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4777A - 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4777A
CN105144777A CN201480000417.6A CN201480000417A CN105144777A CN 105144777 A CN105144777 A CN 105144777A CN 201480000417 A CN201480000417 A CN 201480000417A CN 105144777 A CN105144777 A CN 1051447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ying
network equipment
back haul
haul link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04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4777B (zh
Inventor
李明超
熊新
韩广林
施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44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4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47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47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58Management thereof based on metrics or performance parameters
    • H04W28/0967Quality of Service [QoS]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包括: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标分流承载,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第一网络设备将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辅回程链路上。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路上,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QoS需求。

Description

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 小小区的密集化部署是长期演进网络 (Long Term Evolved, 简称 LTE) 的一个重要场景。 小小区部署使用的是低功率 节点 (Low Power Node, 简称 LPN) 作为 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节点, 该 类节点的发射功率要小于宏基站。 LPN可以是微微基站 (Pico ) 、 家庭基 站 (Femto ) 、 中继(Relay ) 、 小小区 (Small cell ) 等, 其中 LPN与用户 设备(User Equipment, 简称 UE)之间的链路称为接入链路、 LPN与演进 型基站 (evolved Node B, 简称 eNB ) 之间的链路称为回程链路。
3GPP目前主要包括两类涉及回程链路的技术,分别是在 LTE版本 10 ( Release 10 ) 中涉及的类型 1中继 ( type 1 relay )和版本 12 ( Release 12 ) 中涉及的小基站增强 (Small Cell Enhancement, 简称 SCE) 。 类型 1中继 作为一种低功率、低成本的网络节点被引入到 LTE系统中,主要用于提升 网络容量和扩展网络覆盖范围, 其采用时分复用 ( Time-Division Multiplexing , 简称 TDM ) 的工作模式作为 UE与基站之间的中继节点, 即在一个无线帧当中, 回程链路和接入链路分别工作在不同的子帧时隙。 然而, 由于类型 1中继和 SCE的回程容量有限, 面对未来用户数据量急剧增长 的状况, 当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回程负载过高引起的网络传输能力受限将使得 用户业务的服务质量 (Quality of Service, 简称 QoS ) 需求无法满足。 。 发明内容
本法明提供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用以解决现有 技术中当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回程负载过高引起的网络传输能力受限将使得用 户业务的 QoS需求无法满足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 提供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所述主回程链路为所述 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所述承 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 识信息, 以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 认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所 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制 RRC 配 置,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 路,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载中确 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 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 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 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 送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第一方面,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中 还携带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载中确 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之后, 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五 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 系, 所述第四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 述第五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结合第一方面和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之前, 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测量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所述负载值大于 设定的第一门限值, 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 载。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结合第一方面、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时延 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门限值的 承载选择为所述待分流承载。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 提供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包括: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 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 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 数据;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 送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 提供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所 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 一身份标识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第三方面, 所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 还携带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之后, 还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 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并更新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 二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三接口为所 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 提供一种第一网络设备, 包括:
确定模块, 用于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所述主回程链路为所 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模块, 用于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所述承载 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 信息, 以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
I Ή自、 .,
接收模块, 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第 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制 RRC配置,所 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 述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载中 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所述第一配置信 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所述第三网络 设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 路,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三网络设备 发送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第四方面,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 还携带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更新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五接 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四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 五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结合第四方面和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测量模块, 用于测量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所述负载值大于设 定的第一门限值,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结合第一方面、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时延 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门限值的 承载选择为所述待分流承载。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 提供一种第二网络设备, 包括:
接收模块,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所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 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发送模块, 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建立模块, 用于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所述目标分流承 载上的业务数据。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第五方面, 所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 还携带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还包括:
更新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 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 二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三接口为所 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 提供一种第三网络设备, 包括:
接收模块, 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和 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 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 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 间的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 务数据;
发送模块, 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 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 提供一种第一网络设备, 包括:
处理器, 用于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所述主回程链路为所述 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器, 用于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所述承载分 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信 息, 以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接收器, 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 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 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制 RRC配置,所述 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 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载中确 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所述第一配置信息 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发送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所述第三网络设 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 路,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送 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第七方面,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 还携带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五接口之间的承载映 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四接口为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五接口为所述第 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结合第七方面和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所述处理器还包括:
测量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若所述负载值大于设定的第一门限值, 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结合第七方面、 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和 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时延 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门限值的 承载选择为所述待分流承载。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 提供一种第二网络设备, 包括:
接收器,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所 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 一身份标识信息; 处理器, 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发送器, 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根据第八方面, 所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 还携带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 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并更新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 二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三接口为所 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 提供一种第三网络设备, 包括:
接收器, 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处理器, 用于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 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 射关系,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 的链路,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 的链路;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 数据; 发送器, 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所述 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本发明提供的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 上的待分流承载, 并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承载分流请求 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然后接 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 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再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 确定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 链路配置信息, 最后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并将目标分 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 以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 回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 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 显而易见 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 附图。
图 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图 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图 4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络设备、 第二网络设备以及第 三网络设备的交互流程图;
图 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 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 下面将结合本 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 完整地描 述, 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 1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1所示, 该方法包括:
歩骤 S100、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主回程 链路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歩骤 S101、 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 标识信息, 以使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 信息。
歩骤 S102、 第一网络设备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第 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制配置, 第 一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第一辅回程链 路用于传输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歩骤 S103、 第一网络设备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 确定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 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歩骤 S104、 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 息, 以使第三网络设备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和 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 映射关系, 第二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 路。
歩骤 S105、 第一网络设备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 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上述各歩骤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第一网络设备, 在 实际中, 该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 也可以是低功率节点。 具体的, 当 第一网络设备为基站时, 上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当第一网络设 备为低功率节点时, 上述第二网络设备为基站。 此外, 上述第三网络设备 可以是具有双连接功能用户设备 (User Equipment, 简称 UE) 或具备 UE 功能的低功率节点。 具体到实现, 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硬件与 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第一网络设备首先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上述 主回程链路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上述待分流承 载为第一网络设备根据实际传输情况确立的需要通过新建立的辅助回程 链路分流业务数据的承载, 其既可以是单个承载, 也可以是承载列表, 即 包括多个承载, 本发明的实施例均不作限制。 在实际中, 主回程链路可以 是直连链路、 多跳链路或采用其他技术类型如有线技术、 WiFi技术、 微 波技术等的回程链路。
进一歩地, 当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了待分流承载之后, 第一网络设备 可以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上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 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第一身份 标识信息用于标识第三网络设备, 待分流承载的信息用于指示待分流承 载, 以使第二网络设备根据该承载分流请求消息完成准入控制, 即根据 当前的网络资源使用状况及传输能力判断是否可以将待分流承载上的数 据切换到由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的辅助回程链路传输。 如果第二网络设备 确认可以切换, 则将待分流承载确认为目标分流承载并确定承载分流确 认信息。 第一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第 二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该第二辅回程 链路和第一辅回程链路一起, 构成了上述需要新建立的辅助回程链路, 以 下均沿用此处定义。
可选的, 上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可以是待分流承载的标识信息, 如 该待分流承载在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的数据无线承 载 (Data Radio Bearer, 简称 DRB ) 标识或服务质量等级标识 (Qos Class Identifier, 简称 QCI ) 标识; 可以是主回程链路上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还可以其他可在主回程链路上使用的用户面承载标识。 该第一身份标识可以 是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预先约定好的设备身份标识码, 第二网 络设备接收到第一身份标识信息后, 即可根据该设备身份标识码确定第 三网络设备。
更进一歩地, 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 确认信息。 上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 置信息。 其中, 目标分流承载为第二网络设备根据上述承载分流请求消 息确定的可以分流的承载。 具体来说, 目标分流承载为第二网络设备经 过准入控制后确定的可以执行分流操作的待分流承载。 当第一网络设备 在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的待分流承载信息仅包含一个承载信息时, 目标 分流承载信息就是该承载信息; 当第一网络设备在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 的待分流承载信息包含多个承载信息时, 目标分流承载信息可以是该类 承载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 目标分流承载和待分流承载可 以指单个承载也可以指承载列表, 本发明不对这两个名词所指示的承载 个数做限定, 以下均沿用此处的说明。
上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用于指示上述目标分流承载, 上述第一配 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制 (Radio
Resource Control, 简称 RRC )配置。 可选的, 上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可 以是其在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的 DRB标识或 QCI标 识; 可以是主回程链路上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还可以其他可在主回 程链路上使用的用户面承载标识。 更进一歩地, 第一网络设备在接收到 承载确认信息之后, 可以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 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 链路配置信息。
更进一歩地, 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上述辅回程链 路配置信息, 以使第三网络设备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第一辅回 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 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以使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可以从主回程链路 切换至上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更进一歩地, 第一网络设备可以将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 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从而减轻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负担。 在本实施例的技 术方案中,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并向第二网络设 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然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再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 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最后向第三网络 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并将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 辅回程链路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 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 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2所示, 该方法包括:
歩骤 S200、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 息, 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 身份标识信息。
歩骤 S201、 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 信息,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歩骤 S202、 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歩骤 S203、 第二网络设备与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歩骤 S204、 第二网络设备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 的业务数据。
上述各歩骤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第二网络设备, 在 实际中, 该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 也可以是低功率节点。 具体的, 当 第二网络设备为基站时, 上述第一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当第二网络设 备为低功率节点时, 上述第一网络设备为基站。 此外, 上述第三网络设备 可以是具有双连接功能 UE或具备 UE功能的低功率节点。 具体到实现, 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 信息。 上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 的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上述待分流承载为第一网络设备根据实际传输情 况确立的需要通过新建立的辅助回程链路分流业务数据的承载, 其既可以 是单个承载, 也可以是承载列表, 即包括多个承载, 本发明的实施例均不 作限制。 在实际中, 主回程链路可以是直连链路、 多跳链路或采用其他技 术类型如有线技术、 WiFi技术、 微波技术等的回程链路。
进一歩地, 第一身份标识信息用于标识第三网络设备, 待分流承载的 信息用于指示待分流承载, 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该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完成准入控制, 即根据当前的网络资源使用状况及传输能力判断是否可 以将待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切换到由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的辅助回程链路传 输。 如果第二网络设备确认可以切换, 则将待分流承载确认为目标分流 承载并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可选的, 上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可以是待分流承载的标识信息, 如 该待分流承载在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可以是主回程链路上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还可以其他可在主 回程链路上使用的用户面承载标识。 该第一身份标识可以是第一网络设备 和第二网络设备预先约定好的设备身份标识码,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到第 一身份标识信息后, 即可根据该设备身份标识码确定第三网络设备。 更 进一歩地, 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确定承载分流确 认信息。 由于承载分流请求信息中携带有指示第一网络设备请求分流的 待分流承载的信息, 因此, 第二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确定承载 分流确认信息, 该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 配置信息。 其中, 目标分流承载为第二网络设备根据上述承载分流请求 消息确定的可以分流的承载。
上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用于指示上述目标分流承载, 上述第一配 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 RRC配置。 可选的, 上述目 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可以是其在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可以是主回程链路上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还可以其他可在主回程链路上使用的用户面承载标识。
更进一歩地, 第二网络设备确定了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之后, 即可向 第一网络设备发送上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从而使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根 据该信息确定目标分流承载, 并将上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分流 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更进一歩地, 第二网络设备在确定了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之后, 可以 与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之后, 第二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 一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 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再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并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 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 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3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 3所示, 该方法包括:
歩骤 S300、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
I Ft自、。
歩骤 S301、 第三网络设备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 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 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第一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 间的链路, 第二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 路。
歩骤 S302、 第三网络设备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 的业务数据。
歩骤 S303、 第三网络设备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 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上述各歩骤的执行主体可以是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第三网络设备, 在 实际中,该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是低功率节点具有双连接功能 UE或具备 UE 功能的低功率节点、 UE中继 (UE Relay ) 等。 上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 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 也可以是低功率节点。 具体的, 当第二网络设备为 基站时, 上述第一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当第二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时, 上述第一网络设备为基站。 具体到实现, 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 置信息。
进一歩地, 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与第二网 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并与第一网络设备建立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该承载 映射关系用于将第一辅回程链路的承载映射到第二辅回程链路的对应承 载, 以保证业务数据可以从第一辅回程链路传输至第二辅回程链路。
更进一歩地, 当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建立之后, 第三 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分流承 载上的业务数据, 之后再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目标 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具体的, 第三网络设备可以通过第二辅回程链 路上的下行 DRB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并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上的上行 DRB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并不限定上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 路以及它们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建立的先后顺序。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 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再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 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 承载映射关系, 之后再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 数据。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 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 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络设备、 第二网络设备以及第 三网络设备的交互流程图。 在实际中, 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是基站, 第二 网络设备是低功率节点, 第四网络设备为用户设备 UE, 第五网络设备为 服务网关 (Serving-Gate Way, 简称 S-GW) ; 第一网络设备可以是低功率 节点, 第二网络设备是基站, 第四网络设备为服务网关 S-GW, 第五网络 设备为用户设备 UE。 本实施例仅以第一种情况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第 二种情况下, 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的交互流程与第一种情况相 同, 在此不再赘述, 但该情况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 本实 施例中的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是具有双连接功能 UE或具备 UE功能的低功 率节点、 UE Relay等。 为了方便描述, 下面定义几个接口: 第一接口为低 功率节点与基站之间的接口, 第二接口为低功率节点与第四网络设备之 间的接口, 第三接口为低功率节点与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四接 口为基站和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五接口为基站与第五网络设备 之间的接口。 如图 4所示, 该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为基站, 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所 述; 或者,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基 站, 所述
歩骤 S400、 基站测量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基站可以测量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负载值大于设定 的第一门限值, 则基站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该负载值包 括: 主回程链路上的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 简称 PRB )使 用率、 每个承载的 PRB使用率和基站的缓存数据量中的至少一个。
歩骤 S401、 基站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基站可以将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时延 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门限值、 时 延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且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门限值中 的任意一种承载选择为待分流承载。
歩骤 S402、 基站向低功率节点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上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 第三网 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信息及低功率节点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该信息 用于请求低功率节点使用所指示的第三网络设备建立辅助的第一辅回程 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利用提供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将待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上述两个辅回程链路上传输。 第一身份标识信息的 相关描述与歩骤 S 100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歩地, 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可以包括待分流承载的第二身份标识 信息。 举例来说, 该第二身份标识信息可以是待分流承载的 DRB标识或 QCI, 也可以是其他可在主回程链路上使用的用户面承载标识。 具体的, 第二身份标识信息可以是待分流承载在第二接口的 DRB标识或 QCI, 其 用于指示低功率节点将第二接口上以该 DRB或 QCI为标识的承载上的业 务数据由主回程链路切换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进行传 输; 该第二身份标识信息还可以是第一接口上的 DRB标识或 QCI或其他 第一接口上的用户面承载标识, 其用于指示低功率节点需要将主回程链 路上该 DRB标识或 QCI对应的承载所对应的第二接口上的全部承载上的 业务数据都由主回程链路切换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进行 传输。
更进一歩地, 上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包括第一 QCI、 第二 QCI、 第一 QCI与第二 QCI的映射关系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的, 第一 QCI为基站在 第四接口上能够为待分流承载提供的 QCI, 第二 QCI为基站请求低功率节 点在第三接口上为待分流承载提供的 QCI。 第一 QCI与第二 QCI的映射 关系表征了基站可以接受的候选映射关系, 每一个选择项指示了基站可 以在第四接口建立的承载 QoS调度级别, 以及请求低功率节点在第三接 口建立的承载 QoS调度级别。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第一 QCI也可以是新定义的调度级别标识, 该 标识表征基站在第四接口上建立的待分流承载所能容忍的最大时延、 传 输速率是保证比特率 (Gumnteed Bite Rate, 简称 GBR) 、 非保证比特率 ( non- Gumnteed Bite Rate, 简称 non-GBR) 或丢包率等信息; 上述第二 QCI也可以是新定义的调度级别标识, 该标识表征基站在第三接口上建立 的待分流承载所能容忍的最大时延、 传输速率是 GBR或 non-GBR、 丢包 率等信息。
此外, 若目标分流承载为下行承载,则第一辅回程链路通过上行 DRB 传输待分流承载的数据。
歩骤 S403、 低功率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低功率节点,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该歩骤的描述与歩骤 S200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骤 S404、 低功率节点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 ΐ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低功率节点,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现。
具体的, 低功率节点从承载分流请求信息中获取待分流承载信息及 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并根据上述待分流承载信息和实际 情况, 决定目标分流承载, 并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以指示第一网络 设备根据承载分流确认信息确定目标分流承载及辅助链路配置信息。 此 外, 低功率节点还根据该第一身份标识信息确定第三网络设备的身份。
上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除了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以及第一配 置信息, 还携带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第一配置信息的相关描述与歩骤 S 100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并且, 当低功率节点确定了目标分流承载之 后, 便可确定第一配置信息, 即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 RRC配置。
更进一歩地, 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可以包括目标分流承载的第三身 份标识信息。 举例来说, 该第三身份标识信息可以是其在第二网络设备 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可以是主回程链路 上的 DRB标识或 QCI标识; 还可以其他可在主回程链路上使用的用户面 承载标识。 具体的, 第三身份标识信息可以是目标分流承载在第二接口 的 DRB标识或 QCI, 其用于指示低功率节点将第二接口上以该 DRB或 QCI为标识的承载上的业务数据由主回程链路切换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 二辅回程链路进行传输; 该第三身份标识信息还可以是第一接口上的 DRB标识或 QCI, 其用于指示低功率节点需要将主回程链路上该 DRB标 识或 QCI对应的承载所对应的第二接口上的全部承载上的业务数据都由 主回程链路切换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进行传输。
更进一歩地, 第二承载映射规则包括第三 QCI、 第四 QCI、 第三 QCI 与第四 QCI的映射关系中的至少一个, 第三 QCI为低功率节点在第三接 口上能够为目标分流承载提供的 QCI, 第四 QCI为低功率节点请求基站在 第四接口上为目标分流承载提供的 QCI。
需要说明的是, 上述第三 QCI也可以是新定义的调度级别标识, 该 标识表征低功率节点在第三接口上建立的待分流承载所能容忍的最大时 延、 传输速率是 GBR、 non-GBR或丢包率等信息; 上述第四 QCI也可以 是新定义的调度级别标识, 该标识表征低功率节点在第四接口上建立的 待分流承载所能容忍的最大时延、 传输速率是 GBR或 non-GBR、 丢包率 等信息。
此外, 上述第一配置信息需要由低功率节点发送给基站, 再由基站 向第三网络设备进行转发。
歩骤 S405、 低功率节点根据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接口映射关系。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低功率节点,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由于上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中携带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因 此, 低功率节点可以根据上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 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 系, 以将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从主回程链路切换至第一辅回程链 路上。
歩骤 S406、 低功率节点向基站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低功率节点,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该歩骤的描述与歩骤 S202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S407、 基站接收低功率节点发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该歩骤的描述与歩骤 S 102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S408、 基站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标 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 配置信息。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基站在接收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之后, 由于该信息中携带 了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 即目标分流承载的身份标识, 因此, 基站可以 根据该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标分流承载。 具体的确定方法如歩骤
S403所述, 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歩地, 基站可以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中携带的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该辅回程链路配置信 息用于指示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其包 括用于指示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的映射列表、 第一 配置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三网络设备在第四接口的 RRC配置。 需要说明的 是, 目标分流承载是在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 当将目标分流承载切换至第 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上之后, 为了方便后文的描述, 这里定义 上行目标分流承载和下行目标分流承载, 其中, 上行目标分流承载指第三 网络设备按照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在第一辅回程链路上建立的上行 DRB , 第三网络设备通过上行目标分流承载向低功率节点传输目标分流承载上 的数据; 下行目标分流承载指第三网络设备按照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在第 二辅回程链路上建立的下行 DRB,第三网络设备通过下行目标分流承载接 收基站发送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 上述映射 列表可以是目标分流承载从第三接口的 QCI到第四接口的 QCI的映射。 在实际中, 第三网络设备可以存储该映射关系, 当从第四接口的下行目 标分流承载上收到业务数据后, 其会根据该下行目标分流承载的 QoS调 度级别査找上述映射列表, 确定一个与之对应的第三接口上的上行目标 分流承载, 其中该上行目标分流承载的 QoS调度级别必须满足映射关 系, 并将缓存数据通过上行承载发给低功率节点。 举例来说, 映射列表 可以为表 1所示的形式, 以第一行的数值为例, 第三接口的 QCI=2对应着 第四接口的 QCI=7, 当第三网络设备从第四接口的 QCI=7的下行 DRB上 收到业务数据后, 经査表, 其可以将该缓存数据通过第三接口的 QCI=2 的上行 DRB发给低功率节点。
表 1
作为一种另可行的实现方式, 上述映射列表可以是目标分流承载从 第三接口的上行 DRB到第四接口的下行 DRB的映射。 在实际中, 第三网 络设备可以存储该映射关系, 当从第四接口的下行目标分流承载上收到 业务数据后, 其会根据该下行目标分流承载的 DRB标识査找上述映射列 表, 确定一个与之对应的第三接口上的上行目标分流承载, 其中该上行 目标分流承载的 DRB标识必须满足映射关系, 并将缓存数据通过上行目 标分流承载发给低功率节点。 当举例来说, 映射列表可以为表 2所示的形 式, 以第一行的数值为例, 第三接口的上行 DRB=1对应着第四接口的下 行 DRB=3, 当第三网络设备从第四接口的下行 DRB=3上收到业务数据 后, 经査表, 其可以将该缓存数据通过第四接口的上行 DRB=1的承载发 给低功率节点。
表 2
作为一种又可行的实现方式, 上述映射列表可以是目标分流承载从 第三接口的上行 DRB的 QCI到第四接口的下行承载的差分服务代码点 (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 简称 DSCP ) 的映射。 在实际中, 第 三网络设备可以存储该映射关系, 当从第四接口收到下行目标分流承载 的业务数据后, 会对互联网协议 (Internet Protocol, 简称 IP ) 层的数据进 行解析, 获取 IP包头的 DSCP值, 并根据该 DSCP值査找映射表, 将该 业务数据发送到满足相应 QoS需求的第三接口的上行目标分流承载上。
歩骤 S409、 基站根据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接口映射关系。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如歩骤 S404的描述, 基站可以根据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更 新第一接口与第五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第五接口与第四接 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以将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从主回程链路 切换至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歩骤 S410、 基站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该歩骤的描述与歩骤 S 104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S411、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基站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第三网络设备,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该歩骤的描述与歩骤 S300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S412、 第三网络设备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 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 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第三网络设备,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由于上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包括用于指示第三接口和第 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的映射列表、 第一配置信息和用于指示第三 网络设备在第四接口的 RRC配置, 第三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述映射列表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根据上 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分别与第一网络设备建立第二辅回程链路, 与第 二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这里并不限制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 辅回程链路建立的先后顺序。
歩骤 S413、 基站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目标分流 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基站,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件, 或者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该歩骤的描述与歩骤 S 105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S414、 第三网络设备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 的业务数据。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第三网络设备,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该歩骤的描述与歩骤 S302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歩骤 S415、 第三网络设备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向低功率节点发送目 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第三网络设备,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当第三网络设备从第二辅回程链路上接收到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之后, 它需要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向低功率节点发送目标 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歩骤 S416、 低功率节点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 业务数据。
上述歩骤的执行主体为低功率节点, 具体可以通过软件, 或者硬 件, 或者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
具体的, 当第三网络设备从第一辅回程链路上向低功率节点发送目 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之后, 低功率节点可以接收上述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
在实际中, 基站和低功率节点也可以通过操作管理维护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Maintenance, 简称 OAM) 实体协商上述将目标分流承载切换 至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基站、 低功率节点和第三网络设备 需要各自更新的承载映射规则。
具体的,当基站向基站所属的 OAM发送承载请求信息之后,基站的 OAM 与中继的 OAM协商确立映射关系后, 可以向基站发送映射关系更新消息。 第一种方式, 该映射关系更新消息可以包含第一接口与第五接口的映射关系 删除列表, 该列表中每个选择项指示了需要在第一接口和第五接口停止使用 的待分流承载的承载映射规则; 第二种方式, 该映射关系更新消息可以包含 第四接口与第五接口的映射关系添加列表, 其中该列表中每个选择项指示了 需要在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增添的承载映射规则, 其映射规则可以是第五接 口的 DSCP (或 TEID)到第四接口的 QCI的映射, 该增添的映射关系用于将 待分流承载切换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上传输; 第三种方式, 该映射关系更新消息可以包含第三网络设备的承载映射规则, 该承载映射规 则指示了第三网络设备需要在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建立的承载映射规则, 其 映射规则可以是第三接口的 QCI到第四接口的 QCI的映射、第三接口的 DRB 标识到第四接口的 DRB的映射或第四接口的 DSCP到第三接口的 QCI的映 射中的任意一个。 当然, 上述基站的 0AM 向基站发送的映射关系更新消息 也可以是上述第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和第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进一歩地, 低功率节点的 0AM可以向低功率节点发送映射关系更新消 息。 第一种方式, 该映射关系更新消息可以包含第二接口与第一接口的映射 关系删除列表, 该列表中每个选择项指示了需要在第二接口和第一接口停止 使用的待分流承载的承载映射规则; 第二种方式, 该映射关系更新消息可以 包含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的映射关系添加列表, 其中该列表中每个选择项指 示了需要在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增添的承载映射规则, 其映射规则可以是第 二接口的 QCI到第三接口的 QCI的映射、 第二接口的 DRB标识到第三接口 的 DRB的映射、 第二接口的 QCI到第三接口的 DSCP或第二接口的 DSCP 到第三接口的 QCI中的任意一个。 新增加的承载映射规则用于将待分流承载 切换到辅助回程链路上传输, 该辅助回程链路为由上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上 述第二辅回程链路组成; 第三种方式, 该映射关系更新消息可以包含第三网 络设备的承载映射规则, 该承载映射规则指示了第三网络设备需要在第三接 口和第四接口建立的承载映射规则, 其映射规则可以是第三接口的 QCI到第 四接口的 QCI的映射、第三接口的 DRB标识到第四接口的 DRB的映射或第 三接口的 QCI到第四接口的 DSCP的映射中的任意一个。 当然, 该低功率节 点的 OAM可以向低功率节点发送的映射关系更新消息也可以是上述第一种 方式、 第二种方式和第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当上述承载映射规则协商完毕之后, 低功率节点和基站可以根据上述承 载映射规则确定第三网络设备在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上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 息, 它们可以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该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具体的, 基站发 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的辅回程链路信息中包含了第四接口上的 RRC配置信息, 可选择的, 基站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的辅回程链路信息还可以包含第三网络 设备在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建立的承载映射规则。 低功率节点发送给第三网 络设备的辅回程链路信息中包含了第三接口上的 RRC配置信息, 可选择的, 低功率节点发送给第三网络设备的辅回程链路信息还可以包含第三网络设备 在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建立的承载映射规则。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 简要描述上述交互过程。
在没有分流之前, 低功率节点与基站之间只通过主回程链路进行通信, 第二接口上的不同 QoS级别的承载被映射到第一接口上不同 QoS级别的承载 上, 其中第二接口和第一接口之间承载映射关系可以是多对一, 映射关系可 选择性的设置成表 4所示。每一条承载对应的 QoS级别都以一个 QCI参数为 标识,第二接口 QCI=1和 QCI=4的承载上的业务分别对应在第一接口 QCI=1 和 QCI=4的承载上传输, 第二接口 QCI=6、 8的承载上的业务都被映射到第 一接口上 QCI=6的承载上。低功率节点覆盖下的 UE的 S1信令或者 X2信令 都被映射到第一接口上 QCI=5的承载上传输。
表 4
当低功率节点覆盖下 UE的业务量较大时, 由于主回程容量受限, 不能 保证所有业务数据都被及时调度, 而不能得到及时调度的业务就会被存储在 基站或者低功率节点的数据缓存区, 当缓存时间超过预设门限值时, 就会被 当做超时数据所丢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可采用上述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具体的, 基站可以测量主回程链路的负载状况, 当基站发现主回程链路 负载超过预设的第一门限值时, 基站即可确认主回程链路负载过高并触发分 流操作。
进一歩地, 基站可以将第一接口上的不同承载按照时延及缓存数据量进 行排序, 发现 QCI=6的承载对时延最不敏感。 由于第二接口上 QCI=6和 8的 承载都在第一接口上复用 QCI=6的承载,并且第二接口上 QCI=8的承载业务 量最大。 于是, 基站将第二接口上 QCI=8的承载确认为待分流承载, 希望将 第二接口上 QCI=8的待分流承载由主回程链路切换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 辅回程链路上传输。 确认待分流承载后, 为了保证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 回程链路满足相应的 QoS需求, 基站会向低功率节点发起分流协商过程, 在 该过程中, 低功率节点和基站根据待分流承载的 QoS需求确定分别在第三接 口和第四接口上建立的承载配置以及两个承载的对应映射关系, 并将该映射 关系通知给第三网络设备, 以使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整体满足
QCI=8的 QoS要求。 协商过后, 低功率节点、 基站、 第三网络设备更新业务 映射规则,并根据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上的承载映射规则和 RRC配置信息完 成相应承载的建立或更新。 分流配置完成后, 第一辅回程链路、 第二辅回程 链路和主回程链路的承载关系如表 5所示,第二接口上 QCI=1、QCI=4、QCI=6 的承载及 S1/X2信令与第一接口的映射关系保持不变, 但第一接口上 QCI=8 的承载被映射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上传输。以下行业务为例, 基站收到第二接口 QCI=8 的承载数据后, 会将这些数据映射到第四接口上 QCI=7的下行承载上,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到第四接口上 QCI=7下行承载发送 数据后, 会将数据通过 QCI=5的上行承载发送到低功率节点, 最终低功率节 点将该接收到的缓存 数据通过第二接口上 QCI=8的下行承载发送给 UE。
表 5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 载, 并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然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送 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再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标 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 信息, 最后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并将目标分流承载上 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户 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路 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5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5 所示, 该第一网络设备 1包括: 确定模块 10、发送模块 11和接收模块 12。
具体的, 确定模块 10用于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主回程 链路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模块 11用于向第 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 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以使第二网络设备根据 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接收模块 12用于接收第二网 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 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所需的 RRC配置, 第一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 的链路, 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确定模块 10还用于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发送模块 11还用于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第三网络设备根据辅 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 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第二辅回程链路为 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模块 11还用于通过第二 辅回程链路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进一歩地, 确定模块 10具体用于: 第一网络设备将主回程链路上的 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时延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 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门限值的承载选择为待分流承载。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一网络设备 1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 承载, 并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然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 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再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 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 置信息, 最后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并将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 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 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6 所示, 该第一网络设备 2包括: 确定模块 10、 发送模块 11、 接收模块 12 和更新模块 20。 确定模块 10、 发送模块 11和接收模块 12与上一实施例 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 更新模块 20用于根据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 五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以及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 系, 第四接口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五接口为第 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一网络设备 2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 承载, 并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然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 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再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 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 置信息, 最后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并将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 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 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7 所示, 该第一网络设备 3包括: 确定模块 10、 发送模块 11、 接收模块 12 和测量模块 30。 确定模块 10、 发送模块 11和接收模块 12与上一实施例 相同, 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的, 测量模块 30用于测量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负载值大 于设定的第一门限值, 则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一网络设备 3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 承载, 并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然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 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再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 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 置信息, 最后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并将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 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 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8 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 8 所示, 该第二网络设备 4包括: 接收模块 40、 确定模块 41、 发送模块 42 和建立模块 43。
具体的, 接收模块 40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 息, 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 身份标识信息; 确定模块 41用于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 认信息,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发送模块 42用于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建立模块 43用于与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接收模块 40 还用于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二网络设备 4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 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再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并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 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 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9 所示, 该第二网络设备 5包括: 接收模块 40、 确定模块 41、 发送模块 42、 建立模块 43和更新模块 50。 接收模块 40、 确定模块 41、 发送模块 42、 建立模块 43与上一实施例相同, 此处不再赘述。
具体的, 更新模块 50用于根据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 二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 射关系, 第一接口为第二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二接 口为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三接口为第二网络设 备与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二网络设备 5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 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再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并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 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 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0 所示, 该第三网络设备 6包括:接收模块 60、建立模块 61和发送模块 62。
具体的, 接收模块 60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 信息; 建立模块 61 用于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 映射关系, 第一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第二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接收模块 60 还用于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发送模块 62 用于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 据。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三网络设备 6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 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再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 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 承载映射关系, 之后再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 数据。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 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 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1 所示, 该第一网络设备 7包括: 处理器 70、 发送器 71和接收器 72。
具体的, 处理器 70用于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主回程链 路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器 71用于向第二网 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 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以使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承载 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接收器 72用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 发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 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 RRC配置, 第一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处理器 70还用于 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 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发送器 71 还用于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第三网络设备根据辅回程链路配 置信息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第二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 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器 71还用于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向 第三网络设备发送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更进一歩地, 处理器 70还用于: 根据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 口与第五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以及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 映射关系, 第四接口为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五 接口为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更进一歩地, 处理器 70还用于: 测量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负 载值大于设定的第一门限值, 则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 流承载。
更进一歩地, 处理器 70具体用于: 第一网络设备将主回程链路上的 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时延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 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门限值的承载选择为待分流承载。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一网络设备 7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 承载, 并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然后接收第二网络设备发 送的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再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待分流承载中确定目 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 置信息, 最后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并将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切换到第二辅回程链路上。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 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 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2 所示, 该第二网络设备 8包括接收器 80、 处理器 81和发送器 82。
具体的, 接收器 80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份 标识信息; 处理器 81用于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发送器 82 用于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处理器 81 还 用于: 与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接收器 80还用于通过第一 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进一歩地, 处理器 81 还用于根据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 第二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 射关系, 第一接口为第二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二接口 为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第三接口为第二网络设备与 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二网络设备 8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 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再根据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并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 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 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图 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 13 所示, 该第三网络设备 9包括: 接收器 90、 处理器 91和发送器 92。
具体的, 接收器 90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 息; 处理器 91 用于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 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 关系, 第一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第二 辅回程链路为第三网络设备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接收器 90还用 于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发送器 92用于 通过第一辅回程链路向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 第三网络设备 9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 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再根据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 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 承载映射关系, 之后再通过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 数据。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可以在用户数据量较大时, 将主回程链路的 目标分流承载上的数据分流至辅助回程链路上, 从而降低了主回程链路的负 载并满足用户业务的 QoS需求。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 应该理解到, 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 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 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 例如, 所述单元或模块的划分, 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 实际实现时可以 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例如多个单元或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 统, 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 或不执行。 另一点, 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 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 设备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 通信连接, 可以是电性, 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 作 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 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 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 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 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歩 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 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 读取存储介质中。 该程序在执行时, 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歩骤; 而 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 ROM、 RAM, 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 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而非对 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 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 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 并 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6)

  1. 权 利 要 求 书
    1、 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网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所述主回程链路为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所 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 一身份标识信息, 以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 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承载分流确认 信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 制 RRC配置,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 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 务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载 中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所述第一 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向第三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辅回 程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所述第二辅回 程链路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 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 送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2. 2、 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分流请求消 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以使所述第二网络 设备根据所述所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 并 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 系, 并更新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接 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二接口 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三接口为所述 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3. 3、 根据权利要求 1或 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分流确 认信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载 中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之后, 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所述第一接口与 第五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 映射关系, 所述第四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 的接口, 所述第五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 口。
  4. 4、 根据权利要求 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 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之前, 还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测量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所述负载值 大于设定的第一门限值, 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 待分流承载。
  5. 5、 根据权利要求 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载值包括: 所 述主回程链路上的物理资源块 PRB使用率、 每个承载的 PRB使用率和所 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缓存数据量中的至少一个。
  6. 6、 根据权利要求 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 络设备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具体包括: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 时延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 门限值的承载选择为所述待分流承载。
  7. 7、 根据权利要求 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待分流 承载的信息包括所述待分流承载的第二身份标识信息。
  8. 8、 根据权利要求 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分 流承载的信息包括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第三身份标识信息。
    9、 根据权利要求 2-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承 载映射规则包括: 第一服务质量等级标识 QCI、 第二 QCI、 所述第一 QCI 与所述第二 QCI的映射关系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一 QCI为所述第一网 络设备在所述第四接口上能够为所述待分流承载提供的 QCI, 所述第二 QCI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请求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在所述第三接口上为所述 待分流承载提供的 QCI。
    10、 根据权利要求 3-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 载映射规则: 第三 QCI、 第四 QCI、 所述第三 QCI与第四 QCI的映射关 系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三 QCI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在所述第三接口上 能够为所述目标分流承载提供的 QCI, 所述第四 QCI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 请求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在所述第四接口上为所述目标分流承载提供的
  9. 11、 根据权利要求 1-10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回 程链路配置信息包括: 用于指示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之间的承 载映射关系的映射列表、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和用于指示所述第三网络设 备在所述第四接口的 RRC配置;
    所述映射列表包括: 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从所述第三接口的 QCI到所 述第四接口的 QCI的映射、 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从所述第三接口的上行数 据无线承载 DRB到所述第四接口的下行 DRB的映射、 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从所述第三接口的下行 DRB到所述第四接口的上行 DRB的映射、 所述目 标分流承载从所述第三接口的上行 DRB的 QCI到所述第四接口的下行承 载的差分服务代码点 DSCP的映射中的至少一个。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 网络设备为基站, 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所述第四网络设 备为用户设备 UE, 所述第五网络设备为服务网关 S-GW; 或者, 所述第 一网络设备为低功率节点, 则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为基站, 所述第四网络 设备为服务网关 S-GW, 所述第五网络设备为用户设备 UE。
  10. 13、 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三网络设备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 链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 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 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 业务数据;
    所述第三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 送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11. 14、 一种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二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所 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 一身份标识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
  12. 15、 根据权利要求 14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分流请求 消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之后, 还包括: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 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 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 的接口, 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 口, 所述第三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 口。
  13. 16、 一种第一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确定模块, 用于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所述主回程链路 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模块, 用于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所述 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 身份标识信息, 以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 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接收模块, 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 制 RRC配置,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 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 务数据;
    所述确定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 载中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所述第 一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所述第三 网络设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 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 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 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三网络设备 发送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14. 17、 根据权利要求 16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分流 确认信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
    更新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所述第一接口与第 五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 射关系, 所述第四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 接口, 所述第五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15. 18、 根据权利要求 16或 17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络 设备还包括:
    测量模块, 用于测量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所述负载值大 于设定的第一门限值, 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待 分流承载。
  16. 19、 根据权利要求 16-18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 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 时延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 门限值的承载选择为所述待分流承载。
  17. 20、 一种第二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模块,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所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 第一身份标识信息;
    确定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发送模块, 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建立模块, 用于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所述目标分流承 载上的业务数据。
  18. 21、 根据权利要求 20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分流 请求消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第二网络设备还包括:
    更新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的信息, 并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间的 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 述第二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三 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19. 22、 一种第三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模块, 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模块, 用于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 路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 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 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 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 的业务数据;
    发送模块, 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 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20. 23、 一种第一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处理器, 用于确定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所述主回程链路为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发送器, 用于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承载分流请求消息, 所述承 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一身 份标识信息, 以使所述第二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 载分流确认信息;
    接收器, 用于接收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的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 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 息, 所述第一配置信息用于指示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所需的无线资源控 制 RRC配置,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网络 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用于传输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 务数据;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在所述待分流承载 中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并根据所述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所述第一 配置信息确定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发送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以使所述第三网 络设备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和第二辅 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的承 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 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发送器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发 送所述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21. 24、 根据权利要求 23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分流 确认信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二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
    根据所述第二承载映射规则更新所述第一接口与第五接口之间的承 载映射关系以及所述第五接口与第四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 四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和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述第五 接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五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22. 25、 根据权利要求 23或 24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 器还包括:
    测量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负载值, 若所述负载值大于设定的第一门 限值, 则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确定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待分流承载。
  23. 26、 根据权利要求 23-25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处理器具体用于:
    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将所述主回程链路上的承载进行优先级排序, 将 时延敏感值超过预设的第二门限值, 和 /或, 缓存数据量超过设定的第三 门限值的承载选择为所述待分流承载。
  24. 27、 一种第二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器, 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承载分流请求信息, 所 述承载分流请求消息中携带所述待分流承载的信息及第三网络设备的第 一身份标识信息;
    处理器, 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中携带目标分流承载的信息和第一配置信息; 发送器, 用于向第一网络设备发送所述承载分流确认信息;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接收所述目标分流承载 上的业务数据。
  25. 28、 根据权利要求 27所述的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分流 请求消息中还携带所述第二网络设备的第一承载映射规则;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根据所述承载分流请求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分流承 载的信息, 并根据所述第一承载映射规则更新第一接口与第二接口之间 的承载映射关系, 并更新所述第二接口与第三接口之间的承载映射关 系, 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接 口, 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第四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所 述第三接口为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之间的接口。
  26. 29、 一种第三网络设备,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接收器, 用于接收第一网络设备发送的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处理器, 用于根据所述辅回程链路配置信息, 建立第一辅回程链路 和第二辅回程链路, 并建立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与第二辅回程链路之间 的承载映射关系, 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 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为所述第三网络设备与所述 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链路;
    所述接收器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二辅回程链路接收目标分流承载上的 业务数据;
    发送器, 用于通过所述第一辅回程链路向所述第二网络设备发送所述 目标分流承载上的业务数据。
CN201480000417.6A 2014-03-24 2014-03-24 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Active CN1051447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73964 WO2015143607A1 (zh) 2014-03-24 2014-03-24 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4777A true CN105144777A (zh) 2015-12-09
CN105144777B CN105144777B (zh) 2019-07-09

Family

ID=54193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0417.6A Active CN105144777B (zh) 2014-03-24 2014-03-24 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44777B (zh)
WO (1) WO201514360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40969A1 (zh) * 2019-01-04 2020-07-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传输方法、网络主节点mn和网络辅节点sn
CN114144979A (zh) * 2019-07-09 2022-03-0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集成接入和回程的映射信息
CN114448913A (zh) * 2020-10-30 2022-05-0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6756A (zh) * 2017-06-16 2019-01-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CN115278783A (zh) * 2017-12-21 2022-11-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业务分流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519786B (zh) 2018-05-21 2021-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服务质量监测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2235877B (zh) * 2019-07-15 2023-05-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回传链路重映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133056B (zh) * 2019-12-30 2023-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1217424A1 (en) * 2020-04-28 2021-11-04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Backup traffic handling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10323A1 (en) * 2012-01-24 2013-08-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backhaul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30310052A1 (en) * 2011-02-04 2013-1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upporting backhaul selection
WO2014000128A1 (en) * 2012-06-29 2014-0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relay node for implementing multiple wireless backhaul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310052A1 (en) * 2011-02-04 2013-1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upporting backhaul selection
WO2013110323A1 (en) * 2012-01-24 2013-08-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backhaul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4000128A1 (en) * 2012-06-29 2014-0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relay node for implementing multiple wireless backhaul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40969A1 (zh) * 2019-01-04 2020-07-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分流传输方法、网络主节点mn和网络辅节点sn
CN114144979A (zh) * 2019-07-09 2022-03-04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集成接入和回程的映射信息
CN114448913A (zh) * 2020-10-30 2022-05-06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43607A1 (zh) 2015-10-01
CN105144777B (zh) 2019-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4777A (zh) 回程链路的承载分流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13940112B (zh) 用于iab切换的系统和方法
CN104885517B (zh) 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704902B (zh)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904267B (zh) 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4378793A (zh) 一种切换方法、主控基站及受控基站
EP2315466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
CN103442399B (zh) 网络切换方法、网络切换系统和终端
CN103733665A (zh) 通信控制装置、通信控制方法、通信系统和终端装置
CN104113881A (zh) 一种无线资源管理方法、宏基站及低功率节点
CN104106284A (zh) Ran共享中的全部或部分资源访问
CN105406978A (zh) 数据转发设备工作模式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4830818A (zh) 管理QoS的方法、中继终端、PCF网元、SMF网元及远程终端
US11558849B2 (en) Method and systems for exchanging messag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JP2022043218A (ja) 通信方法、セカンダリ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端末
CN106797614B (zh) 无线基站、移动站、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基站的控制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5519176A (zh) 改变小区簇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2174824A1 (zh) 同覆盖小区负荷信息的同步方法、接入方法及装置
KR101979813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수의 기지국들이 협력하여 하나의 단말에게 통신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256326A (zh) 一种实现路由选择的方法和装置
KR101610069B1 (ko) 무선 백홀 시스템의 동작 자원 할당 방법
CN111357321B (zh) 用于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13455100A (zh) 用于中继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US10524163B2 (e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0156185A1 (zh) 一种调度请求处理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