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06898B -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06898B
CN105206898B CN201510642432.7A CN201510642432A CN105206898B CN 105206898 B CN105206898 B CN 105206898B CN 201510642432 A CN201510642432 A CN 201510642432A CN 105206898 B CN105206898 B CN 1052068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sion module
microwave
signal
mouth
wave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243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06898A (zh
Inventor
许少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4243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06898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280031466.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370360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068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68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068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068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该微波通信设备包括: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并且该第一和第二转换模块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分别具有第一和第二极化方向,该第一和第二极化方向相同或相互垂直;正交模耦合器,用于正交极化的微波信号的分离与合成,该正交模耦合器具有的第一和第二波导口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其中,该第一和第二波导口分别与该第一和第二转换模块连接。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和系统,通过微波通信设备内部实现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能够在增加传输容量的同时,提高设备应用的灵活性,并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本申请是于2014年1月2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1280031466.7发明名称为“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的中国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通信领域中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中,为了提升通信的可靠性,通常会选择1+1热备份的方式。即对于两套设备而言,工作频点相同,并且只有一套设备工作,当该设备出现故障时,立刻切换到另一套备份的设备上,从而保证通信的可靠性。
另一方面,在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中,为了提升传输的容量,通常会选择2+0的方式,或者交叉极化干扰抵消(Cross 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简称为“XPIC”)的方式。所谓2+0的方式,指两套设备同时工作,并且工作频点不同,从而与单设备或单通道相比,系统的传输容量能够提高一倍。所谓XPIC的方式,即极化分集的方式,指两套设备同时工作,且工作频点相同,但两套设备采用同波道或插入波道型交叉极化频率再用方式,以提高频谱利用率,从而使得系统的传输容量也能够提高一倍。
然而,目前的室外单元(Out Door Unit,简称为“ODU”)都为单通道,为了实现1+1热备份的方式、2+0的方式或XPIC的方式,系统需要具有两个ODU。并且在以2+0的方式应用时,系统还需要增加外置的合路器;在以XPIC的方式应用时,系统还需要增加外置的正交模耦合器(OrthoMode Transducer,简称为“OMT”)。由此在实际应用时,不仅增加了设备的成本,还显著地增加了各外置设备的安装空间,使得设备安装复杂度增加,成本进一步增加,同时设备应用缺乏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以解决目前的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应用缺乏灵活性,并且安装复杂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波通信设备,该微波通信设备包括: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并且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分别具有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相同或相互垂直;正交模耦合器,用于正交极化的微波信号的分离与合成,该正交模耦合器具有第一波导口、第二波导口和第三波导口,该第一波导口与该第二波导口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其中,该第一波导口与该第一转换模块连接,该第二波导口与该第二转换模块连接,该第三波导口与天线系统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相同,并且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相互垂直。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微波通信设备还包括波导开关,该波导开关用于选择性地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换,并用于微波信号的极化转换,以使得当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一连通位置时,该波导开关连接该第二转换模块与该正交模耦合器的第一波导口,并且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该第一极化方向;当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二连通位置时,该波导开关连接该第二转换模块与该正交模耦合器的第二波导口,并且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的极化方向与该第一极化方向垂直。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一连通位置时,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相同。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一连通位置时,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不同。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二连通位置时,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相同。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包括收发信单元和双工器。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转换模块和/或该第二转换模块还包括隔离器。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微波通信系统,该微波通信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馈线,用于将该微波通信设备连接到室内单元或基站;天线系统,用于接收以及发送微波信号,并且该天线系统与该微波通信设备连接;该微波通信设备包括: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并且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分别具有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相同或相互垂直;正交模耦合器,用于正交极化的微波信号的分离与合成,该正交模耦合器具有第一波导口、第二波导口和第三波导口,该第一波导口与该第二波导口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其中,该第一波导口与该第一转换模块连接,该第二波导口与该第二转换模块连接,该第三波导口与天线系统连接。
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微波通信系统还包括:射频电缆,用于连接所述微波通信设备与所述天线系统。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设备内部实现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能够提高设备应用的灵活性,并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4A和4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的示意性框图。
图5A和5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系统的另一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1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所示,该微波通信设备100包括:
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用于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并且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分别具有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相同或相互垂直;
正交模耦合器130,用于正交极化的微波信号的分离与合成,该正交模耦合器130具有第一波导口131、第二波导口132和第三波导口133,该第一波导口131与该第二波导口132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
其中,该第一波导口131与该第一转换模块110连接,该第二波导口132与该第二转换模块120连接,该第三波导口133与天线系统230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都能够用于将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转换成微波信号,并能够将微波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由此在微波通信设备100内部形成双通道;并且该第一转换模块110或该第二转换模块12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都具有极化方向,例如水平极化方向或垂直极化方向。另外,在微波通信设备100内部集成正交模耦合器130,能够使得一个微波通信设备以多种方式工作,在增加系统的传输容量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设备应用的灵活性。
另一方面,在微波通信设备100内部形成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130,能够有效地避免各部件外置时需要的安装空间大,安装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由此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租塔费用和安装费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通过微波通信设备内部实现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能够在增加传输容量的同时,提高应用灵活性,并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地,该微波通信设备100为室外单元(Out Door Unit,简称为“ODU”),也可以为包括ODU功能的通信设备,如集成有ODU功能和基站无线拉远单元(Radio Remote Unit,简称为“RRU”)功能的通信设备,再如,集成有ODU功能和基站功能的通信设备,此处的基站功能包括RRU功能和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简称为“BBU”)功能。可选的,一方面,该微波通信设备100可以通过馈线210与微波室内单元(In Door Unit,简称为“IDU”)或基站220连接,用于将来自IDU或基站220的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转换成微波信号,或用于将微波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并发送给IDU或基站220;该馈线210例如是中频电缆或双绞线等。
另一方面,该微波通信设备100可以直接与天线系统230连接,或可以通过射频电缆与天线系统230连接,用于将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转换成微波信号后发送给天线系统230,或用于接收天线系统230的微波信号,并转换成中频信号或基带信号。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微波通信系统。下面将以如图2所示的应用场景为例,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进行描述。在发送端,室内单元或基站可以将来自用户终端的基带信号进行调制,将基带信号转换为中频信号,并该中频信号通过中频电缆传送到室外单元;室外单元将该中频信号转换为微波信号并放大,再通过天线系统发送出去。在接收端,天线系统将接收的微波信号发送给室外单元;室外单元将该微波信号转换成中频信号,并将该中频信号通过中频电缆传送给室内单元或基站;室内单元或基站对该中频信号进行解调,将中频信号转换成基带信号,并发送给用户终端。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微波通信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功能,以及具有正交极化的微波信号的分离与合成功能的其它设备。本发明实施例仅以微波通信设备为具有双通道并集成OMT的ODU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微波通信设备能够灵活地以不同方式工作,例如,以1+1的方式工作或以XPIC的方式工作,下面将具体说明。
对于图1所示的微波通信设备100,当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的工作频点相同,并且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相互垂直时,即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例如第一极化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极化方向为垂直方向,或第一极化方向为垂直方向,第二极化方向为水平方向等;此时,该微波通信设备100能够以XPIC的方式工作或以1+1的方式工作。
具体地,如果该微波通信设备100的两个通道同时工作,由于两个通道的工作频点相同,且两个通道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因此,与传统的单通道ODU相比,能够提高频谱利用率,使得传输容量能够提高一倍,即此时微波通信设备100以XPIC的方式工作。
对于上述以XPIC的方式工作的应用场景,也可以以1+1的方式应用。具体地,由于两个通道的工作频点相同,如果对于这两个通道,每次只有一个通道工作,另外一个通道处于静默状态,那么当正工作的这一通道的信号出现故障时,可以立刻通过链路信号的故障检测,切换到另外一个通道,即此时微波通信设备100以1+1的方式工作。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的工作频点,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同时工作,或仅其中一个转换模块工作,即使得两个通道工作或仅一个通道工作,从而能够容易地控制微波通信设备100以XPIC的方式或以1+1的方式工作,由此还能够提高微波通信设备应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还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模块、单元或接口等,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构成任何限定。例如,第一转换模块也可以称为第二转换模块,而第二转换模块也可以称为第一转换模块,并且第一转换模块可以与第二波导口连接,而第二转换模块也可以与第一波导口连接等。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100的另一示意性框图。如图3所示,该微波通信设备100还包括:
波导开关140,用于选择性地在第一连通位置A和第二连通位置B之间转换,并用于微波信号的极化转换,以使得当该波导开关140位于该第一连通位置A时,该波导开关140连接该第二转换模块120与该正交模耦合器130的第一波导口131,并且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该第一极化方向;当该波导开关140位于该第二连通位置B时,该波导开关140连接该第二转换模块120与该正交模耦合器130的第二波导口132,并且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的极化方向与该第一极化方向垂直。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微波通信设备100包括:第一转换模块110、第二转换模块120、正交模耦合器130以及波导开关140;该正交模耦合器130包括第一波导口131、第二波导口132和第三波导口133,该第一波导口131与该第二波导口132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其中第一转换模块110与该第一波导口131连接,第二转换模块120通过该波导开关140与该第一波导口131或该第二波导口132连接,天线系统230与该第三波导口133连接,并且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通过馈线210与室内单元或基站220连接。
该波导开关140能够选择性地连通该正交模耦合器130的第一波导口131或第二波导口132,从而使得第二转换模块120能够选择性地连通第一波导口131或第二波导口132。例如,如图3所示,当波导开关140置于第一连通位置A时,该波导开关140连通第一波导口131,此时,该波导开关14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该第一极化方向,并且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都与第一波导口131连通;当波导开关140置于第二连通位置B时,该波导开关140连通第二波导口132,此时,该波导开关14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的极化方向与该第一极化方向垂直,特别地,当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互相垂直时,该极化方向为第二极化方向,并且第一转换模块110与第一波导口131连通,第二转换模块120与第二波导口132连通。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地,通过改变波导开关140的连通位置,并控制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的工作频点等因素,微波通信设备100能够灵活地以不同方式工作,例如,以1+1的方式工作、2+0的方式工作或以XPIC的方式工作,下面将具体描述。
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波导开关140具有改变第二转换模块120传输的信号的极化方向的功能,使得当波导开关140与第一波导口131相连通时,传输的信号具有第一极化方向;而当波导开关140与第二波导口132相连通时,传输的信号具有与第一极化方向相垂直的极化方向。具体而言,例如,如图3所示,当波导开关140置于A位置时,第二转换模块120经由波导开关140与第一波导口131相连通,此时,经波导开关140传输的信号的极化方向为第一极化方向;当波导开关140置于B位置时,第二转换模块120经由波导开关140与第二波导口132相连通,此时,经波导开关140传输的信号的极化方向与该第一极化方向垂直。
如图3所示,当波导开关140置于A位置,即在该波导开关140连通第二转换模块120与该第一波导口131时,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都与第一波导口131连通。由于波导开关140处于A位置时,波导开关140与第一转换模块11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的极化方向相同,都为第一极化方向,因此,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分别具有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互垂直。
此时,如果将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的工作频点设置为相同,可以使得该微波通信设备100以1+1热备份的方式工作。即只有微波通信设备100的一个通道工作,另一个工作通道处于静默状态,例如第一转换模块110通道工作,第二转换模块120通道处于静默状态,或第二转换模块120通道工作,第一转换模块110通道处于静默状态;当工作的通道出现故障时,另一通道工作,从而能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
此时,如果将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的工作频点设置为不同,可以使得该微波通信设备100以2+0的方式工作。即微波通信设备100的两个通道都工作,并且工作频点不同,从而与单设备或单通道相比,系统的传输容量能够提高一倍。
还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波导开关140置于A位置时,波导开关140与第一波导口131相连通。此时,第一转换模块110传输的信号与波导开关140传输的信号,可以在进入OMT 130的第一波导口131之前进行合路处理,也可以在进入OMT 130之后在OMT 130内进行合路处理,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3所示,当波导开关140置于B位置,即在该波导开关140连通第二转换模块120与该第二波导口132时,第一转换模块110与第一波导口131连通,第二转换模块120与第二波导口132连通。此时,如果将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的工作频点设置为相同,并且使得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同时工作,即微波通信设备100的两个通道同时工作,可以使得该微波通信设备100以XPIC的方式工作;如果将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的工作频点设置为相同,并且仅使得微波通信设备100的其中一个通道工作,可以使得该微波通信设备100以1+1的方式工作,从而能够提高传输容量,并能够通过微波通信设备应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应理解,当波导开关140置于A位置或B位置时,不论微波通信设备100以何种方式工作,例如1+1的方式、2+0的方式或XPIC的方式,由于波导开关140能够改变第二转换模块120传输的信号的极化方向,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和该第二转换模块120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分别具有的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互相垂直,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通过微波通信设备内部实现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使得一个具有双通道的ODU能够实现以1+1热备份的方式、2+0的方式或XPIC的方式工作,能够在增加传输容量或提高传输可靠性的同时,提高应用灵活性,并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4A和4B所示,该第一转换模块110包括收发信单元111和双工器112,该第二转换模块120包括收发信单元121和双工器122。该第一转换模块110或该第二转换模块120都具有两个通道,分别为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其中,该收发信单元111或121用于在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内,进行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该双工器112或122用于将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相隔离,以保证接收通道和发送通道都能同时正常工作。
可选地,如图5A和5B所示,该第一转换模块110还包括隔离器113,和/或该第二转换模块120还包括隔离器12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隔离器113或123也可以称为“单向器”,用于防止信号从一个通道反射回另一个通道;例如,防止第一转换模块110输出的信号进入第二转换模块120所在的通道。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微波通信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或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例如,该微波通信设备100还包括电源模块,以给微波通信设备100供电;例如,该微波通信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以控制波导开关140的连通位置。例如,该微波通信设备100内可以集成目前用于控制波导开关的控制电路,以对波导开关140进行控制,该控制电路可以根据相应的需求通过触发信号进行控制;当然,该微波通信设备100包括的控制模块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对波导开关140进行控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控制模块也可以控制第一转换模块110和第二转换模块120是否工作、工作的频点、信号的极化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或组合等。例如,该微波通信设备100内可以设置有中央处理器(CPU)和存储器,存储器内保存有预置的配置程序,CPU可以通过执行该配置程序进行控制;当然,该微波通信设备100也可以采用其它方法进行相应的控制,比如,根据需求通过控制指令进行是否工作,工作频点或信号的极化方向等的分别控制,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通过单个微波通信设备内部实现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能够在增加传输容量的同时,提高应用灵活性,并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成本。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微波通信系统,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系统500,包括:
微波通信设备510;
馈线520,用于将该微波通信设备510连接到室内单元或基站;
天线系统530,用于接收以及发送微波信号,并且该天线系统530与该微波通信设备510连接;
其中,该微波通信设备510包括:
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与微波信号之间的相互转换,并且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分别具有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相同或相互垂直;
正交模耦合器,用于正交极化的微波信号的分离与合成,该正交模耦合器具有第一波导口、第二波导口和第三波导口,该第一波导口与该第二波导口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
其中,该第一波导口与该第一转换模块连接,该第二波导口与该第二转换模块连接,该第三波导口与天线系统连接。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设备内部实现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使得一个具有双通道的微波通信设备能够实现以1+1热备份的方式、2+0的方式或XPIC的方式工作,能够在增加传输容量或提高传输可靠性的同时,提高应用灵活性,并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成本。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7所示,该微波通信系统500还包括:射频电缆550,用于连接该微波通信设备510与该天线系统540。即微波通信设备510通过射频电缆550与天线系统540连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地,微波通信设备510包括的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可以设置为相同,并且该第一极化方向与该第二极化方向相互垂直,以使得微波通信系统500以1+1或XPIC的方式工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选地,该微波通信设备510还包括:波导开关,用于选择性地在第一连通位置和第二连通位置之间转换,并用于微波信号的极化转换,以使得当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一连通位置时,该波导开关连接该第二转换模块与该正交模耦合器的第一波导口,并且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该第一极化方向;当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二连通位置时,该波导开关连接该第二转换模块与该正交模耦合器的第二波导口,并且接收的或输出的微波信号具有的极化方向与该第一极化方向垂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对波导开关的连通位置进行改变,并控制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微波通信系统500能够灵活地以不同方式工作,例如,以1+1的方式工作、2+0的方式工作或以XPIC的方式工作,下面将具体进行描述。
可选地,在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一连通位置时,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相同,以使得微波通信系统500能够以1+1的方式工作。
可选地,在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一连通位置时,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不同,以使得微波通信系统500能够以2+0的方式工作。
可选地,在该波导开关位于该第二连通位置时,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相同,以使得微波通信系统500能够以1+1或XPIC的方式工作。
可选地,微波通信设备510的该第一转换模块和该第二转换模块包括收发信单元和双工器。可选地,微波通信设备510的该第一转换模块和/或该第二转换模块还包括隔离器。可选地,该微波通信设备为室外单元。
还应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该微波通信系统500还可以包括其它模块或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例如,该微波通信系统500还包括电源模块,以给微波通信系统500供电;例如,该微波通信系统500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以控制波导开关的连通位置、第一转换模块和第二转换模块是否工作以及其工作的频点、信号的极化方向等。
还应理解,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设备510可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微波通信设备100,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波通信系统,通过微波通信设备内部实现双通道并集成正交模耦合器,能够在增加传输容量的同时,提高应用灵活性,并能够减小安装复杂度,降低成本。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也可以是电的,机械的或其它的形式连接。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交模耦合器,第一转换模块,第二转换模块和波导开关,其中,所述正交模耦合器包括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连接的第一波导口,第二波导口,以及与天线系统连接的第三波导口;所述波导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转换模块,所述波导开关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波导口或所述第二波导口;
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转换模块都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联通;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二波导口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通,所述第二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二波导口联通;
所述正交模耦合器,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接时,将通过所述第三波导口从所述天线系统接收的微波信号分离成两路微波信号,并将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一路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传输至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将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另一路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传输至所述第二转换模块;以及,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以及所述第二转换模块接收的微波信号进行合成并传输至所述天线系统;
所述正交模耦合器,还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二波导口连接时,将通过所述第三波导口从所述天线系统接收的微波信号分离成两路微波信号,并将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一路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传输至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将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另一路通过所述第二波导口传输至所述第二转换模块;以及,用于将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接收的微波信号以及通过所述第二波导口从所述第二转换模块接收的微波信号进行合成并传输至所述天线系统;
所述第一转换模块,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所述正交模耦合器传输的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一路微波信号,将从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并将所述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传输至室内单元或基站;以及用于将从所述室内单元或基站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转换为微波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将所述转换得到的微波信号发送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
所述第一转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二波导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所述正交模耦合器传输的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一路微波信号,将从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并将所述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传输至室内单元或基站;以及用于将从所述室内单元或基站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转换为微波信号,并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将所述转换得到的微波信号发送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
所述第二转换模块,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所述正交模耦合器传输的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另一路微波信号,将从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并将所述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传输至室内单元或基站;以及用于将从所述室内单元或基站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转换为微波信号,并通过第一波导口将所述转换得到的微波信号发送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
所述第二转换模块,还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二波导口连接时,通过所述第二波导口接收所述正交模耦合器传输的所述两路微波信号中的另一路微波信号,将从所述第二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转换为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并将所述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传输至室内单元或基站;以及用于将从所述室内单元或基站接收到的基带信号或中频信号转换为微波信号,并通过第二波导口将所述转换得到的微波信号发送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
其中,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换模块从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以及所述第二转换模块从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同;所述第一转换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传输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的微波信号以及所述第二转换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传输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的微波信号的极化方向相同;
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二波导口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换模块从所述第一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具有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转换模块从所述第二波导口接收的微波信号具有第二极化方向,所述第一极化方向与所述第二极化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转换模块通过所述第一波导口发送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的微波信号具有第三极化方向,所述第二转换模块通过所述第二波导口发送至所述正交模耦合器的微波信号具有第四极化方向,所述第三极化方向与所述第四极化方向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一波导口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波导开关与所述第二波导口连接时,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和所述第二转换模块的工作频点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包括收发信单元和双工器;
所述第二转换模块包括收发信单元和双工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和/或所述第二转换模块还包括隔离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通信设备为包括室外单元ODU功能的通信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ODU功能的通信设备还包括基站无线拉远单元RRU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括ODU功能的通信设备还包括基站功能,所述基站功能包括RRU功能和基带单元BBU功能。
10.一种微波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微波通信设备;
馈线,用于将所述微波通信设备连接到室内单元或基站;
天线系统,用于接收以及发送微波信号,并且所述天线系统与所述微波通信设备连接。
CN201510642432.7A 2012-07-04 2012-07-04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Active CN1052068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2432.7A CN105206898B (zh) 2012-07-04 2012-07-04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80031466.7A CN103703609B (zh) 2012-07-04 2012-07-04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CN201510642432.7A CN105206898B (zh) 2012-07-04 2012-07-04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31466.7A Division CN103703609B (zh) 2012-07-04 2012-07-04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6898A CN105206898A (zh) 2015-12-30
CN105206898B true CN105206898B (zh) 2018-11-30

Family

ID=55023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2432.7A Active CN105206898B (zh) 2012-07-04 2012-07-04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068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65303B (zh) * 2016-12-27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du和odu发射功率的控制方法
WO2022160290A1 (zh) * 2021-01-29 2022-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62690B1 (en) * 2000-10-13 2001-07-17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efficiently generating selectable antenna polarization
US6388537B1 (en) * 1999-06-02 2002-05-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feeding system
CN1470144A (zh) * 2000-10-18 2004-01-21 斯波微无线公司 自适应个人中继器
CN1613166A (zh) * 2002-01-08 2005-05-04 波音公司 通信天线系统和移动发射及接收反射器天线
CN102299425A (zh) * 2011-06-14 2011-12-28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Ku频段大功率低PIM宽带极化频率双工馈电组件
CN202127100U (zh) * 2011-07-15 2012-01-25 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型极化分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316614T2 (de) * 2003-10-30 2008-07-17 Mitsubishi Denki K.K. Mobiles satellitenkommunikations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8537B1 (en) * 1999-06-02 2002-05-14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ntenna feeding system
US6262690B1 (en) * 2000-10-13 2001-07-17 Motorola, Inc. Method for efficiently generating selectable antenna polarization
CN1470144A (zh) * 2000-10-18 2004-01-21 斯波微无线公司 自适应个人中继器
CN1613166A (zh) * 2002-01-08 2005-05-04 波音公司 通信天线系统和移动发射及接收反射器天线
CN102299425A (zh) * 2011-06-14 2011-12-28 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一种Ku频段大功率低PIM宽带极化频率双工馈电组件
CN202127100U (zh) * 2011-07-15 2012-01-25 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t型极化分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06898A (zh) 2015-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99729A (zh) 多路选择开关和无线通信设备
US8730848B2 (en) TDD repeater for a wireless network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id repeater
CN103023534B (zh) 电力无线通信系统
CN10213685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系统
CN109412631A (zh) 可扩展式LoRa网关系统
US9209939B2 (en) 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icrowave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6545955B (zh) 一种通讯中继装置、方法及空调
CN105206898B (zh) 微波通信设备和微波通信系统
US8121540B1 (en) Repeater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4901717A (zh) 一种兼容通信设备
CN101567821A (zh) 嵌入式工业智能无线网络数据传输平台
CN205071011U (zh) 一种全双工无线通信模拟自干扰消除装置
CN105828460B (zh) 一种嵌入蓝牙功能的无线接入方法和系统
CN104507040B (zh) 低功耗远距离传输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7677744U (zh) 一种基于NBIoT网络的数据传输装置
CN109586886A (zh) 一种数据传输系统
CN109361419A (zh) 卫星通信车载模块控制单元、车载模块及车载型系统终端
CN102204402B (zh) 基站设备及基站设备的信号传输方法
CN205091733U (zh) 通信接口转换装置
CN102081383B (zh) 一种用于现场控制的安全网络协议的装置和方法
CN209731582U (zh) 一种多协议通信网络接入系统
US2015009268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101060582B1 (ko) 중계기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1360292A (zh) 手机中实现单蓝牙支持至少两个sim卡功能互换的方法及系统
CN105634566A (zh) 一种可扩展的分布式天线系统及处理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