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63212A - 入耳送话器及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入耳送话器及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63212A CN105163212A CN201510228014.3A CN201510228014A CN105163212A CN 105163212 A CN105163212 A CN 105163212A CN 201510228014 A CN201510228014 A CN 201510228014A CN 105163212 A CN105163212 A CN 10516321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coming call
- voice signal
- signal line
- call voice
-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入耳送话器,送话器为驻极体电容式骨传导送话器,驻极体膜呈筒状,装配在机身呈筒状的入耳段的外壁,驻极体膜的内侧有支撑海绵筒套、外壁有支撑保护筒套和感知罩,入耳段的管壁上开有镂空气孔;送话器后为由机身后段内腔和后端盖内腔扣合组成的扬声器装配舱。一种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在呼入语音信号线或语音输出线+V上通过导线a连接有控制IC,通过控制IC切换控制送话器与扬声器的轮换工作而防止啸叫。使用本发明同一只耳朵既可以说话又可以听。入耳送话器采集的语音信号,语音清晰,信噪比高,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语音通信,更便于机器识别,尤其适用于语音操控、在线云译等智能应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语音通信技术,具体提供一种入耳送话器及包括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入耳(或半入耳)骨传导送话器、扬声器,无论采集语音信号还是将音频信号还原成语音,因把环境的大部分噪音进行了隔离,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采集的语音信号信噪比较高,便于机器语音识别,便于智能识别,在现代通信技术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语音智能操控、在线云翻译等通信应用日渐兴起的未来,入耳式骨传导送话器和扬声器都将扮演重要角色。用耳朵说话,用耳朵操控,将成为智能语音控制的重要手段。
现有技术的入耳送话器,有的在入耳耳机的前端装配驻极体或硅咪等送话器,如公告号CN103475892A《耳道送话器及其使用装置》提出的多种耳道送话器;有的直接配置骨传导送话器,公告号CN103703792A《骨传导扬声器》提出的骨传导送话器。但现有技术的入耳送话器都存在语音发闷,用于人与人之间通话时,感觉失真严重,与常规送话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另外,现有技术的入耳式骨传导送话器、骨传导扬声器,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入耳部分为单一的骨传导扬声器(扬声器)或单一的骨传导送话器(送话器)。如公告号CN103475892A提出的《耳道送话器及其使用装置》,其入耳部分为单一的送话器;又如公告号CN104394492A提出的《一种单膜双音效双功能骨传导扬声器》,其入耳部分为单一的扬声器。入耳部分为单一的送话器的技术方案的不足在于,通过一只耳朵说话采集信噪比较高的语音信号的同时,也牺牲了该耳朵作为听觉器官的听的功能;而后者未能实现通过耳朵采集相对纯净语音的送话器的功能。另一种形态的入耳骨传导扬声器,入耳部分同时配置相互独立的骨传导送话器和骨传导扬声器,其克服了第一种形态的骨传导扬声器或送话器功能单一的缺点,如公告号CN103703792A提出的《骨传导扬声器》。但该技术方案的显著不足在于,在空间尺寸极为有限的伸入至外耳道的腔体构件中,必须同时设置独立的扬声器和送话器,其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尤其是该技术方案并未指出在扬声器语音通话的过程中,送话器同时采集声音而产生啸叫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入耳送话器,其采集的语音信号失真度小,语音清晰,能同时满足智能语音识别和人与人之间在嘈杂环境中的语音通信。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耳机的控制电路,通过对送话器和扬声器轮换间隔工作的切换控制,实现对同处外耳道内的送话器(送话器)和扬声器(扬声器),在采集语音信号和输出语音时不产生啸叫啸叫的前提下,同一耳朵既发挥听觉器官听的功能又作为说话器官发挥说话功能的目的。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基于骨传导的一体化耳机,其切换控制的骨传导耳机既是输出语音的扬声器(扬声器),也是从外耳道采集呼叫人语音信号的送话器;也适用于将相互独立的扬声器和送话器装配在同一个入耳腔体内的入耳耳机,其扬声器和送话器并不局限于骨传导或气导。
技术方案
一种入耳送话器,包括海绵支撑筒垫1、支撑保护筒套2、驻极体膜3、感知罩4、噪音隔离罩5、机身6、扬声器7及呼入语音信号线7a、后端盖8、场效应管9,呼出语音信号线10,涤纶膜筒套11,所述的机身6前段为入耳段6d、中段为过渡段6e、后段为机舱段6f,入耳段6和过渡段6e中心有音孔6c,过渡段6e的外壁有噪音隔离罩5;机身6的后段6f内腔与后端盖8的内腔扣合构成扬声器7的装配舱,其入耳送话器为驻极体电容式骨传导送话器,驻极体膜3呈筒状,装配在机身6呈筒状的入耳段6d的外壁,驻极体膜3的外壁有感知罩4,入耳段6d的管壁上开有镂空气孔6b。
所述的入耳送话器,具体在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有海绵支撑筒垫1,海绵支撑筒垫1的外壁有筒状驻极体膜3,驻极体膜3的外壁覆有导电层;驻极体膜3导电层的外壁有支撑保护筒套2,支撑保护筒套2的外壁有感知罩4;所述的支撑保护筒套2为导电材质或内壁覆有导电层,支撑保护筒套2的筒壁开有镂空槽2a,支撑保护筒套2内壁与驻极体膜2外壁的导电层保持良好接触;所述的感知罩4的内壁有凸起4a,凸起4a穿过支撑保护筒套2的镂空槽2a与驻极体膜3保持接触;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覆有导电层,入耳段6d的导电层与场效应管9的输入极连接,支撑保护筒套2通过呼出语音信号线10与场效应管9,场效应管9连接呼出语音信号线9a,场效应管9装配在机身6的凹陷井6a中;呼出语音信号线9a和呼入语音信号线7a通过后端盖8下部的线孔8b引出或接入蓝牙等无线传输器件。本技术方案构成筒状振膜式驻极体电容送话器。
所述的入耳送话器,具体在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有呈筒状的驻极体膜3,驻极体膜3的内侧覆有导电层,驻极体膜3的外壁有海绵支撑筒垫1,海绵支撑筒垫1的外壁有涤纶膜筒套11,涤纶膜筒套11的外壁覆有导电层,涤纶膜筒套11的导电层外壁有支撑保护筒套2,支撑保护筒套2的外壁有感知罩4;所述的支撑保护筒套2为导电材质或内壁覆有导电层,支撑保护筒套2的筒壁开有镂空槽2a,支撑保护筒套2与涤纶膜筒套11外壁的导电层保持良好接触;所述的感知罩4的内壁有凸起4a,凸起4a穿过支撑保护筒套2的镂空槽2a与涤纶膜筒套11保持接触;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覆有导电层,入耳段6d的导电层与场效应管9的输入极连接,支撑保护筒套2通过呼出语音信号线10与场效应管9,场效应管9连接呼出语音信号线9a,场效应管9装配在机身6的凹陷井6g中;呼出语音信号线9a和呼入语音信号线7a通过后端盖8下部的线孔8b引出或接入蓝牙等无线传输器件。本技术方案构成筒状背极式驻极体电容送话器。
一种耳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A、反馈电阻R1、反馈电阻R2、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出语音输出线+OUT、扬声器S、送话器M、切换控制器IC、切换开关K1、呼入语音信号线a、切换控制线b,所述的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IN与运算放大器A输入端相连接,运算放大器A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呼入语音信号线+V间串接扬声器S,呼入语音信号线-V接地;所述的反馈电阻R1串接在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之间,反馈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A并联,连接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
其特征在于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同为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送话器M之间,串接送话器M;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出线+V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串接有切换控制开关K1。
所述的一种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其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入线+IN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串接有切换控制开关K1。
本发明的另一种耳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A、反馈电阻R1、反馈电阻R2、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一体化耳机SM、切换控制器IC、切换开关K1、隔离开关K2、呼入语音信号线a、切换控制线b、隔离控制线c,所述的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IN与运算放大器A输入端相连接,运算放大器A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呼入语音信号线+V间串接一体化耳机SM,呼入语音信号线-V接地;所述的反馈电阻R1串接在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之间,反馈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A并联,连接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其特征在于一体化耳机SM既是扬声器S、也是送话器M;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同为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入语音信号线a在隔离开关K2前的呼入语音输出线+V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切换控制器IC的隔离控制线c连接隔离开关K2;隔离开关K2串接在反馈电阻R2后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上;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与一体化耳机SM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串接在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
所述的一种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其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入线+IN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切换控制器IC的隔离控制线c连接隔离开关K2;隔离开关K2串接在反馈电阻R2后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上;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与一体化耳机SM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串接在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
本发明所述的耳机的控制电路,可以内置于智能手机或会议语音设备中,也可以内置于一体化耳机内,以蓝牙或其它无线技术与手机、会议语音设备相连接。
本发明涉及的感知罩和噪音隔离罩均为软胶材质。
工作过程
入耳送话器的工作过程,将耳机插入外耳道并连接、开启相应语音设备。佩戴人说话时,声带通过肌体软骨带动外耳道振动,外耳道的振动通过感知罩的内凸起传递给振膜(驻极体膜或涤纶膜筒套),在振膜振动时海绵支撑筒垫的厚度具有可压缩性,导致送话器电容发生变化,通过场效应管将呼出的语音信号送至语音设备。
启动按本发明的耳机控制电路制作的语音控制设备,并连接一体化入耳耳机,在没有呼入语音信号时,控制电路默认为呼出状态,送话器切换控制开关K1呈导通状态,佩戴人的呼出语音通过呼出语音信号线送出。当有电话呼入时,IC感知有呼入语音进入,通过切换控制开关K1切断送话器,机壳收听呼入语音,当呼入语音停顿一定时间,比如200毫秒左右,IC自动回复切换控制开关KI连接状态,设备转至呼出状态。送话器和扬声器总是在相互时间占空间隔工作,因此可以完全避免啸叫。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不仅提供了一体化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使同一只耳朵既是听觉器官,又是发声器官,并通过送话器与扬声器的切换控制电路,能有效防止扬声器和送话器共处一体产生啸叫的缺点。入耳送话器采集的语音信号,语音清晰,信噪比高,不仅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语音通信,也便于机器识别,尤其适用于语音操控、在线翻译等智能语音应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入耳送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另一入耳送话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种包括独立送话器和扬声器的入耳耳机的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一种一体化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一种入耳送话器,包括海绵支撑筒垫1、支撑保护筒套2、驻极体膜3、感知罩4、噪音隔离罩5、机身6、扬声器7及呼入语音信号线7a、后端盖8、场效应管9,呼出语音信号线10,涤纶膜筒套11,所述的机身6前段为入耳段6d、中段为过渡段6e、后段为机舱段6f,入耳段6和过渡段6e中心有音孔6c,过渡段6e的外壁有噪音隔离罩5;机身6的后段6f内腔与后端盖8的内腔扣合构成扬声器7的装配舱,其入耳送话器为驻极体电容式骨传导送话器,驻极体膜3呈筒状,装配在机身6呈筒状的入耳段6d的外壁,驻极体膜3的外壁有感知罩4,入耳段6d的管壁上开有镂空气孔6b。所述的入耳送话器,具体在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有海绵支撑筒垫1,海绵支撑筒垫1的外壁有筒状驻极体膜3,驻极体膜3的外壁覆有导电层;驻极体膜3导电层的外壁有支撑保护筒套2,支撑保护筒套2的外壁有感知罩4;所述的支撑保护筒套2为材质206#不锈钢表面镀镍,支撑保护筒套2的筒壁开有镂空槽2a,支撑保护筒套2内壁与驻极体膜2外壁的导电层保持良好接触;所述的感知罩4的内壁有凸起4a,凸起4a穿过支撑保护筒套2的镂空槽2a与驻极体膜3保持接触;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覆有导电层,入耳段6d的导电层与场效应管9的输入极连接,支撑保护筒套2通过呼出语音信号线10与场效应管9,场效应管9连接呼出语音信号线9a,场效应管9装配在机身6的凹陷井6a中;呼出语音信号线9a和呼入语音信号线7a通过后端盖8下部的线孔8b引出或接入蓝牙等无线传输器件。
实施例2:另一种入耳送话器,具体在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有呈筒状的驻极体膜3,驻极体膜3的内侧覆有导电层,驻极体膜3的外壁有海绵支撑筒垫1,海绵支撑筒垫1的外壁有涤纶膜筒套11,涤纶膜筒套11的外壁覆有导电层,涤纶膜筒套11的导电层外壁有支撑保护筒套2,支撑保护筒套2的外壁有感知罩4;所述的支撑保护筒套2为材质206#不锈钢表面镀镍,支撑保护筒套2的筒壁开有镂空槽2a,支撑保护筒套2与涤纶膜筒套11外壁的导电层保持良好接触;所述的感知罩4的内壁有凸起4a,凸起4a穿过支撑保护筒套2的镂空槽2a与涤纶膜筒套11保持接触;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覆有导电层,入耳段6d的导电层与场效应管9的输入极连接,支撑保护筒套2通过呼出语音信号线10与场效应管9,场效应管9连接呼出语音信号线9a,场效应管9装配在机身6的凹陷井6g中;呼出语音信号线9a和呼入语音信号线7a通过后端盖8下部的线孔8b引出或接入蓝牙等无线传输器件。
实施例3:扬声器7为动铁式喇叭。
实施例4:扬声器7为动圈式喇叭。
实施例5:扬声器7为骨传导喇叭。
实施例6:如图3所示,一种包括独立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A、反馈电阻R1(3.3K)、反馈电阻R2(22K)、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出语音输出线+OUT、扬声器S(8欧)、送话器M、切换控制器IC、切换开关K1、呼入语音信号线a、切换控制线b,所述的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IN与运算放大器A(NE5532)输入端相连接,运算放大器A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呼入语音信号线+V间串接扬声器S,呼入语音信号线-V接地;所述的反馈电阻R1串接在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之间,反馈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A并联,连接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其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同为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送话器M之间,串接送话器M;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出线+V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串接有切换控制开关K1。
本实施例中,运算放大器采用型号为NE5532,切换控制器IC采用型号为STM8L151G4,切换开关K1采用型号为ADG81模拟开关,R1为3.3KΩ,R2为22KΩ,扬声器S参数为0.18V、8Ω动圈式。
实施例7、(无示意图)实施例6的呼入语音信号线a的另一种接法:其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入线+IN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串接有切换控制开关K1。
本实施例中,运算放大器采用型号为AD623,切换控制器IC采用型号为STM32F103T6,切换开关K1采用型号为ADG842,R1为3.3KΩ,R2为22KΩ,扬声器S参数为0.18V、8Ω动圈式。
实施例8:如图4所示的一种一体化耳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A、反馈电阻R1、反馈电阻R2、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一体化耳机SM、切换控制器IC、切换开关K1、隔离开关K2、呼入语音信号线a、切换控制线b、隔离控制线c,所述的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IN与运算放大器A输入端相连接,运算放大器A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呼入语音信号线+V间串接一体化耳机SM,呼入语音信号线-V接地;所述的反馈电阻R1串接在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之间,反馈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A并联,连接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
其一体化耳机SM既是扬声器S、也是送话器M;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同为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入语音信号线a在隔离开关K2前的呼入语音输出线+V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切换控制器IC的隔离控制线c连接隔离开关K2;隔离开关K2串接在反馈电阻R2后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上;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与一体化耳机SM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串接在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
本实施例中,运算放大器采用型号为LM358,切换控制器IC采用型号为PIC24FJ64GB002,切换开关K1采用型号为ADG836模拟开关,R1为3.3KΩ,R2为100KΩ,耳机SM为本发明人特制,在耳机的入耳段部署水平振子的骨传导喇叭,其作为扬声器S功能的主要参数电压3.7-8V、8Ω、20Hz-20KHz、功率1-1.5W;其作为送话器M功能的主要参数4.9-5.5Ω、-39至-41dB,供电1.5-10.0V。
实施例9、(无示意图)实施例8中呼入语音信号线a的另一种接法:其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入线+IN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切换控制器IC的隔离控制线c连接隔离开关K2;隔离开关K2串接在反馈电阻R2后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上;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与一体化耳机SM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串接在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
本实施例中,运算放大器采用型号为LM358,切换控制器IC采用型号为PIC24FJ64GB002,切换开关K1采用型号为ADG836模拟开关,R1为3.3KΩ,R2为100KΩ,耳机SM为本发明人特制,在耳机的入耳段部署水平振子的骨传导喇叭,其作为扬声器S功能的主要参数电压3.7-8V、8Ω、20Hz-20KHz、功率1-1.5W;其作为送话器M功能的主要参数4.9-5.5Ω、-39至-41dB,供电1.5-10.0V。
实施例10:本发明所述的耳机控制电路,设置于于智能手机中。
实施例11:本发明所述的耳机控制电路,设置于会议语音设备中。
实施例12:本发明所述的耳机控制电路,设置于与耳机一起的外耳蓝牙模块中与手机、会议语音设备相连接。
实施例13:本发明所述的耳机控制电路,设置于与耳机一起的外耳的WIFI模块中与手机、会议语音设备相连接。
实施例14:感知罩4和噪音隔离罩5,均采用80°硅胶。
实施例15:感知罩4和噪音隔离罩5,均采用75°硅胶。
Claims (7)
1.一种入耳送话器,包括海绵支撑筒垫(1)、支撑保护筒套(2)、驻极体膜(3)、感知罩(4)、噪音隔离罩(5)、机身(6)、扬声器(7)及呼入语音信号线(7a)、后端盖(8)、场效应管(9),呼出语音信号线(10),涤纶膜筒套(11),所述的机身(6)前段为入耳段(6d)、中段为过渡段(6e)、后段为机舱段(6f),入耳段(6)和过渡段(6e)中心有音孔(6c),过渡段(6e)的外壁有噪音隔离罩(5);机身(6)的后段(6f)内腔与后端盖(8)的内腔扣合构成扬声器(7)的装配舱,其特征是入耳送话器为驻极体电容式骨传导送话器,驻极体膜(3)呈筒状,装配在机身(6)呈筒状的入耳段(6d)的外壁,驻极体膜(3)的外壁有感知罩(4),入耳段(6d)的管壁上开有镂空气孔(6b)。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送话器,其特征是在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有海绵支撑筒垫(1),海绵支撑筒垫(1)的外壁有筒状驻极体膜(3),驻极体膜(3)的外壁覆有导电层;驻极体膜(3)导电层的外壁有支撑保护筒套(2),支撑保护筒套(2)的外壁有感知罩(4);所述的支撑保护筒套(2)为导电材质或内壁覆有导电层,支撑保护筒套(2)的筒壁开有镂空槽(2a),支撑保护筒套(2)内壁与驻极体膜(2)外壁的导电层保持良好接触;所述的感知罩(4)的内壁有凸起(4a),凸起(4a)穿过支撑保护筒套(2)的镂空槽(2a)与驻极体膜(3)保持接触;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覆有导电层,入耳段(6d)的导电层与场效应管(9)的输入极连接,支撑保护筒套(2)通过呼出语音信号线(10)与场效应管(9),场效应管(9)连接呼出语音信号线(9a),场效应管(9)装配在机身(6)的凹陷井(6a)中;呼出语音信号线(9a)和呼入语音信号线(7a)通过后端盖(8)下部的线孔(8b)引出或接入蓝牙等无线传输器件。
3.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耳送话器,其特征是在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有呈筒状的驻极体膜(3),驻极体膜(3)的内侧覆有导电层,驻极体膜(3)的外壁有海绵支撑筒垫(1),海绵支撑筒垫(1)的外壁有涤纶膜筒套(11),涤纶膜筒套(11)的外壁覆有导电层,涤纶膜筒套(11)的导电层外壁有支撑保护筒套(2),支撑保护筒套(2)的外壁有感知罩(4);所述的支撑保护筒套(2)为导电材质或内壁覆有导电层,支撑保护筒套(2)的筒壁开有镂空槽(2a),支撑保护筒套(2)与涤纶膜筒套(11)外壁的导电层保持良好接触;所述的感知罩(4)的内壁有凸起(4a),凸起(4a)穿过支撑保护筒套(2)的镂空槽(2a)与涤纶膜筒套(11)保持接触;机身(6)入耳段(6d)的外壁覆有导电层,入耳段(6d)的导电层与场效应管(9)的输入极连接,支撑保护筒套(2)通过呼出语音信号线(10)与场效应管(9),场效应管(9)连接呼出语音信号线(9a),场效应管(9)装配在机身(6)的凹陷井(6g)中;呼出语音信号线(9a)和呼入语音信号线(7a)通过后端盖(8)下部的线孔(8b)引出或接入蓝牙等无线传输器件。
4.一种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A、反馈电阻R1、反馈电阻R2、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出语音输出线+OUT、扬声器S、送话器M、切换控制器IC、切换开关K1、呼入语音信号线a、切换控制线b,所述的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IN与运算放大器A输入端相连接,运算放大器A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呼入语音信号线+V间串接扬声器S,呼入语音信号线-V接地;所述的反馈电阻R1串接在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之间,反馈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A并联,连接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其特征在于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同为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送话器M之间,串接送话器M;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出线+V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串接有切换控制开关K1。
5.一种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所述的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A、反馈电阻R1、反馈电阻R2、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入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入语音输出线+V、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一体化耳机SM、切换控制器IC、切换开关K1、隔离开关K2、呼入语音信号线a、切换控制线b、隔离控制线c,所述的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IN与运算放大器A输入端相连接,运算放大器A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与呼入语音信号线+V间串接一体化耳机SM,呼入语音信号线-V接地;所述的反馈电阻R1串接在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之间,反馈电阻R2与运算放大器A并联,连接呼入语音信号线-IN和呼入语音信号线+V;其特征在于一体化耳机SM既是扬声器S、也是送话器M;扬声器S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同为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呼入语音信号线a在隔离开关K2前的呼入语音输出线+V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切换控制器IC的隔离控制线c连接隔离开关K2;隔离开关K2串接在反馈电阻R2后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上;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与一体化耳机SM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串接在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
6.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是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入线+IN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串接有切换控制开关K1。
7.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其特征是呼入语音信号线a连接在呼入语音输入线+IN和切换控制器IC之间,切换控制器IC的切换控制线b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切换控制器IC的隔离控制线c连接隔离开关K2;隔离开关K2串接在反馈电阻R2后的呼入语音信号线+V上;送话器M的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与一体化耳机SM连接,切换控制开关K1串接在呼出语音输出线-OUT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28014.3A CN105163212A (zh) | 2015-04-29 | 2015-04-29 | 入耳送话器及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28014.3A CN105163212A (zh) | 2015-04-29 | 2015-04-29 | 入耳送话器及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63212A true CN105163212A (zh) | 2015-12-16 |
Family
ID=548039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28014.3A Pending CN105163212A (zh) | 2015-04-29 | 2015-04-29 | 入耳送话器及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163212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28975A (zh) * | 2016-03-28 | 2018-05-11 | 易内特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集成的无线耳机以及耳塞 |
WO2019109224A1 (zh) * | 2017-12-04 | 2019-06-13 |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 语音翻译系统和方法 |
CN111131966A (zh) * | 2019-12-26 | 2020-05-08 |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模式控制方法、耳机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511948A (zh) * | 2021-02-08 | 2021-03-16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耳机 |
-
2015
- 2015-04-29 CN CN201510228014.3A patent/CN10516321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28975A (zh) * | 2016-03-28 | 2018-05-11 | 易内特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集成的无线耳机以及耳塞 |
WO2019109224A1 (zh) * | 2017-12-04 | 2019-06-13 | 深圳市沃特沃德股份有限公司 | 语音翻译系统和方法 |
CN111131966A (zh) * | 2019-12-26 | 2020-05-08 | 上海传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模式控制方法、耳机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511948A (zh) * | 2021-02-08 | 2021-03-16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耳机 |
CN112511948B (zh) * | 2021-02-08 | 2021-06-11 | 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耳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611439B (zh) | 耳麦 | |
CN207744142U (zh) | 一种多功能骨传导助听系统 | |
CN105307081A (zh) | 一种主动降噪的语音信号处理系统及方法 | |
CN209642968U (zh) | 骨导气导双式助听器 | |
KR20170131378A (ko) | 공기 전도 스피커와 조직 전도 스피커 사이의 지능적인 전환 | |
CN105163212A (zh) | 入耳送话器及包括入耳送话器和扬声器耳机的控制电路 | |
CN105554664A (zh) | 一种基于耳机的声音处理方法、装置及耳机 | |
US10748522B2 (en) | In-ear microphone with active noise control | |
CN108200492A (zh) | 语音控制优化方法、装置以及集成入耳式麦克风的耳机和穿戴设备 | |
CN101437183B (zh) | 一种耳塞式骨传导送受话装置 | |
EP2811755B1 (en) | Audio processing device | |
CN105208477A (zh) |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 |
US20170155999A1 (en) | Wired and wireless earset | |
WO2018149073A1 (zh) |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 |
TWM497896U (zh) | 軟薄膜免電池噪音自消式助聽器 | |
CN208316970U (zh) | 耳机和通讯系统 | |
CN203748008U (zh) | 一种蓝牙双耳助听装置 | |
CN104936117A (zh) | 一种与蓝牙耳机配合使用的双耳助听装置 | |
CN201303357Y (zh) | 一种耳塞式骨传导送受话装置 | |
CN208707900U (zh) | 一种降噪耳机 | |
CN201904917U (zh) | 一种助听耳机 | |
CN207518797U (zh) | 脖戴式语音交互耳机的语音控制优化装置 | |
CN207625800U (zh) | 麦克风 | |
CN208353533U (zh) | 一种麦克风电路及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机 | |
CN208299968U (zh) | 一种动铁式主动降噪耳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216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