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81820A -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81820A
CN105181820A CN201510561742.6A CN201510561742A CN105181820A CN 105181820 A CN105181820 A CN 105181820A CN 201510561742 A CN201510561742 A CN 201510561742A CN 105181820 A CN105181820 A CN 105181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gae
value
micro
isotope
stable carb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174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81820B (zh
Inventor
吴沿友
谢腾祥
李海涛
赵丽华
张开艳
杭红涛
王瑞
姚凯
饶森
陆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51056174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818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81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1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81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18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Other Investigation Or Analysis Of Materials By Electrical Mean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Cultivation Of Seawee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分别添加两种δ13C值差值悬殊的碳酸氢钠到附加10mM乙酰唑胺的检测培养液中来培养待测微藻;获得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以及待测微藻利用添加的无机碳源的份额;依据上述结果以及培养期间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获取待测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本发明能在体确定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不仅能测得单个微藻种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而且也能测定混合藻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测得的数据可靠,结果精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属于生态环境治理和海洋生物工程领域。
背景技术
微藻 (microalgae)包括所有生活在水中营浮游生活方式的微小植物,通常就指浮游藻类。微藻结构简单,其生理过程也相对简单,有些种类是科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如:莱茵衣藻、小球藻,很多种类还可以人工培养,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微藻对水体无机碳的利用有两种方式,(1)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作为线性非极性分子,呈电中性,它可以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双层脂膜,进入细胞中的CO2为微藻细胞的光合作用所利用;(2)利用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既可以直接转运也可间接转运到细胞中为微藻细胞所利用。碳酸氢根离子的直接转运指的是经过细胞质膜表面载体蛋白或阴离子交换蛋白,直接把碳酸氢根离子转运到细胞内,在胞内经碳酸酐酶转化为CO2或直接以碳酸氢根离子的形式由叶绿体膜蛋白主动运输到叶绿体内,经碳酸酐酶转化成CO2供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Rubisco)固定;碳酸氢根离子的间接转运是指依赖于胞外碳酸酐酶的碳酸氢根离子的间接转运。碳酸酐酶(EC 4.2.1.1)是一种含锌的金属酶,催化CO2与HCO3 -的可逆转化:CO2+H2O↔H++HCO3 -。碳酸酐酶分为质膜内和质膜外两种。质膜外碳酸酐酶(又称胞外碳酸酐酶)通过金属离子与细胞壁内表面相连接,催化细胞扩散层中碳酸氢根离子迅速水解成游离CO2, 从而保证了细胞的CO2快速供应。
有些藻类只利用CO2;有些藻类不仅能利用CO2,还能或直接利用碳酸氢根离子,或通过胞外碳酸酐酶间接利用碳酸氢根离子,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微藻在二氧化碳同化成藻体时碳会发生分馏,不同藻体因为大小结构的差异,其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也明显不同。了解不同微藻在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不仅对分析水体微藻的种群结构,定量微藻不同类型的碳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海洋科学、湖泊科学以及水生生物学提供了便利工具,为水华赤潮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可是,目前还没有一个获取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在体(in vivo)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通过设计多步体外反应过程和步骤分析而无法在体确定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不足。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以下步骤:第一,选择两种δ13C值差值大于10 ‰的碳酸氢钠作为同位素标记1和同位素标记2分别添加到检测培养液中同时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起始生物量相同的待测微藻;检测培养液为添加碳酸氢钠的浓度为16mM及以上、同时附加10mM乙酰唑胺也即AZ的藻类培养液。测定待测微藻的起始生物量MO和微藻的起始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O。同位素标记1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为δC1,同位素标记2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为δC2;第二,将待测微藻在添加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中培养4天后,测定待测微藻的最终生物量MN和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S1和δS2;第三,利用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测定在培养期间每天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日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由此计算出在培养期间,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第四,待测微藻增值倍数P=MN/MO;第五,将微藻的起始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O、待测微藻增值倍数P以及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S1或δS2代入方程: ,计算出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T1和δT2;第六,将δT1、δT2、δC1和δC2代入到方程:,计算出待测微藻利用添加的无机碳源的份额fB;第七,将fB、δair以及δT1和δC1或δT2、δC2代入到方程:air+fBδC1T1-fBδairair +fBδC2T2-fBδair,计算出待测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1)本发明不仅能测得单个微藻种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而且也能测定混合藻体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有利于分析水体微藻的种群结构,定量微藻不同类型的碳汇,这是目前现有方法无法做到的;
2)依据本发明测得的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可以直接应用到自然水体量化自然水体微藻无机碳利用途径;
3)本方法在完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同时开展两个培养实验,因此,获取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数据更为可靠;
4)本方法排除了老“碳”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此,测定的结果精确度高;
5)利用本方法测得的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可以反过来测得不同环境的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这为生态学研究以及碳汇研究带来了便利。
发明原理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和13C,它们的天然平均丰度分别为98.89%和1.11%。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通常用δ13C(‰)表示,自然界中δ13C的变化为-90‰~+20‰。质量平衡原理以及同位素混合模型和化学计量学方法,是定量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基础。
微藻两种无机碳利用途径造成的同位素分馏差异有明显不同。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途径可造成最大的同位素分馏()。碳酸氢根离子的直接转运和依赖于胞外碳酸酐酶的碳酸氢根离子的间接转运途径造成的同位素分馏比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途径造成同位素分馏小9‰(PDB)。
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AZ)是含1, 3, 4-噻二唑环的杂环磺酰胺类碳酸酐酶胞外酶抑制剂。利用碳酸酐酶胞外酶抑制剂能够专一地抑制碳酸酐酶胞外酶的特点,研究碳酸酐酶胞外酶活性被抑制下的微藻同位素变化,可以反向识别依赖于胞外碳酸酐酶的碳酸氢根离子的间接转运途径对无机碳利用的贡献和份额。在依赖于胞外碳酸酐酶的碳酸氢根离子间接转运途径被抑制同时,碳酸氢根离子的直接转运途径也同时被抑制。高浓度碳酸氢钠也对碳酸酐酶胞外酶有抑制作用,在高浓度碳酸氢钠和10mM AZ的作用下,依赖于胞外碳酸酐酶的碳酸氢根离子的间接转运途径和碳酸氢根离子的直接转运途径将同时被完全抑制。
对于微藻来说,它们都可以利用大气的无机碳源和添加的无机碳源,且对于每一种来源的无机碳的利用,都存在CO2和HCO3 -两种无机碳利用途径,为此,我们可以建立如下两端元的同位素混合模型:
δTi=(1-fBiTA+fBiδTB
=(1-fBi)[(1-fbi)(δair-)+fbiair-+9‰)]+fBi[(1-fbi) (δCi-)+fbiCi-+9‰)](i=1, 2)(1)
δTA是指微藻利用大气来源的无机碳,包括: CO2 和 HCO3 这两种利用途径;δTB是指微藻利用添加的碳酸氢钠来源的无机碳,同样包括: CO2 和 HCO3 这两种利用途径。δTi为添加已知δ13C的某一碳酸氢钠培养的微藻藻体的δ13C值,fBi为微藻利用添加的无机碳占总碳源的份额,(1- fBi)为微藻利用大气二氧化碳占总碳源的份额。fbi为微藻利用碳酸氢根离子途径,(1-fbi) 为微藻二氧化碳利用途径份额。δair以及δCi分别为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以及同位素标记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
在同一条件下培养的同一种微藻,对于添加的两种标记的重碳酸盐来说,方程(1)可以分别表示如下:
δT1=(1-fB1) [(1-fb1)(δair-)+fb1air-+9‰)]+fB1[(1-fb1) (δC1-)+fb1C1-+9‰)] (2)
δT2=(1-fB2) [(1-fb2)(δair-)+fb2air-+9‰)]+fB2[(1-fb2) (δC2-)+fb2C2-+9‰)] (3)
在方程(2)和(3)中,δT1为添加第一种已知δ13C的碳酸氢钠培养的微藻藻体的δ13C值;δT2为添加第二种已知δ13C的碳酸氢钠培养的微藻藻体的δ13C值;fB1为微藻利用添加的第一种碳酸氢钠占总碳源的份额;fB2为微藻利用添加的第二种碳酸氢钠占总碳源的份额;fb1为培养在添加第一种已知δ13C的碳酸氢钠的培养液中的微藻利用碳酸氢根离子途径所占的份额;fb2为培养在添加第二种已知δ13C的碳酸氢钠的培养液中的微藻利用碳酸氢根离子途径所占的份额。δC1为同位素标记1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δC2为同位素标记2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
基于以下两点认识:1、不论添加哪种标记的碳酸氢钠,只要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同一种微藻利用添加的重碳酸盐所占总碳源的份额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得到:fB1=fB2=fB。2、不论添加哪种标记的碳酸氢钠,只要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同一种微藻利用碳酸氢根离子途径所占的份额是相同的,由此可以得到:fb1=fb2=fb。在此基础上,由方程(2)与方程(3)做差、化简可得:
(4)
由于在高浓度碳酸氢钠和10mM AZ的作用下,依赖于胞外碳酸酐酶的碳酸氢根离子的间接转运途径和碳酸氢根离子的直接转运途径将同时被完全抑制,所以。
fb1=fb2=fb=0 (5)
这样,此时的(2)和(3)式可分别简化成:
= δair+ fBδC1T1-fBδair (6)
= δair+fBδC2T2-fBδair (7)
δT1为添加第一种已知δ13C的碳酸氢钠培养的微藻藻体的δ13C值;δT2为添加第二种已知δ13C的碳酸氢钠培养的微藻藻体的δ13C值;培养4天后的微藻藻体的δ13C值,并不完全是新生成的藻体的δ13C,而是含有培养时的原始藻体加新生成的藻体的综合δ13C值,因此,为了获取新生成的藻体的δ13C值δT1或δT2;我们建立了如下方程:
δO + (P-1)×δTi =P×δSi (8)
P为微藻增值倍数。P=实验处理后的微藻生物量(MN)/初始接种时的微藻生物量(MO);
δO为初始接种的微藻藻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
δSi为实验处理后的微藻藻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i=1,2);
δTi为实验处理新生成的藻体碳同位素组成(δ13C)(i=1,2)。
(8)式变形后为:
(i=1,2) (9)
知道了δTi、δCi以及培养期间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由(6)和(7)式计算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而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可利用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第一步骤,选择两种δ13C值差值大于10 ‰的碳酸氢钠作为同位素标记1和同位素标记2分别添加到检测培养液中同时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培养起始生物量相同的待测微藻;检测培养液为添加碳酸氢钠的浓度为16mM、同时附加10mM乙酰唑胺也即AZ的藻类培养液;测定待测微藻的起始生物量MO和微藻的起始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O。同位素标记1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为δC1,同位素标记2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为δC2
第二步骤,将待测微藻在添加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中培养4天后,测定待测微藻的最终生物量MN和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S1和δS2
第三步骤,利用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测定在培养期间每天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日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由此计算出在培养期间,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
第四步骤,待测微藻增值倍数P=MN/MO
第五步骤,将微藻的起始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O、待测微藻增值倍数P以及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S1或δS2代入方程:计算出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T1和δT2
第六步骤,将δT1、δT2、δC1和δC2代入到方程:,计算出待测微藻利用添加的无机碳源的份额fB
第七步骤,将fB、δair以及δT1和δC1或δT2、δC2代入到方程:air+fBδC1T1-fBδairair +fBδC2T2-fBδair,计算出待测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
实施例1的实施效果如下:
培养材料为: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培养基为在基本培养液(SE培养基)添加16 mM碳酸氢钠和10mM AZ,基本培养条件为:光周期L/D:12h/12h;温度25℃;光照强度为100 µmolm-2 s-1,pH值8.2;添加的碳酸氢钠的δ13C分别为-17.4‰ (PDB)(δC1)和-28.4‰ (PDB) (δC2),表1表示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有关实验数据。
表1 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
依据表1可以获得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如表2。
表2 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
从表2中可以看出,莱茵衣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比蛋白核小球藻大,这与莱茵衣藻细胞体积比蛋白核小球藻大有关,与实际相符;上述测得的模式藻类的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一方面还可以用于不同环境的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的测定,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于不同培养环境下无机碳利用途径的份额的确定。
实施例2:检测培养液为添加碳酸氢钠的浓度为20mM、同时附加10mM乙酰唑胺也即AZ的藻类培养液,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培养材料为:红枫湖中提取的混合微藻;培养基为在基本培养液(SE培养基)添加20mM碳酸氢钠和10mM AZ,基本培养条件为:光周期L/D:12h/12h;温度25℃;光照强度为100µmolm-2 s-1,pH值8.2;添加的碳酸氢钠的δ13C分别为-17.4‰ (PDB)(δC1)和-28.4‰ (PDB) (δC2),表3表示红枫湖中混合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
表3 红枫湖中混合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
从表3中可以看出,红枫湖中混合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比莱茵衣藻和蛋白核小球藻更大,这与混合微藻有各种藻类,其中一些硅藻等在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具有较大的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有关,造成了混合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更大,这也与实际相符;对自然界混合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测定分析,可有助于该水体群落结构和时空间结构的分析。

Claims (7)

1.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包含以下步骤:
第一,选择两种δ13C值差值大于10 ‰的碳酸氢钠作为同位素标记1和同位素标记2分别添加到检测培养液中来培养待测微藻;测定待测微藻的起始生物量MO和微藻的起始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O;同位素标记1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为δC1,同位素标记2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为δC2
第二,将待测微藻在添加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中培养4天后,测定待测微藻的最终生物量MN和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S1和δS2
第三,测定在培养期间,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
第四,计算待测微藻增值倍数P;
第五,计算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T1和δT2
第六,依据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T1和δT2以及同位素标记1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δC1和同位素标记2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δC2计算出待测微藻利用添加的无机碳源的份额fB
第七,依据培养环境在培养期间的大气二氧化碳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待测微藻利用添加的无机碳源的份额fB、培养4天后被考察微藻的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T1或δT2以及同位素标记1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δC1或同位素标记2的碳酸氢钠的δ13C值δC2,计算出待测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步骤中,同时在同样的培养条件下用相同的起始生物量的藻类进行增殖培养;所述的检测培养液为添加碳酸氢钠的浓度为16mM及以上、同时附加10mM乙酰唑胺也即AZ的藻类培养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三步骤中,利用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测定在培养期间每天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日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由此计算出在培养期间,培养环境中大气二氧化碳的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air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四步骤中,待测微藻增值倍数P= MN/MO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五步骤中,将微藻的起始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O、待测微藻增值倍数P以及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S1或δS2代入方程: ,计算出在两种同位素标记的检测培养液培养的被考察微藻的新生藻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值δT1和δT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六步骤中,将δT1、δT2、δC1和δC2代入到方程:,计算出待测微藻利用添加的无机碳源的份额fB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七步骤中,将fB、δair以及δT1和δC1或δT2、δC2代入到方程:air+fBδC1T1-fBδairair +fBδC2T2-fBδair
CN201510561742.6A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Active CN1051818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1742.6A CN105181820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1742.6A CN105181820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1820A true CN105181820A (zh) 2015-12-23
CN105181820B CN105181820B (zh) 2017-06-16

Family

ID=54904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1742.6A Active CN105181820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81820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9349A (zh) * 2017-05-24 2017-09-2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定量微藻利用源于硅酸岩风化的无机碳能力方法
CN108319820A (zh) * 2018-04-09 2018-07-24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获取野外生境下植物重碳酸盐利用份额的方法
CN108508156A (zh) * 2018-04-09 2018-09-07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获取野外生境下植物无机碳总同化能力的方法
CN113567624A (zh) * 2021-07-21 2021-10-2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定量测定组培苗不同氮源的自养和异养效率的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0078A1 (de) * 1998-05-05 1999-11-11 Fischer Analysen Instr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1··3·C-markierter Verbindungen
CN102511362A (zh) * 2011-10-27 2012-06-27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利用双标记获取植物利用无机碳源份额的方法
CN102827916A (zh) * 2012-08-09 2012-12-1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微藻利用无机碳途径的定量方法
CN103616477A (zh) * 2013-11-13 2014-03-05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测定大气二氧化碳日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0078A1 (de) * 1998-05-05 1999-11-11 Fischer Analysen Instr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1··3·C-markierter Verbindungen
CN102511362A (zh) * 2011-10-27 2012-06-27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利用双标记获取植物利用无机碳源份额的方法
CN102827916A (zh) * 2012-08-09 2012-12-1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微藻利用无机碳途径的定量方法
CN103616477A (zh) * 2013-11-13 2014-03-05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测定大气二氧化碳日平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沿友 等: "乙酰唑胺对莱茵衣藻和小球藻碳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中国科学》 *
李海涛 等: "基于碳同位素分馏基础上的微藻碳汇能力估算", 《高校地质学报》 *
杭红涛 等: "双向标记培养植物测定大气二氧化碳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广西植物》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9349A (zh) * 2017-05-24 2017-09-2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定量微藻利用源于硅酸岩风化的无机碳能力方法
CN107219349B (zh) * 2017-05-24 2019-05-07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定量微藻利用源于硅酸岩风化的无机碳能力方法
CN108319820A (zh) * 2018-04-09 2018-07-24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获取野外生境下植物重碳酸盐利用份额的方法
CN108508156A (zh) * 2018-04-09 2018-09-07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获取野外生境下植物无机碳总同化能力的方法
CN113567624A (zh) * 2021-07-21 2021-10-29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一种定量测定组培苗不同氮源的自养和异养效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1820B (zh) 2017-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eng et al. Soil microbial trait-based strategies drive metabolic efficiency along an altitude gradient
Thornton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release by phytoplankton in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ocean
Endres et al. Stimulated bacterial growth under elevated p CO2: Results from an off-shore mesocosm study
Li et al. Microscale profiling of photosynthesis‐related variables in a highly productive biofilm photobioreactor
Rautenberger et al. Saturating light and not increased carbon dioxide under ocean acidification drives photosynthesis and growth in Ulva rigida (Chlorophyta)
Fernández et al.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the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 carbonic anhydrase activity and growth of the giant kelp Macrocystis pyrifera
Gao et al. Ocean acidification and nutrient limitation synergistically reduce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s of a green tide alga Ulva linza
Raven et al. CO2 concentrating mechanism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Winckelmann et al. Open pond cultures of indigenous algae grown on non-arable land in an arid desert using wastewater
Iñiguez et al. Increased temperature, rather than elevated CO 2, modulates the carbon assimilation of the Arctic kelps Saccharina latissima and Laminaria solidungula
Liu et al. Role of C4 carbon fixation in Ulva prolifera, the macroalga responsible for the world’s largest green tides
CN102899382B (zh) 一种微藻间接碳汇能力的定量方法
Holland et al. The impacts of a high CO2 environment on a bicarbonate user: the cyanobacterium 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
Ivančić et al.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related to phosphorus stress of microphytoplankton in different trophic conditions
CN105181820A (zh) 一种微藻二氧化碳同化过程中的稳定碳同位素分馏值的确定方法
Iñiguez et al. Rubisco carboxylation kinetics and inorganic carbon utilization in polar versus cold-temperate seaweeds
Romero-Villegas et al. Utilization of centrate for the outdoor production of marine microalgae at pilot-scale in flat-panel photobioreactors
CN103074411B (zh) 一种微藻利用碳酸钙碳源的检测与定量方法
Qu et al. Responses of the large centric diatom Coscinodiscus sp. to interactions between warming, elevated CO2, and nitrate availability
CN102827916B (zh) 微藻利用无机碳途径的定量方法
Wang et al. Rising atmospheric CO2 levels result in an earlier cyanobacterial bloom-maintenance phase with higher algal biomass
Gao et al. Regulation of inorganic carbon acquisition in a red tide alga (Skeletonema costatum): the importance of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Sarfraz et al. Evaluation of Desmodesmus subspicatu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N107219349B (zh) 一种定量微藻利用源于硅酸岩风化的无机碳能力方法
Gao et al. Photosynthetic performances of marine microalgae under influences of rising CO 2 and solar UV radi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