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74228A -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74228A CN105174228A CN201510724305.1A CN201510724305A CN105174228A CN 105174228 A CN105174228 A CN 105174228A CN 201510724305 A CN201510724305 A CN 201510724305A CN 105174228 A CN105174228 A CN 10517422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zone generating
- pipe
- interior pipe
- ozone generation
- ozo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Oxygen, Ozone, And Oxides In General (AREA)
- Treatment Of Water By Oxidation Or Re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射流器在应用安装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本发明提供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臭氧发生管和射流器,所述臭氧发生管包括内管、放电体、介电管和外电极,内管与介电管之间形成臭氧发生腔,放电体设置在臭氧发生腔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流器包括本体和单向阀,所述本体内设置有进水腔、喉口和出水腔,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插接段,该插接段呈圆柱状,该插接段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单向阀的安装腔,所述单向阀与喉口连通,单向阀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本体插接在臭氧发生管的内管中,且插接段与内管的内壁匹配。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体积减小,结构紧凑,密封性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臭氧发生装置是用于制取臭氧气体的装置。臭氧易于分解无法储存,需现场制取现场使用(特殊的情况下可进行短时间的储存),所以凡是能用到臭氧的场所均需使用臭氧发生装置。臭氧发生器在饮用水,污水,工业氧化,食品加工和保鲜,医药合成,空间灭菌等领域广泛应用。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可以直接利用,也可以通过混合装置和液体混合参与反应。
在现有技术中,凡是将臭氧应用到水体中进行杀菌净化的地方,都有一个气水混合的技术问题。小流量气水混合要想获得理想的混合效率,一般都采用比微孔曝气法混合效率更高的文丘里射流混合法,但是文丘里射流器(以下简称射流器)在应用安装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其进出水接头与水路及气路连接的走向和安装节点空间布局往往很矛盾,如果在空间有限的小型设备中再加上臭氧发生管要通水冷却的管路及安装节点,空间布局的安排的合理化更是困难。
授权公告日为2006年8月23日,授权公告号为CN1270965C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热缩紧裹电极臭氧发生管,包括内电极和外电极,薄铜皮作为外电极,在介电质管子外壁卷包薄铜皮,其特征在于:卷包薄铜皮的介电质管子套在热缩管内,热缩管热收缩将薄铜皮紧紧的卷裹在介电质管子外壁上。这种臭氧发生管与射流器配合时,射流器需外接在臭氧发生管上,因而占用体积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体积减小,结构紧凑,密封性好的臭氧发生装置。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臭氧发生管和射流器,所述臭氧发生管包括内管、放电体、介电管和外电极,内管、介电管和外电极从内到外依次设置,内管与介电管之间形成臭氧发生腔,放电体设置在臭氧发生腔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射流器包括本体和单向阀,所述本体内设置有进水腔、喉口和出水腔,进水腔、喉口和出水腔依次连通,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插接段,该插接段呈圆柱状,该插接段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单向阀的安装腔,所述单向阀与喉口连通,单向阀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本体插接在臭氧发生管的内管中,且插接段与内管的内壁匹配;
所述单向阀包括弹簧、阀瓣和阀盖,阀盖上开设有通气孔,弹簧施力于阀瓣并使阀瓣抵在阀盖的通气孔处,从而控制通气孔的启闭,所述通气孔与臭氧发生腔连通。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射流器整体插入臭氧发生管的内管中,节约了安装时所需的空间,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安装和布局;射流器进行气水混合后,臭氧发生管可直接输出臭氧水,使用更加方便,进水时,还可对臭氧发生管进行水冷却;射流器的本体插入到内管中时,其插接段支持在内管内,并与内管的内壁相抵,可防止本体径向的跳动,使其运行更加稳定。
本发明还包括静态混合螺旋体,所述内管中位于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静态混合螺旋体,静态混合螺旋体与出水腔对应。静态混合螺旋体可对水流进行反复的搅拌,提高气水混合效率。
本发明所述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具有支撑面,该支撑面在本体的径向方向上的投影与插接段的侧面重叠。本体插入到内管中后,支撑面支撑在内管内壁上,防止本体在径向上跳动,进一步提高该内置式射流器的稳定性。
本发明还包括密封环,所述阀盖上开设有用于设置密封环的第一密封槽,该第一密封槽为环状且沿通气孔的外侧设置,所述密封环设置在第一密封槽内。密封环的设置,可确保单向阀的通气孔处的密封性,安装完成后,密封环抵在管路内壁上。
本发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插接段沿其环向开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第二密封槽内。密封圈的设置,可确保本体两侧的密封性。
本发明所述静态混合螺旋体在内管的径向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搅水板,相邻两组搅水板的搅水方向相反。
本发明还包括互为对称的左固定结构和右固定结构,所述左固定结构包括管座和锁紧件,管座套设在内管上并包括一个压紧臂,该压紧臂压紧在外电极上,锁紧件螺纹连接在内管上并推抵在管座上并将管座固定。外电极两侧分别通过左固定结构和右固定结构进行固定,左固定结构和右固定结构均为可拆卸的,安装方便,便于维护和更换。
本发明所述外电极的外侧设置有若干散热片。散热片的设置,可加速外电极的散热,防止其过热。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射流器整体插入臭氧发生管的内管中,节约了安装时所需的空间,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安装和布局;射流器进行气水混合后,臭氧发生管可直接输出臭氧水,使用更加方便,进水时,还可对臭氧发生管进行水冷却;射流器的本体插入到内管中时,其插接段支持在内管内,并与内管的内壁相抵,可防止本体径向的跳动,使其运行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臭氧发生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臭氧发生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射流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射流器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臭氧发生管1、射流器2和静态混合螺旋体3。
本实施例中的臭氧发生管1包括内管11、放电体12、介电管13、外电极14、左固定结构15和右固定结构16,内管11、介电管13和外电极14均为管状,且依次套设,内管11、介电管13和外电极14从内到外依次设置,内管11与介电管13之间形成臭氧发生腔111,放电体12设置在臭氧发生腔111内。放电体12为螺旋状,并套接在内管11上。其中内管11作为臭氧发生管1的内电极。
本实施例中的射流器2包括本体21、单向阀22、密封圈23和密封环24,本体21内设置有进水腔211、喉口212和出水腔213,进水腔211、喉口212和出水腔213依次连通,本体21上设置有插接段214,该插接段214呈圆柱状,该插接段214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单向阀22的安装腔2141,单向阀22与喉口212连通,单向阀22设置在安装腔2141内,本体21插接在臭氧发生管1的内管11中,且插接段214与内管11的内壁匹配。插接段214受到内管11内壁的支持,从而防止本体21在径向方向跳动。单向阀22安装到安装腔2141内,其高度不超过插接段214的表面,因而不会增加插接段214在其径向方向上占用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的单向阀22包括弹簧221、阀瓣222和阀盖223,阀盖223上开设有通气孔2231,弹簧221施力于阀瓣222并使阀瓣222抵在阀盖223的通气孔2231处,从而控制通气孔2231的启闭,通气孔2231与臭氧发生腔111连通,臭氧发生腔111所产生的臭氧可直接进入通气孔2231。
本实施例中的射流器2整体插入臭氧发生管1的内管11中,节约了安装时所需的空间,结构更加紧凑,便于安装和布局;射流器2进行气水混合后,臭氧发生管1可直接输出臭氧水,使用更加方便,进水时,还可对臭氧发生管1进行水冷却;射流器2的本体21插入到内管11中时,其插接段214支持在内管11内,并与内管11的内壁相抵,可防止本体21径向的跳动,使其运行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的内管11中位于本体21的一侧设置有静态混合螺旋体3,静态混合螺旋体3与出水腔213对应。静态混合螺旋体3可对水流进行反复的搅拌,提高气水混合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本体21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件215,支撑件215上具有支撑面2151,该支撑面2151在本体21的径向方向上的投影与插接段214的侧面重叠。本体21插入到内管11中后,支撑面2151支撑在内管11内壁上,防止本体21在径向上跳动,进一步提高该射流器2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阀盖223上开设有用于设置密封环24的第一密封槽2232,该第一密封槽2232为环状且沿通气孔2231的外侧设置,密封环24设置在第一密封槽2232内。密封环24的设置,可确保单向阀22的通气孔2231处的密封性,安装完成后,密封环24抵在管路内壁上。
本实施例中的插接段214沿其环向开设有第二密封槽2142,所述密封圈23设置在第二密封槽2142内。密封圈23的设置,可确保本体21两侧的密封性。
本实施例中的静态混合螺旋体3在内管11的径向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搅水板31,相邻两组搅水板31的搅水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的左固定结构15包括管座151和锁紧件152,管座151套设在内管11上并包括一个压紧臂1511,该压紧臂1511压紧在外电极14上,锁紧件152螺纹连接在内管11上并推抵在管座151上并将管座151固定。外电极14两侧分别通过左固定结构15和右固定结构16进行固定,左固定结构15和右固定结构16均为可拆卸的,安装方便,便于维护和更换。由于左固定结构15和右固定结构16为对称结构,因而右固定结构16的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外电极14的外侧设置有若干散热片141。散热片141的设置,可加速外电极14的散热,防止其过热。
射流器的工作原理:当进水腔211流进具有一定压力的水流时,由于受喉口212的限制,水流急剧加速从喉口212喷射到出水腔213,根据文丘里射流原理,在漏斗状出水腔213水流体积瞬间放大,产生负压和涡流效应,这时处在喉口212上方的阀瓣222克服弹簧221而打开通气孔2231、外部的气体经过通气孔2231被吸进出水腔213,气与水在涡流效应作用下进行气水混合。当进水腔211停止供水时、阀瓣22被弹簧21顶回去,隔断水体向外溢出。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臭氧发生装置,包括臭氧发生管和射流器,所述臭氧发生管包括内管、放电体、介电管和外电极,内管、介电管和外电极从内到外依次设置,内管与介电管之间形成臭氧发生腔,放电体设置在臭氧发生腔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射流器包括本体和单向阀,所述本体内设置有进水腔、喉口和出水腔,进水腔、喉口和出水腔依次连通,所述本体上设置有插接段,该插接段呈圆柱状,该插接段上开设有用于安装单向阀的安装腔,所述单向阀与喉口连通,单向阀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本体插接在臭氧发生管的内管中,且插接段与内管的内壁匹配;
所述单向阀包括弹簧、阀瓣和阀盖,阀盖上开设有通气孔,弹簧施力于阀瓣并使阀瓣抵在阀盖的通气孔处,从而控制通气孔的启闭,所述通气孔与臭氧发生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静态混合螺旋体,所述内管中位于本体的一侧设置有静态混合螺旋体,静态混合螺旋体与出水腔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上具有支撑面,该支撑面在本体的径向方向上的投影与插接段的侧面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环,所述阀盖上开设有用于设置密封环的第一密封槽,该第一密封槽为环状且沿通气孔的外侧设置,所述密封环设置在第一密封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圈,所述插接段沿其环向开设有第二密封槽,所述密封圈设置在第二密封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混合螺旋体在内管的径向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有若干搅水板,相邻两组搅水板的搅水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互为对称的左固定结构和右固定结构,所述左固定结构包括管座和锁紧件,管座套设在内管上并包括一个压紧臂,该压紧臂压紧在外电极上,锁紧件螺纹连接在内管上并推抵在管座上并将管座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臭氧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电极的外侧设置有若干散热片。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24305.1A CN105174228B (zh) | 2015-10-29 | 2015-10-29 |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24305.1A CN105174228B (zh) | 2015-10-29 | 2015-10-29 |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74228A true CN105174228A (zh) | 2015-12-23 |
CN105174228B CN105174228B (zh) | 2017-03-22 |
Family
ID=54896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24305.1A Active CN105174228B (zh) | 2015-10-29 | 2015-10-29 |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17422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79337A (zh) * | 2018-11-13 | 2019-01-11 | 大连海事大学 | 一种基于表面催化薄膜增强臭氧合成的新型放电模块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82172A (en) * | 1980-09-11 | 1981-08-04 | Howe-Baker Engineers, Inc. | Gas to liquid diffuser |
CN2334753Y (zh) * | 1997-12-01 | 1999-08-25 | 侯传绪 | 臭氧水发生装置 |
CN202105606U (zh) * | 2011-05-09 | 2012-01-11 | 唐平安 | 一种新型气液混合射流器 |
JP5243657B1 (ja) * | 2012-12-19 | 2013-07-24 | 日科ミクロン株式会社 | ミキシング装置及びミキシング装置の設置構造 |
CN104548987A (zh) * | 2014-12-25 | 2015-04-29 | 张剑明 | 一种臭氧水制造装置 |
CN204448351U (zh) * | 2015-01-26 | 2015-07-08 | 林月碧 | 气水混合射流器 |
CN205222692U (zh) * | 2015-10-29 | 2016-05-11 | 浙江百悦康科技有限公司 | 臭氧发生装置 |
-
2015
- 2015-10-29 CN CN201510724305.1A patent/CN10517422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82172A (en) * | 1980-09-11 | 1981-08-04 | Howe-Baker Engineers, Inc. | Gas to liquid diffuser |
CN2334753Y (zh) * | 1997-12-01 | 1999-08-25 | 侯传绪 | 臭氧水发生装置 |
CN202105606U (zh) * | 2011-05-09 | 2012-01-11 | 唐平安 | 一种新型气液混合射流器 |
JP5243657B1 (ja) * | 2012-12-19 | 2013-07-24 | 日科ミクロン株式会社 | ミキシング装置及びミキシング装置の設置構造 |
CN104548987A (zh) * | 2014-12-25 | 2015-04-29 | 张剑明 | 一种臭氧水制造装置 |
CN204448351U (zh) * | 2015-01-26 | 2015-07-08 | 林月碧 | 气水混合射流器 |
CN205222692U (zh) * | 2015-10-29 | 2016-05-11 | 浙江百悦康科技有限公司 | 臭氧发生装置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179337A (zh) * | 2018-11-13 | 2019-01-11 | 大连海事大学 | 一种基于表面催化薄膜增强臭氧合成的新型放电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74228B (zh) | 2017-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40069853A1 (en) | Plasma advanced water treatment apparatus | |
US20020043504A1 (en) | Ultraviolet water sterilization device in a modularized configuration | |
CN204550129U (zh) | 紫外线杀菌装置及水处理机 | |
CN205222692U (zh) | 臭氧发生装置 | |
WO2003031338A2 (en) | Apparatus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with elongated uv lamp | |
US7586104B2 (en) | Non-heating type fluid sterilizing apparatus | |
CN105174228A (zh) | 一种臭氧发生装置 | |
CN110642445B (zh) | 一种用于VOCs污染地下水修复的太阳能辅热吹脱塔 | |
CN207259201U (zh) | 利用光催化氧化对冷却循环水和景观水进行处理的设备 | |
CN214636468U (zh) | 一种活性炭再生余热回收装置 | |
CN211169954U (zh) | 圆筒式微波催化除cod装置 | |
CN209143764U (zh) | 一种流体自发电消毒模组和流体消毒系统 | |
CN105688704A (zh) | 一种臭氧气水混合装置以及含有混合装置的臭氧发生器 | |
CN218115063U (zh) | 一种带搅拌功能的紫外线cod处理装置 | |
JP3090888U (ja) | エネルギーコンバータ | |
CN216106191U (zh) | 一种散热式污水处理设备间 | |
CN104496096A (zh) | 一种五相多级催化氧化反应器 | |
CN214399934U (zh) | 管路接驳装置和家用电器 | |
CN213739056U (zh) | 一种水处理生化池 | |
CN215187455U (zh) | 一种管道加热器 | |
KR102693889B1 (ko) | 액화염소 기화장치 | |
CN217715010U (zh) | 一种锅炉烟气处理装置 | |
CN201154923Y (zh) | 紫外线水消毒杀菌器 | |
CN213901125U (zh) | 空气预加热系统 | |
CN216604763U (zh) | 活性炭脱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314002 No.398, Sandan Road, Qixing Town,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baiyeka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4002 No.398, Sandan Road, Qixing Town, Nanhu District, Jiaxi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BEYOK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