就可以对脑部保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目的就是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测量发声引起颅脑共振的测量方法,通过该测量方法能够将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实现量化和实测,并精确找到适合于某个人颅骨强烈振动的有效发声方法,为脑健康提供科学指导。
为实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一0dB静音室中进行测量;
将振动加速度计戴于头上前囟,紧靠颅骨位置;
将传声器置于测试者正前方的固定位置不变;
在测试期间测试者以站立或坐立的姿势保持不变;
将一声学分析仪同时与传声器和振动加速度计连接,然后让测试者发声,声音通过传声器传播,所述声学分析仪实时同步记录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加速度级的值,并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对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进行测量。
所述传声器位于测试者正前方5-30cm范围。
测试者在发声时,是以朗诵的状态发声,并保持稳定的发声频率。
测试者发声时间不少于10分钟。
在所述声学分析仪实时同步记录的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加速度级的对应值中,挑选出对于颅脑共振影响最大的发音音符。
本发明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引起颅脑共振的有效发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随机找出200个声母和韵母均不同的汉字,或200个元音和辅音字母均不同的英语单词;
2)然后朗诵一遍这200个字,测出这些字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将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提取出来;
3)再朗诵一遍这200个字词,用同样方法提取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
4)重复n次,共得到10n个振动级较大的字,其中允许有重复;
5)在这10n个字中,找出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共10个即可;
6)然后循环朗诵这10个字,或者与这10个字同音不同形的字即可。
关于n的取值,以直到从所选出来的10n个字中,出现了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达到10个为止。
还有一种发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随机找出200个声母和韵母均不同的字,或200个元音和辅音字母均不同的英语单词;
2)然后朗诵一遍这200个字,测出这些字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将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提取出来;
3)再朗诵一遍这200个字词,用同样方法提取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
4)重复5-10次,得到50-100个振动级较大的字;
5)在这50-100个字中,找出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前10个字;如果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不足10个,则优先保留这些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然后从余下的字中再找出振动级较大的字,凑够10个字;
6)然后循环朗诵这10个字,或者与这10个字同音不同形的字即可。
以上两种方法中朗诵所述200个字的时候,以受试者自己习惯的正常语速和吐字频率进行朗读即可。
朗诵最后保留下来的10个字时,可不分排序的朗诵,也可编制口诀朗诵。
通过采取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一方面是通过采取本发明的方法,获得了精确的人体发声所引起的颅脑共振的量化反应值。二是能够通过发出特定的声音,使颅骨因发音引起的振动最大化,避免做无用功,通过这种振动刺激,促进脑健康,降低脑血管类疾病发病几率。
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将在后文叙述中有所体现,部分的也可以从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有所体会。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模拟装置图。
图2是振动加速度计佩戴的位置。
图3是振动加速度计佩戴位置引起的振动响应测试图。
图4是韵母a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级的关联图。
图5是韵母i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级的关联图。
图6是某位受试者朗诵《南柯子》空气声声压级与颅脑共振级逐时数据记录。
图7是三位受试者朗诵《南柯子》颅脑共振级测试结果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使得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变得更加清楚。
本发明的目的是希望得到一种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对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强度进行精确测量,并且同时探究不同声压级对颅脑共振的影响,由此找出最有效的发音方式。基于这一目的,本发明提出了基于发声引起颅骨有效振动的测量方法及发声方法。
发声能够引起颅脑共振这已成为事实,但是声带振动并不能完全转换为颅骨的振动,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势必会散失。在研究发声时空气声声压级与颅脑共振级的关联程度时,进行了如下理论推导:
假设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用一弹簧—质量块系统模拟,如图1所示。图中,用半圆形的质量块当作颅骨1,用一块实心质量块当作声带2,弹簧3连接在颅骨与声带之间充当肌肉和软骨。
颅骨在声带驱动力下的振动方程为:
式中,—界面(颅骨)运动速度矢量,—干扰力矢量(声带振动驱动力),zm—脑颅系统的特性阻抗,即颅骨在声带振动力作用下的变形量(与振动频率相关的复数常量)。
某人发声时在某声带频率下引起颅骨振动的功率记为:
a—颅骨振动加速度,m—半圆形质量块的质量(即颅骨质量,常数)。
则某人发声时某频率引起的声带振动总功率应为:
W=W+W+W其它
其中:W为声带振动总功率,W为口腔对外界发声的空气声功率,W为颅骨振动的功率,W其它为进入颅骨以外软组织振动的功率。
声带振动系统是典型的弹性振动系统,因此一定是线性系统,也就是说,在确定发声人和发声频率条件下,声带总振动功率分别转化口腔对外界发声的空气声功率、颅脑共振的功率、颅骨以外软组织振动的功率,分别是三个常量。
对于同一发声人、同一频率,可表示为:
W=αW
W=βW
W其它=γW
其中,α+β+γ=1。
采用声功率级表示,则有:
空气声声功率级:
颅脑共振级:
W0—人为给定的功率基准值,为1pW(1皮瓦,1pw=10-6W);
Cα,Cβ—常数(随发音者不同而不同,这两个常数在本发明是不用确定的,在后续的计算中作为常数项抵消掉了,不必考虑。)
通过传声器测得空气声声压级Lp和通过拾振仪测得颅骨振动加速度级La分别为:
1)混响场中,根据室内声压级经典公式,空气声声压级Lp:
Q—指向性因子,R—房间常数,r—声源与测点的距离,在某一测试地点对于某一频率而言,Q、R、r均为常数。则Lp可表示为:
Lp=LW声+Cs=LW总+Cα+Cs
Cs—常数,随测试房间、声源到测点的距离、测试频率不同而不同,因在本发明中后续的计算中作为常数项抵消掉了,所以不必考虑。
2)振动加速度计测得颅脑共振加速度级La:
a’—仪器测得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理论颅脑共振加速度为a)
W’—仪器测得的颅脑共振功率(理论颅脑共振功率为W振)
a0—振动加速度基准值,为1μm/s2
δ—振动加速度计与颅骨之间的传递系数,两者相对位置固定,则此传递系数为定值
Cδ—常数(随拾振仪与颅骨相对位置、测试频率不同而不同,这个常数是不用确定的,因为在后面的计算中作为常数项就消掉了,不必考虑。
所以有:
La-Lp=(Cδ+Cβ+LW总)-(Cs+Cα+LW总)=Cδ+Cβ-Cs-Cα
通过上述理论推导得到如下结论:
(1)影响通过传声器测得空气声声压级Lp与通过拾振仪测得颅脑共振加速度La差值的因素有:发音者、声源到测点的距离、测试房间、拾振仪与颅骨相对位置和测试频率;
(2)某人在某房间,固定拾振仪与颅骨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发声,某一频率通过传声器测得空气声声压级Lp与通过拾振仪测得颅脑共振加速度La的差值为常数;
(3)某人在某房间,固定拾振仪与颅骨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发声,某一频率通过传声器测得空气声声压级Lp与通过拾振仪测得颅脑共振加速度级La为线性相关;
(4)某人在某房间,固定拾振仪与颅骨相对位置的情况下发声,某一频率空气声能与颅脑共振能量分配情况恒定。
鉴于上述结论,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就可以获得准确的颅脑共振测量结果:1)保证在一固定的房间内,2)保证拾振仪与颅骨位置相对固定,3)保证声源到测点的距离相对固定,4)保证发声频率的稳定。
为此我们考虑采取的措施是:
1)在一0dB静音室中,对人发声时颅脑共振进行精确测量。
2)测量可使用的声学测量仪器有:BKtype4165传声器,BKtype4338振动加速度计,RTA840实时噪声分析仪。其中传声器以及振动加速度计均需要进行校准,传声器的校准器型号为BKtype1251,振动加速度计的校准器为VC10恒频率振动校准台。传声器位于受试者前方固定距离,约5-30cm范围内;振动加速度计戴于头部;实时噪声分析仪同时连接传声器和振动加速度计,进行逐时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加速度级记录。
由于将振动加速度计固定于颅骨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最可行的拾取振动的方法为:将振动加速度计直接接触受试者的头部,通过头皮传导,将振动传递给振动加速度计而间接测量颅骨的振动。经实验确定,将振动加速度计置于前囟位置(近冠状线处),并紧靠颅骨,为最佳位置,采取头戴耳机的类似固定结构,如图2所示。图3列出了四组位置数据,分别是将振动加速度计置于前囟位置,紧靠颅骨;置于前囟位置,但并非紧靠颅骨;置于前囟前方(在额骨上);置于前囟后方(在矢状缝上),从图上可以看出,位于前囟位置,并紧靠颅骨的方式,测量的脑振动级最大,最接近脑振动的真实值。
3)又通过实验发现,常规讲话中颅脑共振幅度是离散随机的,发声频率不稳定。所以我们不宜采用常规说话的方式来测量颅骨的振动效应。经实验发现人在正常讲话时与朗诵时的状态是有所区别的,朗诵的状态发声频率比较稳定,相应的空气声声压级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实验共有5位受试者参与,分别以正常讲话的状态和朗诵的状态读出实验中的7首诗(见下表),并使用RTA840实时噪声分析仪记录每首诗的连续等效A声级,实验中受试者位置固定,传声器位置固定,实验结果在表2中列出。
表1正常讲话与朗诵A声级测试结果单位dB(A)
通过表2可以看出,朗诵状态的连续等效A声级比正常讲话状态的连续等效A声级要大3.7-6.9分贝,平均约大5分贝。
因此,总结起来,要想准确评价发声引起的颅骨的振动效应,我们采取的一种基于发声引起颅骨有效振动的测量方法,其要保证的条件可概括如下:
1)在一0dB静音室中,对人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进行测量;
2)在所述静音室中,保证声源(即人体)与传声器的位置相对固定,保证振动加速度计(即拾振仪)在颅骨上的位置相对固定;
3)保证声源的发声频率稳定。
进一步讲,传声器位于声源前方约5-30cm范围内最佳;振动加速度计戴于头上前囟位置,紧靠颅骨,位置最佳。
进一步讲,人以朗读的状态发声,获得发声频率较为稳定。
测试时,测试者站立或坐于0dB静音室中,固定不动;在测试者前方放置一传声器,正对测试者,与测试者之间的距离约为5-30cm;将振动加速度计戴于头上前囟位置,紧靠颅骨;将声学分析仪同时连接传声器和振动加速度计,让测试者以朗诵的状态发声,进行逐时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加速度级记录,测试时间最好不少于10分钟。实际应用中,通过测试某一声音获得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可以获知哪一种发音对于该测试者更有效。
测量可使用的仪器有:BKtype4165传声器,BKtype4338振动加速度计,RTA840实时噪声分析仪。
表2中还列出了正常讲话与朗诵状态的空气声连续等效A声级的差值,在实验中只要求受试者以两种不同状态读出诗句,并未要求受试者在朗诵状态提高音量,或者说基本保持同等音量,所以这种朗诵状态比正常讲话状态空气声A声级大的现象是自发的、普遍存在的。而从表中可看出朗诵状态比正常讲话状态空气声A声级大4~6dB。根据理论推导可知正常讲话与朗诵状态空气声连续等效A声级的差值,与脑振动级产生的差值相同。由此可见,如果将朗诵状态时振动较大的十个音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取平均值,与正常讲话颅脑共振加速度级的平均值相比,两者相差至少10dB,如果转化成能量比,前者是后者振动能量的至少10倍。也就是说如果以实测振动级最大的十个音作一首诗,那么这个人朗诵这首诗10分钟所产生的颅脑共振,至少相当于正常讲话100分钟所产生的颅脑共振。
因此,如何寻找适用于受试者的振动级较大的若干个发音,获得高效的颅脑共振效应,是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问题。
世界上的语言,无论是汉语、英、法语,还是阿拉伯语等等其他语种,其语言都是通过最基础的字母组合发声而成。因此我们从这些字母中寻找对于某个人来讲,是最能引起颅脑共振效果的那些字母,组合出一系列字词,然后人们通过朗诵这些字词就可以获得高出常规说话若干倍的颅脑共振效应。
在如何寻找这些字母,以及由这些字母如何组字组词的方法中,下面我们以中国的汉语和世界通用的英语为例讲述(其他语言寻找方法同样):
第一种方法:
1)首先请测试者随机找出200个声母和韵母均不同的汉字,英语也是同样讲出200个元音和辅音字母均不同的单词;之所以随机200个字词,是因为颅脑共振主要是元音贡献的,辅音贡献较小,因元音数量较少(汉语、英语、以及其他大部分语言一般都不超过30个主要元音),200个随机字词基本可以覆盖全部的元音;
2)然后以受试者以自己习惯的正常语速和吐字频率朗读一遍这200个字词,实测这些汉字或英文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并给这200个字词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进行排序,将前10个振动级较大的字词提取出来;
3)再朗读一遍这200个字词,用同样方法取前10个振动级较大的字词;
4)重复n次,共得到10n个振动级较大的字,其中允许有重复;
关于n的取值,以直到从所选出来的10n个字中,出现了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达到10个为止;
5)在这10n个字中,找出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共10个即可;
6)然后循环朗诵这10个字,或者与这10个字同音不同形的字即可。
还有一种方法是:
1)首先随机找出200个声母和韵母均不同的字,或200个元音和辅音字母均不同的英语单词;
2)然后朗诵一遍这200个字,测出这些字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将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提取出来;
3)再朗诵一遍这200个字词,用同样方法提取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
4)重复5-10次,得到50-100个振动级较大的字;
5)在这50-100个字中,找出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前10个字;如果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不足10个,则优先保留这些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然后从余下的字中再找出振动级较大的字,凑够10个字;
6)然后循环朗诵这10个字,或者与这10个字同音不同形的字即可。
步骤4)中,优选5次即可。
无论在哪种方法,朗诵所述200个字的时候,以受试者自己习惯的正常语速和吐字频率进行朗读即可。
朗诵最后保留下来的10个字时,可不分排序的朗诵,也可编制口诀朗诵。
实际上,尽管实施例是选取200个字,最后保留10个字,这些都不能作为本发明的强烈限制,这只是优选的实施例而已。在初期选字数量以及后期留字数量上都不能限定,操作者可实际调整。
通过寻找这样的有效字词来朗读,可以使颅骨的振动始终保持最强状态。经测试,同样的这10个最大振动级的字词,如果朗诵这10个最大振动级的字词,与正常讲话状态的下随机读出的10个字词相比,振动能量至少相差10倍。
下面验证这种发音方式的可行性。
我们采取如下发音方式:每个韵母发音n次,朗读持续时间T秒,即在时间段T内共读数n次。在实验中禁止调整传声器和振动加速度计的位置;使用实时声学分析仪记录各倍频带T秒连续等效声压级和连续等效振动加速度级。连续等效声级或振级表示在给定时间段T内,与所测噪声或者振动具有相同能量的连续稳态噪声或者振动的声级或者振级。定义式为:
L e q , T = 10 lg [ 1 t 2 - t 1 ∫ t 1 t 2 P 2 ( t ) P 0 2 d t ]
式中:
T=t2-t1
P(t)是瞬时声压;
P0是参考声压(20μPa)。
在进行实际测量时,通常是间隔相等时间进行采样,在时间段T内共读数n次,则上述可改写为:
L e q , T = 10 lg [ 1 n ( 10 L 1 / 10 + 10 L 2 / 10 + ... + 10 L n / 10 ) ]
式中:
L1、L2、…Ln是每次采样得到的声级。
经过对全部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一定的实验结论。先从某一位受试者发韵母a和i的10组数据中挑选4组进行简要分析说明,见图4和图5。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受试者两次发音的空气声频谱几乎完全相同,也就是所谓的“发同一个音”,相应的振动频谱也几乎完全相同,所以两者之差也几乎完全相同;但是不同倍频带空气声级与振动级的差值不同,不同发音相同倍频带的空气升级与振动级的差值也不同。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证明了理论模型及公式推导的正确性,即同一个人发出同一个音,其各频带空气声声压级Lp与仪器测得颅脑共振加速度级La的差值为常数,但此差值因发音的人以及发音不同而不同。
人在讲话时,发出每个音的持续时间并不相同,这就给评价各个发音引起的脑振动增加了一个变量,为了涵盖这一变量的影响,所使用的声级和振动级,定义式为:
L E = 10 lg [ 1 t 0 ∫ t 1 t 2 P 2 ( t ) P 0 2 d t ]
式中:
t0是参考时间,为1s;
t2-t1是规定的时间间隔,即采样周期,采样周期内应包括规定时间内所有有意义的声音。
在进行实际测量时,通常是相等时间间隔进行采样,在时间间隔T内共读数n次,则上述可改写为:
L E = 10 lg [ T t 0 ( 10 L 1 / 10 + 10 L 2 / 10 + ... + 10 L n / 10 ) ]
式中:
T是采样周期;
n是采样总数量;
L1、L2、…Ln是每次采样得到的声级。
实验共有3位受试者,1男2女。实验中请受试者朗读《红楼梦》中探春所作诗词《南柯子》;在实验中禁止调整传声器和振动加速度计的位置;使用实时声学分析仪记录各倍频带逐时声压级和振动加速度级,采样时间为0.03s,实验持续36秒。
图5中列出了某一位受试者的逐时数据记录。实验时要求受试者在朗读诗句之前击掌三次,作为标志,在空气声声压级曲线中可以清晰看出这三次击掌产生的三个脉冲信号。在此之后,受试者开始朗读诗句,在空气声声压级曲线中可清晰看到每一个读音引起的声压级变化。处理数据时,按照声压级曲线划分出每个读音所持续的时间段,并对应此时间段在振动级曲线上截取出每个读音引起的脑振动持续时间,此时间段即为声音振动级定义式中的T。在此时间段中,RTA840实时噪声检测仪共记录了n个数据,将这些数据带入公式,即可求出每个读音的振动级。用上述分析手段,对实验所得到的全部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如图表6所示。
从图7中可以看出采用声音振动级可以对人发声引起的脑振动强度进行评价。三位受试者所朗诵的诗句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振动级相差很大,不同人的最大振动级所对应的读音也不同:受试者A最大振动级为“缕”字,105dB,最小振动级为“挂”字,92.5dB;受试者B最大振动暴露级为“西”字,114.1dB,最小振动暴露级为“北”字,94dB;受试者C最大振动暴露级为“一”字,107.8dB,最小振动暴露级为“北”字,93.2dB。
实验证明了可测量人们发音时的颅脑共振级别;并得到结论:不同人读同一句话,最大振动级对应的发音可能不同;同一个人,不同字的振动级有明显差异。
通过以上实验已经可以确定发声是引起脑振动的最主要原因,不同发音引起脑振动的强度差异很大。经实验验证,朗诵按振级大小挑选的字组成的口诀则可获得相当于10倍正常谈话的脑健康振动。

Claims (10)

1.一种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在一0dB静音室中进行测量;
将振动加速度计戴于头上前囟,紧靠颅骨的位置,固定不变;
将传声器置于测试者正前方的位置,固定不变;
在测试期间测试者以站立或坐立的姿势保持不变;
将一声学分析仪同时与传声器和振动加速度计连接,然后让测试者发声,声音通过传声器传播,所述声学分析仪实时同步记录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加速度级的值,并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对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进行测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声器位于测试者正前方5-30cm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测试者在发声时,是以朗诵的状态发声,并保持稳定的发声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测试者发声时间不少于1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声学分析仪实时同步记录的空气声声压级和颅脑共振加速度级的对应值中,挑选出对于颅脑共振影响最大的发音音符。
6.一种引起颅脑共振的有效发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随机找出200个声母和韵母均不同的汉字,或200个元音和辅音字母均不同的英语单词;
2)然后朗诵一遍这200个字,测出这些字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将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提取出来;
3)再朗诵一遍这200个字词,用同样方法提取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
4)重复n次,共得到10n个振动级较大的字,其中允许有重复;
5)在这10n个字中,找出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共10个即可;
6)然后循环朗诵这10个字,或者与这10个字同音不同形的字即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方法,其特征在于,关于n的取值,以直到从所选出来的10n个字中,出现了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达到10个为止。
8.一种引起颅脑共振的有效发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随机找出200个声母和韵母均不同的字,或200个元音和辅音字母均不同的英语单词;
2)然后朗诵一遍这200个字,测出这些字的颅脑共振加速度级,将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提取出来;
3)再朗诵一遍这200个字词,用同样方法提取振动级较大的10个字;
4)重复5-10次,得到50-100个振动级较大的字;
5)在这50-100个字中,找出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前10个字;如果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不足10个,则优先保留这些振动级较大的、且发生重复的字,然后从余下的字中再找出振动级较大的字,凑够10个字;
6)然后循环朗诵这10个字,或者与这10个字同音不同形的字即可。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发声方法,其特征在于,朗诵所述200个字的时候,以受试者自己习惯的正常语速和吐字频率进行朗读即可。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或8所述的发声方法,其特征在于,朗诵最后保留下来的10个字时,可不分排序的朗诵,也可编制口诀朗诵。
CN201510555951.XA 2015-09-02 2015-09-02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Pending CN10523199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5951.XA CN105231993A (zh) 2015-09-02 2015-09-02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5951.XA CN105231993A (zh) 2015-09-02 2015-09-02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1993A true CN105231993A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30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5951.XA Pending CN105231993A (zh) 2015-09-02 2015-09-02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3199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150A (zh) * 2021-11-30 2022-03-04 北京德尚静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颅腔振动检测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20945A1 (en) * 2002-07-02 2005-01-27 Tosaya Carol A. Acoustically-aided cerebrospinal-fluid manipula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erapy
CN101727896A (zh) * 2009-12-08 2010-06-09 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以感知参数为基础的客观语音质量估测方法
CN101951865A (zh) * 2008-02-26 2011-01-19 苏珊·利 用于防止脑脊液的局部郁滞的方法和设备
CN102467906A (zh) * 2010-11-08 2012-05-23 财团法人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 听力检测方法及系统
WO2013005174A2 (en) * 2011-07-05 2013-01-10 Cochlear Limited Systems, methods, and articles of manufacture for configuring hearing prosthes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20945A1 (en) * 2002-07-02 2005-01-27 Tosaya Carol A. Acoustically-aided cerebrospinal-fluid manipulation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therapy
CN101951865A (zh) * 2008-02-26 2011-01-19 苏珊·利 用于防止脑脊液的局部郁滞的方法和设备
CN101727896A (zh) * 2009-12-08 2010-06-09 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以感知参数为基础的客观语音质量估测方法
CN102467906A (zh) * 2010-11-08 2012-05-23 财团法人雅文儿童听语文教基金会 听力检测方法及系统
WO2013005174A2 (en) * 2011-07-05 2013-01-10 Cochlear Limited Systems, methods, and articles of manufacture for configuring hearing prostheses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LI HUI.ETC: "Acoustic Research on Brain Healthy Speech Vibration", 《11TH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NOISE AS APUBLIC HEALTH PROBLEM (ICBEN) 2014, NARA, JAPAN》 *
李卉: "人发声引起脑颅振动的声学实验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基础科学辑》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150A (zh) * 2021-11-30 2022-03-04 北京德尚静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颅腔振动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alto et al. Large scale data acquisition of simultaneous MRI and speech
Cutler et al. Pseudo-homophony in non-native listening
Kitamura Measurement of vibration velocity pattern of facial surface during phonation using scanning vibrometer
Lee et al. Voice onset time variations of Korean stop consonants in Aphasic speakers
CN105231993A (zh) 基于发声引起的颅脑共振的有效测量方法及有效发声方法
Korkmaz et al. Analysis of speaker's gender effects in voice onset time of Turkish stop consonants
CN111210838B (zh) 一种言语认知能力的评价方法
Casassa et al. A Phonatory System Simulator for testing purposes of voice-monitoring contact sensors
Gregersen The Britannica Guide to sound and light
Jeyalakshmi et al. Development of speech recognition system in native language for hearing impaired
Maryamah et al. Application of Component Acoustic to Identify The Sound Wave of Sundanese
Lutz Accelerator-Based Vocal Tract Measurements
Crum et al. Underwater noise due to precipitation
Hammami et al. /r/-Letter disorder diagnosis (/r/-LDD): Arabic speech database development for automatic diagnosis of childhood speech disorders (Case study)
Доронкіна et al. Acoustician and Scientific Society: Communicating in English
RASHID et al. A phonemic and acoustic analysis of Hindko oral stops
Tong et al. Interaction between lexical tone and labial movement in Cantonese bilabial plosive production
Gade et al. Compromises in orchestra pit design: A ten-year trench war in The Royal Theatre, Copenhagen
Greene Perception of synthetic speech by children
Lilley et al. Automatic speech feature classification for children with cochlear implants.
Smith Investigating the Utility of Ultrasound Visual Biofeedback in Voice Instruction for Two Different Singing Styles
Casassa et al. Development of a test system for voice monitoring contact sensor: Phonatory system simulator
Cuzzucoli Analysis of ancient and modern guitars
Bruus Acoustofluidics: Theory and simulation of streaming and radiation forces at ultrasound resonances in microfluidic devices
Nolan Speech researc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