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9459B -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59459B
CN105159459B CN201510559852.9A CN201510559852A CN105159459B CN 105159459 B CN105159459 B CN 105159459B CN 201510559852 A CN201510559852 A CN 201510559852A CN 105159459 B CN105159459 B CN 1051594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iezoelectric actuator
dummy
finger
oscillation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5985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59459A (zh
Inventor
吴涓
钟兴建
邵知宇
李娜
宋爱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559852.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594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59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9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59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59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该力触觉再现方法特征是:利用移动终端和指套上的姿态传感器分别检测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信息、手指姿态信息,根据上述信息计算手指在虚拟物体表面接触点的局部斜率以及手指和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将局部斜率映射到压电致动器的平均振动强度,从而表达虚拟物体形状信息。将接触姿态映射到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强度分布,从而产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的触感。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大小与分布的变化,模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不同形状三维物体时所产生的触感,从而实现对虚拟物体三维形状的触觉表达。

Description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力触觉再现算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人机交互领域,力触觉再现技术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高效自然的力触觉再现技术能够加强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和真实感,提供更为真实和直接的交互体验,将人类与虚拟世界的交流推向一个新的阶段。随着触摸屏技术的快速发展,面向搭载触摸屏的力触觉交互设备和力触觉再现算法大量涌现,使得感知移动终端上的虚拟物体的纹理材质和三维形状成为可能。同时面向移动终端的力触觉再现技术,有积小、功耗低、成本相对低的优点,克服了传统力触觉再现技术的一些局限。
目前,触觉再现技术主要有:基于振动的触觉再现、基于力反馈设备的触觉再现、基于阵列的触觉再现等。基于振动的信息表达是目前普遍使用的触觉再现模式。各种振动触觉的致动器为手持设备引入触觉振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促进触觉再现的便携性发展。一些研究者使用这些致动器用于生成各种振动模式、触觉图标来实现非视觉性信息的交流。力反馈设备主要用于实现人机交互中的作用力反馈,操作者使用力反馈设备与虚拟物体交互作用时,力反馈设备可以阻止操作者的运动以避免穿刺交互。基于力反馈的触觉再现方法所实现的是一种间接的触觉再现模式,降低了触觉感知的真实感。采用阵列式的结构来实现触觉再现是最直接的方法,因而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Wagner和Lederman等利用RC伺服电机驱动的探针阵列构建了一个触觉再现装置。阵列式触觉再现系统的优势在于比较直观、能主动对操作者施加触觉刺激,但是这种方法缺少触觉感知的直观性和主动性。
近年来力触觉再现算法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大量的力触觉再现算法涌现,使得感知移动终端上虚拟物体的三维形状成为可能。Gordon and Morison等研究表明当人手指在物体表面滑动时,可以通过局部斜率感知物体表面形状信息。基于这个原理,AliIsrar等人将物体在接触点的局部斜率映射到手指与触摸屏的摩擦力,从而实现对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这种展现虚拟物体三维形状的再现方法,能很好的将三维形状信息反馈给操作者,但忽略了人在感受物体形状信息时的主动性。Hayward等人研究表明当人手指在物体表面滑动时,也可以通过侧向力来感知物体的形状信息。基于这个原理,吉林大学提出了基于侧向力的静电力触觉再现算法,将按压物体的侧向力映射到手指与触摸屏之间的静电力。这种展现虚拟物体三维形状的再现算法容易实现、成本低、便于操作,但只能提供切向的力反馈,无法提供操作者真实的触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该方法通过产生与虚拟物体三维形状信息、手指与虚拟物体接触姿态信息相一致的分布式触觉刺激反馈给操作者,从而模拟人手以不同姿态接触不同形状虚拟物体时所产生的触感,提供使用者良好的触觉交互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利用移动终端和指套上的姿态传感器分别检测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信息、手指姿态信息,根据上述信息计算手指在虚拟物体表面接触点的局部斜率以及手指和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将局部斜率映射到压电致动器的平均振动强度,从而表达虚拟物体形状信息。将接触姿态映射到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强度分布,从而产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所产生的触感。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大小与分布的变化,模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不同形状三维物体时所产生的触感,从而实现对虚拟物体三维形状的触觉表达。
由以下具体步骤实现该力触觉再现方法:
步骤1,根据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计算虚拟物体表面在接触点的局部斜率,并将局部斜率映射到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的大小。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大小的变化来表达虚拟接触点局部斜率信息,进而表达虚拟物体的形状信息。具体方法是:
(1)根据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运动的位置计算虚拟物体表面在接触点的局部斜率。定义平行于触摸屏长边的方向为X轴方向,平行于触摸屏短边的方向为Y轴方向,垂直于触摸屏平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操作者穿戴了指套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和移动终端上的虚拟物体接触时,移动终端检测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的按压位置pi(xi,yi),并通过虚拟环境里的碰撞检测算法计算出手指在虚拟物体表面的虚拟接触点Pi(xi,yi,zi)即虚拟接触点。定义在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为计算公式为:,
其中F(x,y,z)为已知的虚拟物体表面几何形状,(xi,yi,zi)为虚拟接触点P(xi,yi,zi)的坐标值。
(2)根据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从而产生与虚拟物体三维形状一致的触觉刺激。假设压电致动器阵列为奇数阵,定义垂直手指指向的方向为i轴方向,平行手指指向方向为j轴方向,每个坐标(i,j)对应一个振动单元,i、j为1到2n-1的正整数。定义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为所有振动单元振动强度的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式中Iij表示坐标为(i,j)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该算法中,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与虚拟物体表面的局部斜率线性相关,他们的具体关系为:式中k是与压电致动器结构相关的参数。
步骤2根据手指姿态信息、虚拟接触点Pi计算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并将接触姿态映射到压电致动器振动强度的分布。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的变化来表达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的触感。具体方法是:
(1),根据手指姿态信息、虚拟接触点Pi计算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根据指套式力触觉装置上的姿态传感器实时测得的手指沿X、Y轴正方向转过的角度θx、θy,计算指端切平面的法向量与X、Y轴正方向的夹角αx、αy,其计算公式为:αx=90-θy,αy=90-θx。为了表达虚拟手指和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信息,定义指端切平面与X、Y轴的夹角和虚拟触点切平面与X、Y轴夹角的差值为接触姿态角Θx、Θy。Θx、Θy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示虚拟物体在虚拟接触点Pi切平面的法向量与X、Y轴的夹角,他们可由虚拟物体表面几何形状F(x,y,z)与虚拟接触点Pi确定。
(2)根据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振动强度分布,从而产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所产生的触觉刺激。定义对应虚拟接触点的振动单元为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可由接触姿态角Θx、Θy确定。当接触姿态角Θx大于零、Θy大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n+1,…,2n-1、j=n+1,…,2n-1,当接触姿态角Θx小于零、Θy大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1,…,n、j=n+1,…,2n-1,当接触姿态角Θx大于零、Θy小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n+1,…,2n-1、j=1,…,n,当接触姿态角Θx小于零、Θy小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1,…,n、j=1,…,n,当接触姿态角Θx等于零、Θy等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1,…,2n-1、j=1,…,2n-1。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原则:由于虚拟接触点存在压力,所以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最强,周围领域内的非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随离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距离增加而减弱。根据上述原则,定义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系数ωi、ωj,计算公式为:
式中,(i-n/n-1)、(j-n/n-1)表示转换后的压电致动器阵列坐标,即把坐标范围[1,2n-1]转换为[-1,1]使得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分布系数总比非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分布系数大。k1表示Θx、Θy对振动强度分布系数的作用权重。ω0表示Θx、Θy为0时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分布系数。δi、δj表示接触姿态角阈值,当接触姿态角的绝对值大于接触姿态角阈值时手指和虚拟物体不接触。
步骤3根据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以及振动强度分布,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各振动单元的驱动电压,从而产生分布式触觉刺激。振动单元的控制电压是频率固定幅值可调的正弦信号。对振动单元振动强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正弦电压信号的幅值来实现的,并且有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强度与驱动正弦电压的幅值的平方成正比。控制坐标为(i,j)的振动单元的输入正弦电压为vij,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2,k3表示和不同压电致动器具体结构相关的参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产生与虚拟物体三维形状信息、手指与虚拟物体接触姿态信息相一致的分布式触觉刺激反馈给操作者,从而模拟人手以不同姿态接触不同形状虚拟物体时的触感,具有控制简便、表达直观、触感真实的优点。本发明将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映射到压电致动器的平均振动强度,从而产生与虚拟物体形状信息相一致的触觉刺激,进而模拟了真实情况下人手指接触不同形状物体时的触感。该方法相对将按压物体的侧向力映射到手指与触摸屏之间静电力的方法,具有控制简单、成本低、灵活性高、适用性强的优势。本发明将接触姿态映射到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强度分布,产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的触觉刺激,进而模拟了真实情况下人手指通过不同的姿态去接触物体时所产生的触感。本发明相对于将物体在接触点的局部斜率映射到手指与触摸屏摩擦力的方法,不仅将物体三维形状信息反馈给操作者而且将人手以不同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物体时的触感反馈给操作者,更具有表达直观、触感真实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指套式力触觉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系统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压电致动器阵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人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不同形状虚拟物体时触觉刺激的示意图,其中图4-1为人手以姿态θx=0°、θy=-50°接触半球物体时示意图,图4-2为对应的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示意图;图4-3为人手以姿态θx=0°、θy=0°接触半球物体时示意图,图4-4为对应的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示意图;图4-5为人手以姿态θx=0°、θy=0°接触楔形物体时示意图,图4-6为对应的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所示,系统包括含有触摸屏的移动终端和指套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其中指套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包括姿态传感器、电容笔头和压电致动器阵列。如图2所示,该再现算法以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手指姿态信息为输入,计算虚拟物体表面接触点的局部斜率以及手指和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根据虚拟物体表面接触点的局部斜率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根据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的分布;根据计算分析结果控制压电致动器阵列各振动单元的驱动电压,从而产生分布式振动刺激反馈给操作者。
首先,根据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计算虚拟物体表面在接触点的局部斜率,并将局部斜率映射到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的大小。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大小的变化来表达虚拟接触点局部斜率信息,进而表达虚拟物体的形状信息。具体方法是:
(1)根据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运动的位置计算虚拟物体表面的局部斜率。如图1所示,定义平行于触摸屏长边的方向为X轴方向,平行于触摸屏短边的方向为Y轴方向,垂直于触摸屏平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操作者穿戴了指套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和移动终端上的虚拟物体接触时,移动终端检测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的按压位置pi(xi,yi)。已知虚拟物体表面几何形状为F(x,y,z)=0。将pi(xi,yi)代入F(x,y,z)=0得到虚拟触点为Pi(xi,yi,zi)。定义在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为计算公式为:,
式中(xi,yi,zi)为虚拟接触点Pi的坐标值。
(2)根据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从而产生与虚拟物体三维形状一致的触觉刺激。如图3所示,假设压电致动器阵列为奇数阵,每个坐标(i,j)对应一个振动单元,i、j为1到2n-1的正整数。定义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为所有振动单元振动强度的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式中Iij表示坐标为(i,j)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该算法中,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与虚拟物体表面的局部斜率线性相关,他们的具体关系为:式中k是与压电致动器结构相关的参数。
进一步,根据手指姿态信息、虚拟接触点Pi计算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并将接触姿态映射到压电致动器振动强度的分布。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的变化来表达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的触感。具体方法是:
(1)根据手指姿态信息、虚拟接触点Pi计算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指套式力触觉装置上的姿态传感器实时测得手指沿X、Y轴正方向转过的角度θx、θy。根据θx、θy,计算指端切平面的法向量与X、Y轴正方向的夹角αx、αy,其计算公式为:αx=90-θy,αy=90-θx。为了表达虚拟手指和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信息,定义指端切平面与X、Y轴的夹角和虚拟触点切平面与X、Y轴夹角的差值为接触姿态角Θx、Θy。Θx、Θy计算公式为: 式中表示虚拟物体在虚拟接触点Pi切平面的法向量与X、Y轴的夹角,计算公式为:
其中F(x,y,z)为已知的虚拟物体表面几何形状,(xi,yi,zi)为虚拟接触点Pi的坐标值。
(2)根据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振动强度分布,从而产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所产生的触觉刺激。定义对应虚拟接触点的振动单元为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可由接触姿态角Θx、Θy确定。当接触姿态角Θx大于零、Θy大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n+1,…,2n-1、j=n+1,…,2n-1,当接触姿态角Θx小于零、Θy大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1,…,n、j=n+1,…,2n-1,当接触姿态角Θx大于零、Θy小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n+1,…,2n-1、j=1,…,n,当接触姿态角Θx小于零、Θy小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1,…,n、j=1,…,n,当接触姿态角Θx等于零、Θy等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为i=1,…,2n-1、j=1,…,2n-1。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原则:由于虚拟接触点存在压力,所以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最强,周围领域内的非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随离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距离增加而减弱。根据上述原则,定义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系数ωi、ωj,计算公式为:
式中,(i-n/n-1)、(j-n/n-1)表示转换后的压电致动器阵列坐标,即把坐标范围[1,2n-1]转换为[-1,1]使得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分布系数总比非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分布系数大。k1表示Θx、Θy对振动强度分布系数的作用权重。ω0表示Θx、Θy为0时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分布系数。δi、δj表示接触姿态角阈值,当接触姿态角的绝对值大于接触姿态角阈值时手指和虚拟物体不接触。
步骤3根据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以及振动强度分布,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各振动单元的驱动电压,从而产生分布式触觉刺激。振动单元的控制电压是频率固定幅值可调的正弦信号。对振动单元振动强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正弦电压信号的幅值来实现的,并且有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强度与驱动正弦电压的幅值的平方成正比。控制坐标为(i,j)的振动单元的输入正弦电压为vij,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2,k3表示和不同压电致动器具体结构相关的参数。
下面举一具体实例说明。
本实例中压电致动器阵列的规模为3×3。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分布系数ωi、ωj的计算公式中k1取常数1/100,ω0取常数压电致动器阵列各振动单元的驱动电压vij的计算公式中k2、k3分别常数50、1。
如图4-1、4-3所示,已知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形状信息为若电容笔头在移动终端触摸屏的按压位置pi(xi,yi)的坐标为(0,0),则虚拟接触点Pi的坐标为(0,0,1)。计算出虚拟接触点局部斜率为在虚拟接触点切平面的法向量和X、Y轴的夹角分别为
图4-1中指套式力触觉装置上的姿态传感器实时测得手指沿X、Y轴正方向转过的角度分别为θx=0°、θy=-50°。计算出接触姿态角为Θx=50°、Θy=0°,压电致动器阵列强度分布系数控制振动单元驱动器产生正弦电压vij,图4-2为对应的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示意图。压电致动器阵列驱动电压vij计算公式为:vij的幅值A如下表:
图4-3中指套式力触觉装置上的姿态传感器实时测得手指沿X、Y轴正方向转过的角度分别为θx=0°、θy=0°。计算出接触姿态角为Θx=0°、Θy=0°,压电致动器阵列强度分布系数控制触觉驱动器产生正弦电压vij,图4-4为对应的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示意图。压电致动器阵列驱动电压vij计算公式为:vij的幅值A如下表:
如图4-5,已知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形状信息为z=1-x x∈[-1,1]y∈[-1,1]。若电容笔头在移动终端触摸屏的按压位置pi(xi,yi)的坐标为(0,0),则虚拟接触点Pi的坐标为(0,0,1)。计算出局部斜率为在虚拟接触点切平面的法向量和X、Y轴的夹角分别为
图4-5中指套式力触觉装置上的姿态传感器实时测得手指沿X、Y轴正方向转过的角度分别为θx=0°、θy=0°。计算出接触姿态角为Θx=45°、Θy=0°,压电致动器阵列强度分布系数控制振动单元驱动器产生正弦电压vij,图4-6为对应的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示意图。压电致动器阵列驱动电压vij计算公式为:vij的幅值A如下表:

Claims (2)

1.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系统包括含有触摸屏的移动终端和指套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其中指套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包括姿态传感器、电容笔头和压电致动器阵列;所述方法以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手指姿态信息为输入,计算虚拟物体表面接触点的局部斜率以及手指和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根据局部斜率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根据接触姿态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的分布;根据计算分析结果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各振动单元的驱动电压,从而产生分布式振动刺激反馈给操作者;定义平行于触摸屏长边的方向为X轴方向,平行于触摸屏短边的方向为Y轴方向,垂直于触摸屏平面的方向为Z轴方向;操作者穿戴了指套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和移动终端上的虚拟物体接触时,移动终端检测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的按压位置pi(xi,yi),并通过虚拟环境里的碰撞检测算法计算出手指在虚拟物体表面的虚拟接触点Pi(xi,yi,zi)即虚拟接触点,定义在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为▽Fi,计算公式为:
其中F(x,y,z)为已知的虚拟物体表面几何形状,(xi,yi,zi)为虚拟接触点Pi的坐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根据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计算虚拟物体表面接触点的局部斜率,并将局部斜率映射到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的大小;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大小的变化来表达局部斜率信息,进而表达虚拟物体的形状信息;具体方法是:
(1)根据虚拟物体的表面几何信息、电容笔头在触摸屏上按压位置计算虚拟物体表面接触点的局部斜率;
(2)根据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从而产生与虚拟物体三维形状相一致的触觉刺激;假设压电致动器阵列为奇数阵,定义垂直手指指向的方向为i轴方向,平行手指指向方向为j轴方向,每个坐标(i,j)对应一个振动单元,i、j为1到2n-1的正整数,定义压电致动器阵列平均振动强度为所有振动单元振动强度的平均值,其计算公式为:式中Iij表示坐标为(i,j)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其中,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与虚拟接触点的局部斜率线性相关,其具体关系为:式中k是与压电致动器结构相关的参数;
步骤2、根据手指姿态信息、虚拟接触点Pi计算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并将接触姿态映射到压电致动器振动强度的分布;通过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表达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所产生的触感;具体方法是:
(1)根据手指姿态信息、虚拟接触点Pi计算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根据指套式力触觉装置上的姿态传感器实时测得的手指沿X、Y轴正方向转过的角度θx、θy,计算指端切平面的法向量与X、Y轴正方向的夹角αx、αy;定义指端切平面与X、Y轴的夹角和虚拟触点切平面与X、Y轴夹角的差值为接触姿态角Θx、Θy,计算公式为:式中表示虚拟物体在虚拟接触点切平面的法向量与X、Y轴的夹角,可由虚拟物体表面几何形状F(x,y,z)与虚拟接触点Pi确定;
(2)根据手指与虚拟物体的接触姿态,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的振动强度分布,从而产生手指以不同姿态接触虚拟物体时所产生的触觉刺激;定义对应虚拟接触点的振动单元为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可由接触姿态角Θx、Θy确定;当接触姿态角Θx大于零、Θy大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应为i=n+1,…,2n-1、j=n+1,…,2n-1,当接触姿态角Θx小于零、Θy大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应为i=1,…,n、j=n+1,…,2n-1,当接触姿态角Θx大于零、Θy小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应为i=n+1,…,2n-1、j=1,…,n,当接触姿态角Θx小于零、Θy小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应为i=1,…,n、j=1,…,n,当接触姿态角Θx等于零、Θy等于零时正向接触振动单元坐标应为i=1,…,2n-1、j=1,…,2n-1;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原则:由于虚拟接触点存在压力,所以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最强,周围领域内的非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振动强度随离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距离增加而减弱;根据上述原则,定义压电致动器阵列振动强度分布系数ωi、ωj,计算公式为:
式中,(i-n/n-1)、(j-n/n-1)表示转换后的压电致动器阵列坐标,即把坐标范围[1,2n-1]转换为[-1,1]使得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分布系数总比非正向接触振动单元的分布系数大,k1表示Θx、Θy对振动强度分布系数的作用权重,ω0表示Θx、Θy为0时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分布系数,δi、δj表示接触姿态角阈值,当接触姿态角的绝对值大于接触姿态角阈值时手指和虚拟物体不接触;
步骤3、根据压电致动器阵列的平均振动强度以及振动强度分布,确定压电致动器阵列各振动单元的驱动电压,从而产生分布式触觉刺激;振动单元的控制电压是频率固定幅值可调的正弦信号,对振动单元振动强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正弦电压信号的幅值来实现的,并且有压电致动器的振动强度与驱动正弦电压的幅值的平方成正比,控制坐标为(i,j)的振动单元的输入正弦电压为vij,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2,k3表示和不同压电致动器具体结构相关的参数。
CN201510559852.9A 2015-09-06 2015-09-06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Active CN1051594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9852.9A CN105159459B (zh) 2015-09-06 2015-09-06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9852.9A CN105159459B (zh) 2015-09-06 2015-09-06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9459A CN105159459A (zh) 2015-12-16
CN105159459B true CN105159459B (zh) 2018-09-14

Family

ID=54800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9852.9A Active CN105159459B (zh) 2015-09-06 2015-09-06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594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82532A (ja) * 2016-03-31 2017-10-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8098771A1 (zh) * 2016-12-01 2018-06-07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方位角或姿态的方法、触控输入装置、触控屏及系统
EP3485355A1 (en) * 2017-06-29 2019-05-22 Apple Inc. Finger-mounted device with sensors and haptics
CN107289887A (zh) * 2017-07-07 2017-10-2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手套式关节臂坐标测量机及其测量方法
CN107203273B (zh) * 2017-07-20 2020-07-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驱动方法、显示面板及驱动方法
CN110096131B (zh) * 2018-01-29 2021-06-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触感交互方法、装置、以及触感可穿戴设备
CN108810198B (zh) * 2018-05-17 2020-06-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发声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956113B (zh) * 2018-07-05 2023-08-29 浙江理工大学 指尖触觉性能测试实验装置
CN109060200B (zh) * 2018-10-31 2024-01-23 河北工业大学 一种平面阵列式剪切力触觉传感器及剪切力参数检测方法
CN109284005B (zh) * 2018-10-31 2021-01-29 吉林大学 一种融合静电力和振动的可穿戴式触觉再现装置和方法
CN113311946B (zh) * 2021-07-29 2021-09-2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面向移动终端应用的多模式指套式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946A (zh) * 2010-09-03 2011-01-12 东南大学 基于三维力传感器的二维图像力触觉再现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3439030A (zh) * 2013-09-17 2013-12-11 东南大学 一种力触觉再现中的纹理力测量方法
CN103853332A (zh) * 2014-03-20 2014-06-11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指套式力触觉交互装置及交互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156221B1 (ko) * 2009-12-30 2012-06-18 한국기술교육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역 펄린 노이즈를 이용한 재질감 렌더링 방법 및 그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43946A (zh) * 2010-09-03 2011-01-12 东南大学 基于三维力传感器的二维图像力触觉再现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3439030A (zh) * 2013-09-17 2013-12-11 东南大学 一种力触觉再现中的纹理力测量方法
CN103853332A (zh) * 2014-03-20 2014-06-11 东南大学 一种用于移动终端的指套式力触觉交互装置及交互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Tactile rendering of 3D features on touch surfaces";Seung-Chan Kim 等;《UIST "13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User interface software and technology》;20131031;第531-538页 *
"一种基于实际测量的纹理力触觉表达方法";吴涓 等;《系统仿真学报》;20131130;第25卷(第11期);第2630-2637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59459A (zh) 2015-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59459B (zh) 一种可用于移动终端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触觉再现方法
US20200310561A1 (en) Input device for use in 2d and 3d environments
US9501145B2 (en) Electrovibration for touch surfaces
US6597347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ouch-sensitive input in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Massie Initial haptic explorations with the phantom: Virtual touch through point interaction
EP3314384B1 (en) Sensor device and method
Withana et al. ImpAct: Immersive haptic stylus to enable direct touch and manipulation for surface computing
US11907448B2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hysical surface tracking with a stylus device in an AR/VR environment
TW201220131A (en) Contact-pressure detecting apparatus and input apparatus
CN104407707B (zh) 一种大纹理触觉再现系统
Magnenat-Thalmann et al. From Physics-based Simulation to the Touching of Textiles: The HAPTEX Project.
CN107831892B (zh) 一种基于指套式装置的虚拟物体三维形状再现方法
US11397478B1 (en) Systems,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hysical surface tracking with a stylus device in an AR/VR environment
CN109284005A (zh) 一种融合静电力和振动的可穿戴式触觉再现装置和方法
JP2020527801A (ja) 指の分離および再現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Kataoka et al. A new interactive haptic device for getting physical contact feeling of virtual objects
Romat et al. Flashpen: A high-fidelity and high-precision multi-surface pen for virtual reality
Lee et al. Hairtouch: Providing stiffness, roughness and surface height differences using reconfigurable brush hairs on a vr controller
Zhu et al. TapeTouch: A handheld shape-changing device for haptic display of soft objects
CN106066689B (zh) 基于ar或vr系统的人机交互方法和装置
CN102681713B (zh) 三维触摸显示系统和方法
CN105224211B (zh) 一种操作对象的操作控制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JP3722992B2 (ja) 物体の接触感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Hirobe et al. Colorful touch palette
Varma et al. Gestural interaction with three-dimensional interfaces; current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